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把灯光调亮
张抗抗
“关店吧!”卢娜下定了决心。
差不多从七八年前开始,书店的销售额就开始下降,像秋分以后的气温,一天天往下落。资金周转不灵,常常拆东墙补西墙,老公交到她手里的月工资,转眼让她垫付了员工的工资。如今已是严重亏损,真的山穷水尽了。
她早早来到书店。她想让自己一个人静一静,仔细再仔细地盘点一番:店里现有的库存书、书柜书架沙发桌椅灯具电脑等所有的家当,总共能折算多少钱?……她必须速速把明光书店的“后事”料理完毕。   
她开锁进店,觉得光线有点暗,顺手开了灯,一时灯光亮得晃眼。她抬头,看见了天花板上前些天新换的灯泡,心里突然一阵刺痛:把灯光调亮?她气呼呼地顺手把灯关掉了,能省一点是一点。这家昏暗的书店里,只剩下她的心里,还有一朵小火苗,那么小,那么弱。而今,这朵风里雨里挣扎太久的小火苗,也终于快要熄灭了……不怪我不怪我,她对自己说,我实在是已经尽力了哦……
手机铃声响起,她走到窗口去拿包取手机,顺手把窗帘刷地拉开了。
顷刻间,书店里洒满了亮晃晃的阳光,一格格在书架上跳跃,把书店染得一片金黄。还是太阳好啊,她对自己说。把灯光调亮,就算再亮,也是夜里。她自嘲地笑了笑。
手机里传来一个爽快的声音。电话是文化局的人打来的,就是上次让她填申请表的那个干部,让她赶紧到局里去一趟,要办手续。“什么手续?”“就是省政府的那笔书店奖励基金,明光书店评上了!你变百万富翁了……”
卢娜站在窗口一动不动,然后肩膀轻轻地抖动起来,身子开始颤栗。她伸出双手捂住了脸,泪水透过指缝,从脸颊上哗哗淌下来。她似乎意识到什么,往前挪移了一步。是的,她想躲开那堆书,怕自己的泪水把书弄湿了……
一百万是多大的一笔钱啊?这么说,明光书店就要起死回生了?可以把这几年累计的债务亏空都补上了,早就想添置的新书柜,也有了着落。老公的工资不用再贴补书店了,积攒起来给儿子上大学交学费。退一万步说,假若书店继续赔钱,一年赔几万块,这笔补贴的钱,也够她再亏损十几年了……她一直想着能把隔壁那家闲置的小阳台买下来,和自家书店打通,在二楼的咖啡吧旁边,再扩建一个儿童书屋,孩子们放学了,尽管可以到这里来读书嬉戏做梦……
卢娜从文化局回到店里,已近中午。她从街上的灯具店里,买了一盒40瓦的飞利浦灯泡——把灯光再调亮一点!她要让明光书店的老顾客们,老远就看到书店的灯光。如果她的资金宽裕,最好把书店临街的窗户也扩大一倍,等到夜幕降临,玻璃窗内的灯光雪亮雪亮,明光书店就像一座透明的水晶宫,所有的书都在闪闪发光……这么多年,书本没有改变我的命运,但改变了我。我办了明光书店,我的书店给人送去知识,知识可以帮别人改变命运……
这么一想,卢娜的眼泪又流下来了——不对!不是知识改变命运,是文化!不对,文化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人!我不再是那个高考落榜的自卑女孩,我活得对人有用,我充实、我知足……
就在这天晚上,明亮的灯光下,出现了一个人影。卢娜眯起眼打量,忽然想起他就是几个月前那个买了二十多本书并建议她把书店灯光调亮一点的省城顾客。他快步朝她走过来,抬起头环顾天花板的灯池,笑容满面地说:嗬,灯光调过了?书店亮了许多哦!我老远就看见了。
接下来的事情,完全出乎卢娜的意料。这个人对卢娜说了很多话,她好像听见他说,县城新区的整体规划中,需要有一家中等规模的书店。他想到了明光书店,他推荐了明光书店,明光书店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开在新区再恰当不过了。新区将为书店预留五百平方米门面房,作为公益书店,房租优惠到可以忽略不计。    
他还提到了城市发展战略,提到了公民的文化权利,提到了热爱、尊重、介入什么的,卢娜下意识嗯嗯地点头,只觉得他的话音一声声落下,头顶的灯光一盏盏亮起来。
那天晚上,卢娜回到家,和老公一五一十地说了今天书店里发生的一连串怪事。
老公开口说:卢娜,我晓得你开书店十多年,没一天好日子过。但是,假如你从此不开书店,恐怕就活不成了。命总比钞票要紧,你年纪还轻呢,我要你活着!
卢娜鼻子一酸,眼圈就红了。心里那朵奄奄一息的小火苗,呼地一下蹿上来,燃成了一蓬金红色的火焰。
隔着一条街,隔着几道墙,卢娜看见“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
(选自张抗抗《把灯光调亮》,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明光书店可以看成众多民营书店的缩影,小说开头就写明光书店生意萧条,处境艰难,折射出高科技、信息化时代实体书店和卖书人的困境,发人深思 。
B.小说三次写到卢娜流泪的细节,第一次是因为接到文化局的电话后为书店有了转机喜极而泣,第二次和第三次则是感动于自己的坚守和执着。
C.小说主要通过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塑造了一个在困境中坚守梦想的女主人公形象,尤其是通过大量的心理独白展示了卢娜丰富的内心世界。
D.“‘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小说结尾含蓄蕴藉,“通体透亮”不仅写出了卢娜明朗的心灵世界,也暗示着书店的美好前景。
【小题2】小说标题“把灯光调亮”意味深长,请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小题3】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主人公卢娜在困境中坚持的动力源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3 05:01: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胡同

