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

紫砂是陶的一个特殊种类,盛产于宜兴丁蜀镇一带。在丁蜀镇蜀山西南片300米左右范围内,考古人员重点发掘了一个废弃物堆积层和一座清朝中期停烧的古窑址,从中采集到了大量从明末清初到民国等不同时期的紫砂残片。这次发掘新发现了许多紫砂款式,款式类型多样,有堂斋款、人名款、店号款、诗联款、年号款、花款、器名款、伪托款等。早期地层中的款识以刻款为主,晚期地层中的款识多为印章款。

由于缺乏充足证据,紫砂的起源一直颇受争议。根据文献记载以及传世实物,考古界一般认为紫砂始于明代。1976 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在丁蜀镇羊角山施工时,发现了一座古窑址,根据窑址堆积层中发现的北宋时期的乱砖以及众多早期紫砂残片,考古人员推断紫砂应始于北宋。但这一论断在学术界颇有争议。杭涛认为,仅

凭北宋时期的乱砖就推断紫砂始于北宋不太科学,而且在宋元时期的墓葬中没有发现过与羊角山窑址发现的紫砂器相近的陶器。

“从这次考古发掘来看,可以初步断定紫砂被有目的地使用应始于明中晚期。”杭涛表示,明早期墓葬中从没出现过紫砂器,最早一件是南京市博物馆在明代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一把嘉睛年间的提梁壶。这次考古发握在废弃堆积层的最下层发现了部分常砂陶片,其中壶嘴的形制和“御接”制法、高领带攀罐的口沿形制等与江苏全坛明代并内出土的明晚期的紫砂壶绿造型上基本一致,由此可以推渐这些应是明代紫砂。这也为今后进一步考古发掘提供了方向,为解决紫砂起源问题提供了实证。

