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

紫砂是陶的一个特殊种类,盛产于宜兴丁蜀镇一带。在丁蜀镇蜀山西南片300米左右范围内,考古人员重点发掘了一个废弃物堆积层和一座清朝中期停烧的古窑址,从中采集到了大量从明末清初到民国等不同时期的紫砂残片。这次发掘新发现了许多紫砂款式,款式类型多样,有堂斋款、人名款、店号款、诗联款、年号款、花款、器名款、伪托款等。早期地层中的款识以刻款为主,晚期地层中的款识多为印章款。

由于缺乏充足证据,紫砂的起源一直颇受争议。根据文献记载以及传世实物,考古界一般认为紫砂始于明代。1976 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在丁蜀镇羊角山施工时,发现了一座古窑址,根据窑址堆积层中发现的北宋时期的乱砖以及众多早期紫砂残片,考古人员推断紫砂应始于北宋。但这一论断在学术界颇有争议。杭涛认为,仅

凭北宋时期的乱砖就推断紫砂始于北宋不太科学,而且在宋元时期的墓葬中没有发现过与羊角山窑址发现的紫砂器相近的陶器。

“从这次考古发掘来看,可以初步断定紫砂被有目的地使用应始于明中晚期。”杭涛表示,明早期墓葬中从没出现过紫砂器,最早一件是南京市博物馆在明代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一把嘉睛年间的提梁壶。这次考古发握在废弃堆积层的最下层发现了部分常砂陶片,其中壶嘴的形制和“御接”制法、高领带攀罐的口沿形制等与江苏全坛明代并内出土的明晚期的紫砂壶绿造型上基本一致,由此可以推渐这些应是明代紫砂。这也为今后进一步考古发掘提供了方向,为解决紫砂起源问题提供了实证。

【小题1】紫砂是什么?
A.琉璃瓦B.瓷砖C.玻璃D.陶器
【小题2】紫砂盛产于哪里?
A.江南一带B.宜兴丁蜀镇一带C.塞北一带D.海南一带
【小题3】考古界一般认为紫砂始于什么时间?
A.民国B.清朝C.明代D.北宋
【小题4】在明代太监吴经墓中出土了什么?
A.紫砂陶片B.紫砂壶C.紫砂罐D.提梁壶
【小题5】一下哪个题目最适合这篇文章?
A.紫砂的起源B.紫砂的使用C.紫砂的护理D.紫砂的用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7 09:19: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谢

毕亮

夜半,老伴入梦来。

清明节,老谢没回老家,自然没能去给老伴上坟。大约老伴手头紧,从地府托梦来了。醒来时,老谢说,梅子啊莫怪我,虽然我只是个伙夫,顺带干点接送孩子的活,但离了胡萝卜也整不出一桌酒,儿子他们需要我,你得理解。

一个月前,到了“交班”时间,老谢安顿好八十出头的老母亲,才从老家奔赴深圳,帮儿子带儿子,即带孙子。所谓“交班”,也就是男女双方老人,来深圳帮忙带孩子,负责接孩子上学放学,他们半年轮一次岗,半年交接一次。

儿子儿媳下班晩,老谢家做夜饭要比邻居迟,所以,他总能闻到隔壁的菜香饭香。邻居又在炒辣子鸡。油烟途经排烟管,蹿到他们家。多多撂下颜料笔,在鼻孔前方挥舞手掌,表达对刺鼻怪味的不满。冲邻居墙壁努嘴,老谢说,多多,你猜炒的啥?闭眼作思考状,两秒过后,多多说,猜不到,爷爷你告诉我!老谢说,是辣子鸡。这次炒法跟上回不一样,作料换了,没放干尖椒,放的是豆瓣酱。他看见多多吞了一口涎水。多多便笑:爷爷属狗的,鼻子灵,辨得出味。

老谢问过孙子多多,隔壁住的是不是四川人。多多摇头,脑壳摇得似拨浪鼓。老谢说,不是四川人的?多多说,他们是深圳人。老谢就笑,多多在深圳出生,大概在他眼里,这座城市所有人都是深圳人。

聊邻居家的菜肴,是爷孙俩的固定话题。有时候,老谢也跟多多扯更多闲话,比如他年轻时拜师学厨艺,饱得、饿得、热得、冷得,流过的血汗、吃过的苦头最终都长成身体里的血肉;比如如何炒菜,如何把菜做得风生水起、色香味俱全。多多似懂非懂,偶尔眨眼或点头,表示认可。