朱湘

词不仅本身有高度的美,就是它的牌名,都精巧之至。即如《渡江云》、《荷叶杯》、《摸鱼儿》、《真珠帘》、《眼儿媚》、《好事近》这些词牌名一个就是一首好词。我常时翻开词集,并不读它,只是拿着这些词牌名慢慢的咀嚼。那对我所得的乐趣,真不下似读绝句或是嚼橄榄。京中胡同的名称,与词牌名一样,也常时在寥寥的两三字里面,充满了色彩与暗示。

胡同是街衢的省写,据说,与上海的弄一同源自巷字。元人李好古作的《张生煮海》一曲之内,曾经提到羊市角头砖塔儿猢侗,这两个字入文,恐怕要算此曲最早了。

京中的胡同有一点最引人注意,这便是名称的重复:口袋胡同、苏州胡同、梯子胡同、马神庙、弓弦胡同,到处都是:与王麻子、乐家老铺之多一样,令初来京中的人,极其感到不便,然而等我们知道了口袋胡同是此路不通的死胡同,与“闷葫芦瓜儿”“蒙福禄馆”是一件东西,苏州胡同是京人替住有南方人不管他们的籍贯是杭州或是无锡的街巷取的名字,弓弦胡同是与弓背胡同相对而定的象形的名称,以后我们便会觉得这些名字是多么有色彩,是多么胜似纽约的那些单调的什么“第五大道”、“ 第十四大道”,以及上海的侮辱我国的按通商五口取名的什么南京路、九江路。尤其是苏州胡同一名,它的暗示力极大。因为在当初,交通不便的时候,南方人很少来京,除去举子;并且很少住京,除去京官。南边话同京白又相差的那般远,也难怪那些生于斯、卒于斯、眼里只有北京、耳里只有北京的居民,将他们聚居的胡同,定名为苏州胡同了。梯子胡同之多,可以看出当初有许多房屋是因山而筑:那街道看去是如梯子似的。京中有很多的马神庙,也可令我们深思,何以龙王庙不多,偏多马神庙呢?何以北京有这么多马神庙,南京却一个也不见呢?南人乘舟,北人乘马,我们记得北京是元代的都城,那铁蹄直踏迸中欧的鞑靼,正是修建这些庙宇的人呢!燕昭王为骏骨筑黄金台,那可以说是京中的第一座马神庙了。

京中的胡同有许多以井得名,如甜水井、苦水井、二眼井、三眼井、四眼井、南井胡同、北并胡同、王府井等等,这是因为北方水份稀少,煮饭、烹茶、洗衣、沐面,水的用途又极大,所以当时的人,用了很笨缓的方法,凿出了一口井之后,他们的快乐是不可言状的,于是以井名街,纪念成功。

