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84年,在美国波士顿布兰迪斯大学的杰弗里·霍尔和迈克尔·罗斯巴什团队,以及来自洛克菲勒大学的迈克尔·杨团队,各自独立地从果蝇体内克隆(分离和提取)出了Per基因,并且把这个基因编码产生的蛋白称为Per蛋白。

他们发现,在夜晚Per蛋白会在果蝇体内积累,到了白天又会被分解。由此,Per蛋白会在不同时段有不同的浓度,以24小时为周期增加和减少,与昼夜节律惊人地一致。

1994年,迈克尔·杨发现了第二个节律基因,称为Tim基因。Tim基因可以编码Tim蛋白,后者可以与Per基因产生的Per蛋白相互结合,共同起作用,形成生物节律。迈克尔·扬在实验中发现,Tim蛋白会结合到Per蛋白上,然后两种蛋白一起进入细胞核,并且在那里抑制Per基因的活性。

后来,迈克尔·扬的又有一项成果,他发现了又一个生物节律基因,称为DBT基因,这个基因编码DBT蛋白。DBT蛋白又可延迟Per蛋白的积累,因此,让Per蛋白增加和减少的周期固定在24小时左右。

1994年,在美国芝加哥北郊西北大学工作的日裔科学家高桥用老鼠做实验,发现了哺乳动物的生物时钟基因——Clock基因和其编码产生的CKIε蛋白(激酶),才比较完整地解释了人和动物的生物钟,也比较清楚地说明,人和动物的生物时钟是由 Clock基因和蛋白、Per基因和蛋白、Tim基因和蛋白、DBT基因和蛋白这4种基因和蛋白共同作用,形成了动物和人24小时生物节律。

(摘编自《揭开生物节律的奥秘: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解读》,《北京日报》)

材料二

据中国医师协会等机构发布的《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很多人睡眠问题频发,主要原是过了24时还不睡。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李艳指出,科学研究表明,21时到次日5时为最佳睡眠时间。实际生活里,建议尽量22时30分前上床,23时入睡,次日7时30分左右起床。这是因为,人体在白天活动产生能量,晚上开始进行细胞分裂,把能量转化为新生的细胞。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正是人随着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是人睡眠的良辰,此时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这一情形,其实跟植物差不多——农民说“夜里能听到庄稼拔节的声音”,因为植物日间吸收太阳能量,夜里生长;人类和植物细胞分裂的时间段大致相同,错过夜里睡觉的良辰,细胞的新生远赶不上消亡,人就会过早地衰老或患病。

(摘编自《5种失眠危害大》,“环球网”)

材料三

(摘编自《调查称97.2%中国人有熬夜经历晚上不睡觉在干嘛?》,《当代生活报》)

材料四

人体对电磁辐射最敏感的两个部分是眼睛和松果腺,黑眼圈等问题的产生与后者有关。松果腺又名脑上腺或松果体,是脊椎动物间脑顶部的一种松果腺内分泌腺,能调节多种与人体生理机能有关的激素。暴露在电磁辐射下,松果腺会处于绷紧状态,使其分泌的一种重要激素——褪黑素的含量减少。褪黑素能诱导自然睡眠,提高睡眠质量,褪黑素分泌减少的直接后果就是失眠,最终的后果是产生眼袋、黑眼圈。

不过更严重的伤害还是辐射引发的视力问题。医学界对这类由电脑引发的视力问题有一个定义——电脑视力综合征。美国验光协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有许多案例表明,长时间使用电脑会引发眼部不适或视力问题,但还没有直接证据表明,电脑会对视觉系统造成永久性伤害。美国学术期刊《验光和视觉科学》曾刊出学者的研究成果:刚离开电脑的使用者,视力会有一个暂时的下降;如果休息适当,视力会回升。但有些人工作强度很大,眼睛长期处于压迫状态,积累一段时间后,可能造成视力永久性下降。

