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你不了解你自己

(1)朋友夫妇有钱以后,就想在乡下租货田地,种植无公害的瓜果菜蔬,饲养绿色的鸡鸭鹅鱼,我因常说自己爱好自然向往田园,就被叫上一起去乡下见见世面。初夏,樱桃上市的季节,我们一起去了京郊出名的樱桃之乡沙谷堆。

(2)真是好地方,大片大片的樱桃园,被花椒树和玫瑰丛隔开,花椒树和玫瑰都有密集的刺,是天然的篱笆,我们走在篱笆外,望着树上姹紫嫣红的樱桃和盛放的玫瑰花,流着激动的口水和泪,走进去发现园主人没在屋里,只看见葡萄架下的破石桌子上放着一个搪瓷茶缸,里面滗得干干的,露出底下薄薄一层茶叶,一摞嘎嘎新的草帽撂在石凳上,约好的时间没人影,大家都抱怨道:“不靠谱!”

(3)朋友的媳妇是写字楼姑娘,问我草丛里那黄色的小花是什么,我说蒲公英,她尖叫一声“可以凉拌!”就一头伏下去,一面又叫丈夫把后备箱腾空。

(4)那天是一个澄净的阴天,头晚下过雨,天明却仍愀然不乐,一时晴不起来,云低低地浮在头上,却能望到很远很远,无边无际的清浅的灰蓝。

(5)我呆在一处缓缓的坡地,四下非常寂静,风穿过篱笆发出的哨音,蛐蛐的鸣叫,乃至一只马蜂振翅,都清楚极了。在樱桃树下,我们张着嘴仰着头痴痴笑着,被巨大的幸福感牢牢地坠定了腿脚,稍不留神就会瘫坐在地上。

(6)就这一会儿功夫,媳妇的裙兜已经运输了两趟蒲公英,又打老荠菜和马齿苋的主意。正忙活呢,忽听园门口传来一声劈哑的叫喊:“都不能摘——都扔下——”

(7)原来是园主人回来了,一边疾走过来一边气急败坏地嚷。我与朋友交换了眼色,他低声说:“野菜都要算钱,这生意没法谈了。”“等着挨宰吧。”我冷冷道,说话儿园主人就到跟前了,喘着气:“全都不能摘!早起园子刚打完农药,野菜都沾上了,可不能吃啊,姑娘您去洗个手吧。”

(8)园主人姓骆驼的骆,骆师傅,他说虽然种樱桃他家技术强,但他老了弄不动,意租出去,他做指导,包教工人操作,一边说一边打开怀里的黑塑料袋,把三瓶矿泉水一一摆上。“我这儿茶碗儿怕你们嫌不干净,我刚跑去供销站买的水。”又举起那一摞新草帽,“园子里晒,嘿,刚买来天就阴了!”说完仰头去喝茶缸里的水,哪还有几滴水,我听见里面发出海枯石烂的声音。

(9)结果他这园子里不仅有樱桃,还有很多花卉,最意外的,竟然有两株南天竹。南天竹在南方跟野生的一样,但在北方还是稀奇的。我非常贪图它携带着的家乡气,他得意道:“我在中山公园的朋友送的,他们培育出来很多,从中山公园给我拿来。”

(10)我非常想要这两棵南天竹,“骆师傅,卖我吧?”“那哪行啊,那不行,”“那我朋友送的,中山公园拿来的。”“我给钱,您说多少钱吧?”“那不是钱的事儿。”

(11)我从未在花卉市场看见南天竹,因为可观赏的只有枝叶、又无法在北京露天过冬,所以买卖起来太不上算,但我疯狂了,我决定不惜重金,“六十!我给您六十!”“真不是钱的事儿。”“七十!”“真不是——”“八十!我给您八十!八十!我豁出去了!”“唉你非要就拿去。”

(12)我掏出一百,他东拼西凑才找回二十,虽然就是两盆南方的野草,但我乐死了,那是一掷千金的快乐啊,我猜骆师傅也被我这样的大手笔刺激了。之后朋友夫妇与骆师傅谈生意,我自去园中游逛。

