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说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世界”为虚拟的世界,在于它过分夸大了“江湖世界”与“官府世界”各自的独立性,仿佛两者平行并立,互不干涉。明清以来,中国的秘密社会名目繁多,晚清以来的武侠小说不少涉及近代中国的秘密社会。而随着文人笔下秘密社会的日益理想化,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世界俨然成为完全可与官府世界平分秋色的第二社会。现实生活中“江湖”虽亦远离朝廷,却仍在官府管辖下,侠客也难得“道遥自在”。像武侠小说中描写的那样,双方互不干涉内政,在“官府世界”遵守国家王法,在“江湖世界”则听从江湖规则,只能是小说家的良好愿望。

有趣的是,描写侠客“仗义疏财”“替天行道”的《水游传》促进了中国秘密社会的形成,而白莲教、天地会之类民间教门、会党的形成又反过来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武侠小说。这种影响分虚、实两种,实者为小说家提供了无数侠客故事,虛者促使小说家在原有社会结构外,另建发挥特殊职能的“第二社会”。而后者意义无疑更为重大,它使得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世界”既不完全蹈空,有近代中国秘密社会的影子,也不完全坐实,仍保留甚至着意渲染其作为法外世界的理想主义色彩。

江湖世界与朝廷治下的现实人生相比,俨然是两个世界、两套规矩。可因为武侠小说的主角是侠客而不是清官,小说家实际上是用侠客纵横的“江湖世界”取代官府统治的现实世界。江湖世界当然也有秩序和规则,但那是道德化了的“法律”,唯一的宗旨是扶危济困,惩恶扬善。江湖上各家各派各有其清规戒律,不过,“崇尚义气”这一点几无例外。江湖义气与朝廷王法一样,同为各自世界的最高规则。倘是混迹江湖,那么完全可以将江湖义气置于朝廷王法之上。将江湖义气作为道德化的“准法律”,是武侠小说家设计的理想社会图式。

不过,讲义气和主持正义并不是一回事,武侠小说家常常有意无意模糊两者的界限。讲义气者只问亲琉,不论曲直,实际并不怎么值得赞赏。可在武侠小说中,“讲义气”作为“江湖世界”的最高准则,则被完全美化了。美化“义气”和美化“江湖世界”本是一回事,都是为了重建中国人古老的精神故乡“桃源”,因而又都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和讽刺。明白这点,就没必要过分指责式侠小说描写的“不真实”。

(摘编自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人对江湖世界进行理想化描摹,过于夸大“江湖世界”与“官府世界”的对立。
B.小说中的侠客身在“江湖世界”时,唯江湖规则是从,不受朝廷管辖,道遥自在。
C.武侠作品促进了秘密社会教门、会党的形成,反过来又受到秘密社会的深刻影响。
D.江湖各家各派各有规则制度,却大都以崇尚义气、扶危济困、惩恶扬善为唯一宗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江湖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比较,论证了江湖世界独立于官府世界之外。
B.文章论证武侠小说发展与秘密社会形成的关系,并且深入阐述后者带来的重大影响。
C.文章以江湖世界自有秩序和规则为前提,论述了江湖义气是江湖世界的最高规则。
D.文章指出讲义气不值得赞赏,并论及美化义气是为了重建古老的精神故乡“桃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在现实社会外另建有特殊职能的的“第二社会”,就难出现法外的江湖世界。
B.武侠小说家美化“江湖世界”,可见他们希望现实世界能符合自己的理想社会图式。
C.武侠小说家模糊了讲义气和主持正义的界限,可见其作品中侠客总是主持正义。
D.武侠小说有现实社会的影子,由此带来的启示是,现实社会可以影响小说的创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6 01:02: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的意义与德行
楼宇烈
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现有研究表明,君子一词出现在儒家之前,或在孔子之前,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掌权者、当权者,后世也有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如“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我们都希望社会的管理者是个像样的君子,因为中国历代文化都强调统治者作为一个民族的表率,要引导社会,引导民众,通过教育来化导民众。虽然君子是一个在上位的统治者或者管理者,但这主要是指社会地位、身份的不同,相对于小人、野人来讲的。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君子从社会地位的标志转变为人格品格的标志。