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李锐

(1)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2)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3)“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4)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5)“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六安爷?”

(6)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7)斜射的阳光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8)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留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但人们总觉得失去了什么。他们又有些迷惘了。

(9)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10)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11)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12)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13)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在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14)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情节
A.
【小题2】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百”“几千”“几万”“几百万”“几千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A.
【小题3】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A.
【小题4】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6 01:58: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日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表示,家庭教育不到位,不仅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还会给孩子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陈宝生表示,今年要研制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和家庭教育学校指导手册,针对不同学龄段设置课程、开发教材、举办活动,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无论何时,都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把家长引导和培育成立德树人的一支有生力量”。

陈宝生指出,要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支持,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家长课堂、购买服务等形式,形成政府、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家庭教育工作体系。并表示,孩子健康成长,家长是第一责任人,要进一步强化家长尤其是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家长的监护和教育主体责任,引导家长承担好法定的养育和教育责任。

(摘编自“澎拜新闻”,《教育部长:家庭教育要高度重视,今年将研制家庭教育指导手册》)

材料二

当前的教育政策不仅明确了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专门性公共事务的属性,更突出了政府部门、学校支持家庭履行教育功能的政策定位。

帮助家长切实转变教育成功的观念,教育不只是为了“上大学”,更不只是为了考上重点大学。要尊重子女的现实客观差异,科学定位孩子的教育成功标准。配合学校将子女培养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同样是成功的教育。针对家长较少关注子女的心理状况,很少关注子女的爱好或特长发展的严峻现实,帮助家长客观、准确、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他们的孩子,同时也为顺利推进中学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政策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针对部分家长的养育焦虑,要帮助他们深入了解、认真学习有关儿童青少年品行教育、亲子关系的科学知识,掌握家庭教育的特点、规律、方法,提前知晓包括家庭教育政策等在内的,与其子女升学、教育分流密切相关的教育政策内容,做好生涯教育、升学计划与终身学习规划。

(摘编自《完善家庭教育支持政策正当时》,2019年1月23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三

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图一)、希望家长(图二)和班主任认为家长(图三)最关注的方面

信息:《全***王邵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仍是薄弱环节,存在着工作体制、机制不够完善,责任主体不清,分工不明;公共服务资源较匮乏、专业人才不足、指导服务市场比较混乱等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只有通过立法进行规范引导和强化保障,使家庭教育工作有法可依。

据调研,青少年违法犯罪比例逐年上升。部分家长教而不当,“重智轻德、重知轻能、重养轻教”等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一些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长”,而另一些家长对孩子采取一味打骂、体罚等方式,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王邵刚认为,家庭教育既是关乎个人和家庭福祉的私事,需要家庭投入,也是关乎国家命运,具有重要公共利益性的社会公共事务,需要国家提供支持。她呼吁加速家庭教育立法进程已刻不容缓。

据悉,湖南省妇联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工作,大力整合社会资源。近年来不仅牵头制定并实施《湖南省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还广纳贤才、创建全省优秀家庭教育人才信息库,在全国率先实施“父母成长计划”,组建志愿宣讲队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开展家庭教育公益讲座。

