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神医

顾文显

 “他是哑巴?”邬先生用下巴朝对面的板凳扬了扬,示意匪首坐下,然后脑袋转向了一直在旁啰嗦的师爷。

“邬先生!”师爷满面惊恐,“这是我们山寨的大瓢把子(寨主),你怎敢瞎说!”

“他更是病人!”邬先生冷冷地噎了一句,“看来病得不重,还有心思在这里摆谱。”

“嗯——”匪首鼻子一哼,截住了师爷想说的话。他起身换上一副笑容,“听说神医邬先生您一针救活过娘儿俩,特意登门求治。”

“那是人娘儿俩命大,不是我的手段。”邬先生也笑笑,“诊金随意,带来了吗?”

胡子头儿那个气呀,这世上还有敢朝他要钱的,这人天胆!他把嘴角朝桌子方向一撇,师爷小跑着出去,很快,捧回两封银元放在桌上。

“我这些日子……”匪首想诉说病痛之苦。

“这回到你装哑巴的时候了。”邬先生一挥手,“我看病从来不问病人,问了就不会看了,把手伸过来。”

匪首恨得心尖尖痉挛,暗说,病好了再说。

邬先生把脉、开方。然后定定地注视着匪首,盯得这位杀人如麻的魔王心里没了底。“不用再来第二回了。不过,你这病去不了根。十年之后的今日必犯,那时你还找我。我活着,不废话了;我死了,还有老婆孩子会告诉你如何医治,那时才或许一次去根。”

匪首相约十年后见,点头哈腰地离开了。

邬先生坐回原处,冲老伴哼了一声:“生前他是犯不了病了,这药一次去根。我如此说,就是防他病好了报复。”

邬先生是远近闻名的神医,为人耿直,好像跟这世道格格不入:富人求治,必须得先付丰厚诊金,有时还要听他训斥;而穷人钱无论多少,他是一视同仁,除有病危者,坚持先来后到,你钱再多,也要等候,连匪首那杀人魔王都得听他摆布,何况别人?

这天先生去邻村给一穷人的母亲看病,人都奄奄一息了。见屋内锅空灶冷,他大骂接他来的男子:“不孝逆子,要把娘冻死呀!”直到一针扎下,老太太有了说话的气力,才替那“逆子”道出实情:娘是继母,母子同时患病卧床,见继母病危,儿子才挣扎着请先生,哪有力气劈柴生火?邬先生大喊惭愧。自己心思只在老人身上,怎么就没看出她儿子也是重病之人?于是慌忙赔礼,给儿子也扎了针,嘱咐他躺下不动,自己去劈柴、煮粥,直忙活到鸡叫。诊金分文不取,身上没带钱,说声事后打发人送点心意来,这才踏着薄霜,踩着一路鸡啼回家。

来到家门,遥见门外候着许多抄手跺脚的人。原来他昨天一夜未归,病人白等了,所以天不亮便来抢先求治。

邬先生再困也不敢歇息,忙招呼大家进屋取暖,他饭也不吃,就忙着给人看病。

刚看过三个病人,维持会的童委员几乎是把门撞开的:“邬先生,会长肚子疼得满炕滚呢,您赶紧跑一趟吧。”

邬先生手按在一个病人腕上,不满地说:“有这工夫,你不能去召人把他抬来?这么多人候着,你一句话就把我叫走,这分明是往会长脸上抹屎!”

童委员只好转身回去。抬了赵会长来时,邬先生已经看过了七八个病人,

邬先生给会长诊完脉,开了药方:“你肚子里长虫子了,不是好玩意儿。我是说那虫子。这药中有砒霜,切记,看准了秤,少一毫也不中。”嘱咐七遍,一遍比一遍口气重。

会长被抬走了。老妻怪他:“一个汉奸,你这么关心,不怕旁人恨你?”

“我是郎中,没有马虎的规矩。”

四面树敌、草木皆兵的赵会长越想越觉得邬先生不怀好意。他想,你打算弄死我,我偏不上当。于是,把毒药减量一半,果然,肚子不疼了。

会长差人请邬先生来,当面答谢,其实是让他看看,本会长不是说弄死就弄死的。

邬先生听罢经过,当即大哭:“我嘱咐七遍你不听,虫子只是药昏,再醒来,就是神仙也没救了!”

一月后,赵会长再次被抬往邬先生药铺。先生急忙摆手:“赶紧往家抬,晚了就死外头了。”赵会长死后,邬先生关上门,在自家里哭。

老妻说:“你不是盼他死吗,哭什么?”