孔子主要从道德的理念来给“君子”做一个这样的规定,这在以后整个中国文化中形成了主流。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学养、德行的分别,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作为一个君子要具备什么样的品德?对君子要求很多,有一个字的要求,有两个字的要求,有三个字的要求,有四个字的要求等等。一个字的要求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生命观是有密切关系的,生命是父母所生,子女就要孝顺敬重父母,这是相互的关系,是一种自然的关系,孝不是强制的、强迫的。
两个字的品德是:诚敬。诚者勿自欺,勿妄为,不要自己去欺骗自己,不要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敬是不怠慢,不放荡,我们要敬畏别人,也要敬畏自己,同时也要敬畏所从事的各种各样的事业。
三个字是智、仁、勇。《中庸》对此做了非常深刻的诠释:“好学近乎知”,作为一个君子就要好学,不断地学,学无止境,不断上进。仁,也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爱人”。“力行近乎仁”,要去做,踏踏实实地去做才是“仁”。至于勇,知耻而后勇,懂得羞耻的人才能勇,真正有勇气的人是能够发现自己错误就去改正的。
四个字是礼、义、廉、耻。一个君子最基本的应该是守礼,敬人。守礼,就是做自己身份该做的事,这个身份不是指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人在社会家庭中间的身份。儒家讲的“五伦”是“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父子、夫妇、长幼、朋友,这都是自然的关系。守礼,就是按照身份做该做的事情,就是尽伦尽责。“义”,就是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是人特有的。“义者,宜也”;“义者,人路也”,人应该走人的路,不要去走禽兽的路。“廉”,正直、清廉,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耻”,“羞耻”。我们通过“礼”的教育,道德的教育,目的就是要让人们有一种羞耻心,使他的行为能够非常方正。《论语》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也就是用政治、政教的方法告诉大家,一定要守住一个底线,要走正路,用法律去规范大家走正路。
关于君子品德的养成,环境非常重要,但决定因素还在人自己身上。中国文化始终是反求诸己的,君子主要是靠自己,通过自我的不断提升,不埋怨环境,不随波逐流,能够“笃志而体”,有坚定的意志,而又去身体力行,这才是君子。
(选自《新华文摘》2017.7)
【小题1】下列关于“君子”的相关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君子”在儒家之前,或在孔子之前,春秋之前,指的是社会的掌权者、当权者。
B.像样的“君子”才是社会的管理者,因为中国历代文化都强调,统治者是一个民族的表率。
C.“君子”是一个在上位的统治者或者管理者,主要是相对于小人、野人而言,社会地位、身份的不同。
D.孔子之后,“君子”从社会地位的标志完全转变为人格品格的标志,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学养、德行等方面。
【小题2】下列有关“君子的德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百善孝为先,作为君子,要讲求“孝”。孝不是强制的,是自然的,这是由中国文化中的生命观决定的。
B.作为君子,要强调“诚敬”。诚者勿自欺,勿妄为;敬者不怠慢,不放荡,敬畏人事,敬畏事业。
C.对君子三个字的要求,即“智、仁、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而后勇。
D.“礼义廉耻”四字,强调君子要守礼,敬人;要做“人之为人”该做的事情;要正直,清廉;要有一颗廉耻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主要从道德层面给“君子”做出规定,这一认识成为整个中国文化的主流。
B.守礼,就是按照人在社会家庭中的身份做该做的事情,在父子、夫妇、长幼、君臣这些自然的关系中,尽伦尽责。
C.文章引用《论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意在说明通过礼的教育、用法律去规范大家走正路,使人行为方正。
D.养成君子的品德,环境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反求诸己,不抱怨,不盲从,“笃志而体”,方为“君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出场定型”,意为人物一出场,作者即总体概括其思想性格,描绘其肖像特征,以使读者对此人物形象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 的中心人物, 对他们的出场,作者就采用了“出场定型”的聚焦式方法,以给读者一个总体的深刻印象。二人正式出场是在第三回,作者以内视点的方法集中笔墨次第写来,先在林黛玉眼中贾宝玉,再于贾宝玉眼中写林黛玉。作者着意在对方眼中写出, 可谓别出心裁, 颇有深意。
