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无人机全称“无人驾驶飞行器”,英文缩写为“UAW”,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裎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它涉及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以及航空动力推进技术等,是信息时代高技术含量的产物。近年来,随着卫星定位系统的成熟、电子与无线电控制技术的改进、多旋翼无人机结构的出现,无人机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无人机已经成为商业、政府和消费应用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建筑、石油、农业以及公用事业领域。

无人机不仅包括机身本体,还包括无人机飞行所涉及的全部设备、解决方策以及相应的后续服务。无人机产业上游主要是设计测试、集成研发测试、零部件制造与供应,中国主要企业有大疆、亿航、一电科技、中科创达等;中游整机制造包括飞行系统、地面系统、任务载荷三个方面,是无人机制造的核心部分,中国主要企业有大疆、亿航、零度智控、扩博智能等;下游运营商主要是线下代理、线下体验店、使用培训以及维修服务,中国主要企业包括大疆、天猫、京东以及一些无人机使用培训机构。

(摘编自韦婷《中国无人机产业全景图谱》,有删改)

村料二:

从相关方面了解到,配装宗申C145航空发动机的中国首款全复材多用途无人机“翼龙”Ⅰ-D,近日顺利完成了全负載状态飞行等试验,相关主要指标达到要求。去年12月23日,“翼龙”Ⅰ-D无人机在贵州安顺某机场成功首飞,首飞持续了30分钟,这是“翼龙”家族无人机系列化发展的里程碑之一。

相比于“翼龙”Ⅰ-D,“翼龙”Ⅰ-D除了换用复合材料,在起飞重量、巡航时间和内部载荷及外挂等方面进行了提升,包括翼展从14米扩展到17.5米,挂架增加到4个,外挂载荷从100公斤扩大到400公斤。值得一提的是,“翼龙”Ⅰ-D也换用了国产宗申C145航空发动机。

C145发动机是宗申航发自主研发的145马力四缸四冲程水平对置航空活塞发动机,功率106.6kW,净重80kg,最低燃油消耗蚤285g/kW.h,排量1417m1,采用了缸头、缸体水冷的冷却方式,配备了废气涡轮增压器和中冷器,最大起飞高度为4000米,临界增压高度为5500米,最大使用高度大于8000米。C145发动机可应用于600kg-1.5t级无人机,例如“翼龙”无人机、“彩虹”无人机、“天翼”无人机、旋翼机以及无人直升机,应用场景包括军事侦察、边防巡逻、实体打击及安全监测等“翼龙”Ⅰ-D装配C145发动机,是翼龙系列朝着自主可控方向近出的重要一步。

(摘编自彭辉《“翼龙”Ⅰ-D无人机完成全负载状态飞行》,有删改)

村料三:

美国全球市场洞察组织日前发布报告,预测和分析了今后十年世界无人机市场态势,认定军用无人机仍是市场重心,而北美和亚太市场将最火爆。尽管近些年民用无人机进步神速,但总体上军用无人机的销售霸主地位无可撼动。2014年,军用型在无人机市场的占比为89%,到2024年降为86%。仅给民用型让出3%的份额。届时,军用型全球销售额预计达1 30亿美元,约为2016年50亿美元的2.5倍多。

技术进步和军方采购是军用无人机热销的推手。近年来,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协同导航等技术普及,促进军用无人机向智能化、多功能化演进。“蜂群”技术自不必说,美军的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还努力将分享实时态势感知和武器数据的技术应用到无人攻击机上,使之能在激烈对抗中更精准及时地遂行近距空中支援。另外,DARPA还准备为无人机开发新型机器学习技术和算法,让其在几分钟内检测并对抗敌方电子攻击。

先进导航与自动驾驶技术也让无人机操作更加简便。美军已将“记载感知规避系统’’应用到“全球鹰”无人侦察机上,让它在飞行中具备自主感知和规避功能:欧洲也开发出“空中碰撞规避系统”,大大降低了无人机操作员的工作强度。报告称,未来十年军用无人机用户将呈几何级增加,急剧放大的内外安全威胁迫使各国不得不求助于无人机,先进军用无人机将用于战场情报收集、毁伤评估及高质量侦察等。