“我后怕,怕他不减量,救一个万人恨的汉奸,我可就是罪人了。”

“怕他减,你还一遍遍嘱咐?”

“那人多疑,不嘱咐到七遍,他还真就不减了。”邬先生自得地摇头,“身为郎中,我若擅自减量,岂不有失医德?这可是他自己减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个故事中师爷的“满面惊恐”与邬先生“冷冷地噎了一句”形成鲜明对比,意在表现土匪走狗的卑怯。
B.邬先生听说了儿子对继母的孝敬后,感觉误解了人家,十分惭愧,表示随后会打发人送点心意来弥补过失。
C.赵会长死后邬先生在家里“哭”,表明他对自己的做法很后怕,他不愿有负医德,更不愿救了汉奸成罪人。
D.人物对话是本篇写作的一个特色,作者通过邬先生与夫人的两次对话交待人物心理,使小说风格含蓄隽永。
【小题2】结合小说故事,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神医”邬先生的“神”?
【小题3】本篇小说构思颇具匠心,请分别对其选材与顺序的安排,作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7 01:53: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罗丹的雕刻
熊秉明
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英雄的崇拜。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操。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虽然有相当的自由,可以发挥个人才华,但是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还要首先服从一个社会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有时,我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
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约束打破。他不从传统的规格、观众的期待去考虑构思,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雕刻首先是一座艺术品,有其丰富的内容,有它的自足性,然后取得它的社会意义。所以他的作品呈现的时候,一般观众,乃至保守的雕刻家,都不免惊骇,继之以愤怒、嘲讽,而终于接受、欣赏。他一生的作品,从最早期的《塌鼻的人》《青铜时代》,一直到他最晚年的《克列蒙梭》《教皇伯诺亚第十五》都受到这样的遭遇,只不过引起的波澜大小不同而已。
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从婴孩到青春,从成熟到衰老,人间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爱和欲,哭和笑,奋起和疲惫,信念的苏醒,绝望的呼诉……都写在肉体上。
摇摇他说“忠于自然冶,而在他的手中,人体已经开始扭曲,破裂;他说“尊重传统”,然而他已经把雕刻从纪念碑功能中游离出来。他所做的不是凯旋门,而是“地狱之门”。这是一大转变。凯旋门歌颂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而“地狱之门”上没有英雄。“地狱之门”其实也可以称作“人间之门”,而罗丹所描述的人间固然有鲜美和酣醉,但也弥漫阴影和苦难,烦忧和悲痛,奋起和陨落。罗丹用雕刻自由抒情,捕捉他想象世界中的诸影,诸相。雕刻是他恣意歌唱的语
言。在罗丹手中,塑泥变成听话的工具,从此,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胆地改造人体,更自
由地探索尝试,更痛快地设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现代雕刻从此可能。
说他的雕刻是最雕刻的雕刻是可以的,因为雕刻本身取得意义;说他的雕刻破坏雕刻的定义,已经不是雕刻,也是可以的,因为雕刻不仅具有坚实的三度实体的造型美,而且侵入诗,侵入哲学。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见雕刻的源起是可以的;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雕刻的消亡也是可以的。因为他的雕刻在生命的波澜中浮现凝定,生命啄破雕刻的外壳又一次诞生。
他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每天有那么多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来到巴黎罗丹美术馆,在他的雕像之间徘徊,沉思,因为那些青铜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那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开向生命的窗子”。
(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2】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
【小题3】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

