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历史的主体精神是以人事为中心的,所以历史学也可称之为生命之学,人的生命及生活构成了真正的历史基础,而撞长描绘人的生命及生活的,莫过于文学,尤其是其中的小说了历史与小说,由此扭结在一起,小说聚焦的往往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面,可以补上历史著作所匮的生活肌理当然,能写出这种历史的前提是,小说家必须理解现实,对话社会,洞察人情,必须对时代有一种概括能力。

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度,如果从《尚书》《春秋》算起,三千年前,中国人就有了写史的意识,比西方要早得多,记言,记事,记人这三种历史写法构筑了中国人的历史观。中国人有很强的历史感,所以对小说这种文体,一直怀有深刻的偏见一一按正统的历史观念,小说家所创造的历史景观是一种虚构,它和重事实、物证、考据的历史观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同,因而,有关正史与野史,正说与戏说的争议从未间断,但与此同时,小说写史的“野心”从没有中止过,历史演义类的小说在读者中还尤其有市场如果小说里的那些人和事,他们的对话、斗争、谋略,统统是作家想象的产物的话,那么,小说在多大程度上会为历史所需要?由此不得不说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一很多人都觉得,读巴尔扎克的小说,比读同一时期历史学家的著作更能了解法国社会,法朗士称巴尔扎克是他那个时代洞察入微的“历史家”,“他比任何人都善于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从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过渡”。在认识社会,了解时代这点上,小说的意义居然超过了历史,这或可解释,在史学家写就的历史以外,我们为什么还要有小说家书写的历史。历史关乎世运的兴衰,而小说写的更多是历史中的人物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面生活是世界的肉身状态,它保存世界的气息,记录它变化生长的摸样。所以,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是对枯燥历史的有效补充。它来必处处征诸实事,但它的细腻传神,它所创造的想象之真实,也非一般史著可比小说能补上历史著作所匮的生活脉络、生活细节,从而使历史变得更丰满、真实。小说能有效地保存历史的肉身部分,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真实是对历史真实的一种有益补充,为干巴巴的时间、地点、事件补上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内心,为“人事”补上“人生”、只有人事没有人生的历史,就太单调了.事实上,那些好的历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学的手法来增添历史叙事的魅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写史的意识早已有之,记言、记事、记人的历史写法建构起中国人的历史观。
B.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能给枯燥历史有效的补充,它关注历史落地的那一面,聚焦的是历史中的生活史。
C.小说写史的动机从未停止,尽管文学写史与史家写史的争辩也一直在进行着。
D.历史著作所乏的生活细节可以在小说中得到补充,历史由此也将变得更加真实与丰满,更加具有魅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以“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度”开头,意在论述中国人更倾向于历史真实,而非文。
B.文章较深刻地探讨了小说写史与历史写史之间的关系,认为文学写史是对历史写史的一种有益补充。
C.文中列举巴尔扎克小说做例子,证明了小说能够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可以增添历史叙事的韵味。
D.本文论证方法灵活,视角多元,立论明确,从小说对历史著作的补充作用入论,逐渐涉及对小说写史的探究与阐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文学的手法来增添历史叙事的魅力,这成为优秀历史著作的一大特点。
B.巴尔扎克的小说能成为人们了解当时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是因为小说家具有弥补“史著作所乏的生活肌理”的能力。
C.虚构的历史景观与重事实的历史真实二者毕竟差别甚大,这使得人们对野史与戏说的争议持续了三千多年。
D.由文章旨意可推知,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为人事补上人生”的有魅力的历史著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30 07:17: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去故宫参观时,会看到许多监控探头,这属于现代高科技警报系统。从前有没有安全警报系统呢?在古代,进入紫禁城须凭腰牌与合符,上面刻有允许入内人员的身份信息,守卫会当场检查。一旦发现危险,附近白塔山上的信炮手接到放炮令牌,立即朝天开炮,卫士们就会迅速集合。如果有人越过了外围防御系统,还有一种特殊的警报装置——石别拉。

