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在涉及工商审批、项目补助及奖励、公建配套等方面提出扶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主业突出、多元经营”的实体书店发展格局。
其实,近年来实体书店有“回暖”迹象。有分析认为,“回暖”或缘于国家政策扶持、书店改造升级、营销活动的增加以及多元经营方式。据统计,实体书店零售市场继2014年实现3.26%增长后,2015年继续保持正向增长,同比增长0.3%,规模达到344亿。但与此同时,网上书店零售市场规模也保持高速增长,2015年同比增长33.21%,实体书店目前总体生存状况依然堪忧。
《意见》印发当天参加全国实体书店发展推进会并且发言的张作珍表示,《意见》只是一个精神性的指导,并未对具体政策实施有明确安排。“这个意见是由11个部门印发的,其中牵涉到很多问题,一些机构都是决策单位,从意见到具体政策施行,还是需要时间的。”
(选自2016年7月5日中国投资咨询网全面解读《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
材料二
2008-2016年实体书店销售码洋(亿元)及增速

(注)码洋:“码洋”是图书出版发行部门用于指全部图书定价总额的词语
(选自锌财经2018年4月2日)
(注)锌财经:我国商业财经第一媒体,创始人潘越飞。
材料三
从2002年到2012年,民营书店出现了大面积倒闭潮。据全国工商联书业商会调查数据,全国有近五成的实体书店在这期间倒闭,总数达1万多家。
“实体书店的倒闭,很大原因是因为一些电子商务网站的冲击,这些网络平台售卖的图书,价格都比线下便宜很多,很多用户都从线下转移到线上,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2013年左右。”单项空间首席运营官张帆对《法制日报》记者分析。
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主任孙劲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压垮实体书店的稻草中,高额的房租是分量很重的一根,不断攀升的经营成本,使得很多实体书店都难以承受。
孙劲松同时认为,很多书店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在书籍内容上不能适应现代人阅读购书习惯的变化,这些都是实体书店必然要经历改革的根本原因。所以对于实体书店这个行业的发展而言,经历了这样一场倒闭潮,并不全是坏事。
“一方面,实体书店的倒闭唤醒了整个社会的关注,人们开始注意到书店的意义。另一方面,存活下来的实体书店也在反思,怎样才能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孙劲松说。
孙劲松注意到,熬过这次倒闭潮的书店,纷纷走上了由单一卖场向复合型文化空间转变的发展道路。
(选自2018年4月5日《法制日报》:《实体店迎来春天?》)
材料四
线下书店虽然花样百出,但其在选书及买书上的低效已是事实,随着书店面积的扩大,各种文创产品和主题乐园的入驻,在实体书店中精准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是越来越难了,有时候畅销书的陈列还让人头晕眼花。亚马逊的实体书店让我们看到,这一切也可以改变——根据新的书籍陈列方式,我们一方面可以在实体书店像网上一样精确选书,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一堆相关书籍中,通过自己翻阅书籍,这种传统的线下方式进一步作出筛选,比线上还要更精准地找到一批自己想读的内容。
