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欲说陈寅恪与张荫麟的有关学术分歧,要先说一下张荫麟这位“史学天才”。1923年,年仅18岁、考入清华学堂仅半年的张荫麟,在《学衡》杂志发表处女作《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针对梁启超对老子事迹之考证提出异议,史学界一时震动,梁启超也对他大加赞赏。之后其论著不断问世,被目为史学界最有希望之天才,深受梁启超、陈寅恪、熊十力等大家推重。
至于分歧之由来,则要从陈寅恪对龚自珍一首诗的评价说起。也许是善于从“诗史互证”角度看待文学,陈寅恪以为龚自珍诗多有借古讽今之作,他对其《汉朝儒生行》的评价就是如此。龚自珍此诗写于道光二年,时龚氏正在京城。杨芳为清朝著名将领,曾于道光元年至三年任直隶提督,而龚氏好友魏源此时就在杨芳家坐馆。魏源离京赴杨芳处时,龚自珍还曾送行。因此,龚自珍对杨芳当比较了解。作为汉人而能受到清廷重用,杨芳可谓罕见,自然也会受到他人特别是满族将领的妒忌。陈寅恪认为,龚自珍此诗中自托为汉朝儒生,主旨就是讽喻杨芳。
按照陈寅恪的学术地位,他既然这样解释龚自珍的诗,一般也就等于是定论。不过,还是有人敢于质疑,当然这“质疑”也要有底气。1933年,张荫麟在《燕京学报》第12期发表《龚自珍汉朝儒生行本事考》,表示不同意陈寅恪之说,认为诗中所写之某将军不是杨芳而是岳钟琪。张荫麟文章发表后,陈寅恪以为不确,坚持认为该诗就是写杨芳之事。张荫麟遂再撰《与陈寅恪论汉朝儒生行书》进行商榷。
根据张荫麟的论证,从龚自珍诗中所提及时间看,解释为写杨芳确实不如解释为写岳钟琪更加贴切。不过张荫麟并没有完全否定陈寅恪,相反在陈寅恪说法的启示下,有所感悟。如此,则张荫麟和陈寅恪之最后观点其实还是基本一致,即认为该诗是龚自珍借历史人物讽喻杨芳。
张荫麟的考证极为精彩和严谨,如果说还有什么欠缺之处,就是未能结合当时汉族文人的思想状况以及统治阶级对文人的“大棒加胡萝卜”政策来阐释此诗,也就不能悟出该诗更深刻的意蕴。在陈寅恪看来,也就是未能做到所谓对古人“理解之同情”。龚自珍认为历代统治者对文人无非两种手段,即“约束之,羁縻之”。所谓“约束”就是采取严酷的高压政策,迫使文人就范,而所谓“羁縻”就是以怀柔方式收买文人,使其逐渐丧失自我和对统治阶级的批判能力。龚自珍以为,可以容忍社会其他阶层平庸和堕落,却不能容忍文人如此,因为只有他们才是拯救那个时代的最后希望。
对龚自珍的上述观点,陈寅恪自然理解且有切身体会,戊戌变法以来的社会动荡、陈氏家族的命运还有王国维的自杀等,早已给陈寅恪留下沉痛记忆。陈寅恪指出该诗为咏杨芳事,就是试图通过阐释龚自珍诗歌的深刻寓意,来揭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
话说回来,不能苛求张荫麟没有理解龚自珍的深意,毕竟他的人生阅历比起陈寅恪来还是简单,假以时日他当会有更大成就。大概也就是为此,陈寅恪在张荫麟发表《与陈寅恪论汉朝儒生行书》后,并没有公开回应。后张荫麟英年早逝,陈寅恪极为悲痛,特撰诗表示追悼:“流辈论才未或先,著书曾用牍三千。共谈学术惊河汉,与叙交情忘岁年。”
(摘编自刘克敌《大家间的“商榷”与“论争”》,有删改)
(相关链接)
比闻希白先生言,尊意以为定庵《汉朝儒生行》所咏实杨芳事,拙考以为其中之某将军乃指岳钟琪者误。拙考所提出者乃一假说,未敢遽以颠扑不破也;苟有其他假说能予本诗以更圆满之解释,固不惮舍己以从。然尊说似不无困难之处。考本诗作于道光二年壬午《定庵诗自编年》而叙某将军再起定乱时已“卅年久绾军符矣”。然壬午以前杨芳踬后复起,定乱之事,仅有嘉庆十八年平天理教匪一次。自是役上溯其初由千总升守备(嘉庆二年)相距仅十一年,使所歌者为杨芳,定庵何得作“卅年久绾军符”之语?