老谢说,那边炒鸡蛋,这回放了香葱。

老谢说,今天他们做了回锅肉,该早点起锅,晚个九秒十秒,肉就老了。

老谢说,做辣子鸡,得用鸡腿肉,剔除骨头后改刀将肉切成小块,再添盐、胡椒粉,洒料酒拌匀,腌渍五分钟,再拌淀粉,下锅时一定得掌握好火候。

周末,是一家人能聚齐一起吃饭的日子。坐饭桌上,老谢瞧出不对劲,儿子儿媳光顾夹菜扒饭,基本上是零交流。就算说话,也是一问一答,这边问一句,那边答一句,那边问一句,这边答一句。老谢看在眼里,喊孙子多多吃蔬菜,不能尽吃肉,不吃素,容易犯便秘。他想找机会,跟儿子聊一聊,不能把日子过得别别扭扭的,谁谁都不舒服。他总是寻不到机会开口,儿子一会儿躺他的卧房休息,一会儿坐书房电脑桌前处理事务,一会儿又陪多多看绘本、给多多讲故事。

老谢失眠了,他心里有事,放不下。对老谢来讲,放不下的事,已不多,儿子的事,算一件。要说最放不下的事,则是留守老家的母亲的生活起居。

来深圳后,老谢把母亲交给小妹,请小妺帮忙照顾。他嘴里喊小妹,其实小妹也五十八了。出门前,他跟小妹约定好,固定时间,每个星期六夜里八点,他会跟她和母亲打电话,没紧急事,小妹不用打给他。所以,老谢最怕的,就是临时接到小妹电话。又一天黄昏,手机铃响了,老谢一瞧,是小妹打来的。他心头一紧,脑壳闪出一个念头——老母亲出事了。小妹告诉他,母亲想吃他烧的红烧排骨。幸好,母亲没事,老谢舒了口气,告诉小妺——排骨得挑一字肋排,砍成段,四五厘米长,放入沸水中祛除血水,准备干辣椒、丁香、姜片、盐、老抽、生抽、料酒、冰糖等作辅料……又说,要用大火收汁,待汤汁变浓,再添入味精后起锅。老人吃得清淡,记得少放味精和调味品。

五月十二日,从幼儿园回来,步行至小区楼下,老谢目睹邻居四川夫妻,他们站在自制的铁皮桶旁烧黄纸钱。

老谢忆起过世的老伴,还有老伴患癌症临终前那段灰暗的日子。阳光普照,夏季的风吹在老谢身上,却令他感到无比寒冷……

(选自《人间盐粒》江南》2018年第6期,有删改)