(13)这骆师傅真是很有审美眼光,一个农家果园收拾得像园林。砾石路边上种着樱桃树的幼苗,草地上有大片紫洇洇的二月兰,跟邻居的界篱上怒放着粉红色单瓣野蔷薇,走了一会儿太阳出来了,野薔薇好像被晒出了精油,空气马上就甜了。我凑上去,停在篱笆凹进去的一个角落,削尖脑袋往里挤,把身体嵌到野薔薇花的窝里,闭上眼睛,白白地享受着一场香薰,我感觉自己消失了。

(14)离我几十步的地方传来两个人的声音,一个是骆师傅,另一个不知是谁,仿佛是站在花篱那一边,“谈成了吗?”“没,压价压得太狠了,没那样儿的”“贼着呢,城里人。——叫他们摘樱桃了吗?”“那不能开这个口子,还不够他们摘的呢。俩女的想摘,那眼睛瞪得。”“贪着呢,”“老的那女的,非买我那两棵竹子,那吹的,我以为她能出多少钱呢,就给了八十!”“抠儿着呢。”

(15)老的那女的站在花窝里,身子缓缓矮下去,因为我感觉天灵盖似乎稍微高过花篱,这时候实在是万万不忍被骆师傅发现,骆师傅和邻居又聊了些不相干的话,以一个古典屈滕礼的形态,我在花窝里僵持着。

(16)贼着呢。贪着呢,抠儿着呢。

(17)北方初夏空气里有奇趣。太阳晒到的地方火烫,背阴处又凉浸浸的,风一吹,袭来无数阵儿不同温度的空气,扭股糖似地到缠在一起,扑在我脸上,热一阵冷一阵,冷一阵热一阵的。

(选自故园风雨前《幸得诸君慰平生)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你不了解你自己“为题。一方面预示了小说的主题,另一方面也预示了“我”发现自己并不了解别人眼中自己的结局。
B.小说开头交代了“我”与朋友来到樱桃园的原因,为下文情节展开埋下伏笔,同时与后文中骆师傅与人交谈中对“我”的评价形成了反差。
C.“我”与朋友夫妇抱怨骆师傅不守时,把阻拦他摘野菜误解为要算钱,这暴露了“我们”貌似财大气粗,实则斤斤计较、以己度人的真相。
D.虽然小说的主要形象是“我”,但文中也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以及侧面描写等方法,细致刻画了骆师傅这一直爽、质朴的农民形象。
【小题2】小说在收购樱桃园这一主线中,加入“我”购买南天竹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有多处自然环境描写,请从文中举出三个作用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9 06:46: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图书馆过夜的人

当年的北平曾有“清华双清”。“双清”者,一是大名鼎鼎的朱自清,一是鼎鼎大名的浦江清——那个常在图书馆过夜的读书人。于今,朱自清依然声名显赫,浦江清却已知者寥寥。

浦江清少负文才。大学时期,这羸弱的小青年很快以江南人特有的聪慧脱颖而出。他那令人惊艳的国文外文和诗文,赢得了曲学大师吴梅的垂青,尤其受到了吴宓的器重。毕业后,经吴宓引荐,他来到清华大学,与陈寅恪对门而居,任其助教。

然而,一个年纪轻轻的后生,要胜任一代大师的助教,谈何容易!在那里,浦江清既要协助陈寅恪的教学研究,又要研习东方学,还要辅佐吴宓编《大公报·文学副刊》,更要打理自己的事务。他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内,先后掌握了法、德、希腊、拉丁、日、梵、满等多门语言,甚至还为陈寅恪编了一部梵文文法。以至于后来他与冯友兰赴欧游学时,一路与西方人谈笑自如。这位不曾留洋的小讲师那娴熟的英文、法文,令留洋多年的冯大教授也自叹弗如。

那些年,北院9号的那盏灯,总是与14号的灯光隐然呼应,每每要在凌晨二三点才熄灭。这正好为那些暗夜往返的野兔、野猫和飞禽照亮了道路。

它同时照亮的还有灯的主人那特殊的成才之路:他初则从吴宓治西洋文学,继则随陈寅恪习东方学,后又转入王国维倾力的中国文史研究。几年优游涵泳之后,浦江清功力大进,终于将三巨头的“心法”集于一身。

