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教育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北京市海淀区统计学会联合开展了青年创业者调查。调查显示,受访的创业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1-40岁(80.8%),他们从最终的全日制学校毕业时多为21-25岁(60%)。在这一群体中,仅有9%选择了在校期间创业或者一毕业就创业,且这些在校创业者多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值得关注的是,接近一半(46.8%)的创业者在毕业4~9年后才进行首次创业。超过半数(55%)的创业者把创业动机归于发现了适合的商机,比如有好的创业项目或有好的政策机遇,另有22%左右的创业者创业是想自己当老板或想出来闯荡一番。

受访者普遍认为,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创业前还应有一些相关工作经验,尤其是刚毕业的学生应先就业后创业;对创业者来说,在名校学到的东西也很重要,特别是高学历或理工科的创业者,非常认可专业知识对创业的推动作用;在创业后如果不继续学习,创业者比普通上班族更容易被市场淘汰。

(摘编自2017年4月1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中国个体私营经济与就业关系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进一步鼓励以及工商注册等领域简政放权力度的加大,全国高校毕业生创办私营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而缺乏启动资金是高校毕业生创业面对的首要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食药监局副局长刘蓉华针对一些学生落入信贷陷阱的现象,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增强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并普及信贷知识,保护大学生远离非法网络借贷平台。她建议将大学生使用网络金融借贷纳入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从校园开始培养大学生增强诚信意识。

(摘编自中国工商报网《完善信用体系 助力创业创新》,2017年3月20日)

材料三:

中国青年报: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您认为政策效果会如何?

杨德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以休学创业来说,学生在创办、经营企业一段时间后能够再回到学校,我认为这是一大进步,因为它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是对学生创新和创业精神的一种保护。我曾与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合作进行过一项研究,在对多种因素进行控制后发现,能给人们提供更多选择的制度,会使处于其中的人们更愿意去创业,创业效果也会更好。允许休学创业等许多新政策就属于这类性质的制度,肯定能够鼓励一部分人去创业。当然,在具体落实上,会有一个磨合和调整的阶段。

(摘自2017年4月6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陈博群是安徽师范大学2013级空乘专业的大四学生,他发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鼓励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这令他振奋。他在校期间经历了数次创业。在这个最好的创业时代,陈博群仍面临着很多挑战。大二那年,他创办了服务合肥市大学城师生的送餐网络平台“点小二”,但不久就以失败告终。

陈博群此前的不少创业伙伴在毕业后选择就业。他们发现,自己找工作比同龄人要得心应手,实习期也表现得更好。

这些尚未走出校园的学生已经通过创业获得成长。从报税到企业运营,从和人打交道到发掘市场需求,他们都已在创业期间实践过了。

(摘编自新华网《大学生创业,过程比结果更重要》,2017年3月16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表明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材料四报道陈博群创业失败的经历意在提醒大学生创业需谨慎选择时机。
B.对于大学生创业,政府出台很多扶持政策,材料三指出允许休学创业的政策将促使在校大学生争相创业。
C.材料一的调查对象是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创业者是主动创业,只有少部分是被动创业。
D.材料二表明大学生创业往往面临难以筹到启动资金的困境,对此有关部门应完善信用体系,助力大学生创业。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合理的两项是
A.材料三是访谈节选,针对访问者直截了当的提问,受访者对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效果毫无保留地表明了乐观态度。
B.四则材料都呈现了大学生创业的现实状况,直面大学生的创业困境,同时不回避政策存在的问题,客观性较强。
C.在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后,四家媒体关注到了大学生创业的问题,进行了相关报道,表现出较强的时效性。
D.关于大学生创业的问题,材料一,二,四关注大学生如何进行创业,而材料三关注的则是政府扶持政策的效果。
E. 材料一引用北大及专业机构的调查数据,材料二引用国家工商总局的研究报告,显示信息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对想休学创业的大学生,你有什么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1 10:12: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一些大学生之所以选择盗版教材,不仅仅是因为盗版书价格低廉。在很多大学课堂上,教师授课并不完全依赖于某本教材,而是以自编的讲义、课件为主,通过打印、电子邮件等形式将这些课程材料分发给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只是相对重要的参考书,只是期末考试前值得信赖的复习材料。特别是一些高校教材编写水平不高,不具备存藏价值。有的作者、出版社将教材视为敛财的工具,明明有经典教材珠玉在前,却非要另起炉灶挖土烧砖,重新编写、出版一套教材推荐给学生。据统计,有的高校基础课,全国有近500家出版社出版了逾千种教材,这其中难免有粗制滥造的情况。那些虽是正版但编写水平不高的教材,被大学生视为“用过即抛”的消费品,而不愿意为其付出太多的费用。

