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林的故事

废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都叫她三姑娘。

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呈现绿团团的坡。老程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鱼,三姑娘小小的手掌,便跟着她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

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红头绳:“阿三,这个打辫好吗?”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便对着三姑娘慢慢的喝了酒。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

便看见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老程的死却正相反,一天比一天淡漠起来。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锣鼓喧天,惊不了三姑娘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三姑娘不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寻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的这样猜。

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而三姑娘始终是很习惯的,接下铜子又把菜篮肩上。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

“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紧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吐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选自废名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用怀旧、怅惘的笔调描述三姑娘从童年到结婚的几个生活片断,情节于再相逢处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
B.清幽的竹林是这篇小说情节发生的典型环境,为小说渲染了一种悠远、静寂的意境。
C.小说主要刻画了三姑娘这一人物形象,她天真活泼,乖巧勤劳;沉于梦想,爱憎分明;淳朴坚韧,苦乐随缘。
D.“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是三姑娘命运起伏变化的见证人,“我”的叙述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有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
【小题2】老程去世给三姑娘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试结合小说相关内容作简要概括和分析。
【小题3】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01 03:46: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提到修辞,大家可能就会想到“比喻”“夸张”之类的修辞格。其实,修辞格只是众多的修辞方法中的一种,远不是修辞的全部。修辞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鲜明、生动。从这个角度讲,修辞在语言表达中无处不在。   
“语音修辞”有点儿像作曲家给一首歌词“谱曲”,主要是为了使语句富于节奏,优美动听。这对于口语来说至关重要,如影视、戏剧、广播、演讲、报告等,主要靠口头传递和听觉接受信息,语音是否和谐就直接影响到表达的效果。书面表达虽然主要诉诸人的视觉,但语句在语音上是否和谐,也会影响阅读的效果。中国古典诗词的许多篇章为人们熟读成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语音和谐优美,念起来琅琅上口,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语音修辞”要达到两种效果,一是匀称协调,富有整齐美;二是有变化,不呆板。具体说来,调配语音的主要手段有调整音节组合(如对偶、联绵词、叠音词的运用)、平仄声调的变化、押韵等。
“词语修辞”有点儿像词作家给一首歌曲“填词”,也就是要对所使用的词语加以选择和锤炼。 鲁迅的《孔乙己》“他便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字,生动地刻画出孔乙己的性格和情态。如果换成“拿”字,可能就“境界全无”了。可见,有时候“句工只在一字之间”。正如古希腊赫拉斯所言:“如果你安排的巧妙,家喻户晓的字便会取得新义,表达就会尽善尽美。”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双关、通感等,都是从词语选择的角度进行修辞的。
“语句修辞”有点儿像一首歌曲中的“高潮”,也就是要对所使用的关键句子或段落加以选择和锤炼。语言表达中采用不同的句式,往往能创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如孙犁的《荷花淀》中有一句:“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这句话用了一个倒装句,把谓语提到了前边,表现了女人从丈夫的笑里感觉到有什么事情要发生,因而急于问个究竟的微妙心理。用倒装句就可以突显要表达的内容。句子之间的组合也可以造成不同的表达效果。设问是本来无需问,却偏要自问自答;明明是肯定或否定,还要反问一下,这就引起了读者的思索,同时也加强了肯定或否定的语气。
(摘编自《修辞无处不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修辞格是修辞方式中的一种,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
B.因语音和谐优美、琅琅上口,中国古典诗词的许多篇章才被人们熟读成诵。
C.从词语选择的角度进行修辞的比喻、借代、比拟等,都能使表达尽善尽美。
D.语言表达中采用不同的句式或句子之间的组合往往能创造出不同艺术效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语言的三个层面把众多的修辞方式进行分类,大体可分语音修辞、词语修辞和语句修辞,这表明修辞在语言表达中无处不在。
B.“使语句富于节奏,优美动听”是语音修辞的主要目的,语音是否和谐对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都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
C.鲁迅《孔乙己》中“他便排出九文大钱”中不用“拿”而用“排”,生动刻画出人物性格和情态,这就是“词语修辞”的妙处。
D.有点儿像一首歌曲中“高潮”的“语句修辞”,就是要对所使用的关键句或段落加以选择和锤炼,使语言表达得更鲜明更生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门父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是三苏祠的楹联,它采用对偶的修辞,用调配语音的手段达到语音匀称协调的效果。
B.***《沁园春·长沙》中的“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克”字,采用比喻的修辞方式,,从词语选择的角度进行修辞的。
C.《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句子把主语和谓语倒装,有强调“甚矣”的意味,突出了句子要表达的内容。
D.《涉江采芙蓉》中的“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本来无需问,却偏要自问自答,这是设问的修辞方式,属于语句修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金庸武侠小说是一个独特的文学存在

