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当前以互联网、物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日,德勤高成长项目全国主管合伙人赵锦东说,伴随着近年来经济热点的变化,很多中国企业在技术研发、注重数字化转型等方面也有新布局。

赵锦东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选择什么样的市场和用户方面有着非常清晰的定位,同时在技术方面做了很多投入,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保持了较高的技术壁垒和竞争优势。与之前相比,中国企业更加注重数字化。这种数字化体现在平台战略、生态战略、供应链等各方面,且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定制化的生产,按照用户需要的变化来提供产品和服务,把整个生产流程进行重塑和优化,这也涉及到工业4.0、人工智能等领域。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6月7日)

材料二

从增加值占整体经济增加值的比重来看,中国(4.8%)没有达到OECD均水(6%),更远远落后于爱尔兰、韩国、日本、瑞士以及英美等国;在对外就业贡献(2.6%)这个维度上,也落后于OECD平均水平(3.7%)和绝大多数OECD国家。

腾讯语、阿里巴巴、百度等中国科技巨头近几年在数宇生态系统引发的革命性变化,加上中国政府在人工智能(AI)等新兴科技上的雄心勃勃的规划等,在全世界引发了“中国开始引领科技发展”的说法,比加,《经济学人》今年2月就推算,中国的科技行业已经赶上了硅谷,而麦肯锡去年底就宣称,中国的数字经济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中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真的已经赶超欧美了吗?欧洲顶级智库欧洲与全球经济实验室(Bruegel)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在上个月刊发的一份工作报告中,该智库研究人员发现,从体现科技发展水平的数字经济来看,中国距离经合组织(OECD)发达国家还有不短距离。

如果仅从数字经济的商业和服务出口规模来看,中国遥遥领先,然而Bruegel研究人员认为,中国数字经济出口商品中很大一部分价值并不是在中国的,比如电脑和手机,很大程度上只是在中国境内组装而己。相比之下,他们认为,增加值占比和对就业的贡献,更能反映一国整体数宇经济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中国数字经济真的比欧美发达吗?数据告诉你真相》《新知速递》2018年月7日)

材料三

《2018中国数字经济指数白皮书》对数字经济的演化发展和内涵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并建立了客见公正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分析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旨在以此解读和掌握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动向,为未来各地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撑。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未来,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进一步扩大,并将持续推进世界各国经济高效、快速发展。展望中国数字经济未来发展趋势,一是数字经济内涵外延将会不断拓展,各国竞争将会更加剧烈;二是数据价值会进一步凸显,数据资源将炙手可热;三是数字经济服务和融合领域将会迎来快速发展机遇;四是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格局并举,将会催生行业巨头;五是中西部地区依托政策优势,在数字经济资源和服务领域将有所突破。

(摘自(2018中国数字经济指数白皮书》,《中国经济网》2018年4月1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锦东认为在近年来经济热点变化的引领下中国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做了很多投入,并保持了较高的技术壁垒和竞争优势。
B.当前以新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促使中国企业比之前更加注重各方面的数字化,并且把为用户定制化的生产作为核心。
C.尽管中国几个科技巨头近几年在数字生态系统引发了革命性变化,但井不能说明中国的数字经济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D.图表显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从高到低可分为四个梯队,其中第三梯队和第四梯队以指数得分20为分水岭。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如何宣称中国开始引领科技发展,都不能掩盖中国经济在增加值占比和对就业的贡献上都没有达到OECD的平均水平的实质。
B.对于中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是否已经赶超欧美,欧洲顶级智库欧洲与全球经济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以数字经济为依据,给出了答案。
C.中国数字经济的商业和服务出口规模虽然遥遥领先,但因商品价值不全是在中国创造的,因此不能反映中国整体数字经济的真实面貌。
D.展望中国数字经济未来发展趋势,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情况下,西部地区依托政策优势,将会在数字经济的多个领域有所突破。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中,《新华网》《新知速递》《中国经济网》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6 02:50: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东篱

李汉荣

①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的心魂;有时就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吸氧,顺便闻闻纯正的酒香,在李白们的月夜走上几个通宵,揣上满袖子清凉月光,从唐朝带回家里,在沉闷办公室里,也放上一点清凉和皎洁,用以清火消毒,解闷提神,修身养性。

②这些年,也许年龄渐长的原因,“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身出走,去渊明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石头坐下,久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

③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④直到2001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以上孤芳自赏、不无优越感的做法和想法,只是我的自恋,,带着几分小资情调和审美移情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大成了竟然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了。

⑤为什么是在那天,我才突然明白这些呢?