目前,纸质图书价格一直呈现上涨的趋势,大幅降低高校教材定价似乎并不现实。在慕课、网络公开课日渐流行的当下,不妨多为大学生编写、制作更多价格低廉的数字化教材。美国著名的物理学教材《费恩曼物理学讲义》就有其官方网站,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免费阅读这部教材。国内一些高校和出版机构已经开始进行编写数字化教材的尝试。

(摘编自《光明日报》《高校教材盗版缘何愈演愈烈》)

材料二:

看起来,我们似乎应为当代大学生懂得省钱叫好才是,其实不然。诚然,确实存在“正版教材太贵”“教材使用率低”等问题,但绝不能成为大学生大肆违法复印他人教材和考试用书的理由。复印教材和考试用书虽让囊中羞涩的大学生节省了开支,但教材和考试用书编撰者及出版商的利益则被无端盘剥,知识产权还有多少价值可言?

原作者享有其作品的复制权和获得报酬权,大学生对此不可能不懂,那他们何以对复印侵权行为表现出集体无意识?其实是因为著作权法有一条规定,将“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列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的情形。有此尚方宝剑在手,复印便成了大学生使用教材和考试用书的主要方式。

然而,像如今这般完全依赖复印、整本复印,甚至于“上届学生复印了,下届学生接着复印”的情况,显然不属于著作权法允许的“少量复制”范畴。尽管大学生们并未从盗版中牟利,但会对版权作品的市场造成一定冲击。何况,不少复印店已将复印盗版他人教材、考试用书当成生意,在线上线下主动招揽这种业务,这恐怕就构成了事实上的侵权,理当打击。

(摘编自法制网《正版贵不是追捧盗版的理由》)

材料三:

高校教材反盗版,关键要对症下药,打好“组合拳”。首先,不妨进行旧教材循环利用,比如,武汉纺织大学设立“旧教材流转中心”,从学生中募集来旧教材,供下一届学生使用,就值得借鉴。其次,遏止高校教材背后或隐或现的灰色利益链,建立健全高校教材公开透明收费制度、教材管理制度,让大学生知道自己所交的教材费花在什么地方。别让高校教材费成“糊涂账”,被一些逐利的人“钻空子”,为腐败滋生提供土壤。再次,提高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了解知识产权法和著作法,在这方面千万别“拖后腿”。最后,相关部门加大执法执纪力度。比如,对高校附近文印店小规模售卖盗版复印教材问题,依法进行民事追责和行政查处,情节严重,依法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

