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然而,2007年5月,无锡太湖地区温度骤升,蓝藻疯长。“水污染表象在水里,根源却在岸上。”在蓝藻暴发事件的背后,是河道久无清淤、企业违法排污、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归根到底是权责不清晰、考核不具体、奖惩不明确。

2008年,江苏省决定在太湖流域推广河长制,15条主要入湖河流全面实行“双河长制”,每条河由省、市两级领导共同担任河长,“双河长”分工合作,有利于协调解决太湖和河道治理的任务。

自无锡河长制取得成功后,河长制开始走向全国。

据了解,目前,全国各地都已明确全面建立河长制的时间节点。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等省市明确在2017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其他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力争在2018年6月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   

(摘自叶乐峰《河长制:让每条河流都成为一道风景》)

材料二:

最近几十年,中国河湖水体的状况已经恶化到威胁人们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程度。《201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据分布在全国的967个地表水国控断面(点位)水质监测结果,中国河湖的Ⅳ类一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分别占26. 7%和8. 8%,62个重点湖泊(水库)中,Ⅳ类一Ⅴ类和劣Ⅴ类分别占22. 58%和8. 1%,以致“牛奶河”“酱油河”“油画河”成了众多河湖的代名词。中国“存量”河湖的现状,不仅不能满足代际公平的起码要求,也直接威胁当下人们的生存。河长制的实行,实际上是把河湖管理保护绑定在政府主要官员的政绩之上,以行政的力量着力推进河湖管理保护,把河湖管理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调和、平衡的责任,加在以往大体上只负责经济发展而较少考虑河湖管理保护的政府官员身上。

(摘编自何人可《以河长制提升河湖保护水平》)

材料三:

有了河长制,不是说现有的职责部门就轻松了,就可把全部的监管责任都推给河长了。相反,水利、环保等部门仍需依法履职,严格执法,向河长负责,接受河长协调,受河长监督。因为河长基本上都是本区域的行政负责人,因此这个体制与《环境保护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是一致的。为了让河长制更好地在法律方面发挥作用,可以考虑把现行的监管体制和河长制有机地衔接起来。

(摘编自常纪《河长制,突破现有体制局限》)

材料四:

落实河长制首先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河湖保护监测评价体系,摸清自身家底,厘清各自责任。可探索实施分行政区入河污染物总量监管模式,核心是以行政区为单元,建立边界断面的水量水质监测站网体系,通过连续动态监测获取各地污染物入河总量数据;建立各地的“污水表”,客观反映各级地方政府的治污减排管理责任。

河湖管理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光念紧箍咒、一味加压力可能适得其反;还要结合各地实际因势利导,建立健全配套保障体系,给真抓实干的河长减负卸压,形成良性循环。可探索实施企业排污许可证制度,按“污染者补偿受害者”的原则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大幅提高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水平,让抓保护的后发地区获得同等发展权。

作为治水护水的重要制度创新,又涉及我国复杂的水问题,河长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的初劲和功成不必在我的决心。从长远来看,还需发挥社会各方力量,利用多种市场化手段,建立健全排污权交易、碳交易、水权、节能量等产权交易机制,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方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实现人水和谐、共同繁荣。