黛玉见宝玉是先视形,再由形窥神,由神知人。形包括服饰与容貌等方面,服饰描写一再强调,冠、褂、袄、裤、靴、玉齐全,纯用工笔,显出贵族公子的气派;容貌描写双重用墨,面、色、鬓、眉、目、态具在,昭示其美男子的神韵。“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重在写其内心之情,强调他是古今少有的多情种。两首《西江月》 , 意在揭示其与传统评价标准相违背的带有叛逆色彩的独特思想性格。似贬实褒、 明贬暗褒、寓褒于贬,全面地概括了贾宝玉的不合时宜特征,为统领贾宝玉形象的总纲。
宝玉见黛玉是先总写, 再细描; 先观貌, 次看神, 后写心。总写只用八个字: “ 细看形容, 与众各别。” 这是形神兼备的包括气质、风度在内的出类拔萃的整体感觉。细描重在借形传神, 以 “ 眉目” 传情达意。“ 眉”以“ 似蹙非蹙”状之, 现出其多愁善感;“目”以“似喜非喜”状之, 写出她敏感多疑。而“态”、“娇”、“闲静”、“弱”、“病” 等词语意在突出她的气质的独特性。“ 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强调其聪明颖悟及病态之美。 宝玉眼中的这段描写又与前面众人眼中的黛玉形象——“ 举止言谈不俗” , “ 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相互映衬,相互印证。
凡此可见,“出场定型”的写人方法是颇为允当的,它可以在人物亮相的瞬间一下子使其形象鲜明起来, 给读者一个明确深刻的总体印象, 使读者容易把握。 同时, 也为人物思想性格的丰富与发展,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楼梦》中的“出场定型”是曹雪芹在集前人之大成基础上的新创造。《三国志演义》的主要人物诸葛亮、 刘备、 关羽、 曹操等均是“出场定型”,如曹操的奸雄性格在作者57个字的概述中“出场定型”,并且以许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定下其一生的性格特征,在以后一系列反复强化的情节中,作品围绕其“奸”“雄”这两个层面,不断强化其性格特征。《水浒传》的中心人物——宋江形象的塑造,也是“出场定型”。但是,《三国志演义》《水浒传》所定之 “ 型” ———思想性格, 主要包含人物道德与才能等内容, 还显得单薄, 而《红楼梦》所定之“型”——人物的思想性格还显得单薄,而《红楼梦》所定之“型”,其内涵则丰富得所,已深入到人物的感觉、知觉、意志、情感等层面,而这些内容显然是人物形象塑造当中更细密、更隐微、更个性化的东西。
(选自《谈<红楼梦>的人物出场艺术》,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出场定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场定型”是小说描写人物的一种很得当的方法,它的好处是能使读者对人物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B.“出场定型”说白了就是指人物一出场,作者就从总体上概括其思想性格,描绘其肖像特征的一种方法。
C.“出场定型”能够使小说中的人物在亮相的瞬间形象鲜明,它主要包括“由形到神”和“由神到形”两种。
D.“出场定型”这种方法在《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小说中都得到了应用,如对贾宝玉、曹操等人的描写.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中心人物,曹雪芹都采取了“出场定型”的方法.如对贾宝玉,作者从服饰、容貌、内心之情等多个方面为其“定型”。
B.对林黛玉的出场描写,作者先用“细看形容,与众各别”概括林黛玉给人们的整体感觉,然后从“貌”“神心”进行细描。
C.“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定下了曹操一生的性格特征,在随后的情节发展中,曹操“奸”“雄”的性格特征不断得到强化。
D.《红楼梦》所定之“型”的内涵比《三国演义》《水浒传》的要丰富得多,已深入到人物的感觉、知觉、意志、情感等层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红楼梦》第三回,作者描写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出场,分别从对方眼中写出,这样的写法正是作者别出心裁之处.
B.曹雪芹塑造人物善于以形写神.如对林黛玉“眉”“目”的描写就写出了她多愁善感、敏感多疑、聪明颖悟的“神”。
C.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的人物“出场定型”法,可谓是既集前人之大成,又有自己个性化的新创造.
