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家”学
传统中国文化中家的形象,蕴含了中国人关于人生和宇宙意义的基本解释。中国古代丰厚的“家”学为寻找安身立命之所,探寻终极幸福之源的人们,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资源。
在古人看来,家是自我栖身的场所,没有家的庇护,身、心、灵将会漂泊无依。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代际关系,以及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是支持自我成长、成人的必然前提。
家以沟通协调差异之间的关系为起始,以实现“和而不同”“亲密差异”为旨归。家以保全生命、延续族类生存的方式汇合了一切可能的差异性,生成有机的生命共同体。诸如性别差异、性际差异、年龄差异、身份差异等,这些差异支持并维护着家的存在。在对待“身份差异”的“正名”中,规定与“名”相符的责任和义务之“实”;在对待性别差异中,视两性之“和”乃人伦之始,所谓“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在对待姓际差异上,视两姓之和乃“附远厚别”,乃“万世之始”;在对待年龄差异上,其“尚齿”的文化,主张代际之间的“父慈子孝”、同代人之间的“孝悌”精神,显示出特有的智慧。这些共同构成现实家庭中的亲缘情理。
古人以身家一体为本,类推于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构造出艺术化境域的亲缘情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身体,是基于血缘亲情的一体化的身体,所谓“父子一体也,夫妻一体也,昆弟一体也。故父子首足也,夫妻牉合也,昆弟四体也”。
故有敬其身就是敬其亲,伤其亲即为伤身体的亲缘情理,这种以身为根本生发的亲缘情理,由亲爱之情类比类推于人类社会与天地万物之间,同时将个人的使命感与历史担当推及人类社会和自然。所谓“爱其亲,不敢恶人;敬其亲,不敢慢人。爱敬尽于事亲,光耀加于百姓,究于四海”,由此不难理解孟子的“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这种以身家为本的情感和义理,不仅“亲亲而仁民”,而且“仁民而爱物”,以一种艺术化的境域,充塞天地之间。
从原本意义上讲,人是栖身于亲缘共同体,并从中获得安定感和幸福感,唤起神圣使命感的居家之人。中国古代以身家一体为核心,将家的亲缘情理推及他人、社会和宇宙,符合生命本身的轨迹,以及人类历史的逻辑。
(摘编自《中国古代“家”学丰厚》)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家是自我栖身的场所,中国古人于其中不断地学习协调自我与外部的关系。 |
B.中国古代丰厚的“家”学是寻找安身立命之所,探寻终极幸福之源的中国人的精神源泉。 |
C.“尚齿”文化和“孝悌”精神是古人用于处理同代关系与代际关系的智慧。 |
D.在孟子看来,因为人在孩童时代懂得爱父母,所以长大后就懂得敬兄长。 |
A.文章立足于传统中国文化中家的形象,阐述了古代“家”学的内涵及价值。 |
B.文章从现实家庭和艺术化境域两个维度论述家的亲缘情理,两个维度是并列关系。 |
C.文章由居家之人的安定感论起,推导出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生发缘起。 |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强调了家对人的重要意义并指出中国“家”学的内在逻辑。 |
A.如果一个家庭的亲子关系出了问题,孩子的安定感和幸福感必将大打折扣。 |
B.因为古人重视血缘亲情,尊重亲缘情理,所以懂得敬重长辈,关爱呵护家人。 |
C.如果没有古代丰厚的家学,中国人对于人生和宇宙意义的理解可能受到影响。 |
D.对“家”学认识深刻,家族成员之间的差异性一定容易协调,达成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