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由于科举制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
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在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评价上。过去对科举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很多人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其实,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考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
在1300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题型。策问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统治者也往往通过举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询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查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的见解。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
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的中世纪大学和东亚的书院、科举皆然。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逐渐转到自然科学方面来,注重自然科学,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
科举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评价历史制度,需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讨论脱离了历史实际。试想在传统社会,能构想出其他更好的选才制度来吗?古代的中国统治者和许多文化巨人并不是没有看到科举制的局限和弊端,也不都是因循守旧之辈。但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还是选择了科举制,这实际上是一种择善而从。古代一些学者批评科举取士并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度。从古代到近代的学者对科举制的批判主要是对应试现象、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特别是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很少有人否定科举制本身。如朱熹批评只重举业而忽略真实学问的现象,顾炎武严厉批判八股文,但都没有否定科举制本身。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两位文人久困科场,屡试屡败之后转而撰写的抨击和讽刺科举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范进中举》等篇章长久以来作为中学教材,主导着对科举制的看法。但是,你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辛弃疾到文天祥、林则徐、纪晓岚等成千上万进士出身的人才那里找得到对科举制的否定评价吗?科举是有很多弊端,也对古代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古人始终没有找到更加公平合理而可操作的办法来替代它。因此,一千多年中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批评,科举还是在选拔官员中起主要作用。
【小题1】下列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制在唐宋时期有进步作用。而明清时期,由于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其弊端就越来越明显。
B.八股文在明清科举考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八股文过关了,也就意味着科举考试过关了。
C.策问始终是科举考试重要的考试题型,时务策考查了应试举子对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现实问题的见解。
D.20世纪初,科举制度没有逃脱被停废的命运,说明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中国人对科举制度的误解,是由于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受了《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的影响。
B.考试内容停留在古典人文知识的科举制度被停废,意味着它抗衡不了代表工业文明的西学东进。
C.科举制度不注重自然科学,其根源在于它是农业文明传统社会的产物,是排拒新事物和现实问题的。
D.尽管长期以来,科举制度伴随着连绵不断的严厉批评,但它一直在中国古代1300年的人才选拔中起着重要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度,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治国之才,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B.明清科举制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不少弊端。但也绝非仅考八股文一科。其三场考试还是较全面的考查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
C.科举制度被古代统治者择善而从,是因为考试选才制度要优于其他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
D.一些有真才实学却在考场上屡试屡败的学者,如朱熹、顾炎武、蒲松龄、吴敬梓等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讽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3 05:07: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深山来客

朱山坡

“我们大清晨撑船出发,晌午到达蛋镇,刚好赶得上电影。”

蛋镇没几个人去过鹿山,那里偏僻,还险峻,不通公路,是深山野岭,现在已经人迹罕至。从鹿山来?蛋镇人吓了一跳,那得经历多少艰险啊!

这个陌生中年人高高瘦瘦的,憨厚老实,脸膛比镇上的男人都白净,还显得比镇上的男人更斯文,背着一个耷拉着头的女人走进电影院。鹿山人的妻子五官长得真好看,是一个美人的模样,很年轻,但身体不好,脸色苍白,嘴唇没有一点血色。主要是腿不好,走不了路,浑身没有力气似的。蛋镇上的人都替她担心,也很疑惑:费那么大的劲来到蛋镇,难道就只为看一场电影?

后来,在镇上几乎每个月都能见到一次鹿山人背着他的妻子送进电影院,自己蹲在电影院外与门卫卢大耳一起烧卷烟,闲聊。

“她哪里也不愿意去。她只喜欢看电影。只要看上一场电影,她就觉得病好了一大半。”鹿山人说。

见过鹿山人妻子的人都相信鹿山人说的话是对的,因为他们发现,从电影院里出来后,鹿山人的妻子原来苍白的脸竟然变得有些绯红,耷拉着的头也抬了起来,尤其是那双暗淡无光的眼睛变得像野草叶尖上闪亮的露珠。甚至,她要尝试着双脚踮地走路。