(注)①题目为编者所加。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三段属于插叙,交代了老谢前往深圳的无奈,揭示了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老漂”问题。
B.小说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色彩。老谢的语言和他的厨师身份很吻合,孙子多多的语言活泼有趣,很符合其年龄特点。
C.老谢电话里告诉小妹红烧排骨的做法,非常细致,和前文照应,旨在再次突出他的厨师身份和厨艺的高超。
D.小说结尾运用了反衬手法,以深圳夏日的阳光、暖风反衬了老谢想到患癌症的妻子去世前的痛苦情景时内心的悲伤。
【小题2】老谢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小题3】小说情节并不曲折,却很有内涵,请探究小说的情感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先秦人爱带剑,汉代人则喜佩刀。汉初,承先秦馀绪,带剑习俗仍盛。《史记·项羽本纪》载鸿门宴上,项庄、项伯拔剑而舞,项羽按剑而跽,樊哙执剑切生肉,范增拔剑击玉斗,刘邦逃脱,“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可见,当时宴会上的将领,都随身佩剑。《汉书˙陆贾传》曰:“贾常乘安车驷马,从歌鼓瑟侍者十人,宝剑直百金。”则汉初儒生亦佩剑。西汉中期以后,形势开始发生变化,刀逐渐取代了剑,成了人们身边常带的武器。考诸典籍及出土文物可知,汉代文人、武将、僚吏、游侠,甚至童子皆有带刀习惯。
汉代的刀一般用铁制成,直脊直刃。刀鞘一般由两片木材合制而成,用丝线或丝织物缠紧,外面涂上漆。东汉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奢靡之风的兴起,佩刀的装饰亦渐趋华美。河北定县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的刀可算是典型代表。该刀长105 厘米,刀身上饰有线条流畅的错金涡纹和流云图案,精美异常。这或许就是典籍中常提到的“金错刀”吧。同时,作为汉人重要饰物的刀随着礼制的稳定、强化也呈现出等级性。汉代的帝王、诸侯、百官,乃至童子,皆带刀,且不同等级之人,佩刀及刀鞘之质料、形状、色彩和纹饰亦有别。
汉代,随着佩刀习俗的盛行,出现了以刀为礼物赠赐人的现象。从《应奉传》:“赐奉钱十万……金错刀、剑、革带各一。奉其勉之。”等史传资料中可知,汉代皇帝、侯王常把佩刀作为贵重之物赏赐给功臣、宠臣或嘉宾。
汉代带刀习俗之兴盛已如上述,那么,汉人为何一改先秦旧制,舍剑取刀呢?笔者认为,这与刀的自身构造及其在骑战中的优势有关,而这种优势又显明地呈现在汉人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汉一统天下后,战争主要发生在中国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其中又以匈奴为最。而北方民族的军队主要是骑兵,惯用刀。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说:“纵横驰骋在战场上的大队骑兵,手执长剑向敌军冲击时,由于马的速度过快,要想毙伤敌人,主要靠挥臂劈砍,而不是用剑向前推刺。”如此,以刺杀为主的剑在战场上的作用就不大了,且在击刺、劈砍时,剑还容易折断。因此,为了适应实战的需要,刀成了战场上的主角。
可以说,为了对付北方的少数民族,汉人抛弃了剑而选择了刀。甚或可以说,汉人带刀习俗的兴起,亦源于此。因为,早在战国及楚汉战争时期,骑兵战在中国业已兴起,然从典籍记载看,彼时所用武器仍然是剑,少见刀的身影。汉武帝时,在大规模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作战中,汉人才真正发现刀在骑兵战中的作用,于是弃剑用刀,由此,刀在中国流行了起来。这也正是汉初人仍佩剑而至武帝后佩刀之俗才逐渐兴盛的原因所在。    
——摘编自《汉代人怎样佩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考证西汉中期的典籍和出土文物,可知当时文人、武将甚至童子都有带刀习惯。
B.河北定县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的刀可以体现当时科技的发展及奢靡之风的兴起。
C.东汉时,作为汉人重要饰物的刀呈现出等级性,与汉朝的礼制逐渐稳定和强化有关。
D.在汉人与北方少数民族的骑战中,因为马的速度过快,所以剑的弱点就暴露出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列举刀取代剑进而兴盛的现象,然后分析刀盛行的原因。
B.文章主要依照时间顺序,来论述刀的起源、发展与流播。
C.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刀在骑兵作战时的优势。
D.文章通过引述大量历史典籍、出土文物证明本文观点的合理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在汉初,无论是将领还是儒生都有佩剑的习惯。
B.到了汉代,皇帝侯王常把刀作为贵重的礼物赏赐给臣子或嘉宾,这促使了刀的盛行。
C.刀的兴盛与战争密切关联,若无与少数民族的战争驱使,刀在汉代未必会如此兴盛。
D.在战国及楚汉战争时,骑兵战在中国已兴起,但是当时骑兵战规模较小因而刀未兴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学界有一些年轻的朋友以为中国古代没有学术规范,所以我们没有学术规范的传统,只能从西方引进。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之所以有这种看法,是没有认识到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中国古代的学术规范与当今学术规范存在着很大不同,不少今天已经习以为常的规范当时还不存在。

比如,由于书籍的流传相当困难,特別是在印刷术普及以前,古代学人对前人的著作或研究成果往往只能依靠记忆和背诵,所以他们在引用前人著作或别人的成果时常常无法逐字逐句地直接引用,而只能取其大意,一般都是间接引用。他们大多不习惯注明出处,往往将前人的话与自己的话混在一起,或者完全按自己的意思改写了。