龙其林

日前,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因病不幸逝世,引发社会各界集体缅怀。金庸作为新武侠小说一代宗师,引发了中国文学研究界的强烈关注与重新评价,拥护者认为金庸的武侠小说超越了时代、民族、地区、性别的限制,成为中国文学一个独特的文学存在;批判者则认为他的小说缺乏现代感,是农耕文明时代审美趣味的体现。

金庸武侠小说受众广泛、影响力深远,其文学价值与文学史地位也不断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但是对于这位早已被写入文学史的当代作家,质疑与批评的声音始终不曾消失。在批评者看来金庸的武侠小说乃典型的通俗文学,是市场经济大潮兴起的产物。这种现念看似冠冕堂皇,实则经不起推敲。通俗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支,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的四大经典名著除《红楼梦》外,其他几部小说都是当时的通俗小说,但这并不构成对于一些通俗小说经典性的否定。以是否属于通俗小说来评判金庸武侠小说,无异于缘木求鱼。

至于批评金庸的小说具有农耕文明时代的审美趣味,因而认为其作品的精神价值、故事缺乏现代性则更是令人莫名惊诧。作为独立的审美个体,作家基于自身审美趣味,思想立场创作出具有特色的文学作品本是应有的创作自由。倘若依据作家审美趣味趋于传统,崇尚农耕文明,以判断作家思想守旧、观念落后、对于现代文明隔膜,显然是一厢情愿的揣测。且不说作家有选择自己独特创作题材与审美偏好的自由,即便是表现传统农耕文明趣味的作品,也丝毫不影响其作品的优秀。若简单地以作品是否具有农耕文明趣味作为臧否标准,则沈从文、汪曾祺、陈忠实、刘亮程、张联等作家都将被剔除出优秀作家之列。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对于同时代人往往评价谨慎。盖棺定论的思维习惯,使得中国文学研究界在评价在世的、同时代的作家时不免较为保守,甚至极为苛刻。金庸武侠小说虽然经过数十年的历史检验,“金学”也日趋兴盛,但这并不妨碍同代学者的批评与苛求。而更值得反思的,或许还在于一些学者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一味追求。他们以激进的姿态否定传统文化,在文学现代性的憧憬中排斥古典文学,于是具有章回体小说结构、传统趣味、驳杂文化的金庸武侠小说长期摒弃在经典作家之外。

金庸的去世,让中国社会认识到其武侠小说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力,也使中国文学研究界越来越意识到以往对于通俗文学简单评价的缺陷,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全球华人地区甚至英语世界都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国家形象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金庸是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他通过武侠小说为读者们奉献了一批富于文化内涵、充满奇异想象和民族大义的优秀作品,赋予了中国当代文学以新的语言魅力和文化自信。

