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文化很注重中庸之道。国家太大,治理需要依靠精英,这样的精英有一个特点,在孔子那里就是讲求“中庸”。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我称之为中庸理性主义,既不要过于峻急,也不要过于迟缓,应当恰到好处,掌握分寸,留有余地。《论语》最大的特点就是恰如其分。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鄙弃不义得来的富贵,但他只是说“如浮云”,像浮云那样一晃而过,并没有说其他丑恶的词,这体现了孔子语言的分寸感。在孟子的时代,认为精英就当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庄子是从另外的角度说的,他强调有至人、有真人。

中华文化很早就提出“化”的观点,《周易》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什么事情碰到钉子,无计可施了,这就是“穷”,穷就要变,变了才有出路,才可维持下来。到了庄子的时代,更喜欢用的字是“化”——与时俱化。“化”与“变”相比,有些悄悄发生变化的意思。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中华文化讲仁义道德、一和同、天下定于一、吾道一以贯之,似乎很呆板。其实中华文化一点儿都不呆板,比如中国人承认有多种多样的选择性。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果我没有条件,我就把自己管好了,如果我有条件了,我就为天下百姓与君王效劳。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充分理解战争的人,永远不会让自己变成殉葬者。孟子评价孔子,说他是“圣之时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孔子生活的时代千变万化,民不聊生,国无宁日,孔子如果不随时调整自己,把握分寸的话,他早就灭亡了。

在中国,不同的思想理论可以想办法走通。老庄主张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以无胜有。老子甚至主张,柔弱是生命的特色,坚强是死亡的特色。当然,这个说法我们是存疑的。但从侧面说明,中华文化从来都不是僵硬的文化。20世纪后半期,当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入改革的时候,西方的一些政要,比如撒切尔夫人、基辛格等人都对某些国家的改革不看好,而上述这些人却说,改革唯一可能成功的是中国,原因之一是中国有独特的文化,该坚持的继续坚持,该改革的就改革,化之于无形。全世界能够迈开这么大步子进行改革开放而又保持稳定局面的,只有中国。我们当然不能无原则地自我吹捧,但中华文化适应调整、变化的能力,统筹兼顾、面面俱到的能力,世界上罕有其匹,这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特点。

如今,我们更可以在中华文化传统和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当下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时势,推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我们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建设我们美好的生活,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选自王蒙《道通为一——从传统经典看中华文化的特点》,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治理大国的精英都习得孔子的“中庸”思想,在国家治理中特别讲求掌握分寸,留有余地。
B.作者也主张做事要恰到好处,峻急迟缓不能过度,和孔子相比,他更多了一点理性主义色彩。
C.孔子鄙弃不义得来的富贵,但只说“如浮云”而没用丑恶的词,这形成了《论语》注意分寸的特点。
D.中华文化中“变”“化”的思想表现为有所坚守但从不僵化,能够随时调整自己,进行多样化选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释了中华文化调整变化、统筹兼顾的特点,全文为分总结构,前三段为并列关系,第四段是总写。
B.第二段引用孟子对孔子“圣之时者”的评价来论证中华文化讲求“穷通变化”,变了才有出路,才可维持下来。
C.第三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手法,通过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例证,突出了“穷通变化”带来的文化优越性。
D.文章最后指出我们应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明了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发展新时势下的积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的孙子关于“善战”的话语,意为在战争中,充分理解战争之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B.作者对老子和庄子的道家主张尚存疑问,但不否认它们从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变化之道。
C.对中华传统文化不能无原则地自我吹捧,新时期既要大力传承传统文化,又要注意与时俱进。
D.20世纪后半期,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改革成功,原因之一就在于我国拥有“化之于无形”的独特文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6 08:49: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华文化很注重中庸之道。国家太大,治理需要依靠精英,这样的精英有一个特点,在孔子那里就是讲求“中庸”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我称之为中庸理性主义,既不要过于峻急,也不要过于迟缓,应当恰到好处,掌握分寸,留有余地。《论语》最大的特点就是恰如其分。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鄙弃不义得来的富贵,但他只是说“如浮云”,像浮云那样一晃而过,并没有说其他丑恶的词,这体现了孔子语言的分寸感。在孟子的时代,认为精英就当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庄子是从另外的角度说的,他强调有至人,有真人。