又如,古人为了做学问或学习的方便,经常将从看到的书籍和资料中摘录出的有用内容分门别类编为类书。这些类书,有的是为自己用的,有的是为别人编的,或者是奉皇帝命令用公费开馆编纂的。很多类书的资料和引文都不注明出处,除了一些现成的诗文或整段资料有时会提一下作者或书名外,一般就按内容编入不同的类别。但要知道,这种类书的编纂,无论是因公还是因私,都不会有什么著作权,更拿不到稿费,只要编得质量高,就会博得“嘉惠学林”的赞誉,就是被引用的人也不以为忤,而只着眼于知识的传播。

古代还有一种故意作伪的现象,将自己或别人的作品假托为古代或同代名人的作品,如先秦的不少作品都冠以周公、孔子之名。但除了极少数人是出于政治或经济目的外,这类作伪者大多是很可怜的。因为无势无名,即使他们的作品很有价值也无法流传,而一旦托名于古代圣贤或者当代名流,就有可能被刻成碑,印成书,传诵一时,流传千古。尽管绝大多数真正的作者依然默默无闻,但他们的自我价值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

然而,这些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没有学术规范,相反,在一些重大的学术问题上,从先秦开始就存在着严格的规范。例如儒家典籍和学说的传承与解释,自从在汉代儒术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以来,不仅流派分明,次序严密,而且任何注或疏都署明作者,原文与注释、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在《汉书·儒林传》中,对儒家不同流派的传承过程和人物有明确的记载。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也有这样的传统,如给《史记》《汉书》作注释的学者代有其人,但对有价值的注释,后世学者无不尊重作者的署名,即使有些作者名不见经传,也都一一注明。

由此可见,中国并不缺少学术规范的传统,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继承这样的传统,建立起适应现代学术发展需要的新规范。20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的学术规范面临新的挑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学者能够平等地、自主地考虑如何适应国际学术规范的时间并不长,很多问题自然还来不及解决。实际上,中国的传统学术规范与西方及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所不同的只是具体做法、方式和程度。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也有“学术规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固有特点,导致一种错误认识,即中国学术缺少规范的传统,只能从西方引进。
B.古人引用他人著作或成果时取其大意,间接引|用,甚至按照自己意思改写,这些惯常做法,与当时书籍流传困难的情况关系密切。
C.古人编纂的类书,除了某些现成诗文或整段资料偶尔会提及作者或书名外,大多不注明资料和引文的出处。
D.古代类书的编纂是为了做学问或学习的方便,没有著作权和稿酬,只要编得质量高就会博得“嘉惠学林”的赞誉。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不规范地借鉴前人成果,甚至将自己的作品假托为名人之作,但这些现象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就没有学术规范。
B.自先秦以来,儒家典籍和学说的传承与解释,流派分明,次序严密,原文与注释、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
C.如何继承中国的学术规范传统,建立起适应现代学术发展需要的新规范,这是今天我们面临着的新挑战。
D.中国的传统学术规范与西方及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之间没有根本差异,只是具体做法、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与现代社会有明显差异,很多今天习以为常的学术规范当时还没有出现。
B.作者引用《汉书·儒林传》明确记载儒家不同流派的传承过程和人物这一史实,旨在肯定班固等人对传播儒家学说的贡献。
C.古代很多作者无名无势,但只要托名古代圣贤或同代名流,就有可能使得自己的作品流传后世,进而体现自我价值。
D.中国虽然并不缺少学术规范的传统,但在国际化的今天,我们依然要学习借鉴外国的学术规范,以便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国合同法颁布至今不过20年,但合同制度在我国则是历史悠久。在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合同一般被称为契约。如今存世的传统契约文书,是中国先民们留下的文化速产,传统契约中展现的契约观念,至今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对合同的看法。

史料表明,我国传统契约实践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目前能够解读出来的最早传世契约资料铭刻于青铜礼器上,记录了西周贵族之间就土地、奴隶等财产进行交换的行为。《周礼》还记录了先秦时期使用竹木制作傅别、书契和质剂三种契约券书的方法,这些古老的契约应用于当时买卖、借贷等交易行为。汉晋时期,人们依然以竹木制作交易券书,内容简单直接,满足了当时人们订立合同的需要。东晋以后,纸张开始应用于契约书写。吐鲁番出土和敦煌发现的纸质契约跨越了我国北朝、唐和五代时期,记录了近600年间买卖、借贷、租佃等丰富的契约行为。历史还记载,北宋时为了减少契约纠纷,曾出现过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从徽州等地发现的数以万计的传统契约来看,南宋以来契约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尽管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合同法,但契约制度并不缺乏,仅从文献记载看,传统契约制度包括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愤两个方面。法律方面,唐代及其后各代法典对不同类别契约所需要满足的交易条件都有明确规定。社会习惯方面,历代官箴、村规民约以及家法族规对传统契约制度也有不同程度的记载。

