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小题。
许渊冲:岁月困不住的人生
王晶晶
得到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那年,许渊冲虚龄 90 岁。
很多人都觉得,这怕是老先生此生最高的荣耀了,结果 2014 年 8 月 2 日,93 岁的许渊冲又荣获了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奖,成为该奖项自 1999 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 洲翻译家,给中国文化界狠狠地争了一口气。
时下有个热门的词叫“无龄感生活”,说的就是许渊冲这样的人。90 多岁的老人,骨瘦如柴却声如洪钟,听力不好但思路清晰,记忆力更是好得让年轻人都要羡慕。家里书桌上, 放着正在翻译中的莎士比亚作品集。“我已经翻完 4 本了,两个月译一本,目标是译完莎翁全集”。老先生的 150 多部译作里,有一大半都是退休后才出版的。
这样的人生,岁月根本就困不住。 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和许先生在西南联大是同届。在他眼里,相见第一面,这个叫做许渊冲的同学就“冲劲十足”。1957 年,同学杨振宁得了诺贝尔奖。许渊冲觉得自己不能落后,在外语领域也要搞出名堂。到 1958 年,他已有 4 本译著。
看到他的一些事迹,你会觉得他真是个自负的“狂人”。 他印过一张名片,上面赫然写着“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他评点过自己的翻译水平,“不是院士胜院士,遗欧赠美千首诗”。他敢说“我的翻译超越了***诗词 原文”。其实许渊冲并不狂,他只是像一个战士一样,坚守自己的阵地,绝不妥协。“到现在还有人不赞成我的观点。我不认为自己狂,因为我说的都是事实。我坚信自己是对的。”
2004 年和 2008 年,许渊冲提出了“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他从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处找到源头,到近代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钱锺书的“化境”,形成一套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核的文艺理论。
许渊冲说,在西方,翻译是科学。“科学解决不了文学问题。文学要美。要有全局观点,不要只注重表面形式,而要把文章里面的内容翻出来,这样才能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为了能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许渊冲教授选择了其中他所喜欢并能译成韵文的作品,书 中许先生的译笔优美,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意境。其代表作为《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许渊冲教授对原作的理解精深独到,将原作的妙处表达得淋漓尽致,加之又熟谙中英诗律,细 刻精雕,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意境。所以他的作品往往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深得广大外 国读者的好评。
翻译对许渊冲来说,也是让他身心愉快的不老灵药。“我啊,天天和古人打交道。我现在翻莎士比亚,我就跟莎士比亚打交道。我亦古亦今,我的现代就是古代,古代就是我的现 代,我足不出门,来往的都是古代名人,这是超越时空的交流。所以我是非常愉快的。不翻 译,我每天做什么呢?”
有人问:“为什么要重新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呢?”他说:“100 个人注解,就有 100个不同的解释。我有我的新意见啊,我现在边译边参考两个版本,一个朱生豪的,一个卞之 琳的。他们翻得好的地方,我保留。不好的,我改掉。”
“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 和许渊冲相交甚笃的翻译家许钧说。年龄不是问题。对许渊冲来说,最好的年华是现在。“因为我活得越久,学得越多,看得越多,越有经验。灵感是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逝去的。” 最后的也是最好的,恰如老先生的人生。
【小题1】下列针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融记叙、描写、议论于一炉,生动表现了许渊冲自信狂妄、才华横溢、老当益壮、 精益求精等多个特点,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他的一生。
B.许渊冲的作品能深受外国读者的好评,因为他拥有一整套完整的翻译理论,能以韵文形式再现中文原作的意境。
C.在许渊冲看来,只有用今人的思想去理解古人的行为,才能在超越时空的交流中获得 非常愉快的心理感受。
D.为构建“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许渊冲查找源头,多方借鉴,从而形成一套深具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核的文艺理论。
【小题2】文中画线句写许渊冲“决不妥协”具体指什么?结合全文进行简要概括并分析。
【小题3】本文采用了多样化的叙述方式,请结合作品分析这些叙述方式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3 02:45: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的自然精神

唐诗有诸多丰富的精神特色,其中自然精神对唐诗的浸润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令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界。