胡同的名称,不特暗示出京人的生活与想像,还有取灯胡同、妞妞房等类的胡同,不懂京话的人,是不知何所取意的;并且指点出京城的沿革与区分:羊市、猪市、骡马市、驴市、礼士胡同、菜市、缸瓦市,这些街名之内,除去猪市尚存旧意之外,其余的都己改头换面,只能让后来者凭了一些虚名来悬拟当初这几处地方的情形了。户部街、太仆寺街、兵马司、缎司、銮舆卫、织机卫、细砖厂、箭厂,谁看到了这些名字,能不联想起那辉煌的过去,而感觉一种超现实的兴趣?

黄龙瓦、朱垩墙的皇城,如今已将拆毁尽了。将来的人,只好凭了皇城根这一类的街名,来揣想那内城之内、禁城之外的一圈皇城的位置罢?那丹青照耀的两座单牌楼呢?那形影深嵌在我童年想像中的壮伟的牌楼昵?它们那里去了?看看那驼背龟皮的四牌楼,它们手拄着拐杖,身躯不支的,不久也要追随早夭的兄弟于地下了!

破坏的风沙,卷过这全个古都,甚至不与人争、韬声匿影如街名的物件,都不能免于此厄。那富于暗示力的劈柴胡同,被改作辟才胡同了;那有传说作背景的烂面胡同,被改作澜缦胡同了;那地方色彩浓厚的蝎子庙,被改作协资庙了,没有一个不是由新奇降为平庸,由优美流为劣下。狗尾巴胡同改作高义伯胡同,鬼门关改作贵人关,勾阑胡同改作钩帘胡同,大脚胡同改作达教胡同;这些说不定都是巷内居者要改的,然而他们也未免太不达教了。阮太铖在南京的袴裆巷,伦敦马蝇幼虫街为贵族所居之街,都不曾听说他们要改街名,难道能达观的只有古人与西人吗?内丰的人,外啬一点,并无轻重。司马相如是一代的文人,他的小名却叫犬子。《子不语》书中说,当时有狗氏兄弟中举。庄子自己愿意为龟。颐和园中慈禧后居住的乐寿堂前立有龟石。古人的达观,真是值得深思的。

