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凡是使用机器代替人类实现认知、识别、分析、决策等功能,均可认为属于人工智能范畴。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将创造新的强大引擎,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已上升至国家战略。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帮助改善民生;到2025年实现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到2030年,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国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2014~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及预测

(摘编自《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概况及产业规模分析》)

材料二:

在研发人工智能的技术竞赛中,美国和中国可以,而且必须合作。

就目前来看,中国将成为人工智能强国,因为它拥有最高层政府明确的国家战略,政府为人工智能研发及实施投入了大量资金。CB风险投资公司发布的报告认为,2017年有48%的全球人工智能投资涌入中国初创企业,2016年这一比例只有11%,而美国在2017年的占比为38%。

中国拥有大量消费者数据,这是人工智能开发的生命线。谷歌大中华区前总裁、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表示:“如果说数据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石油,中国就是AI(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的英文缩写)时代的沙特阿拉伯。”

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重视建设及使用相关基础设施(例如智能汽车使用的智能道路),关注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

而另一方面美国拥有全球顶级人工智能研究和教育机构,还拥有极为多样化的人工智能人才库及多样化人口。多样化对于人工智能来说非常重要。拥有全球多样化人工智能人才让美国在开发可全球应用的强大人工智能算法方面获得了巨大优势。同样的,美国多样化人口产生的数据对于培训适用于全球的人工智能算法来说也是无价之宝。

(摘编自《中美AI技术研发应取长补短》,2018年10月23日《参考消息》)

材料三:

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注]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须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摘编自《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

(注)图灵测试:图灵测试(TheTuringtest)由艾伦·麦席森·图灵发明,指测试者与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进行多次测试后,如果有超过30%的测试者不能确定出被测试者是人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泛指使用机器代替人类实现认知、识别、分析、决策等方面的功能,可以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
B.根据材料一的图表可知,中国人工智能的产业规模在不断壮大,但2018年之后其产业规模的增长率会有所下降。
C.从CB风险投资公司发布的报告看,2017年,中国在人工智能研发及实施上投入的资金量要比美国高出很多。
D.所有人工智能目前仍没有超出人类已界定的“智能”概念的范畴,它们在现在甚至将来一段时间内都属于人类工具。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可以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的人工智能已上升至国家战略。
B.在研发人工智能的技术竞赛中,美国相较于中国的优势就是在开发可全球应用的强大人工智能算法方面拥有多样化的人工智能人才。
C.作家韩少功认为,人类不能因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怀疑自身,应更加深刻地探索人类自身存在的本质,坚信人类存在,人工智能才有价值。
D.专家建议给人工智能安装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的“道德黑匣子”,这表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会有与人一样的道德意识和行为。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中国会成为人工智能强国的原因以及目前人工智能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7 07:51: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冷暖岛事

王福日

时至三月,天气乍暖还寒。

这天阳光很好。

老顺财沿着山坡上满是雪水的泥泞小路,一呲一滑地赶向山坡下已废弃的打谷场。

他的许多老伙计已经等在那里——六冠叔、张大炮、凤举……他们散落的这个小岛上,能聚起来的老人也就这十几个了。

只要天气好,这十几个人都要聚在一起,在打谷场上拢一堆火,吊起大茶壶,一群老人摆桌放凳,边喝茶边打牌,时间就在丝丝啦啦的水沸声中悄然过去了。

但这天的气氛有些压抑,昨天就说身体不舒服提早回家的有田叔,快到中午了还没有来。

“我们去看看吧!”老顺财说。

众人互相搀扶着往有田叔家去,没走出几步,就听见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老顺财心里一紧,这不年不节的,鞭炮声在这个岛上只有两个意义——一是喜,一是丧。若有喜事,早该筹划了,大家应该有耳闻,若不是,那只能是……

老顺财脚下一踉跄,“有田叔!”几位老人面色骤然紧张,脚步也快了起来。

快到有田叔家的时候,一个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隐约递进了老顺财的耳朵,空气中飘荡着浓重的火药味道,老顺财觉得一颗心就卡在嗓子口,他想喊,但与泥泞抗争的双腿已经耗尽了他的体力,他 不得不张大嘴,用直窜进肺管的寒风把这股情绪压下去。

一转弯,就是有田叔家的大门了。门开着,有田叔的小孙子坐在一堆鞭炮屑上蹬腿嚎哭,旁边站着他气鼓鼓的父亲。

“亮子,出啥事儿了?”

