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湖 底

阿 城

后半夜,人来叫,知青们都起了。

摸摸索索,正找不着裤子,有人开了灯,晃得不行。浑身刺痒,就横着竖着斜着挠。都挠,咔哧咔哧的。说,你说今儿打得着吗?打得着,那鱼海了去了。听说有这么长。可不,晾干了还有三斤呢。闹好了,每人能分小二百,吃去吧。

人又来催。门一开,凉得紧,都叫,关上关上!快点儿快点儿,人家司机不等。这就来,也得叫人穿上裤子呀!穿什么裤子,光着吧,到那儿也是脱,怎么也是脱。

不但裤子穿上了,什么都得穿上,大板儿皮袄一裹,一个一个地出去,好像羊竖着走。

凉气一下就麻了头皮,捂上帽子,只剩一张脸没有知觉。一吸气,肺头子冰得疼。真冷。玩儿命啊。吃点子鱼,你看这罪受的。

说着,都上了车。车发动着,呼地一下蹿出去,都摔在网上了,都笑,都骂,都不起来,说,躺着吧。

草原冻得黑黑的,天地黑得冷,没有一个星星不哆嗦。就不看星星,省得心里冷。

骑马走着挺平的道儿,车却跑得上上下下。都忍着,说,颠着暖和。天却总也不亮,都问,快到了吧?别是迷了。

车也不说一声儿,一下停住。都滚到前头去了。互相推着起来,都四面望,都说,哪儿哪?怎么瞅不见呀?车大灯亮了,都叫起来,那不是!

草原不知怎么就和水接上了。灯柱子里有雾气,瞅不远。都在车上抓渔网,胡乱往下扔。扔了半天,扔完了。都往下跳,一着地,嗬,脚腕没知觉,跺,都跺,响成一片。

车转了个向,灯照着网。都择,择成一长条,三十多米,一头拴在车头右边。刚还黑着,一下就能看见了,都抬头,天麻麻亮。都说,刚才还黑着呢。

先拢起一堆火。都伸出手,手心翻手背,攥起来搓,再伸出去,手背翻手心,摸摸脸,鼻头没知觉。都瞅水。

说是湖,真大,没边儿。湖面比天亮着几成。怪了,还没结冰。都说,该结了,怎么还没结呢?早呢,白天还暖和呢,就是晚上结了,白天也得化。这才刚立秋。刚立秋就这么冷。后半夜更冷。关外不比关里。北京?北京立秋还下水游泳呢!霜冻差不多了,霜冻也没这嘎达冷。

酒拿出来了,说,都喝。喝热了,下水。火不能烤了,再烤一会儿离不了了,谁也不愿下了,别烤了,别烤了。都离开了,酒传着喝。

天一截比一截亮。湖纹丝不动。

都甩了大羊皮袄,缩头缩脑地解袄扣子。绒衫不脱,脱裤子。都赶紧用手搓屁股,搓大腿,搓腿肚子,咔哧咔哧的。

搓热了,搓麻了,手都搓烫了,指尖还冰凉。都佝着腰,一人提一截网,一长串儿,往水里走。

都嚷,这水真烫啊!要不鱼冻不死呢,敢情水里暖和。你说人也是,咋不学学鱼呢?嘿,人要学了鱼,赶明儿可就是鱼打人了。把人网上来,开膛,煺毛,抹上盐,晾干了,男人女人堆一块儿,鱼穿着袄,喝着酒,一筷子一筷子吃人,有熏人,有蒸人,有红烧人,有人汤。

都笑着,都哆嗦着,渐渐往深里走。水一圈儿一圈儿顺腿凉上来。最凉是小肚子,一到这儿,都吆喝。

水是真清。水底灰黄灰黄的。脚碰到了,都嚷,嘿,踩着了!懒婆娘似的,天都亮了,还不起!别嚷别嚷,鱼一会儿跑了。

网头开始往回兜,围了一大片。人渐渐又走高了,水一点一点浅下去。水顺着腿往下流,屁股上闪亮闪亮的。都叫,快!快!冻得老子顶不住了!

天已大亮,网两头都拴在车头后面。司机说,好了没有?都说,好了好了,就看你的了!

半天没动静。司机一推门,跳下来,骂,妈的,冻上了,这下可毁了!都光着屁股问,拿火烤烤吧?