【小题1】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先从词写起,是为了由高雅的词引出同样高雅的胡同名称,表明北京胡同名雅俗共赏,相映成趣,由此激起读者兴趣,引发读者思索。
B.古人很讲究胡同命名的艺术,“此路不通的死胡同”称为“口袋胡同”,“那街道看去如梯子似的”则称“梯子胡同”,比喻贴切而形象。
C.“充满了色彩与暗示”是本文的文眼。围绕此,作者用主要篇幅探究了北京胡同名称的丰富内涵,充分表现了对北京地名文化的喜爱和赞美。
D.本文涉笔成趣,所写不过是日常平凡的事物,却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平淡无奇的胡同名称,经由作者生花妙笔,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小题2】作者认为“苏州胡同一名,它的暗示力极大”,结合原文,简要分析“苏州胡同”所暗示的丰富内涵。
【小题3】对于把“劈柴胡同”改作“辟才胡同”、“烂面胡同”改作“澜缦胡同”、“蝎子庙”改作“协资庙”的风气,你怎么看?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谈崇拜
闰恩虎
①崇拜不等于爱,虽然崇拜可能产生爱,爱里面也常常会有一些崇拜的成分。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会将它们混淆。崇拜是种可能趋向狂热的情绪,而爱则是真诚的情感。爱对崇拜的消解是文明进步的表现,是人本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升华。
②中国古汉语很含蓄,也很深刻。对崇拜现象,精神层面谓之曰“高山仰止”,庸俗利用则称之为“趋之若鹜”。前者如齐白石,艺术衰年变法崇拜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便诗以明之:“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而官场上的所谓崇拜都属于后者!
③崇拜本身可以给人力量,给人自我发展的动力和导引,引导内向走向外部世界。但崇拜若被意识形态利用,就会变为一种盲目的潮流,成为一种残酷的个人精神残害。专制和独裁往往就是利用崇拜筑起吃人的祭台,以领袖的脑袋代替所有人的脑袋。没有脑袋的人就是完全崇拜的人!崇拜而没有了自信,便是理性的沦陷,会演化为迷信。为什么近几十年间,崇拜真理变成了崇拜教条,崇拜科学变成了崇拜技术甚或机器,而崇拜权威则演化为迷信!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我敬吾师,但更重真理!这种思考精神是对崇拜误区的最好启示。
④崇拜不等于不怀疑或不容怀疑。不容怀疑的绝对信仰只能是已经僵化的教条,那叫“洗脑”。没有信仰的社会是涣散腐败的,但绝对信仰的社会必然是恐怖残酷的。绝对真理、顶礼膜拜、不容怀疑是对人类精神的戕害,是崇拜的死结。怀疑精神是人类发展的顽强基因,使信仰更具光芒!不容怀疑的崇拜是野蛮的枷锁,是中世纪宗教极端化统治留下的历史斑点。因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才成为现代文明强调的核心观念。
⑤崇拜本属于宗教精的内容,图腾就是早期崇拜的意识产物。艺术无论如何是需要一些宗教精神的。托尔斯泰说:“信仰是生命的力量。人没有信仰,就不能生活。宗教思想在最初的人类思想中已经酝酿成熟了。信仰所给予人生之谜的答复合有人类最深刻的智慧。”我认为,真正的艺术都是人类对大自然真善美崇拜的反映。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数艺术遗迹都是宗教崇拜的产物。但必须强调:宗教精神的核心是仁爱,暴力崇拜绝不属于宗教范畴!
⑥近几十年来,国人的现代崇拜历经三次嬗变,从领袖崇拜到权威崇拜再到明星崇拜,有许多人认为这是人们素质的下降,相反,我倒认为是素质的提高。领袖崇拜多半是盲目迷信的,基本上是政治宣传误导的,其本质是权力崇拜。史前文明的图腾崇拜、宗教时代的神灵崇拜,以及人文时代的英雄崇拜,都包涵有理想的探索,而权力崇拜则是去理想的现实堕落!权威崇拜是科学发展与普及的搁浅,真理从来就没有永恒的或固定的贴标签载体。而明星崇拜则是现实的具体的,是对生命现象真实美好的向往。平凡的理性崇拜绝对是进步的表现。
【小题1】(小题1)下列对爱与崇拜的关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崇拜可能趋向狂热,爱肯定是一种真诚的情感。
B.崇拜能产生爱,爱里也肯定会有崇拜的成分。
C.崇拜和爱经常交织在一起,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分清。
D.爱能将崇拜消解,是因为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推动了文明的进步。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对崇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山仰止”和“趋之若鹜”既含蓄又深刻地点出了崇拜的两个层次,前者可提升精神,后者则陷入庸俗。
B.崇拜真理变成崇拜教条,崇拜科学变成崇拜技术,是因为人们不知道“我敬吾师,但更重真理”这句话。
C.怀疑精神是推动人类发展的重要基因,如果一种崇拜不容怀疑,那么它就是“洗脑”,就是野蛮的枷锁。
D.崇拜如果被意识形态利用,就会变成盲目的潮流,如果没有了自信,就会演化为迷信。
【小题3】(小题3)(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专制和独裁往往就是以领袖的脑袋代替所有人的脑袋,把人都变成没有自信的完全崇拜的人。
B.艺术无论如何都需要宗教,真正的艺术都表达了人类对大自然真善美的崇拜。
C.信仰是生命的力量,人没有信仰就不能生活,社会一旦没了信仰,就会涣散腐败。
D.相比起领袖崇拜,明星崇拜是现实的具体的,是素质提高的表现,是进步的表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2分)
如果说,五四运动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兴反传统力量,在与保守主义者的交锋中以大获全胜告终的话,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新兴的思潮则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亲和态度。