鹿山人自己说,他曾祖父那代才从武汉搬迁到鹿山的。曾祖父是武汉最有名的戏子。一个国色天香的女子来听他的戏,迷上他了,连听了一个月,两个人走到了一起。曾祖父后来才知道她竟是一个北京王爷的爱妾,就带着她一路逃奔,最终在鹿山安定下来,隐姓埋名。

卢大耳说,鹿山人的妻子是来自武汉的知青。来到鹿山前,父亲跳进长江不见了。来到鹿山后第二年,患贫血病的母亲也死了。鹿山来了十一个知青,到最后只有她一个人留了下来。武汉没有亲人了,她不愿意回去,和鹿山人好上了。

从河边到电影院的路上,鹿山人不断地转过头来问背上的妻子:累不累?饿不饿?晕得厉害吗?妻子每次都是做出否定的回答,还不时给鹿山人擦汗,轻轻摸他的脸……蛋镇人把鹿山人当成了楷模,当成了客人,他们对鹿山人的山货倾注了最大的热情,一抢而光,扔下来的钱让鹿山人感到既惊喜又不安。而他们更关心的是鹿山人的妻子。妇人们围着她嘘寒问暖,有时给她递上一碗热粥,一杯热开水,或者一根冰棍,还有的给她塞人参、鱼肝油、麦乳精甚至雪花膏,都被她婉拒了。

“你们不必为我们担心。鹿山,除了电影院,什么都有。”她苍白的脸上一边是歉意,另一边是感激。

这天晌午,鹿山人背着妻子又来到了蛋镇电影院,却在海报墙上看到一张告示:台风将至,今天不放电影。

“我要看电影!”妻子像孩子撒娇似的说。

鹿山人说:“台风要来了,今天电影院不放电影,我们赶紧回家吧。”

妻子说:“你害怕台风呀?你害怕回不了家呀?”

妻子从鹿山人的背上挣扎下来,扶着墙挪步到电影院正门,伸手摸了摸“蛋镇电影院”的牌子,突然变得莫名的哀伤,竟掩面低声地抽泣。

鹿山人吃惊地问:“好好的你为什么哭?”

妻子说:“我心里的悲苦,像台风,像鹿江,像山洪暴发。”

鹿山人知道妻子内心的悲苦,但她还是第一次说出来。平时,她从不埋怨,也从不哀叹,心里最难受、最绝望的时候,也只是对鹿山人说:“我想看一场电影。”于是,鹿山人连夜准备,第二天一早便出发。

鹿山人向妻子保证说:“台风过后我们还来看电影,一个月看两场。”

妻子说:“我不等了,等不及了……我等不到台风过后了。”她双手抚着电影院的牌子,突然号啕大哭。那哭声就是山洪暴发,悲痛欲绝。

电影院院长老吴从电影院走出来:“这是哪个龟孙子贴的告示?”一把撕下自己亲手贴上的告示,对鹿山人的妻子说,“今天照常放映!”

电影散了,鹿山人的妻子脸上的绯红色更加明显,看上去比任何时候都亢奋。她在他的背上仍兴致勃勃,热泪盈眶。那是电影带来的泪水。鹿山人觉得今天的电影很好,妻子看开心了,心里感觉特别幸福。

鹿山人对老吴千恩万谢。他的妻子眼含泪水,频频点头向老吴表达谢意。

“你今天特别漂亮!”老吴慈爱地赞美了她。

她说要去照相馆,“老吴说我今天特别漂亮。”鹿山人只好改弦易辙,去往国营照相馆。这是蛋镇人最后一次见到鹿山人和他的妻子。这次台风过后,多少次台风过后,再也没有看到他们的踪影。

……

有一天,国营照相馆在玻璃橱窗展出了一幅32英寸的大型彩色照片,装了金色的边框。照片里的女人穿着橘红色的旗袍端坐在黑色的椅子上,秀发及肩,脸色绯红,面带微笑,双目炯炯有神。