(摘编自于晓晶娥未来十年军用无人机笑傲江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人机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飞行,它是涉及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高技术的产物。
B.无人机产业分上游、中游与下游三类,中游整机制造是无人机制造的核心部分,中国主要生产企业有大疆、亿航、零度智控等。
C.中国首款全复材多用途无人机“翼龙”Ⅰ-D,顺利完成全负载状态飞行等试验,是“翼龙”族无人机系列化发展的里程碑之一。
D.“翼龙”Ⅰ-D换用了复合材料,在起飞重量、巡航时间和内部载荷等方面进行了提升,还换用了国产的宗申C145航空发动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卫星定位系统成熟、电子与无线电控制技术改进、多旋翼无人机结构出现,近年来全球无人机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B.C145是四缸四冲程水平对置航空活塞发动机,“翼龙”Ⅰ-D装配它,表明“翼龙”系列朝着自主可控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C.据美国全球市场洞察组织报告的预测分析,今后十年世界无人机市场上军用无人机是市场重心,最火爆的只有亚太市场。
D.虽然2024年军用型无人机市场古比降为86%,给民用型让出3%份额,但民用型销售仍无可撼动军用型销售的霸主地位。
【小题3】未来十年军用无人机为什么将成为市场重心?面对商机,我国军工企业应采取哪些措施?请简要概括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6 10:23: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西风里的话

李霖灿

朋友们都说这山谷中的秋天,美到了极点。我在一个时晴时雨的周末,信步往寻。秋色 正美,十月里那特有的清凉西风阵阵吹拂,落叶满地,红遍林梢,在落日斜晖明灭掩映之中, 明黄凝紫,宇宙一片锦绣。诵“山山黄叶飞”之名句,我觉得这山里的秋色实在绚丽,算得上盖世无双。枫,不过是个中千百分代表之一,像这样满山满谷的秋林焕彩,又岂是一叶红枫 可以囊括?好明亮,好开阔!真是天地为布局,就云霞试颜色,人间可有这样大的手笔?

即景生情,立刻想到了超逸绝群的石涛,他曾以“上干气象”的彩笔,画了一幅《秋林人醉图》这帧名作真是不凡。只是我真的不能了解,石涛他未曾到过我面前的这道山谷,如何能画出这样沉醉的画面?若以什么大家所艳称的“栖霞红叶”来评论,那真是大巫小巫之见了。

我想到了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小卷。西风的回荡飘过来一阵划空的雁唳,瞭亮、挺 括、深远!把我由图画中惊醒:呵,秋天不仅是图画,它也是音乐,而且是谐和天地的大乐章。 不仅是划破碧天的雁唳,您听听:风吹林梢的韵律、披拂衰草的叹息、雀鸟的短促,牧童短笛的明亮旋律,衬托着晩霞凝紫的低音伴奏。我恍然有悟,这就是深秋的天籁,音乐家、文学 家、哲学家等所要追寻的就是它。我从秋景如画忽然走到音乐的境界中来了。北宋的大画 家崔白,他有一幅《双喜图》巨轴,那上面就充满了秋天的声音。画面上故事发展得很有趣: 一只苍兔闯进了双宿双飞的山鹊禁地,山鹊惊起大噪,苍兔嗤之以鼻,形成了一张一弛的对 比幽默。于是画面上充满了声音,首先是山鹊的高音破口大骂声,伴奏的是苍兔的嘶嘶嗤鼻 之音,晴空中充满了秋风萧索声响,风卷槲叶的声音、蓑草披拂的声音、竹枝摇曳的声音…… 在画面上交织成一团,合奏出秋天原野凄厉响亮的大合唱。我思路想到了杜工部的《玉华宫》中“万籁真笙竽,秋色正萧洒”的名咏,此老自是不凡!

正在此时,从林木掩映的远方隐隐约约传来了谈话的音响,慢慢听得出是父女二人相偕 漫步归去,小女儿有太多娇生惯养的埋怨:“爸爸,我就不懂,在这里有激光、有计算机、有反 应器这些宝贝玩意儿,您都不屑一顾,却对那些老旧的教室设备十分关心,对眼前这条回家 小径上的形形色色更是欣赏备至,这到底为的是什么?我硬是搞不懂嘛! ”

西风里传来了 一缕苍老平和的回答,三分将就、七分慈祥的声调:“小文,你叫我怎么分辩? 一切都有个层次,计算机、教室、小径春耕、夏耘和丰收的秋稼也都有一个层。打一个比 喻,你看这眼前的美丽景色像什么呢?”

“当然,这像一幅图画嘛!”

老者的声音又响了 :“这就是意境上的不同了。在我看来,秋天是一首牧歌,一首清醇的 牧歌!”