②中华文化很早就提出“化”的观点,《周易》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什么事情碰到钉子,无计可施了,这就是“穷”,穷就要变,变了才有出路,才可维持下来。到了庄子的时代,更喜欢用的字是“化”—与时俱化。“化”与“变”相比,有些悄悄发生变化的意思。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中华文化讲仁义道德、一和同、天下定于一、吾道一以贯之,似乎很呆板。其实中华文化一点儿都不呆板,比如中国人承认有多种多样的选择性。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o”如果我没有条件,我就把自己管好了,如果我有条件了,我就为天下百姓与君王效劳。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充分理解善战的人,永远不会让自己变成殉葬者。孟子评价孔子,说他是“圣之时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孔子生活的时代千变万化,民不聊生,国无宁日,孔子如果不随时调整自己,把握分寸的话,他早就灭亡了。

③老庄主张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以无胜有。老子甚至主张,柔弱是生命的特色,坚强是死亡的特色。当然,这个说法我们是存疑的。但从侧面说明,中华文化从来都不是僵硬的文化。20世纪后半期,当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入改革的时候,西方的一些政要,比如撒切尔夫人,基辛格等人都对某些国家的改革不看好,而上述这些人却说,改革唯一可能成功的是中国,原因之一是中国有独特的文化,该坚持的继续坚持,该改革的就改革,化之于无形。全世界能够迈开这么大步子进行改革开放而又保持稳定局面的,只有中国。我们当然不能无原则地自我吹捧,但中华文化适应调整,变化的能力,统筹兼顾、面面俱到的能力,世界上罕有其匹,这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特点。

④如今,我们更可以在中华文化传统和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当下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时势,推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我们美好的生活,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选自王蒙《道通为一——从传统经典看中华文化的特点》,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治理大国的精英往往都受到“中庸”思想的影响,在国家治理中特别讲求掌握分寸,留有余地。
B.中华文化中“变”“化”的思想表现为有所坚守但从不僵化,能够随时调整自己,进行多样化选择。
C.孔子鄙弃不义得来的富贵,但只说“如浮云”而没用丑恶的词,这形成了《论语》注意分寸的特点。
D.作者也主张做事要恰到好处,峻急迟缓不能过度,和孔子相比,他更多了一点理性主义色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阐释了中华文化调整变化,统筹兼顾的特点,全文为分总结构,①②③段为并列关系,第④段是总写。
B.第②段引用孟子对孔子“圣之时者”的评价来论证“中庸之道”和“穷通变化”两者是相通的。
C.第③段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手法,突出了“中庸之道”和“穷通变化”带来的文化优越性。
D.文章最后指出我们应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明了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发展新时势下的积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借用孙子关于“善战”的话是要告诫人们,只有训练矫健勇猛之士,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B.作者对老子和庄子的一些主张存有疑问,但不否认它们从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变化之道。
C.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点难以比拟并非自我吹捧,新时期既要大力传承传统文化,又要注意与时俱进。
D.20世纪后半期,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改革成功,原因就在于我国拥有“化之于无形”的独特文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红楼启示录

王 蒙

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节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和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名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色彩。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的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着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

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及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完全地写实,写作本身也就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一种舆论,一种“大众传播”,一种“站队”,就必然会碰到一系列世俗人生中的问题,涉嫌不敬,涉嫌溢美,涉嫌揭人隐私,涉嫌制造舆论,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作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文字狱!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种种针对性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写小说就是要把小说当小说写。《红楼梦》摆在案头,您就“把玩”“把玩”吧。