(于2018年11月5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能佐证作者在本文第二段中的观点的一项是(  )
A.金庸的小说雅俗共赏,曾有“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的说法。
B.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文学史教材中,有专门章节探讨金庸小说。
C.《三国演义》、《水游传》、《西游记》在情节上都有重复累赘的弊病。
D.中外文学史中都有不少通俗小说属于经典,为读者与研究者所重视。
【小题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庸是新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他的小说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独特的文学存在。
B.是否具有农耕文明趣味,并不能作为判断作家是否守旧、作品是否优秀的标准。
C.一味追求现代性有局限性,会导致产生激进的姿态,否定传统文化,排斥古典文学。
D.金庸武侠小说经过了历史检验,“金学”日趋兴盛,这证明金庸的小说不能受到批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文化语境,让人们习惯盖棺定论,不重视还在世的作家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
B.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金庸小说中的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使用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C.作为通俗小说的金庸武侠小说成为文学经典,不代表其他武侠小说也一定都是经典。
D.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有其相通之处,对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也都可进行理性批判。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胡杨人家
刘之蔚
分布在额济纳荒漠里的黑水城、红城还有无法考证的大同城,在国人的感情世界和历史记忆里是复杂和纠结的。就连占着钓鱼岛的日本人,也不甘寂寞,来到这荒漠中的黑水古城里寻宗问祖。历史是个什么东西?越学越糊涂。胡人、党项人、土尔扈特人、蒙古铁骑、丝绸之路、居延海、黑水河、古兰经、耶律阿保机、成吉思汗、萧太后、科兹洛夫、黑将军„„这里的一切,如今谁又在乎过?谁又知道,额济纳就是党项语发音的“黑水城”?
每年的九月下旬,黑水河的上游水闸都要放水,额济纳沿黑水河生长的胡杨林仿佛一夜间被度上了金色。因为得到黑水河的滋润,这里的胡杨林要比其他地方的要早黄一个月左右。
日出之前赶到二道桥,当走到四道桥,已接近晌午时分,刚过了一座新修的木桥,想找个地方交个“地税”,但见有一处胡杨林煞是茂密,便不及细想一溜小跑往里钻了进去。
不曾想到在这林子掩映之下,居然“藏”有毗邻的两座蒙古包,心中不禁窃喜,直奔过去。从外观上可以判断出,这两座蒙古包不是旅游区常见的忽悠游客的山寨包,而是真的有人在此居住。此时胡杨林外飞沙走石,而林子里安静得仿佛时间都为此凝固了。
见蒙古包开着门,没敢靠近,朝里吆喝了声:“家里有人吗?”
随着应声门里探出一张中年妇女的脸,黑里透红带着油光,乐呵呵地喊我进去喝茶。晃悠一上午的我此时的确已是口干舌燥、饥肠辘辘,便恬着脸不客气地问有吃的吗。那中年妇女回答脆脆的:“有,跟我们一块吃羊肉饺子吧。”
“我还有朋友在林子外,能一块来吃吗,要多少钱?”我有点得寸进尺了。这一问,也许有些唐突,只见对方一愣。不知啥时她的身后又多了一张年轻姑娘的脸,有着蒙古人特有的刚毅的线条,但却又煞是好看。姑娘接过话题问到:“你们几个人,还想吃啥?”“有手抓羊肉不?”
“有!”回答一样是脆脆的,也同时伴以银铃般的笑声。
我就纳了闷了,这哪像是不期而遇,明明是到亲戚家里。便回身招呼伙伴们钻进了一座摆着一张折叠餐桌的蒙古包。不一会儿,蒙古包外由远而近传来一阵摩托车的马达声,循声望去,一个男人出现在门口。
老代。这是我真真切切在额济纳近距离见到的第一位蒙古汉子,不高的个头,但十分的壮实,一样的黝黑发亮得让城里人无比艳羡的肤色,健康阳光。不曾想到的是,在后面的交谈里我才发现,之前印在我脑海里的蒙古汉子应该是端着苍鹰的姿势,个顶个儿膀大腰圆的摔跤手模样,而老代很浓缩且很腼腆。 
关系就这么在你一句我两句的沟通中变得融洽起来,就像一泡好茶,浸出物是慢慢地释放出来的。
但我还是心里没底,提到了餐费的问题。老代憨憨地说昨天也有人要吃手抓,给了60元。我没说啥,心里有底了,见他们开始包饺子了,我说:“让我媳妇儿来帮忙包可以吗?”“可以啊,来吧。”我又认真地“调侃”了一句,俺们山东人包饺子,肉馅儿要塞得满满的。老代乐呵呵地回了一句:“没事啊,包成包子都行。”
饺子是搁在外面空地上的炉子煮的,到了晚间这炉子就得抬进蒙古包生火烧水取暖。姑娘在煮饺子,我就开始拍照,这时才开始观察老代家周边的一切。荒漠深处的额济纳,秋天显得十分的短促,犹如礼花般绽放的黄色叶片或繁如花海或星星点点,映衬着千年胡杨那遒劲苍柘的枝干,美得让人窒息。
手抓羊肉上来了,是一整块羊胛骨肉,在甘肃,在青海,在陕西,没少吃手抓羊肉,这回真长见识了。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吃到的最棒的手抓!问起老代,为啥会给我们上这块肉。“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我们就会杀一只羊,用最好吃的肉来招待客人,你们吃完走了,这块骨头,我们洗一洗,拴上一根麻绳要挂在蒙古包上的。” 
