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有两大支柱,一是儒家,一是道家。一般认为,儒家比较强调伦理学,重视道德修养;道家则强调智慧的觉悟和解脱。两者的不同,可以用三个简单观念来加以分辨。

第一,儒家的思考方式是以人类为中心,所以肯定我们要尊重及帮助别人,让人类社会可以永续发展。儒家采取的路线是从政治上改革。

道家认为以人为中心去思考问题,必定徒劳无功,必须改变思维模式,超越人类本位。而超越人类本位,首先必须顺其自然,尽量避免人为的造作,因为人为的造作越多,麻烦越多。譬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定出真、善、美的标准以后,就会有不真、不善、不美出现;反之,如果还没有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开心自在,不用刻意做好事,因为没有所谓的好事可做;不用担心有没有面子,因为所要做的只是活着而已。所以,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相对的,道家的思想是要我们设法排除人类本位的想法,敞开眼界与心胸,从整个宇宙来看一切。只有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拘束,心灵才可能自由逍遥。

第二,儒家以“天”为至高存在,凸显历史背景;道家以“道”为至高存在,展现宇宙视野。任何一派哲学对于宇宙的真相或本体都必须有所论断。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以“天”作为字宙的最后根源。古人称帝王为“天子”,更是充分证明“天”在古人心目中是至高主宰。儒家承前启后,继承了这一观念,把“天”当作最高存在。孔子两次遇到困境,都把“天”抬出来,如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道家则不同,道家以“道”代替“天”,“天”则被降格为和“地”并称,“天地”并称指的主要是自然界,自然界本身保持一种均衡状态,问题也远比人类社会少。然而,自然界虽然自给自足,毕竟不是最后的根源。道家认为宇宙最后的根源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孕育万物,是一切的起始与归宿;“道”存在于万物之中,却又超越万物。道家由“道”取代“天”的地位,很多西方学者据此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最具革命性的思想。

第三,儒家期盼“天人合德”,从向善到择善到至善;道家则希望“与道合一”。“天人合德”的“德”是善的德行,亦即人要行善,要不断地修养德行。“与道合一”则代表人要成为有道者或行道者,觉悟了“道”,人的生命境界整个就不一样了。

过去认为,有三种人学习道家会比较有心得。一是年长的人,二是失意的人,三是非常聪明的人。从秦汉到唐宋,中国历代的文人,许多都喜欢道家,他们的作品所用的语汇,他们的生命所展现出的情调,与崇尚儒家的文人截然不同。像苏东坡在《前赤壁赋》提到的:“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这显然是道家对大自然的欣赏,可以说是敞开心灵与自然沟通,不像儒家主要界定在人的社会中。

但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也不能没有儒家作为指引,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从家庭出发,然后进入社会,因而必须设法实践人与人之间适当的关系。如果离开儒家,可能会面临不知如何安顿自己,以及不知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况且,如果大家都走道家的路,这个个社会要交给谁来担当呢?由此观之,儒家和道家在社会的功用上,是有点分工合作的意味。