【小题1】紫砂是什么?
A.琉璃瓦B.瓷砖C.玻璃D.陶器
【小题2】紫砂盛产于哪里?
A.江南一带B.宜兴丁蜀镇一带C.塞北一带D.海南一带
【小题3】考古界一般认为紫砂始于什么时间?
A.民国B.清朝C.明代D.北宋
【小题4】在明代太监吴经墓中出土了什么?
A.紫砂陶片B.紫砂壶C.紫砂罐D.提梁壶
【小题5】一下哪个题目最适合这篇文章?
A.紫砂的起源B.紫砂的使用C.紫砂的护理D.紫砂的用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7 09:19: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传家金簪
秦嗣林
⑴我的邻居黄老太太,她家从上一代开始便累积了不少房地产,晚年生活优渥,在地方上小有名气。她的儿子黄先生则在市场里摆了个菜摊。其实以黄家的经济状况,黄先生根本不需要赚钱,与其说是做生意,倒不如说是打发时间。
⑵不过有一天,黄老太太却上门来找我,小心翼翼地说:“我有样东西不能放在家里,放朋友那边也不放心,不知道可不可以放你这里?”说着就从袋子里拿出一个用方型包布层层包覆的布包,里头是一个摩挲得发亮的木盒。黄老太太从中取出一只金簪,样式并不花俏,但可以判断出是件有些年头的金饰。
⑶我问老太太:“这只金簪不占空间,为什么不放家里呢?”黄老太太扬声说:“要是放在家里,迟早会被我不孝的儿媳妇偷走。”我不解地问:“老太太,我认识你儿媳妇啊,有像你说的那么坏吗?”
⑷黄老太太一听我提她儿媳妇,便噼里啪啦地数落起来,什么不孝顺、言词顶撞、甚至偷拿东西,让黄老太太气得要命。
⑸虽然我心想她儿媳妇看起来不像是忤逆婆婆的人,但是对别人的家务事,我也不方便置喙。我赶紧岔开话题说:“大家都是老邻居了,东西放我这里保管当然没问题。但是按照惯例,还是要开张当票作为收据。”
⑹黄老太太说:“好,就当5000元好了。可是你要注意喔,我这只金簪是祖上留下来的,哪天我走了,一定会一起带走。如果我没来拿,你千万不能给那个女人(儿媳妇),连我儿子也一样。”
⑺我很好奇黄老太太为何如此重视这只不起眼的金簪,聊天后,总算慢慢拼凑出事情的原委。
⑻原来黄老太太从小就被送到黄家当童养媳,婆婆待她十分苛刻,但是黄老太太不曾有过一句怨言,侍奉婆婆犹如对待亲生母亲一样地无微不至。时间一久,婆婆终于被感动。临终前,她将黄老太太叫到病榻前,将金簪塞到她手里,温柔地说:“这只簪子是阿祖的阿祖(曾祖父)留下来的,我只留给你一个人。”婆婆的举动无疑宣告黄老太太从毫无地位的童养媳,晋身继承家族衣钵的长媳。
⑼至此,我总算了解黄老太太为何不断叮嘱我绝对不能把金簪交给她儿媳妇,因为在她眼中,儿媳妇根本不曾尽到孝顺婆婆的义务,担不起金簪代表的持家有方。   
⑽没想到两年之后,黄老太太终究还是生病住院了。她的几个女儿帮忙整理房间,发现黄老太太视若珍宝的金簪不见踪影,却在平常收着私人物品的抽屉找到当票。于是黄老太太的儿子黄先生带着当票上门,告诉我黄老太太住院了,他要赎回金簪。我摇摇头说:“黄先生,很抱歉,你妈妈交代我,不能让你赎。”
⑾黄先生听了不能接受,质问我是不是想要霸占他们家的金簪。
⑿我索性敞开来说:“你知道她为什么执意要拿来我这里当吗?相信你和你母亲的相处情况,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不要把家里的问题套到我这个外人身上。你应该跟妈妈好好商量。”
⒀但没想到当天晚上十二点,黄先生竟再次闯进店里。
⒁黄先生说,其实他并不在意金簪的归属,而是他妈妈平日到处宣扬儿媳妇如何不孝,传家的金簪绝不会交给他们云云,让黄先生饱尝亲友误解的目光。
⒂我问他:“我不只一次听到黄老太太说儿媳妇不孝,可是我又觉得你太太不像是这样的人,而黄老太太也不是个喜欢搬弄是非的人,事情似乎没这么简单,到底是什么原因?”
⒃黄先生苦笑说:“一开始我和太太谈恋爱时,我妈妈极力反对,她认为自己可以帮我挑个好老婆。所以从新婚第二天开始,婆媳大战就正式上演。其实我也不想让事情发展成这样,只是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每次婆媳意见分歧时,我总是没耐心跟妈妈好好商量。久而久之,我太太受到我的影响,与我妈妈之间演变成了对立关系。秦先生,你知道吗?我在妈妈和太太之间夹了20年啊!”黄先生眉头深锁,无比忧愁。
⒄黄先生一口气说出了心里话,我便告诉他:“这支金簪代表的是孝顺长辈的传统,她认为你们违背了传统,想让她们和平相处,解题人只有你能胜任。你是不是该跟太太商量商量,改变你们跟妈妈沟通的态度?”
⒅约莫过了10天,黄先生推着坐在轮椅上的黄老太太一起进到店里。黄老太太虽然有点虚弱,但是脸上的线条较过去柔和许多,看来黄先生的努力没有白费。
⒆我问黄老太太:“要不要把金簪赎回去啦?”黄老太太想了想说:“让你保管了两年,也该赎回去了。”金簪终于物归原主,黄老太太万分珍惜地收入原本的木盒中,黄先生推着妈妈走向门口。临走前,他转身朝我点了点头,母子两人一起出了大门朝家走去。
(摘编自《29张当票》)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
A.“当票”在文中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如果没有“当票”,黄先生就不会来找“我”而“我”也不会劝导他,最后母子两人也不会重归于好。
B.小说中一些细节描写独其匠心,如写黄老太太的那个装金簪的木盒“层层包裹”,“木盒摩挲得发亮”,都体现了金簪传承年代的久远。
C.本文的故事围绕传家金簪展开,不仅情节曲折,而且母子两人对这支金簪的重视引发了人们对家族传统文化的深思,升华了主题。
D.黄先生在母亲生病住院后,不顾撕破脸皮,极力要从“我”这里赎回金簪,说明他是一个见钱眼开、非常贪婪的人。
E. 小说“母子两人一起出了大门朝家走去”的结局,暗示了母子两人重归于好,场面温馨感人,内涵丰富让人回味。
【小题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黄老太太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小题3】“传家金簪”有什么含义?作品以它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斯人独憔悴
迟子建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较充分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我当然也未能免俗。
细细算来,从我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所发表的三十万字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写下层人的生活的。这一回顾连我自己也略为吃惊。
我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我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那里有我的外婆和外祖父,他们曾经给我讲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事的情景。
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生活太单调,他们疲惫的呵欠声常常同日头一起落山。而且,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那么,晚饭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消遣了。每逢这个时刻,我就带着我心爱的狗(它叫傻子,后来我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和这条狗一起挤入听故事的人中,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
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学。它不是唐诗宋词,而是于民间的那种质朴而又奇诡、光怪陆离的故事。
于是,我在十九岁那年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前,看着天边飞涌的那一团团金色的晚霞的时候,我仿佛在绚丽的晚霞中又看到了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我的心难以平静,我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载我的童年生活,二十岁那年把它整理成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
从此,我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差。
我需要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我需要走南闯北去看世界,而时间和日常琐事又常常打乱我的计划。
因而我的创作有它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它还没有达到从一个宏观领域的高度去把握和观照生活的那种让人叹服的洞察力。
必须承认,我将来如果不超越自己,只是在我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那么我的艺术生命也就终止了。而超越自己是多么艰难。它要养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时,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
但我仍要孜孜以求那辉煌。不管它最终实现与否。
今年五月,在泉州附近的静峰寺山上,我看见了弘一法师的手书遗言:“悲欣交集”四个字。据说,他的出家一直是个谜,他出家后他的妻子曾跪在寺门外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他也不动一丝恻隐之情。我以为他伟大。而他临终的遗言却使我对他的伟大产生了怀疑。因为真正的出家人,无所谓悲,无所谓喜,而他生命之终极之时,仍能感受到“悲欣交集”,可见凡心难泯,他未能来一个彻底的超脱留与后人传说。但我左思右想,仍然认为他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便在于他把自己难以超拔的心态毫不保留地馈予人间,还给人间一个真实。他便是不朽的了。
我又想起了一个故事,是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写的故事。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留给人间的十部不朽的作品,早已闻名世界。他一生中唯独喜欢咖啡。每逢写作之时,他总要把咖啡壶放在写字桌旁,一杯一杯地饮下去。他创作的欲望和情绪在膨胀,而他的身体却在一天天地垮下去。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销蚀的过程。
我们要完善自己,因而不怕销蚀。
(选自《姹紫嫣红开遍》,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偏远的山村长大,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
B.“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生动地写出了质朴的民间故事动人心脾的艺术感染力。
C.时间的缺失和琐事的干扰使作者没有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前的准备,无法超越自己,作者对自己的创作感到失望。
D.本文回顾了作者自己文学创作的经历,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与销蚀的过程,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小题2】(小题2)文中写道:“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小题3】(小题3)文章为什么以“斯人独憔悴”为题目?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高登义:与天知己 其乐无穷(节选)