【小题1】对文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中“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聪明灵活”是说中国古代小说家在创作中往往能巧妙地把社会真实与虚幻世界结合起来,造成一种亦真亦假,亦真亦幻的境界。
B. 第四段中“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这里的“大地”指的是社会生活的原生状态。
C. 第五段说:“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是说运用“荒诞化、幻化”的手法可以给作者留下极大的创作自由,给读者留下极大阅读欣赏空间。
D. 第六段说“写小说就是要把小说当小说写”,所谓“当小说写”就是说作家在写小说时必须明白小说创作的基本规律,突出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
【小题2】文章第一段说:“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对作者要表明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在创作中加入了“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具有浪漫主义的特征。
B. 《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目的是告诉读者在阅读该作品时不可当真,只是“红楼”一“梦”罢了。
C. 就《红楼梦》整体而言,“其间悲欢离合,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
D. 《红楼梦》涉及一系列的世俗人生中的问题,涉及个人隐私,涉及制造舆论,涉及不敬涉及犯上作乱等等,体现了写实小说的社会批判性。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作者不同意用小说的创作去反映、干预生活。
B. 作者认为一味地写实,或者完全的梦幻化,都不是真小说家的境界。
C. 作者提醒人们,写实的作品会变成一种介入,一种舆论,容易提倡异端,容易犯上作乱。
D. 作者提出,只有穿插装点一些荒诞的幻化的内容,才能把小说与人生间离开来。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清明的心弦

王蒙

①我喜欢北方的初冬,我喜欢初冬到郊外、到公园去游玩。

②地上的落叶还没有扫尽,枝上的树叶还没有落完,然而,大树已经摆脱了自己的沉重与快乐的负担。春天它急着发芽和生长,夏天它急着去获取太阳的能量,而秋天,累累的果实把枝头压弯。果实是大树的骄傲,大树的慰安,却又何尝没有把大树压得直不起腰来呢?

③现在它宁静了,剩下的几片叶子,什么时候落下,什么时候飞去,什么时候化泥?随它们去。也许,它们能保留在整个的冬天,待到来年春季,归来的呢喃的燕子会衔去这经年的枯叶,去做巢。而刚去蛋壳的小雏燕呢,它们不会理会枯叶的琐碎,它们只知道春天。

④湖水或者池水或者河水,凌晨时分也许会结一层薄冰,薄冰上有腾腾的雾气,雾气倒显得暖烘烘呢。然后,太阳出来了。有哪一个太阳比初冬的太阳更亲切、更妩媚、更体贴呢?雾气消散了,薄冰消融了,初冬的水面比秋水还要明澈怡远,不再有游艇扰乱这平静的水面了,也不再有那么多内行的与二把刀的垂钓下钩者的贪婪。连鱼儿也变得温和秀气了,它们沉静地栖息在水的深处。

⑤地阔而又天高。所有的庄稼地都腾出来了。大地吐出一口气,迎接自己的休整,迎接寒潮的删节。当然,还有瑟缩的冬麦,农民正在浇过冬的“冻水”,水与铁锨戏弄着太阳,场上的粮食油料早已拉运完毕,稀稀落落的几个人在整理谷草。在初冬,农民也变得从容。什么适时播种呀,龙口夺粮呀,颗粒归仓呀,那属于昨天,也属于明天。今天呢,只见个个笑脸,户户柴烟。炕头已经烧热,穿开裆裤的小孩子却宁愿呆在家门外边。

⑥这时候到郊外、到公园、到田野去吧,游人与过客已经不那么拥挤。大地、花木、池塘和亭台也显得悠闲,她们已经没有义务为游人竭尽全力地显示她们的千姿百态。当她们完全放松了以后,也许会更朴素动人。而这时候的造访者,才是真正的知音。连冷食店里的啤酒与雪糕也不再被人排队争购,结束了她们的大红大紫的俗气,庄重安然。

⑦到郊外、到公园、到田野去吧,野鸽子在天空飞旋,野兔在草棵里奔跑。和它们一起去告别盛夏和金秋,告别那喧闹的温暖,去迎接漫天晶莹的白雪,迎接盏盏冰灯。迎接房间里的跳动的炉火和火边的沉思絮语,迎接新年,迎接新的宏图大略,迎接古老的农历的年。二踢脚冲上青天,还有一种花炮叫做滴溜,点起来它就在地上滴滴溜溜地转。