这种石别拉,材料比较简单,利用故宫大量使用的栏板的望柱头改造而成。望柱也称为栏杆柱,是中国古道桥梁栏板和栏板之间的短柱,分柱身和柱头两部分。有的柱头是莲花瓣形状,上面有二十四道纹路,象征二十四节气。普通的莲瓣望柱头,本是一块瓷实的石头,加工成石别拉时,把望柱头里面挖空了,就像一个空心葫芦。这种石别拉几乎覆盖了整个紫禁城。需要报警时,侍卫将三寸长的“小铜角”(一种牛角状的喇叭)插入石孔内,使劲吹响,通过石别拉的放大,声音飞快传遍四周。如果有外敌从午门入侵,午门守卫会敲响阙亭里面的警钟,钟声会传至太和门广场,其后各处石别拉会先后吹向,一分钟内,紫禁城所有位置的守卫都能听到警报声。这些望柱头形状和纹饰未受到改变,在紫禁城内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而通过对望柱头开孔,制成报警器,又发挥了实用功能。

历经数百年沧桑,有的石别拉洞口已被杂物堵上,有的在修缮过程中被新的石材替换了,尽管现在能够通过文献考证了解它的工作原理,但已没人能够把它吹响了。

古代紫禁城的安全警报系统由哪些部分构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的历史呈现着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既看到两宋三百年经济、文化、制度建设方面的辉煌成就,也能感觉到王朝末日的苍凉。一方面有宋徽宗这样酷爱艺术的帝王,对“太平盛世”刻意追求、大肆渲染;另一方面,这个时期实际并非“太平盛世”,而是始终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挑战。宋代的民庶、士人以及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用他们的脊梁撑起了这样一个时代。这些英雄人物,也有他们的生活寄托。这个时期方方面面呈现出一种多重而复杂的生活情境。
宋代外部压力沉重,就国内政治局面而言,“稳定至上”是朝廷政治的核心目标。对于民间文化发展、经济事业、社会生活等方面,宋廷因仍自然趋势而未予过多干预。相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由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神。
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巅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这两者的区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比较唐宋两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而宋代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坊”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而宋代城市结构,基本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是一种开敞式的氛围。南宋临安也是如此。
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小说,与市井有了更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乃至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以及社会大众。当时都市的街头巷尾,活跃着一些讲史、说书的艺人,他们不仅是故事情节的传布者,也是文学作品的丰富者、参与创造者。而生活在市井中的普通民众,也成为文学艺术的直接欣赏者和接受者。在道路通衢、瓦子勾栏,有说书的、杂耍的、讲史的,也有街头的饮茶活动,这些都是市民文化勃兴的重要标志。
通过读书、科举、仕宦、创作、教学、游赏等活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结成了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交游圈,像真率会、耆英会、九老会、同乡会、同年会等各种各样的聚会形式,层出不穷。都市中的茶楼、酒肆,成为文人交往、会聚的场所。一些私人的花园、亭馆也成了士人交游访友的去处。士人也将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时人将此类以物相赠的活动,称为“人事”。
两宋时期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一时英杰既有征战沙场时的豪迈气魄、激昂奋发,也有日常生活中的世间柔肠、儿女情怀。在艺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同存,世俗匠画和文人画双峰并峙,文人作品中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里也可能充溢着书卷气息。种种现象,都呈现出宋人生活中一体多面、雅俗相依的双重文化性格。如朱熹所说,“日用之间本末具举,而内外交相养矣。”通过这样的文化涵育,希望达致崇高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邓小南《大俗大雅:宋代文人生活一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宋时期,与外部环境的沉重压力相对应的,是国内政治局面的相对稳定和文化环境的宽松,文人生活也呈现出一种多重而复杂的情境。
B.宋王朝追求稳定的政治局面,顺应民间社会经济文化自然发展而不予干涉,士人群体思想解放,政治生活相对开放,可以评论时事,自由论争。
C.宋代文人士大夫热衷于各种交游活动,各种各样的聚会形式层出不穷。都市中的茶楼、酒肆,私人的花园、亭馆,都是士人喜欢交游会聚的场所。
D.两宋时期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宋代文人呈现出一体多面、雅俗相依的双重文化性格,追求通过日常琐碎生活的文化涵育,达到崇高的人生境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宋一代在很多方面有辉煌成就,但掩盖不住王朝末日的苍凉;虽有帝王宣扬“太平盛世”,却始终存在着外敌的威胁,这是这段历史看似矛盾之处。
B.宋代文化环境相对宽松,开创精神也在这一时代孕育而出,文学体裁更加丰富和多样,创作主体和文学接受者也由上层向社会底层扩展。
C.宋代开封城商业气氛较浓,城市结构基本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宋朝已经呈现出“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状态。
D.宋代文人士大夫有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交游图,他们也会互赠诸如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礼品。时人称此类互赠礼品的活动为“人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是始终伴随危机挑战的有宋一代的脊梁,是他们撑起了这样一个时代,为两宋三百年的辉煌做出了贡献。
B.一代又一代的大师、精英人才的出现,是宋王朝相对开明宽松的政治局面的结果,也使宋代开启了近代文化的先河。
C.两宋文学重心逐渐下移在文化史上引人注目,那些活跃在街头巷尾的说书讲史艺人以及街头的饮茶活动标着着市民文化的蓬勃兴起。
D.两宋时期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使这一时代呈现出多元文化现象,在艺术旨趣上,宋代社会文化表现出了大俗和大雅并存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方汉奇: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