“多漂亮的女人啊!像《胭脂扣》里的如花。”但眼尖的人一眼便能辨认出照片上的人是鹿山人的妻子。

(选自《芙蓉》2018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作者将故事高潮置于“台风将至”的紧张、危险的环境下展开,同时也助推人物情绪的激烈变化。
B.小说对蛋镇妇女们的形象作了生动精细的刻画,凸显了她们热心、善良等形象特点,侧面表现鹿山人妻子的美丽。
C.“鹿山,除了电影院,什么都有。”鹿山人妻子这话其实并不符合这对夫妻的物质生活现实,她脸上的“歉意”更多透露了坚强的心性。
D.小说描写一个鹿山男人和他病入膏肓的知青妻子的爱情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却将丈夫对妻子的深爱、小镇人的淳朴友善和世间的生死冷暖描写得生动感人。
【小题2】对于鹿山人夫妻来说,看一场电影到底有多重要?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理解。
【小题3】小说《深山来客》构思精巧,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株湖北的竹子

龙应台

五月初回到欧洲的家。孩子们争相报告季节的消息:“快点来看,妈妈,竹子开花了,好漂亮!”

竹子开花了?

放下行囊,我们走向花园西角的竹丛。啊,真的开满了花穗,鼓胀地包在红褐色的苞瓣里。我摸摸那仍旧滑绿的竹杆,发现地上已经落了一圈枯干卷起的竹叶。

孩子们不可置信地听我的解释:怎么会,怎么会呢?这竹子怎么会开了花就死?

我也不明白。竹子不是每九十年或一百二十年才开花死亡吗?这丛与玫瑰比邻的竹子才来我们家三年,来时还是一丛年纪轻轻的嫩竹。

翻看前两天的报纸,完全没有预料到,一翻开就是竹子的新闻:欧洲竹子全面开花,濒临死亡。

原来欧洲的竹林来自一根竹子。1907年,英国人威尔进从中国湖北用船运了一株竹子回到英国,并且以他钟爱的女儿之名为竹子取名:Muriel。原本无竹的欧洲从此就有了竹子。德国大约就有五百万丛竹子分散在大大小小的花园里头,在九十年后的今天,默默地开了花。

千万丛的竹子,在我驻足凝视的此刻,点点滴滴绽开了花穗;每一粒花穗里埋藏着种子,每一粒种子里埋藏着时间,回走的时间里埋藏着1907年湖北的土壤和雨水。谁又能向我解释所谓基因的哲学意义?三年前我自园丁手中买下的嫩竹,虽然年纪极轻,虽然竹叶新绿,竹杆初挺,但是它已经承继了1907年以来的岁月,一日亦不稍减。即使是昨日培植而成的新枝,今天也已到了开花的时辰。原来每一粒种子里不只埋藏着过去,还隐藏着未来。

剪下几枝竹花,插在瓶里,放在案头。孩子们追逐嬉闹的声音随着风飘进来,使五月的春光明媚又增加了天真烂漫的欢快。孩子与竹花之间,一定存在着一种关系;让我在这竹花前坐上几分钟,我可以听见极其细微的遥远的声音。

 1907年的中国。五月,黄花岗之役失败;六月,七女湖之役失败。七月,徐锡麟、秋瑾在安庆起事,壮烈牺牲。原本可能一同去安庆革命的蒋梦麟没去安庆却到了日本:“在一个展览战利品的战绩博物馆里,看到中日战争中俘获的中国军旗、军服和武器,简直使我惭愧得无地自客……兴高采烈的日本人提着灯笼在公园中游行,高呼万岁。两年前,他们陶醉于对俄的胜利,至今犹狂喜不已。”

蒋梦麟“孤零霉地站在一个假山顶上望着游行的队伍,触景生情,不禁泫然涕下”。

 1907年的蒋氏正值二十二岁,但是他的眼泪有几岁?往回走,1904年有日俄战争,1900年有八国联军,1895年是甲午战争,1885年,蒋氏出生的一年,是中法战争。蒋氏在上野公园所流的眼泪,无数个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都流过,是感时忧国的眼泪。那些眼泪,原来早就埋藏在他出生当日的啼哭里。或者更老:1874年日军犯台、1860 年英法联军陷北京、1840年鸦片战争……英姿焕发的青年人蒋梦麟、鲁迅、秋瑾等流下的眼泪其实那样苍老。

