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激励中华民族砥砺奋进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的发展便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最佳案例。通过挖掘潜力、提升管理、包装营销、文创开发等措施,故宫成功地将自己打造成“网红”,吸引了众人的眼球,也为自身带来了巨大的流量收益。在2月17日的亚布力论坛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首次晒出了自家的账本:2017年,故宫文创的销售收入其实就已经达到15亿元——超过1500家A股上市公司的收入。并且,论坛中众多企业家对于2018年度故宫博物院总体收入突破20亿元表示乐观。一时间,故宫成为各文博单位争相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故宫的网红成长史,是一个不断尝试与突破的过程。 2013年,即便它为了拉近与大众的距离,开通了新媒体公众号,故宫给人的感觉还是严肃庄重、遥不可及的,直到2014年 8月1日,一篇名为《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文章让平均阅读量四位数的故宫有了第一次的10万以上浏览量,其中雍正行乐图被做成动图,雍正在河边洗脚、喂猴子,并配上了让广大网友觉得十分接地气的文案。而2016年,一部记录故宫文物修复工作和有关性情各异的文物修复大师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火爆网络,网络平台播放量突破100万次。2018年10月下旬,故宫与北京电视台出品的大型文化季播节目《上新了·故宫》开播。在年轻群体中颇受欢迎的演员邓伦与周一围担任“故宫文创新品特邀开发员”,在每期节目中联合嘉宾与专家进“宫”识宝,了解宝物的背后故事,并与设计师一起开发与故宫元素相关的文创产品。马蜂窝旅游研究中心负责人冯饶分析:“随着近年来故宫文创产品的火爆,和相关影视综艺的走红,故宫的品牌形象从古老庄重的博物馆和宫殿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越来越迎合年轻游客的需求,也不断拉近着“皇宫”与百姓之间的距离。”

(摘自《故宫文创15亿营收背后:跨界+IP+网红》)

材料二:

材料三:

故宫走红,与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有着直接联系。他曾这样说:“故宫要吸引更多的公众、推广我们的传统文化,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吸引年轻观众,必须用年轻人的方式。”故宫运营的成功,首先是挖掘潜力。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扩大开放面积,随着开放面积达到80%,故宫大量的空间被清理出来,让拥挤的游客有了分流空间,并让很多沉睡在库房的文物有了展出机会,更让故宫在常规展览之外依托更多资源和空间策划更多的展览。其次是转变管理观念。故宫在管理方面从以保护为主转变为以服务公众为主,开始致力于提升公众参观游览的体验度,修整地面、理顺购票安检流程、科学配置厕所等,这都有利于公众在参观游览时感受到温馨和便捷。单霁翔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参观者的目的性多样化了,过去就是来旅游,但今天来的人有看展览的,有拍雪景的,有喝故宫角楼咖啡的,有买故宫文创图书的。“需求多样化,应变也必须跟得上。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不同时段、不同时期的发展趋势,把这些叠加起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最后是营销包装。借助互联网和自媒体,故宫经过一系列包装策划,用呆萌的形象迅速吸引大批年轻人目光,由此带出了故宫文创产品的大卖。在这个过程中,重视新技术和新渠道是成功的经验,文创产品开发也注重彰显故宫特色,体现了差异化,让公众眼前一亮,流量变现的过程也就顺理成章。