此外,传统契约制度还直接体现在流传下来的契约文本中。契约往往由职业或半职业的代书人书写。代书人为了方便,会根据当时的制度规定,结合缔约习惯制定各种契约契式,并装订成册。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明清时的士人开始收集整理契式文本,印成书并广为传播。在缔约时,交易者会要求一并移交上手老契,并将其与新订契约、纳税凭证等相关文书粘附在一起。久而久之,一份契约可能长达数米甚至十几米。契约越长,记录的交易越多,经历的时段越久,保留的制度信息就越丰富。

丰富的契约实践与深厚的书写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契约观念。一是推崇信守契约的精神。“署名为信”“恐人无信,故立此契”的诚实守信精神贯穿于传统社会契约的订立过程。二是注重书而形式契约。为了使契约能够被信守,传统社会中人们对“白纸黑字”“立字为据”十分倚重。三是注重通过调解手段解决契约争议。我国传统契约涉及的对象一般为“户婚田土”,如果发生争议,由于诉讼成本高以及人们“息讼”意识深厚,当事人多选择由乡邻或家族进行调解处理。传统社会的乡规民约中也积累了大量对契约争议进行调解的习惯。

今天,我们对合同法实践进行研究,可以吸收借鉴传统契约制度与实践的精华,学习传统契约制定和纠纷解决的智慧,以更好完善相关合同规则。

(王旭《从传统契约中读出智慧》,略有别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传统契约实践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契约就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B.铭刻在青铜礼器上记录西周贵族间进行土地等财产交易的契约是目前能解读出来最早传世契约资料。
C.传统契约有其规范格式和内容要求,有的是官方提供契约样例,有的是民间根据情况编辑契约范式。
D.我国丰富的契约实践与深厚的书写传统塑造的契约观念,体现为崇尚守信的精神和注重调解的智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运用将文献资料和实物印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述了我国传统契约给我们今天的启示。
B.文章中间依次从契约制度、契约实践和契约观念三方面人手,具体分析了我国传统契约文化遗产。
C.文章从国家法律、社会习惯和契约文本三个角度,说明我国传统社会中有着深厚的契约一度沉淀。
D.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的行文结构谋篇,论述如何从传统契约中读出智慧,以更好完善相关合同规则。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合同法,研究如今存世的传统契约文书和相关文献资料,可以获得法治的启示。
B.契约上保留的制度信息是否丰富与契约记录的交易量多少、经历的时段情况以及契约的长度有关。
C.在合同法颁布之前,当事双方若对契约所涉对象发生争执,须根据乡规民约由乡邻或家族调解处理。
D.今天人们心中的合同依旧是那份签名盖章的“白纸黑字”协议书,可见诚实守信的精神已深人民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哲学

傅佩荣

天赋使命,就是依据内心指示以行善避恶。因此之故,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许多哲学作品的主题。儒家主张“天人合德”,道家主张“天人合一”,即是典型的例子。

以上三点特色当然不能充分描述中国哲学,更不能拿来作为评析中国哲学各派各家优劣的唯一判准。但“哲学”一词是翻译过来的,那么中国自身有没有哲学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凡是人群聚居、形成社会,并且在历史上存在过一段时间的团体,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会经历兴盛衰亡,其中的决走素是什么?若由“器物、制度、理念”三个层次的内涵来看,理念应该居于核心地位。换言之,科技水平低落的地区、制度规范僵化的社会,未必会被历史淘汰;但是理念若是模糊不清或违反人性,以致民众缺少一套合理的价值观与人生理想,那么这样的团体及其文化就失去继续存在的动力了。