呜呜,我差点没感动得冒泡儿。
慢慢聊着,我这才知道,之前最先打招呼的那位中年妇女是老代的丈母娘,而那位年轻的姑娘是老代媳妇儿,我的眼镜差点儿没掉地上,这关系一时我都没反应过来。老实说刚开始,我把他媳妇儿当他女儿了。老代没生气,反而开怀大笑,蒙古人的豪情和大度一览无余。
而后就是我再次确认老代的代姓,他一再坚持是“代”而不是“戴”。好吧,我就认了,谁叫俺吃了人家的肉。再说本来人家蒙古族人名是叫巴特尔、乌兰、斯琴、铁木真、努尔哈赤什么的,如今姓名都汉化了,这是咋整的?真正的男主人,是在我即将离开与他们道别时,他的身影才被我发现,他们一家人围坐在另一座蒙古包里一张低矮的小饭桌前,男主人喝着大碗茶,抽着烟,礼貌性地和我微笑点头示意。因为忙活我们这顿饭,等我们吃完了,人家一家才开始用餐,怪不好意思的。又等了一袋烟功夫,才最后过去把饭钱硬塞给了老代。之前说好了的:两盘羊肉饺子,一份手抓羊肉共60元。给老代一张,没让他找钱,老代有点不好意思收,这时候,我的态度有点强硬了,必须收下!见他们也喝茶,也不管他们喜不喜欢,留下我摄影包里带的所有的大红袍,挥一挥衣袖,与老代一家人道别,没有相约来年,轻轻地带着一份纯真,我们走了,还觉得有点儿豪迈。 
回来的路上,在想一件事儿,如果戴望舒是蒙古族的,他还会不会潇洒地轻轻挥一挥衣袖,撑着那把油纸伞去幽会那丁香般的姑娘?扑哧。
(选文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A.标题“胡杨人家”既点出了老代一家生活的环境,又暗指一家人具有胡杨一样的品格。
B.本文十二使用当前流行语和网络语,富有时代气息,又兼有语言幽默,文辞华丽。
C.任务老代,既颠覆了“我”心目中蒙古汉子的形象,又印证的“我”心目中的蒙古汉子形象。
D.本文以抒情和描写为主,兼有记叙,通过细节展现人物性格,情节曲折,情感细腻。
E. 文末“我”“与老代一家人道别,没有相约来年”,表现了“我”的豪爽与洒脱。
【小题2】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小题3】请简要分析老代的性格特点。
【小题4】有人认为第一自然段可删去,有人认为不应删,你有什么看法?说明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通俗史学家蔡东藩
蔡东藩的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了甲午战争到八年抗日等等惊天动地的事件。世事纷扰,山河破碎,使这个长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忧患意识日深,因而不自觉地熔铸了他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他出身贫寒,过着箪食瓢饮的日子,住着以教读抵租金的居室,如果他能降志辱身混迹官场,也许能博取富贵。但一则他家境贫寒,无力应酬;再则他看到官场各种蝇营狗苟的无耻恶习,实为腐败官场所罕见。从此,他决意敝屣荣华,告病归里,重回“君子固穷”的旧日生活。他手无缚鸡之力,不过一介书生,但能临危不惧,铁骨铮铮。当他所写《民国演义》问世后,因秉笔直书,有触犯军阀劣迹数处,遂遭武夫恐吓,弹头威胁,有人亦劝其曲笔,“隐恶扬善”,但他决不为动,宁愿搁笔,决不曲笔。蔡东藩的种种立身行事,称得起是一位善于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真正儒者。
蔡东藩自绝望于官场,即倾其毕生精力于著述。蔡东藩著述很多,但能享盛名而传之久远的,则是《历朝通俗演义》。蔡东藩之所以能以极大的毅力完成这套通俗历史著述,绝非一时冲动的偶然行为。他身经国运艰危,目击风雨飘摇,不可避免地会像同时代大多数知识分子那样,忧患意识激荡,一心救亡图存。当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富国强兵”等等课题,流传于社会,蔡东藩也结合自己的条件作出了选择。他决意用自己的文史知识和秃笔凹砚写出两千多年中国历史的兴衰治乱,用以警觉民众,振奋精神,以实现其“演义救国”的夙志。就在他思考酝酿过程中,辛亥革命爆发,给他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但迎来的却是北洋军阀集团的统治和袁世凯的帝制自为,蔡东藩在这种政治恶行的刺激下,决定先从《清史通俗演义》开始,其主要目的是以这个被推翻的专制政权为靶的,笔伐“洪宪帝制”。他在《清史演义》自序中说:“至关于帝王专制之魔力,尤再三致意,悬为炯戒。”《清史演义》着手于民国四年秋,正是袁世凯等办帝制甚嚣尘上的时候,而成书的次年秋,又是袁世凯自毙之时。这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识的行为。民国十年正是“直皖战争”给民众带来兵燹灾祸之际,蔡东藩更运其如椽之笔,进一步地投枪于军阀统治的黑暗现状。他历数民元以来的动乱不宁,更明确表达其正直的史德说:“窃不自揣,谨据民国纪元以来之事实,依次演述,分回编纂,借说部之体裁,写当代之状况。语皆有本,不敢虚诬。”史家应有风骨,于此可见,亦无怪乎军阀武夫为之惧,而出以威胁之劣行!
蔡东藩在历史编纂法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著述虽以“演义”为名,但并不是相沿所谓的“演义体”如《东西汉演义》《三国演义》等等。他不满意《三国演义》之类的演义书,他在《后汉演义》自序中,曾有所评论说:“若罗氏所著之《三国志演义》则脍炙人口,加以二三通人之评定,而价值益增。然与陈寿《三国志》相勘证,则粉饰者十居五六。寿虽晋臣,于蜀魏事不无曲笔,但谓其穿凿失真,则必无此弊。罗氏第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蔡氏就以此观点指导整套通俗演义的写作而自成一“新演义”体,“新演义”体的特色是,博览群籍,广搜史料,文笔力求通俗,叙事端在真实,间入稗史遗闻,不过修饰文字,敷衍情节,要不得脱离历史正轨。他还采用夹批、后批和注释等手段,以发挥自己的史观、史识。这一“新演义”体裁,很适于普及历史知识,供社会教化之助。顾便于以国史回归国人,鼓呼民气,尽史家之职责,所以,对“新演义”体固不得以小道视之,而当誉之为通俗史学,并堂皇列位于史部之一目。后之以历史为题材而着笔为历史小说者,何不取法乎此?等而下之,其戏说历史、亵渎历史者流,亦当自愧于先贤!