20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消逝最快的一个世纪。以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为先声,作为中华文明表征的儒教文明,在整整一个世纪内受到了持久的打击。1966年展开的“破四旧”活动,将这种打击发挥到了极致。及至上世纪80年代,中国与西方的巨大现实反差,刺激了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西学东渐”渐成风流。在此一时期的知识分子眼中,中国之所以落后,很大程度上肇因于顽固的“传统”。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仍旧继续了其受批判的命运。
变化发生在90年代初。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淡出,学术突显”,“国学热”适时产生。文化部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刘军宁,是较早提出“儒家传统未必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障碍”的主张的人。在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他所称的“儒教自由主义社会”进行考察之后,刘军宁得出儒教可以和自由主义成功对话的结论。在他看来,破坏传统未必意味着现代化的必然实现,相反却可能导致价值体系的解体和文化认同的失落,从而损害到现代化秩序建构过程本身。他的看法得到许多人的赞同。
进入21世纪之后,主动向传统思想伸出橄榄枝者更是络绎不绝。时常参与政策制定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杜钢建,最近提出了“儒家宪政主义”——“仁义礼智信的宪政主义”的概念。而著名学者甘阳,最近也提倡文化“复古”,他认为,成功的改革必然顾及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国家环保局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政策室主任杨鹏,在“老子与自由主义及执政学”的研究上颇有建树,老子的理念在其参与制定环保政策时也时常发挥作用。但当与记者谈到儒学时,杨鹏却表现出一种排斥的态度,对他的朋友——“新儒家”陈明和蒋庆倡导的“政治儒学”观点,他也表现出不以为然。
从对传统进行重新审视的角度出发,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给中国的未来开出了不同“药方”。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康晓光提出“文化民族主义”理论,希望能够发动一场遍及全球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这一运动的核心目标是,把儒学重塑为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遍及全球的现代宗教。刘军宁则对“五四”进行再思考,并认为当时的人们对传统存在错误认知。“他们认为可以离开传统,把传统变成一块白板,然后重新写东西。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他主张,中国传统虽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但无法独立开发出一套适应现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来,因此与外来文化的接轨与融合是必要的。他认为,“传统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其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会不断获得新的内容。”
对中国传统文化是与非的争论仍在,并且其观点的多样繁复甚至并不比近一个世纪前少,所不同的是,中国思想界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一种激烈的反传统情绪中走了出来。
【小题1】下列对“儒家文化”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及作用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从“五四”运动开始,直至20世纪八十年代,儒家文化遭受了持久性的打击。
B.直到“五四”运动以前,儒家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明的表征。
C.进入21世纪,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日益受重视,甚至在环保政策的制定中也时常发挥作用。
D.通过对传统进行重新审视,不少人认为儒家文化能在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发挥作用。
【小题2】(小题2)下列不属于对“新兴思潮对传统文化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亲和态度”进行阐述的一项是()
A. 儒教可以和自由主义成功对话,破坏传统可能最终损害到现代化秩序建构过程本身。
B. 提倡文化“复古”,认为成功的改革必然要顾及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C. 对中国传统文化是与非的争论仍大有人在,其观点的多样化、繁复性甚至并不比近一个世纪前少。
【小题3】儒家传统未必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障碍,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不断获得新的内容。
10.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初期,传统文化受到打击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反传统”的认知与需要。
B.现在人们对传统文化是与非的争论依然很多,可以用“百家争鸣”这个词语来形容。
C.文中谈到的人们给中国的未来开出的不同药方中,不同程度地体现了重塑儒学的思想和主张。
D.传统的儒家思想现在已经超出哲学范畴,进入政治领域,参与到政策法令的制定中,成为了“政治儒学”。
【小题4】(小题4)根据文意,概括中国思想界对待传统文化的三种态度。(不超过25个字)(3分)

