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居民消费提档升级,出游意愿持续高涨,旅游日益成为新时期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养老、医疗、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发展。

据介绍,目前全国共有景区景点3万多个,红色经典景区300个,国家级度假区26个,休闲示范城市10个,国家生态示范区110个,还有一大批文化旅游、科技旅游、健康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产品,初步形成了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并重、旅游传统业态和新业态齐升的新格局。

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副司长单钢新表示,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继续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引导和促进各类资源与旅游业对接,不断丰富新产品供给,实现旅游供给更平衡、更充分、更优质的发展。

(摘编自央视网2018年12月26日《中国旅游业正处于发展黄金机遇期》)

材料二:

2010-2017年我国旅游行业规模迅速增长(单位:万亿元,070)

(摘自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年在线旅游发展现状与前景预测》)

材料三:

2019年正向我们走来。展望前路,中国旅游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将顺应时代的变化,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今年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标志着中国开启文化和旅游新时代,文旅产业也被公认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蓝海。旅游的内容因文化的介入,其生产、分发、消费都将被颠覆,而文化的内容因旅游的融入也可以创造独特的场景价值和流量经济。如何使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文化+旅游”,而是达到“1+1>2”的效果,显然还需更多探索。原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吴文学认为,伴随着文旅融合的持续升温,同质化发展问题凸显,市场将会加速洗牌。2018年,文旅项目频频落地,旅游企业开发文旅产品热情高涨。例如,伴随着“亲子经济”的发展,许多景区将亲子乐园作为升级改造的必备项目。同质化、类型化等弊端逐渐凸显,市场饱和,竞争日趋激烈,随着相关政策的实施和市场的优胜劣汰,旅游开发中存在的“虚火”“水分”将不断被挤出,旅游投资将会更加理性。12月18日,阿里巴巴未来酒店“菲住布渴”正式开业,这是全球第一家支持全场景身份识别、大面积使用AI智能的酒店。在这里,服务员被服务机器人取代,住客无论走到哪里,只需要刷脸就可以享受酒店的所有服务。科技浪潮不断向前发展,与其相关的各个行业必将随之悄然发生改变,旅游业也不例外,创新将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中国旅游三大走势》)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我国旅游业全年总收入达5.4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5%;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10%以上。
B.2014年我国旅游行业规模增长迅猛,年度增长率超过25%;2015年旅游业总收入继续保持增长,同比增长保持在10%以上。
C.2010至2017年间,我国旅游收入对GDP的综合贡献逐年增加,从2.78万亿元增长到9.13万亿元,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D.我国旅游行业规模年度增速在2012至2017年经历了“快速回升一深度回落—平稳回升”后,预计2018年仍将延续增长势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目前全国共有景区景点3万多个,还有各类景区,国民出游需求旺盛,旅游创新产品不断推出,因此中国旅游业迎来发展机遇。
B.文旅产业是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创新旅游产业,文化介入使得旅游内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也提升了旅游品位。
C.对于文旅项目建设和产品开发,各级政府如能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正确引导旅游投资,规范旅游市场,就能有效避免文旅行业同质化、类型化问题。
D.随着智能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我国旅游业也与其他行业一样大量使用了AI智能技术,人工服务员被机器人取代,游客享受到更加个性化的优质服务。
【小题3】站在2019年展望未来,我国旅游业将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新趋势?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2 05:12: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城市鸟巢
黄学友
在金生居住的这座城市里,不用说找到一只鸟巢,就连一只在天空中飞翔的小鸟都很难看到。可金生却找到了一只鸟巢,还是在自己家的阳台上。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这天是周六,金生一大早起床后,要到阳台上呼吸一些新鲜空气。刚踏上阳台,一只鸟就从某个角落“扑棱”一声飞向天空,在天空划了一道美丽的孤线后消失了。金生就在阳台上找那只鸟留下的蛛丝马迹。最后,他在阳台一角的一个瓷罐里找到了一只鸟巢。他为自己的发现感到兴奋。