蔡东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两千余年史事,成《历朝通俗演义》11部600余万字,其有功史学自不待言!   
选自来新夏《通俗史学家蔡东藩》,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蔡东藩(1877—1945),山阴县临浦(今萧山)人,著名小说家、历史学家。曾任候补知县,因不满官场恶习,数月即称病回乡。其《历代通俗演义》,时间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国九年,凡二千一百六十六年,内容之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这套演义重史轻文,尽管略输文采,但却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华通史,为普及中国历史知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②“演义”是根据史传、融合野史经艺术加工敷演而成的一种通俗的长篇小说。近代认为“演义”与“演绎”意义相近,演义故事是作者根据史实和一定逻辑性演绎出来的事件。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蔡东藩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了历史上众多惊天动地的事件,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的《历朝通俗演义》具有真实性。
B.由于蔡东藩在写《民国演义》时坚持正直史德“秉笔直书”,“写当代之状况”“语皆有本”,使“军阀武夫为之惧”,因而遭到军阀恐吓威胁。
C.蔡东藩的“新演义”体与传统的《东西汉演义》、《三国演义》等“演义体”历史小说不同,他完全采自正史,文笔力求通俗,不作文字修饰。
D.蔡东藩认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巧为烘染,悦人耳目”,以伪乱真,以讹传讹,误人子弟,脱离了历史正轨,不适合“供社会教化之助”。
E. 作者认为《历朝通俗演义》应列入史学著作之中,并作为历史小说范例,供后世取法,而那些戏说历史、亵渎历史者流,相比之下应自感惭愧。
【小题2】蔡东藩所具备的“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星球战士从某一地点突然消失,而瞬间出现在遥远的另一地点。这样的科幻小说的场景实际上是存在的,这就是量子隐形传态。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物体的状态可以在某地突然消失,而以极快的速度在遥远的某地重现出来。1993年,来自4个国家的6位科学家将这一神奇的现象在理论上揭示出来。在这个科学方案中,量子纠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薛定谔的猫”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的有关猫生死叠加的著名思想实验,是把微观领域的量子行为扩展到宏观世界的推演。实验是这样的:在一个盒子里有一只猫,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质。之后,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将会衰变并释放出毒气杀死这只猫,同时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不会衰变而猫将活下来。这时的猫处在既死又活的叠加态。量子理论认为:如果没有揭开盖子,我们永远
也不知道猫是死是活,它将永远处于既死又活的叠加态;然而当你打开盒子的时候,叠加态突然结束,呈现单一的状态(猫要么死了,要么活着,再不是既死又活的叠加态)。量子的状态跟这只猫的状态差不多,在被你看到真相之前,它是多种状态的叠加,一旦介入观测,就会坍缩成一种固定状态。
(《科学时报》·百度百科)
材料二
2016年,我国成功将源于量子纠缠理论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这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最终将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家约翰·普瑞斯基尔基于量子叠加态的理论,在对自己“量子霸权”的解释中,为量子计算机设定了一个初步标准:目前顶级的超级计算机能够完成5到20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所做的事情,但未来超过49个量子比特后,量子计算机的能力就会让超级计算机望尘莫及。传统计算使用的运算规则是二进制的,用0和1记录信息状态,每一步能做到的只有2的一次方——2次运算。量子计算机由量子状态来描述信息,它们拥有更快速的运算方式。比如,2个量子态(也可以称作“2个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每一步可做到2的2次方——也就是4次运算。3个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每一步可以对信息做到2的3次方——8次计算。