(摘编自王贤《河长要有“紧箍咒”也需“减压阀”》

【小题1】下列对相关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7年5月无锡太湖蓝藻暴发事件的根本原因是河道久无清淤、企业违法排污、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B.自无锡河长制取得成功后,河长制开始走向全国,我国将力争在2018年6月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
C.河长制的实行,实际上是把实现河湖管理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调和、平衡的责任加在政府主要官员的身上。
D.最近几十年,中国河湖水体的状况堪忧,既无法实现代际公平的起码要求,也直接威胁当下人们的生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2008年,江苏省决定15条主要人湖河流全面实行“双河长制”,成为我国最早推行河长制的省份。
B.根据材料二可知,2015年中国河湖Ⅳ类一V类和劣V类水质断面占35%以上,表明我国河湖水体的状况已经恶化。
C.河长制实施后,河长承担全部的监管责任,水利、环保等职责部门向河长负责,接受河长协调,受河长监督。
D.分行政区人河污染物总量监管模式使得各级地方政府的权责利关系更清晰,有利于河长制的实施,得到了国家大力推行。
【小题3】根据材料三、四,简要概括河长制的推行要注意哪些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1 08:24: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面对感性的思考
人类需要并积累了三种基本知识:一是科技知识,它的目的是提高人类获取基本生存实物的效率;二是伦理知识,它的目的是试图使人在有序中实现更多的自由诉求;三是感性知识,它的目的是指向人本身,是关于人面对无尽的挑战和困境时如何更大限度地得到感性愉悦、心灵补偿和灵魂拯救的思考。无论是关心自然和物理世界的科技,还是关心社群秩序的伦理,其指向都是“身外之物”,只有作为感性知识的美学才是彻头彻尾关心人的内心的知识。我们不必特殊强调美学,但至少不能忽略美学,尤其在当下,我们已经处在视听海洋之中,倘若还不去关心感性知识、关心美学,那显然是愚蠢的。为此,我希望大家读一点美学书籍。在美学的经典书目中,我推荐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保存在他的多种书籍里面,但有力支撑他的哲学体系的是讨论认识论的《纯粹理性批判》、讨论伦理学的《实践理性批判》和讨论美学的《判断力批判》。正是《判断力批判》才在前两个“批判”的“理论的哲学”与“实践的哲学”之间的鸿沟上架起了温情而畅通的桥梁。
康德的哲学立场是重估人的理性能力,试图在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中间发现真理,这一点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有充分体现。学术史通常把黑格尔的《美学》视为经典美学的集大成者,但我觉得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具有丰富的美学思辨张力,当徜徉于斯时,感性生命和反思冲动将均被激活。尽管《判断力批判》依然是一种形而上学,但我在与它相逢和攀谈时却能深度体验到某种趣味。它告诉我们,人会遇到三种愉悦:感官快适,美的欢愉,善的愉悦。康德相信三种愉快性质不同,但我们真正知道了这些,仿佛就有了某些谈论生活感性的自信。当然,《判断力批判》还提供了重要的美学知识,譬如审美愉快是无利害关系的,美不是概念但是作为普遍愉快的对象被呈现,美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等等。这些思想既清理了当时的感性学说误区,又对我们一直以来所遭遇的审美经验具有阐释的有效性。
上个世纪中叶以后,越来越多的人还是怀疑康德的美学,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诸如文化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和生活美学,都坚定地质疑、修正甚至颠覆了康德的美学。但我们应该清醒,无论谈论什么感性经验,无论是站在何种美学的立场上,无论要构建一种怎样的美学,都必须了解经典美学,更何况经典美学是活着的美学,即便是生活美学也要创造性地运用和整合经典美学的思想价值。
尊重感性才有可能敬重人,敬重人的内心,因而我们既不应忽视人的感性,忽视美学,也要珍惜人类积累的科学思维能力。读一读《判断力批判》,在知识自觉的基点上关切人本身,关切生命感性,关切审美体验,该是多么美好的人生经验啊。
(《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2期卷首语,作者王确,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判断力批判》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判断力批判》是美学的经典书目之一,阐释的是康德关心人的内心的知识。
B.《判断力批判》作为康德批判哲学思想的支柱之一,它的地位超过其他著作。
C.《判断力批判》具有美学思辨张力,能够激活阅读者的感性生命与反思冲动。
D.《判断力批判》提供了更重要的美学思想,它们清理了当时的感性学说误区。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介绍了人类需要并积累的三种知识,从特定的时代背景出发,希望读者阅读一点美学著作,并向读者推荐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B.第二段从康德哲学体系的构成角度,肯定了《判断力批判》的地位,桥梁的比喻形象化地诠释了康德美学哲学对理论、实践哲学的影响。
C.第三段从阅读体验角度概括了《判断力批判》的内容,它不仅让人得到感官、美、善的愉悦,还提供了许多美学思想,至今仍有生命力。
D.第四、五段站在维护康德美学的角度,批评了上世纪中叶以来某些人对它的质疑、修正和颠覆,认为读经典美学是一种美好的人生经历。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技关心着自然和物理世界,伦理学关心着社群秩序,只有这美学才会思考人的感性愉悦、心灵补偿和灵魂拯救。
B.我们当下生活在视听海洋之中,指向身外之物的伦理知识等无足轻重,因而关心感性知识、关心美学是明智之举。
C.重估人的理性能力,试图在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发现真理,这就是康德的哲学立场,它同样体现在其美学上。
D.尊重感性就能敬重人与敬重人的内心,因此我们既不应该忽视感性与美学,又要珍惜人类积累的科学思维能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王羲之创作的《兰亭集序》被盛赞为“天下第一行书”,不仅因为整幅作品精美绝伦,更因这篇手书序文中,字字独具风采,同字异写更是变化无穷,其中二十个“之”字无一雷同,竞有谚语“之字最多无一似”流传。