虽然有人认为亚马逊的实体书店只是线上书店的线下社区衍生,主要是为了让亚马逊增加贵宾会员,扩大影响力,经营模式换做普通书店根本无力为继。但其实,这种直指要害的革新,是真正给实体书店带来变化的关键。
(选自2018年1月澎湃新闻网《实体书店有想法,但电商还是略胜一筹》)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对《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进行了相关的解读,说明国家对实体书店的发展非常重视。
B.材料三在报道实体书店倒闭时引用了全国工商联书业商会的调查数据,体现了新闻媒体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C.材料四分析实体书店的经营现状的时候,使用了亚马逊实体书店的例子,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D.四则材料都针对实体书店进行了相关报道,分析了实体书店画临的问题,并都对实体书店如何实现“回暖”提出了具体的意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中宣部等11个部委联合印发《指导意见》,对实体书店的发展做出了精神性的指导,从政策实施方面做出了明确的安排。
B.根据材料二,2009年到2016年,实体书店的销售额呈现整体增长态势,但是增长率却保持了一种持续低迷的态势。
C.近年来,由于网上书店零售市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实体书店虽然有了“回暖”迹象,但总体生存状况依然堪忧。
D.民营书店的倒闭风潮,对于实体书店这个行业的发展而言,并不全是环事。一些实体书店开始从文化需求方面进行反思。
【小题3】实体书店经历倒闭潮,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0 05:41: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羊吃草
西西
在吐鲁番,我看见羊吃草。以前,我并没有仔细地看过羊吃草,也不晓得它们吃的是怎么样的草。我见过马吃草、牛吃草、驴子吃草。它们总是低下头来,伸长了脖子,把嘴嗅到地面的草上,一面咬住草茎,一面撒撒地撕裂草梗,或者拔菜也似的把草连根拔起。牛、马和驴大概要一口气拔很多草,才闭上嘴巴,磨碾一阵牙齿,慢慢咀嚼,然后吞下肚子,让胃去消化和反刍。我看见牛和马吃的草,都是普通草地上的青草——那种短矮的、匍伏在地面上攀爬的青草。有时候,我也看见驴子停在一辆木头车边吃车上堆着的草,那是人们割下来的像葱条一般细长的草。
我们在吐鲁番参观了坎儿井地下水和防风林。在防风林的附近,有一座特别的沙丘,是一座馒头也似的黑色山阜,在阳光底下闪着沉默的光,仿佛一座乌金矿。沙丘上有许多人把半截身子埋在沙底下,露出剩下的身躯和头颅,以及他们民族色彩的鲜艳衣饰,这些人,都到沙丘来医治关节炎。
我并没有跑上沙丘,因为我看见一个男孩赶着一群羊来了。男孩穿着藏青的汗背心、炭黑的长布裤、灰尘仆仆的白运动鞋,头上戴了一顶纯白的维吾尔族小圆帽。他赶着数约二三十只羊,其中有黑山羊,也有白绵羊,羊们在沙地上散开,各自低头吃草。沙丘上面没有草,沙丘底下的四周,仍是一片灰泥色的细沙,仿佛戈壁滩到了这里,碎得如粉了。但在这片沙地上,却长满了丛生的矮草,展散了延蔓的枝条。羊看见了草,纷纷风卷残云似地舐啮起来。我想引一头小羊走来这边,于是蹲下来,伸手去拔取草叶。
我哪里是在拔草呢,我那时的感觉是,我采拔的大概是荆棘,因为我一把抓到手里的竟是满掌的芒刺,好像握着一堆铁蒺藜。我迅速缩回手,手指都火辣辣地像中了蜜蜂的针,无数的针。我看看面前这纤细瘦削的蔓草,难道它们是箭猪和刺猬?