王润泽

方汉奇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新闻史学者,也是新中国新闻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新闻史学者,方先生的工作可谓筚路蓝缕,所涉研究方向要正确,框架体系要经得住实践检验,史料也要全面重新开拓。

方先生在分析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新闻史的研究特点时说:“立场观点比较陈旧。多数著作以资产阶级报刊为正统,以无产阶级的革命报刊为异端,对后一部分报刊的介绍,既简单又有偏见。个别作者站在反动立场,为帝国主义和官僚军阀所做的报刊涂脂抹粉,发表过不少错误的言论。”

方先生新闻史研究所坚持的方法和立场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史料第一、多打深井、厚积薄发,这是先生研究新闻史的特色,也是特长。

和许多研究者不同,方先生的研究之路始于高中时代的集报活动,到大学时,他已集有1400多种报刊,而且不少是“海内孤本”。他集报最多时有3000多种、5000余份(1947年10月)。

正是利用如此丰富的一手史料,方先生大二时(1948年6月)就写出13600多字的新闻史文章《中国早期的小报》,在《前线日报》副刊上连载8期。

由于一手史料丰富,方先生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很多,如第一次关于中国最早官报雏形“敦煌进奏院状”的研究,关于中国最早报纸文献记载《开元杂报》的研究,第一次关于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新闻传播问题的研究,等等。

“文革”期间,方先生下放到江西,出发时带去所有书籍,只要条件允许,他就会作学术积累。他曾写下10万张学术卡片,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各种报纸和书籍上搜集到的有关新闻学方面的资料。

20世纪80年代初,方先生得知英国不列颠图书馆藏有中国珍贵的唐归义军“敦煌进奏院状”原件,便邀请驻英的新华社记者孙文方帮忙调阅誊录,开始对这份报纸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开元杂报》等其他唐代文献记录,考证出“邸报”的出现不会晚于唐朝,中国官报雏形从唐朝就开始了,唐代是中国新闻事业的肇始。这一系列结论目前被大部分新闻史学者接受并认可。

我曾经用三层境界来诠释方先生的史料解读功夫:史料文本本身的意义,史料在所属专业领域的价值和意义,史料在整个社会历史层面的价值和意义。其中最难的是最后一部分。

方先生对历史背景和文献勾连有着深厚的积淀。如果没有对汉以降“邸”制的清晰了解,对邸吏制度和地位的详细考察,如果没有对唐宋以降各种官职和机构的了然于胸,对宋以来各种文化活动、出版技术的熟知,甚至对文人在文字音形上的变通嗜好,想厘清各种正史中所忽略的新闻传播史,是不可能的。

方先生曾说,“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属于文化史的部分”。后来,有人质疑,中国古代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是否应该对“报刊”先有清晰的概念界定后才能进行研究,否则会影响中国新闻史的合法性。先生则表示,欢迎各种不同角度的研究,各有所长、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彼此交流,共同提高。

我曾跟方先生闲谈,如果各种研究流派都兴旺起来,或许先生的研究也可以称为“方汉奇学派”?先生回答说:“我不喜欢标新立异,我就是老老实实的史学工作者。”