然此诗遂与杨芳全无关系欤?似又不然。因先生之批评之启示,使愚确信此诗乃借岳钟琪事以讽杨芳而献于杨者。杨之地位与岳之地位酷相肖似也。杨以道光二年移直隶提督,定庵识之当在此时,因而献诗,盖意中事。本诗与杨芳之关系,愚以前全未涉想及之。今当拜谢先生之启示,并盼更有以教之。
(张荫麟《与陈寅恪论汉朝儒生行书》)
据1947年3月3日《燕京新闻》这样评价:“陈先生是一个勤奋的垦荒者,他不多说话,尤其不唱高调,只是一个接着一个地在解决历史上的疑案。用很简练的笔法写出来,却是一篇一篇的短论文,登在学术水准很高的杂志上。”他虽身体羸弱,在教授学生方面极严格,风雨无阻,绝少辍讲。他享有“字字精金美玉”之称。据牟润孙回忆:“陈寅恪在清华大学讲书……专讲个人研究心得,繁复的考据,细密的分析。”
(《陈寅恪传》)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荫麟十八岁即引起史学界瞩目,后被视为史学界最有希望之天才,得到梁启超等多位大师的赞赏和看重。
B.陈寅恪评价龚自珍《汉朝儒生行》是借古讽今之作,希望借此诗的深刻寓意来揭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
C.陈寅恪所谓对古人“理解之同情”,即在理解古人的诗作时要心怀悲悯之情,结合古人创作时的背景来阐释。
D.张荫麟去世后,陈寅恪撰诗表示追悼,叹其潜心著书、学术深厚,与之交流时常常忘了两人之间的年龄差距。
【小题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陈寅恪以“诗史互证”的方法研究《汉朝儒生行》,认为龚自珍写此诗时在京城,杨芳在直隶,龚对杨的了解皆源于自己的好友魏源。
B.张荫麟是考证了龚自珍作诗的时间和诗中所叙某将军再起定乱时的时间,以及杨芳的有关经历,从而推断陈寅恪的结论有不当之处。
C.陈寅恪与张荫麟的学术分歧是龚自珍《汉朝儒生行》一诗中所写某将军是指杨芳还是岳钟琪,学术共识是都认为该诗讽喻了杨芳。
D.陈寅恪与龚自珍虽处于不同时代,但面临的社会状况、自身经历相同,所以对龚自珍的有关不能容忍文人平庸和堕落的观点感同身受。
【小题3】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陈寅恪和张荫麟两位大师共有的学术品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4 10:18: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 试想一下,没有围墙会对生活在城市的人们造成哪些影响?有人会说,那可不行,如果没有围墙,物业怎么管理?陌生人随意进出又怎么办?社区内属于全体业主的公共空间又如何保证业主的正当权益?应该说,这些都是很自然的反应,生活在中国城市中的人们,太习惯于有围墙的生活了
事实上,城市建筑到底要不要围墙,学界至少已经争论了几十年。1977年,一群城市规划师相聚在秘鲁印加文明遗址——马丘比丘(MachuPichu),签署了一份《马丘比丘宪章》,重点批判了城市建设中那种立足于《雅典宪章》精神而“把城市里的建筑物变成了孤立的单元”的作法。次年,国际建筑师协会(UIA)认可了《马丘比丘宪章》,并在事实上逐渐以其取代了形成于1933年的《雅典宪章》。
建设带围墙的封闭式空间,正是《马丘比丘宪章》批判的“把城市里的建筑物变成了孤立的单元”的作法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在今天的世界范围,不设围墙的住宅或单位,还真不是什么新事物。在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比如纽约,或者东京,一幢幢大楼都是直接朝着大街或小巷,保安坐在大堂里;那些有围墙的,通常是敏感特性相对较高的部分建筑。
假如说,城市中各处都是围墙簇拥的建筑,那么在城市中就会出现一片片封闭空间,仿佛一个个围出来的“孤岛”,这就极有可能让它们与城市整体发展相脱节;“孤岛”制造出的“隔绝”,还会对街区之间活力的增强形成一定阻碍;另外,如果城市公共空间都被小区花园之类的围墙圈占,各自封闭的楼盘就会导致整座城市大量缺乏“毛细血管式”的小路,降低城市道路网络的密度,也就必然造成土地等公共资源的浪费。这些都会给日益紧张的城市发展带来不断扩大的负面影响。
中国的城市建设,过去重视单元的区分与独立,围墙是建筑设施中最直接的辅助内容。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公共单位(不含住宅)的实体围墙总长达500多万千米,可绕地球125圈;这些围墙占地总面积1100多平方千米,如果加上两侧墙脚不能利用的死角,甚至达到3350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包括某些同为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城市中,恐怕都难以看到如此“壮观”的围墙!