分布在原帖中的二十个“之”字,因语境、句式和书写布局呈现出的不同笔法、空间结构和内在韵味,究竟是书法家对艺术创作原则的主动遵循,还是临场发挥随机的、自然的结果,历来众说纷纭。我们姑且将此争论放在一旁,单从结果上看,《兰亭序》中二十个形态各异的“之”字,客观上贡献了书法创作上从形式到内容层出不穷的新意,王羲之对书法变革的贡献,是书法家“内生”(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革命性的变化”)变革的典范。他十二岁经父亲传授笔法,“语有大纲,即有所悟”,先师从卫铄(卫夫人)学习书法,之后博采众家之长,正书师法钟繇,草书师法张芝,最终做到了“真书胜钟,草故减张…增损古法,裁成今体”,开辟了书法艺术的新天地。这种艺术革新,首先是跳出了当时的窠臼,引领了书法体式上的“革命性”发展。王羲之将行楷二体向前推进,开辟了草楷相结合的书法发展道路,使其便捷易识,在继承钟繇楷书古朴精简、张芝草书数意兼包的基础上大胆变化,完美兼顾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以一种全新的文字书写体式形成隋唐以来书法发展的主流,在书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笔法观念上,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更是对传统程式进行大胆变革,以不断变化的手法和笔态,避免千篇一律,做到随类赋形,因势生形,字字相生,而面对同样的一个字,则照顾其所处环境、位置,保持该字独立个性的同时,做到与周围和谐统一。《兰亭集序》中二十个神态各异的“之”字,就是这种笔法的代表性应用。

人们谈及创新,往往更多着眼于“发展”(即质变)的结果,而忽略“增长”(即量变)的前提,王羲之的书法创新则是量变基础上水到渠成的结果。古语“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说的是汉代著名书法家张芝,在水塘边上练习书法,天长日久,洗笔竞把整个水池洗黑,后人称之为“墨池”。《晋书·王羲之传》载:“(王羲之)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这种态度,可以视作王氏对增长型“量变”的肯定。“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成语,具有相关语义的“笔秃千管”“秃笔成冢”等成语流传甚广,也说明书法家群体对量变积累的集体重视。