我是在工作之后跟随方先生读博的,由于工作关系能常常陪伴在先生左右,耳提面命,而他的那种平和之力却无法言传。时间越久,就越品出学问之味。既然献身学术,就要好好做下去。学人安身立命之所在,就是学术,不在于教授几级,不在于头衔几何,甚至无论课题多少,也不在评奖高低,仅仅是一份执着和坚持,正如先生所言,不怕慢,不要停。

钱穆先生曾总结过中西学术本质的不同,西学为学术之学,喜欢概念和理论的创立创新,而中学为“治平”之学,是人性和学问的统一,因此中学学术之最高境界为“至善”,是道德文章的高度统一。在方先生这里,我看到了这样的统一,他树立了学者的“标杆”。

(原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方汉奇,1926年12月出生于广东。1950年毕业于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1951年起先后在圣约翰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中国新闻史学界的泰斗。人们不称他教授,亦不称老师,而是尊称“方先生”。
②2016年12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方汉奇迎来九十寿辰。之前,《人民日报》《新闻爱好者》《新闻春秋》等多家媒体纷纷组稿,刊发系列文章为方先生祝寿。而在各种社交媒体上,学界的祝贺更是数不胜数,方先生“感谢大家善颂善祷”,并自喻为屠呦呦手里的青蒿素、显微镜下的小动物,开始被世人进行研究了。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方汉奇是中国新闻史学界的泰斗,是新中国第一代新闻史学者,也是新中国新闻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先后在圣约翰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
B.方汉奇对新闻史研究所坚持的方法和立场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他从高中时就开始收集报刊,到大学时就达1400多种,截止1947年10月就收集了3000多种报刊。
C.“文革”期间,方汉奇被下放到江西,临行时他不忘带去所有书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制作了10万张学术卡片做学术积累,以期“文革”之后继续进行研究。
D.方汉奇有时说话风趣幽默,在他九十岁寿辰期间,不少媒体以不同方式向他表示祝贺,他在感激之余,并自喻为屠呦呦手里的青蒿素、显微镜下的小动物。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方汉奇对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新闻史的研究成果并不满意,认为立场观点陈旧,对报刊的介绍有失公允,带有偏见,甚至有站在反动立场上的错误言论。
B.方汉奇对新闻史的研究情有独钟,源于高中时期收集报刊的习惯一直未变,大学期间还收藏了不少“海内孤本”,并公开发表了长篇新闻史研究文章。
C.方汉奇开放性的研究成果非常多,如对中国最早官报雏形的研究,对中国最早报纸文献记载的研究,对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新闻传播问题的研究,等等。
D.方汉奇对史料的解读功夫有三层境界,即史料文本本身的意义、史料在所属专业领域的价值和意义、史料在整个社会历史层面的价值和意义,但最重要的是最后一个部分。
E.正文作者是方汉奇先生的博士研究生,形影不离的陪伴,使作者感受到方先生的平和之力,同时也感受到方先生对于学问、对于做人的观点以及态度。
【小题3】作为中国新闻史学界研究的泰斗级人物,作者称其为学者的“标杆”。从他治学与做人方面,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影片《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主要讲述地球计划借助木星的“引力弹弓”效应而使自己加速飞出太阳系“流浪”的故事。当地球接近木星时,木星引力激增,地球与木星相撞,危机出现,最终人类为了希望而奋力化解危机。该片在叙述地球流浪的过程中,注意刻画同一家族中三代人即老韩、刘培强、刘启之间的认同关系,突出了中国式家族认同传统的当代魅力。可以说,《流浪地球》称得上中式科幻大片的开山之作,为世界科幻电影宝库奉献出中国电影人的无可替代的独创性建树。此外,与国际一流电影科技水准相对接的制作水平,极大地促成了《流浪地球》创造的科幻奇观。在电影院里,超强的视听感受让观众体验到了中国电影科技水平的巨大提升,这反映出在近年来中国电影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电影的类型化探索、工业化水准都跃上了新台阶,昭示着中国电影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编自王一川《中式科幻大片的开山之作》)

材料二

2015—2019年贺岁片票房变化及影片占比统计图

(资料于猫眼电影)