浦江清虽用功极勤,下笔有神,治学却极谨严,轻易不做学术文章。在12年里,他的论文只有两篇,数量虽少,质量却高。其《八仙考》一问世,各界大表钦服。此文奠定了浦江清的学界地位。很快,他那“文史并进、博览无涯”的名气,在学界不胫而走。其实,他不仅国文好、洋文好,而且诗词俱佳、棋牌在行、曲艺精工,甚至数理天文也无所不通。日后,浦江清久经酝酿,又推出了著名长文《词的讲解》。文章出,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程千帆等均极表激赏,盛称“讲解之精”犹在俞平伯名作《读词偶得》之上。仅此一文,就奠定了他词学高手的地位。

那一阵,“清华双清”这两个著名的小个子,与修伟潇洒的“清华三荪”(金龙荪、陈岱孙、叶企孙)相映成趣,各擅胜场。

……

抗战胜利,联大解体。浦江清这才回到老家。他敲开门后,女儿立即急匆匆地向母亲汇报:“又来了一个姨父!”原来他离家多年,女儿早已不识这个“陌生人”了。这时的浦江清,已然憔悴瘦削,神采尽失,与先前判若两人。

浦江清家累已深,身体每况愈下,而南方气候养人,不少名校也争相聘请。他终于决意留在东南,不意此时噩耗传来:闻一多在昆明不幸遇刺。朱自清力单难支,催他立即返校。家人反复挽留,他终是拒绝道:“系里正缺人,我怎能不去呢!”他立即北上,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地。在那熟悉的北院,他的邻居不仅有朱自清、刘崇铉、曹靖华、吕叔湘、杨业治、王瑶,还有王竹溪、华罗庚、余瑞璜和张青莲等。

是时,饱经蹂躏的清华园已经满目疮痍,万物萧条,杂花遍地,野兔横行。秋风徐来,落叶飘零。在金灿灿的落叶中,浦江清带着女儿寂然前行。前边早已有人相迎了。“来,快叫朱伯伯!”他说。女儿看到的是一位与父亲一样瘦小的男子。“就是《背影》的作者朱自清朱伯伯吗?”她惊问。“是的,你也知道?”浦江清也吃了一惊。