其实,中国也已经出现了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社区”。在宜宾市一个叫做“莱茵河畔”的“开放式社区”里,整个楼盘内的道路全部向城市开放,住宅的安全防护体系全部后退至单元门口。在那里,住宅楼单元门直接朝向道路,行人面对的俨然就是巴黎或纽约的一处处街景。在那里,物业管理不仅没有削弱,其效果甚至帮助社区荣膺“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称号,以至于这一楼盘被当地人认为是最好的楼盘,成为当地颇有口碑的一处风景。
当然,就算是真要推倒围墙,别说是在城市,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中国城市区域中的一部分公共空间,特别是那些美丽的花园和社区专用的公共设施,还有其存在的真实法理依据。围绕着法理与现实的一系列问题,恐怕还需要一番争论。但是,社会毕竟在发展和进步,文明社会不应该让人恐惧没有围墙的生活。可以期待的是,我们虽然还不能像有些地区那样自由出入市政厅,但至少越来越接近了;那些还把自己圈在围墙里的相关部门,也应该会逐步把安防体系后退到大楼入口。这就正如《马丘比丘宪章》在相关章节中所写的一样:“在人的交往中,宽容和谅解的精神是城市生活的首要因素。”    
(取材于刘德科、肖和相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二”,对中国城市中的人们“太习惯于有围墙的生活了”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围墙在中国城市生活中非常普遍B.围墙带来的安全感中国人更看重
C.围墙显示出业主才有的一些权益D.围墙区分出本地人与外地人差别
【小题2】根据“材料二”第四段文字,概括围墙在城市发展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
【小题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或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人们在要不要围墙的认识上也会产生出一些变化。
B.国际建筑师协会支持《马丘比丘宪章》,表明了协会坚决取缔围墙的态度。
C.围墙对社区的包围越严密,社区活力的形成就越需要有良好的支持与引导。
D.中国过去时期的城市建设的思想,更靠近形成于1933年的《雅典宪章》。
【小题4】在“围墙的建设”这一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认识是一致的?请结合两个材料作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他用一生写一篇不朽论文
——浙江省农科院同事眼中的王一成
他两次出国留学,本可留在国外搞自己喜欢的专业,但他毅然选择了回国,因为浙江畜牧人才欠缺。
他本可从事基础研究,写论文,出专著,成大师,但他选择了农村一线,因为浙江猪农需要他。
“王一成用一生写就了一篇‘不朽论文’,他是新时代农科战线的楷模!”浙江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汤勇说,“他把祖国的需要、事业的需要、百姓的需要当成自己的需要,他信念坚如磐石、事业重于生命、服务高于一切、名利淡如止水。”
成立于1908年的浙江省农科院是个百年老院,跻身全国省级农科院前三名。每个时代都涌现出优秀典型,激励着农业科技人员投身“三农”事业。如今,在这里,大家都有一个共识:王一成非常优秀,他的优秀不仅在于业绩,更在于品德。他为人非常低调,院里、所里多次想推选他为先进,授予他荣誉,他都能让则让、能推则推。直到汤勇代表组织前去医院探望,并向他夫人了解病情时,才知道他的事迹是多么感人。
汤勇回忆说,王一成爱人提到的三件事让当时在场的所有人潸然泪下:其一,在确诊病情后,王一成隐瞒了一个月,安排好所有工作交接之后,才告诉所里和家里;其二,在病床上,王一成提到最多的还是科研;其三,王一成经常把家里的东西,包括车子、相机给工作用,长年下乡跑坏了两辆私家车,从来没有到单位报销过一分钱。
尽管没有在工作中接触过王一成,但是随着对王一成事迹的不断挖掘和学习,浙江省农科院院长劳红武深深地感到,王一成无愧于一个优秀的好党员,无愧于一个杰出的好科学家,无愧于一个农民的好兽医。她说,从王一成身上总结提炼的精神品格是他的精神画像。优秀之所以优秀,是品格优秀,伟大之所以伟大,是精神伟大。精神无声,却能振聋发聩;精神无光,却能照耀心灵;精神无形,却能塑造人生。学习王一成,要学习他的精神,用王一成的精神滋养我们的精神。
浙江省农科院原副院长徐子伟是王一成的老领导,与王一成共事30年。1987年初识时,他印象中的王一成是视野开阔的“时尚青年”,不仅科研上屡屡创新,而且还在学外语、学开车、学计算机。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阿肯色医学院希望王一成留在美国,并给他家人办理了3年签证予以挽留。徐子伟回忆说:“我们也担心他不回来,但他人还在美国,就托爱人带话:把岗位留好,等我回来。”