(节选自傅佩荣《国学的天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有关道家思想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道家认为人为的造作多,麻烦就会多,假如不定真善美的标准,每个人都可开心自在。
B.道家认为要敞开眼界与心胸,从整个宇宙看一切,只有不受时空拘束,才可能自由逍遥。
C.道家认为“天地”并称主要是指自然界,自然界能自给自足,它的问题远比人类社会少。
D.道家认为“道”孕育万物,以“道”代替“天”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革命性的思想。
【小题2】下列有关儒家与道家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强调人的社会性,以便人类永续发展;道家认为要超越人类本位,顺其自然。
B.儒家以“天”为最高存在;道家认为“道”是宇宙最后的根源,“道”才是至高的。
C.儒家强调要不断地修养德行;道家认为智慧的觉悟和解脱重要,觉悟了“道”尤其重要。
D.儒家盼“天人合德”,从向善到至善;道家希望“与道合一”,人就成为了有道或行道者。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活在世上,不能没有儒家作为指引,否则,会面临不知如何安顿自己等诸多问题。
B.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以“天”作为宇宙的最后根源,“天”在古人的心目中就是至高主宰。
C.中国历代文人都喜欢道家,他们的生命所展现出的情调,与崇尚儒家的文人截然不同。
D.面对乱世,儒家采取的路线是从政治上改革,儒家有勇于担当的精神,这比道家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2 11:05: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画是以线条为主体的造型艺术。一般来说,除了渲染和敷色之外,中国画的技巧就是运用线条的技巧。这话看起来有点绝对,其实,单纯的线条——直线、横线、曲线,其丰富性全在于线性的变化里,变化全在于提、按、顿、挫之间,因此,线性的变化,可用徐、疾、轻、重和枯、湿、浓、淡八个字概括。扩而大之,提、按、顿、挫也是点的法则,也是大、小墨块的法则。点是线的起始,线也可看作是点的连缀,而面则是线的放大体、扩张状。所以,这种线条的法则,中国画的术语称作为:笔墨。笔墨两字相连,功能是相依、相存、相映。徐、疾、轻、重为笔法,是笔法造成的线条节奏;枯、湿、浓、淡为墨法,是墨法造成的层次和质量的效果。这些,和中国书法的线条完全相似。所不同的是,中国画的线条表现的对象是天地万物、自然造化的形象;而中国书法的线条表现的对象是汉字。前者的线条要依附形象才具备欣赏价值;后者则有着完全独立的欣赏价值。两者都能打开心扉,驱动灵感,畅神酣情,悦性抒怀。
书法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笔法发展的过程。从描到写。甲骨、金文、石鼓是描,隶书有提按,出现了徐、疾、轻、重的变化,由此开了写的先河。正书、行书、草书完善了写的法则,使书法的笔法变化无穷。中国画的发展,也是如此。因为中国画要顾及形象,它要拓展写实的技巧,所以,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了建立自己的写实体系,它停留在描摹自然的阶段。人物画的游丝描、铁线描等,用力匀称,但单纯的线有时是难以写尽画家的心绪变化的,搞不好甚至还会被误解为是女红描花,因此中国画在对线条的处理上,不仅有描画,同时还有勾勒和书写,它们相互之间又有着内在必然的联系。例如用勾勒的方法有时更能体现出游丝描和铁线描的功力。但不管怎么说,描画总是中国画中线条表现的一种最基本的手法。六朝的山水画,勾勒填色,也是描的状态;五代两宋的花鸟画,曲尽写真务实之能事,同样不免描的倾向。一有了提、按的笔法将写的情致纳入绘画,绘画就神采飞扬起来了。人物画的莼菜条笔法,山水画的各式皴法,勾花点叶式的写意花卉,为线条的变化带来了极大的生机。
这里所说的描,是指和写有着因果关系的一种绘画状态。描有着自己一整套的技巧,它体现写形的功力,一旦寄写于描,将提按之意融入描法,描的魅力就大大增加,李公麟的白描就极具书写性。
描、勒、写再加上绘、画、图,中国画艺术在表现手法上,从一开始就抓住了视觉艺术表现语言中最关键的要素,那就是线条、色彩和造型,而其中富有写意的表现性的线条,及其一系列处理线条的方法,仍然是中国画表现语言中最本质同时也是最具魅力的部分。
(摘自《对比艺术·线条笔法》,作者刘旦宅)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以线条为主体,运用线性的变化来体现线条的丰富性,所以说,中国画的技巧就是运用线条的技巧。
B.书法的发展经历了从描到写的过程,其中,隶书开了写的先河,正书、行书、草书完善了写的法则,使书法的笔法变化无穷。
C.因为李公麟把提按的笔意融入了妙法,所以他笔下的白描极具书写性,作品的魅力也就大大增加了。
D.中国画艺术在表现语言上最本质最具魅力的部分就是富有写意的表现性的线条,及其一系列处理线条的方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点是线的起始,线也可看作是点的连缀,而面则是线的放大体、扩张状,所以,中国画的术语称线条法则为笔墨。