我一直以为,羊和牛、马或驴子一样,吃的都是贴近地面生长的那种软嫩的短草,这时才知道,吃的竟是像玫瑰花茎那般多刺的植物。我看见它们愉快地吃着,像部锋利的剪草机,沙沙沙,草都吃进嘴巴去了,多么丰富的一顿下午茶。我还看见羊只在草丛中走来走去,仿佛它们四周的植物不是尖锐的芒刺,而是如絮的棉花。它们真使我惊异呢。它们有一张怎么样的嘴,是钢铁的唇舌、上下颚和口腔?为什么可以吞啮针似的草茎而不受伤?肥胖的绵羊,满身是浓厚的卷曲羊毛,走在草丛中也许能够无视草叶的利刺,可是山羊只有短而薄的披毛,但它们在丛草间穿插,同样仿佛经过的是一片秧田。羊们真令我惊异呢。
南山牧场是真正的“乌鲁木齐”,因为乌鲁木齐的意思就是美丽的牧场。我们站在公路上,面对漫山遍野苍绿的松树,深深地呼吸。这草原一片芬芳,充满泥土和花朵的甜味,我还以为自己忽然到了阿尔卑斯山。但远方积雪的峰峦是天山,融化了的冰块,汇成河道在我们面前的山坡下流过,许多人都奔跑到水边去了。过了很久,他们才一一回来,但都雪雪呼痛,说是有一种草,把他们刺得跳起来。他们之中不乏穿着坚厚的牛仔裤的人,但在草丛中跑过,仿佛有千千万万的芒针插在腿脚上。
草原上除了地毡也似的青草外,到处都是小花,有的白,有的紫,有的怯怯地嫣红,夹杂在各种高高低低的植物之中,我们看见一种尺来高的植物,没有花,叶子细小狭短,茎枝上布满星形放射走向的小针叶,于是有人喊起来:是这种草了,是这种草了。连那么厚的牛仔裤也能透过,叫我们惊跳起来。我仔细看看那草,并不认识这种草的名字,以前也没有见过,但我记得,这草就是沙丘底下羊们觅食的点心。一位陪我们到处逛的田老师说:这些草,羊最喜欢了。
在乌鲁木齐,我也看见了羊吃草。那时候,我们坐在天池上的游艇里,两岸是层层叠叠的山和松树,在向阳的山坡上,遍山隐隐地点缀着一点一点的白花,并且弯弯曲曲的,在山坡上呈现一个“之”字形。偶然,白花缓缓地移动起来,这时候,我们才知道,山坡上的白点子不是花朵,而是放牧的羊群。带头的羊走在前面,横越过山腰,随后的羊都跟着那道白色的虚线朝更高的山顶攀登。羊们居然能够爬上那么高的山,仿佛它们不是羊,是鹰。
对于天山的风景,我们感到失望,天池是一座水库,但环境遭受污染的程度,令我们沮丧:到处是故意摔破的玻璃瓶,花衬衫的游民提着声浪袭人的收音机。或者,关于天山,我们其实又认识多少呢?我们不过到达天池旁边的一个小角落,看见的也只是供游客驻足一阵的名胜,我们可曾攀过雪线,自己去寻找天山冰洁的雪莲?
为了寻求更丰盛的草原,羊们攀到了山的极高处,当我们抬头仰望,山坡上的动物,竟是我们心目中柔弱的羊吗?天池的水寒澈入骨,天池的风凉冷如冰,带备衣衫来的人纷纷披上了风衣或毛线衣。山坡上的羊没有加衣,在这充满荆棘的世界上,它们不必穿戴甲胄,不必练就一身铜皮铁骨,但见它们摇摇摆摆、晃晃荡荡,以一个个软绵绵的身躯,在芒剌间悠然步行,安然度过。
一九八一年十月
【小题1】作者为何先写马、牛、驴吃草,再写沙丘和人,后写羊吃草?请从结构的角度分析。
【小题2】赏析文章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3】作者在文中交替使用“我”和“我们”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4】文中的羊吃草有何独特之处?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学是人格的流露,一个文人先须是一个人,须有学问和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有了这个基础,他让所见所闻所感所触借文字很本色地流露出来,不装腔,不作势,水到渠成,他就成就了他的独到的风格,世间也只有这种文字才算是上品文字。除着这个基点以外,如果还有什么资禀文使文人成为文人的话,依我想,一是对于人生世相的敏感。事事物物的哀乐可以变成自己的哀乐,事事物物的奥妙可以变成自己的奥妙。“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有了这种境界、自然也就有同情,就有想象,就有彻悟。其次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语言文字是流通到光滑污滥的货币,可是每个字在每一个地位有它的特殊价值,丝毫增损不得,丝毫搬动不得,许多人在这上面苟且敷衍,得过且过,对于语言文字有敏感的人便觉得这是一种罪过,发生嫌憎。只有这种人才能有所谓“艺术上的良心”,也只有这种人才能真正创造文学,欣赏文学。诗人济慈说:“看一个好句如一个爱人。”在恋爱中除着恋爱以外,一切都无足轻重;在文艺活动中,除着字句的恰当选择与安排以外,也一切都无足轻重。在那一刻中(无论是恋爱或是创作文艺),全世界就只有我所经心的那一点真实,其余都是虚幻。在这两种敏感之中,对于文人,最重要的是第二种。古今有许多哲人和神秘主义的宗教家不愿用文字泄露他们的敏感,像柏拉图所说的,他们宁愿在诗里过生活、不愿意写诗。世间也有许多匹夫匹妇在幸运的时候中偶然发见生死是一件沉痛的事,或是墙角一片阴影是一幅美炒的景象,可是他们无法用语言文字把心中的感触说出来,或是说得不是那么一回事。文人的本领不只在见得到,尤其在说得出。说得出,必须说得“恰到好处”,这需要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有这敏感,他才能找到恰好的字,给它一个恰好的安排。