材料三

中国科幻电影的精神内核到底是什么?《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认为,科幻片是和国家实力挂钩的,如果国家不够强大,普通观众没有自信去看本国人解救世界危机。此论引发了《流浪地球》小说作者刘慈欣的共鸣。在刘慈欣的印象中,即便是韩国和印度拍摄的科幻电影,影响力都相对有限。2016年,郭帆拜会为《星球大战》制作视觉特效的工业光魔,这家顶级视效公司感兴趣的是文化差异: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时,你们逃跑都得带着家人?在好莱坞电影里,地球遭遇灭顶之灾时通常有两种解决途径:超级英雄解救全人类,或者建造“诺亚方舟”带人类逃出地球。郭帆这才意识到中国科幻电影的内核或许和中国的文化有关,即对故土家园的情感和依恋,是中国的价值观。

(摘编自吴见如《第一次真正把中国人的情感放在太空尺度上——电影<流浪地球>怎样从无到有》)

材料四

电影《流浪地球》火了,一同带火的还有它的原著。电影上映之后,原著在大众中的阅读量或曝光度几乎可以与此前20年的总和相比。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文学的丰富库存期待着更敏锐准确的判断力去重新发现。新的时代背景下,好作品也需要用新的手段方式予以发掘传播,惠及大众。信息技术、传播途径、接受方式和审美方式的巨变,让文学与大众的互动方式也迥异从前。例如,经由影视改编走近文学原著,文学与影像“共同阅读”,就成为当下人们文学生活的重要特征。发现好作品的并不一定是文学史家,导演、剧作家、艺术家甚至一位网游设计者,都有可能带着新的眼光进入,以更贴合时代的多元手段进行表达传播。