在临池水墨的基础上,王羲之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做法,是对同时代书法技艺、要素进行的重新组合。伴随其阅历的增长,特别是看到李斯的《峰山碑》、蔡邕的三体石经、张旭的《华岳碑》以及钟繇的《宣示帖》真迹后,王羲之遂改变初学,博采众长的同时,尝试另辟蹊径,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摘编自王枫《之字最多无一似》,《光明日报》2018年12月09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兰亭集序》中的“之”字,其笔法、空间结构和内在韵味因语境、句式和书写布局不同而不同。
B.关于其中“之”字形态成因的探讨众说纷纭,但争论的结果则足以说明《兰亭集序》富有多层新意。
C.王羲之能做到随类赋形,因势生形,字字相生,其《兰亭集序》中“之”字堪称这一方面的典范。
D.王羲之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书写体式,这种书写形式对后世书法产生深远影响,作用不可小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帖中的二十个“之”字无一雷同,这最能够证明《兰亭集序》单个字体变化无穷。
B.王羲之对书法变革的贡献是书法家“内生”变革的典范,对此作者从两个方面阐述。
C.文中引述《晋书·王羲之传》中的一段话,意在证明王羲之有重视“增长”的自觉。
D.文本借“笔秃千管”“秃笔成冢”等成语流传甚广来证明王羲之有兼收并蓄的智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整幅作品的精美绝伦,书写字体的变幻无穷,让王羲之创作的《兰亭集序》成为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行书”。
B.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革命性的变化”,因此王羲之对书法变革的贡献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书法的创新。
C.王羲之正书师法钟繇,草书师法张芝,因而在书法体式上和笔法观念上,他都曾经引领了书法“革命性”发展。
D.看罢李斯《峰山碑》、蔡邕三体石经、张旭《华岳碑》的经典作品,王羲之改变初学,另辟蹊径,形成独特的风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两千余年来,“学而优则仕"作为以学致仕的信条被读本人举行不渝。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形成以后,“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与科举制度融为一体,互为里表,成了士子生活的金科玉律。
“学而优则仕”传统在历史演化中对中国社会产生过积极影响。它确立了学H作为政府取吏的标准。以学取士将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吸引到官员队伍中,保证了政府运作始终处于接受过儒家道德教训的文吏手中。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命不得不接受叔孙通的名言“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并视之为治国要诀,对半生保有相当的尊重《文吏统治造就了“士”作为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也促成了“士为四民之首”的观念。《三国演义》塑造了名士祢衡裸体痛骂曹操而为曹操所宽宥的形象,近代文化名人章太炎以大勋章作扇坠在袁世凯的总统府门前大诟袁氏包藏祸心,而被袁氏所容忍,个中原因固不止一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士子对世道民心的巨大影响,无论是治世英雄,还是乱世奸雄,都不能不有所忌惮。另一方面,读书人坚守位卑不忘忧国的信条,以天下为己任,希望将平生所学贡献于国家民族,都与学优而仕传统有关。
中国历史上,所谓“贵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不是全由血统决定。对社会各等级的人而言,通过以科举制度为体现的“学优而仕”途径跻身于士大夫阶级之后,.可以加入孟子所说的“劳心者”之列,由“治于人”而变为“治人”,从而由“贱”入“贵”, 成为“贵族”。正是由于学优而仕传统为读书人提供了改定自己命运的出路,整个中国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划分才不像印度种姓制度那般僵死。中国教千年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创造初多少“平等”观念,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信众以信教而为自己争得了平等地成为上帝仆人的权利,而中国的士子们则由学优而仕获得了参与政治的乎等权。
“学而优则仕”传统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是源于以“仕”为"学”之鹄的这个既定前提。在“家”“国”一体的宗法专制时代,以“学”而至仕途,最终结局只能是以学问服务于帝王的“家天下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玉家”成为士子们的必然归宿。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主仆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对主子的物质和精神的依附,于是,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成为越两千余年不变的通例。被“学而优则仕”信念和科举功名诱入帝王彀中的天下的士子们,在主子面前只能“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在 “食君俸禄,为君分忧”的附庸伦理支持下,为帝王的“家天下”的长治久安耗尽心力,以便在等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取功名,博取“忠"“贤”“能”的赞辞。
(删改自《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
【小题1】【小题2】下列对“学而优则仕”现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优则仕”使士子们凭“学优"而跻身士大夫阶层,并得以平等参与政治。
B.“学而优则仕”保证了政府运作始终处于接受过儒家道德教训的文吏手中。
C.“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历史上读书人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命运的一种传统。
D.学而优则仕”是封建社会一种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以学取士”的科举制度。
【小题3】【小题4】下列关于“学而优则仕”负而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则仕”的负面影响源于读书人把做官作为自己读书的目的。
B.“学而优则仕”使被科举功名引诱的读书人,在君主面前只能唯唯诺诺。
C."学而优则仕”形成了宗法制度下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
D.“学而优则仕"使读书人为了所谓的宵史留名而耗尽心力于帝王的“家天下”。
【小题5】【小题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都将“僑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视为治国要诀,“士”因此成为"四民之首”。
B.祢衡痈骂酉操而被宽恕,章太炎大骂袁世凯而被容忍,这说明在古代“士"阶层有着“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
C.中国社会等级制度中的"贵族”阶层并不全由血统决定,很多读书人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成为“劳者”“治入者”,改变自己的等级命运。
D.在帝王“家天下”附廉关系的等级网中,主仆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对主子的物质和精神的依附,士子们就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一项民间写作调查显示,“书信”是普通民众使用频率最高的文体之一,仅次于“条据”但高于“日记”而位居第二。但是,“书信”并非“条据”之类纯实用文体:尽管“信息传达"是书信的基本使命,但它同时又是情感的寄托和对话,书信所传达的信息往往表现为情感的倾诉和交流,或者说它所传达的信息已被情感化了。就此而言,民间书信是典型的“情感对话”文体之一,彪炳在中外文学史上的众多书信名篇就是它的身份证。它所传达的,浓情厚谊曾经撩拨起多少撕心裂肺的思念与忧伤,感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难以释怀。口口口口,随着电信时代的来临,以“信息传达"为使命的传统书信恰恰面临着灭顶之灾;口口口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式的古典情思正被现代电信和网络对话所湮灭;当人们为电子邮件的速度与效率而欣喜若狂和忘乎所以的时候,由文房四宝和绿衣使者所传达的幽情已经荡然无存……这种由科学技术所导致的情感载体的失落,就是人类谋求物质生活的便利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也是我们今天研究民间书信的现实意义。

