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于民,不必法古;周于事,不必循俗”出自道家经典《文子》,是说人们应该基于当下现实,如果百姓能够获益,不必数法古代规定;如果能把事做得体,也不必遵循俗法。
古和今、变和常的问题,自古为中国历代思想家所关注。在以农立国的环境下,我国是一个敬重传统的国度。传统就是百科全书,不仅是人们的智慧之源,也是解决当下问题的思考方向,甚至有时就是现成答案。
但社会是复杂的,事情总是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一味重复前代教条与范例,很可能事与愿违。宋襄公面对强悍的楚师狃于旧“礼”,惨败于楚。同样,王莽改制笃信儒家古文经,并以此为古代圣王治国的金科玉律,最终天下大乱,民众揭竿,新莽覆亡。宋代奉行重文轻式、强干弱枝的政策,依据防范武将擅权的经验编出“阵图”对前线的战事百般制约,甚至宋仁宗亲自编写《神式武略》赐予北方边陲将领。在怀疑、猜忌与脱离实际的乱指挥之下,宋军战斗力低下,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事中频频失利。如果士大夫理想地沉浸在古代某家学说中,不能以冷峻的现实为出发点,自我玩赏则可,一旦走上政治舞台就会给社稷苍生带来芟夷大难。
况且不少人对前代法则经验的汲取并不正确。秦并六国之时大多数臣子赞同分封同姓子弟,而李斯力排众议,陈说他们没有看出周代分封的弊端;刘邦鉴于异姓王离心离德,错误吸取了秦亡的历史教训,大封同姓诸侯,最终酿成七国之乱。好的政治家就像良医一样,对待千变万化的病状应采取不同的方剂。
这种变革的思想,不仅被法家奉为圭臬,同样是儒家的重要理论构成。儒家学者甚至强调,当两个原则性问题产生冲突,只能顾其一之时,就需要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产生了“权”的思想。孟子的名言“嫂溺不援,是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就是这一思想的典范。“权”是砝码。砝码在秤上波动,物品才可以平衡;权变,就是在特殊场合中灵活把握的平衡。
变要看准时机,并不是所有时机都适合变。所以古人又提出了“时”的概念。《周易・系辞下》里借孔子之口说,隼鸟是禽,弓矢是兵器,射它的是人。贵族君子能身藏利器,抓住“时”再行动,有什么不利的呢?“人”“器”与“时”都具备,有把握做到“利于民”“周于事”,突破“古”和“俗”的羁绊,就没有什么障碍了。
摘编自李凯《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道家经典《文子》认为人们应该尊重现实,不必效法古代规定,不必遵循俗法。 |
B.传统是百科全书,是智慧之源,随时为解决当下问题提供思考方向和现成答案。 |
C.对于古和今、变和常,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要因时因地因人灵活把握。 |
D.人和、地利、天时齐备,能利于民、周于事,突破“古”“俗”枷锁,即无障碍。 |
A.文章引道家(文子)说法提出观点,然后从沿袭传统、进行变革两方面来谈。 |
B.文章用例论、对比既批评了错搬经验行为,又反驳了脱离实际的泥古做法。 |
C.文章讲”变”的思想被法家、儒家同时看重,从而突出了变革的重要性。 |
D.文章以“变”"为重心,分析了“变”的原因,集中阐发了“变”时要注意的原则。 |
A.宋代采用重文轻武、强干弱枝政策,加上脱离实际的乱指挥,故军队战斗力低下。 |
B.如果士大夫沉浸在古代某种学说的理想中,不从现实出发,可能带来巨大的灾难 |
C.虽然男女授受不亲,但嫂子溺水时还是要伸出援手,集中表现了儒家的权变思想。 |
D.“变”的前提是“看准时机”,把握好了“时机”,才有可能做到“利于民”“周于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