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自然哲学,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就是“自然”,它就是它自己的样子,独立而不改。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人应该超脱这种“背离”,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的诗歌有浓厚的自然之趣,《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黄昏中归巢的飞鸟,正是一幅万物归于本然的画卷。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正是在唐代呈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

唐代超一流的诗人中,王维和李白的诗歌都深受自然精神的影响。自然精神对王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方面。贯穿其中的山水审美精神,不以描摹山水之形态为旨归,而是要通过俯仰山水去体会自然之道。

中国的山水诗追求“静”的境界,这个静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王维的山水诗是展现“静”的绝佳典范。王维刻画山水,广阔浩渺而辽远,进入一种超脱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是一种精神之“远”。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对“静”与“远”的刻画,萦绕着深邃的“空”趣。例如《新晴野望》,描绘一场雨水后天清地朗开阔澄澈的原野,其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写河水映照阳光,远方青翠的山峰因空气清澈而呈现在诗人的眼前,爽朗明澈的诗境,又是精神宁静澄明的写照。其《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江水浩渺,天水相接相融,远山似有若无,这是山水之远,更是精神之远。《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中幽远的山林是充满深邃“空”趣的至静之境。这是唐诗艺术最深刻的地方,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理解唐诗的自然精神,提到的第二位大诗人是李白,李白更是自然精神塑造的诗人,今天的我们要理解他,要抓住他的两个鲜明的精神特质,即大鹏精神和赤子之心。

大鹏精神,这个“大鹏”就是《庄子·道遥游》中的大鹏。李白一生皆以大鹏自比,化说自己“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歌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的豪迈奔放,就是大鹏扶摇高举的境界。然而同时也要看到,李白和庄子是有所不同的。庄子所说的逍遥远游之境,和人世是有对立的,超脱流俗的同时,也有背离常情的怪诞,自己的妻子去世不仅不悲痛反而鼓盆而歌,这和常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很不一样。李白不是这样,他天才豪放,但身上毫无怪诞之处,他的悲欢喜怒同于常人,却又比常人表达得更浓烈,更为本然。这种本然的表达,使李白的诗歌经常呈现出天真如赤子的境界。他的《长干行》,刻画一位女子与丈夫两小无猜,笔触极为纯净天真,“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正是在自然精神的浸润下,呈现出许多难以言传的艺术神妙。宋代以下,随着思想文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唐诗所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发生了改变。这些都增加了理解唐诗的难度。理解唐诗应深入其精神文化背景,对唐诗的自然精神,对唐诗神妙的艺术之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去品味和思考。

(选自2018年10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实的人生常常背离“道”,背离“自然”,“道法自然”就是超脱“背离”,回复本然。
B.宋代以后,唐诗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改变了,后世理解唐诗有了一定的难度。
C.王维的山水诗追求静、远、空三重境界,这恰恰是自然精神的体现。
D.陶渊明归隐田园,寻求悠然心会的真意,呈现出晋代诗歌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证结构清晰,提出中心观点后论述了自然精神的内涵,再使用例证法证明论点。
B.文章论述李白诗歌的自然精神时采用了类比论证手法,突出李白身上的赤子之心。
C.文章引用王维的诗歌《鹿柴》,论证了王维山水诗在深远幽静中具有的深邃“空”趣。
D.文章结论指出唐诗自然精神的形成跟文化背景有关,对于读者品读唐诗很有启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精神来自于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
B.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明白如话,但创造出了一种深远空寂的诗境。
C.李白在庐山上纵目远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是大鹏的视野,是逍遥远游之境。
D.王维的《鸟鸣涧》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回荡在山涧中的鸟鸣,反衬出山林的幽静深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的茶文化与儒释道
①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茶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密切的关系;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的思想,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的思想理念有着极深的渊源。