(摘编自“华声在线”,《王邵刚代表:呼吁尽快出台家庭教育地方性法规》)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庭教育最为重要的是家长要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把家长引导和培养成立德树人的有生力量当作家庭教育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B.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将孩子培养成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家庭教育中的生涯教育、升学计划以及终身学习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C.八年级学生希望家长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特长,所以家长应多关注孩子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特长,在学习之余得到放松。
D.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出现些不正常现象,如不注重眼前教育,只寄希望于未来孩子个人发展,也有家长采取一味打骂体罚的形式等。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庭教育是政府、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系统工程,家长养育孩子、教育孩子是法定的责任,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是第一责任人。
B.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以学习为中心的现象普遍,认为家长最关注的是学习、身体健康等,这说明我们部分家长或许仍存在着重智轻德现象。
C.家长对孩子不同方面的关注程度反映了家长时孩子的期望,而孩子希望家长关注的方面则体现了孩子在成长中的需要、对家长的期待。
D.目前有些家长过度关注孩于学业成绩,而对如何提高孩子学习的主动性等方面关注不足,家长过度追求考试成绩可能效果会适得其反。
【小题3】在家庭教育问题上,有的人认为家庭最为关键,也有人认为政府最为关键,你同意哪个观点?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经典是读者认知需要的代表,那么读者究竟为什么需要文学经典呢?
首先,文学经典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文学经典作为超越世界的世界,超越生活的生活,将会以其仿佛完整的人生模式,给读者提供处境性和体验性的审视空间,来思考自己所遭遇的问题。文学之所以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是因为文学是一个形象的世界,而不是抽象的命题,是给读者提供一种想象性的人生情境,让读者去自我经历、自我体验、自我提升,并在此过程中使人实现了人的独特属性。这是人的一种深沉的自我实现,其审美愉悦当是不言自明的。
其次,文学经典能够帮助读者实现对世界的自由支配感。人在文学中所获得的审美愉悦,不仅仅来自对自我认识的把握,还表现在对自我实现的关怀,通过精神阅历实现对世界的介入并从中获得某种支配感。读者在文学经典中徜徉,必然伴随的是艺术沉思。这就是说,审美沉思能够通过我们的想象介入生活,而这种介入实际上是自由地控制或支配生活,这时,我们的精神欲求会得到“绝对的满足”。为此,H•帕克区别了同样面对生活时人们的两种不同态度,他说:“对于精通世故和自我中心的人来说,生活只是在包含骄傲、野心或激情的时候,才是有趣的。但是,对于有宗教意识的人和有审美意识的人来说,生活的任何部分都是有趣的。”这里的意思很明确,如果我们不是以审美沉思的态度对待生活,我们就会觉得生活有时是桎梏,如果我们以审美沉思的态度面对生活,生活的全部就都是有趣的,就能够允许我们借助自由的想象来参与和支配,能够让我们的各种感情得到宣泄和陶冶。
第三,文学经典是迷惘者必要的向导。读者在阅读活动中通过艺术沉思所实现的自由支配感既是学习和领悟的结果,同时自由支配感溢出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人的本质表现为某种不断生成的过程。人的自我塑造总是朝着理想进行的,现实世界本身并不能提供理想的样本,只有在文学经典这样一种象征系统中,人们才能找到富有张力的答案。读者与文学经典的攀谈、体验经典的情境和生命气息、打榜经典的价值和意义,并把这―切都内化为自我的精神结构和外在气质,是一种自我塑造的践履,也是在确证着和被确证着人的某种身份。鲁迅又何尝不是借助他笔下的那些审美叙事为人们树立着正反两方面的样板呢,谁读了鲁迅的小说都会拒绝做阿Q、孔乙己、闰土式的人物。
文学经典对人的意义是多重的。阅读经典永远是一种探险,读者伴随着阅读探险历程而打捞到的深刻意义和体验到的愉悦或许只能在经典的阅读活动中才能体悟得到。人们自觉选择经典来阅读,其主要动机并不是为了消遣和快感,而是出于对文学的认知,正是在这样一种与经典的交往中,以往记忆、当下处境和未来向往才有可能构成一个必要的连贯过程。
(摘编自王确《文学经典的合法性和存在方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给读者提供一种想象性的人生情境,使读者实现了人的独特属性。所以,文学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
B.如果我们以审美沉思的态度对待生活,就会觉得生活有时是桎梏,有时是有趣的,能够让我们的各种感情得到宣泄和陶冶。
C.人的自我塑造总是朝着理想进行的,现实世界本身并不能提供理想的样本,读者只要阅读文学经典,就能找到答案。
D.阅读经典永远是一种探险。正是在与经典的交往中,以往记忆、当下处境和未来向往才会构成一个必要的连贯过程。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帕克的话,是用来说明审美沉思的态度影响了人们对生活的感受。
B.文章认为,阅读经典伴随着艺术沉思,能够实现对生活的自由控制或支配。
C.读者拒绝做阿Q、孔乙己、闰土式的人物,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塑造的践履。
D.文章认为,读者选择经典来进行阅读,主要动机是出于对文学情境的向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读者想要思考自己所遭遇的问题,文学经典将为其提供仿佛完整的人生模式和审视空间。
B.文章从读者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实现对世界的自由支配感、迷惘者必要的向导等方面谈了文学经典对人的意义。
C.读者在阅读活动中,会把经典中的情境、价值、意义等内化为自我的精神结构和外在气质。
D.文章从三个不同角度谈了我们为什么需要经典,目的是让读者自觉选择经典,以便认识自我。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晨,我漫步在幽辟的小路上,只见两旁梧桐树枝桠斜出,一树树的花朵,像是  ① 。一阵风吹过,飘浮在湿润空气中的梧桐花香便四处弥散,沁人心脾。置身花香之中,一种乡愁油然而生。
老家院子里有一棵梧桐树,像一位安详慈爱的老母亲。每年呢喃的紫燕从南方将春天衔来,别的树都(竞/竞)相开花发芽,(焕发/散发)出勃勃生机。可是,梧桐树却不动声色,单等杏花、桃花、梨花相继凋谢了,它才发出嫩芽,绽放出一树浓郁的紫,   ②   ,引来无数蜜蜂和蝴蝶流连嘻戏其间,给花艳景明的季节凭添了些许风韵。当落霞在天空渐渐(消逝/消失),一树繁花在微风中摇曳,暗香伴着袅袅的炊烟浮动在小小的庭院里。
【小题1】文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幽辟 沁人心脾B.呢喃 油然而生
C.凋谢 流连嘻戏D.凭添 安详慈爱
【小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竟 散发 消逝B.竟 焕发 消失
C.竞 散发 消失D.竞 焕发 消逝
【小题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小金钟挂在树枝上 ②散发出阵阵香气
B.①小金钟挂在树枝上 ②阵阵香气散发开来
C.①挂在树枝上的小金钟 ②散发出阵阵香气
D.①挂在树枝上的小金钟 ②阵阵香气散发开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精神明亮的人