1999年7月,不讲任何条件,他学成归国,静悄悄地回到了实验室。次年5月,他加入***。“他用最少的钱建设了畜牧所一流的实验室。熬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他激动地汇报:我已经在自己的实验室,做出了只能在美国才能做的实验。”徐子伟感慨地对记者说,王一成是纯粹的科技工作者,饱含赤子之心,用生命诠释了家国情怀。
浙江省农科院病毒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朱英今年43岁,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系博士后,7年前回国从事水稻品质与抗逆功能基因研究。在她看来,作为老一代“海归”,王一成归国后如果继续他的研究方向,肯定会成为动物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优秀专家。然而,养殖户的企盼和需求,让王一成毅然放弃从事了近20年的基础研究,走出实验室,主攻猪病防控。
科研圈里的人都明白,做基础研究更有机会发表论文,更容易出名。朱英十分佩服王一成的低调和执着:“在个人兴趣与农民需求之间,他选择了农民的需求,数十年如一日服务‘三农’,最终成为养猪户眼里最信赖的‘浙江省猪病防控第一人’。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王一成永远是我们海归人员学习的榜样!”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12月16日,有改动)
相关链接:
(1)王一成(1957.12——2017.9)1982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兽医专业,一直从事畜禽传染病防治技术研究工作,侧重于规模猪场疫病防控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省、部、国家等科技项目20多项,获各级科技成果8项,发表论文40余篇。
(2)他很爱干净。他在同事亲友眼中有些“洁癖”,却常年干着与脏臭病死猪打交道。伏天的烈日下,王一成进入猪圈挑选病猪、做生理解剖,50多岁的他干完活已汗流浃背,但没有一点指手画脚、假手于人。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A.在浙江省农科院大家都有一个共识:王一成非常优秀,表现在品德优秀,事迹感人。
B.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阿肯色医学院希望王一成留在美国,但他的家人都在国内,因而他谢绝挽留,毅然回国。
C.只要养殖户需要,王一成就走出实验室,主攻猪病防控,毅然放弃从事了近20年的基础研究。
D.王一成之所以能主持和参加20多项省、部、国家科技项目,有那么多的科研成果,是因为他两次留学海外,学识渊博。
【小题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王一成一生科研硕果累累,发表论文40余篇。而题目却说“他用一生写就一篇不朽论文”,“一生”“一篇”突出的是王一成精神不朽,盛赞他是新时代农科战线的楷模。
B.文章第一、二两段用到两个“本可”,仅体现出作者对王一成如此优秀却做如此艰苦工作的深深惋惜之情。
C.文章第四段写浙江省农科院的情况,意在强调单位是王一成成长与取得突出成绩的环境因素,这样具有优良传统的地方同样激励的王一成投身“三农”事业。
D.浙江省农科院院长劳红武评价王一成三个“无愧于”,从侧面强有力的突出了王一成品格的优秀,精神的伟大。
E. 第9段写王一成,学成归国的第二年5月加入***,与文本的中心关系不大,算得上是一处闲笔,可以删掉。
【小题3】浙江省农科院同事眼中的王一成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舅爷
刘汀
(1)到死为止,舅爷都只是个光棍儿。
(2)舅爷的大部分人生都在和羊打交道,他是我们村从业时间最长的羊倌,前后加起来差不多有二十年,而他去世时,也才五十几岁而已。在我的印象里,他始终是那个样子:高个子,面目黝黑,牙齿发黄,粗大的鼻孔和嘴巴,说话时总带着一种嗡嗡声。这样的容貌,按说在农村来说也不算多么难看,可舅爷一辈子没正经恋爱过,更没结过婚,孤老一生。
(3)他只身到这儿来,没有户口也没有土地,是一个外人。在我家前面几十米,有一块空地,叔叔们在西边的荒地上脱了几千块黄土坯,晒干后运回村里,给舅爷盖了两间土坯房。大概就从这时候开始,舅爷才算真正进入了村里的生活秩序。
(4)不知为何,这栋新盖起的小房,两年之后就变得很破旧。窗户没有玻璃,是用塑料布封着的,但很快就露出许多大大小小的洞。屋檐上的木桩缝隙,有鸟雀和燕子做了窝,把白色和灰色的大便拉在上面,风吹日晒之后,看上去就有了日月侵蚀的意思。  
(5)放羊回来,把各家的羊赶回去,天已经黑透了,他再一个人生火做饭。偶尔,家里蒸了馒头或豆包类的干粮,母亲会让我们叫舅爷来家吃,他总是歪着脖子说不去,似乎很生气的样子。我们回去回话,母亲就说不吃拉倒,但饭后还是会让我们把干粮给他送一些。我们走进阴暗的屋子,舅爷端坐在土炕上,面前摆着桌子,桌上有一些咸菜,看我们进来,又是很不高兴地说:“怎么才来,我都等半天了。”