②茶文化与儒家思想中“礼”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礼也是一切民俗民风的源头。礼仪的观念深入到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那么在茶文化中,自然也会有所体现。在古代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中都要用到茶。唐朝人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提出了“十德”说,其中就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两句,这说明最迟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茶为礼,已成为风俗。而在官场中,茶礼则已经演化为一种区别官阶等级的标志,点茶与点汤成为官场的待下之礼。
③“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强调适度原则。茶文化中就体现了这一点,《茶经》中强调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反对选用急流之水,也不能选用停蓄不流的死水。在饮茶时,第一次的泡茶之水,仅作“暖盏”之用,并不饮用,第二次的茶汤才是“至味”,饮茶的量也强调适度。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在精神上达到一种“和”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茶道。饮茶的全过程贯串着儒家的中庸思想,也就是提倡通过茶道营造出社会和谐稳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空间。
④唐代诗人们的品茶,已经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需要,着重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茶汤的色、香、味,强调心灵感受,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通过饮茶与展示茶道,表现出人的精神气度和文化修养,表现人的清高廉洁以及节俭朴素的思想品格。
⑤道家思想强调对自然的追求。老子的《道德经》说:“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指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非有意造作所至。
⑥茶,本是野生之物,宜生长于川谷之间,因此古人推崇野生茶的品质,提倡“真茶”的观念,反对在茶汤中掺以香料。在饮茶上,追求忘机超脱、冲淡自然的情趣,这些都是对自然之趣的反映。
⑦茶文化中也有道家养生的精神。最早的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作为本草的茶的确与药草有密切的关系。茶主下气,除好觉,消宿食,还可以消除人心中的烦闷,因而茶与道家的养生、乐生精神的结合,也就成为了早期的茶文化形态。
⑧佛教传入我国是在西汉末期,由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就与佛教结下了缘分。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僧人坐禅修行,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吃素,清心守规,因而就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戒规,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的东西,而茶叶中含有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又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这使茶成为了僧侣最理想的饮品。唐宋时,佛教盛行,寺院饮茶之风更盛,此时,饮茶已成为禅僧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⑨茶与佛教的结合还表现在一个“悟”字上。正是在这个“悟”字上,茶与禅有了它们的共同之处,“凡体验有得处,皆是悟”,都与茶事活动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佛家视茶道为一种修身的过程,把佛家的“悟”的境界和茶道统一起来,要求人们保持高尚情操。茶道融贯着佛家对真、善、美的追求。
⑩中国的茶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儒释道的思想和茶学相结合,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茶之为饮,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营造了一种清正廉洁、恬淡安静、和诚处世的气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原文有删改)
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
A.唐代的点茶与点汤成为官场的待下之礼,这也说明了中国的茶文化不仅蕴含着和谐的理念,还包含着秩序的理念。
B.人们饮茶时追求忘机超脱,冲淡自然的情趣,这与道家的“道法自然”观念不谋而合,可见茶文化与道家文化关系密切。
C.中国的茶文化发展促进了儒释道文化的发展,而儒释道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D.人们只饮第二次的茶汤,强调饮茶的量要适度,认为通过茶道就可以营造出社会和谐稳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空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超级演员
一般人退休后,都会有强烈的失落感,而老赵却没有。他在正式退休的第一天,就再就业了。
那天早晨,老赵也如其他的退休老人一样,执行风雨无阻的任务——送读二年级的小孙子上学。从学校出来,他走错了路,七拐八拐了好半天,才摸出逼仄的胡同,置身一个热闹的大门口。
好奇怪的一群人,有人站着,有人坐着,仨一群俩一伙,像自由市场一般喧闹。老赵上前打听,原来这里是老电影制片厂的大门外,聚在这门外的都是些群众演员,等着导演前来挑选,以求一个上镜的机会。
老赵退休前是某局分管文化教育的副局长,对表演略通一二。前几年,局里给市里进行汇报演出,剧本和表演都要经过他的认真审查。其中有两部反映劳模题材的微电影,他还出任过主演呢!