(摘编自桂声网评《高校教材反盗版关键要对症下药》)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正版教材粗制滥造,编写水平不高,有些只是作为期末考试的复习材料,再加上价格比盗版教材要贵,导致了一些大学生选择盗版教材。
B.如果是为了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以及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使用,这样的行为并不违背著作权法。
C.大学生完全依赖复印、整本复印,这与复印店将复印盗版他人教材、考试用书当成生意相比虽然性质不一样,但同样构成了对原著者的侵权。
D.对同一社会现象,三者关注点各有侧重,材料一和材料二侧重从不同角度分析盗版教材盛行的原因,材料三侧重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同一个大学学科,出版的教材却版本繁多,这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反映出了教材已成为了有些作者和出版社敛财的工具的问题。
B.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慕课、网络公开课的流行,更多价格低廉的数字化教材降低了教材的成本,学生可以不需要购买纸质图书。
C.反盗版教材需要多方合力,不仅要从学生、教材编写者和出版社出发,还需要学校的引导、制度的完善和相关部门的严格执法。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提到了知识产权,都强调了大学生应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要懂得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更要守法。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解决高校盗版教材存在的问题。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对于哲学来说,“自知无知”乃智慧之母。两千多年前,西方哲人苏格拉底就说到:自知自己的无知,乃是智慧的开端。中国先哲孔子也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同样强调“自知无知”作为智慧源头的重大意义。“自知无知”作为哲学智慧的开端,包含着如下两层最为重要的意蕴。第一,它给哲学的功能划定了一个明确的界限,或者说为哲学颁布了一个“禁令”:哲学是人以人的眼光对人与世界的一种追问和探索,而不能僭越为以神的目光来确立世界的终极原理,关于人与世界的终极原理的答案,超出了人的认识能力,因而是哲学不可能提供的,它属于“神学”而非“哲学”。自觉避免扮演先知或上帝的角色,这应成为哲学和哲学家基本的“自律”。第二,哲学不仅禁止自我僭越,而且把审查和批判一切“全知全觉”的先知或神的僭越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方式和使命。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和市井中与“聪明人”的对话和辩难给哲学确立了典范:通过这种对话与辩难,他使一切自诩拥有真理的人陷入了自相矛盾,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在这种怀疑、审查和否定的哲学反思批判活动中,任何把“有限之知”膨胀为“无限之知”的倾向都特显现其有限性,暴露其可疑性和内在困境。
②但是,在哲学的发展中,上述本应作为智慧开端的对“无知”的自觉却恰恰最先被遗忘了。哲学变得越来越自负和自大,它不但不再承认“无知”是人的本性和哲学智慧之母,而且把“无知”视为人最大的耻辱并因此把哲学的使命定位于一劳永逸地摆脱和消灭无知。这最集中地体现在哲学对于“第一哲学”的追求上。
③哲学对于“第一哲学”的追求,表达着两层不断递进的野心:第一,它要成为统率一切具体学科和具体知识的超级学科;第二,它还要求成为统率一切哲学问题和哲学领域的基础和支点,也即是说,它不仅要成为“科学之科学”,还要求成为“哲学之哲学”,不仅要求拥有对“知识”,还要求拥有对“思想”的最高立法权。很清楚,“第一哲学”的抱负和理想完全背弃了“无知是智慧之母”的信念而走向了另一与之完全不同的极端,即紧紧地拥抱“全知是智慧之母”的教条。这是哲学的最大妄想,也是它陷入不可摆脱的深刻困境的根源。
④哲学对“全知”的追求犹如一个人拔起自己头发离开地球,实际上在追求一个根本不可能企及和无法实现的目标。当代哲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戳穿了哲学的这一幻象,把哲学从这一幻象的迷梦和独断中唤醒过来。在此方面,康德无疑是先驱者,他通过“理性批判”获得了这样的洞见:试图通过理论理性去获得关于存在本身的普遍性原理,实质上是把“有限”当成“无限”,其结果必然导致“先验幻象”和自相矛盾。康德的“理性批判”承认了人在把握“世界总体”上的无能,这使得哲学又一次回到“无知乃智慧之母”的思想原点。康德的谦逊比那些自负狂傲的自恋哲人们更加明智而深刻。虽然他被“全知论”哲学家指责为“不可知论”者,但其回归“自知自己无知”这一原始的哲学精神的观念影响至深。20世纪以来,分析哲学家们指出传统形而上学所欲建构的“第一哲学”实际上是把语言和逻辑误用的结果,按维特根斯坦的说法,传统哲学试图用理性和逻辑的方式去获取“整个世界”的知识,根本谬误在于跨越了不应被跨越的边界,侵入了本应保持“沉默”的领域。唯意志主义哲学、生命哲学等,也都从不同视角揭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全知主义的无根性与独断性。
(选自《新华文摘》,有改动)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自知无知”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起源看,“自知无知”作为哲学智慧的开端,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西方的苏格拉底和中国先哲孔子。
B.从内涵看,“自知无知”给哲学的功能划定了界限,以人的眼光对人与世界的终极原理进行追问和探索。
C.从发展看,“自知无知”最先被遗忘,哲学开始自负自大地追求“全知”,因而陷入不可摆脱的深刻困境。
D.从结果看,许多哲学家从不同角度批判了“第一哲学”的独断性,希望“自知无知”的哲学精神能够回归。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段先简要回顾了“自知无知”的起源,然后阐释了它的两层意蕴,接着列举苏格拉底的例子说明他给哲学确立了典范。
B.②段语意发生转折,指出对“无知”的自觉已被遗忘,哲学追求消灭无知,“第一哲学”最集中地体现了哲学的这种自负。
C.③段承接上文,首先阐释了“第一哲学”两层不断递进的野心,然后分析了它追求“全知”的本质,最后指出它的虚妄。
D.④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指出当代哲学戳穿哲学追求“全知”的迷梦,然后用康德等人的理论加以例证,最后总结全文。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揭穿传统形而上学的全知主义,是为了让哲学真正以“人的目光”而非“神的眼光”来重新理解和规定哲学的性质和功能。
B.摒弃“第一哲学”的“全知主义”幻想,这是哲学的觉醒,它意味着哲学在经历了先知或上帝的自恋后,回到了“自知无知”那古老的智慧上。
C.“第一哲学”要成为“科学之科学”和“哲学之哲学”,这是哲学的最大妄想,是一个根本不可能企及和无法实现的目标。
D.康德是批判“第一哲学”的先驱者,他的“理性批判”理论揭示了传统哲学的谬误,而维特根斯坦认为康德是“不可知论”者。