很显然的,小女儿还没有懂得这比喻的深意,于是苍老的声音又来了补充:“这个,我也不希望你现在就能懂,但是你将来会有懂得的一天,一旦明白,那就不是你而 是'我们'了……"以下的谈话就听不清楚了,人影亦逐渐模糊消失逝去。

这西风里的一段对话,尤其是“牧歌”一语,令人忽然清澈有悟,因为我正在从图画向音 乐的境界中去体认清秋,这智慧老者的一句提醒,醍醐灌顶般把我又领进哲思的境界之中。

难道对秋的欣赏,竟有偌多层次?我不禁想到了中国画中的一幅名作《秋声赋图》,画的 是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华新罗大画师挖空了心思,用图画表诗意,传达出十一世纪时大文豪欧阳修的萧飒意境。由 华新罗、欧阳修到崔白和石涛,从图文并茂到哲意深邃,只由于这眼前美景西风残照中的智者一语,我不但体认了清秋光景的妩媚丰美,而且深深地明白了那位老人的结语正意:你一旦明白,就 是“我们”了。说得真是好,一句染神,历劫不变,千载之下,必有知音,何况洞达了宗旨,还有什么 剩余不尽?我真是乘兴而来,漫无鹄的,如今却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满载而归了。

(选自李霖灿《李霖灿读画四十年》,有删改)

(注)①上干气象:引杜甫《秋兴八首(其八)》中“彩笔昔曾干气象”。上:原意为“直上”的意思,诗中引申 为影响、改变。②漫无鹄:漫无目的。
【小题1】结合文章语境,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步:半信半疑地前往。
B.囊括: “包容” 之意。
C.意境:境界和情趣。
D.牧歌:具有田园生活情趣的诗歌。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题目 “西风里的话” 中的 “话” 既指父女二人的对话,也指作者在 “中国画”里悟到 的哲思。
B.在作者看来,自然界的美景是绘画的源泉,但如果没有音乐素养和历史观,也是不能画出名画的。
C.文中借“大巫小巫” 之说,赞美眼前山中的秋色之美和石涛《秋林人醉图》中表达岀的艺 术之美。
D.父女二人的对话反映岀两人世界观的不同。女儿偏爱物质追求,父亲更看重心灵体验 和精神追求。
【小题3】作者列举《秋林人醉图》《双喜图》《秋声赋图》三幅中国画来谈秋色及中国画的欣赏,这样的设计有何匠心。
【小题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你一旦明白,就是'我们'了”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身后的眼睛(曾平)

那是一头野猪。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包谷地上,也洒在对熟透的包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

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包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

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唯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

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

孩子已经能嗅到扑面而来的野猪的臊气。

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去。尽管只有一小步,但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嗷嗷嗷地叫个不停。野猪的头猛地一缩,它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

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汉子。

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

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

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眼睛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月光洒在孩子父亲母亲紧张的脸上,他们的担心暴露无遗。孩子的父亲和母亲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有些时候了。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

野猪和孩子对视着。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

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满獠牙的嘴。

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

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

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

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他们都在积蓄力量。

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儿地,跑了。

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

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

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号啕大哭。孩子不依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儿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顽强。

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孩子父亲的话,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

孩子依然不依不饶,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

孩子似懂非懂。他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怎么帮自己的啊?

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包谷地上,也洒在对熟透的包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这里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孩子与野猪对峙的过程中,父母在远处也很紧张,父亲举起猎枪要射击,母亲阻止,是怕伤着自己的孩子,所以二人只能干巴巴的望着。
C.文中绝大部分是在描写孩子,通过描写孩子与野猪搏斗,来渲染一种紧张气氛,却也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了这对父母对孩子真挚的爱。
D.文章用大量的笔墨写孩子与野猪对峙,而对父母的着墨不多。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主要要传达的主旨是:父母应该关注并鼓励牌困境中的孩子,而非直接援手。
【小题2】小说在写孩子与野猪对峙的过程中,生动传神的描写了孩子心理或动作,请用原文分条写出孩子的表现。
【小题3】小说明明是写一个孩子勇敢地与野猪对峙,赶走了野猪,可作者却将小说命名为“背后的眼睛”,作何理解?