(6)他开始大口大口地吃饭,舅爷的饭量实在惊人,他一顿能吃七八个馒头。有一年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刚吃完午饭,舅爷突然笑眯眯地进了屋,从怀中掏出两块月饼给我和弟弟。母亲拦着说我们买了,你自己吃。舅爷说吃够了,这回吃够了,我买了四斤月饼,一口气吃了三斤半,实在吃不动了,这俩给他们吃。舅爷依旧抱起膀子,咧着嘴似笑非笑,看着我们啃食月饼,眼神里有一种温情。  
(7)九几年的时候,村里面的羊突然多起来,羊倌的放羊钱也水涨船高。那两年大概是舅爷生活最滋润的日子,他甚至找电工,从外面的电线上拉了一根线,给自己的小屋接了一盏十五瓦的电灯。舅爷还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但抱回去后却没有人影,一片雪花。一群孩子跑过去看电视,看了一会儿屏幕上的雪花,听了一会儿哗哗声,就厌了,四散而去。可舅爷竟然能大半宿大半宿地盯着雪花看,好像他能从那儿看出了天线接收不到的故事一样。
  (8)牛羊越来越多,他的收入却越来越少,许多人家的羊群过百之后,感到雇一个羊倌太亏了,便两三家合伙,一家一天自己放羊。很快,那根从空中横拉出来的电线,因为没交电费又被收了回去,那栋越发破败的孤独的小屋,重归黑暗和荒寂。
  (9)第二年的大年初一,我们去给他拜年。他的屋里冷极了,似乎好几天都没有生过火,我看见土炕上堆着两床露出棉絮的被子。炕的另一边,盆里有一坨冻僵的黑面团,另一个盆里是冻着冰碴的碎酸菜,看不到一点肉星儿;一个盖帘儿,放着十几个饺子。我们觉得自己身上新做的衣裳,和屋子里的气氛很不对劲儿,扭扭捏捏着转身要走。“等一下,”舅爷叫住我们,然后从炕席底下摸出一把钥匙,打开炕尾的一个小箱子,手在里面摸了半天,掏出一把块儿糖,给每个小孩两块,自己也剥开一块丢进嘴里,说:“吃吧,可甜了。” 说完又钻进被窝里,却没睡,眼睛盯着房顶。我们觉得无聊,赶紧出来。大街上,满是红红绿绿互相串门拜年的人,大家递着烟,说着祝福的吉祥话,偶尔有爆竹声从某家院子或小孩子的脚边响起,在空旷干冷的天空里灰飞烟灭。走出他的院子时,我心里酸酸的
(10)我不知道舅爷是哪一天死的,只是仿佛某一次放假回家,他那栋破旧的小房子换了主人。有人家买下了它,推倒,重新盖起砖房,垒高院墙,开辟菜园子,打下水井,又一户普普通通的农家院就此诞生。舅爷没了,他存在的痕迹也没了,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因为不属于家族的人,他的坟不能进祖坟,只能找一处偏远的山坡埋掉。他死了,我不觉得是死于身体上的病。我无法想象在离去的那一天晚上,躺在破旧的、满是土味和烟味以及腐烂的衣服味的炕上,舅爷想过什么;我也无法想象他是否流过眼泪,是否伤过心;我甚至无法想象他作为一个人该有怎样的悲欢离合……
(11)他永远一个人面对着此起彼伏的群山和旷野,无论生前还是死后。
(12)我越来越感到,他所面对的那些孤独,那些空落落,多多少少也是我们终将要面对的。
(有删改)
【小题1】第(9)段末说“走出他的院子时,我心里酸酸的”,为什么?请分析原因。
【小题2】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舅爷的形象。
【小题3】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小题4】请探究文章结尾两段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律作法举隅

徐晋如

如果说五言律诗是最唐代的诗歌体裁,那么七言律诗就是最宋代的诗歌体裁。不过,文学史所谓的唐代宋代,并不与历史的真实年代完全重合。这只不过大概言之,取其便于论述罢了。

钱钟书曾这样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严仪卿首倡断代言诗,《沧浪诗话》即谓“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云云。曰唐曰宋,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便。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东野,实唐人之开宋调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灵,则宋人之有唐音者。

五言律诗与七言律诗的差别,正是在于五言律诗追求的是丰神情韵,而七言律诗追求的是筋骨思理。在讲格律时我们曾经讲过,七言律句就是在五言律句的前面加上两个字,而其平仄与五言律句的前二字正好相反,这是单就格律而言。如果从内容上来说,七言律句并不是机械地由五言律句扩充而来。