王开岭

十九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

“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

一位以“面壁写作”为誓志的世界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寻常不过的晨曦之降视若一件盛事,当作一门必修课来迎对……为什么?

它像一盆水泼醒了我,我浑身打个激凌。

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着它……

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偃息”和“孕育”;而日出,则象征着一种“诞生”,一种“升跃”和“伊始”,乃富有动感、饱含汁液和青春性的一个词。它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充满了新的热力。

正像分娩决不重复,“日出”也从不重复。它拒绝抄袭和雷同,因为它是艺术,是大自然的最重视的一幅杰作。

迎接晨曦,不仅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深情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场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

“按时看日出”,乃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记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透过那桔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仪式!

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对自然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次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仔细想想,或许确实有过那么一两回吧。可那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比如某个刚下火车的凌晨——睡眠惺忪,满脸疲态的你,不情愿地背着包,拖着灌铅的腿,被人流推揉着,在昏黄的路灯陪衬下,涌向出站口。踏上站前广场的那一刹,一束极细的腥红的浮光突然鱼鳍般游来,吹在你脸上——你倏地意识到:日出了!但这个闪念并没有打动你,你丝毫不关心它,你早已被沉重的身体击垮了,眼皮浮肿,头疼欲裂,除了赶紧找地儿睡一觉,你啥也不想,一秒也不愿多呆。

或许还有其他机会,比如登泰山、游五岳什么的:蹲在人山人海中,蜷在租来的军大衣里,无聊而焦急地看夜光表,熬上一宿。终于,当人群开始骚动,在巨大的欢呼声中,大幕拉开,期待已久的演出开始了……然而,这一切都是在混乱、嘈杂、拥挤不堪中进行的。越过无数的后脑勺和下巴,你终于看到了,和预期一模一样——像升国旗一样准时,规定时分、规定地点、规定程序。你会突然惊醒:这是早就被设计好了的,美则美,但就是感觉不对劲儿:有点失真,有人工痕迹,且谋划太久,准备得太充分,有“主题先行”的味道。

而更多的人,或许连一次都没有!