(摘编自《孩子睡眠不足,日后易患抑郁症》,《中国青年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杰弗里·霍尔和迈克尔·罗斯巴什团队以及迈克尔·扬团队通过合作,从果蝇体内分离和提取出了Per基因,并把此基因编码产生的蛋白称为Per蛋白。
B.人类研究成果已经可以清晰地解释生物钟,人的生物时钟是由Cock基因和蛋白、Per基因和蛋白、Tim基因和蛋白、DBT基因和蛋白共同作用形成的。
C.晚上人随着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此时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错过夜里睡觉的良辰,细胞的新生远赶不上消亡,人就会过早地衰老或患病。
D.调查显示,当代中国97.2%中国人有熬夜经历,只有少数的人没熬过夜,虽熬夜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多数情况和晚上使用电子产品进行娱乐活动相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生物学家从生物基因角度还是医生从心理医学角度,都为人类白天从事活动,晚上睡眠休息提供了科学的支撑,合理的作息符合自然规律。
B.材料三用图示清楚地展示了中国人的熬夜情况和熬夜的各种原因,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人晚上丰富的夜生活,同时凸显了中国人的生活、工作压力很大。
C.褪黑素能诱导自然睡眠,提高睡眠质量,人暴露在电磁辐射下,松果腺会处于绷紧状态,使其分泌褪黑素减少而使人失眠,最终会产生眼袋、黑眼圈。
D.长时间使用电脑会引发眼部不适或视力问题,但还不能确定电脑会对视觉系统造成永久性伤害。但这种情况长期积累,造成视力永久性下降不是没有可能。
【小题3】假如请你做有关“为什么不可熬夜”的科普讲座,请结合材料写出讲座的要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1 04:56: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选自2017年2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亦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来自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有删改)
【小题1】下列针对上诉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只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B.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C.一、二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D.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
A.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B.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都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C.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D.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的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小题3】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农历新年即将到来,北京市将举行一系列文化活动庆祝新年。这些活动既有庙会、梨园大戏等传统项目,又有展览、展演等多元文化活动。下面是详细报道: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春节期间,北京市50家专业演出场馆将有398场演出;全市文化系统将举办庙会、游园、花会巡游、冰雪文化活动、公益讲座等活动480项。
节日期间,北京市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将照常向广大市民开放。写春联、送福到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各类充满年味和传统中国文化元素的活动也将在各区文化中心和街道上演。各区图书馆、文化馆紧扣区域文化特色,营造节日氛围,推出180项活动。北京市政府还将向首都市民免费发放30万张春节庙会门票,市民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
(摘编自国际在线刊文《北京市春节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冰雪庙会与传统文化齐争鸣》》)
材料二:
春季旅游消费力指数走势图

分城市线旅游消费力指数

(资料于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2018年3月1日)
材料三: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迅速发展,传统年俗正在式微,新年俗逐渐成为主流。网购年货、春运“逆向迁徙”、视频拜年、春晚“摇一摇”抢红包、网络年夜饭……互联网时代催生出形形色色的新年俗,为百姓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给传统年俗带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年俗是一种行为文化,必定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更新换代”,虽然其仪式活动在变化,但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则仍然鲜活。我们要做的是因势利导,利用新媒体、新平台丰富年俗的形式,在适应新时代年俗变革的过程中延续传统文化的内涵。
“物随心转,境由心生”。醇厚的年味,不必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在这个热闹的节日里,全家人齐聚一堂,于亲情的浸润之中尽情交融,就是最有滋味儿地过年。当心中有爱、有情怀,年俗必然不会衰落,春节的精神文化内涵也必然会得到承袭。
(摘编自刘鑫《不同的“年味”,同样的“情怀”》,荆楚网2018年2月7日刊文)
材料四:
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降低了人们对物欲的需求和向往,消解了传统节日的社会期望;西方节日较传统节日开放性和娱乐性更强,相较而言,民众对西方节日更有参与热情;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科学观念的传播挤占了传统节日的“鬼神”思想,民众对传统节日敬畏之心大大降低,传统节俗传承空间大大缩减;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节日节俗活动形成理念冲突,传统节俗退让给现代生活方式。传统节日与当代社会之间的冲突和差异,应该根据现实需要加以调整,为传统节日的当代传承和发展提供路径。传统节日发展的理想情况应该是其能融入当代社会,其节日内涵和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而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就必须充分调动政府、舆论媒体和家庭个人的积极性和热情,政府引导、舆论助推、家庭实践,群策群力,为传统节日的当代发展保驾护航。
(摘编自王凤美《传统节日的当代适应性研究——以陕西关中春节为例》)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2018年春节文化活动有庙会、游园、花会巡游、冰雪文化活动、公益讲座等,这些活动依然是春节重要的传统活动形式。
B.根据“春节旅游消费力指数走势图”可以看出,旅游消费力指数逐年上升,说明居民观念发生变化,春节旅游消费意愿不断增强。
C.作为一种行为文化,年俗的更新换代更多体现在它的仪式活动的变化上,我们要做的是丰富它的形式,延续传统文化的内涵。
D.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春节活动形式受到冲击,要想让它融入当代生活,就要为它的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398场演出,480项活动,以及30万张春节庙会门票的免费发放,主要是为了吸引各地游客,以增加北京市的年节氛围。
B.如今的春节文化具有现代化的特征,文化展览、抢红包、微信拜年、出门旅游等活动备受青睐,已经取代了春节传统活动形式。
C.根据“分城市线旅游消费力指数”图,我们能够得出一线城市居民旅游消费力指数保持领先,其余城市线依次降低的结论。
D.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俗传承空间大为缩减,主要原因是科学观念的发展,破除了“鬼神”思想,民众对传统节日敬畏之心大大降低。
E. 只有政府、媒体和家庭个人群策群力,保驾护航,才能使传统节日融入当代社会,内涵和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小题3】(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春节文化活动逐渐转向多元的原因。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美学一方面否定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另一方面又否定了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那么,“美”在哪里呢?中国传统美学的回答是:“美”在意象。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即所谓“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所谓“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包括各种审美形态)。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意象是美的本体,意象也是艺术的本体。中国传统美学给予“意象”的最一般的规定,是“情景交融”。但是这里所说的“情”与“景”不能理解为互相外在的两个实体化的东西,而是“情”与“景”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如果“情”“景”二分,互相外在,互相隔离,那就不可能产生审美意象。离开主体的“情”,“景”就不能显现,就成了“虚景”;离开客体的“景”,“情”就不能产生,也就成了“虚情”。
朱光潜、宗白华吸取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意象”的思想。 朱光潜在《论美》这本书的“开场白”就明白指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朱光潜在《诗论》中强调,“诗的境界”(意象)是直觉的产物。他说:“凝神关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志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这就是“直觉”。
宗白华指出,意象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是一个虚灵世界,“一种永恒的灵的空间”。在这个虚灵世界中,人们乃能了解和体验人生的意味、情趣和价值。
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相融的世界。
(选编自叶朗《美在意象》)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一二自然段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美学既否定美是客观的,又否定美是主观的,是基于对美是实体化的否认。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存在于意象之中,这里的“意象”就是美和艺术本体。
C.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构建一个与物理世界截然不同的意象世界。
D.中国传统美学认为意象表现为“情景交融”,“情”“景”不能二分,没有本质区别。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提出了全文的总观点,既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意象。
B.第二段对于“情”“景”的分析是为了解释意象为什么能产生美感。
C.文章引用朱光潜在《论美》和《论诗》的论述都是为了进一步证明美存在意象之中。
D.文章引用宗白华的论述,是为了进一步分析意象就是“情”与“景”的结晶。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能在现实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我们就能获得美。
B.只有情景统一,互相融合做到“情不虚情,景不虚景”才能构成审美的意象。
C.朱光潜认为凝神关照外物,达到物我两忘的状态就产生了直觉件,进而就催生了意象。
D.宗白华认为在情景交融的虚灵世界中,人们才能了解和体验人生的审美意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国电影史上,《流浪地球》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作品,它选择用中国智慧改造世界、拯救世界,对人类命运和地球未来作深刻思考,通过表现生命与死亡、希望与绝望来反映科技与使命、道德与伦理。很多观众看完《流浪地球》最直观的感受是:太空何其广袤,人类如此渺小。恰恰是生命的速朽与有限,为人类追求不朽提供了永恒的意义。唯其如此,科技从物质层面、哲学从精神层面为人类预期了更加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未来。