B.中国画和书法都以徐、疾、轻、重为笔法,以枯、湿、浓、淡为墨法,线条完全相似,所以两者虽然表现对象不同,但都能打开心扉,驱动灵感,畅神酣情,悦性抒怀。
C.中国画之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了建立自己的写实体系而停留在描摹自然的阶段,是因为它要顾及形象和拓展写实的技巧。
D.六朝的山水、五代两宋的花鸟画都把描画作为线条表现的一种最基本的手法,但加入了写的笔法,为线条的变化带来了生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以提、按、顿、挫作为点或墨块的法则,术语称为“笔墨”,笔法造成的线条节奏,墨法造成的层次和质量的效果。
B.中国画的线条要依附天地万物、自然造化形象才具备欣赏价值,中国书法线条表现的对象是汉字,有着完全独立的欣赏价值。
C.勾勒的方法更能体现出游丝描和铁线描的功力,所以画家要想写尽心绪变化,在画人物画的时候就不能单纯运用用力匀称的游丝描、铁线描等。
D.中国画以描、勒、写和绘、画、图为艺术表现手法,这也是视觉艺术表现语言中最关键的要素,即线条、色彩和造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重构阅读信仰
数字出版与电子阅读的出现,图书品类与数量的增加,丰富了我们的阅读视野。这是一个为阅读准备了各种条件的时代,却也是遭遇阅读不断下降的时代。我们不能说图书像商品一样出现了通胀,因为人类对于精神世界的需求与对物质的需求是不同的。商品有供大于求的时候,思想的探索则没有止境。我们可以容忍一件商品的随意组合,但不会容忍一本书的思想凑泊。于是在各种载体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格外需要阅读者作为主体的觉醒和信仰的重构。
阅读信仰的重构是指我们面对更多的阅读选择、更方便的阅读工具时要有自己的主体性觉醒与抉择。这种主体性觉醒实际上是一种阅读者的个体价值主张。为什么读书的人少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不会读书了,或者是我们对于阅读本身需要的基本要素缺乏认知。
首先要走出开卷有益的认识误区,学会鉴别和挑选真正有价值的图书。在实用阅读与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出现了很多遮蔽我们双眼的垃圾书。那些内容拼凑的图书正在摧毁我们对于书籍的敬畏。安德烈•希夫林认为,20世纪上半叶,出版人坚信让读者接触到真正的好书是出版的使命,20世纪下半叶,出版业正在盈利的驱使下沦为第二个娱乐业。图书的特殊属性不像一首歌一听即觉出喜不喜欢,也不像一部电影看下来只需要一两个小时。我们借助于畅销榜单买书是有风险的,因为编撰一个好书名拼凑一堆杂内容的书不在少数。所以,在这样的情形下,买书相信名家或书评已经不足据,更需要自己对图书在购买之前作必要的阅读与鉴别。把时间花在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上是对生命的浪费。
其次是在多元选择中独立抉择自己的阅读取向。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阅读取向也应当如此。网络阅读背负了不应有的“浅阅读”的诟病。我们知道,无论是内容还是方式的选择最终还在于读者本人。对一个有阅读主体性的人来说,网络是新闻阅读的最佳选择,电子书是旅游阅读时最佳的携带,图书在家里或图书馆里仍然是一种享受,书中泛黄的纸有一种淡淡的香。所以,何必去夸大技术的危害呢?恰恰,一个没有主体性的人,他对于网络浅阅读的沉湎是他个性缺失的某种延伸。所以,阅读主体应当掌握各种阅读载体所对应的阅读方式和阅读风格。就像在网络上不适宜读长篇巨著一样,我们也没有必要在可以借助电子书检阅文献时非得一部一部找。简而言之,让阅读工具或载体服务于你而不是牵着你的鼻子走。据报道,航天科技集团将用卫星发行数字正版图书,这将使我们的阅读产品的获得更为便捷。可见,科技之于阅读利弊,原是要辩证看待的,关键在于人作为阅读主体的选择。阅读主体意识一旦丧失,那么科技的先进就容易成为他加速迷失的工具了。
阅读信仰的重构更在于将阅读与自己生命体认结合起来。阅读是人类独自用心灵觉照世界的方式,只有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和确立自己的阅读价值,才能真正发现阅读之妙。欧阳修认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可见古人认为读书是学问与修身的根本。即读书是要与自己的身心发生联系而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从这一点来说,读书是本分事、老实事,与他人无关、与外在无关、与炫耀无关,是用来培育性情与启迪思想的。所以,构造自己的阅读信仰,必须自己问自己,个人读书与涵养身心与气质变化有无相关。那种以为随大流买几本畅销书就已经算是读书的人,其实是自我麻痹。只有阅读与身心结合,阅读才算有了信仰。
(选自2010年04月30日《人民日报》,作者刘伟见)
【小题1】下列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数字出版与电子阅读容易使读者迷失主体意识。
B.商品可以随意组合,思想无法凑泊成书。
C.买书不应该仅凭畅销榜单作决定,也不应该依赖名家或书评。
D.数字出版物的阅读是“浅阅读”,适合于阅读新闻。
【小题2】(小题2)作者针对什么阅读现状而提出“重构阅读信仰”的主张?(5分)

