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三是凸显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自2018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
材料二:
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
材料三: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然而,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摘自2016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抽去“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摘自2017年12月6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批传承学校覆盖了31个省(区、市),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其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
B.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教师本身的素养、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都影响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
C.在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这一问题的认识上,被调查教师与袁济喜教授的看法截然不同,被调查教师普遍认为课程设置是主要因素。
D.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传统文化进校园,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主要体现为“术”,不断挖掘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则主要体现为“道”。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曲、书法、传统手工技艺等进校园是传统文化进校园,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也是传统文化进校园。
B.虽然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调查显示,比较了解传统文化的教师不足40%,这有可能成为制约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因素。
C.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主要以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虽然值得肯定,但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
D.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开展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小题3】第三、四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四则材料谈谈你认为有效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应采取哪些措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2 11:42: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树下
王开岭
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生敬。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朱熹集传》),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家乡”的代称。
②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伴着年轮涟漪和虬枝皴肤,它春华秋实、生生不息,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老,俯看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片盛大的荫凉。这是祖辈赠予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③幼时,父亲带我回山东的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筑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勾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
④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⑥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首,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无荫不成庐,无林不成族。就像民谣里所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看到的是它;返乡者,第一眼瞅见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一个说法:江南的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谐音“两箱丝绸”)。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那棵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鬟一样贴身随嫁,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
⑩没有了庭院,没有了供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地曝于烈日下。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实用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细辨……
⑪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也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
⑫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⑬那年去贵州,遇一苗寨,叫岜沙,据说这支部落是蚩尤的后代。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林子可真密啊!那些人、房子、生活,全是躲在翠绿里的。撞见人,感觉他不是走出来,而是像泥鳅一样,突然从绿潭里钻出来。
⑭岜沙,即苗语“草木茂盛”。
⑮最触动我的,是岜沙人的葬礼。一个婴儿降生时,村民会替他栽一棵树苗,祈祝他像它一样茁壮、正直、坚韧;待他年迈去世,家人就找到那棵树,凿空做棺,去密林深处下葬,不设坟头、不立墓碑。最后,在平填好的新土上,埋下一棵小树苗,预示生命再次启程,也象征灵魂的回家之桥。这一切,要赶在太阳落山前完成。
⑯这是我听过的关于人和树最好的故事。
⑰那天,夕阳西下,听着山风和鸟鸣,我坐在岜沙的石头上,心想——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有一棵关系亲密的树。至少一棵。我们要在大自然里,找到自己的亲属,找到自己的根和床。
(有删改)
【小题1】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第⑦⑩两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小题3】本文把写岜沙苗寨见闻的内容放到文末,而没有放于第⑨段之前,请赏析这样构思的好处。
【小题4】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绘画是一门运用色彩、线条和形体,在二度空间 (即平面 )内,反映现实美和表达人的审美感受、思想情感的艺术。由于绘画这种造型艺术具有形象的具体可感性,因此,绘画的艺术魅力是小说、诗歌、音乐等艺术所不能替代的。但是,绘画由于画面的有限性和绘画形象的固定性,又对绘画表现更广大的生活空间、表现时间过程、表现心理活动和声音形象 等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中国画非常讲究虚实藏露,就是为了用 “虚 ”和 “藏 ”来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力,让欣赏者在作品的 “实 ”和 “露 ”的引导、启发下,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形象储备,进行补充和再创造,从而达到以简胜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使欣赏者在这种再创造中得到极大的审美满足。一幅迎风招展的酒帘可以引导欣赏者去想象虚隐在竹林 背后的酒家;一个挑水的老和尚能够启发欣赏者联想到深藏在深山中那香火缭绕的古寺。一个优秀的画家,深深懂得什么要 “藏 ”,什么应 “露 ”,什么该尽力描画,而什么则应留给欣赏者去想象。(甲)这种以不全求全,能把广袤的现实内容压缩在有限的画幅之中,既可扩大艺术的容量,又能使意境显得更加深远。因此,画家在尺幅之间,既可以表现峰峦出没,溪桥渔浦,也可以描画江天归帆,风雨烟岚。大千世界,尽收画家笔下。
②现实空间可以靠欣赏者的想象来拓展,时间过程也能够利用欣赏者的想象来延伸。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著名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曾提出造型艺术家要善于选择能够反映事件前后联系的某一瞬间,从而使固定不变的艺术形象在欣赏者头脑里引起对事件过程的想象。(乙)这可算是又一种虚实关系。
③达 ·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描写了耶稣说出 “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 ”后,那一瞬间餐桌上十二个门徒各自的反应;德拉克罗瓦的《美狄亚》刻画了美狄亚为了向另有所爱的丈夫伊阿宋报复,忍痛杀死自己的两个孩子前那一瞬间;列宾的《伊凡雷帝》则表现了暴戾的伊凡雷帝一怒之下用权杖打死了与己争吵的儿子后,那惊恐万状的一瞬间 ……这种种 “一瞬间 ”之所以具有极大的时间张力,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就是因为在这一瞬间之 “实 ”里,蕴含着无穷的 “虚 ”,欣赏者能够通过这瞬间之 “实 ”,去体味、咀嚼事件的前因后果,去领悟艺术家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④中国画中有一种重要的以虚为实的表现方法叫 “空白 ”。八大山人朱耷画鱼不画水,白石老人画虾不画水,这水虽被藏了,在画面上留下空白,但欣赏者仍然能够通过鱼虾的活泼动态去感受那满纸的水。有 “独步画院 ”之誉的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人称 “马一角 ”。马远的山水画,布局简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作大胆的概括、剪裁。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只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丙)这真是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
⑤中国画中的空白,是构图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家的构思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计白当黑 ”中的 “白 ”已非空白,而是画家从整体构思的高度,将 “虚 ”与 “藏 ”有意识地运用于艺术表现的结果。
⑥美国画家安德鲁 ·怀斯说过: “画面表现出的东西越少,观众接受的东西就越多。 ”此语深得 “虚实藏露 ”之妙谛。
【小题1】“中国画中常有借一芽萌而绘春光似海,画一叶落而写秋意如杀,露一爪以示云海神龙, 流片霞以呈天宇空阔” 这一句是从文中抽出来的 ,它的恰当位置应在文中甲、乙、丙三处中的哪 处。
【小题2】结合第四段内容,给“空白”下个定义。
所谓“空白”,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画面表现出的东西越少,观众接受的东西就越多。”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此话的理解。
【小题4】“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不仅在绘画中得到充分体现,在诗歌中也得到充分运用。结合选文,根据你对“虚实藏露 ”的理解,分析下面这首诗歌是怎样“虚实结合,创造意境”的。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宣传与教育(节选)