老赵深情地回忆完光荣史,鼻子里忍不住“哼”了一声,背起手,拔腿准备回家。刚走出三五步,一个身着红马甲的人上前拦住他,上下打量一番后,由衷地赞叹道:“老先生,您的气质真是不错!”然后说明自己是导演,问他是否愿意去试镜。
鸿运当头来得猝不及防,令老赵几乎断定眼前的人就是一个“托儿”。但导演信誓旦旦,声明试镜绝不收费,他才将信将疑地跟着去了。这一试不要紧,老赵凭借深厚功底,顺利成为演员,而且不是普通的群众演员,一步跨入主力助演行列,类似于联袂出演的那种角色,酬金自然不低。
随着多家电视台狂轰滥炸似的播出,老赵在业界的名气越来越响,很多导演找上门来,让老赵应接不暇,比上班时还要忙碌。
这天周末下午,疲惫的老赵没有拍摄任务,终于有机会在家陪陪小孙子。两人先玩了一会儿跑马竞速的游戏,老赵跪在地上有些力不从心,只得起身气喘吁吁地打开电视。小孙子爱看动画片,尤其是《熊出没》,百看不厌。
一集《熊出没》播放结束,屏幕上突然跳出老赵的镜头,小孙子十分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看着小孙子那张粉嘟嘟的小脸儿上,拥挤着惊讶、崇拜和迷惑的复杂表情,老赵实在忍不住,被逗乐了,轻轻揪着小孙子嫩嫩的小脸蛋儿,笑道:“孙子,不认识爷爷了?”
接连换了几个频道,电视台居然像约好了似的,都出现了老赵的镜头,或站或坐,或躺或卧,穿西装的,穿礼服的,穿白大褂的,穿破衣服的。总而言之,老赵的状态拿捏得非常准确、到位,上镜有气场,装什么像什么,讲什么让人信什么,镜头虽然不多,但所做的表演无不驾轻就熟、出神入化。
小孙子认真地看看电视,又看看爷爷;再看看爷爷,又看看电视——像在玩“开心找不同”游戏。看着看着,小孙子突然呜呜哭起来,哭声越来越大,泪水涟涟。老赵手忙脚乱地哄了半天,这哭声才渐渐停下来。
涕泪初止,小孙子一言不发,开始低头折叠小星星。不大工夫,小家伙就叠了一堆小星星,五颜六色的,把一个白色塑料罐装得满满的。
这时,房门忽然开了,老赵的儿子、儿媳推门回来,小孙子直扑进妈妈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
儿子莫名其妙,问老赵怎么了?老赵也是一头雾水,摇头解释说,刚才孩子看电视时好端端的,突然就大哭起来,自己也在纳闷呢!
小孙子把爸爸、妈妈拉进卧室,手捧着那罐小星星,呜咽着说:“妈妈,我今天才知道,爷爷居然得了那么多严重的病,我怕爷爷活不了几天了,所以给他叠了一罐小星星。”
儿子非常奇怪,追问道:“爷爷不是好好的吗?谁告诉你他得病了?”
小孙子晃晃脑袋,回身打开挂在墙上的电视,恰好老赵的镜头闪过,他指着尚在滚动播出的医药电视广告,说道:“这不是吗?还有好多电视台也在播,你们看看爷爷多痛苦呀!爷爷为了瞒着咱们,都没敢说自己的真名!”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通过小孙子看老赵拍的广告后大哭和叠一罐小星星的侧面描写,突显了老赵表演技艺的高超,说明其拍的广告极具艺术魅力。
B.这篇小说语言生动,娓娓道来,叙述完整,情节跌宕,为读者塑造了一个退休干部老赵的形象,小说主题振聋发聩,颇具艺术匠心。
C.老赵退休前曾主管文化教育工作,所以他看不上做群众演员这份工作,但最终还是经不住导演的劝说被骗去拍了医药广告。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如从小孙子呜呜哭、叠星星、呜咽等可以看出,小孙子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又是一个疼爱爷爷、珍视亲情的孩子。
E. 发生在老赵身上的故事令人感叹,其中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道德底线和为人原则的深深思考与反省,而这也正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小题2】小说的标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刻画老赵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为什么以小孙子的话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灯
侯发山
凌晨两点,守灯正睡得迷迷糊糊,被妈叫醒了。
海那边,万家灯火,海这边,黑魆魆一片。守灯随妈进灯塔里巡视了一遍,没发现异常,便开始保养机器。眼下是夏天,白天这里接近50摄氏度,只能把活儿撵到晚上。一台台设备锃亮光洁,一尘不染,无疑,这是妈天天擦拭的结果。
守灯五岁之前没离开过这个岛,对这个足球场一样大的岛再熟悉不过了,没有土,没有草,到处都是光秃秃的。想种点儿蔬菜都难,日头太毒,从外面运来的土过不了几天就被烤得焦干。台风一来,这些土很快就会被刮散,被海水冲走。上学后,守灯每到假期返岛时,不忘背上一大包泥土,好让妈踩一踩,接点地气……
给养船半月来一次,送些蔬菜和淡水。周围除了鸟叫、风吼和浪涛,寂静得没一丝生气。
清理完灯笼,妈又用牛皮软布擦拭灯器。守灯说:“妈,我来吧。”妈不让,说:“擦这个是要紧的活儿,也是个细活儿,用力要适当,要有耐心,稍不小心就可能造成损伤。”
看妈认真的样子,守灯心疼地说:“妈,您这辈子就没想过走出这荒岛?”