⑧初冬,拨响了那甜蜜而又清明的弦,我真喜欢。

【小题1】本文的文眼是_______(限两个字)。
【小题2】说说第②节画线句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效果。
【小题3】作者喜欢北方的初冬,并呼吁人们在这个季节到郊外、公园、田野去,联系全文,概述其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少于3条)
【小题4】文章首尾呼应,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请说明:_________
【小题5】选出下列理解正确两项:( )
A.第③节对落叶的描写让人联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歌颂了落叶无私奉献的精神。
B.对郊外、公园、田野的描写透露出作者对喧嚣的都市生活环境的厌倦,对宁静安详生活环境的喜爱和向往。
C.第⑦节一连两个“告别”,六个“迎接”,给人以这样的启示:冬天是收获之后、新的搏击之前的暂时休整,它有辞旧迎新、承前启后的意义。
D.无论写树、写水、还是写大地、写郊外,都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有趣。
E.文章的主体部分先写某种风物,后写比较开阔的场景,再由物及人;排序有致,眉目清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地中海幻想曲

王蒙

温柔的地中海是无法拒绝的,蓝紫的海波纺织着执拗无望与从容有定的花纹,雪白的浪花生灭着转瞬即逝的笑容。而原来看着十分伟岸的地中海邮轮,也由于它的安静无声,由于它的定力超强与减震设施,显得谨慎与委屈。空间与时间就这样在大海洋上聚合与离散,扩大与缩小,积存与失落,而体验、感动与忘却,就这样落花流水,风起云涌,而又欲诉无言,欲唱无响。时间与空间,生命与感叹永远这样移动着变化着逝去着。

她是一个三十九岁心猿意马的美女。身高一米七三,体重五十六点四公斤,长着广州人的眼睛,青岛人的身材,米脂人的脸庞与湖南人的意态;还有北京的学士,加州的硕士、海德堡的博士学位;有院士父亲、工商联主席爷爷、在梅兰芳门下学过戏的母亲。早在二十三年前,她陷入了公主与白马王子的感情旋涡,然后遭遇到了身心俱碎的失望。她从此关闭心门,用学历学位与超级体力训练报复了生活。然后……她走向四十岁。

最后在三年前结识了比她小五岁的声乐教师小李,小李在彼得堡与拿玻里的比赛中都得了好名次。这终于使她恢复了美丽、笑容、狡黠,还有在大海上游览的美梦。

但在一个月前,发生了隔膜。他们二人已经确定了结婚日期,订好了婚礼举行的酒店。她热烈地希望小李为她做一件事。做一件什么事呢?请大家猜一猜:例如约小李与她一起看一部伊朗影片;例如请小李网购一瓶匈牙利产的以三十筐葡萄为原料的金色甜葡萄酒;例如要小李替她与她的一位闹了点误会的好友通一个电话,说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对于这个小小的请求小李居然未予置理。这使她伤心欲绝,她取消了婚事,仅酒店的预订费用她与小李就损失了八千块。她的父母为此极为痛心。她则严正指出:她不可以为了结婚而结婚,她不是一件急于处理的、即将过期的罐头食品,她宁愿一辈子不结婚,她愿意独身一辈子。然后父亲摔了一把罕见的坭兴陶茶罐,母亲哭出了声。她过了两周从北京飞到慕尼黑转罗马上了一条邮轮,“地中海幻想曲”号。当然是邮轮,它与邮政无关,但是旅行社一律称之为邮轮。

第五天她与数千名游客上了希腊的圣托里尼岛。她在岛上吃了小吃并要了一瓶干白葡萄酒。她在小小的神奇的岛上,喝了一整瓶,她喝得欲醉还痴。傍晚上船以后她在阳台轮房倒头便睡。她后来梦见自己喝了琼浆玉液,梦到自己在地中海与大邮轮上飞翔。她觉得有点凉。头有点重。喝多了。不该喝许多酒。这时候有人敲她的舱门。