同类题3

社科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中国戏曲的写意性

戏曲通过综合化的舞台手段来表现生活,因而是“表现性”的艺术。它不像西方写实戏剧那样对生活动作进行直接模仿,而是经由节奏、韵律、姿态对生活动作进行加工、抽象、美化之后,再用它来表现生活,它的表现生活就不是写实性而是写意性的。马鞭一摇就是在路上走马,船桨一晃则是在江里行船,快步跑圆场则是人在急速行路——戏曲表演与生活动作拉开了距离。

西方美学以逼真为美的极致,无论是古希腊的雕塑,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都高度体现了这一原则。古典主义将这种原则充分运用在戏剧之中,高乃依《论三一律》说:“戏剧作品是一种摹拟,说得确切些,它是人类行为的肖像;肖像越与原形相像,它便越完美,这是不容置疑的。”这种理念最终导致了自然主义戏剧的泛滥。中国古典美学原则却尽量避免因注目于对事物的逼真摹仿而丧失了对其内在精神的把握,提醒人们要防止“谨毛而失貌”。与西方美学“模仿说”以物为主、心附于物、强调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服从不同,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比兴说”强调人心对于外物的感应,重视人的感觉和诉诸联想,追求心物交融,也就是强调审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这种美学原则在通过艺术手段表现对象时,就会提倡内在精神的传达而非外貌的逼真,状摹对象追求神似,追求“不似之似”,而不去注意艺术与对象之间的距离。欣赏一幅画只注重运笔是否气韵生动,可能并没有留心它是否逼真,这就叫做“得意忘形”“貌离神合”。

戏曲对于生活的撷取是极具选择性的,重在揭示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心情与心境,重在将人物可喻不可即、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状态,通过比喻、象征、对比、夸张等手法表现出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昆曲《荆钗记·上路》中钱流行失去女儿后,女婿接他前去同住,他眼睛里看到的是春天景色,嘴里唱出来的却是“景萧萧”“古树枯藤栖暮鸦”的意象、“自叹命薄,难苦怨他”的心境、“叹衰年倦体奔走天涯”的凄苦。把人物的主观情感同客观景物揉为一体,客观景色经过人物感情过滤之后转换了寓意,从而表现出特定环境中活动着的人的精神面貌,这就是戏曲叙事抒情的情景交融效果。

【小题1】下面对中国戏曲“写意性”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对生活动作进行直接模仿,然后进行加工,再通过综合化的舞台手段来表现生活。
B. 提倡内在精神的传达而非外貌的逼真,状摹对象追求神似,追求“不似之似”,而不去注意艺术与对象之间的距离。
C. 对于生活的撷取是极具选择性的,重在揭示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心情与心境。
D. 通过比喻、象征、对比、夸张等手法将人物可喻不可即、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状态表现出来。
【小题2】下列各项不属于中国戏曲“写意性”的一项是(  )
A. 马鞭一摇就是在路上走马,船桨一晃则是在江里行船。
B. 剧中人物高兴时演员放声大笑,剧中人物悲伤时演员失声痛哭。
C. 昆曲《荆钗记·上路》中钱流行眼睛里看到的是春天景色,嘴里唱出来的却是“景萧萧”“古树枯藤栖暮鸦”的意象。
D. 把椅子摆在舞台上,它既是椅子,也可以成为寒窑或者监牢的门,还可以是井。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西方美学以逼真为美的极致,在这种美学理论的指导下,西方写实戏剧特别强调对生活动作的直接模仿,从而最终导致了西方自然主义戏剧的泛滥。
B.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人心对于外物的感应,强调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服从。
C. 中国戏曲演员将人物内在的情感状态通过比喻、象征、对比、夸张等手法表现出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D. 中国戏曲演员把人物的主观情感同客观景物揉为一体,从而表现出特定环境中活动着的人的精神面貌。