②民间书信作为一种对话文体,对话双方的相互熟悉和信任,营造了一个在相对隔断的有限时空中可以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的安全言说语境。就此而言,书信的言说堪称自由的对话和语言的狂欢。这也是书信之所以成为传统社会日常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之一,因为那是一个以血缘为纽带、以情感为依托、以互信为准则的“熟悉人”的社会。“熟悉人”社会的日常生活是书信赖以存在的基础,否则,它必将逐渐淡出人类交往的视野。就此而言,现代电信、E—mail和网络对话只延续了书信的实用功能,作为“私语真情”的文体属性已经稀释或隐退。

③“私语真情”之所以是书信文体之“文学性”的主要标志,就在于它的个人化和情感性。这就是包括情书、家书等一切民间私人书信的情感形式:它所诉说的情感往往不能外言。“不能外言”的东西并非都是丑陋的、低俗的,仅仅因为它是一种“私密”而已。因为“私密”本身就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甚至可以说是人的“本体存在”方式,就像弗洛伊德认定“潜意识”是人类心理世界的主体部分那样。这也是民间书信作为情感载体之所以动人和诱人之处,它只是在特定的、熟悉的和知己的对象间的一种对话,先验地预设了一种熟悉的、可靠的、安全的因而也是“不予告人”的语境。正是这一“不予告人”的言说使其具有文学性,因为书信的言说实际上是在说“不可(与他人)言说之说”。而“说不可说之说”恰恰就是文学的言说,是文学言说的艺术特性。当然,书信的言说同文学的言说尽管都是“说不 可说之说”,但是并非意味着可以将二者等而同之:前者是现实的、即时的,后者是虚构的、假想的。尽管文学是现实的影像,所有的文学参与者都会由此联想到现实,但和书信所表达的现实的、即时的情感完全是两码事,这是其一。其二,文学语言作为艺术符号,严格说来,只有在它表达一般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东西时才是文学的,这就是雅格布森所说的文学的“文学性”,也是苏珊·朗格所辨析过的“艺术符号”和“艺术中的符号”的区别。就这一意义而言,书信的“艺术性”并不等于说书信本身就是艺术,最多算是刘勰所说的“艺文之末品”:同样是在这一意义上,书信也就具备了不同于文学的文学魅力:它以现实的私密性诱发了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以其现实的而不是虚构的真实赢得了类似于文学的动情力。所以,与其说它是“艺文之末品”,不如说它是“艺术类同品”。