同类题2

材料三
书法班第一堂课,老师讲的就是如何执笔。老师端坐桌前,以拇指和食指第一节分别贴住笔杆的内外两侧,将笔捉住,中指一二节弯曲处勾住笔杆外侧,无名指的指甲根则由内向外格住笔杆的右外侧,同时小指紧贴无名指提供外力。五个手指,各有分工,使得笔杆垂直于纸面,这就是五指执笔法。
相传,五指执笔法是王羲之传下来的,但此说谬误已极。南宋人梁楷《王右军书扇图》绘制了王羲之为老媪书扇的故事,图中笔杆向右上方倾斜,与现代人习见的五指执笔法的竖直状迥异,却是三指单钩。
何谓三指单钩?原来,历史上出现过的执笔法,以手指参与执笔的数量计,有二指、三指、五指之分;位于笔管外侧起勾挽作用,若只有食指,就称单钩,若同时有食指和中指,则是双钩。所谓的五指执笔法,就是五指双钩。
三指单钩法,也称为三指斜执法,自秦汉至唐代,长久被人们行用。在唐宋以后,五指法渐渐兴起和普及,但三指法作为一种古法并未完全被舍弃不用。黄庭坚曾自述:“凡学字,先当双钩,用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己左右。”
唐王维的《伏生授经图》描绘汉文帝时伏生传授经典的故事。图中,伏生双腿盘曲坐于席上,双肘伏在仅可及腰的几案上。右手握一轴展开的纸卷,左手则在卷上指点。但是仔细考究人物的服饰、坐姿、家具、纸卷等,和现在可见汉代画像石中的汉代形象颇为不符。尤其是纸卷,汉代的书写材料仍以简牍为主,纸张大规模取代简牍是西晋以后的事情。其实,王维绘图,是将唐代的风貌掺杂以一定的想象“穿越”到了汉代。伏案的坐姿,恰表明时人的书写姿势正处于一个渐变的时期,而执笔法的演变,正和书写姿势与家具形制有着莫大的关联。
秦汉之时,先民的起居方式以跪坐为主,正所谓“席地而坐”。一种类似于马扎的坐具——胡床——虽然早在张骞通西域后就传入中原,但很长一段时间内,垂足坐于胡床被视为是不合礼仪的姿势。直到唐代,高足坐具,如椅子,才渐渐普及开来。而高足桌子的出现,更是滞后于高足坐具数百年,到宋代才与其配套使用。很难想象没有桌子古人如何写字。
因无家具承托,臂腕皆悬空。以毛笔写字,本质上是毫端的笔锋在书写材料上做出绞转、平动、提按等动作。左手持卷,书卷倾斜,自然而然,右手之笔也当斜执,以垂直于纸卷。如此,三指单钩法是最恰当的方式。北齐杨子华所画的《校书图》中,几位学者左手持纸内卷成轴,向右伸展出一截纸面,而卷紧的纸轴为书写提供了支撑。有学者将这种姿势称为“握卷写”。
唐代以后,因高足桌案的产生和普及,纸张平铺于书案已是平常,为使毛笔垂直于纸面,肇始于唐代的五指双钩法在宋代得到了广泛的行用,并逐渐取代了三指法成为主流。与“握卷写”相对,学者对此命名为“伏纸写”。虽然苏轼仍坚持以三指单钩执笔,但因为笔锋侧卧书写,不免被一些人批评其字“‘戈’多成病笔,又腕着而笔卧,故左秀而右枯”。可以说,三指法造就了苏轼书法独特的艺术风格。
(取材于《书写的千古难题》,有删节)
【小题1】根据“材料三”,下列说法与执笔法的演变,关联最大的一项是
A.笔杆垂直纸面B.纸张取代简牍C.胡床的引入D.高足桌案普及
【小题2】根据“材料三”,下列最可能采用“五指双钩法”书写的人,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B.司马迁C.陶渊明D.陆游
【小题3】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苏黄二人书法风格迥异的“密码”是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今,一个尚未来得及收入《汉语大辞典》的新词儿——“自媒体”大热,由此产生一大批“自媒体人”。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
在汉代,宫廷文学侍从官得到重视,朝廷往往向民间征招“笔杆子”,优秀的还给官当。贾谊、司马相如、杨雄、东方朔、枚皋、张衡、蔡邕这些汉代词赋名家,当初都是这样的“笔杆子”。可是,古代既没有稿费制,更无广告分成一说,玩自媒体靠什么获取报酬?靠“打赏”。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打赏而来。 
首开打赏先河的是汉代,如汉代四川才子王褒便屡被打赏。据《汉书·王褒传》,王褒文章文采飞扬,汉宣帝刘询听说后,将他征召入京,常将他和张子侨俩人带在身边,“所幸宫馆,辄为歌颂”。但文章并不是白写的,汉宣帝会根据文章的质量进行打赏,即所谓“第其高下,以差赐帛。 
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一条创收的渠道。稿费在古代通称“润笔”。在唐朝,不少文人已能获得很高的润笔。如当时文化名人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便可拿到巨额稿费。尤其是韩愈,他最擅长写墓志、碑文,高的话一篇碑文就能拿到“(黄)金数斤”,时人曾讥之为“谀墓金”。看来,为了拿到润笔,韩愈在志文中未少用阿谀奉承之词。其实,“谀墓受金”韩愈并非第一人,这一词最早使用在东汉末文人蔡邕的身上,由此可见,润笔早在汉代即已存在。 
“写软文”被一些现代媒体人视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创收手段,殊不知古代文人早就开始玩这一套了,到明清时手法已颇老到。 
所谓“软文”,就是根据对方需要而创作、发布的形象宣传、广告、美言性质的文章。古代最早最出名的一篇“软文”,是出自汉代才子司马相如之手的《长门赋》。司马相如本人也没有回避此事,他在序中如实交代:“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这就是后世文人津津乐道的 “千金买赋”的故事。 
古代文人创收的花样还有很多,除了传统的打赏、稿费,还可以直接“卖文”、代人“捉刀”、“卖版权”等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玩自媒体靠“打赏”获得酬劳,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汉宣帝赏赐王褒而来。
B.我国古代无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如王褒、司马相如等。
C.人们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故事,说明古代文人“写软文”都是心照不宣的。
D.唐代已很流行稿费制,这样,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润笔"这条创收渠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谀墓受金”一词最早用在东汉蔡邕身上,为汉代已存在润笔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B.文章以“打赏”“润笔”“写软文”等为例,介绍了古人玩“自媒体”获取报酬的方法。
C.司马相如在《长门赋序》中的如实交代,证明了作品是根据陈皇后的需要创作的。
D.唐朝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拿到巨额稿费一例,证明古代文人润笔很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是为了拿到高额润笔,韩愈在墓志、碑文中就不会用那么多阿谀奉承之词。
B.汉代的一些词赋名家如贾谊、杨雄、张衡等都是朝廷从民间征招上来的“笔杆子”。
C.古代文人有时还直接“卖文”、代人“捉刀”、“卖版权”,这也是他们的创收渠道。
D.汉宣帝“第其高下,以差赐帛”,才子王褒、张子侨便因其文章文采飞扬屡被打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井喷。如果不出意外的话,2015年中国就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全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22万~25万辆,而这也说明了高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的潜力有多么巨大。
随之而来的,便是配套建设的机遇——2016年的锂电池和充电桩行业,也将迎来爆发期,牢牢记住这两个重点,你就能在2016年的新能源汽车行业里,挖掘到巨大的投资机会。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加上支持政策的逐渐完善,
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作为我国解决能源短板同时扭转环境日益恶化趋势的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还承载着我国汽车行业跨越式发展的重任。日后,随着国家扶持政策的不断加码,加上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产能的进一步释放,预计包括整车制造、锂电池、充电桩等产业链条上的各个子行业的高速增长仍然值得期待。
(摘编自2015年12月31日谢宏辰《新浪财经·每日经济新闻》)
材料二