(选自朱光潜《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有删改)
【小题1】“上品文字”的特征有哪些?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2】“看一个好句如一个爱人”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3】请结合文章谈谈如何才能“使文人成为文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本次全国人大会议将审议、表决民法总则草案,这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大事件。舆论对此 总体上反应正面、热烈,但也有一些人泼冷水,其中“操之过急”论、“条件不成熟”论都 比较典型。众所周知,民法是离老百姓最近的法律,一个人一辈子都可能沾不到刑法的边, 但每个人却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民法当中”。 
一个国家只有民法完善了,并让它在社会生活 中发挥主导作用了,依法治国才算真的落到了实处。 中国1986 年通过了民法通则,至今30 年过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个人 生活的维度前所未有,各种权利意识不断觉醒,完善民法因此成了当务之急。这一立法的浩 大工程无疑具有历史意义,它既契合了中国改革开放近40 年所形成的社会权利关系面貌, 也将对未来中国法治的进一步演进打下坚实基础。 世界上的立法没有一次是“百分百成熟”的,也几乎不可能管住立法之后长时间里的全 部社会实践,否则的话,宪法就不会有修正案,各种法律也就不需修订了。有人批评对编纂 民法总则草案泼冷水的人说,没有民法的时候,他们说中国不重视法律;真的修民法总则了, 他们又嫌修得太快了,质疑其质量。总之,怎么都无法让他们高兴。中国是不是很需要一部 完整的民法典?回答无疑是肯定的。那么国家就应致力于民法典的编纂和施行,这当中如果 有什么困难和问题,都是应当全力克服的,而不应把它们作为推迟民法典修订的理由。 民法总则针对了今天中国社会的大量关切,比如父母子女之间的抚养、赡养关系,胎儿 权利,保护见义勇为的行为,保护个人隐私,网络世界的一些权利义务关系等等。绝大多数 老百姓对有一部民法典来保护他们的权利充满期待。除了强大的需求,中国的立法能力经过 这么多年的发展,应当说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司法界积累了大量实践 经验和理论总结,说今天的立法者可能“胜任不了”这一重任,很难理解这样的担心究竟是 从何而来的。 推动依法治国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社会全体成员真的围绕这一原则行动。法律编纂过程中,大家就应当为它在通过后形成权威提供各种支持,包括参与具体法律条文的讨论,宣 传法典的意义等。
几乎可以肯定,未来的历史将高度评价民法典对中国社会建设所发挥的作 用,全体中国人都是这一大事件的参与者,实践者。 多元社会里的声音也难免是多元的,但是像电信取消漫游费这样的事情,立刻有人质疑 这可能会让公众“更费钱”,或者质问为什么不取消流量费,这样的奇谈怪论实在不值得尊 重。围绕很多严肃事情的讨论不至于这么荒诞,但是上述荒诞的例证在提醒我们,什么才是 讨论的建设性逻辑。这是中国当下的一个重大问题。 
(摘编自单仁平《盼望民法典是中国社会的真实心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法是离老百姓最近的法律,一个人一生都可能与刑法无关,但却在每一个生活环节中与民法发生着密切的联系。
B.审议民法总则草案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大事,只有民法完善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依法治国才算真正落实。
C.三十年来,随着翻天覆地的社会变化、个人生活维度前所未有、各种权利意识不断觉醒,中国完善民法已成当务之急。