贺麟

①我们并不否认宣传有其不可免的流弊,本不否认我们的思想界和出版界常为悲劣的宣传所充斥。但我们不能向时代开倒车,主张根本摒绝一切宣传,只能向前努力去提高宣传的素质。所以我们主张不可离开教育而从事宣传,也不可仅仅热心教育而忽略宣传。宣传家应当以宣传为主,教育为辅;教育家应当以教育为主,宣传为辅,离开教育而言宣传,宣传就没有内容,离开宣传而言教育,教育就没有广大的影响。

②同时我们也不可离开行动而言宣传。宣传和行动不可分离。一位宣传家,如果自己没有实行的能力与勇气,也就没有资格作宣传。不到民间去服务,宣传也是空话。“最好的宣传方向是宣传的人以身作则,让自己的行动引起别人的行动。如像明末传教士利玛窦之到中国作宗教宣传。他自己先学养成良好的教育技术,天文、医学无所不通,他能够真正为中国人服务,开医院,抗灾难,而且在服务之余,生活同中国人完全一样,穿中国的衣服,说中国的语言。他诚恳的态度,笃定的信仰,服务的精神、专精的学术,使当时人士都敬他,佩服他,受他的感动。在当时风气那样闭塞的国难情形之下,居然产生了伟大的效果。
③宣传的方法,需要艺术化。诗歌,戏剧、图画种种的表演,都是宣传决不可少的条件。宣传的方法是真挚的热情来感动人或感化人。枯燥乏味的宣传,纯粹注入式的宣传,宣传者本身感触不强,听众自然更感觉无味。不过我们说宣传要艺术化,并不是说艺术应该宣传化,反说拿艺术来作宣传的工具。我们只是说宣传应当受艺术的陶治以感人于无形。这样的宣传,才能给人以具体美化的印象,再不只是喊些空洞抽象的口号,以引起旁人反感。
④凡是缺欠诚意,毫无正大光明的方针政策,只知道开些空头支票,欺骗人民,搞阴谋诡计,封锁消息。当然不会把宣传行动化到民间服务。他们不仅不能够发生良好的效果,而且反而会使宣传为世所诟病。这种人当然不能够代表真正的宣传家。中国近代政治上第一本党知先觉同时也是第一个典型的宣传家应推崇为孙中山先生。他是第一个认识宣传的重要意义,打破传统轻视宣传观念的人。他宣传的精神,感人的态度,坚卓伟大的人格,终身从事革命的传统,和他的好学不倦、手不释卷的学养,使他的政治主义的宣传,在中国政治现代史上开一新纪元。