司机不说话,拿出摇把摇。还是不行,就直起腰来擦一下头。都在心里说,嘿,这小子还出汗了。

司机的胳膊停在脑门上,不动,呆呆的。

都奇怪了。心里猛地一下,都回过头去。

一疙瘩红炭,远远的,无声无息,一蹿,大了一点儿。屁股上都有了感觉。那红炭又一蹿,又大了一点,天上渗出血来。都噤声不得,心跳得咚咚的,都互相听得见,都说不出。

还站在水里的都一哆嗦,喉咙里乱动。听见那怪怪的声音,岸上的都向水里跑。

湖水颤动起来,让人眼晕,呆呆地看着水底。灰黄色裂开亿万条缝,向水面升上来。

都是鱼。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简笔勾勒出草原知青们寒夜起床的情形,简洁的对话透露出他们对打鱼期待,也烘托出了天气的寒冷。
B.草原上十分颠簸,知青们却说“颠着暖和”,湖水很冷,知青们却说“这水真烫啊”,这体现了他们与众不同的精神境界。
C.小说结构灵活,不刻意追求情节的完整性,大量使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讲述了草原知青寒夜捕鱼的故事。
D.小说结尾部分描写了旭日东升的画面,用笔新奇,而知青们面对此景时的激动是因为太阳出来他们就不会那么冷了。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小说写了草原知青寒夜捕鱼的故事,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05 10:31: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提琴
阿城
老侯是手艺人。老侯原来在乡下学木匠,开始的时候锛1檩锛椽子。
锛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站在原木上,用锛像用镐,一下一下把木头锛出形来,弄不好就锛到自己的脚上。老侯一次也没有锛到自己脚上。
老侯对没有锛伤自己很得意,说,师傅瞧我还行,就让我煞大锯。
煞大锯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先将原木架起来,一个人在上,一个人在下,一上一下地拉一张大锯。大锯有齿的一边是弧形的,锯齿有大拇指大。干别的活可以喊号子,煞大锯却只能咬着牙,一声不吭,锯完才算。
老侯的腰力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后来老侯学细木工,手下稳,别人都很佩服,其实老侯靠的是腰。
老侯学了细木工,有的时候别人会求他干一些很奇怪的活儿。老侯记得有人拿来过一只不太大的架子,料子是黄花梨,缺了一个小枨,老侯琢磨着给配上了。
人家来取活的时候,老侯问,这是个什么?来人说,不知道。老侯心里说,我才不信不知道呢。
不过老侯到底也不知道那个架子是干什么的,这件事一直是老侯的一块心病。
老侯的家在河北,早年间地方上有许多教堂,教堂办学校,学校上音乐课,用木风琴,弹起来呜呜的很好听。老侯常常要修这木风琴。修好了,神父坐下来弹,老侯就站在旁边听。
有一次神父弹着弹着,忽然说,侯木匠,你会不会修另外一种琴?老侯问,什么琴?神父说,提琴。老侯不知道,嘴上说试试吧。神父就把提琴拿来让老侯试试,是把意大利琴。
老侯把琴拿回家琢磨了很久。粗看这把琴很复杂,到处都是弧,没有直的地方。看久了,道理却简单,就是一个有窟窿的木盒。明白了道理,老侯就做了许多模具,蒸了鱼膘胶,把提琴重新粘起来。神父看到修好的琴,很惊奇。神父于是介绍老侯到北京去,因为教会的关系,老侯就常修些教堂的精细什物,四城的人都叫老侯“洋木匠”。
老侯因为修过洋乐器,所以渐渐有人来找老侯修各种乐器,老侯都能对付。这以后,老侯就做了乐器厂的师傅,专门修洋乐器。
一天有个干部模样的人拿来一把提琴,请老侯修。老侯一眼就认出是神父那把提琴,老侯没有吭声。老侯知道,跟教会沾关系,是麻烦。因为是修过的东西。所以做起来很快。干部来取琴的时候,老侯忍不住说,您的这琴是把好琴。干部说,不是我的,是单位上的。老侯说,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存着吧。是把好琴。
文革开始的那年夏天,到处抄家砸东西,老侯忽然想起那把琴。厂里不开工,老侯凭记忆寻到那个单位去。
老侯在这个单位里东瞧瞧,西看看。单位里人来人往,大字报贴得到处都是,到处都是加了碱的面浆糊味儿。老侯后来笑自己,这是干吗呢?人家单位的东西,自己找个什么呢?怎么找得到呢?于是就往外走。
可巧就让老侯瞧见了那把琴。琴面板已经没有了,所以像一把大勺,一个戴红袖箍的人也正拿它当勺盛着浆糊刷大字报。
老侯就站在那里看那个人刷大字报。那人刷完了,换了一个地方接着刷,老侯就一直跟着,好像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注:锛:木工用的一种工具,用时向下向内用力砍,称“锛子”,这里用作动词用。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前半部分花了不少笔墨写老侯学木匠活的过程,看起来与中心情节无关,但这部分内容既是对人物身份的初步交待,也为下文情节发展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B.小说中神父、干部模样的人、刷大字报的人等次要人物,虽然和老侯身份地位不相同,但却同处在特定的时代,其命运及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的影响。