D.民法典这一立法工程,既契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社会权利关系面貌,也将对未来中国法治的进一步演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法总则针对了在保护见义勇为、保护个人隐私、网络世界的一些权利义务关系等方面的关切从而让多数百姓期待。
B.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立法能力达到了较高水平,中国司法界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能够胜任修订民法典重任。
C.推动依法治国需要社会成员围绕这一原则展开行动,在法律编纂中,需要大家为它在通过后形成权威提供各种支持。
D.展望未来,未来历史将可能高度评价民法典对中国社会建设所发挥的作用,全体中国人都是这一事件的参与者、实践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次全国人大将审议、表决民法总则草案,舆论对此总体上反应下面、热烈,但也有“操之过急”、“条件不成熟”的评论。
B.世界上的立法没有一次完美无缺,也几乎不可能管住立法后的全部社会实践,这就要求相关法律要适时修订或修正。
C.民法编纂过程中,人们应当通过参与具体法律条文的讨论,宣传法典的意义等形式为它在通过后形成权威提供支持。
D.多元社会里的声音也难免是多元的,所以像质疑电信取消漫游费或质问为什么不取消流量费属于讨论建设性逻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材料一:
保护非遗,最根本的是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一个非遗项目是否得到有效保护,可以主要从以下六点加以判断:实践活动是否持续并富有活力;基本实践方式,如手工技艺之于某些传统工艺项目,是否得到保持;基本文化内涵是否得到尊重;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是否得到弘扬;相关社区、群体和传承人的保护、传承及再创造权利是否得到尊重;传承人群是否得到保持乃至扩大。
非遗保护工作有一个重要理念:见人见物见生活。中国剪纸技艺列入非遗代表作名录,不是因为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剪纸图案,而是因为剪纸深深融入了中国老百姓的社会生活和情感表达,成为很多地方社区和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厘清了这一点,就不难把握非遗保护的对象,以及政府在剪纸项目保护中的角色定位,即保护和培育这种大众文化生态,支持开展剪纸活动的习俗和社会实践,让剪纸传统及其技艺在当代生活中得到延续和发展。至于是沿用过去的图样,还是创作新的题材,是传承人或爱好者在公序良俗规范下的文化表达权利。
(摘自项兆伦《用大历史观看非遗》)
材料二:
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少数民族非遗名录的统计情况
类别
数量(项)
省份
数量(项)
民间文学
66
云南
79
民间音乐
72
新疆
69
民间舞蹈
90
贵州
63
传统戏剧
13
内蒙古
53
曲艺
17
青海
42
杂技与竞技
18
西藏
41
民间美术
31
四川
39
传统手工技艺
61
湖南
25
传统医药
13
广西、吉林
24
民俗
96
甘肃
15
 
(改编自肖远平、王伟杰《中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及传承人统计分析》)
材料三: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是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的记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非遗保护传承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自下而上”的。我国137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多是先辈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对忧乐、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与态度的表达,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非遗虽然被称为“遗产”,但又不像别的已经“固化”的遗产,它是仍然存活在我们当代生活中的传统,也许已经老迈,却不是朽木;也许已见式微,却从未消亡。对于这样活着的文化,在新的时代应有新的内容,非遗也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非遗保护传承的另一条线索是“自上而下”的。随着对非遗的重视,国家的政策、财政的资金为非遗的保护、传播、传承提供了强大的保障和支持。