文学艺术离不开生长的土壤,科幻电影也不例外。《流浪地球》看似异军突起,实则厚积薄发。诞生在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大背景下的这部电影,还“恰巧”产生于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到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再到2011年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成功,2017年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进入太空,中国不断向宇宙深处探索。 2019年年初,“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被世界称为“了不起的科技壮举”。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沃土。科技与科幻相结合,《流浪地球》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航天领域,也将无边的想象力放飞于广袤无垠的宇宙中。《纽约时报》就发现了《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联系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的时代背景,指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和科幻片领域都是后来者,但现在这种局面就要改变了”。

《流浪地球》的核心特质是将极致的想象力与厚重的现实相结合,对人类发展和未来命运始终饱含着深沉的关切。影片虽然最终拯救地球的仍然是科技和理性,但理性背后推动主人公行动的是强烈的情感和意志。父辈的牺牲,家园的情愫,普遍的人性与中国式情感,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拓展到更广阔的天地,与全人类甚至整个宇宙严密契合,成就了真正诞生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科幻”。很多国外影评人都注意到这部电影的“与众不同”,尤其是“不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的理念,是对好莱坞科幻电影叙事套路的突破,它将中国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融入对人类未来的畅想与探讨,拓展了人类憧憬美好未来的视野。

《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刘慈欣曾说,如果生在别的时代,自己可能不会成为科幻作家,翻天覆地的变化让现在的中国充满未来感,也促进了科幻小说的繁荣。显然,这是充满现实感的未来感,它从现实中来——源自中国经济日益繁荣的现实,源自中国科技实力、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现实——源自中国国力日益增强的现实。沐浴着时代的春风,中国科幻正在走近世界科幻舞台的中央,不断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美好。

(取材于钟声、李舫等人的文章)