C.阿城的这篇小说不以情节紧张取胜,而是以冷峻的笔调写人写事,文中没有强烈的抒情段落,作者也几乎没有什么议论性的文字,但却体现了作者的深刻思考。
D.通过小说情节的发展,我们也见证了老侯精神世界的巨大转变,他由一个普通的手工艺人,转变为一个关心国家命运、有较高政治觉悟的上进者。
【小题2】小说主人公老侯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小题3】小说为何以“提琴”为题,试作简要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堂的日子
阿成
内人不在,便到女儿家小住几日。女儿的家在一个闹市区。那一带的周边除了一所大学,最热闹的莫过于那条大约有二百米的坡路了。坡路两侧净是摊贩和菜床,浏览其货,可谓是应有尽有。
停停走走,到了坡路的顶端,便是这座城市最早的主干道之一了。主干道的道路两旁,同样被各种商场、酒店、邮局、餐馆所挤占。然而这还不是全部内容,女儿很内行地告诉我,在这条主街的副道上,即小街小巷里,还隐藏着六七家不为人知的老字号的微型餐馆。据坊间传说,这些小餐馆原本是在热闹鼎盛的道外区。说到“道外”,先前曾有这样的一个说法,城里的道里区是“人间”,南岗区是“天堂”,而道外区则是“地狱”。“天堂”的主干道两侧自然是容不下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餐馆了,所以,这些“道外”来的老字号只能选择那些背街背巷安顿下来,悄然开张。因了小餐馆之小,每家挂的招牌也极其通俗、简单。
有道是“胡天八月即飞雪”。一早起来,天儿已然有些阴沉了。倏忽间,天上竟飘起了零星的小雪。正所谓气候与美食从来是携手并行的。女儿事先提前提醒我说,咱们要去的这家小馆儿,客人多,服务态度不是很好,一副你爱吃不吃的样子。我说,这反倒是“道外”的风格了。其实未必是人家态度不好,而是东北人豪爽个性使然,并不论男女,说起话来自然就很冲。但是,无论如何比之大酒家的服务生的假笑要好受得多。
女儿领我去的地方是砂锅油饼店,招牌也就是这么简单。女儿问我,愿不愿意吃这种老味道。我说,好,太好了。
果不其然,这家专事砂锅油饼的小馆儿,凹在一个不显眼儿上处,倘若稍不留神人已经走过去了。进去后,女儿要的是酸菜狮子头砂锅,这倒是南北混搭。只是不知道是怎样的一种味道,我就没必要冒险了,要了一份普通的砂锅豆腐。老板娘看上去五十不到的样子,精力充沛,动作麻利。
我倒是未看出她态度怎样的不好,反而觉得她的态度颇有一种家庭的氛围。老板娘说,主食有油饼和二米饭。我想了想说,还是油饼吧。老板娘说,你们二位有一斤油饼就够了。我说,那好,就要一斤油饼。
不到五分钟,砂锅和油饼就上来了。砂锅的汤还翻滚着,一定是在灶台上早就热着了,用汤勺咂一口,果然是存在记忆中的老味道,只是略微有一点点咸。然而这才是东北人的口味呀。在我们父女俩用餐的空间,老板娘还特意过来问,需不需要加点汤?显然,她一直在注意着我们。是啊,称职的老板娘总是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说句笑话,组织部的干部都应当先当“老板娘”,然后再当干部。这样工作就会干得更好。我说,谢谢,不用了。过了一会儿,老板娘又顺手把别的餐桌上的客人剩下的餐巾纸包放到我的桌上。呵,正好可以用来擦一擦抓饼的油手。
外面的雪还在飘着,拉开看,很像一台老式话剧的布景。总之,这顿砂锅油饼吃得很舒服,一额的细汗。一算账,价钱也很便宜,不错。
父女俩顶着精巧的雪花往回走的时候,女儿似乎有感而发,说,看来什么事都是看人下菜碟啊。我说,此话怎讲?女儿说,这个老板娘很会看人哪,又要给你加汤,又给你送餐巾纸。知道吗,这里的餐巾纸包是要钱的。我在这儿吃过几次,从未见老板娘的服务这么好。我笑着说,同辈份人总是通着心的。
回去的路上,于纷纷扬扬的雪界里,我突然有了种想喝酒的欲望。便拐进了一家便利店,逡巡之后,选中一瓶。便利店的老板也在五十多岁的样子,他一直在注视着我。我便冲他一笑。他也冲我一笑,还眨了一下眼。我知道这是喝酒人之间会心的一笑了。然而,老板并不知道我其实是不能喝酒的,即便是喝半两也会满脸通红。是啊,这让人喝酒的欲望除了要有好心情,与这下雪的天气总是有些关联的吧。仰头看着这满天飘飘洒洒的小雪,心想,这天堂里的日子大抵也不过就是如此吧。
选自2017年8月18日《天津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不仅交代了人物活动的背景,还与下文“天堂里的日子”形成对比。
B.在老板娘眼里,“我”和她是同辈份人,自然对“我”要比对女儿热情。
C.“我”和女儿在砂锅油饼店的感受不一样,主要原因是两代人内心体验和情感倾向不同。
D.结尾处“我突然有了种想喝酒的欲望”,一方面是因为砂锅油饼店的经历让人愉快,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对生活的热爱。
【小题2】简析“雪”的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3】谈谈你对标题“天堂的日子”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抻面