“顺财叔,你们来啦!这孩子,过年剩了一挂鞭炮,被他偷出来放了,这不年不节的,您说该不该打?”

“哎呀,这算个啥啊?城里过年不是不让放鞭炮嘛!对了,你们啥时候回来的?”

“昨天回来的!”

“你爹他……”

“在屋里躺着呢!”

“他身体好受些没?”

“啊?我爹病了吗?他没说啊?!”

“他……”

老顺财刚想说有田叔昨天提早回家的事,就看见有田叔挑开门帘走了出来,红光满面的,哪有半点病态?

“好你个有田叔!”老顺财忽然想通了,“谎称生病原来是为了回家等儿子啊!”

“我不是怕你们嫉妒吗?!”有田叔笑着赔礼,“你们的儿子过年不是都没回来吗?”

“你个老东西,我们还以为你……”

“哈哈,儿孙都在身边,我就是去了,也没啥遗憾啦!”有田叔开着玩笑。

“你!……”老顺财忽然感觉周围暗淡下来,寒风冰冷刺骨。

只剩有田叔家院子里的阳光,有些刺目,温暖得让他想哭。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的自然环境描写非常简洁,“乍暖还寒”既写出了天气特点,又巧妙地照应了题目中的“冷暖”;“阳光很好”又为开展故事情节作了铺垫。
B.在去有田叔家的路上,老顺财听到了孩子的哭声,闻到了空气中的火药味儿,这让他心情更加紧张不安,心理描写形象地凸显了这种心情。
C.小孩子平日里放个鞭炮不算个啥,但有田叔的儿子却把孩子痛打一顿,是因为孩子偷放鞭炮,有很大的危险性。
D.小说标题为“冷暖岛事”,从作品内容看,“暖事”主要是指有田叔的儿子回来看望父亲;“冷事”则指老顺财等老人的儿子过年不回来看望老人,让老人们心寒。
【小题2】小说最后两段内容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A.
【小题3】巧妙的设置能使平淡的情节产生波澜。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运用了什么技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因为提供北美外教一对一教学,在线教育公司VIPKID在行业内脱颖而出。VIPKID创始人兼CEO米雯娟近日接受采访时透露,平台已有超过20万学生和2万名教师。人们熟知的另一在线教育公司猿辅导,其核心业务是为中小学生提供在线直播辅导服务,公司品牌公关总监黄敏慧称,目前全国有超过120万学生在使用猿辅导。
VIPKID、猿辅导只是众多在线教育公司中的两个。长期关注“互联网+教育”的拼图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磊说,目前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在1700亿元左右,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2000亿元,用户约数亿。在线教育涵盖领域十分广泛,包括早教、K12(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其中最火的是K12。
相比传统教育,在线教育更加便利,能够弥补教育资源短缺,而且价格便宜,这些优势助推其井喷式发展。有专家统计,中小学课堂上任何一个知识点,都可以在网上找到10个以上的在线课程。而网络流行的思泉小学语文1-6年级的视频课程总共只要29.8元。
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广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所以K12在线教育是一个长期且稳定的刚性需求。同时,由于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二线城市以外的家庭几乎无法获得优质教育资源,也使得优质互联网教育资源成为刚需。