同类题3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古代关于良法善治的追求,大致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以礼法为良法善治之法,以中道为良法善治之道,以德政为良法善治之政,以乡治为良法善治之基,以刑罚为良法善治之剑。而“中道”则一以贯之于其他几方面之中,成为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

传统中华法系中的“中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中和”。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中道”的基本涵义。和谐、和合、和衷共济、和而不同,都是“中和”的衍生词。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儒家将自然、社会与人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生生不息的大系统,“中和”便是这个系统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一种基本状态。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天人之间,都是和为贵。这种观念深深地渗入到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之中。对于政出多门、朝令夕改、立法偏私等等,古人将其斥为恶法、败法、非法之法,皆因这些法背离了中和。法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稳定器,它所维护的是社会关系的平衡、稳定。稳定性是法的基本属性之一。“中和”之道求统合、求和谐、求稳定的价值取向正与法的这一属性和功能相契合。

二是“中正”。中,含有适当、适度、平、准确、不轻不重、不偏不倚等内涵。正,意为端正、公^正、合规矩。程子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可见,“中道”即是正道。中正而不偏颇是“中道”的又一基本义,其核心是追求公平、正义。这也正是法的基本价值和属性。孔子主张博施济众、忠恕爱人、立人达人,反对聚敛和不教而杀'人为治国理民重在导德齐礼、宽严相济;要求统治者“使民以时”,做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提出“政者,正也”,强调执政者首先要正己,言行合规范,秉公办事。从这些主张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正是“天下有道”,“有道”,即有仁道,仁道也就是“正道”,亦即“中道”,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

三是“时中”。如果前面两层讲的是静态的“中道”,那么,这里讲的就是动态的“中道”。“中和”的稳定、和谐、平衡、秩序,“中正”的适宜、公平、公正,不是绝对不变、静止不动,也不是因循守旧、掩盖矛盾,而是在动中求稳、在变中求衡、在发展中求正。这一原则可称之为“时中”。“时中”,就是依“时”而处“中”。“时”是流变不居,“中”是持守正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按照社会发展、时代前进和事物变化的实际情势去把握正确之道。“时中”绝非与时俯仰、随波逐流、媚世取容的处世哲学。“时中”包含着审时度势、把握时机、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等一系列价值判断和政治艺术,强调始终坚持原则,保持“中道”,达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时世而变易”“因前人之故典而开一代之新规”。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中道”蕴含着高深的智慧,需要我们认真地领会和借鉴。