也是1907年,二十六岁的台湾人林献堂在日本奈良遇见梁启超。闽南语与广东话不能沟通,两人以中国文字笔谈。林献堂问:“我们处异族统治下……最可悲痛者,尤无过于愚民教育,处境如新,不知如何可以?”梁启超感慨无限:“本是同根,今成异国,沧桑之感,谅有同情……今夜之遇,诚非偶然。”

不,当然不是偶然的。台湾林家的优秀子弟和来自广东的进步分子会在一个特定的时空里发抒共同的感叹,诚非偶然。他们的感叹里深深埋藏了背后整个世纪的痛苦和挣扎。

星移物换,我们走到一个世纪的尽头,和蒋梦麟、鲁迅、林献堂、粱启超仍是同一个世纪。英姿焕发的青年人走在街上;那北京、上海来的,那台北、台南来的,走在纽约、东京、墨尔本的街上。当他们在某一个公园里独自流下眼泪时,那世纪末的眼泪是否早已深埋了世纪初的淡淡的轨迹?

所谓基因啊,不过是文化和历史的宿命吧。

世纪末的时辰到了,千千万万丛竹子同时开花,死亡。但是我不知道这能不能称为死亡?花穗中蹦出种子,种子落在肥厚的土壤中,将衍生出另一片千千万万的葱绿竹丛,在另一个世纪之初始。

死亡,竟是新生。那么文化和历史的所谓宿命,当新的种子落下,新的思想抽芽,难道宿命所埋藏的不也是民族的新生吗?