一生中的那个时刻,他们无不蜷缩在被子里,他们在昏迷,在蒙头大睡,在冷漠地打着呼噜——第一万次、几万次地打着呼噜。那光线永远照不到他们,照不见那身体和灵魂。

放弃早晨,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你已先被遗弃了。意味着你所看到的世界是“旧”的,和昨天一模一样的“陈”。仿佛一个人老是吃经年发霉的粮食,永远轮不上新的,永远只会把新的变成旧的。意味着不等你开始,不等你站在起点上,就已被抛至中场,就像一个人未谙童趣即已步入中年。

一个真正热爱自然、值得尊敬的成年人,一定是那种“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一如福楼拜。我甚至敢断言,假如他能活到今天,在那所谓“第一缕曙光”照着的地方,一定找不着他的身影。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只有恢复孩子般的好奇与纯真,只有像儿童一样精神明亮、目光清澈,才能对这世界有所发现,才能比平日看到更多,才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中注视到神奇与美丽。

(选自王开岭散文集《精神明亮的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极具文学性的福楼拜的故事开头,由此引发系列思考,阐述了“日出”的含义、阐明了“按时看日出”的意义,最后揭示了“精神明亮的人”的内涵。
B.“透过那桔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仪式!”这句话是对福楼拜“按时看日出”的生命哲学、精神美学的形象概括。
C.围绕“按时看日出”,作者把福楼拜和生活中的某些人对自然的态度做对比,是为了说明欣赏自然必须具有美学心理积淀,才能获得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
D.文章语言富有美感。作者遣词造句典雅凝练,融描写、抒情、议论为一炉,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象征、排比等手法,使文章不仅内容丰富还具有诗情画意。
【小题2】面对日出,文中有几种态度?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3】综观全文,福楼拜式的“精神明亮的人”是怎样的人?这类人有何具体特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收条
李立泰
在抗战艰苦的岁月里,奶奶为缴党费犯愁。缴啥啊?别说钱,连一点值钱的东西也找不到了。虽然半年党费仅六分钱!区委同志讲,缴党费没钱,实物也行,有的东西可直接上缴区里。
奶奶入党是拼出来的。爷爷的抗日武装被围,爷爷被鬼子杀害。奶奶擦干眼泪,忘我地工作来排遣痛苦。她救治过多名伤员,特别是救活了重伤员桑谷华。奶奶把情报藏到纂儿里,背着草篮子,顺马颊河大堤树丛走,累得浑身大汗,把褂子都湿透了,及时把情报送到县大队。天黑前她还要背着一篮子草回家。奶奶小脚疼得进家就累瘫了。她积极组织妇救会员做军鞋,带头交军粮……区委批准奶奶为党员。
晚上奶奶去村支书家开会。晚饭奶奶吃得潦草,刷完锅,洗脸梳头。镜子里的奶奶是漂亮人儿。奶奶身材适中,秀发高耸,大香蕉簪儿梳在脑后。中式裤子,大襟褂子,可身。奶奶眼不大,可亮,眼珠黢黑,放光。她的妯娌、姐妹们夸奶奶好看,好看到眼上了!
奶奶走黑影拐俩胡同,到支书家。一进屋,奶奶感觉今晚开会不同往常,气氛严肃,且有区委的同志在场,还跟奶奶握手。一贯好抽烟的支书,这次没叼烟袋。
村支书对奶奶说:“你的入党申请,批准了。”奶奶心里一阵激动,脸立马红了,说: “我合格吗?”“合格。但是,还要严格要求自己,工作继续努力,起先锋模范作用。”奶奶点头,记到心里。区组委说: “欢迎你,李王氏同志。”