可惜一年多后,这位《背影》的作者匆匆离世。几十年的刻苦用功,也把浦江清素来羸弱的躯体渐渐掏空了。他的课越讲越漂亮,学问越做越深湛,而他的身体也越来越枯瘦。1957年,浦江清也遽然倒下,匆匆离世。当年的“清华双清”,终于成了一段学苑佳话。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浦江清虽然未曾留过学,但是经过勤奋学习,赴欧洲游学时,他的学术水平已经超越了留洋多年的冯友兰。
B.物以稀为贵,浦江清凭借一篇《八仙考》就奠定了自身的学界地位,凭借一篇《词的讲解》就奠定了自己词学高手的地位。
C.浦江清家累很深,本应居家静养,但听到闻一多于昆明不幸遇刺的消息后,他义无反顾地北上返校,这也加剧了他身体的衰竭。
D.“清华双清”当年都十分有名,但浦江清轻易不做学术文章,而朱自清却著作较多,所以今天两人的声名已有天渊之别。
【小题2】作者插入浦江清回到老家时女儿竟然不认识他这一情节有何意图?请简要分析。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探究浦江清重返清华后“课越讲越漂亮”“学问越做越深湛”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雪地开花
刘国星
坡上坡下、岭岭洼洼的小兽们垒知道,我爷爷不好惹!我爷爷精神矍铄,银须飘飘。在草原放牧生活了大半辈子。他眼睛毒、耳朵灵、鼻子尖。大友狼借夜色叼走了小羊,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我爷爷硬是码着蹄印,找到狼窝,打断了它的腿。狼有狼道,蛇有蛇踪。爷爷心明眼亮。所以呢!爷爷从蒙古包里一出来,咳嗽一声,狼呀、免呀、獾呀、百灵子呀,齐齐竖起耳朵,提拎着心,否则是会丢掉小命的。
这当然要提到我爸。我爸刚生下来,奶奶就没了。爷爷既当爹又当妈。爷爷到处给我爸找吃的,养活我爸。爷爷让我爸向母羊认了“干妈”,羊奶性温,营养丰富。爷爷像个细心婆娘,挤奶,烧沸,再晾成温凉,灌进奶瓶,平抱起弦子,喂奶。我爸吃得可欢了,嘴角都嘟噜出雪白的奶浆子……多年以后,我爸给我讲述时,满脸喜色,我想当时他要是长条小羊尾巴,也肯定会晃个不停。可我爸没高兴多久,牧区成“社”,有数的牛马羊驼都归进社里……后来,给我爸找吃的成了头等大事,他的食谱庞杂而又出人意料。“鸟蛋拿回来,太阳会告诉你咋吃!孵化的,要烧熟。没孵化的,生喝煮熟都行。”那次夹住个獾,肉香啊!一吃满嘴流油。
可我爸终因好久没吃过肉,吃坏了肚子。
那年眼看过年了,爷爷神秘地附在我爸耳边,说:“年夜饭吃兔子肉。”我爸不解。爷爷拿被蒙住头,压低嗓音说:“南山坡有兔子窝,我盯好久了。那只老兔子,精哩!只要我一出门,它就坐在山头,盯住我看。我该做啥做啥,假装没看见它。一年都没惹它,现在是时候啦!”
我爸按照吩咐,出包拖回捕兽夹。他偷偷向南山坡一瞥,果真有只兔子,一竖一竖地向这边嘹望,见是我爸,才放下身子,啃草去了。爷爷把捕兽夹放进开水煮,又用雪反复搓,说是去锈味。后来,爷爷让我爸出去耍闹,吸引住那只老兔子。我爸穿上奶奶的蒙古袍,还扎上头巾,一瘸一拐地出了门,喊叫、瑚高、敲铁盆子,惊得那兔子不知所措……转跑出好远,又跑回来。我爸一刻不停,直到爷爷转回包里喊他,他才瘫软在地。爷爷却挥挥拳头,欣喜得很,好似一位凯旋的将军。
那晚,下了一层雪,爷爷装扮好,猫在下风头的土坑里,头顶还盖块冻牛粪。当然,他的鼻孔里弥漫着的是肉香!夜是小兽们的。月亮升起,草原像蘸在牛乳里。兔子窝里一股脑地涌出五只免子,一大四小。你撞我挤,嬉闹着向坡顶的草丛蹿动。兔子有道,小兔子们早已走熟。即使有雪,也会按照老路走的。老兔子耸立起耳朵,走、看、听、嗅,像个侦察兵,它渐渐走近积雪下面的捕兽夹了,爷爷又喜又忧。他以前尚未发现这寓崽!谁知,走在前面的老兔子,突然停住脚,嗅嗅,又退回来。爷爷心凉了,知道捕兽夹已然暴露。可幸运的是小兔子们却没在乎,还在你拥我挤地往前冲。老兔子挡这个,那个就从它的身边溜过去,堵来堵去,眼见得堵不住了……老兔子急得嘶叫一声,立起身子,小兔子们终于停步。老兔子一下子成了整个草原的中心,月光照着它,雪光衬着它,我爷爷和小兔子们不错眼珠地盯着它。天地大静。远远地,有长调百转千回地从风里折过来……爷爷就在那刻惊呆了——在长调声中,只见那兔子上肢直立,踮起后肢,像白天鹅般优雅地翩翩起舞……月光下,雪光中,舞蹈的免予通体发光,像个精灵,晶莹剔透,忧伤而又深情。它像是陷在寒冷刺骨的冰河,倒卧无助,每一次蹬跳是那样地痛苦不堪,令人心碎。它又像是在用力地发光发热,想变成一颗太阳,融冰化雪,幻想让小兔们能在春日的绿草地上哆嗦地进食,身边是热气腾腾的土地和潺潺喧闹的河水。它似热恋缠绵又似毅然决绝,它开始了和四只小兔子的碰撞与亲吻……突然,在长调的高音里,它高高跃起,撞向雪花掩盖的捕兽夹……“啪”地钝响,雪地盛开一朵黑色的花。小兔们四散逃窜。
年三十晚上,爷爷给我爸炖好兔肉,却一筷来动。爷爷叹了一口气:“唉!小兔子没了妈妈,在冰雪地里找不到吃的,可怎么活啊!”我爸每次讲到这,眼里就会泛层雾。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3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着眼于人和动物的关系,生动地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冲突,塑造了老兔子感人的形象,给读者以震撼。
B.文章第2段回忆爷爷艰难养育“我爸”,看似与下文捕兔的内容无关,实则起到交代爷爷打兔子过年的缘由的作用。
C.爷爷长期耐心观察兔子的习性,为捕猎兔子做精心准备,这些情节刻画了爷爷办事老辣、精明狡诈的形象特点。
D.老兔子在草原上翩翩起舞的神奇情节,采用细节描写,融人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富有诗意,充满悲情。
【小题2】请梳理从“我爸按照吩咐,出包拖回捕兽夹”到文末“我爸每次讲到这.眼里就会泛层雾”爷爷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从这篇小说里,有人读出了温暖,有人读出了残酷,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传:私人回忆