街上,孩子的欢声不断。

(选自《魂牵》,有删改)
【小题1】为什么说“英姿焕发的青年人蒋梦麟、鲁迅、秋瑾等流下的眼泪”是苍老的?
【小题2】文中多次提到“1907年”这个时间,这样写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孩子与竹花之问,一定存在着一种关系”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白
张春荣
(1)彭祖已八百二十四岁。
(2)但他外表仍像二十四岁的年轻人。走起路来,快速敏捷,步伐又大。尤其他那双眼眸炯炯有神,恍如光洁明镜,并没有因阅读人间的浮幻沧桑而昏耗暗淡。当然,人们更不会注意他眼角的细细鱼尾纹。
(3)那天,郊林清晨飘浮一层薄雾。雾中传来雄鸡唱晓。彭祖穿过湿凉竹林,在声声清脆鸟鸣的陪伴下,走向溪边。溪旁一名白衣汉子正蹲在水边洗东西。几个农人挨近观看,而后纷纷摇头:“疯子!”荷着锄头走开。彭祖走了过去,只见白衣汉子手拿一束稻草拼命在水里洗刷木炭。
(4)“干什么?”
(5)“将黑木炭洗白!”白衣汉子冷冷地白了彭祖一眼。
(6)彭祖察觉那汉子眼神深藏一股阴森寒意。彭祖不以为意,笑了笑。活了这一大把年岁,什么大风大浪、稀奇古怪没遇过。
(7)“怎么可能?”
(8)“怎么不可能?像平常大家梳头发,不都把乌黑发丝梳成雪白?”     
(9)彭祖无奈苦笑,“刷黑炭和梳头发是两件事,不能混在一块类比。”
(10)“谁说不可以?你想,黑木炭燃烧后全都化为灰烬。灰烬就是灰白色,”汉子语气坚定,“那表示黑炭可以变成灰白,用水刷久了,一定可以刷白。”
(11)“你的话似乎言之成理。可是你手中的木炭仍然漆黑。”彭祖低头,注意水中鹅卵白石间,点点蝌蚪正曳尾游动。
(12)“迟早会刷白,你看好了。”
(13)“老兄,要吹牛、骗小孩也不是这样。不要再瞎讲!”彭祖觉得这家伙大概精神有问题。
(14)“你不信,是不是?”汉子瞪他一眼,“好!告诉你,这是有根据的。八百多年前,就有人将黑炭刷白。”
有人?八百多年前?彭祖心想,这家伙真会杜撰,我活了这一把年纪,眼见耳闻,就没听说这等事?明明睁眼说瞎话。
(16)“谁?”
(17)“你一定不知道。”
(18)“说说看。”彭祖意味深长地注视着对方。
(19)“彭祖!”
(20)“彭祖?”
(21)彭祖怔忡一下,迅即朗朗大笑起来。意念急转,他瞬时明白眼前这家伙的身份。自二十四岁在云雾山巅,八位神仙每人送他百年时光以来,阴间阎王便派鬼卒捉他回去,以便销案。可是没有一个鬼卒认得出他。
(22)“有什么好笑?”
(23)“怎么不好笑,要臭美也不要这么离谱!彭祖怎么会——”
(24)“怎么不会!你怎么知道他不会。”
(25)“我当然知道。”彭祖忍住笑意。
(26)“你是谁?”白衣汉子脸上疑云重重。
(27)“我,就是,你所说的彭祖。”彭祖不疾不徐道。
(28)“好啊!你不打自招。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汉子两眼发亮,磔磔怪笑。
(29)这次你跑不掉啦!”白衣汉子丢下手中稻草,露出狰狞鬼脸一步一步地逼近彭祖,“看你往哪里跑?”
(30)“我为什么要跑?”彭祖笑立原地。
(31)“你,不怕死?”白衣汉子愣住了。
(32)彭祖坦然大笑:“怕死也不会留在这里和你聊这么久。”
(33)“该来的,怎么也躲不掉!”彭祖气定神闲地遥望天际在雾中若隐若现的青青山脉,面带微笑。微笑里,彭祖走近松树下的巨大岩石。一阵飕飕凉风如白衣般飘了过来,石隙草丛间探出的金黄小野菊轻轻摇曳。彭祖安详地阖上眼,在困盹中,头枕灰白岩石,静静入眠。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对话为主要内容,推动情节的发展,集中展示了彭祖与白衣汉子争论的细节,使彭祖与白衣汉子两个形象具体可感。
B.小说中白衣汉子实为阎王的鬼卒的结局看似出人意料之外,其实前文已有暗示,如“彭祖察觉那汉子眼神深藏一股阴森寒意”。
C.小说中白衣汉子用稻草洗黑炭,并举“青丝能梳成白发”的例子与彭祖争论,体现出他是非黑白不分的糊涂与坚持自我的固执。
D.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宁静安详的氛围,很好地映衬了彭祖面对死亡时从容、淡定、平和的心态和凛然的风度。
【小题2】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新颖的传说人物彭祖的形象,请你简要分析本文中彭祖的形象特点。
【小题3】这篇作品写的是彭祖,却不以“彭祖”为题,偏以“黑白”命之。请你谈谈小说以“黑白”为题的用意。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比较东西方的体相观是非常有趣的事。苏美文化、古希腊、古印度都有造相的文化,或以铜铸人面人首人身,或以石雕,或以塑相,用以崇拜,十分普遍。但在中国,出土千万件青铜嚣,除了三星堆有人形及面饰之外,绝不见铸像人体者(三星堆文化也因此显然与中原地区不同),且即使是三星堆,人相也未越是用来祭祀的。据考证,《魏书·崔挺传》言“光州故轰莫不悲戚,共铸八尺铜像于域东广因寺”,是铸铜像以资纪念之始,时代甚晚,且是夷人所为,与希腊以铜像纪念人的风气恰可说南辕北辙。上古石刻也不见人相雕石,祭祀则用木主,不立图相、不塑人形。故古希腊古印度是造相的文化,我国是不遗相的文化。古希腊等文化又常刻塑人体,以为美善之欣赏带拜对象,这个观念或行为在中国亦绝不存在。
这些古文化的差异,即本于彼此不同之体相观。中国不但不像古希腊古印度那么重视体相之美,认为应重心而不重形:甚且我们认为形体非审美之对象,衣裳才是。赤身露体,那种原始形体,相对于表裳冠冕黼黻,乃是可羞的。因为衣裳才是文化,赤身露体别是非文化、无文化的样态。故赤身跣足肉袒以见人,若非羞辱自己便是羞辱他人。如廉颇向蔺相如左袒负荆请罪,就是自居罪人;祢衡内袒击鼓骂曹操,即是羞辱别人。我们不曾有过人体艺术:自古崇拜天神、人王、父祖,也都不塑相。制俑者更被孔子批评,被视为缺德。是人不必相、不可相,相亦无意义也。后世塑相谴相之风,乃受佛教影响,始渐昌盛。
