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主体精神是以人事为中心的,所以历史学也可称之为生命之学,人的生命及生活构成了真正的历史基础,而撞长描绘人的生命及生活的,莫过于文学,尤其是其中的小说了历史与小说,由此扭结在一起,小说聚焦的往往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面,可以补上历史著作所匮的生活肌理当然,能写出这种历史的前提是,小说家必须理解现实,对话社会,洞察人情,必须对时代有一种概括能力。
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度,如果从《尚书》《春秋》算起,三千年前,中国人就有了写史的意识,比西方要早得多,记言,记事,记人这三种历史写法构筑了中国人的历史观。中国人有很强的历史感,所以对小说这种文体,一直怀有深刻的偏见一一按正统的历史观念,小说家所创造的历史景观是一种虚构,它和重事实、物证、考据的历史观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同,因而,有关正史与野史,正说与戏说的争议从未间断,但与此同时,小说写史的“野心”从没有中止过,历史演义类的小说在读者中还尤其有市场如果小说里的那些人和事,他们的对话、斗争、谋略,统统是作家想象的产物的话,那么,小说在多大程度上会为历史所需要?由此不得不说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一很多人都觉得,读巴尔扎克的小说,比读同一时期历史学家的著作更能了解法国社会,法朗士称巴尔扎克是他那个时代洞察入微的“历史家”,“他比任何人都善于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从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过渡”。在认识社会,了解时代这点上,小说的意义居然超过了历史,这或可解释,在史学家写就的历史以外,我们为什么还要有小说家书写的历史。历史关乎世运的兴衰,而小说写的更多是历史中的人物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面生活是世界的肉身状态,它保存世界的气息,记录它变化生长的摸样。所以,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是对枯燥历史的有效补充。它来必处处征诸实事,但它的细腻传神,它所创造的想象之真实,也非一般史著可比小说能补上历史著作所匮的生活脉络、生活细节,从而使历史变得更丰满、真实。小说能有效地保存历史的肉身部分,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真实是对历史真实的一种有益补充,为干巴巴的时间、地点、事件补上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内心,为“人事”补上“人生”、只有人事没有人生的历史,就太单调了.事实上,那些好的历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学的手法来增添历史叙事的魅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人写史的意识早已有之,记言、记事、记人的历史写法建构起中国人的历史观。 |
B.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能给枯燥历史有效的补充,它关注历史落地的那一面,聚焦的是历史中的生活史。 |
C.小说写史的动机从未停止,尽管文学写史与史家写史的争辩也一直在进行着。 |
D.历史著作所乏的生活细节可以在小说中得到补充,历史由此也将变得更加真实与丰满,更加具有魅力。 |
A.第二段以“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度”开头,意在论述中国人更倾向于历史真实,而非文。 |
B.文章较深刻地探讨了小说写史与历史写史之间的关系,认为文学写史是对历史写史的一种有益补充。 |
C.文中列举巴尔扎克小说做例子,证明了小说能够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可以增添历史叙事的韵味。 |
D.本文论证方法灵活,视角多元,立论明确,从小说对历史著作的补充作用入论,逐渐涉及对小说写史的探究与阐发。 |
A.采用文学的手法来增添历史叙事的魅力,这成为优秀历史著作的一大特点。 |
B.巴尔扎克的小说能成为人们了解当时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是因为小说家具有弥补“史著作所乏的生活肌理”的能力。 |
C.虚构的历史景观与重事实的历史真实二者毕竟差别甚大,这使得人们对野史与戏说的争议持续了三千多年。 |
D.由文章旨意可推知,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为人事补上人生”的有魅力的历史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