刘文嘉

1975年5月4日,中国登山队队长邬宗岳不幸在珠峰滑坠牺牲,其他队员也因为天气恶劣、粮草断绝,不得不在5月9日下撤。

登山队下撤后,大气科学组负责人高登义深深反思:极地预报难,失误时有发生,必须更加严谨地为继续登顶做好预报。他开始静下心来分析高空风历史资料,和拉萨局老气象员研讨,每天在绒布河谷施放6次——8次无线电探空气球。终于,他发现5月25日——29日还有一次小风好天,可以登顶!

1975年5月27日下午,中国登山队一行九人终于成功登上了珠峰,并精确测量出珠峰的实际高度——8848.13米。中国登山队竖立在珠峰顶端的“觇标”(用来测高的标尺)被后来的国际登山者视作珠峰的精神象征。

十年的登峰历程让高登义总结了无数规律,也产生了一个巨大困惑。在多次登峰过程中,每当到达海拔7000米至8000米之间时,风速和风力就变得诡谲多变,开始是八九级,几小时后又变成三四级,令人诧异。1980年4月,高登义带队在珠峰西侧海拔5700米处建立气象观测站,发现了大风的玄机——每当高空盛行西南风时,珠峰北坡上空7000米至10000米高空就处于背风波动区域,气流上下运动剧烈。高登义将气流运动的产生原因和精确数字 公布在关国第二届山地气象会议上,获得了一致好评。

1988年岁尾,中国第6次南极考察队挥戈南下,准备在东南极大陆上建立“南极中山站”。49岁的高登义负责此次科考的天气预报工作。

刚过南半球西风带,“极地号”就被坚硬的南极冰撞了一个大洞,不久又被普利兹湾的“冰坝”困住,在浮冰围困中,船上116 条汉子度过了 1989 年的元旦。1月14 日,晴空万里、气温回升,“极地号”前方的浮冰纷纷破裂。机会来了。船长亲自操舵,“极地号”小心翼翼地沿着冰山间的狭窄水道滑行。曲折蛇行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到了离岸四百米处,一时间,全船上下热血沸腾、欢呼雀跃。船停下后,高登义观察四周,发现“极地号”左前方有冰川运动的痕迹。登山怕遭遇雪崩、行船怕邂逅冰川,高登义马上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大副:“此处万勿抛锚!”