⑥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温润暖和,我沿麦田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儿田埂,所以,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个遍,,横一下,竖一下,就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正”字。因为我的父亲名叫正德。然后,我就到了家。

⑦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菜园里种着莴笋白菜、茄子、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苗,荞荠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篱笆上比画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睛,它们就开始吹奏。

⑧“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此刻,在这里,在人境,结庐的,不是别的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但是,实实在在,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

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候,菊,连同别的花草和庄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过和问候过,父亲还在它们的脚下轻轻松了土,培了土,以便它们随时起脚,在农历的雨水里呼喊和奔跑。而当到了删繁就简的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大雁捎来凉意,我的父亲也会在篱笆边,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漾河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他会看见一列列穿戴整齐的青山,正朝他走来,那是巴山,我们世世代代隔河而望的南山。

⑩我突然明白了: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

⑪而我呢?

⑫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同时用山水之诗掩护我越来越远地远离山水。

⑬我写着故园之词,,其实是在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虚,同时让故园之词陪着我越来越远地告别故园。

⑭我吟着东篱之句,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篱的残缺,同时让东篱之思伴着我越来越远地永失东篱。

⑮于是,在那天下午,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

⑯是的,是的,我那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生动描绘出作者沉醉于诗歌世界的心灵体验以及阅读《诗经》、唐诗时的痴迷状态,具体可感,令人神往。
B.第②段作者经常“拜访”陶渊明,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萌生了归隐之心。
C.第⑨段作者用“抚摸过和问候过”“轻轻松了土,培了土”等细节,描写父亲在田园劳作的情景,妥帖而有情味。
D.文中作者的寻找、领悟、反思与感激,是对“东篱”意蕴不断发现的过程,启人思考。
【小题2】根据文意,文章标题“父亲的东篱”有怎样的含义?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
【小题3】第⑦段作者为什么花了很多笔墨描写菜园“风光”?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2

文学类文本阅读

邮差先生

(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着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就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者对邮差先生进行了心理、语言、行为等方面的描写,并没有在故事情节上做过多的设计,但就是这样的文章,却给人以很朴素的真实感。
B.小说含蓄地写出了小城的生活状态,邮差先生身兼二职,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以至觉得它们很远,展现了小城落后、闭塞的特点。
C.小说叙述舒缓、略带散文化的风格,这并没有损害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而对情节的淡化处理,更有助于作品抒情风格的形成。
D.小说善于从细微处表现人物心理,从而揭示人与人的关系,面对家长,他尴尬地笑;面对老太太,他小心谨慎,展现了人与人不太和谐的一面。
E.小说通过华美明丽的语言,勾勒出一个偏僻小城镇邮差工作的情形,诙谐幽默,饶有生活情趣,像是在描摹一幅地方风俗画。
【小题2】小说中多处写到“阳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主人公“邮差先生”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本质上来看,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是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前提、基础。其中,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居民大规模参与全球金融交易以及境外投资者大规模参与中国境内的经济金融活动,是人民币走出国门的直接推动力量。。
人民币国际化推进的两个前提条件是中国利平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通常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完善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实施有效管理;汇率市场化改革则有利于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并借助市场力量调节中国经济对外均衡。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经20余年,基础框架构建正处于收官和细节完善阶段。这一改革经历了“先外币后本币、先货款后存款、先城市后农村、先定期后活期”的先难后易过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一直在进行当中,。当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范围正在有序放开,市场化程度前所未有。
新形势下,人民币国际化正稳步进入新的高级阶段,并推动已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经济更好地进行结构调整,不断提升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弹性和可持续性,进而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入到更高的阶段。
人民币国际化使用可以直接降低中国参与全球交易活动的货币兑換成本,降低中国经济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的汇卑波动风险,对进一步推动中国对外经济活动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掌握参与全球经济活动主动权等,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当然,人民币国际化也会形响中国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效率。在传导外部经济扰动到中国国内的同时,也会把中国经济波动传导至全球经济。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市场化改革完成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入新的阶段,通过法定准备金比率要求调整来实施货币政策的做法会逐渐淡出,中国的貨币政策将更多地通过政策利率调整来付诸实施。中国现有的双边本币互換经济体没有包括美国;境外人民币业务清算机构分布在金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没有美国。但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美元的国际地位变动,可以预计,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人民币将可能更多的是围绕美元,处于与欧元、日元、英镑等相当的位置上。
应该看到,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蓬勃发展需要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四际化有助于中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中国经济实力增长和国家美誉度提升,是人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全面走向世界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全球化的自然选择。人民币国际化应抓住时机、顺势推进。
(节选自《人民币国际化,助推中国稳步走向世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前提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以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市场化改革。
B.人民币走出国门的直接推动力量包括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居民大规模参与全球金融交易等因素。
C.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处于完善阶段,这将有利于完善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实施有效管理。
D.当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范围正在有序放开,市场化程度前所未有,这表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还正在进行当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论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原因,前提条件,发展现状及其积极意义,发展前景等问题。
B.文章倒数第二段预测了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未来可能处在的位置,指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
C.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人民币国际化的重大意义,彰显了人民币国际化助推中国稳步走向世界的立场。
D.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文章既指出了其在发展中存在的国难,但更多的是对其美好前景的坚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币国际化进入高级阶段后不仅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还可以推动全球经济发展进入到更高的阶段。
B.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政策利率调整必将代替法定准备金比率要求调整来实施货币政策的做法。
C.中国双边本币互换经济体没有包括美国;境外人民币业务清算机构也没有美国,表明全球经济中的人民币使用超过了美元。
D.因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蓬勃发展需要人民币国际化,所以抓住时机,顺势推进必然会使人民币国际化全面走向世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百年来,“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文化融合和构建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重要桥梁,不仅凝结了沿途各国人民的情感与智慧,在中外友好交往史上书写下光辉篇章,向世人展示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友善和生生不息的独特魅力。“一带一路”倡议着眼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潮流,强化各国人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世界提供了一条充满东方智慧的共同繁荣发展之路,展现了当代中国开明开放的精神风貌和互利共赢的合作态度。。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带,也是文化带,两者互为依托,不可或缺。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过程中,人文交流与文化传播具有增进情感、凝聚人心、沟通破障的先导作用。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不仅整合了区域内国家丰富的物质资源,而且在文化交流发展上互往互利,互相启发,精彩迭出,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方语言、文字、宗教、艺术等文化资源的交流传播。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时代,“一带一路”倡导树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正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同时作为一种新的参与全球治理的理念,为一切积极参与其中的国家和组织提供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广阔舞台。