④当然,书信的“艺术性”还有其他诸多方面的成因,诸如语言修辞、行文格式、笔墨书法,以及信笺、信封和邮票的艺术设计等,甚至包括整个邮政事务在内的传递活动,都包含丰富的审美因素和艺术趣味,这些因素和趣味显然游离于书信的实用价值之外,是书信的艺术性之所在,但是毫无疑问,在书信的所有艺术性因素中,“私语真情’’是其最具文学诱惑力的内在成因。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书信和艺术一样,不会因为时过境迁而失去它的价值,往往是愈久愈可以散发浓厚的醇香。在人的日常生活中,书信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守望和期待。

【小题1】第①段“由文房四宝和绿衣使者所传达的幽情已经荡然无存”一句中“文房四宝”与“绿衣使者”指称什么?
(1)“文房四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绿衣使者”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①段划线句中“身份证”的具体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①段两处方框内所填写的短语合适的一项是
A.无独有偶 总而言之B.另一方面 与此相应
C.由此说来 两相对照D.出人意料 甚而至于
【小题4】找出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
A.“书信”不是纯实用文体,主要因为它具有“私语真情”的文体属性。
B.现代电信、E—mail和网络对话只延续了书信沟通交流的实用功能。
C.第③段提到弗洛伊德理论是直接用来说明民间书信动人和诱人的原因。
D.文章结尾提到书信“艺术性”的其他诸多方面,这些因素显然游离于书信之外,所以一笔带过。
【小题5】阅读第③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阐述的书信区别于文学(艺术)的两个观点。
【小题6】“表”是一种特殊的书信,结合《陈情表》一文有关内容,分析《陈情表》与民间书信在表达情感上的主要异同之处。
相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逍遥之乐
陶正
人吼,猪嚎,驴叫。扁食,饸饹,面糕……又逛到集市了!三十里路,二十里沟,一架大山,有事要办吗?没有。就是想逛逛!
庄里人说起他来,就是一个字:残。可现在,宽宽歇着,晃晃闲串。咋闹的?解不开!年货早办齐了,上集就给小孙子捎了两挂响鞭。他也变得顺情说好话了,何苦钻牛犄角?怪,以前他就想不到这一层,听见好话也得恶声恶气地呛回去。他是残。他老婆没少挨他的鞋底子。咋?干粮里糠掺多了,拉嗓子,豆钱饭熬稠了,费粮食。这阵子莫说打,骂一句的心气儿也没有。老婆子有功嘛,两口肥猪,六十只兔子,窑里还贴着奖状,王秀琴,怪好听的!
他倒闲下了。头几年他拐着腿,咳着痰,不是一样得上山?现在,两口子就把地里的活儿包光了,粮还不少打。山里的野物也稠了,一个个实囊囊的。数那只狐子长得搽大,愣肥!那身皮毛像搽了青油,明光光的!
那狐子像成了精!他天天在山里转,就是打不住。那天碰上了,狐子盯着他看了几眼,还咧嘴笑了笑!怪模怪样的。这要是头几年,他非气个倒仰不可。他打狐子也残,哪个倒运的狐子让他算计上了,就别想活过一个集日。不咬炸子儿?还有枪!砰!没个跑脱!
他没放枪,跟那狐子一起笑了。噫,你个精灵,还晓得逗老汉开心哩!他好像喜欢跟那狐子耍。这怪性情是咋变的?解不开!