他已经忘记了那只瓷罐是什么时候放到阳台角落里的。那是他的母亲来城里看他时,从乡下带来的,说是让他放在厨房里当盐缸用。可他觉得这只瓷罐太古老,又粗糙,与现时流行的用具格格不入,就随手把它放在了阳台的角落里,想不到它竟成了鸟儿的栖身之地。
金生再仔细去看瓷罐里的鸟巢,那巢穴编制的很牢也很密。它的外一层是用一些干枯的枝棒织成,里面铺满了松软的杂草。他抬起头望一眼这高楼林立的城市,心里想:“那只鸟是从什么地方衔来的这么多枯枝棒和杂草呢?”
金生还在鸟巢里发现了三颗鸟蛋,鸟蛋的壳上布满了美丽的花纹。他刚要用手去拿,却又马上停了下来。因为小时候他听人说过,遇见鸟窝如果动里面的鸟蛋,那鸟就永远不再回来了。他没有去动那些好看的鸟蛋,他希望那飞走了的鸟儿再回来,仍然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尽快让那三颗鸟蛋孵出美丽的小鸟。
阳台上的鸟巢成了他的牵挂。他除了百般呵护外,还每天在阳台上撒一把小米,喂鸟儿。鸟儿不仅回到了鸟穴,住在了阳台上,还渐渐地与金生产生了感情,见到金生不再害怕,不再飞走。金生不断地走近鸟巢,仔细观察那三颗美丽的鸟蛋,盼他早一天孵化。终于有一天,那三颗鸟蛋变成了三只黄嘴鸟丫。小鸟刚刚睁开两只圆圆的小眼时,在巢穴里躁动不安地“喳喳”叫,像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新奇。金生是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自然想到了把这一景色摄入镜头,于是就跑回房间取来了照相机,把镜头对准了瓷罐。这时大鸟嘴里也衔着一只小虫飞了回来,站在了瓷罐沿上,三只小鸟抬着头“喳喳”叫着抢要虫食。金生快速按下了快门,把这一精彩的时刻留在了相机里。
没多长时间,金生拍的照片获得了野生动物保护一等奖。
金生的照片获奖后,有不少人幕名来他家观看阳台上的鸟巢。这天来了一名参观者,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戴一副深度眼镜,脸上布满了沧桑。金生把他领到阳台上的鸟巢前时,他似乎对里面的小鸟并不感兴趣,而是用两只深邃的眼晴好奇地紧紧盯着瓷罐。他问:“这只瓷罐是从什么地方弄来的?”金生回答:“是我娘从乡下带来的。”那人刚要用手动那瓷罐,被金生阻拦了。于是那人就俯下身去仔细观看,甚至还边观看边环绕鸟巢转了几圈,然后站直了身说:“好东西,好东西啊丨”金生不知他说的“好东西”是指小鸟?鸟巢?还是瓷罐?只是一脸茫然地站在那里。那人思忖片刻说:“你的这只瓷罐我买了。”金生先是一怔,然后摇了摇头。那人就打着手码说:“我出八万元。”金生又摇了摇头。那人咬咬牙说:“十万元怎么样,你该同意了吧?”金生还是摇了摇头,那人很惋惜地叹了一口气走了。那人走后,金生才知道那人是个古董商。他已看准装着鸟巢的瓷罐是一件稀有的古董。
后来又有人出高价来买金生阳台上那只瓷罐,依然都被金生拒绝了。金生不是嫌买家出的价格低,是为了那只鸟巢。
(有刪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这句话后四段属于补充的内容,交代了金生发现鸟巢的时间、地点和过程,也表现鸟巢出现的突然和不可思议。
B.从发现鸟巢到拒绝出售瓷罐,金生心理经历了变化过程:发现时的“兴奋”、细看时的‘‘疑问”、呵护时的“牵挂”、拒绝出售时的“珍惜”。
C.作者善于刻画人物特点,从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角度描绘了金生在发现鸟巢到守护鸟巢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人物形象渐趋饱满。
D.金生对古董商所说的“好东西”感到茫然,是因为他们的价值取向不同:古董商重视的是瓷罐的经济价值,金生关注的是保护鸟巢的生态价值。
【小题2】作者不避其繁地描绘古董商试图购买瓷罐、与金生商讨的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3】“瓷罐”这个物象的选择体现作者的匠心,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杨曾宪
①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一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②周作人与鲁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于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新文化很快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的器物文化来。悠悠五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
③玩物丧志。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和鲁迅比呢?
④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而鲁迅却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如针芒在背。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
⑤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但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代代思想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是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人刮目相看,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命题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中,我们仍可以清晰地嗅出阿Q主义的味道。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⑥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今日中国毕竟处于歌舞升平的时期,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但不能以此而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者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地靠作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抔黄土。