“我也在这条船上。我也在。我也上了这条船。上了船的也有我。”

像是读《弟子规》与《三字经》。像是九月一日的小学开学典礼。像是唱诗。像是念经。她哭起来了。

她飘到了第十三层的迪厅,她又转到了泰国餐室。她没有看到任何人,她失望了。同时她开始更加清楚地听到声音:“当然,我是小李。我也上了这条船。我就在你的旁边。你唱得太多了。你待会儿就看到我了。我给你买了三十筐标准的‘多卡衣’酒,我已经联系好了回国后马上去电影资料馆看伊朗影片《天堂里的孩子》,还有印度大师阿米尔·汗导演的《小萝莉与猴神大叔》。我已经与你的闺蜜通了电话,她说下周五请我们二人到她家吃莲藕。还有,还有,还……”

还有什么呢?天啊,她睁开眼睛了,小李穿着邮轮的文化衫,黑色的图案,MSC的字样赫然入目。他拿着一把经过他的粘贴修理完好如初的坭兴陶茶罐。小李哭了,她也哭了。

一小时后她开了电灯,在安静的船舱里她感觉到了些微的凄凉。她仍然相邻自己内心的强大。她看了看手机,是凌晨三点。她去卫生间漱洗。她穿上一件风衣。脖子上围上一块纱。此日的清晨应该在雅典卫城登陆,她坐了三个小时,提前在餐厅用了早餐,她轻松愉快地进入了自己的666号舱间。

她看到,自己房间的沙发桌上,摆着的是深色的坭兴陶罐,坚硬,光润,如墨化了的赤铜灰、黑、赤褐,逐步变化过去再慢慢归一,如金属如玉石又如玻璃。这就是被父亲在愤怒与怜爱中摔了八瓣的那件茶具上品。她终于明白了,信息中会有信息的隔膜,传播时会有传播的故障。小李在她的暴怒与伤心中只说过一句话:“我没有收到,没收到,没有收到你的微信啊!”

她喜欢这次旅行。她喜欢拿玻里的桑塔露琪亚港,小李给她唱过而且还会给她唱《桑塔露琪亚》。她甚至坚信,如果余下的几天她不能在这个邮轮上找到小李,那么三天后小李一定会在罗马附近的奇维塔韦基亚码头、要不就是北京的首都机场,拿着一束产自荷兰的玫瑰等她。露琪亚的另一边就是庞贝,被维苏威火山爆发埋葬于公元75年。一面岩浆。一面火山灰。历史上有过那么多的悲苦恐惧。她们终于赶上了幸福。她祝愿自己与亲友过得幸福。

必须的。宋丹丹说。

(选自《上海文学》2019年第1期,有删改)