同类题4

   在宋代,国家信用集中表现为朝廷的官方信用,通常借助政权的力量来经营金融机构以体现之。史料记载的宋代官方金融机构有榷货务、市易务、检校库、抵当所、抵当库、便钱务、交子务等,因职责不同发挥信用功能的路径各异。榷货务主要职责是“掌鹾、茗、香、矾钞引之政令,以通商贾,佐国用”、“掌折博斛斗、金帛之属”、“掌受商人便钱给券”,相当于政府财政金融管理机构。它除了对政府禁榷物品进行专卖管理外,还可以通过便钱和兑付交引等信用证券的活动发挥信用功能。市易务基于市易法设立,“凡货之可市及滞于民而不售者,平其价市之,愿以易官物者听”。可见,其主要职责是平抑物价、以通货财。除此之外,市易务也可召人抵当借钱出息,提供信用。

检校库类似今日的信托机构,代管户绝没官财产和官员的孤幼应获之父母遗产,收益供被检校户的孤幼享用。抵当所、抵当库同属官营借贷机构,在北宋神宗、哲宗时多称抵当所,而徽宗以后至南宋末多称抵当库,其主要职责是“掌以官钱听民质取而济其缓急”(《宋史》卷一六五《职官志》)。便钱务是在京都设置的钱币汇兑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商人在京师的入钱,简化入钱手续,提高效率。交子务是负责纸币流通印制的机构,后改称钱引务。宋代国家信用的提供,既有皇权保障、调控市场、增加收入、稳定社会、提高效率的积极一面,也有衙门作风、违背经济规律、欺压百姓的弊端。

与此同时,宋代民间信用继续发展,私营高利贷业务、民间赊买赊卖、以物质钱、货币兑换等活动非常普遍,一方面满足了相关主体自身获得利益的需要,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信用的不足也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

可以说,宋代信用的繁荣,在当时产生了积极影响。首先,促进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产生和发展。早期的交子是北宋四川地区的店铺为了解决当地铁钱流通给交易带来的不便在发达的商业信用基础上借鉴飞钱的原理自由发行的,其实质是信用票据,以后纸币的职能是在此基础上演进的。交子的产生发展与信用的发展关系密切。其次,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宋代赈贷赈恤的推行、赊买赊卖预付款的实施,减少了影响生产连续性的不确定因素,化解了买卖双方的支付矛盾,促使生产顺利进行。第三,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的禁榷制度、货币供给的有限性、货币割据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而交引、交子、会子等大量创新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这些不利因素。第四,解决了财政困难、增加了财政收入。财政困难时,宋政府就大力发行各种信用票据,增加纸币的投放量,迎合财政的需要。当因此而引起尖锐的矛盾时,又通过调整信用的措施平息。

——王芳《宋代信用的影响和特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朝廷的官方信用体现了国家信用,其通常是借助政权的力量,经营多种金融机构来体现国家信用。
B.榷货务享有对掌鹾、茗、香、矾钞引等专卖管理权,还可以通过便钱和兑付交引等信用证券发挥信用功能。
C.对于可以交易或滞于民不愿出售的货物,市易务能平抑物价,以通货财,另外,它还可以抵挡借钱出息,提供信用。
D.抵挡所、抵挡库相继出现,同属官营借贷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掌以官钱听民质取而济其缓急”。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检校库负责代管户绝没官的财产和官员的孤幼应获之父母遗产,收益供被检校户的孤幼享用;便钱务负责管理商人在京师的入钱,简化入钱手续,提高效率。
B.榷货务、市易务、检校库等官方金融机构,在行驶政府职能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皇权保障,调控市场、增加收入、稳定社会来发挥其国家信用功能。
C.宋代国家信用表现出的违背经济规律、欺压百姓等不足,一定程度上可以在民间信用的私营高利贷、民间赊买赊卖、以物质钱、货币兑换等业务中得到弥补。
D.宋代信用的繁荣促进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产生和发展。早期的交子,实质是信用票据,以后纸币的职能是在此基础上演进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官方金融机构有榷货务、市易务、检校库、抵挡库、便钱务、交子务等,因职责不同发挥信用功能的路径各异,榷货务相当于政府财政金融管理机构。
B.交子的产生与发展源于宋代信用的繁荣,早期的交子是为了坚决四川铁钱流通给交易不便,借鉴飞钱的原理自由发行的,但当时还不完全具备纸币的职能。
C.宋代赈贷赈恤的推行、赊买赊卖预付款的实施,在促进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下,减少了影响生产连续性的不确定因素,自然也化解了买卖双方的支付矛盾。
D.交引、交子、会子等大量创新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政府的禁榷制度,货币供给的有限性,货币割据等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无论西方还是中国,对现代精神最有力的推动之所以往往来自传统文明,是因为古代文化本来就根深蒂固地包含在现代精神当中。我们知道,自由民主、科学理性、经济增长、政教分离等等,是现代性的一些基本内涵。但这些现代文明的外壳并不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全部内容,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内容。它们都只是为美好生活提供了最好的外在条件,并不等于美好生活本身。美好生活,还必须有更实质的内容,而这些,正是靠古代的德性和基督教的信仰来填充的。可以说,正是因为有这些传统的价值作底蕴,才有可能展开现代性的种种风景。因此,现代从来没有离开传统而存在过。现代文明与古代文化并不必然是矛盾的,但是当这个外壳忘记了、破坏了、压抑了其中的内容,或是变得与其中的内容不相匹配的时候,其内在的传统部分就会反抗和调整这个外壳。因此,没有古代内容的现代生活不仅是索然无味、不值得过的,而且是根本就无法存在下去的。