材料二:
目前在线教育平台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人员良莠不齐,在线教育发展面临诸多障碍。
“技术上是工信部门管,内容是教育部门管,但注册又在工商部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说,在线教育是个新生事物,相关的监管体系尚未建立,在线教育平台几乎没有准入门槛。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东海教授认为,市场上比较火的在线教育往往是应试教育,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在师资上,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目前互联网教师资格认证和质量认证制度尚未建立,导致在线教师队伍鱼龙混杂,甚至还有一些在校学生冒充教师进行授课。在线教育业内人士称,由于教育部门明令禁止公办学校教师在机构兼职,机构的教师都是机构向社会招聘并进行培训,而网课教师则是在机构里现有师资中选取最优秀的教师担纲。
公办教师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加入在线教师队伍中。公办教师如果在教育部门的管理下录制在线课程,提供课程内容资源,而非具体教学服务,即“慕课”提供者,这是合乎规定的。公办教师如果在业余时间自行在在线教育平台上直接给学生授课,通过学生有偿选课,获得相应的授课收入,这种情况是当前争议最大的。教育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小学在职教师不应因为参与有偿在线教育而影响正常教学,但是否实行“一刀切”禁令,尚在进一步研究中。
(材料一、二均摘自《半月谈》2017年23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在线教育迅速发展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和用户规模在未来两年(2018和2019)仍然会以比较强劲的势头持续发展。
B.在线教育课程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学习起来又很方便,所以很受欢迎。
C.升学压力大,二线城市以外的家庭又很难获得优质教育资源,使得学生对在线教育的需求比较迫切。
D.教育部门明令禁止公办学校教师兼职,导致很多优秀的在职教师无法参与在线教育。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
A.材料一揭示了我国在线教育的发展势头及其原因,材料二分析了我国在线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
B.我国在线教育师资状况堪忧,网课教师虽然是选取在线教师队伍中最优秀的教师担纲,其水平仍然有限。
C.我国在线教育虽然目前发展势头不错,但因其背离了教育本质,所以发展前景黯淡。
D.目前我国在线教育监管体系不完善,与工信部门、教育部门和工商部门不能协调工作有很大关系。
E. 中小学在职教师不能因参加有偿在线教育而影响正常教学质量,但目前也不能盲目实行“一刀切”禁令。
【小题3】如何让我国在线教育优化发展?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出你的建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减负”问题由来已久,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普及,从恢复高考到推出新高考改革等一系列转变,我国已经进入“后普及化”教育新时代。今天,我们强调大力“减负”,是因为当前教育功能从过去的“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开始逐渐转向“人人成才”“各尽其才”。我国考试的作用也正从选拔精英向甄别、鉴别不同人的潜能转变。
针对各种认识误区和偏差,我们必须正本清源,并从现实出发,加大治理学业负担过重的力度,继续深入地走好统筹协同治理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减负”之路。
(摘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材料二:
日本作为人口稠密、重视学历的东方国家,考试竞争异常激烈,有“考试地狱”之称。在民众压力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宽松教育”政策,比如缩减课本、减少课时、入校由择校改为抽签等。但是,这些手段根本没有达到减负的效果,还产生了副作用。
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测试中,日本学生原先在数学、阅读等方面一路领先,但是“宽松教育”实施了十几年之后,日本学生数学、阅读等方面的测试排名连续下降,产生了“全世界小学生都知道了,只有日本小孩不知道”“科技立国成为泡影”等说法,不得不促使日本政府改变“宽松教育”的政策。
(摘自搜狐新闻,有删改)
材料三:
中新社北京3月16日电“鸡汤喝得众人醉,错把忽悠当翡翠,不听忠告听忽悠,负担增加人人愁”。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一些培训机构的广告词,很多都是“鸡汤+忽悠”。陈宝生还指出,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部分。
不留作业和提高成绩是否矛盾?沈阳铁路第五小学用实践给出了近乎完美的答案。当众多家长奔跑在课外辅导班、为陪孩子写作业而焦虑时,这所小学三任校长坚持34年不留书面家庭作业。铁路五小推出了“有字书”和“无字书”,通过开设阅读交流课,引导学生每日阅读报纸、听广播、关注网络新闻等。学校还开设了智能机器人、奥尔夫音乐、数字美术等20门必修课,成立了科技、艺术、健身等60多个选修社团,不让学生被“书山题海”淹没。一路走来,疑虑和质疑声从未消失,但铁路五小初心不改,坚持探索愉快教育办学新举措,并交出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学生学科质量监测名列全区前茅,语文和英语学科成绩在全市试验区55所小学中名列第3名和第4名,近5年获省以上科技、艺术、体育等荣誉上百项。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四:
客观地说,中国教育正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面对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盼,学校教育怎样遏制片面追求升学的冲动,怎样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时下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尤其是科学的教育观还未在全社会真正树立,实际工作中背离教育规律的情况还时有发生。
今天我们面对的很多教育难题,都是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将是中国教育长期要面对的工作主题。正因为如此,面对教育“减负”,我们应多一点平和心态,以更加理性的、建设性的态度去看待。
(摘自《“减负”需要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观》,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侧重阐述近年来推行教育“减负”的原因,材料四从理性的角度侧重指出教育“减负”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的本质问题。
B.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选取了日本政府和中国政府的减负政策,旨在说明教育“减负”在人口密集的国家必须重视的道理。
C.材料三关注的沈阳铁路第五小学34年不留家庭作业的“减负”实践,肯定了教育理念正确,“自主高效”课堂的成功。
D.四则材料都关注教育“减负”的大问题,但对中国教育“减负”前景并不报以乐观的态度。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则材料都谈到了教育“减负”的问题,相比较而言,第二、第三则材料的观点代表民众的普遍看法。
B.四则材料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真实性、时效性的特点。
C.对于同一教育新闻的报道,几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教育报》就突出强调教育“减负”已被提到日程上并要正视的问题。
D.材料二、三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材料一、四提到了相关措施对教育“减负”的作用,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小题3】请综合概括四则材料,对教育“减负”这一教育难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的学生……”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在微博上对他的研究生提出了要求,并声称“对于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此言一出,引来了众多网友,包括不少知名人士的围观、激辩。以“财”量“才”是理性的激励,还是道德的缺失?这再度成了热议话题。