五言律诗,一般讲究的是对现实世界、自然世界、内心世界的表现,在五言诗当中,往往诗人是融入到情景之中,如王维的“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都侧重于这样一种近乎客观的观照,而七言律诗则更强调诗人内心世界的表达。在七言诗中,往往有一些词,表示出诗人对于现实世界、自然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评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评论,才凸现出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在五言律诗里,你所读到的是一个世界中的人,而七言律诗当中,你总能感到有一个超越三界以外的评论者。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鲜明的诗人主观情绪的烙印,也才有了七律的筋骨思理。

五言律诗要求精简,总希望追求空、虚的境界,但七言律诗则要平实许多。往往五言律诗中所不需要的成分或者说必须被省略的成分,七言律诗中都要写出来,不仅写出来,而且是要被强调的对象:

如在五言律诗中,常常需要紧缩掉连词、副词。而在七言律诗里,这些连词、副词本身就是诗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七言律诗中又往往用复沓回环的句法,以与五言律诗相区分: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滟滪》)

以上所论,亦仅就大体言之,要深入体味中国诗歌各种体裁的体性,只有两个途径,第一是多诵读,第二是多练笔。

七言律诗可以说是中国诗歌最成熟的一种体裁,也是历代文人最喜欢的一种体裁。其起承转合,很多也是首联第一句起,第二句承,颔联、颈联衬贴,尾联上句转,下句合。但也有很多章法上要比五律复杂得多。前人有把律诗分为六种章法 ,有分为十三种章法 ,有分为五十一格 ,还有分为二十格者。但我想任何一种划分方法都不可能穷尽诗法。事实上,诗法仅仅对于初学者是必要的,真正高明的诗人,最终是要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言律诗最能体现唐代,七言律诗最能体现宋代;我们可以说,五言律诗是唐朝特有的,宋朝人写的是七言律诗。
B.钱钟书认为,因为天下有两种人,于是就按照“体格性分”把诗分成了两种,即唐诗、宋诗,而不仅仅是按照朝代的区别。
C.认为擅长丰神情韵的诗一定是唐人诗,而具备筋骨思理的诗一定为宋人诗的理解是不准确的。
D.严羽在《沧浪诗话》中首先提出用断代的方法来言诗,他认为宋人写诗尚理。
【小题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来说,五言诗更侧重客观观照,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诗人融入到情景之中。
B.“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和“空”能体现出诗人鲜明的主观情绪。
C.五言律诗的精简往往能体现出诗人想要追求的空、虚境界,而七言律诗就相对平实。
D.将“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改为“花径缘客扫,蓬门为君开”,删减的副词因为不具有实际意义,所以并未造成内容情感的变化。
【小题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只有多读多练才可以帮助学诗者深入体味中国诗歌各种体裁的体性。
B.七言诗可以说是中国诗歌最成熟的一种体裁,也因此成为了历代文人最喜欢的一种体裁。
C.尽管关于律诗有很多种划分方法,但是作者认为并不存在真正地能穷尽诗法的划分方法。
D.为唐人开宋调的杜甫、韩愈、白居易、孟郊等,他们的部分作品应该是能够不拘泥于诗法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中国》一书中使用“丝绸之路”这个词语。自此,这条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大道以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镌刻进历史的书卷中。早期的丝绸之路主要是为方便沿途各国互通有无,到汉唐时达到鼎盛,无数商贾携带香料、药物等来到中国,又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远销海外。在唐朝中期以前,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首选,郑和下西洋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

数千年来,商人、教徒、外交家和学术考察者等在这条“流滴着牛奶与蜂蜜”的道路上来来往往,通商、旅行、互动,在推动物质交流丰富性的同时,带来了文化交流的多样性。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西方的天文、历法、医药陆续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从这里开始走向世界。不论是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还是七下西洋的郑和,他们的故事与丝路密不可分。而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出土文物,则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者。以至于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这样感慨道:“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此外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自敦煌至喀什的环塔克拉玛干古代文明区,此外再没有第二个。”