同类题4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陈寅恪的“倔”脾气

晏建怀

上世纪二十年代,作为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并称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的陈寅恪,曾在课堂上夸下海口,说他讲课有“四不讲”,即:“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陈寅恪的学问到底有多深?两个事例可以证明:一是据北大教授季羡林说,陈寅恪留学德国时,写了许多学习笔记,现存六十四本,单是涉及的古文字或外文的就有藏文、突厥回鹘文、吐火罗文、西夏文、满文、梵文、俄文等二十二类之多;二是抗战爆发,因为参考书被焚毁于战火,陈寅恪就在几乎没有任何参考书籍的情况下,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而且《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一书,引用的典籍就达到上千种。陈寅恪上课,课堂常常爆满,甚至吴宓、冯友兰、朱自清那样的名教授也被吸引来旁听。所以,郑天挺称陈寅恪是“教授中的教授”,傅斯年则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声名远播、人人景仰的博学鸿儒,却有着十分倔强的脾气。

1949年6月,国民党教育部长杭立武曾多次派人向陈表达请他去台湾的意思,被陈拒绝。后开出只要陈去香港,马上给陈10万港币、并送一套新洋房的优厚条件,陈寅恪不为所动。同时,作为与陈寅恪交情甚厚、已经到达台湾并出任了台湾大学校长的傅斯年,更是多次致电陈寅恪,请他赴台,据说还承诺只要陈一答应赴台,傅马上派专机来接,故五六十年代一直有“国民党派专机要接陈寅恪去台湾,陈寅恪坚决不去”的说法。然而,自始至终,陈寅恪始终坚持不出国、不去台湾,而且对此从未有过任何犹豫与回旋,态度坚决到了执拗倔强的地步。

1953年,中央历史研究委员会决定在中国科学院设立三个历史研究所,准备请陈寅恪出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当时,年岁已高、双目失明、数十年倍受漂泊之苦的陈寅恪,早已把南国当成了自己最后的归宿,更何况,他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永远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陈寅恪说当所长可以,但有两个条件,一是“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二是“请毛公(***)或刘公(刘少奇)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这些在当时足以惊世骇俗的条件,谁敢答应?于是,当年8月,他在给中国科学院的正式答复中明确表示:“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对于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说: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正如词文所示,‘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贤所同殉之精义,其岂庸鄙之敢望’。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于是,陈寅恪对所长一职毫不客气地回绝了。

陈寅恪的倔,倔得近乎“狂妄”。陈寅恪先后拒绝过数位北国要人过访的请求,他甚至赋诗:“闭户高眠辞贺客,任他嗤笑任他嗔”自况,“狂妄”之情,溢于言表其中就有当时炙手可热的“大秀才”康生。1962年,康生悄然来到中山大学,刚抵校就向校领导提出要见陈寅恪,联系后却被告知陈寅恪病了,不便接待,几经劝说,终于没有成功。陈寅恪是真的病了还是以此为借口不愿见康生?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的是,后来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准备出版陈著《论再生缘》时,康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且这个意见终于使该书在陈寅恪有生之年没能出版。陈寅恪因为自己的倔脾气,留下了终生遗憾。

陈寅恪的倔,源于他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倡导,源于他“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的坚定信念,源于他壁立千仞的傲岸人格。一个甘愿献身于思想自由的人,是与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在思想和价值取向上一脉相承的倔。 

(选自《文学界》2010.5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A.陈寅恪是位博学鸿儒,声名远播、人人景仰,在研究史学方面有极深造诣,是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
B.陈寅恪崇高的学术地位无可否认,所以在上课时曾在课堂上夸下海口,说他讲课有“四不讲”,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C.陈寅恪的“倔”,源于他的学识见识胆识,源于人品深受尊重,他在学术界维持着长远弥久的影响力,正是这特殊的性格。
D.人民文学出版社准备出版陈著《论再生缘》时,康生发表的意见,使该书在陈寅恪有生之年没能出版。陈寅恪因此十分遗憾。
 
E.特立独行的精神,在当时的时代虽然不为容纳,但陈寅恪一生以“贬斥势利,尊崇气节”相标榜,经历了百年来的世事纷扰,这种操守显得格外难能可贵。
【小题2】陈寅恪的才学在哪方面可以表现?请简要概括
【小题3】从文中看,陈寅恪的“倔”脾气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分析。
【小题4】陈寅恪的“倔”,有人认为是“恃才之倔”,也有人认为“矫情之倔”,还有人认为是“独立自由之精神体现”,请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图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图1为2017年19个城市GDP和平均房价;图2为2017年19个城市常住人口和工业增加值;图3为2017年19个城市高校数量和上市公司数量;图4为2017年19个城市上市公司总市值。
(数据:《GDP万亿城市竞争力报告》)