以人文交流与文化传播的开放性与柔性亲和力,促使古丝绸之路的文明之花,在当代社会绽放出求同存异、和谐相处的美丽和芬芳。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彰显中华文化的自信与厚重,促成多方发展理念上的价值共识,筑牢命运休戚的“伙伴关系”,是实施“一带一路”宏伟举措的前提,也是促进民心相通、传播中国当代价值观、增强文化互信、谱写和搭建和平友谊之路和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保障。

人文交流与文化传播的开放性和文化自信,体现在与“一带一路”相关合作方的双向互动和多元借鉴中。中华文化素来主张“和而不同”,善于借鉴不同文化的优点,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以此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始终能够保持勃勃生机和活力。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与文化传播中,离不开国与国之间营造的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氛围。由于“一带一路”贯通亚欧非,只有充分挖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善于倾听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声音,寻找共同语言,加深理解增进信任,形成利益交汇点,才能有效化解分歧,形成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找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最大公约数”。同时要多借助“历史符号”关照下的传统丝路文化融合如宗教文化、艺术文化、瓷器文化、丝绸文化等的发掘和再创造地运用,淡化地缘政治色彩,更好地传承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

推动“一带一路”,需要以探索精神与时代精神作为前进的引擎,同时借助传统丝路纽带,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自觉、自信、自省与自新能力,以人文先行、文化开放的姿态,使人文交流与文化传播始终伴随“一带一路”的推进。