妈叹道:“说不想是瞎话,但灯塔离不了人,若是夜里灯灭了,就会出大事。”
守灯知道,这个小岛周围有多处险滩、暗礁,夜间过往船舶,都需灯塔指引。
“守灯,你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吧?”妈轻声问道。
守灯明白,妈的潜台词是:你毕业后有何打算?妈还不到 50岁,头发已经花白相间了,脸色黑红黑红的,额头上的皱纹一道道,像是刻出来的。守灯鼻子一酸,说:“妈,我想把您带到城里去,让您安享晚年。”
妈固执地说:“我不走,我要在这里陪你爸。”
守灯的爷爷民国时期就在这里看护灯塔了,后来父亲接了爷爷的班。十多年前父亲被台风卷走后,妈就接管了守护灯塔的任务。妈说,虽说没找到父亲的尸骨,但父亲的魂在岛上,在灯塔里。
“为啥给你取名守灯,守灯守灯,就是要确保灯不出问题,让来往的船只安全地经过。” 妈大声说道,似乎生气了。
妈终于把话挑明了。妈曾不止一次地对守灯说过,他的命是渔民给的,生他时难产,当时台风突来,大雨倾盆,是渔民叫来了医生,母子才平安。
“你不回来,妈就一个人守!”妈的声音哽咽了。
随着守灯的成长,小岛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灯塔变了,塔身由矮小到高大,灯塔能源从乙炔到干电池,再到太阳能。装上新设备后,妈看不懂设备上的英文标识和操作说明,原理也搞不明白。只有小学文化的她就自学英语和航标专业教材,每天写工作日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今,她已摸索出了一套初步诊断和治疗灯塔小毛病的方法。
守灯决定向妈摊牌,不能让母亲胡乱猜疑了。他揽过妈瘦小的肩膀,说:“妈,我在学校跟导师进行了智能化航标系统设计的课题研究,实现遥测遥控功能不再是梦想。过不了多久,这里的两百座灯塔,不,全国的五千余座灯塔,采用自动化系统,就不用人看守了。”
“真的?”妈又惊又喜,眼里蒙了一层雾。
守灯重重地点了点头,说:“妈您放心,塔上的灯不会灭,我心里的灯更不会灭!”
“你这孩子,咋不早说?”妈轻轻捶打了守灯一下。她眼里的雾散了,泪出来了。
这时,一艘船从灯塔旁边缓缓经过,拉响了汽笛,嘹亮,悠扬。守灯心里暖暖的,满满的。他知道,这船是在向灯塔致敬,是在向妈致敬,也是在向他致敬。
( 选自《2015中国微型小说年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凌晨两点,妈妈叫醒儿子,母子一起进灯塔巡视,但妈妈又不允许儿子擦拭灯器,可见儿子是一个粗心大意、业务不精之人。
B.在外求学的儿子每次回岛时,都要带泥土回岛给妈妈踩一踩,可见儿子很体贴母亲,但他对母亲不愿离开海岛的想法不是很理解。
C.文中的环境描写,不仅交代了守灯人工作环境的艰苦,而且推动了情节发展,为后文儿子提出带妈进城和科技化守灯的情节作了铺垫。
D.儿子大学毕业后想带妈进城安享晚年,但妈妈不愿离开,这是母子两代人因知识差异而产生的误会,也是小说情节突起波澜的原因。
E. 小说情节简单,语言朴素,主旨深刻,为了刻画妈妈的形象,用了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环境衬托以及插叙等多种手法及方式。
【小题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以“守灯”为题的作用。
【小题3】小说中“妈妈”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结尾写到“这船是在向灯塔致敬,是在向妈致敬,也是在向他致敬。”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