图1

图2

图3

图4
材料二:
截至2017年末,国内“GDP万亿俱乐部”成员已扩大至14座城市。此外,还有5座城市被列为“观察者”名单,这意味着这些城市的GDP有望在两年内突破万亿元。
从“GDP万亿俱乐部”及准万亿城市所属的省份看,19座城市中,广东省有三城上榜,即GDP破两万亿的广州、深圳,以及准万亿城市佛山。浙江省有杭州、宁波入围。江苏省进入榜单的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在东北地区,辽宁省的大连、沈阳有望在两年内实现GDP万亿突破。
从所属区域看,GDP万亿以上及准万亿城市,主要集中于中东部地区,尤其是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为主,西部地区仅成都和重庆两地上榜。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认为,这一现象与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相关,从沿海地区到内陆地区,城市发展水平呈梯度状态。
在中东部地区,GDP突破万亿的城市,不再局限于一线城市,无锡、青岛、长沙等二线城市,其经济总量也在近两年先后突破万亿元。这不仅表明了这些城市有着超强的经济活力,也说明中东部地区的经济,正在由“一城独大”局面,逐步到“多点多极”整体强大的方向发展。西部地区成都和重庆GDP突破万亿的时间较早,这表明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的18年内,成都和重庆两地已经率先“富裕起来”,但西部地区的整体经济活跃度仍有待加强。
(摘编自《GDP万亿城市竞争力报告:9座城市新星崛起》)
材料三:
苏州距离上海只有84公里,高铁车程只有半个小时。与一线城市上海在地理上的接近,让苏州享受到了很多的“外溢作用”。但与此同时,却也让苏州很难摆脱“大上海”的阴影。事实上,很多企业都选择将总部设在上海,而把厂房设在苏州。这样,这些企业虽然在苏州产生了大量的产值,但它们至多只能算是企业“身体”运作的后果,而企业的“大脑”依然在上海。体现在产业结构上也是如此。杭州和南京的第三产业比重都超过50%,苏州为47.2%,过于依赖第二产业。其知名的新加坡工业园区承载的也是第二产业。
尽管由于周边的上海、无锡等地都有了机场,因此机场的缺失并不会对苏州的对外交通构成太多的实际障碍。但是,缺席航班目的地列表却着实让苏州坐失了对外宣传的机会。在品牌营销的时代,宣传需要的是无孔不入,苏州在全国交通版图上的劣势,也让其丧失了很多宣传机会。这种安排之下,即使苏州能有更高的GDP,其在经济上的话语权也很难提升。
(摘编自《GDP达1.7万亿,苏州为何有一线城市实力却无一线城市影响力?》)
材料四:
回顾过去5年,时任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发展转型阵痛和城市治理难题,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中,长沙各项事业再攀新高。地区生产总值由5000亿元跨越至9000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上升至第六位;形成了新材料、工程机械、食品、电子信息、文化创意、旅游六大千亿产业集群;深化改革440多项,行政审批提速50%;1753万平方米违建消失殆尽,2042公顷“绿色”拔地而起;成为全省首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标市。
易炼红说,未来长沙将立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着力打造“三个中心”。即:国家智能制造中心,抢抓“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的机遇,推动长沙制造业率先向高端、智能、绿色转型升级;国家创新创意中心,推进文化跨界融合,让长沙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创新、运营、交易、体验中心;国家交通物流中心,推动交通物流一体化、集装化、网络化、社会化、智能化发展。到2021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0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
(摘编自《长沙: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无锡、青岛、长沙等城市的经济总量先后突破万亿元,说明东部地区经济“一城独大”的局面正在发生变化。
B.从材料二来看,当前主要城市分为三个档次,即GDP两万亿城市、万亿城市和准万亿城市。
C.苏州距离上海很近,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但同时很难摆脱“大上海”的阴影。
D.长沙正在抢抓发展机遇,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着力打造“三个中心”作为远景宏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佛山、深圳、无锡、宁波高校数量偏少,一定会影响到这些城市后续的发展动力。
B.GDP万亿以上及准万亿城市集中于中东部地区,西部仅有成都、重庆上榜,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C.中东部地区的经济正向整体强大发展,西部地区虽然个别城市已先富裕起来,但整体经济活跃度有待加强。
D.苏州与杭州、南京一样,以第二、三产业支撑经济,它的很多企业总部在上海,限制了其发展。
E. 长沙面临众多发展难题,但各项事业再攀新高:地区生产总值大幅提升,形成六大千亿产业集群,行政审批提速50%等。
【小题3】结合四则材料,简要回答提高城市综合实力有哪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