(摘编自丛治辰《期待更多好作品“被发现”》)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5年到2019年,中国电影贺岁片票房增速经历了先高后低的“M”型变化,贺岁片电影票房呈现出阶梯式增长趋势。
B.2015年到2019年贺岁片票房之冠是《流浪地球》,然而近五年贺岁片票房冠军占当年电影总票房比重最大的却是《美人鱼》。
C.《流浪地球》的票房超过了2015年贺岁片总票房;2018年贺岁片前三名的票房超过了2019年贺岁片前三名的票房。
D.2015年、2017年、2018年这三年,贺岁片票房前两名差距相对较小,说明这三年的贺岁片票房竞争更加激烈。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电影《流浪地球》呈现出中国式家族认同传统的当代魅力,再加上国际一流电影科技水准的制作,该片被称作“中式科幻大片的开山之作”。
B.中国科幻电影的成功,离不开近年来中国国力的强势发展,但更重要的是国人对故土家园的情感和依恋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认同。
C.电影《流浪地球》带火了出版20年的原著,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采用新的手段方式,如电影,就能使原著发掘传播,惠及大众,获得成功。
D.信息技术、传播途径、接受方式和审美方式的巨变,使文学与大众的互动方式发生了转变,突出表现在文学原著经由影视改编走近大众。
【小题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电影《流浪地球》成功发行的意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出走以后①
陶丽群
五十岁的母亲做出一个决定。“我要出去住一阵子。”这是她的原话,简洁明了。为什么要出去住,去哪里住,母亲都没说,这很不像她。
在我的印象中,我从没见过母亲有任何关于她自身的决定,仿佛她是一件东西,属于这个家里的任何一个人,唯独不属于她自己。也许她的丈夫和三个儿子,还有我这个女儿在心里也是这样认为的,我们都对这样的日子习以为常:母亲天生就是为丈夫和孩子而存在的。这么多年来,她实际上也一直扮演这样的角色。
母亲是在晚饭时说这句话的。说完那句话后,她站在饭桌边等着,手里握着碗筷,仿佛在等待谁答应她的请求。然而大家好像都没听到母亲说的话一样,各自吃自己的饭,还一边谈论村里谁家正在起的房子和刚买的大家电。我的侄子这当儿放了一个响屁,被我二嫂嫌恶地看了一眼,正好被他妈——我的大嫂看见了。这个早就想分家的泼辣女人不干了,也不管饭桌上的公公,把筷子一摔,抱起儿子起身就走。我大哥朝站着的母亲瞪了一眼,说:还不赶快去看看。我看见母亲拿碗的手抖了一下,但她没动。母亲的反应终于引起大家的注意了。但是我敢保证,母亲之前说的那句话肯定没有谁听进去。父亲发火了:“人死了?还不去看看。”
母亲的嘴唇微张了一下,而后合上了,她朝厨房走去,再也没出来。那晚,我们家的饭桌一片狼藉,脏碗筷和菜碟子扔了一桌。父亲当着儿媳们的面不好发作,绷紧一张脸走进走出。他觉得母亲肯定中邪了。最后是我帮母亲把饭桌收拾掉了。一整夜,我一直听见我隔壁的母亲的房间里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仿佛她一直在倒腾什么东西。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出门了,一整天都没见她回来,家里一团糟糕。地没人扫,猪鸡鸭狗没人喂,早饭午饭也没人做,我的两个嫂子带着各自的儿女全都回了娘家。这个家一下子陷入兵荒马乱之中。父亲几乎气疯了,踢倒家里所有的凳子。我们都不知道母亲去了哪里,母亲几乎从没离开过家,我们随便在家里什么地方叫一声,母亲都会带着恭顺的,略显惊慌的表情出现在我们面前,手里拿着我们所需要的东西。
后来邻居玉姑见我们一屋子鸡飞狗跳的狼狈相,对我们说,你们妈在毛竹岛锄地呢。父亲和我们几兄妹都糊涂了,不知道母亲在那锄什么地。父亲于是领着我们兄妹四人,一路朝毛竹岛心急火燎赶去。他一直铁青着脸,那样子看起来仿佛要把母亲怎么样一番。我们几兄妹都没怎么为母亲担心。我们都是在母亲的哭泣声中长大的,已经见怪不怪了。习惯是一种多么可怕的力量啊。
远远的,我们看见毛竹岛上的木屋顶升起一股淡白色的轻烟,在已经变黑的石棉瓦屋顶上摇曳着。父亲扭头恼怒地看了一眼身后的儿女,像在询问,可我们都不吭声,我们也不知道母亲到底要干什么。我们和母亲隔了一条大概三十米左右的河面,现在又是夏季,要想过去只能划竹筏了。但那张多年不用的竹筏此时泊在母亲那边的毛竹岛岸边。
父亲朝我瞪了一眼,我赶紧往前一站,站到父亲和几个哥哥的前头,朝毛竹岛大喊:“妈!”
母亲在木屋门边站住了,朝喊声张望,然而很快她就进木屋去了,似乎根本没把我们当回事。我回头朝父亲和哥哥们尴尬地看看,哥哥们面面相觑,一脸困惑,而父亲依旧紧绷着脸。我又朝毛竹岛叫了一声,母亲这次连面都不露,仿佛在里面睡着了。我们在江边的举动引起浇菜地的村民的兴趣了,他们不知道怎么回事,丢下水桶和水瓢聚到我们身边来,不断问我们发生什么事情。父亲气红了脸,这对他来说简直就是莫大的嘲讽。他朝村人气呼呼地说:“有什么好看的,都走,走开。”说完他朝几个子女挥挥手,说:“回去,都给我回家去,丢人现眼的。”
很快,全村人都知道母亲要离开家到毛竹岛独自过活去的事情。父亲几乎不敢出门,他怕出门会碰到村人疑惑和嘲笑的目光,在屋里像只困兽一样暴躁不安,又毫无办法。家里只剩下我和父亲两人,我要照管家里的猪鸡鸭狗,还得给他烧饭。父亲吃着吃着,把筷子一摔,咆哮道:“这是人吃的吗?盐巴不要钱了啊?你闭眼睛放的?”
我呛他一句:“想好吃自己煮,我又不是我妈。”他瞪了我一眼,显然很无可奈何,于是他朝我拍着饭桌问:“你说你妈到底要干什么?嗯?”
(选自陶丽群《母亲的岛》,有删改)
(注)①题目为编者所加。据小说后文所述:“母亲十九岁时被我奶奶买来给父亲当老婆,据说是河北人。”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母亲出走以后”为题,既概括了作品情节,又能诱发读者的想象,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母亲处在丈夫和儿女的夹缝之中,当再次遭遇他们的无理对待后,一气之下,她就突然“离家出走”了。
C.小说中的“我”这一角色既是叙事的主体,同时又是小说的线索性人物,有着绾结全篇的重要作用。
D.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叙事生动,人物形象刻画惟妙惟肖,尤其是父亲和母亲的形象塑造十分成功。
【小题2】小说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内容很具有现实意义,请联系作品与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