从社会制度的基本架构上讲,中国早就进入了现代阶段,但与此同时,我们都应该承认中国现代化得不彻底,不能让人充分满意。但这种不满意究竟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反映的是一个极为悖谬的问题,即,中国之所以现代化得不彻底,恰恰是因为她已经变得太现代了,我们已经过于强调现代的这个外壳,而没有充分发育外壳里面应该有的文明内涵,使我们的现代生活不够丰富,这从而也会影响到现代性的整体外观,使得一些现代制度好像永远无法在中国安顿下来。针对这样的状况,我认为,要充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恰恰是要努力发掘古代传统,才能使这个现代文明变得丰富而厚实。

作为各个文化体系的儒释道各家,理应成为现代中国人安置个体幸福的精神归宿,甚至由西方传入的宗教,也可以起到这样的文化功能,但是,这些文化体系所处的基本文明架构,却不能照搬基督教文明的架构。说得再直接一些:我们不能在基督教文明创立的现代制度框架下,仅仅填充中国的内容而已;不能将西方政教分离的架构简单拿到中国来,再用中国文化来填充其“教”的部分。而五四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自觉不自觉地一直没有把自己套进这样一个西方架构当中,而是在寻找着自己的现代道路。只有在中国式的文明架构之中,才可能在更根本的意义上把中国的古代传统变成塑造现代中国文明的有效资源。

这样看来,现代中国不仅需要依赖传统文明来建构其现代品性,而且要在更大的意义上,形成中国式的现代文明架构。因为要形成这一套文明架构不可能照搬基督教文明,那就必须依靠自己的古代资源。虽然五四时期的中国人并没有主动依赖传统资源思考中国的现代问题,但他们理解科学民主这些现代问题的方式早已决定了,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古代文明中寻求现代文明架构的资源。只有充分利用这些古代资源,才可能使现代中国文明不仅能充分保障人的自由和安全,而且有助于实现人格尊严和幸福;才能使现代中国不仅富足繁荣,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样,现代中国才不仅是强大的,而且是伟大的。

(吴飞《中国的现代处境与古代资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正因为有传统的德性和基督教的信仰,中国才得以展开现代性的种种风景。
B.只要我们努力挖掘古代传统,就能充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并安顿现代制度。
C.形成中国式现代文明构架,不能照搬西方文明,要充分利用中国古代资源。
D.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儒释道各家成为了现代中国人安置个体幸福的精神归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述现代文明的普遍性及其在中国的特殊性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应对策略。
B.文章以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为例,论证了中国需要依赖传统文明来建构其现代品性的观点。
C.作者在分析古代文化和现代精神的关系以及中国现代化不彻底的根源方面具有思辨性。
D.文章主体部分按照先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思路论证了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不仅不矛盾,而且还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造传统文化来适应现代观念。
B.自由民主,只能给人一个可以追求美好生活的不受外在约束的环境,但本身并不能保证人的生活幸福。
C.我们在依靠科学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效法“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方式,是一种更合理的态度。
D.自现代文明发生以来,传统文明一直栖居在现代文明当中,并成为现代性反思和更新自身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