真被高登义说中了。是日晚,还没等测量水深的小艇回来,大冰崩爆发了,巨大的冰山翻滚着呼啸而来!

“触手可及。”高登义描述当时的冰山,“我赶快抓紧时间拍照。”居然还在拍照。

“您不怕么?”“怕呀,可是怎么办?这个景象太珍贵了。” 高登义所拍照片是这场冰崩唯一的画面记录。这张珍贵的照片上,混杂着冰雪的水柱如同核弹爆炸的蘑菇云一样,巨大骇人。 船长迅速命令起锚、将船倒退行驶,找准位置从两座大冰山的挤压中退了出来。第二天下午,苏联南极站通过高频电话转告科考队:“晚十点起,有西风;夜里十二点起。有两米的涨潮;还有更大的冰崩。”船长急了,一指高登义:“你是专家,你说还有没有 冰崩!”高登义也急了:“我说没有!”

真就没有。全船平安地度过了一个晚上,一场虚惊。冰崩不再发生了,船却被冰山和浮冰继续围困。这次,不仅船长,科考队总指挥陈德鸿也来求助高登义:“周围浮冰能开么?”

高登义沉思了一下,“能。”“大概多久?”“至少一个星期。”一周之后,浮冰裂缝了。队员们开始突围、登陆、建站。记者问高登义,就那么准?这是一个科学家的直觉么?

老科学家哈哈一笑,不是,是碰巧。我说一个星期,是为了稳定军心,在最坏的情况没出现前,人没必要自己吓唬自己。极端困难时期,领导者的自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啊。

总是这么镇定。对自然和自身都有深刻认识的人,才会历练出这种镇定。恰如知名戏剧家金乃千教授送给高登义的贺寿诗:“耿耿赤心情不断,脉脉衷肠意更浓。南极圈里知天命,任尔唤雨与呼风。”

相关链接:

①高登义,著名大气物理学家,1939 年出生于四川省大邑县。1966 年、1968 年与 1975 年,先后三次参加了对珠穆朗玛峰的科学考察……(摘自“百度百科”)

②“大气物理学家高登义的人生,很符合儒家的成长节奏。”——刘文嘉

③“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1975年5月初,由于极地天气预报失误,中国登山队队长邬宗岳不幸牺牲,其他队员也被迫下撤。
B.“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高登义经过静心研究和严谨探测,终于准确预报了适宜登顶的好天气。
C.珠峰海拔7000米至8000米之间,风速和风力变得诡谲多变,这是国际登山者的共同困惑,高登义发现了其中的玄机。
D.中国南极考察队在东南极大陆上建立“南极中山站”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船被撞破、被浮冰围困、遭遇大冰崩等考验。
E.高登义断言不会再有冰崩以及浮冰会在一周后散开,其实并无充分的科学依据,只是为了在最坏的情况下稳定军心。
(2)从材料看,高登义具有哪些精神品质?请简要分析。
(3)作者曾说:“大气物理学家高登义的人生,很符合儒家的成长节奏。”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高登义的成长节奏。
(4)这篇传记有哪些特色?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词的文化品格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是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是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当其婉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柳永的“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语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的“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的“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小题1】下列关于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特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在早期是与燕乐相配的歌词,燕乐对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B.词的句法参差,词牌丰富,能够没有顾忌地表现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
C.词的语言向俚俗靠拢,语句浅显易懂,有一定程度的口语化。
D.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就体现了词的市井文化品格。
【小题2】下列关于诗与词不同特征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的句式较为整齐,而词的句式变化错落,适于倚声弦歌与抒发复杂的情感。
B.“诗庄词媚”“词为艳科”之说,表明诗和词在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方面存在不同。
C.“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是说诗长于反映社会生活,词善于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
D.诗的语言晦涩艰深,而词较为浅显易懂,既能满足文人的欣赏,又能娱悦听众。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互相影响的双重品格,决定了宋词的荣耀与辉煌。
B.词又被称作“诗余”,这标明词是沿着诗的文体脉络,通过演变而形成的。
C.词的音乐属性,影响了词的创作方式和接收方式,是词形成市井文化品格的基础。
D.词在咏史言志时,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是因为其表现情感更有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