(选自《光明日报》,作者黄海德)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一带一路”文章先肯定传承“丝路精神”的作用,然后指出其顺应时代潮流。
B.文章认为“一带一路”展示了中华文化艺术开放、包容、友善和生生不息的独特魅力。
C.作者指出中国政府以探索精神与时代精神借助传统丝路纽带的作用推进人文交流与文化传播。
D.文章认为全球化时代应倡导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段认为只有充分挖掘沿线国家身后地民族文化底蕴,放弃地缘政治色彩,才能更好的传承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
B.第三段强调我们要有包容和柔性的亲和力,促使文明之花绽放出求同存异、和谐相处的美丽并释放其芬芳。
C.第二段强调“一带一路”促进区域内国家物质资源整合,加强中西方文化资源的交流与传播。
D.首段指出丝绸之路的桥梁作用,指出它千百年来在促进东西方共同发展繁荣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倡议展现当代中国开明开放的精神风貌,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实践,促成多方面价值共识。
B.文章指出善于借鉴不同文化的优点,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和互利共赢,始终能够保持勃勃生机和活力。
C.参与全球治理的新理念,“一带一路”相关合作方双向互动和多元借鉴,就能搭建和平友谊之路。
D.只有所有的参与国家形成利益交汇点,才能形成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达到个人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地下通道的歌手

金洪远

①很怀念当年下班时,路过居家附近的地下通道所邂逅的歌手。

②这是一位年轻人,乌黑的长发,身着一袭米黄色的风衣,拨弄着电吉他在自弹自唱,他磁性和略带沧桑感的歌声,和着地下通道带来的自然回声,很快让通道里的过路客纷纷驻足。我记得那晚,他唱的是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那如痴如醉的执著劲儿,将歌中的意境演绎得十分到位。我身旁的路客直言,如果有名师点拨,小年轻和刀郎有一拼!我还记得,不少人取出硬币和一元、五元的纸币轻轻地放入脚旁的琴盒。我观察到,每当这时,他都用眼神一一点头示谢,不因我放入的十元纸币而厚此薄彼。 

③不知是歌中“停靠在八楼的二路汽车”打动了我,勾起了我前些年逗留乌鲁木齐时留下的情结,抑或是年轻歌手得体的处事方式而让我满心喜欢。他会根据听客的年龄和表情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结伴而行的小年轻路过,他会不失时机地弹唱一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瞬间便扯住了前行的脚步;对中老年,他会弹唱符合其心境的老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那歌声如诉如泣、动人心弦,让这些老大不小者情不自禁地跟唱;有时,他会突然在人群中和我的目光触碰。一曲歌毕,那熟悉的歌声又会翩然而至:“你像一只飞来飞去的蝴蝶,在白雪飘飞的季节里摇曳……”和着旋律,真想幽他一默:“小伙子,你学过听众心理学是吗?

④我喜欢他清纯的眼神和微笑,那发自心底深处纯朴、真诚的演唱,让我产生愉悦,尽管没有伴奏,也没有曼妙的配舞,但我固执地以为,比起那些所谓的超男超女装模作样、扭捏作态的表演,更让人能产生出心灵的共鸣。我相信许多走过地下通道的行人和我一样,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但他的歌声会永久留在记忆深处,好似醉人的美酒,并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忘却它难以描述的醇香。

⑤不过,让我怅然若失的,是五年前那个周末。

⑥那天,我探访老友回家,因天下着丝丝细雨,老友执意让他的孩子开车送我,因为有段时间没有和年轻歌手面对面的眼神交流,当我下车步入熟识的地下通道,原先通道里那悠扬的电吉他声不知到哪里去了。我有点失望和感慨。我知道,类似年轻歌手的街头艺人,可能迫于无奈而游走四方了。他们有的是出于兴趣爱好和谋生,也有的是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想。其实,街头艺人卧虎藏龙,只要给他们一点点阳光和雨露,就会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⑦迎着走道一路闪烁的灯光,想起了前几天广播里播送静安地区有街头艺人驻唱的信息,我释然了。我以为,一座城市容得下街头艺术,能敞开胸襟迎接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其实就是在传递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和开放度。不知在静安的绿地还会不会听到有着一头黑发的年轻歌手深情地弹唱《2002年的第一场雪》。可惜我没有一副好嗓子,否则我一定会在这地下通道深情地吟唱:“每当夕阳西沉的时候 我总是在这里盼望你 天空中虽然飘着雨 我依然等待你的归期…… ”

(选自《新民晚报·夜光杯》,2018年10月17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很怀念当年下班时……所邂逅的歌手”作为开篇,吸引读者的同时也为后面的叙写设置了悬念。
B.第②段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了一个打扮前卫、自尊心强烈、演唱技艺高超的街头艺人形象。
C.当“我”想再次听歌手唱歌时,他已离开,文章没有交待他离去的具体原因,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D.文章提到了街头艺人的生活状态,呼吁整个社会应给他们一些理解、包容,给他们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小题2】文中年轻歌手有哪些让“我”欣赏的地方?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最后以歌词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