(摘编自余荣根《中道:传统良法善治之道》,见2017年7月17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于“中道”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道”是中国古代的良法善治之道,它贯穿于礼法、德政、乡治、刑罚等几个方面中,是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
B.“中道”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即“中和”“中正”“时中"“和”是“中道”的基本涵义,所以说,“中道”即“和”之道。
C.“中道”的另一基本涵义是“中正”,“中正”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是追求公平、正义,所以说,“中道”即公平、正义之道。
D.“中道”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它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因人因事而变,日新月异,变化不定,所以说,“中道”又是与时俱进的动态之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和”“中正”“时中”三个方面论述“中道”,因为前两方面属于“中道”的内涵,所以论述要比后一方面深人细致。
B.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多次引用古人的有关言论,使论而有据,论而有理,论而有力。
C.文章论述“时中”时,不仅与“中和”“中正”联系起来,指出了“中道”动的特点,而且联系了现实,这样写,更有助于阐明“时中”的意思。
D.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论述结构,“分”是论述的重点所在,层次分明,论述透彻,结构谨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中国古代统治者真正能用“中道”来治理国家,那么,国家的和谐、稳定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有了法律上的保证。
B.“中道”在今天有现实意义,现代社会仍然需要这种良法善治之道,“中道”是现代社会制定法律法规应该认真借鉴的重要思想。
C.“中道”是儒家之道,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的言论及主张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中道”精神,所以,孔子思想是治国理政的最好思想。
D.近年来,我国在建设法治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经济领域实行改革开放,文化领域坚持守正创新,这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中道”思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黑陶冯
姚兴刚
熊孩子光知道败家,不知道过日子。娘拿一根木柴哆嗦着手敲打纪臣的头。
窑口里的火正旺,映红了纪臣的脸膛,纪臣一句话不说,眼睛死死盯着窑口里的火。
娘说,你爹活着的时候拧着你耳朵要你好好学,你死活不上心,现在你见谁家还用这些盆盆罐罐?你是不是嫌我死的晚了?一天到晚不挣钱瞎鼓捣。
爹是远近闻名的黑陶冯,不过那是很多年以前的事。
黑陶的技艺是祖辈流传下来的,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到了爹这一辈,爹把黑陶做的黑中透亮,技艺已经炉火纯青, 用石子一敲发出清脆的瓷音,爹也落了个黑陶冯的好名号。
特别是单干以后,下地用瓦罐捎稀饭,家里用瓦罐腌咸菜鸡蛋,就算院子里摆一盆不值钱的野花,那也是黑陶冯烧制的花盆,家里如果没有一件黑陶冯烧制的陶器,那这家人的日子也肯定过的不像话。
到了纪臣七八岁的时候,黑陶冯开始关起门偷偷传授技术。但纪臣不是个做学问的料,一天到晚就喜欢大街上疯跑,捉迷藏打群架,有好几次爹拧着纪臣的耳朵使用家法,纪臣老老实实服软,爹信以为真,一不注意,纪臣已经像猴子一样爬上窑顶,冲爹吐着舌头做个鬼脸,跳出院子跑了。爹跺着脚直骂败家玩意,气的上气不接下气。
在黑陶冯最辉煌的时候,却不知道敛财,他说,庄稼人的日子紧巴,缺家什用,陶器虽然是黑的,但咱的心可不能黑。
随着现代生活用品充斥市场,黑陶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到最后只剩下死了人摔的陶盆在用,黑陶冯的日子也开始清苦起来。
尽管日子清苦,但技艺是祖辈传下来的,说什么也不能毁在自己手里。纪臣的不用心,是黑陶冯心里最大的疙瘩。
受不了爹的叨叨,纪臣那年一气之下卷起铺盖进了城。爹跪在爷爷的坟前一声长叹,老泪纵横,最终把遗憾带进了坟墓里。
娘说,是你个不成器的东西气死了你爹!娘一夜之间把窑扒了个干净。
打爹死了,娘笑过一次,那是自己结婚的时候。
娘对邻居说,没想到俺家纪臣小学上到三年级,还能从潍坊领回一个戴眼镜的姑娘,大了有出息了,烧窑这活他不学就不学吧,反正以后也没人再用那些盆盆罐罐,以后讨了媳妇知道挣钱过日子就中。
日子舒坦了没几年。
纪臣突然把工作辞了,在院子里重新建了窑,一天到晚鼓捣陶胚。老婆一气之下回了城,街坊邻居背后议论纪臣精神不正常,娘的心也堵得不透气。娘说,就算你烧出来现在也没人会用,顶多卖几个花盆也不够你孩子上学用,等你把家整散了,也把我气死了。
纪臣说,爹以前是工匠,我要做大师,爹以前烧给人家用,我烧出来是让人观赏的。
纪臣说,自打有了孩子,这几年整宿睡不好觉,我总得干出点事来,给孩子立个样子,也对得起爹的在天之灵,老祖宗的东西不能毁在我手里。
纪臣说,有一次无意参加一个工艺品展会,见人家的陶器远没有爹的水平高,却被奉为艺术,想起小时候爹对自己的良苦用心,现在恨不得把肠子掏出来扔了
娘用木棍敲打纪臣的头,做你的春秋大梦。纪臣一言不发,死死盯着窑口的火,那窜动的火苗,把自己的心烤的火热。
出窑的那天,来了很多人围观,有看热闹的,也有来看本事的,还有县电台的记者,等着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
纪臣跑到爹的坟前磕了几个响头,又冲着窑口磕了几个头。
一件件黑中发亮的花瓶、兰花盆、砚台从窑口递出来的时候,围观的人都伸长了舌头。纪臣抚摸着作品,每一件都在上面刻上了“黑陶冯”。
娘这次哭了,打爹死后,第一次见娘哭。
(选自《小说月刊》2017.6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叙写娘敲打、数落纪臣,既表现出他的执着,也反映他的行为不被理解,同时巧妙设置悬 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作为一种生活用品,黑陶退出历史舞台有其必然性。但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工艺、非物质文 化遗产,仍有存在的必要。
C.自打爹死后,娘因儿子结婚而笑,因儿子成功烧制黑陶而哭。这一“哭”一“笑”,相反相成,均表现 了娘的喜悦和欣慰。
D.小说巧妙地运用插叙手法,既自然地交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又使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体现了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
【小题2】小说中黑陶冯(纪臣的爹)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画线的三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予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短视频行业的迅速崛起,是近年来互联网行业发展中最突出的现象。伴随着行业发展的是日益突出的侵权问题。这一问题,已然引发官方的重视。国家版权局官员透露,短视频行业的版权保护特别是重点短视频平台企业突出版权问题整治,是“剑网2018”的重点之一。通过整改,短视频版权保护环境取得显著改善。