作为霍金的华人弟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吴忠超认为:“霍全的《我的简史》已经让全球学界期盼很久。作为一本自传,这本书肯定也会像《忏悔录》一样,传诸后代。”

吴忠超向记者说起了霍金写这本自传的起源。霍金70岁生日那天,剑桥大学和国际同仁为霍金举办了“宇宙的态”的学术会议。“但是因为霍金的健康状态,医生不允许他亲自出席庆典。所以霍金在生日前预先录制了题为《我的简史》的视频,并在宴会之前向来宾播放。这就是这本自传的雏形。”

在吴忠超看来,《我的简史》一书最主要的特点是准确。“因为身体原因,霍金不能正常写字,看书也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甚至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逐页阅读。”吴忠超感慨地说:“但是《我的简史》是霍金在新技术帮助下完全凭借一己之力写成的书,他写得很慢,所以这本书篇幅不长,但是他却能把自己的生平和研究经历写得很清楚。”

在书里,霍金讲述了自己从战后伦敦的男孩成长为国际学术巨星的岁月。他用简明、风趣、坦诚的语言让读者了解了过去著作中难得一见的霍金:曾经和同事为特别黑洞是否存在而打赌的开玩笑者;在物理学和宇宙学世界博取立足之地的年轻的丈夫和父亲等。《我的简史》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霍金个人宇宙的窗户,让人们得以认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如何书写科学的历史、创造生命的奇迹。

他传:充满敬意

起初,物理学教授杨建邺对霍金并没有特别的认识,然而,在翻看《时间简史》之后,杨建邺便被书中的语言、思想吸引。

后来杨建邺看了吴忠超写的中文版序之后对霍金有了大概了解。他又先后看了《时间简史续编》《霍金讲演录》等资料,对霍金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于2005年完成《霍金传》一书。2014年,杨建邺出版了新作《霍金传奇》。书中新增了2006年以后霍金经历的一些事情,包括霍金的第三次中国行、与第二任妻子离婚等内容。该书写作时间也一直到2013年3月霍金获得“基础物理特别突破奖”为止。

在杨建邺看来,霍金被人们铭记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学术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更是因为他是一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贡献是在他被禁锢在轮椅上几十年的情况下做出来的,此外他还多次因为疾病命悬一线。人们对具有如此顽强生命力、不懈地追求宇宙真理、充满传奇色彩同时又具有非凡幽默性格的他,都不得不发出深深的感叹和由衷的敬意。而我对霍金的敬意就是写一本他的传记。”

(摘编自王俊宁《霍金自传与“他传”》

相关链接:

①霍金被认为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更被世人誉为“宇宙之王”。霍金不愿对恶疾低头,甚至不愿接受任何帮助。他最喜欢自己被人们视为科学家,然后是科普作家,最重要的是,被视为正常人。他拥有与其它人相同的欲望、干劲、梦想与抱负。

(摘编自百度百科)