【小题1】下列成语用来形容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有赖于中国科技迅速发展,最准确的一项是
A.异军突起
B.厚积薄发
C.与众不同
D.翻天覆地
【小题2】下列对“里程碑”式的电影作品《流浪地球》产生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
B.中国太空探索实现跨越式发展。
C.中国当代科幻电影后来居上。
D.中国当代科幻小说日益繁荣。
【小题3】下列对电影《流浪地球》所体现的“中国智慧”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人类的想象力拓展到宇宙空间。
B.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与全人类、宇宙契合。
C.传达了“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的理念。
D.中国独特的理念突破了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叙事套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蹲 点
修祥明
1971年,我在即墨县一个公社里当文教助理。初冬的时候,公社让我到肖家疃村去蹲点。铺盖洗刷这一套我自己带,吃饭则由村里统一派饭,从村东头开始挨家挨户往下轮。轮到谁家,我一天三顿饭就到谁家吃。一顿饭四两粮票五毛钱。
即墨是出名的地瓜干县,一年到头,庄户人的日子离不了地瓜干。有这么句趣话:进了即墨地,踏着两脚泥,吃着地瓜干,放着瓜干屁。那时在胶东半岛,乃至山东省,只要你说是即墨人,人家准会说:你们那里出地瓜干啊!
肖家疃是个出名的穷村,日子更离不了地瓜干。不过,我进村吃饭,连一块地瓜干的影子也没见到。他们用过年过节的麦子到石磨上磨成面,或是擀两碗面条,或是捏两碗饺子,或是烙一个锅饼,汆个葱花鸡蛋汤,最次的也烧几条小咸鱼、贴几个玉米饼子让我吃。
其实,我到谁家都能闻到一股浓烈的煮地瓜干的味道。我向他们要地瓜干吃,说干了嘴皮他们也不应。我自己要去盛,他们捂着锅盖说:“修助理,你是看不起我们吗?难道我们连顿饭也管不起?让你吃地瓜干,村里人非戳俺的脊梁骨不可!”差不多家家都是这套话。犟不过他们,我只好一个人坐在炕上吃小灶。那些馋不住的孩子会在天井的窗外,或者屋后的后窗偷偷看我吃饭,馋得嘴角流出涎水,嘴角翕动,腮帮一鼓一鼓的。我刚一下炕,孩子会像馋猫一样跳到炕上抱起盘子和碗又扒又舔……我于心不忍,只好每顿饭吃个大半饱儿,或者干脆吃个半饱儿,以便把剩下的饭让孩子们解解馋儿。
经过一月多的调查了解,我发现肖家疃穷就穷在缺少水浇地。我和村干部决定,在村北河套的泉眼处挖水塘,一是这里地下水多,二呢,把河拦腰截断可以在雨季多蓄些河水,三是在河套挖水塘省工。真可谓一石三鸟。
傍黑儿放工的时候,我把大伙儿召集到一起说:“从明天起,我不吃派饭了。我想到谁家吃就到谁家。你们送饭的时候,每家给我多捎双筷子就行了。”
这一招果然灵,第二天开始,工地上不见一块地瓜干的影子。家家的饭不是地瓜面包,就是地瓜面饺,或是地瓜面条、窝窝头、合饼等,最差的也把地瓜干用石臼子捣碎,放上几把豌豆熬成黏稠的粥。这样,我的目的达到了:我只能到一家去吃饭,但每一家的伙食都改善了。吃得好了,大伙儿有了劲头,两个月后水塘挖好了。
庆功大会在水塘边开。锣鼓喧天,红旗招展。全村的男女老幼能动弹的都来了。一塘清水在西北风的吹动下,宛如一匹洁净的绸子在抖动飘舞。
望着坐在前面的妇女们,我有些愧疚有些动情地说:“挖这个水塘,你们妇女是头号功臣!”
妇女们不解,摇着头说:“俺没有功,修助理和劳力是功臣!”
我说:“你们听我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两个月,你们用地瓜干做出那么多样好吃的饭,好饭出好活儿,你们费心又费力,就是头等功臣嘛!”
劳力们又是鼓掌,又是大声喊叫,表示对我的看法的支持。妇女们显得又激动又骄傲。
一个妇女站起来问我:“修助理,你这么实在,我问你个事行吧?”
我说:“你问吧。”
“明年冬天你还来俺村不?”
我爽快地答应:“来!来!来!明年咱们再挖个水塘好不好?”
“好!”“好!”“好!”社员们齐声欢呼。
我被社员们欢乐的情绪感染了,问他们道:“有了水浇地,你们的生活好了,我明年冬天来,给我什么饭吃?”
妇女们先是一愣,交头接耳嘀咕了一霎,然后大声说道:“地——瓜——干!”我拍着巴掌,想说点什么,可一个字也说不出。泪水从我的两眼汩汩地涌出。
(有删改)
文中第三段详细描写村民给“我”准备的饭,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