近六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走势图
材料三
中国将会是未来电动车最重要的市场,众多车企对这一点毫不怀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有赖于各种政策的支持,政策的变动对行业、市场的走向有着极大的影响,而这也是车企目前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在不远的未来,政府补贴及法规虽然是无法确定的,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将是带动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电动车市场的重要一环。
显然,中国新能源销售量随着大力度的政府补贴而变化,如果不是受政策的影响,中国的消费者对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兴趣其实并不大。因此,中国消费者的真正需求也依然难以预料。
早在今年1月份的时候,中国政府就宣布了将会减少补贴的政策,而到2021年时,这一补贴政策将会完全取消。同时,中国政府还表示,期望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和销售量可以在2025年时占到市场份额的20%。
(摘自2017年06月08日浙江汽车网)
材料四
最近几天,中德两国在新能源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前景引发了各界广泛关注。据了解中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时,作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中国各地的充电桩设施建设也持续加速。
充电桩之于新能源汽车,就像加油站之于传统汽车,都是驾车出行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对于以电力为主要动力的新能源车而言,能够获得及时充电更是实现安全续航的必要条件。
不过,作为新生事物的智能充电桩在运营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在一些老旧小区,充电桩建设、运营、使用都面临着不少问题。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06月08日第03版)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扩大,预计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与之相关的配套建设也隐藏着巨大的商机。
B.材料一显示随着扶持政策的不断增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改进,预计产业链条上的子行业也将迎来高速增长。
C.材料三表明当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有赖于各种政策的支持,一旦减少政策支持,消费者的兴趣也会随之完全消失。
D.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外国汽车厂商也看准了中国这个巨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二的数据表明,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其他国家地区,这说明中国人的环保意识在增强。
B.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关于“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井喷”的说法,同时表明2016年,出现了飞跃式发展。
C.材料三显示中国政府期望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可以在2025年时占到市场份额的20%,表明2025年前补贴政策会继续实行。
D.材料四表明充电桩建设在全国各地都在持续加速,这是满足充电需求,实现安全续航的必要条件。
E. 如果能解决一些老旧小区充电桩建设、运营、使用的问题,新能源汽车将会在这些老旧的小区得到迅速发展。
【小题3】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意义是什么?你有哪些促其健康发展的建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入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些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面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说:“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工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办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相关链接)

①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试想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个整个领域带来光明。”(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②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B.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C.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D.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小题2】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