“老汉,愣什么?掏钱给娃娃买个玩意儿吧!六毛,便宜!”
以前庄里人说他残,也是怀疑他有钱太精,连洋火都不常使。他没有钱,真没有。这阵子有了,他倒不精了。六毛真不贵,炸药还一块二呢。那炸药性子烈。玻璃茬子调在药里,成山杏大小的圆蛋蛋儿,这就是炸子儿。放在狐子常走的地方,轰地一声,再大的狐子也是个死。可那身皮毛纹丝儿不伤。
那天他刚回,轰地一声,炸子儿响了。噫,那只孤子笑不成了!他还有些为那狐子抱屈。他本来算计过了腊月就不再下炸子了。唉,你个精灵,咋没交好运?
该不是又把谁家的狗炸了吧?
他错炸过大贵儿的一只狗。这狗是全庄的祸害。癞拘。癞人养癞狗,大贵儿打小就不是个正经庄稼人。秋里,家家都拴狗,独独大贵儿让它寻野食,侵害别人的庄稼。
报应。
他没有这么说。他理亏。有理他也不残了。二十块钱赔一条癞狗,庄里人都说他变成个憨憨了。总比说他残听着入耳。
他来到了沟里,可狐子呢?地上有血,还有几撮狐子毛,狐子的脚印有来没去。还有人的脚印儿,有来有去。偷?不能老把人想得那么坏,八成是过路的不晓得规矩。他没有寻那人的脚印儿,弯转身就回庄了。
咦,那不是大贵儿吗?今天该不是来卖那死狗皮的吧?
只见大贵儿两手揣在皮筒子里,眼皮也不抬。把他牛气的!不就是一张癞狗皮吗?
噫……是张好狐子皮,毛又茸又长又光亮,像搽了青油……
他的心里猛地咯噔一下!
他忽然来了气,横着身子往里挤。前面两人硬顶着不动,还在讨价钱。
“我出三十二块!”这位一起急,把摸指头暗说价的规矩也忘了。
大贵儿还是一股劲儿地拨弄脑壳。
“你这是做买卖的,孬好不让一分钱,也太残了吧?”
咦……残?这是说谁?
他慢慢地把挡在头前的两个人分开,走到大贵儿跟前。
“大贵儿!卖狐子皮呐?”
“啊,啊……”大贵儿惊得像见了鬼。
“这张皮子,咱们爷儿俩讲讲价!”
他把手褪回皮袄袖子里,递过去。大贵的手却一股劲地往后缩,两只眼睛眨巴眨巴的。他硬把大贵儿的手抓住了,拉进自己的袖筒。那手抖得厉害!
大贵儿强笑了。怪模怪样的。嘿嘿,狐子的笑。老汉我到底把狐子打着了。俩儿。
他在袖筒里攥住了大贵儿的指头。“不能出高了。”
“能……能咧,您老,咋都能咧……”
他掏出十二块,塞在大贵儿手里,抓起那张狐子皮,只一抡,狐子皮就端端地趴在了膀子上。茸茸的皮毛蹭着脖颈子,暖洋洋的。
他弯转身子,走了。只听见后面一哇声地吵叫起来。
“咋?三十二块不卖,十二块倒宽宽地送了,你这是耍我们哪?也太残了!”
嘿嘿,残。这可不是说他。他像个打了胜仗的大将军,上了路,哼起信天游来了:
说起这个事事儿真奇怪,自个儿打了狐子自个儿掏钱买。
老汉我今天情愿当憨憨图个啥?
嘿嘿,解不开!真格解不开!
(选自《北京文学》1983年第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一连串短句,活画出农村集市上热闹的场景,迅速将读者拉进小说情境中,也生动地表现了人物逛集市时兴奋、得意的心情。
B.老汉会顺情说好话了,觉得老婆子的名字也好听了,甚至看到狐子笑也觉得开心,说明人物性格较之以前发生了鲜明的转变,这与老汉的生活变化以及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C.老汉市场遇到大贵儿的情节写得妙趣横生。一句“老汉我到底把狐子打着了。俩儿”,表现了老汉对大贵儿的鄙视和找到狐子的得意。
D.小说善于运用多线索叙事手法,以老汉猎狐的故事为主线,以闲逛集市的过程为辅线,不断插叙老汉今昔生活的对比,容纳了大量的人物生活信息,散而不乱。
【小题2】请结合作品,谈谈庄里人为什么说老汉“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