⑤中国今后政治宣传,应当以孙中山先生为典型,宗教宣传应当以利玛窦为模范,学术宣传应当以苏格拉底、费希特为代表。如是庶几学者,教育家、先知先觉,可以离开学历或象牙之塔而到民间去。而一般民众亦可以受先知先觉者、教育学家的感化与启迪。如是庶宣传与教育,可以收分工合作,同时发达,携手并进的效验。

(194 年写于昆明)

【小题1】第④段加点词语“空头支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
【小题2】下列选项中的命题与第②段画线部分相同的项是(    )
A.一位宣传家,只要自己具有实行的能力与勇气,就有资格作宣传。
B.一位宣传家,如果自己具有实行的能力与勇气,就有资格作宣传。
C.一位宣传家,只要自己没有实行的能力与勇气,就没有资格作宣传。
D.一位宣传家,如果自己没有资格作宣传,就没有实行的能力与勇气。
【小题3】依据第③段内容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宣传也可借助音乐、摄影等艺术方法。
B.艺术化的目的是美化宣传,感化民众。
C.宣传没有艺术化,就不是真正的宣传。
D.宣传离不开艺术,艺术也离不开宣传。
【小题4】比较第②段第④段列举事例的不同作用。
【小题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1. 缺乏诚意的宣传者向人民发表不准备兑现的诺言。    2. C    3. D    4. 第②段以传教士利玛窦为例,说明最好的宣传方法就是宣传者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引起别人的行动的道理。第④段以孙中山为例,说明真正的宣传家富有诚意、具有正大光明的方针政策的道理。    5. 首先,提出观点:宣传虽有不可免的流弊,但是仍然不能摒弃宣传,而应该提高宣传的品质。在此基础上做到宣传与教育不可分离,与宣传和行动不可分离。接着,分别提出了艺术化的宣传方法与宣传者应有的人格精神,态度立场,最后总结,呼吁宣传家深入民间,感化启迪民众,促进宣传与教育共同进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兔狲,荒原上的独行侠

米飞飞

兔狲看起来毛茸茸的,再加上名字里有个“兔”字,会使人联想到兔子那样温顺的小动物。

从外形上看,兔狲和猫十分相似,因此常常被人们误认为是野猫。成年的兔狲体重2—3公斤,体长50—65厘米,大小类似家猫,但比家猫粗壮。兔狲的额头很宽,嘴却很短,和其他猫科动物一样长着长长的胡须。兔狲的瞳孔呈淡绿色,眼睛上方有触须似的眉毛。兔狲的耳朵又圆又小,两耳距离较远,位置又低,这使它们即使把耳朵竖起来,在厚厚的体毛中也并不明显,整个脑袋看上去就像是一颗圆毛球。

兔狲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覆盖全身的长毛,这是因为长年生活在高寒荒漠而进化出来的。兔狲的毛色比较杂,会因为季节而发生变化。大多数时候,全身体毛呈深棕黄色。生活在不同地方的兔狲,毛色是有区别的,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兔狲整体看上去呈沙黄色;生活在内蒙古以及西伯利亚一带的兔狲呈浅灰色或青灰色。

依仗着厚厚的毛皮,兔狲大多居住在高海拔、气候寒冷的草原、荒漠或戈壁地区,也有少数生活在灌丛、丘陵及山地。几乎在整个亚洲的高原地区,如中国、伊朗、阿富汗、印度,甚至在寒冷的俄罗斯,都能看到兔狲敏捷的身影。

兔狲的视觉和听觉十分灵敏,能够在夜间迅速、准确地捕食猎物,它们主要捕食鼠类、旱獭、野兔等小型动物,偶尔也吃沙鸡等鸟类。在饥饿难耐的时候,它们甚至还会袭击狍子、鹿、猪、羊等体型较大的动物。捕猎时的兔狲睿智而警觉,发现猎物之后,它们会借助草丛、灌丛、石头等物体作为掩体,让自己灰暗的毛色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不被猎物发现。脚底上厚厚的肉垫使它们能够悄无声息地靠近目标,迅速出击,然后用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将猎物的喉咙撕碎。