除了政府的引导,还需要更多的力量加入进来。西方的圣诞节之所以风行于世,就在于产业的力量,让商家广泛参与。圣诞树和圣诞老人的形象符号,圣诞歌和圣诞礼物的仪式营造,都成为商家“圣诞大餐”的内容,既调动起人们参与的兴趣,也让商家赚得盆满钵满。
在互联网时代,非遗也要与时俱进,用好网络传播工具,用好网络传播工具,让“传播”与“传承”产生“化学反应”,形成活态存在的生命力。
(摘自杨文博《民间工艺如何与互联网结合》)
材料四:
首先,互联网可以为民间工艺提供广泛的销售平台。互联网的链接功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销售平台的建立——使消费者、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实现无时空障碍的沟通。其次,民间工艺线上推广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线下体验机会。线上推广、线下体验是互联网时代非常重要的商业思维。再次,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心态也随之发生改变,个性化消费需求显著提高。互联网时代,商家可以利用消费数据的积累分析出商品的市场反响情况,对不同的消费者有的放矢,实现更精准的营销策略。
(摘自张玉玲《活态传承需全民参与》)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非遗项目是否得到有效保护,关键是传承人群是否得到保持乃至扩大。
B.春节、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
C.非遗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因此新时代非遗也应有新的内容。
D.在非遗保护中政府要找准角色定位,积极地引导,并且尽量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中国剪纸是沿用过去的图样,还是创作新的题材,传承人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
B.材料二显示,我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中类别、省份等层面的分布都不均衡。
C.非遗虽然仍存活在我们当代生活中,但是缺乏生命力,在新的时代难免消亡。
D.政府对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了保障和支持,是非遗保护传承中最重要的力量。
E. 西方的圣诞节因为借助了产业的力量,让商家广泛参与,所以成了世界的节日。
【小题3】结合民间工艺与互联网结合的做法,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在互联网时代非遗如何做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1)自九年前《赤兔之死》获得高考作文满分后,文言作文几乎年年都有。其极致是去年的甲骨文作文和今年的冷僻字入文。对此,社会反响热烈,媒体更视这两个考生为“古文字达人”、“古文奇才”。

(2)究其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在于大时代的激荡与影响。这种以再度回归传统作自己身份标别的文化选择,无疑给这些高中生痴迷古文提供了难得的机缘。回想当年,新文学运动风头正健的时候,如林纾等人坚持纯正的古文,以为制器可求日新,而为文不能躁进,这样平实的论说居然还遭到讥讽,真让人不能不重生感叹:有时候,纵使你手握真理,也不一定抗得过时势。所幸今天,已经走出盲从迷思的中国人知道了,鹦鹉巧舌,终非真声,所谓现代化绝不是传统的中国走向现代的西方,更不是“他者化”和“后殖民化”。其间,一种从来秉承的传统才是我们自身发展的基始,而我们的任何发展最终都不过是对这种传统的再度确认和回归。以这样的认知来看文言文,显然就不仅仅是之乎者也、骈四俪六而已,它是保存并接引人走进传统的重要凭依,甚至就是这种传统的一部分。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包括“新古文运动”在内的古诗文在民间和网络上全面复兴。人们重拾对文言的兴趣,印证着又一波时势造就的必然。对于这样的时运势转,我们有大欣喜。    