一、微博交锋

@吴喜高: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那大学你还要上吗?

@董藩:不上大学更是失败。

@卜颖飞:还好我父亲不这么说!

@董藩:你父亲其实很希望你发财。

@狡兔2032:人生如果只为了钱,那就不需要读书了。

@董藩:错了,财富榜上已经没有农民了。

@境随心变2053490893:能当上你的学生却达不到你的要求。你觉得是老师的耻辱还是学生的耻辱?

@董藩:都是耻辱。

@哈蕾微仙:大叔啊,我觉得您的学生过得幸福快乐就可以了。

@董藩:大侄女啊,没有钱会幸福吗?

E线短评:师道本无价,标价就掉价。

董教授此言很真实,也很刺眼。细品此话,“传道受业解惑”之师道有些变味了。

二、网络调查

你能挣到4000万吗?高学历的贫穷是否意味着耻辱和失败?

昨日,在8万多名网友参与的一项调查中,超过70%的网友不认同“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的观点,近80%的网友不认为“40岁没有4000万”就是失败,因为“努力奋斗过就好”。

“4000万”之所以触动公众神经,是因为董教授以一名教师的身份,说出了一句市侩的豪语。在无数研究生愁于就业、无数毕业生苦于生计的今天,此言不犯众怒才怪。

追求财富是应该的,但只用财产来衡量人要挨骂,学生钱挣得不够多,就被老师否定,这放在任何年代都是不被认同的。不是穷人仇富,而是大家见不惯有人嫌贫。

启功先生为北师大题写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相信董教授知道。天安门广场上竖起的孔子青铜雕像,相信董教授也见过。道德的血液如果能从教师身上更多地流到学生身上,我们的明天就会更有希望。

(有删改)