D.运用“出场定型”法描写人物的小说,其人物形象容易被读者把握,其成功经验已经被曹雪芹等人证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战国策》到底是不是历史学著作
《战国策》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而成,《汉书·艺文志》将其与《左传》《史记》《国语》等一道归入“春秋类”:“《战国策》三十三篇,记春秋后。”四部归类法出现后,人们多将其归入史部。但对于这一分法,自宋代以来便有不同看法。如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将《战国策》归入子部“纵横家”类:“予谓其纪事不皆实录,难尽信。盖出于学纵横者所著,当附于此。”此后,高似孙《子略》、马端临《文献通考》及《宋史·艺文志》都把《战国策》归入子部。那么,《战国策》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籍呢?在笔者看来,主张该书为历史学著作的理由是不充分的。
“策”不是“册”
人们以《战国策》为史学著作的依据之一,是认为“策”即“册”。如近代学者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卷1中说:“余意当时以一国之事为一策,而其策有长有短,故又谓之《短长》。刘向又谓为游士策谋,盖不知策为简策之意。”王国维在《简牍检署考校注》中也有类似看法:“窃疑周秦游士甚重此书,以策书之,故名为策。以其札一长一短,故谓之《短长》。比尺籍短书,其简独长,故谓之《长书》《修书》。刘向以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定其名曰《战国策》。以‘策’为策谋之‘策’,盖已非此书命名之本义。”
然而考诸古字书,可知这一理解并不符合事实。《说文解字·竹部》:“策,马箠也。从竹朿声。楚革切。”《说文解字·册部》:“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也。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楚革切。”叶德辉和王国维试图将“长短”的名称和《说文》对“册”的解释联系起来,故而认为“策”就是“册”,因为册“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但《说文解字》对“册”字形的解释并不合理,因为从出土简册来看,虽然有长有短,但在同一部简册里,简的长短都是一样的。《战国策》的“策”如果是“书册”之义,刘向可以直接用《战国册》的名称,不必用“策”来代替“册”。可见,这里的“策”是“策谋”,不是“简册”。
《战国策》所载非史实内容甚多
《战国策》所载不少内容并非史实,比如“冯谖”,《史记》作“冯驩”。但先秦典籍中除《战国策》《史记》出现“冯谖”这个人以外,其他地方都没有出现。韩晖根据缪文远《战国策考辨》一书所述,在《试论〈战国策〉之性质》中认为,“今本《战国策》中属于拟托之作,有98篇, 而今本《战国策》据上海古籍重校本有497篇,鲍本有494篇,姚本486篇,以百分比统计分别占19.7%、19.8%、20%”。以此来看,似乎《战国策》里有80%左右的内容都是真实的,大都能和史实对应上。
这里的史实是对《史记》而言的,但《史记》所记都是史实吗?单就冯谖来说,此人只在《战国策》和《史记》中出现,如果《史记》参考《战国策》内容的话,那么二者的可靠性就都值得怀疑。据郑良树《战国策研究》统计,《史记》中的《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和《齐世家》等11篇“世家”及《韩非列传》等23篇“列传”中涉及战国史实的文字总计4362行,其中与《战国策》所记大致相同的有2112行,占48%,涉及103章之多。如果《战国策》不是史实的话,《史记》中的相似内容就不是史实。如果将《战国策》中的伪托部分看作非史实的话,《战国策》中的非史实部分就绝不止20%。因此,以《史记》作为参考,从而将《战国策》看作历史类典籍是不全面的。李叔毅在《试论〈战国策〉之为书》中认为,“《战国策》不是史家为存史实而写的史书,而是另一种人按照特定目的而收录的一种资料。这不是说它没有历史价值,而只是说它不是一般概念上的历史书”。这一看法是比较客观的。
《战国策》为策士修习的教材
《战国策》又有《长书》《修书》《短长》等名称。孙家洲在《“短长”释义》中认为,短长既不是杨宽在《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的史料价值》一文中所认为的“权变”意思,也不是叶德辉、王国维认为的简牍规格形制大小。他在汉末应劭和魏人张晏提出的“短长”应是“纵横之术”的解释上,认为是优劣得失之意。傅定淼在《“短长书”释名》中提出,足本或稍足本名“长书”、“修书”,存、佚错杂者谓之“短长”。
