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运河谣
马金章
傍晩,燕翅湾西边的运河堤上,一对老人厮跟着。老汉在前,老太稍后,像河中的拖轮,牵引着随船。走到一棵浓荫匝地三四人扯手才能合围的古槐树下,老汉说,下午,就在这儿,俺给“申遗办”的人吼过船工号子,他们还打听你哩。
咋吼的,我听听。
老汉走到槐树下的青石凳处,从地下捡起一根手指般粗细两尺多长的柳木棍儿说,下午,我拿它当纤板。说着,将这纤板往胸前一放,弯腰弓背,随着夯夯实实的脚步声吼唱起来:
哈啰哈啰嗨哟——
两脚杵地背朝天哟。
他停下,直腰涎着脸说,那年,你磨(掌)舵,我打号,就像那歌里唱的“妹妹你坐船头……”
她夺过他手中的柳木棍儿,敲他一下:多大岁数了,还说这话?
他嘿嘿一笑,继续吼唱:
往北开嘞米粮船呦
哈啰哈罗嗨哟—
往南运嘞鱼和盐哟。
哈啰哈罗嗨哟—
……
他收了势问:咋样儿?
你自个儿评评咋样儿?豁口缺牙,跑风漏气,还好意思问。
老两口在槐树下的石凳子上坐下了。
不比当年了。当年,拉一百二十吨大船,纤工十四五个。
她拦过话头说,俺磨舵,你打号。
磨舵,还是你磨得好,你哥磨嘞不行。每到流急滩险的扭头三湾那儿,纤工一看磨舵的是你哥,扯着嗓子喊:该换磨舵的了!一换你,人人肩上的纤绳,标枪一样绷绷直;纤板,抠着胸脯肉,咯吱咯吱响。那船,蛟龙游水般昂起头,劈开逆浪,咯拱咯拱,猛往前窜。
磨舵得会识风向,辨水情。船行黄水要搁浅,清水打流好行船嘛。
哪个舵手都知道这话,可恁多人,却没揣摩透磨舵的巧劲儿。
要不是你教俺凫水,恐怕这辈子,俺也不会和船打交道。
两个老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堤下河岸的一丛丛簸箕柳,又不约而同地顺着簸箕柳,移向上游不远处的河湾。
就在这个河湾里,你学会了凫水。
起先,你古板,不教我。说啥?女人家,不兴凫水。等下辈儿,脱生成男的再说吧。
你不服,抬着板脚,死乞白赖地说:菱角样的小脚女人,河中站不稳,凫水不成。俺这脚,天也没缠过,天足嘞。
你看着俺恁大的脚,嘿嘿笑笑算是答应了。
俩老人,注目着不远处的河湾。
那时,你身轻得跟飞燕一样下水,死沉,像个秤砣往下坠。为保你安全……
她打断他的话:你将你的毛蓝长裤在水中浸湿,扎上俩裤脚,凑上你那猪拱嘴儿,鼓腮吹气,然后扎上裤腰,将个肥鼓鼓的裤子递给俺,让俺一手抓住裤腰的结,将我脖子摁在水里。可把俺憋坏了。
他哈哈地笑了:土造救生圈嘛。凭着这救生圈,你胆儿肥了,学水黏了。慢慢,秤砣变成了浪里白条儿。你成了咱湾里第一个会水的女人。
都是被河水逼的。说过,她脸上显出一抹惆怅。
往事令人伤怀。
过去,船家的孩子,为防止落水,腰里都拴着两只桐油浸过的葫芦当救生衣,爹娘不待见女娃,不给她拴。那年她二哥解下葫芦上岸随爹到水神庙上香,回到船上,还没顾上拴葫芦,登廒舱梯子时踩空落水身亡。事后,娘才将二哥那葫芦拴在她腰上,她不让,要学凫水。娘怼她:要想穷,玩木龙(口语,就是船)。是不是想在船上过一辈子呀?要不愿过安稳日子,你就学凫水。不久,意想不到的灾祸来临了,娘家的船,在道口镇三里湾码头装散米,几十吨的大船过十八里溜时触了河底石,仓满货重,水柱裹挟着大米,白花花喷起两三丈高。船沉了,米被冲跑了,家破了,真应了“要想穷,玩木龙”那句俗语。娘便将她送到燕翅湾的姥姥家,期望她将来找个安居岸上的好人家。
上你的当了。那时,你总耍心眼儿,诱俺:去河湾吧,学水。
甭得了便宜还卖乖。你学不会水,能当船娘?不当船娘,大运河“申遗办”的人,会将你列入运河人物?今儿个,人家会来采访你?
听了老伴儿的话,她想起那个麦收前的傍晩,他俩走向运河湾,多美的意境啊:运河白帆云,桅杆如林。风一吹,麦海金浪翻滚。因河堤不高,河里的航船,如在金色浪中游走……那时刻,她有了运河里弄潮走船的心。
老太太的目光投向运河岸边一丛丛绿烟似的簸箩柳。过去,柳从边,是一条纤工踩出的光溜溜的纤道。
她看着绿烟河柳,看着隐隐约约的纤道,想起下午“申遗办”的人采访她的情景,不由得清嗓唱起船歌:
日头出来咯窜咯窜,
大脚姑娘弄水走船……
听着听着,老汊双眼蒙了一层泪光。他摸索着,紧紧攥住了老伴儿的手。
夕阳,摇翻了一河粼粼金波。
(选自2019年8月20日《鹤壁日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老太太一生经历丰富,她童年时遭灾,出嫁后学水,多年掌舵行船,不输男子,晚年被“申遗办”列入运河人物。 |
B.文中写到俗语“要想穷,玩木龙”,意在表现老太太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女儿能过安稳日子,不希望她像儿子一样学水。 |
C.文章中不少细节生动有趣,比如老太太用柳木棍敲打老汉、用裤子作救生圈等等,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画面感强。 |
D.文章语言平易质朴,富有地域特色,如“俺磨舵,你打号”等,充满生活气息;同时又不乏意境优美的环境描写。 |
【小题2】本文在塑造老太太这一人物时,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文本赏析。
【小题3】文章开头部分写老汉吼唱运河谣,结尾写老太也唱起了运河谣,这样写对情节发展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