短视频产业并没有给著作权理论或制度带来本质性冲击,短视频版权保护难的症结也不在于相关理论与制度存在缺陷,而在于操作层面的难度。因为侵权短视频通常都是几分钟的内容,而且市场生命力非常短暂,价值不会太高。如果用诉讼维权的话,成本显然太高,事实上真正进入诉讼程序来维权的也不多。所以,解决这类侵权纠纷的路径应该不是事后的司法救济。

(摘编自《法制日报》)

材料二:


(数据:《2018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

材料三:

传统版权保护机制具有耗时长、成本高、收益低、维权难的问题,对于网络纷争维权事件很难判定,电子取证难度系数大且过程复杂。而区块链分布式、不可篡改的属性,使其成为保护数字内容的天然屏障。据悉,原本区块链的版权保护解决方案,会通过区块链技术在文章中嵌入具有唯一性的标识“原本DNA”,嵌入“原本DNA”后,无论文章被转到微博、微信还是各个网站,都可以通过“原本DNA”进行溯源,一旦发现侵权行为,技术平台便会立即取证存证。另一方面,从作品的产生开始,版权的每一次授权、转让,都能够被恒久的记录和追踪,不仅能够优化创作者对作品的管理方式,同时也能够为各类纠纷提供准确的司法取证。

(摘编自北国网)

材料四:

在“内容为王”的发展法则下,对优质作品资源的核心控制力成为网络平台竞争的关键。而独占优质内容版权会影响用户获取内容的便捷性,不利于内容服务市场的良性竞争,这一现象在网络音乐市场尤为明显。虽然国家版权局为此专门约谈了主要网络音乐服务商及境内外音乐公司,促使其相互授权,大大改善了网络音乐版权秩序。但“独家授权”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市场呼唤基于服务质量上的平等竞争,既让创作者获得应有的版权收益,也应保证用户对作品的平等使用权和作品本身的正常传播。

目前,注意力经济衍生出的新型业态处于发展阶段,对原创作品版权保护的程度和方法如何适应技术的发展尚在探索之中。传统版权保护机制往往无法跨平台使用,对原创作品的保护思路大多停留在“一告一赔”“一诉一罚”的阶段,既不符合著作权法鼓励传播的宗旨,也没有充分体现技术演进趋势和分享经济的内涵。原创作品的保护思路虽待升级,需要创新和完善原创作品的保护机制与利益实现形式,实现维护作品合法权利与提升传播价值的“双赢”。

(摘编自《2017年中国网络版权保护年度报告》)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到2018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的规模已超过6亿,比上年年底增加了三千多万人,占网民总体规模的七成多,增长率较整体网民增速高。
B.2014年以后的几年间,我国网络视频内容行业的市场规模由将近三百亿元发展到超过两千亿元,每年保持高速增长,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C.我国网络视频用户的付费比例在2013年时还比较低,但2016年大幅提升,到2018年网络视频付费用户已经超过五成,付费比例比五年前增长六倍多。
D.近几年中,2016年我国网络视频用户付费比例的增长率和视频内容行业的市场规模增长率都有突出表现,这是因为2016年网络视频用户增长大爆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短视频的版权维护已成为最突出的网络版权问题,但经过了国家“剑网2018”行动之后,这一行业存在的版权问题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
B.对短视频侵权,如果用诉讼维权,成本太高,事后司法救助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路径,所以短视频侵权在市场生命力非常短暂,价值不会太高。
C.传统版权保护机制的缺陷非常多,很难判定网络纷争维权事件,电子取证困难,对原创作品的保护思路滞后,不符合著作权法鼓励传播的宗旨。
D.网络平台独占优质内容版权会影响用户获取内容的便捷性,不利于内容服务市场的良性竞争,因此网络平台应改变“内容为王”的发展法则。
【小题3】要更好地做好网络版权保护工作,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