作为多种文化的混合体,丝路文化依托于文化交流的实际过程,产生了一系列文化交融的丰硕成果。首先,它本身就是文人墨客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不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慨,还是木卡姆乐曲的悠扬,都让人们对丝路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几千年来,那些行走于丝路上的各色人等及其所经历的悲欢离合,都通过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各种艺术形式记录下来。以骑毛驴的阿凡提为例,他机智、幽默,爱打抱不平的形象原型都可以在中亚,中东乃至东欧的文艺作品中找到。尽管在不同文化里他被赋予了不同的名字和特征,故事也各有发展和特色,但其根源都来自于丝路。依托于丝路而产生的不同文化的相遇与交流,又极大地刺激了艺术家与大众的想象力和创新激情,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的山水底村,酷似中国山水画中朦胧而有层次的泉石意境;歌德的《中德季日即景》中浸染着他对孔子、老子哲理的向往和仰慕,这些哲理诗组成了中西文学在19世纪初的共鸣。

各国文化在丝路交流碰撞后诞生了诸多艺术成果,其生命力有时甚至比在原生地还旺盛。中西方之间、国与国之间,因丝路使彼此的血液与基因交融起来,逐渐形成了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李冰《丝路文化的历史传承》)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一词源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中国》一书,自此,这条道路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B.丝绸之路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之分,前者鼎盛于汉唐时期,后者兴起于郑和下西洋之后。
C.丝绸之路不仅推动了物质交流,而且带来了文化交流,西方的宗教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由此传入中国。
D.丝绸之路是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所有民族和地域的各种艺术形式都曾记录过与丝路相关的人或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论述“丝绸之路”名称的起源以及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过程。
B.第二段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有力地论证了丝绸之路带来文化交流多样性。
C.从物质交流到文化交流再到文化交融,文章层层深入地论述丝網之路的作用。
D.文章站在文化层面审视丝绸之路,是为了论述其对于文艺创作的重大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是一条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大道,有助于沿途各国互通有无,开展贸易。唐中期前,中国的贸易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后来逐渐被海上丝绸之路取代。
B.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认为,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四大文化体系,而其唯一交汇点在自敦煌至喀什的环塔克拉玛干古代文明区。
C.骑毛驴的阿凡提的形象原型在中亚、中东乃至东欧的文艺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并且它们的根源都来自于丝路。这一事实生动地体现了丝路文化交融的丰硕成果。
D.各国文化在丝路交流碰撞,诞生了许多富有生命力的艺术成果。与此同时,中西方之间、国与国之间也因丝路而彼此交融,逐渐形成了真正的“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