阿城
铁良是满族人。问他祖上是哪个旗的的,他说不知道,管它哪个旗的,还不都是干活儿吃饭。
铁良在北京是个小有名气的人,名气是抻得一手好面。面是随时有客要吃就得煮的,因此,铁良专在一家做。
铁良原来有几股钱在店里,后来店叫政府公私合营了,铁良有些不太愿意,在公家人面前说了几句。公家人也是以前常来店里吃铁良抻的面的主儿,劝了铁良几句。几年以后,铁良知道害怕了,心理感激着那个公家人。
抻面最讲究的是和面。和面先和个大概齐,之后放在案子上沾块湿布“省”着。后来运动多了,铁良说,这反省就是咱们的省面。省好了面,愿意怎么揉掐捏拉,随您便。
省好了的面,内里没有疙瘩。面粉一掺了水,放不多时就会发酸,所以要下碱。下了碱的面,就可以抻了。
有人用舌头试碱放多了还是少了,舔舔,有一股苦甜香,就是合适了。铁良试碱不用舌头,一半儿的原因是抻面是个露脸的活儿,是公开的,客人看着,当面的。铁良用鼻子,闻闻,碱多了,就再放放,“省”碱。
跑堂的得了客人要的数儿,拉长声儿喊给铁良。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儿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
铁良不含糊,当当一手揪出一拳头面,啪,和在一起,搓成粗条儿,掐着两头儿,上下一悠,就一个人长了。人伸开胳膊的长度等于这个人的身高。铁良两手往当中一合,就是两股,再抻再合,就是四股,再抻再合,八股,十六股,三十二股,六十四股,一百二十八股。之后掐去两头,朝脑后一甩,好像是大闺女的辫子飞落到灶上的锅里,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去店里座位上。
锅边儿的伙计用双长筷子搅两下,大笊篱捞出盛到海碗里,海碗里有牛骨高汤,入好面,撒几片芫荽,葱丝儿,带红根儿的嫩菠菜,满天星辣椒油花儿,红,绿,白,啪哒,放在了客人面前。客人挑起一箸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铁良呢,和街上的熟人聊了有一会儿了。
50年代初,镇压反革命,押去刑场的时候还许犯人点路边的馆子,吃最后一口人间食。有个老头子被押在车上,路过铁良的店,说是去阴间的路上得吃口抻面。于是押进去,老头子张口要龙须面,铁良也不说话,开始抻。
铁良几下就抻好了,亲自放面下锅,瞬时捞起,入在汤里双手捧了碗放在老头儿面前。围观的人都伸头去看,说不出话来。老头儿挑起面迎光看看,手上的铐哗啦啦响,吃了一口,说,是这个意思,就招呼上路了。
铁良后来跟人说,这就是当初借钱给我学手艺的恩人,他就是要我抻头发丝儿面,我也得抻出来。
《选自阿城选集》
[注]①抻(chēn)用手把面团抻成面条。抻:拉长。
【小题1】概括文中铁良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6分)
答:
【小题2】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铁良的抻面手艺?请简要分析
答:
【小题3】理解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后来运动多了,铁良说,这反省就是咱们的省面。省好了面,愿意怎么揉掐捏拉,随您便。(6分)
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赵一曼女士
阿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经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呦”………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在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的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首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的摆在哪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的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有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来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几十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    