②霍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他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摘编自《霍金到底厉害在哪》)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金被世人誉为“宇宙之王”,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
B.杨建邺起初对霍金并没有特别的认识,通过阅读《时间简史续编》《霍金讲演录》等资料,对霍金有了更深的了解。
C.霍金在自传中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包括霍金和同事打赌开玩笑、与第二任妻子离婚等内容。
D.如果想认识霍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书写科学的历史、创造生命的奇迹的,那么不妨读读《我的简史》。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简史》是霍金在新技术帮助下完全凭借一己之力写成的书,吴忠超认为准确是此书最主要的特点。
B.霍金70岁生日那天,身体很差,到了不能亲自出席庆典的地步,因此,霍金决定写自传《我的简史》。
C.霍金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在学术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曾经在2013年获得“基础物理特别突破奖”。
D.霍金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怀着对他的由衷的敬意,杨建邺写了霍金的传记《霍金传奇》。
【小题3】你觉得霍金身上有哪些人格魅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再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受。

同类题4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是天生的诗人
施立松
邵洵美生于豪富之家,祖父邵友濂曾是清廷一品大员,外祖父盛宣怀是清末首富。19岁那年,邵洵美进入剑桥大学读书,他在经济系就读,但课外自学英国文学,醉心于英诗。
混乱纷争的年代,邵洵美仍一味吟风颂月,追求唯美。在他眼中,艺术是自由、奢侈、繁荣,是灵魂在欢乐中的跃动。他写诗,要写在没格子的白纸上,字迹秀丽,行列清晰,匀称洁净,甚至可直接付印。他的英式诗风,诗句唯美,色彩斑斓。邵洵美因此被冠以“唯美主义诗人”的称号。但邵洵美对自己诗作的成就不太在意,只是享受读诗和作诗的乐趣。
邵洵美向往法国的文学沙龙,他特意将书房布置成“花厅”(邵洵美对沙龙的雅称),供朋友们聚会。他还发文呼吁:“但愿我国诸交际领袖,把麻将扑克的约会,易为文学的谈话,则真正的文艺复兴,不难实现也。”他决定“以身试法”,培养“附庸风雅”的风尚,自己做起“花厅先生”。当时,中国这样的“文艺客厅”少得可怜,有名气的仅上海曾朴的“真善美”书店,北平林徽因家中的“太太的客厅”。
在很多人眼里,邵洵美是个十足的书呆子:重友情,轻金钱,物质财富在他眼中微不足道,为接济朋友,甚至是不相识的文人,他也慷慨解囊。胡也频遇难后,沈从文要陪丁玲带着新生的婴儿回湖南老家避难,可囊中羞涩,邵洵美得知后,立即送了一千元给丁玲,并声明不需要还。他慷慨侠义,乐善好施,家中常高朋满座,博得了“文坛孟尝君”的雅誉。
开书店、出刊物,于邵洵美是娱人悦己的梦想。他创办了《狮吼》月刊,开其出版事业先声。随后,他又创办了金屋书店,号称“海上最高尚的文艺书店”,并出版《金屋》月刊。
角色虽不断转变,但邵洵美的诗人气质、理想主义,却始终不变。转向出版业后,邵洵美仍不改唯美趣味,办刊物不忘注重形式美。他花五万美元从德国购买最先进的全套影写版印刷机——由个人投资购买影写版印刷机,在现代中国出版史上,邵洵美是第一人。他为一大批朋友出书,奖掖新人,遇到贫寒尚未成名的文人不惜赔钱出书——沈从文就是一例。
新中国成立前夕,胡适为邵洵美订了两张赴台机票,但他以不忍离开家人和工厂无法处理为由婉拒。叶公超得知后,说服海军用军舰带邵家的人与机器一道迁台,他也谢绝了。新中国成立后,邵洵美搞出版、办书店的热情不减。不久,《人民日报》一连七天刊文批评上海时代书局出版物中的错误,出版社被迫停止运作。后来,他因一封英文信,被以“历史反革命”的罪名逮捕审查。出狱后,他与儿子、儿媳妇挤在一间小房子里,穷得连床都卖了,睡在地上。但他唯美初心不改,还是会用老妈子的刨花水把头发梳得油光水滑。即使贫病交加,也照样把印有“杜甫草堂”的邮票制成书签自赏……老友施蛰存感慨:“洵美是个好人,富而不骄,贫而不丐,即使后来,也没有没落的样子。”
有人说,邵洵美是文学史上被严重低估的作家。对此,邵洵美生前早已释然。1936年,而立之年的邵洵美写了一首《你以为我是什么人》的诗:“你以为我是什么人?是个浪子,是个财迷,是个书生,是个想做官的,或是不怕死的英雄?你错了,你全错了;我是个天生的诗人。”
(有删改)
相关链接
邵洵美倾心倾力出版事业,写诗、撰文,开书店,印杂志,办印刷厂,先后出版《狮吼》《新月》《金屋》《诗刊》等十几种刊物,1938年又积极出版抗日杂志《自由谭》等,前后几十年,万贯家财基本是为建立一个理想的出版事业而耗尽的。
(《邵洵美:一个被严重低估的文化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交代了邵洵美的家世及他进入剑桥大学读书时课外自学英国文学的情况,引出下文对他在文学方面的追求的叙述。
B.第三段主要使用对比的手法表现当时文艺客厅的少和邵洵美文学沙龙的雅致,表现了邵洵美希望中国有更多人热爱文学而不是各种玩乐的思想。
C.“在很多人眼里”“有人说”等词句体现了人们对邵洵美的看法。后者则侧面证明了邵洵美是一位在文学史上被严重低估的作家这个观点的真实性。
D.文章结尾引用邵洵美的诗歌,能够引发人们对邵洵美的深入思考;同时,用“我是个天生的诗人”照应题目,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邵洵美诗风追求唯美,他的英式诗风,诗句唯美,色彩斑斓,被称为唯美主义诗人,他也十分享受读诗和作诗的乐趣。
B.邵洵美被许多人看作书呆子,帮助穷人,甚至乞丐,慷慨解囊,不求回报,为此,他也得了文坛孟尝君的雅誉。
C.他对印刷刊物追求完美,与人合资从德国购买当时最先进的全套影写版印刷机,这在现代中国出版史上是第一人。
D.为培养风雅的风尚,邵洵美特意把书房布置成花厅,供朋友们聚会,这在中国文人中是第一个,他的花厅成为诗人、小说家、画家聚会的场所。
E. 邵洵美追求执着,淡泊名利,抗日爱国,积极投身抗日的洪流,面对金钱的诱惑,他严词拒绝,体现了他的爱国精神。
【小题3】邵洵美一生做了哪些与文化联系紧密的事情?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残耱