同类题3

材料三
一些城市的历史街区在“旧城改造”中被荡涤一半之后,留下的只有一个地名。这地名有名无实,空泛无用、改掉便了。于是,许多地名正在成批地被从地图上抹去。我们对自己的“革命”总是这祥干净彻底。
有名无实的地名这样毫无意义吗?
地名决不仅仅是一个称呼,一个特定地域的名称。
城市是有生命的。地名便有了生命的意义,也就是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和深刻的含义。如果这地方有其独有的历史与命运,地名便是这历史命运的容器,比如唐山与大地震的灾难,平型关与平型关大捷,罗马与罗马史。如果此地有个性而非凡的文化,这地名便是对这文化的命名。比如扬州和扬州画派,苏州和苏州园林,上海与海派文化,法兰克福与法兰克福学派,佛罗伦萨与整个文艺复兴运动。城市成了一种文化的属性。如果这些城市随随便便换去了名字,你说它失去的是什么?
一个地方自有地名才算是真正的诞生。此前只是人的一种自然和原始的聚落。地名是城市生命的起点。此后,这些城市发生了一切一切,包括它的成败荣辱和曲折坎坷,全都无形地积淀在这看似只有几个字的地名里。这一切一切,还渐渐地在这地名里形成它独具的历史文化。只要走出这地名一步,就不再属于这独特的历史文化了。如果说地名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代号,那么这城市的生命密码就在其中。
如果你崇敬这地方的文化,这地名就是一种尊称;如果你对这地方有情感,这地名就是一种深挚的爱称。比如故乡的地名。
地名中又潜在一种凝聚力,亲和力,还有复杂的情感。
当然,历史上地名的更换也是很多。但这些地名的改变,大多由于政治变迁,改朝换代。更改地名,总是为了表明“改天换地”,绝非从文化考虑。然而,正是出于这种无意中的惯性——这个非文化的传统,使得我们对地名的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缺乏认识,以致出现袁鹰先生所指出的将徽州易名为黄山这样令人遗憾的范例。徽州乃是令人神往的韵味幽雅的古城,一改为黄山市,就像变作一个新兴的都市,文脉中断,魅力不在,优势全无。
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故而改名易名当慎,切勿轻率待之。无论是城名,还是街名,特别是在当今“城改”狂潮中,历史街区大片铲去,地名便成了一息尚存的历史。倘再将地名删去,历史便会彻底荡然一空。我们早晚会感到这种文化的失落,我们已经感到这种失落和茫然了!
那么,谁来守住这个至关重要的历史文化?
(取材于冯骥才的《地名的意义》)
【小题1】下列对以上三则材料中加点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图索骥: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
B.风光不再:从前的好形势已经结束。
C.大名鼎鼎:“鼎”字书写的第一笔是“|”。
D.载体:“载”读作“zài”。
【小题2】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地名是对个性而非凡的文化的命名”的一项是
A.天津与海河文化B.南京与南京大屠杀
C.曲阜与儒家学派D.雅典与奥林匹克运动
【小题3】从以上三则材料中选择事例,说明城市保留传统地名的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詹明信在《文本的意识心态》中,主要的篇幅就是讨论罗兰·巴特的《S/Z》,换句话说,是该书为詹明信提供了文本意识形态的样本。法国文学批评家、符号学家罗兰·巴特在他的著作《S/Z》中以慢镜头拍摄的方式对巴尔扎克的中篇小说《萨拉辛》所作的文本分析,将《萨拉辛》全文(中文译本有两万多字)分解为五百六十一个语段单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五百六十一帧画面),之所以划分得如此细密,巴特是想告诉读者,文本是怎样一帧一帧地编织而成的。

(2)如果以现实主义的方法来分析作品,那么一部作品是由情节、性格、言语、思想、形象、等几大要素构成,批评家要从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和剧作思想的设置等方面来讨论作品,如果以形式主义方法来读解,则要关注文本的语言学层面,转喻和暗喻,或者陌生化效果等等,这些都不是他想要达成的目的。当然作为结构主义大师的巴特,也不想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来解文本,他发明了诸多语码,来缝合这一文本,因此这五百六十一个单位尽管长短不一(一个单位既可以是一个词汇或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段对话,或者是长长的段落),但是每个单位至少包含着一个或多个语码。巴特将这些语码总共归纳为五种:意素语码、文化语码、象征语码、阐释语码和选择行为语码(或者称之为情节语码),并逐词、逐句或逐段来阐释这些语码在文本中各自的功能。

(3)那什么是语码?语码不同于语义,所谓语码可以看成是对语义的诱导和归类,詹明信认为,罗兰·巴特的“语码”是从信息理论中借用来的术语,即我们可理解为一种语码基本对应某一种信息的类型,如文化语码“有点像格言式的智慧或对普遍的行为、事件和生活的常识的仓房,当需要某个具体细节的时候,它就会被说出来”。而意素语码(即人的语码)则指向人物的性格特征。