刘向在《战国策叙录》里面介绍了战国时期的一个特殊阶层——策士。策士们知晓天下机变,通晓各种权术,有很好的口才和辩才,能解决诸侯国棘手的问题。《战国策》中记载了苏秦的故事。他初到秦国游说,希望得到接纳,但秦王并未重用,于是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经过勤奋自学,后来他联合六国对抗秦国,威风一时。苏秦在自学过程中翻阅了很多书籍,例如“太公阴符之谋”之类的谋略之书。笔者认为,除了这些书目,他还会有一些类似“案例教学”的书或者笔记。这些“案例”也可以汇集成册,用于平时反复学习,“简练以为揣摩”。这样的书比较长,所以就称之为《长书》或《修书》。但这样大部头的简册不容易随身携带,方便携带的都是一些比较短小的书,类似今天的“手册”、“宝典”或“锦囊妙计”,这样短小的书称为《短书》。苏秦如果要去秦国,需要了解秦国的局势,然后根据自己平时做的笔记大纲,找出游说的内容和方法,这些就属于《短书》的内容。
据此,笔者认为《战国策》是“秦火”后留存下来的战国时期“策士”阶层的修习教材,长短不一,故称为《长书》《修书》《短书》,合起来是《短长》,内容是有关策谋和国家大事的,所以叫做《国事》《事语》《国策》。刘向名之曰《战国策》,是取其内容而言的。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代学者叶德辉说“余意当时以一国之事为一策,而其策有长有短,故又谓之《短长》。刘向又谓为游士策谋,盖不知策为简策之意”来说明“策”即“册”,他认为《战国策》是历史著作。
B.本文作者认为《战国策》里有80%左右的内容都是真实的,大都能和《史记》对应上;所以《战国策》80%左右的内容是历史事实。
C.战国时期有一个特殊阶层——策士,策士们知晓天下机变,通晓各种权术,有很好的口才和辩才,能解决诸侯国棘手的问题。
D.作者认为《战国策》是“秦火”后留存下来的战国时期“策士”阶层的修习教材,长短不一,故称为《长书》《修书》《短书》,合起来是《短长》。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四部归类法出现后,人们多将《战国策》归入史部。但对于这一分法,自唐代以来便有不同看法。如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将《战国策》归入子部“纵横家”类。
B.人们以《战国策》为史学著作的依据之一,是认为“策”即“册”。汉代刘向、清代王国维、近代学者叶德辉等人的所有著作中都有此观点。
C.作者认为《战国策》的“策”如果是“书册”之义,刘向可以直接用《战国册》的名称,不必用“策”来代替“册”。可见,这里的“策”是“策谋”,不是“简册”。
D.叶德辉和王国维认为册“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因为他们试图将“长短”的名称和《说文》对“册”的解释联系起来,认为“策”就是“册”。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家洲在《“短长”释义》中认为,短长既不是杨宽在《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的史料价值》一文中所认为的简牍规格形制大小,也不是叶德辉、王国维认为的 “权变”意思。
B.孙家洲在汉末应劭和魏人张晏提出的“短长”应是“纵横之术”的解释上,认为“短长”是优劣得失之意。
C.《战国策》中记载了苏秦的故事,他勤奋自学,本文作者认为苏秦读的书中有一些类似“案例教学”的书或者笔记,这些“案例”也可以汇集成册,用于平时反复学习,“简练以为揣摩”。这样的书比较长,所以就称之为《长书》或《修书》。
D.战国时,大部头的简册不容易随身携带,方便携带的都是一些比较短小的书,类似今天的“手册”、“宝典”或“锦囊妙计”,这样短小的书称为《短书》。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素面朝天
毕淑敏
素面朝天。
我在白纸上郑重写下这个题目。夫走过来说,你是要将一碗白皮面,对着天空吗?
我说有一位虢国夫人,就是杨贵妃的姐姐,她自恃美丽,见了唐明皇也不化妆,所以叫……夫笑了,说,我知道,可是你并不美丽。
是的,我不美丽。但素面朝天并不是美丽女人的专利,而是所有女人都可以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
看着我们周围。每一棵树、每一叶草、每一朵花,都不化妆,面对骄阳、面对暴雨、面对风雪,它们都本色而自然。它们会衰老和凋零,但衰老和凋零也是一种真实。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为何要将自己隐藏在脂粉和油彩的后面?