【小题1】董藩说:“大侄女啊,没有钱会幸福吗?”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小题2】文中提到北师大校训和孔子雕像,其目的是什么?请简要作答。
【小题3】通过本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分条作答(至少答出三条)。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许行
女儿家对门住了一户黑人,只有一个老头子叫罗宾森。
这片100多户人家的公寓里,除了女儿和一家日本人外,住的都是白人。可偏偏就有这么一户黑人,而且黑得瘆人!脸上身上油黑油黑,就好像黑色“奔驰”的车皮,连胡茬子和脸皮都分不出来,通身只眼珠和牙齿有两处白的。看样子可能是非洲移民中那个最黑的品种。否则,没有黑到这个分上的。他身材不高,却粗壮得惊人,往那儿一站活像只狗熊。不到两周岁的外孙女,见着他连魂儿都没有了,惊惧地边瞅边往女儿身上靠。
“来,让我们做邻居吧,”罗宾森蹲下来笑着对外孙女说,“怕啥?我又不是只熊!”
女儿翻译过来,我和妻子都笑了。可外孙女还是直躲。
从他的眼睛和神态里可以看得出他对孩子的感情,我们抱着外孙女走得老远了,他还是呆呆地望着。
我们走过公寓的出口处,外孙女见标志牌上拴着几个气球,非常喜欢,盯着不走。拴气球表示公寓里有空房招租,我们当然不好随便摘下来一个给她。就在这时,罗宾森赶了过来,一伸手摘下来一个红气球。他是公寓办公室的工人。他举着红气球在外孙女眼前晃动着,说:“来吧,让我抱一抱,就把它给你。”
外孙女看着飘荡的红气球,着实喜欢得不得了,可让他这个“大狗熊”抱一抱,确实又有点害怕。
“让抱一抱吧!”女儿动员外孙女。
外孙女瞅着罗宾森直摇头。当女儿要把她递过去时,她竟“哇”一下子哭了。看来是宁可不要气球也绝不让抱。
这真让罗宾森泄气。他一看没办法,只好把红气球递给女儿,无可奈何地笑着对外孙女说:“唉,我真是一只熊。”我们又都笑。
好像还不太甘心,他又在那儿瞅了外孙女一阵子才走。
这片公寓住宅是在一片高低不平的林地上修建的,花木环绕,草坪衔链,环境相当幽雅、宁静。住户也多属文雅之辈,很少有高声喧哗的。这天,罗宾森门口却例外地有个女人超常地大声说了一些话。
我问女儿怎么回事。
她说是公寓办公室的人,斥责罗宾森把一只室内陈设的瓷瓶给打碎了,骂他是一只不会拿东西的黑色笨熊。
打这以后,很多天我们再也没有见到罗宾森。待对门搬来另一户黑人工人,我们才知道他已不在公寓打工,搬走了。
周六市内一家新的儿童玩具商店开张,大吹大擂地宣传开市减价三天。女儿开车拉我们一起去给外孙女买玩具。一到门口,有个一人高的大黑熊模型,立在一个木墩子上。那大黑熊两条后腿站着,两条前腿朝前伸着,做人的形态稳稳当当立在那里,很是吸引人。许多孩子围着观看,笑闹。商店老板也真会别出心裁。
我们也走过去,细一看,哦,眼珠子还在动弹,原来是个活人化装的。不过,外孙女却把他当成了真熊,又好玩,又害怕,不住用手指着嚷:
“熊!熊!”
不一会儿一阵铃声,从商店侧门走出来一个马戏小丑,替换了“黑熊”。未曾想“黑熊”下来后,竟朝我们走来。
“哈啰!”他向我们打了个手势,随即对外孙女说,“这回你看我是不是只熊?”
啊!原来是罗宾森。
这回他没有笑,我们谁也没有笑。
【小题1】结合作品,简析罗宾森这一人物形象
A.(4分)
【小题2】最后一段“这回他没有笑,我们谁也没有笑”,这两句话有何意味?(4分)
【小题3】作品以“熊”为标题,分析其妙处
A.(6分)
【小题4】中国小小说最高奖——金麻雀奖,在授予许行的评语中写道:“许行的小小说来自岁月沉淀下来的记忆,以今天的意识重新洗印和诠释,陡增一种逼人的鲜活和光彩。”一位评论家在读了《熊》这篇作品后也不禁感叹:“看到罗宾森,就如同看到了我们自己。”罗宾森的遭遇引发了你对生活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作品《熊》,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