(4)罗兰·巴特的意思是,文学文本之所以能产生的意义,不是因为读者通过文本读到了现实生活,而是文本中的那些语码作用于我们的理解习惯,使读者以为自己把握了现实生活。詹明信解释道,现实主义的叙述并非是话语天生具有的结构,而是某种视觉上的幻像,是由某些作为“符号”在起作用的细节产生出来的所谓真实效果。联想到现代小说,詹明信认为,“现代文学对情节的抛弃被更好地理解为对旧的叙述组成结构的抛弃”。

(5)传统的维持美学上整体性的文学批评,被文本的语码(或者符码)化解析所取代,即文本的重心由审美性被信息性所取代。倘若说文学作品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审美性基础之上的话,那么文本的合法性是建立在传递一定的信息的基础之上。如此,文本不是围绕着某个先在的核心意义而耸立,而是在具体的编织过程中形成(文本在语源上就有编织的意思)。如果说,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上的,那么文本的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特定的语码之上的,特定的语码传递特定的信息,所有的文本在信息面前具有某种平等性。

(6)其实这种语码划分方式既能解析《萨拉辛》,也能解析其他小说,或者其他非虚构作品。詹明信既然称之为“文本的意识形态”,也就意味着这种解析方式不仅应用于文学,对文学以外的文本,如历史的、新闻的、或社会学的文本均可适用,进一步可适用于一切叙事文本。

【小题1】下列对文章“语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语码与语义不同,可以看成是对语义的诱导和归类,文化语码说出来时,往往以具体的某个细节呈现。
B.语码是从信息理论中借用来的术语,一种语码就是对应某一种信息的类型。
C.文化语码有点像格言式的智慧或对普遍的行为、事件和生活的常识的仓库,象征语码则指向作品的思想情感。
D.语码划分方式既能解析《萨拉辛》,也能解析其他小说,或者其他非虚构作品,进一步可适用于一切文本。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罗兰·巴特既不想从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和剧作思想角度讨论作品,也不想从语言学层面解读作品,这些都打不成他的目的。
B.现实主义的叙述是某种视觉上的幻象,是由某些细节产生出来的所谓真实效果,并且这些细节要作为“符号”起作用。
C.文本不是围绕着某个先在的核心意义而耸立,而是在具体的编织过程中形成,这是因为文学作品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审美性基础之上,文本的合法性是建立在传递一定的信息的基础之上。
D.文本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特定的语码之上,特定的语码传递特定的信息,所有的文本在信息面前具有某种平等性。
【小题3】请根据上文概括罗兰·巴特对巴尔扎克的中篇小说《萨拉辛》文本做语码分析的意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不仅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看到其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的纽带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继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之后,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吐蕃、回纥、契丹、党项、蒙古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再看回纥,其与唐朝绢马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汗国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吐谷浑道”“吐蕃道”“回纥道”……丝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绵延不断,开遍了民族交流融合之花。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州、县等以加强治理。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方,也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饮茶逐渐成为北方与西部民族的习俗。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同时,西域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胡葱、胡萝卜、大蒜、菠菜、芫荽、苜蓿,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习胡俗、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在唐朝著名的十部乐中,西域音乐就占五部。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方,西方的乳香、硇砂、玉石、珊瑚、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元朝时,中西交通空前畅通,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毫无疑问,在这个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联结着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未来,“一带一路”延伸之处必将是人文交流活跃之地,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
(节选自2017年3月8日人民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是东西方之间的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
B.古代丝绸之路不仅对沿路各民族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各民族交流融合方面也起到了联结纽带作用。
C.游牧民族和汉族共同开拓了丝绸之路,无数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D.为了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早起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丝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多游牧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因为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B.控制了草原道的游牧民族,在与中原王朝交易时换回绸绢,除了供本国贵族享用外,还将其大量传输到西方。
C.汉代开启的丝绸之路在后世并非总是畅通无阻,它既遇到过衰败和阻遏,也曾经经历过再度的繁荣和兴盛。
D.丝绸之路的开拓以及之后的繁荣,离不开沿途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但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还是中原王朝。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原王朝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提供食宿,建立州府等加强治理,就是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
B.丝绸之路促进了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甚至东西方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不局限于物质方面,还有文化和思想。
C.丝绸之路是民族沟通的渠道与交流的舞台,它使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并进而形成了多元统一体的中华民族。
D.“一带一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延续,它不但描绘出各民族交流融合的画卷,还将架起东西方交流交往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