见一位化过妆的女友洗面,红的水黑的水蜿蜒而下,仿佛洪水冲刷过水土流失的山峦。那个真实的她,像在蛋壳里窒息得过久的鸡雏,渐渐苏醒过来。我觉得这个眉目清晰的女人,才是我真正的朋友。片刻前被颜色包裹的那个形象,是一个虚假的陌生人。
脸,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证件。我的父母,凭着它辨认出一脉血缘的延续;我的丈夫,凭着它在茫茫人海中将我找寻;我的儿子,凭着它第一次铭记住了自己的母亲……每张脸,都是一本生命的图谱。连脸都不愿公开的人,便像捏着一份涂改过的证件,有了太多的秘密。所有的秘密都是有重量的。背着化过妆的脸走路的女人,便多了劳累,多了忧虑。
化妆可以使人年轻,无数广告喋喋不休地告诫我们。我认识的一位女郎,盛妆出行,艳丽得如同一组霓虹灯。一次半夜里我为她传一个电话,门开的一瞬间,我惊愕不止。惨亮的灯光下,她枯黄憔悴如同一册古老的线装书。
“我不能不化妆。”她后来告诉我,“化妆如同吸烟,是有瘾的,我已经没有勇气面对不化妆的我。化妆最先是为了欺人,之后就成了自欺。我真羡慕你啊!”从此我对她充满同情。
我们都会衰老。我镇定地注视着我的年纪,犹如眺望远方一幅渐渐逼近的白帆。为什么要掩饰这个现实呢? 掩饰不单是徒劳,首先是一种软弱。自信并不与年龄成反比,就像自信并不与美丽成正比,勇气不是储存在脸庞里,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化妆品不过是一些高分子的化合物、一些水果的汁液和一些动物的油脂,它们同人类的自信与果敢实在是不相干的东西。犹如大厦需要钢筋铁骨来支撑,而绝非几根华而不实的竹竿。
常常觉得化了妆的女人犯了买椟还珠的错误。请看我的眼睛!浓墨勾勒的眼线在说。但栅栏似的假睫毛圈住的眼波,却暗淡犹疑。请注意我的口唇!樱桃红的唇膏在呼吁。但轮廓鲜明的唇内吐出的话语,却肤浅……化妆以醒目的色彩强调以至强迫人们注意的部位,却往往是最软弱的所在。
磨砺内心比油饰外表要难得多,犹如水晶与玻璃的区别。不拥有美丽的女人,并非也不拥有自信。美丽是一种天赋,自信却像树苗一样,可以播种可以培植可以蔚然成林可以直到地老天荒。
我相信不化妆的微笑更纯洁而美好,我相信不化妆的目光更坦率而真诚,我相信不化妆的女人更有勇气直面人生。
假若不是为了工作,假若不是出于礼仪,我这一生,将永不化妆。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我们周围一草一木“衰老和凋零”的本色与自然,和人类的“化妆”形成鲜明的反差,对比效果强烈,发人深省。
B.作者认为,无数广告对“化妆”效果喋喋不休的虚假宣传,是对广大妇女人生价值取向的误导。
C.文章末尾处,反复使用了四个“可以”和三个“相信”,以排比句式层层铺开,对点明主旨起到了强化作用。
D.文章结尾“我这一生,将永不化妆”一句,斩钉截铁,道出一位并不美丽的当代女性作家对自己受到相貌歧视的激愤之情。
E. 本文与著名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分别从不同角度呼唤着当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题2】根据文意,概述“素面朝天”喻指的人生态度。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化了妆的女人犯了买椟还珠的错误”?