(3)不过话说回来,与当下的国学热一样,这一波文言热也存在不少问题。我们知道,作为与白话文相对的语体文,文言文有自己特殊的体式要求,有一整套关于起承转合、过接缴结的义法要求,它讲究意旨绾凑,笔法周匝,其虚字实字的调用与间架局势的布排无不极见巧难,而文章主旨的呈现与气调脉络的贯穿更有重重的讲究。但今人对此知之太少,甚至不加理会,以为翻一部《古文观止》读几篇唐宋八大家就可以纵笔横肆,结果写出的东西与近现代人明显存在差距,比之古人,更岂止有真鼎与伪觚之判。

(4)以今年那篇用极僻字的满分作文为例,能用文言论说当代环保话题,非出宿构,又不跑题,诚然不易。但对照其后来发布的译文,他对所用字词的理解显然多有错误,更远谈不到适切。如“每啮毚臑”一句中的“毚”字,《广雅》释为“狯”,通常用来限饰兔子而不及他物,更不单用,今径解作“兔”并用来修饰“臑”,明显不通。又如“睇眄”一词相对常见,状人斜视顾盼之貌,多用指女子,故曹植《七启》有“红颜宜笑,睇眄流光”,泛用作极目远望讲,是望文生义。末句“亲房”一词,在古代特指家族的近支,解作双亲,更是不明传统礼仪文化之误。再说句,全文句式单一僵直,大体以四字句为主,整句与散句的转接承仰比较生硬。其间“坐银杏树下,观儿童嬉于树下”云云,不知省文就简如此,更不知是何句法?最后说意,不能不说,选用文言并没有给作文带来多少深邃的意境和特别的效果,相反,字句与意思并不密合熨帖。末段陈说个人理想的生态环境,有“抾其落桃,投于苙”,将落在水中的桃子投入猪圈,是何意象?此意象与天人相得的和谐生态又有何关系?诸如此类,殊为费解。

(5)我们根本无意对一个高中生的文言作文百般苛求,我们在意的是,在基本没做或根本不能做过细识读,并不知自来的传统,强为攀扯、炫奇逞怪最是作文之大忌的情况下,就将他拔高到奇才,乃至拔擢至与古人等列的哄抬方式,这种方式很能凸显文言文在今日的荒败与贫瘠。包括那篇甲骨作文,据刘钊先生讲,其实杂合金文、小篆,多有杜撰处。然而许多人虽不知不识,却一味夸扬。我们只能说,当一种东西实在太过稀缺,拥有它一点点就会被人无限放大。而那些放大它的人,通常也仅仅是以这样的哄抬作为对这份稀缺的交代,他们真有发自内心的尊重吗?待一转身,这份稀缺是不是依旧会被远远地排斥在他真实的生活之外?这都是有得一问的。对文言文也好,进而对国学乃至一切传统文化,哄抬和爆炒绝不是尊重,与其哄抬它爆炒它,不如以平视的态度亲近它体会它,这比关注高考满分作文,然后作者刻意求奇、读者一哄而上要重要得多。

(6)当然,平视和亲近不等于亵玩。不久前,弘晔传媒推出无厘头版的古文今译图书《别笑,一本正经的文言文》,书中的翻译自无大错,但以“你亮叔我跟你讲几句,你爸当年出来混,半道上就给挂了”来翻译《出师表》,以“你丫看不见吗”来翻译《将进酒》之“君不见”,如此将前者弄成黑道版,后者弄成潮语版,就有些过了。所以,当此疑信互出,哄抬与解构兼杂的新一波的古文热,我们的心情真很复杂,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8月6日汪涌豪《文言文的当代际遇》,有删减)

【小题1】请用一句话概括第一、二两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2】第二段画线句“以这样的认知来看文言文,显然就不仅仅是之乎者也、骈四俪六而已,它是保存并接引人走进传统的重要凭依,甚至就是这种传统的一部分。”是个复句,第一层分在“___________ ”这一词语之前,是 ________关系。
【小题3】第三段中画线的“有真鼎与伪觚之判”的意思是    
【小题4】作者认为“今年那篇用极僻字的满分作文”的问题有(40字以内)
【小题5】下列对第5段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不知自来的传统,强为攀扯、炫奇逞怪是高中生文言作文的毛病。
B.作者巧借他人之口对甲骨作文进行了评价,照应开头,体现了行文的严密性。
C.“这比关注高考满分作文”中的“这”指代的是以平视的态度亲近文言文。
D.作者对一味夸扬、哄抬高中生文言作文的媒体进行了委婉的批评。
【小题6】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文言文的当代际遇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际遇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请作具体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