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永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同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的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毙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英雄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既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尊敬之意,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B.“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级提出的建议,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
C.“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两个陌生人之间有意无意的搭讪,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D.医院是“我”与赵一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监禁期间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在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中再现了赵一曼的英雄本色。
【小题2】小说中主要展现了赵一曼身上的哪些气质和精神,请结合具体事件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宠 物
阿城
①金先生有六十多了,就喜欢个动物。解放那年,家里还养着条狼狗,左邻右舍早就恨那狼狗吓人,政府一说要灭狗,街坊们就控诉金家的“日本狼狗”。金先生紧着解释家里的这条狗是蒙古狼犬,跟日本不沾边儿,但蒙古狼犬也是狗,在灭之列,一索子套走,脖子上还系着金先生摩得油腻柔软的勒头。
②金先生藏着悲苦好几年,回回往街门口站,就恍惚觉得狗又来蹭自己的腿,伸手虚摸摸,什么都没有啦。
③金先生于是就养了只猫,很平常的品种,毛色黄白相间,像虎,可虎是黄条里有黑道儿。邻居也有养这样的猫的,金先生于是心很安。
④猫干净,自己到外头土里拉屎,完了还知道自己用土盖上。金先生想,这猫祖宗不知是遭过多大的罪,才这么一代一代小心着。狗也干净,可是耿直,老想打架,像长不大的楞小子,不像猫一有风吹草动就上树上房了。
⑤猫洗脸,一只爪子举着,动脸,舌头舔来舔去,要是人早一脸唾沫了。猫洗了脸,就定定地看个什么地方,好像女人洗澡觉得叫人瞅见了,于是恨恨的,或者呆呆的一脸春思。
⑥金先生常买个鱼头鱼肚肠什么的,放在盘子里给猫吃,看着猫将头一抻一抻地吃完。猫吃完了,跳到金先生怀里舔金先生的手。金先生闻闻手,怪,没有鱼腥味儿。
⑦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金先生实在是拿不出东西给猫吃,急昏了头,喂了猫一回树叶儿,猫恶心得在门柱子上蹭嘴。金先生苦笑,唉,猫知道上树,要吃树叶子还用得着我操心吗?
⑧猫自己跑了。金先生担了几天心,后来想,跑了跑了吧,别让人吃了就行。猫不仁义,这上头就不如狗。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可气节当不了饭哪,倒是不仁不义兴许活得下来。一个畜生,能怎么着呢?
⑨猫一走,家里就闹耗子了。金先生夜里躺在床上听耗子丁零哐啷地闹,想,闹什么呢?家里的吃食是人挣来的,人都不够,你们还搜寻什么呢?瞎忙。
⑩腊月里的一天,金先生开抽屉找东西,刚拉开,一条大耗子窜出来,翻身逃走了。抽屉里吱吱叫,一大股鼠臊味儿冒出来,原来大耗子下了一窝小耗子。
⑪小耗子还没睁眼哪,小爪哆嗦着,灯一照,半透明,像蜡烛头儿。金先生想,这可怎么办,我这儿成产科了。
⑫金先生怕小耗子冻着,就很小心地把小耗子们挪到自己床上靠炉子的一边儿放好,一回身儿,瞧见大耗子在桌子底下瞪着自己。金先生说,你这个当娘的,怎么办呢?
⑬金先生还真不知道怎么办。大耗子不走,金先生认为是娘放心不下,就到门外隔着玻璃往自己屋里瞧。
⑭大耗子蹿上床,一只一只地把小耗子叼走。小耗子在娘的嘴里四脚儿乱蹬。金先生在外面叹气了,说,连耗子也不信咱们,这人也真做得没意思了。
⑮金先生进来找耗子洞。找着了,说,这一家老小是守寒窑哪。于是搬箱挪柜,空开耗子洞的前面,再把炉子摆在耗子洞的附近。
⑯自此金先生在家里轻手轻脚,像个房客,生怕惊动了洞里的房东。
每每金先生斜躺在床上,两手放在脑后,看着耗子洞,琢磨着看不见觉得到的宠物,想,吃不上个什么,暖和着吧。
⑱冬日的阳光照进来,金先生睡着了,宠物们一只一只地出来了。
【小题1】小说中的狗和猫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小题2】猫出走之后金先生出现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小题3】分析画线语句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4】结合金先生养宠物的经历,探究小说中寄寓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