⑦鲁迅,不应也不会离我们远去!
【小题1】下列对作者的观点阐述恰当的一项是
A.今天仍然存在着阿Q主义。这主要表现在器物文明建设上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
B.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即用鲁迅的思想与妨害民族进取的劣根性做斗争。
C.应客观地评价周作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青年人追求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D.对今日的中国青年,当然更需要的还是鲁迅,但也不能因此而排拒周作人。
【小题2】作者为什么会有“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的说法?
【小题3】作者举德国由一个“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变为“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这个例子的目的是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素姑
师陀
当阳光从屋背上照进这个寂静的老宅,素姑,一个像春天般温柔,看见人和说话时总是婉然笑着的,走路时像空气在流似的无声的女子,很早很早她就低着头开始绣花了。孟林太太这时候照例在床上睡她的午觉。
院子里有个开始凋零的丝瓜棚,自早晨就没有人来过,就在这种静止气氛中,素姑正是坐在院子里绣花。
素姑十二岁就学会各种女红。她给自己缝绣,也给亲友们和邻舍家的女友们。于是一年,十年……唉!后来连比她小十岁的少女也出嫁了。现在素姑是二十九岁!没有人能计算她总共绣过多少!
时光无声地过去。素姑低着头已经绣了半只孟林太太的鞋面,在青缎的底上绣完两朵四瓣梅了。
“妈,几点钟啦?”
素姑心中忽然如有所动,忍不住抬起头来问。孟林太太早已醒了,正一无所欲地在床上领略午睡后的懒倦。
“瞧瞧看。”这是她照例的回答。
那放在妆台上的老座钟,不知几时就停摆了。
素姑手中捏着针线,惆怅地望着永远是说不尽的高和蓝而且清澈的果园城的天空;天空下面,移动着云。于是,是发黑色的树林,是青灰色的天陲,是茅舍,猪,狗,大路,素姑上坟祭扫时候看见过的;是远远的帆影,是晚霞,是平静的嫣红发光的黄昏时候的河,她小时候跟女仆们去洗衣裳看见过的。她想的似乎很远很远……
一个沉重的脚步声蓦地里走进来,素姑吃了一惊。“老王,老王!”她转过头去喊。
“嗯!”送水的这样应着,一面担了水急急往厨房里走。忽然间她自己也觉得好不奇怪,真个的,她喊老王做什么呢,老王每天在这个时候进来,给孟林太太家担水快二十年了。
“果园里的果子卸光了吗?”她高声问。
“卸光了,小姐;早就卸光了。”
老王并不回头,说着时早已走过去了。庭院里接着又恢复原有的平静,远远的有一只母鸡叫着,在老槐树上,一只喜鹊拍击着树枝。
早就卸光了。”素姑在心里想,她的头又低下去了。
时光是无声的,但是每一个小城里的日子都有一种规律。
“还不该烧饭吗,刘嫂?”素姑抬起头来问。
刘嫂——孟林太太家的女仆,这天下午到河上洗衣裳去了,也许正在大门口和果园城的兴致永远很好的娘儿们闲谈。那个老座钟,我们说过它早就停了。
正在这时走进来一个卖绒线的。她走进来的时候并不曾呼喊,甚至没有发出一点儿声音,以前她是每天都来的。
“买点什么吧,小姐?”
素姑并不要买什么,然而她仍旧想看看。于是在天井里,就在泥地上,卖绒线的坐下去,随后打开篮子,一些红的绿的绫绢露出来。素姑拣块杏红绫子,接着她又看中一种羽毛辫条。忽然间,仅仅是忽然间,当她想到这些东西该配到哪里最合适时——
“不要了。”她说。她什么都不要了。她把卖绒线的货篮推开。
“你明天出嫁时候用得着的,小姐。”卖绒线的发慌地喊。
素姑感到受了一下更重的打击。她站起来,不,她什么都不要了,卖绒线的从后面望着她走进寂静的又深又大的上房。
“外面是什么人?”孟林太太大声问。这时候她已经起来,在床上坐着,她的耳朵近几年有点聋。
素姑没有回答就走进自己的闺房。她从书桌上拿起一本书,一本展开着的不知几时忘记收起来的“漱玉词”: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接着,她的手又废然垂下去,她的眼睛移到面前的镜子上去了。在镜子里,一个长长的鹅蛋形脸蛋儿;一绺散乱的头发从额上挂下来;一双浅浅的眉在上面画了两条弧线;眼的周围有一道淡黄的灰晕;她的嘴唇仍旧是好看的有韵致的,却是褪了色的。
素姑正是这样望着,右手支着头。在窗外,雁嘹唳着从将晚的果园城上空飞过,晚风萧索地在庭院里凋零的丝瓜棚上发出轻微的响声。于是书从她手里落下去,渐渐的连镜子也在她眼里消失了,一颗泪珠从她脸上滚下来,接着又是一颗。
一九三九年十月十日
(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
【小题1】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小题2】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素姑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说明。
(1)素姑心中忽然如有所动,忍不住抬起头来问。
(2)“早就卸光了。”素姑在心里想,她的头又低下去了。
【小题3】请简要分析小说尾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题4】文中两处写到早就停摆的“老座钟”,请探究这一细节的深刻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