对大多数动物来说,冬季都十分难熬,兔狲也不例外。尽管它们能够忍饥挨饿,数日不食,但在食物极度缺乏的时候也不得不在白天走出巢穴去觅食——很多兔狲的野外照片就是在这时拍下的。有时候,饿极的它们还会悄悄跑到栖息地附近的村落,伺机捕猎人类饲养的家禽、家畜。

尽管兔狲偶尔会损害人类的财产,但草原上的牧民仍然对这种动物爱护有加,因为它们是草原上最出色的捕鼠能手。草原上鼠类泛滥会影响牧草的生长,进而影响牛羊的放牧。兔狲最喜欢的食物就是各种鼠类,因此它们对消灭鼠类、防止传染病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同样喜欢捕食鼠类的蛇和兔狲是死对头。因为食谱相近,它们常常为争夺食物而大打出手。兔狲搏蛇的战斗在草原和丛林中经常发生。如果是无毒的蛇遇到兔狲,往往只能望风而逃,它们不是对手;如果兔狲遭遇毒蛇,那则会有一场势均力敌的精彩搏斗。毒蛇如果能出其不意地咬到兔狲一口,就能占领先机,继续与兔狲纠缠,并注意防御,等待兔狲毒性发作;但是如果毒蛇偷袭失败,双方就会形成对峙的局面。搏斗的时间越长,招数更为丰富的兔狲获胜的概率就越大。兔狲的战术包括诱使毒蛇喷尽毒液,直接闪电般地用锋利的牙齿咬住毒蛇的七寸等,因此,兔狲绝对是“杀蛇高手”。

独来独往的兔狲,只有在进入发情期繁殖交配的时候,才会成双成对地出现。每年的2—3月,北方草原上仍是白雪皑皑,地广人稀的草原在夜晚尤其安静。但如果这时有“猫叫”划破夜空,那肯定就是兔狲出现了。兔狲发情的号叫声比家猫发情期的叫声更为粗野和刺耳,有时还伴随着激烈的打斗声。

生性凶猛的兔狲到了发情期脾气暴躁,它们的发情期一般持续约42天。经过交配后,妊娠期为9—10周,产崽的时间在食物充沛的夏初,每胎3—4只,最多可达6只。

初生的小兔狲更像是一只小猫,全身披着灰色的绒毛。兔狲的生活里没有父亲,在出生后直到4—6个月的哺乳期里,它们完全依靠母乳生存,之后跟随母亲学习觅食和战斗,1岁左右离开母亲,寻找一片自己的领地独立生活。兔狲的领地意识很强,它们会用尿液标识自己的领地。通常,兔狲的寿命能达到12年。

作为感情最为丰富的猫科动物,兔狲在我国很多地方留下了传奇故事,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叫作“双头兔狲”。故事发生在云贵高原丛林中一个与世隔绝的苗族村寨。寨子里的家禽家畜在冬季难免会受到野兽袭击,猎人们在蹲守野兽时发现了奇怪的动物:一只长着两个脑袋的兔狲。一时间,各种说法传遍村寨,为了保护寨子里的家禽家畜,猎人们精心布置好圈套,最终用渔网和陷阱抓住了这只奇怪的“双头”兔狲。显然,两个脑袋的兔狲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双头”兔狲其实是一只兔狲驮着另一只,因为贴得太近,如同连体,在黑夜里看上去就像是长着两个头。让人感慨的是,背上的那只兔狲两只前腿少了一半,应该是被捕兽器夹断了。猎人们恍然大悟,原来这两只兔狲演绎的是一段爱情故事:习惯独来独往的两只兔狲在某一年的恋爱季节里相爱了,其中一只兔狲中了猎人的圈套,被斩去了前腿。它的爱人没有抛弃它,为了使爱人免受伤害,它背起自己的爱侣,在暗夜的丛林和村庄中穿梭……

(选自《科学大众》,有删改)