李锐

斜长的身影越过门前的土路,正好影住那盘拉散了架子的耱。己经记不得惋惜多少遍了,可看见它还是痛惜不止,就好像被扯断了的是自己身上的筋骨,咳,和人一样,再结实、再年轻,也有老的时候,也有不中用的时候。

金红的太阳压在西山顶上了。苍老的夕阳己经没有什么力量,只能在斜长的影子里越陷越深。窝在土崖下边的村子也跟着苍老的夕阳,一起被埋在幽暗的阴影当中。

零零落落的炊烟软软地升起来,在村子后面的杨树林上边连成一条白云,像是给渐起的暮色镶嵌了一块依稀的薄玉。

唉,看着怪好看的,看着怪揪心的,等日头一落下去,夜凉一起,一眨眼就空了,连个影子也没有。

满是青筋的手一直抓着身边的杨树苗,树枝上新吐的树叶只有铜钱大,在夕阳的余光里闪闪发亮,远远看过去,好像满树晶莹剔透的玉佩在夕阳中摇摆。

左腿上的伤还在疼。今天在地里耱地的时候,黑骡子拉着散了架的耱把自己给拽倒了。等到把耱从黑骡子身上卸下来,他才感觉到腿上的疼痛,疼得钻心。他抹下额头上的冷汗,坐在耱架上点着了一支烟,把第一口烟吸进去,眼泪就冒出来了。不是因为疼,是因为难受,是因为亲眼看见自己老了,亲眼看见自己快要伺候不了这些黄土了。身边没有人,漫天漫地的黄土里只有不会说话的黑骡子,只有这盘拉坏了的耱,他就那么坐在大太阳底下,一个人哭。不就是孙子孙女不在身边么?不就是清明节儿子们没回来么?没有人回来,你和老伴儿不是也把坟上了,也把纸烧了么?没有人回来,你不是也年年把庄稼种了么?