支书把党旗挂墙上,奶奶看着鲜红的党旗,举起右手宣誓。奶奶站在组委一侧,面对党旗,重复的句句誓词铿锵有力:“我志愿加入***,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按时缴纳党费,积极为党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随时准备为党献出一切,永不叛党!”小小棉油灯,如豆的灯火,照得几人影影绰绰。但鲜艳的党旗映红了脸,照亮了心。会场虽小,意义重大。党给了她第二次生命,起点就在那间小屋。
奶奶说:“解放后参加那么多次市县的党代会、妇代会、积代会,都没我入党的会刻骨铭心。我是党的人!俺听党的话!不折不扣按党说的做!绝不讨价还价。”
每月一分钱党费,一年一毛二。若放到今天一毛二还叫钱吗?地上丢一毛钱甚至一元钱,年轻人懒得下腰去捡。可当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一年未雨,旱得冒烟,赤地千里。人们成群结队地逃荒要饭,拆房卖屋,卖儿卖女。村庄荒芜,兔狐出没,饿殍遍野,荒凉凄惨。兵荒马乱,日伪顽杂抢粮,已没可抢之粮。看见烟囱冒烟,闯进家去就掀锅,菜窝窝抓起来就吃。
县委指示,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共度灾荒。
奶奶思忖,区队战士吃饭也成难题,吃了上顿愁下顿,甚至饿着肚子打鬼子,那怎么行啊?奶奶抬头看院里的大榆树。春天吃了它一串串榆钱儿,分期分批地撸榆钱儿,吃了将近月余。现在榆叶碧绿,奶奶还没舍得吃它。当时就想着榆叶派上用场。
奶奶叫父亲爬树,捋榆树叶。父亲捋一篮子榆叶,放下来。叔叔抓榆叶就往嘴里塞,奶奶叫他别吃。叔叔“哇”地哭起来:“我饿,我饿。”奶奶眼里含泪,说:“小儿不哭,我蒸菜给你吃。”
父亲多想吃把榆叶啊,鲜嫩的榆叶在手里过了一遍,也没敢尝尝。奶奶蒸了一锅榆叶窝窝,那点儿可怜的高粱面,几乎蒸不成个儿。给父亲、叔叔蒸了几个野菜杏叶团子,奶奶实在蒸不成窝窝了,就团揉团揉放到锅里。
榆叶窝窝熟了,锅上冒出香甜的热气。叔叔瞪着大眼看锅,他们瘦得皮包骨头,三根筋挑着头。出锅了,绿绿的榆叶窝窝,香啊,热气扑脸。
村支书批准奶奶把一锅榆叶窝窝作为党费上缴。奶奶提起榆叶窝窝走时,叔叔又哭了。奶奶想放下一个给父亲和叔叔吃,可是战士也在饿肚子,吃一个也凑不够整数了!她心一横,坚决地走出家门。
一直到解放,奶奶还保存着当年李区长写的收条。在全市“纪念建党90周年图片巡回展”中的“难忘的岁月”展室,我看到了皱巴巴烂乎乎的(放大若干倍)奶奶的党费收条。
收 条
今收到豆腐梁村李王氏今年全年党费,一锅高粱榆叶窝窝。
区长:李善亭
一九四三年农历五月十七日
选自《小小说》2017年5月版,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很讲究前后情节的铺垫和照应,开篇写“缴党费没钱,实物也行”,为后文奶奶用高粱榆叶窝窝作为党费埋下了伏笔。
B.小说中,作者详细描写了干旱、逃荒、村庄荒芜、兵荒马乱等艰苦的生活环境,主要是为了衬托“我”的奶奶的形象的伟大。
C.小说善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比如“奶奶提起榆钱窝窝走时”“想放下一个”“她心一横”,表现奶奶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
D.小说以奶奶缴党费为主要线索,这样安排有利于组织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并能凸显奶奶形象。
【小题2】小说是如何叙述奶奶入党的情节的?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5分
【小题3】有人说李区长写的收条应该放在开头。你认为放在开头好,还是结尾好?请结合小说谈谈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