【小题1】在说明兔狲的外形时,主要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2】兔狲的生活习性主要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小题3】请简要总结本文的写作思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古井、古树、黄氏宗祠……清晨,乌儿清脆的呜叫唤醒了这个古老的客家村庄。走进海南儋州那大镇洛南村委会力乍村,绿树环抱,依山傍水,一栋栋客家风格的民居错落有致,翠林修竹环绕村边,村道整洁干净、自然有序。村庄的环境不仅让村民自己住得舒服惬意,还吸引了不少城里人来感受田园风光。
去年,在海南省第一批美丽乡村名单上,洛南村获评为“海南省美丽乡村”。上榜的原因除了产业发展、乡风文明,还在于洛南村在规划建设中,保留着客家风情特色的村落格局和建筑风貌。
一批批游客来此体验包粽子、品黄皮、吃农家饭等,力乍村的客家文化与自然风光,也正式跃入大家的视野。不仅如此,力乍村还打造了“商业一条街”“石雕一条街”“民宿旅店”“休闲农场”等项目,让游客感受到远古客家文化的新传承。
“美丽乡村”的创建,发展培育经济产业是关键。力乍村以农家餐饮业为龙头,带动富有地方特色的儋州粽子、客家擂茶、客家米线等产业发展,搭建旅游公共线路,使力乍变成集农业观光、乡村休闲游为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摘编自《客家小村变身 文化旅游走红》,有删改)
材料二:
现代中国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期间经历了从普通“农家乐”到相对高端的“民宿”的变化。据统计,过去五年,中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32. 0%和26. 2%。2016年,乡村旅游游客接待已达24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4. 4%;营业总收入达48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2. 2%。预计到2020年,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将超40亿人次,实现总收入2.3万亿元。
乡村旅游也是我国旅游投资的热点领域之一,近年来,民宿、特色小镇、乡村休闲地产投资增长迅速,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乡村旅游类产品实际完成投资3856亿元,同比增长47.6%;截至目前,全国共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28个,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70个。
而根据国家旅游局最新发布的《2016中国旅游投资报告》显示,乡村旅游投资还将持续升温。
乡村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很大程度上或许与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过快相关——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生活久了,人们往往就更加渴望追寻那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受。
(摘编自《乡村旅游渐升温》有删改)
材料三:
如今,很多乡村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旅游,让更多贫困户吃上了“旅游饭”,乡村旅游俨然成为旅游扶贫的主阵地。“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2. 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乡村旅游既是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也已成为有效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主要途经,进而逐渐成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力量。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报告》显示,2015年,乡村旅游带来的农民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39. 4%,贫困村通过乡村旅游脱贫人数达264万人,占全国脱贫总人数的18. 3%。
但是,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仍然面临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来临,乡村旅游也有待于在创新中开拓新思路、发掘新价值。
不过值得欣喜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乡村旅游众创”也在近几年迅速地发展起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创业项目,民宿客栈、艺术村落、精致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新形式层出不穷。
创业网《发展乡村旅游 让贫困户吃上“旅游饭”》)
材料四: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年)》指出,2017年集中采取一批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具体来看,在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方面,行动方案强调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参与厕所及污水处理、停车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在优化乡村旅游扶持政策和长效机制方面,行动方案提出要促进10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与旅游电商、现代物流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组织本地从业人员参加乡村旅游食宿服务、管理运营等技能培训,重点培养1000名以上乡村旅游带头人;在推动乡村旅游区域差异化发展方面,将鼓励和引导中小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等。
(光明网·旅游频道)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产业发展、乡风文明以及规划建设中的保留着客家风情特色的村落格局和建筑风貌等是洛南村上榜海南省第一批美丽乡村名单,获评为“海南省美丽乡村”的原因。
B.现代中国乡村旅游自20世纪50年代萌芽后发展迅速,几十年来,中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32. 0%和26. 2%。
C.乡村旅游已成为有效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主要途经,进而逐渐成为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力量,据有关扶贫观测报告显示,2015年,贫困村脱贫人数达264万人,占全国脱贫总人数的18. 3%。
D.在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方面,《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 2017年)》强调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参与厕所及污水处理、停车场、大型游客娱乐设施等建设和运营。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开头的描写细腻、生动,把读者带到了一个鸟语花香的乡村世界,使读者对力乍村有了一个好的印象,对乡村旅游建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B.2016年,乡村旅游游客接待已达24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4. 4%,预计到2020年,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将超40亿人次,乡村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与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过快相关。
C.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乡村旅游众创”在近几年迅速地发展起来,各种乡村旅游新形式层出不穷,如民宿客栈、艺术村落、精致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为乡村旅游开拓了新思路,发掘了新价值。
D.材料一以客家小村为例展现了乡村旅游的特色和魅力;材料二梳理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历史,指出其几十年来快速发展的原因;材料三、四着重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
E.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年)》在优化乡村旅游扶持政策和长效机制方面提出了目标,如要促进10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与旅游电商、现代物流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重点培养1000名以上乡村旅游带头人,将鼓励和引导中小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等。
【小题3】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乡村旅游产业如何才能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