换言之,中国体相观的第一个特点是不重形相之美,亦无人身形相崇拜。第二个特点是形德分离,“美人”未必指形貌好,通常是说德性好。三是不以形体为审美对象,而重视衣裳之文化意义及审美价值。
古来传说,黄帝轩辕氏之后为嫘祖,能制蚕丝为衣。相较于其他民族之以兽皮为衣,则此自由华族之特色。其后“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更说明了中华文明之特点正在服饰。故以往中国往往以“上国衣冠”自居,自认为其文化高于周边民族,唐王维诗所谓“万国衣冠拜冕旒”者,即指此而言。历来帝王建立新政权亦无不以“易服色”为首务、重务。这即是以衣饰为时代文化之代表的思想的具体表现。在思想文化上,亦不妨说嫘祖之重要性胜似黄帝。且以蚕丝制衣之发明,也令其他文明视蚕衣为中国之代表。
古人论美,更常就“黼黻丈绣之美”(《札记·郊特性》)说。说容,也不仅指容貌,更是就衣饰说。这衣冠黼黻文章,即古代“文”的意思,一民族、一时代乃至一个人的文章、文化即显示于此。像希腊那样以裸身人体为美者,古人将以之为不知羞,谓其野蛮、原始、无文化也。像印度那样造相论相者,古人亦将以为无聊。因此在我国绝无《造相量度经》、《三十二相经》那样的经典:论佛相塑法画法,也只说“是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仍是就衣服讲。在我国,论相也一直只是旁支末流之学,与婆罗门之重视论相、佛教之有叫弗身信仰”迥异。后虽受佛教影响,造相之风渐盛,但思想上终究以此为流俗信仰。中国佛教哲学更是强调“不着相”。
即或要观相、见相,大抵也非“观相”而是“现象”。象非人体形相,乃是秩宗之职、章服之制、尊卓之别,整体表现于衣饰上。观此图象,即见文明。象不以形见,文明不由体相上看,故《易》论“文”,以虎豹之纹为说。人身体上的衣服,则如虎豹之纹。其论文明文化,也从不指人体。此不仅可见文明文化是由衣裳上说,更可见中国人论美,不重形美而重视内在美,是要由内美再宣畅于形貌四肢的。
(摘编自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注①木制的神位,上书死者姓名以供祭祀,又称神主,俗称牌位。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美文化、古希腊和古印度都有造相的文化,或铜铸、或石雕、或塑像,用以崇拜和祭祀。
B.我国是不造相的文化,上古石刻不见人相雕石,即使崇拜天神、人王、父祖,也都不塑相。
C.婆罗门重视论相,佛教有“佛身信仰”,受此影响中国造相之风渐盛,但终究不是主流。
D.螺祖的传说表明,中国很早能制蚕丝为衣,这使衣饰成为时代文化的代表。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篇以对比分析为主,从现象和本质,逐步揭示了中国体相观的内涵。
B.文章提到中国体相观有三个特点,并较为深入地论述了第一点和第三点。
C.文章援引许多史料典籍,不仅增强了可读性,而且加强了论证的深度和广度。
D.文章以制蚕丝为衣为立论前提,用大量篇幅阐述衣裳的文化意义及审美价值。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三星堆的人形及面饰用来祭祀,也不能说明古代中国有造相的文化。
B.廉颇左袒请罪,自居罪人,可见中国人重心而不重形,要把内在美表现于形貌四肢。
C.只有以人体为美善的欣赏对象,以形体为审美对象,才可能发展出入体艺术。
D.佛教原本重视塑相造相,但中国佛教哲学强调“不着相”,可见中国体相观强大影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望文生义地来说,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适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與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法治是以法律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因而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自行配合的依据。
B.人治是统治者仅以个人好恶作为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进行统治的治理方式。
C.礼治是按照历史积累形成的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治理方式。
D.礼和法律本来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只是一种行为规范,用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段采用先立后破的论证方法,从“‘人治’和‘法治’相对称的说法并不清楚”说起,由浅入深,引出对“礼治”的探讨。
B.第三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
C.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为了论证礼治和法治的不同,本文采用了举例、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礼因为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C.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D.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