【小题4】联系全文,分条概括作者所批评的“化妆”的实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今天最好
原野
我曾经有过许多灰暗的日子,事后庆幸自己终于摆脱了这些灰暗。许多年后,我明白一个道理:步入灰暗的日子,并非步入灾难,只是居身于无聊.。摆脱这些日子,也值得庆幸,我在摆脱了灰暗的时候,也摆脱了日子。
这时我才觉得可惜,然而晚了。
我所说的灰暗的日子,是指青少年时期的百无聊赖。在“文革”中,孩子们绝不会拥有今天的丰富多彩。想造反么?我的年龄不够造反的资格.除了大字报和传单,看不到其他可以阅读的东西。学校早就不上课了,我们不知道何去何从。充裕的光阴,对我来说是一条浩远无力泅渡的大河。多余的时光是一块块飞掷而来的石块,把人淹没起来透不过气。
后来才懂得,无聊是一种深刻的折磨。无聊不仅仅是没有事做,寺中高僧闭目静思,并不是无聊,河畔白鹤阔步闲行,也不是无聊。无聊如同被拔掉触须到处乱爬的蚂蚁,是断了线被挂在树梢的风筝,是找不到波段嗡嗡乱响的半导体。我近日读到美国犹太牧师库许纳的一本书,他说:“我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对于生命结束的恐惧,都不如我们害怕生活的无意义和微不足道来得深。”  
每个人度越这样的日子,都会想到难捱。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企盼,即明媚有趣的生活只存在于未来。所以,我们不惜以抛弃今天为代价,去盼望那一天的到来,存在于未来的美好的一天是什么呢?我们不知道。那是一份没有数额的存折,是一个没有日期的承诺,然而人们还是满怀信心地盼着。
在生命哲学中,期盼明天和怀念旧日是一块金币的两个面。它们是一回事。只是图案不同。也许青年人更企盼明日,老年人更怀念昨天。人就是这么有意思,他拿着时间这块金币,却不知翻转过来,把两面的图案都看一看。
从去年开始,股票给国人以深刻的警示。这种刺激在于,今天你买了某种股票,价值x元.过了几年之后,x元变成xx元,财富迅速升值。这个金融界的现象给人的启示成为一个命题:
当年买这张股票重要,还是它现在的升值更重要?
简明的答案在于:当年不买这张股票,就不会有今天①的增值。买了股票,不一定都会在今天升值。但是不买那张股票,肯定永远不升值。
透过这个例子,我想说的话在于,今天最重要,今天就是原始股。
今天②就是你搬来的一块砖,虽然朴素不足道,却垫起了你明天的一段高度。
今天是一件披在身上的棉袄,虽然不够阔气,却能档住寒气,使你明天不会感冒。
今天是拧开水龙头冲出的清水,可以濯足,可以洗衣,可以变为香茶一杯。
我现在后悔了,为许许多多的今天③而后悔。在灰暗的日子中,灰暗的是人而不是日子。因为在那些日子中,曾有过别人的辉煌。我曾拥有时间,却不知道怎样支配时间,今天④我很想粗读一遍《明史》,我想了解一些植物学的知识,我想把古今皇帝与朝代的年表背下来。但我没有时间。我深悔过去没在某一个“今天”中完成这件事。
然而我悟出,生活的内容,既不能寄托于未来,也不可埋怨于旧日。我们所有的生活,只发生于“今天”。
什么都没有了。
今天即使是一个沮丧的日子,譬如阴雨连绵,诸事不遂,也是可庆幸的一天。因为这是你的“今天”。
如果今天是好日子,更可加倍爱惜。原因在于它由过去的无数“今天”积累而来。
今天划下你生命的一道刻痕,所以最好。
【小题1】本文中“灰暗的日子”一词,从国家历史上说指的是什么?从作者的人生阶段上说指的是什么?
【小题2】在第十四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灰暗的是人而不是日子”?对于生活,我们应该持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小题3】(1)把“存在于未来的美好的一天”比作“一份没有数额的存折”侧重于说什么? (2)比作“是一个没有日期的承诺”侧重于说什么?
【小题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一自然段中的“我在摆脱了灰暗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的时候,也摆脱了日子”是指“我”在忙于从青年时期的无聊中逃出来时,也就使青年的时光悄悄地流走了。
B.“充裕的光阴,对我来说是一条浩远无力泅渡的大河”的根本原因是“文化大革命”的黑暗。
C.“今天①”、“今天②”是一个意思,“今天③”、“今天④”是另一个意思。
D.企盼明天和怀念旧日只不过是表象的不同,其实质是一样的。
E. 在昨天、今天和明天中,我们该加倍珍惜今天,是因为只有今天是现实的、可把握的。美好的明天也是由今天积累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