以前,院门前的路边上站着一排八棵杨树,还是大儿子出生的那年自己亲手种下的。一眨眼,二十多年过去,树早己经长成材了,全都做了房屋的大梁。一连几幢院子,青砖灰瓦一字排开,每年春天,院子里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杏花热热闹闹连成一片,就像一幅好画……那时候,自己站在沟对面的塬畔上,远远看着这个繁花似锦的院子,心里像是喝了老酒一样又暖和又舒服。

可这些年,原来热热闹闹的一个村子,如今冷落得就像块荒地。一家一家地都走了,去北京的,去太原的,去临汾的,去县城的,实在不行也要去河底镇、去黑龙关。住不进城里宁愿在城边上凑合,也不回来住。一座一座的空院子,僻静得叫人发怵。

后来,这锯倒的八棵杨树每年都从老根里憋出来数不清的枝条,可自己己经没有心思再伺弄它们了。年年长,年年砍。本以为它们都死绝了,可去年春天忽然又憋出这棵嫩枝子来,孤孤单单的,一个人站在那些伤疤旁边。明知道这些漫生的条子长不成材,可还是把它留下了。只要看见它,心里就一阵一阵地恓惶,一阵一阵地可怜它。

最后一抹余辉越过黄色的土墙,照亮了屋脊,他忽然看见几蓬枯草站在儿子们的屋顶上,像火苗一样在屋脊的瓦背上烧得通红。心里猛一阵钻心的绞疼,疼得牵心拽肺的,疼得连气都快要断了。他赶紧闭上眼睛,在黑暗中用别人说过的话安慰自己,你真是老糊涂啦你,儿孙自有儿孙福。娃娃们愿意留在城里过好日子,儿子孙子都想当城里人……可你说这棵小树苗它怎么就从死了的梦里又长出来了呢……我真想现在就死,就这么攥着这棵小树苗死。就让他们把这棵树和我一块放到棺材里,就让他们把我这盘散了架的耱和我一块埋到土里,赶明儿老伴死了让她和我埋在一块儿……我不用他们给我上坟。我不用在城里过好日子的儿孙们离开他们的好日子,到乡下来照看这几幢空院子。就让这棵小树苗从我坟里长出来,长成一棵大树,长得满树满枝的绿叶子。风一刮,树叶子在我头上哗哗地响,让树叶子哗啦哗啦地天天跟我说话。它知道我想的是什么,它知道我心疼它,它知道是我把它栽到我的梦里来的……死吧,死吧,死吧……和我的耱一块儿死,现在就死,就死在这黑天黑地里,就死在这几幢院子跟前,就拉着这棵小树苗死……

没有风,也没有响动。

太阳下山了。夜幕一下子扑上来。

(注)①耱(mò):有些地方称作耢或称作盖,是一种农具。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写到老人面对那盘拉散了架子的耱痛惜不止,主要是因为耱是用来平整翻耕后的土地的重要农具,失去了它就失去了劳动的工具。
B.小说写到老人看到一连几幢院子青砖灰瓦一字排开,每年春天院子里桃花、杏花热热闹闹连成一片,就像一幅好画,意在凸显农村环境美好。
C.老人想让儿孙把这棵树放到棺材里,“从我坟里长出来,长成一棵大树,长得满树满枝的绿叶子”,体现了老人的孤独、怀旧及对树的深厚感情。
D.小说主要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成功地对老人展开了全方位的刻画,使老人的形象栩栩如生。
E.小说对于我们特殊的吸引力在于,我们看到了老人的忧伤、软弱、矛盾、痛惜,却帮不了他,因为这既是自然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小题2】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中老人的形象特征。
【小题3】小说多次写到夕阳,用意何在?请简要分析。
【小题4】这篇小说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社会内涵,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