(摘自新华网、新浪科技)
材料三
中科院院士、量子计算专家姚期智在“2017腾讯WE大会”会上说:“如果能够把量子计算和AI放在一起,我们可能做出连大自然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9月29日,中科院的一个由密码学专家和物理学家组成的团队成功实现了持续半小时左右、在中科院与欧洲的奥地利科学院之间进行的量子加密视频通话。美媒评价:中国正用量子技术接管世界。厄科特指出:“谁控制了信息,谁就控制了世界。”那么按照这种逻辑,未来将是属于北京的。
(新浪科技)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定谔的猫”奥地利物理学家把微观领域的量子行为扩展到宏观世界的推演
B.“墨子号”卫星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及科学实验体系
C.“量子霸权”约翰·普瑞斯基尔为量子计算机设定初步标准
D.中科院及地利科学院量子加密视频通话中国正用量子技术接管世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薛定谔的猫"在盒子中的状态,不能理解为50%的概率是死的,50%的概率是活的,而应该是"既死又活的叠加态"。
B.材料二运用了具体数字对比,说明了量子计算机在硬件和计算时间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传统计算机。
C.材料三中姚期智指出如果能够把量子计算机和AI结合,我们就可以突破自然规律的限制,凌驾于自然之上。
D.国内量子技术蓬勃发展,量子技术事业方兴未艾,国外媒介和专家都高度认同,并给予高度赞扬。
【小题3】三则材料从哪些角度介绍了量子?请分别予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