理念以各种形式保存于文学、艺术、宗教中,但是只有哲学可以对它作清晰的陈述、批判、反省,去芜存菁,定期再生活力,进而使文化长存不替。根据英国史学家汤恩比的研究,人类历史上曾出现二十一种文明,其中十六种成了古迹,只有五种仍在发展中,而中国文明是其中唯一能劫后重生,进入第二度兴盛衰亡的轨道的。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中的理念应该有其独到之处,而中国不仅有哲学,而且有极富价值的哲学。具体而言,哲学是对人类经验作整体而根本的反省,由之获得启发,再指引实际生活。因此,我们可以把具有此一自觉,并且写下系统著作的人,都称为“哲学家”。以学派而言,古代的儒家与道家,魏晋以后的佛学,都有体大思精的著作与学说。以个人而言,则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直到宋明诸子,都是值得重视的哲学家。那么,中国哲学有什么特色呢?第一,以生命统合宇宙万物。凡存在之物,皆构成一个整体,整体相互感通有如机体,其中没有孤立隔绝的不相干之物质。换言之,生命的力量大化流行,无所不在,其灵秀在于人类。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并无真正隔阂,因此人生之道在于由个人推及人群,再扩及于万物。唯有人间获得安顿,宇宙的存在才能显发意义。中国哲学无不以“人”为其关怀焦点,但是它所表现的人文主义却常有开放的及超越的倾向,而不是自我中 心的人本主义。

第二,以价值贯穿人生行为。人的行为既然是自由的,就有价值取向的问题,因此正确的人生态度是不 容许随俗浮沉的,更反对自暴自弃。自由看来并无约束,但是人的内心对于价值(如真、善、美)却有自发是,相对于西方哲学与印度哲学,以及其他民族的哲学,我们却可以肯定中国哲学确实有自己的一套观点,具休而言,就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以及对超越界保持开放的信念。这些观点也许在知识理论的构成上,仍须提出有效的论据,但是在指引人生之“道”,使人安身立命上,则一直发挥巨大的影响,维系中国文化于不坠。

第三,对超越界保持信念。一方面,延续传统信仰,相信鬼神界与天或上帝的存在,但是在理性上不去 详细辨明,也不能说得太多。另一方面,则以此一信念作为人生在实践价值时的终极依据,像孔子说“杀身 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就是因为心中存有对“天”的信念,相信人生目标不在苟且偷生,而在完成的向往。孟子所谓人有“良知良能”,可谓一语道破。因此,人类依其本性,无不渴望真、善、美,其中又以“善”的价值最受重视。因为“善”发乎个人内心,并以行为促成人际适当而和谐的关系。于是,人生成为动态过程,必须自强不息,日新又新,直到止于至善。果能如此,则个人人格臻于完美,群体生活的质量亦大幅提升。

——节选自《哲学入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哲学具有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虽然其以“人”为关怀焦点,但所表现的人文主义并不是自我中心的人本主义。
B.世界上其他文明之所以没有像中国文明那样进入第二度兴盛衰亡的轨道,是因为他们文化中的理念没有独特、有价值之处。
C.中国哲学具有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它以真、善、美为价值准绳,引导人们日日革新自己,不断完善自身人格。
D.作者认为中国哲学的一些观点在理论构成上还可进一步补充有效论据,但在指引人们安身立命、维系文化发展上影响巨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具有宏阔的视野,采取比较的立场,阐述了中国哲学相对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以及其他民族哲学的独到之处。
B.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先论述理念之于中国文化、文明的意义,接着论述中国哲学的特征,最后以对特征和意义的概括收束全文。
C.作为一篇哲学入门的文章,作者意在导引读者观其大略,了解中国哲学的概貌,因此作者并没有博引丰富翔实的史料来佐证观点。
D.本文从宇宙观、人生观、信念三个方面抽象概括了中国哲学的特征,但这种求同存异的做法模糊了儒、道等不同流派哲学思想的区别。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哲学家总是能够对人类经验作细致而周到的反省,从中获得启发,并用它来指引实际生活,比如孔子、庄子和宋明诸子。
B.若是某种文化灭亡了,那就是因为决定该文化兴盛衰亡的关键因素“理念”模糊不清且违反人性。
C.若要文化长存不衰,就需要哲学对存在于文学、艺术、宗教中的理念进行清晰陈述,不断反省、批判、更新。
D.孔孟虽不否认天或上帝的存在,但在修身养性上主张遵照内心行善避恶,而不必顾及天的意志,按照天赋的使命去完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