注:①MSC:地中海航运有限公司,成立于1970年,业务网络遍布世界各地。②《桑塔露琪亚》:这首哥复沓的主题句是“请来我船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她的一个小小的请求,小李竟然未予置理,她暴怒而伤心,便取消了与小李的婚事,即使因此使双方蒙受损失她也在所不惜。
B.题目有一石二鸟之效:女主角登上的邮轮号就叫“地中海幻想曲”,而作品写的又多是她在地中海上旅行时产生的幻听、幻觉。
C.小说多用心理、景物描写,展现了学业有成而爱情受挫的女主角登上“地中海幻想曲”号邮轮后,在地中海的旅行经历和心理起伏。
D.在这篇短小的名家新作中,读者仿佛跟随主人公观览了人生风景,体察了世间悲欢。作家用笔老辣精准,又有强烈的生命活力。
【小题2】小说中的“她”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结尾一段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永远的巴金
王 蒙
①在这个星空之夜,巴金走了。
②如果设想一下近百年来最受欢迎和影响最大的一部长篇小说,我想应该是巴金的《家》。
③而等到我自己迷于阅读的时候,我宁愿读《灭亡》和《新生》,因为这两本书里写了革命,哪怕是幻想中的革命,写了牺牲,写了被压迫者的苦难和统治者的罪恶。我也读过巴金写的与译的《春天里的秋天》《秋天里的春天》还有《寒夜》《憩园》等等,我深深感到了巴金的热烈的情思,哪怕这种情是用无望的寒冷色调来表现的。甚至在他晚年以后,他写什么都是那样的充沛、细密、水滴石穿,火灼心肺。巴金的书永远像火炬一样地燃烧,巴金的心永远为青春、为爱、为人民而淌血。
④作为一个作家,他太老实,太朴实无华,对不起,我要说是太呆气啦。
他在关于《家》的文字中一次又一次地书写:“青春是美丽的。”所以他特别痛恨那些戕害青年、压迫人性、敌视文学艺术、维护封建道统的顽固派。他看到了太多的不应该不幸的人却遭到了不幸,他充满了感情的郁积。
⑥巴金的作品其实一向直言不讳,拥护什么,同情什么,反对什么,都清晰强烈。一个爱国主义,一个人道主义,是他终身的信仰——这是他在迎接第五次作家代表大会的时候说的。他甚至于讲得有点极端,因为在另一个场合他曾经说自己不是文学家,他拿起笔来只是为了呼唤光明与驱逐黑暗。他喜欢高尔基的作品中描写过的俄罗斯民间故事,有一个英雄叫丹柯,他为了率领人们走出黑暗的树林,他掏出了自己的心脏,作为火炬,照亮了夜路。所以他一辈子说是要把心交给读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是一个用心用自己的全部生命来写作,来做人的人。所以提起历史教训来他永远是念念于心,他太了解历史的代价了,他不希望看到历史的曲折重演。在他的倡议下,世界一流的现代文学馆终于建成了,这是“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的丰碑,也永远是巴金老人的纪念馆。没有巴金就没有现代文学馆。他还想纪念与记住一些远为沉重的东西,那样的记忆已经凝固在他的晚年巨著《随想录》里,把记忆和反思镌刻在人们的心底了。
⑦“我已经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但是我并不悲观,我把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在他年老以后,他一次又一次地这样说。他像老母鸡一样地用自己的翅膀庇护着年轻人。他与女儿李小林主编的《收获》本身就是勤于耕耘、勇于创新、尊重传统、推举新秀的园地。“要多写,要多写一点……”他一次又一次地对我说。在他还能行动的时候,每次我去看望他,他老人家总要边叮嘱边站立着……走出房门相送,而当我紧张劝阻的时候,他与女儿李小林都解释说他也需要活动活动。我们握手,他的手常常冰凉,小林说他的习惯是体温维持较低,然而他的心永远火烫。他不怎么笑,有时候想说两句笑话,如说到张洁的一篇荒诞讽刺小说,但是他的神情仍然认真而且苦涩、无奈。他总是那样诚实、谦虚、质朴、无私。他永远踏踏实实地活在中国的土地上。他提倡讲真话提倡了一生,却遭到过诋毁,曰“真话不等于真理”,倒像是假话更接近真理。现在,这种雄辩的嚼舌已经不怎么行时了,巴金的矗立是真诚的真实的与真挚的文学对于假大空伪文学的胜出。
⑧想一想他,我们刚刚有一点懈怠轻狂,迅速变成了汗流浃背。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读过许多巴金写的与翻译的作品,深深感受到在这些作品中都蕴含着强烈的激情、力量。
B.巴金喜欢高尔基笔下的英雄丹柯的民间故事,表现了巴金愿意为人间呼唤光明、驱逐黑暗的愿望。
C.没有巴金就没有现代文学馆,沉重的建馆历史已经收录在他的晚年巨著《随想录》里,并铭刻在人们的心底。
D.“巴金的矗立”是指巴金真诚的、真实的与真挚的文学在人民心中及文学史的崇高地位,是对巴金的高度赞誉。
【小题2】“他在关于《家》的文字中一次又一次地书写:‘青春是美丽的。’”,这句话在文中有几层含意?请分点概述。
【小题3】文中提到了巴金先生的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分析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