作为文明的载体,珍贵脆弱的文物常被束之高阁,供我们隔着玻璃恒温恒湿地观赏,却忽略了越是钦慕,越是渴望了解、渴望触碰的心理。时代在变,生活在变,但是对于工匠精神的尊崇,对文化的传承却不会改变。今天故宫博物院将文化自信渗透到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制作、营销的各个领域,既跟随了时代步伐,也通过文化创意产品将文物背后的人文情怀、艺术造诣、时代精神等进行了体现。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故宫运营模式的创新价值》,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与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凭借开发众多文创产品以及参与相关媒体节目制作的营销手段,古老庄重的故宫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B.故宫博物院关注人群情况显示,人群年龄集中在30~39岁,是“故宫”潜在游客的主体,男女比例大致相当。
C.故宫文化创意产品类型丰富,涉及电子、教育、衣饰、美妆、家居等领域,其突出特点是“接地气”、“日常化”。
D.故宫的创新带来巨大的流量收益,2017年的收入高达15亿元,2018年故宫博物院总体收入突破了20亿元。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故宫走红让大家明白到要推广传统文化,就要用年轻人喜欢的方法来吸引年轻观众。
B.因为管理思维从“保护”转变为“服务公众”,所以故宫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公众。
C.单霁翔院长的话,让我们了解到现在前来故宫的人的目的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色。
D.文化创意产品将人文关怀、艺术造诣、时代精神呈现出来,这是对文化传承的坚持。
【小题3】“正是故宫文创的艺术心思,让大众得以在吃穿住行中了解历史,触摸过往,让传统文化融入到潮流生活中,得到传承和发展。”故宫文创的艺术心思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7 04:09: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送不出去的祝福
吕啸天
临近新年还有三天,丰城莲花山来福寺住持喜福大师派弟子虚水下山,带着祥符把新年的美好祝愿送给丰城的百姓。虚水出家才几个月,做这样的事还是第一次。他问喜福大师:“师父,居住在山下的施主几十万人,弟子不知道该送给谁合适。”
喜福大师微微一笑说:“新年的祝福当送给有缘之人。”
虚水一边下山一边想,居住在丰城的百姓有几十万,归纳起来只有两种:富人和穷人。于是他一路打听来到了丰城首富何有国的府上。年近半百的何有国抽着水烟在府上安排管家置办年货、搭戏台。听虚水道明来意,何有国冷冷一笑说:“何某经营商号顺风顺水,家大业大,富贵满门,何须寺里再来凑这个热闹?”让管家把放在桌上的祥符一把塞回虚水的手中,连推带送把虚水赶了出去。
虚水无奈,一路打听又来到了城北莲花村村民向喜莲家中。年过三十的向喜莲因丈夫暴病而亡,寡居的她一人带着两个孩子靠种几亩薄地度日,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一日三餐操碎了心。眼下她正为过年饭菜和两个孩子的新衣服而发愁。虚水递过来的祥符,她看都没看:“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穿,有什么用?你拿走。”她也把虚水赶了出去。
接连碰了两个钉子,虚水感到很憋屈。回到寺里,虚水说了下山的经过。喜福大师微微一笑说:“出家之人,不拘俗世之念。明早你再下山,再找此两人送上祝福。”
师命难违。次日一早,虚水再次来到何有国的府上。何有国没有见他,也没有接受他的祥符。何有国这样做不是说他真的不需要美好祝愿。他是担心一旦接受了祥符,今后寺里借送祝福之名向他伸手要银子,就不好拒绝。何有国想了片刻,让管家拿了三两银子交给虚水,说是捐给寺里的香火钱。
虽然还是没有送出祥符,但得到了三两银子的捐赠,虚水心里好受了一些。他又走了两个时辰,来到了向喜莲的家中。年关更近,穷苦人的生活更显得艰难。向喜莲愁苦满脸坐在旧房子角落里暗自垂泪,两个年幼的孩子躲在一边哭泣,显得很凄惶。
虚水叹了一声,心想:她这个样子再送上祥符,她肯定不要。他做出了新的决定:把何有国捐给寺里的三两银子转捐给向喜莲。
向喜莲接过银子,激动得放声大哭,让两个孩子给虚水磕头谢恩。虚水扶起孩子,逃也似地离开村里。
虚水回去向师父复命。
“祥符为形,善念为相。万千祝愿,不如化为善缘。”喜福大师微微一笑说,“你做得很好。”
几天之后,大年初五那天,向喜莲带着两个孩子到来福寺进香。她跪在喜福大师面前,连声说:“大师,是您救了我们一家。”
原来春节前一天,向喜莲走投无路去向一位远房亲戚借点儿银两来过年。远房亲戚不但没给她分文,还冷嘲热讽说穷鬼来了挡了他家的财神,将她赶了出去。世态炎凉,遭受如此羞辱,向喜莲产生了绝念,在屋里搜出一包耗子药,准备在除夕夜一家三口吃了来个一了百了。万分绝望时接到了虚水送来的三两银子,向喜莲又是惊喜又是感激。她用这些钱买了大米、猪肉,还给两个孩子买了新衣服。一家人过了一个幸福的春节。
喜福大师把向喜莲扶了起来。又拿出了一个祥符对向喜莲说:“帮你渡过难关的是何施主,你带上这个祥符前去答谢他。”
向喜莲来到何家时,何府正在演大戏,来看戏的人很多。向喜莲流着泪送上祥符和祝愿:“何老爷大恩大德,救了我们一家。”
来何家看戏的人回去之后,纷纷说起这事。何有国富而乐善的美名在丰城不胫而走。
何有国感到这一切有些不可思议。那一天,他以随意打发人的形式送出的三两银子竟然救了向家一家三口,结下如此善缘,真是神奇。
想想自己以前所为,何有国觉得愧对富而乐善的美名。他派管家找到向喜莲,让她到他的粮油店做帮工,每月多开给她一点儿工钱。向喜莲一家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何有国还向来福寺捐了百两银子。喜福大师每月安排三天时间派弟子虚水下山,带着祥符和一两银子,去找像向喜莲那样需要帮助的人。
(选自《作品》2016年第9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喜福大师派弟子虚水下山送新年祝福,实则是为了考验弟子,让其学到真正的布施之道。
B.虚水选择了丰城最富有的何有国家和最贫穷的向喜莲家去送新年祝福,这样的情节设计使小说更具典型性。
C.喜福大师让向喜莲带上祥符去答谢何有国,从而成就了一个富人的善缘,这正是喜福大师新年送祝福的用意所在。
D.虽然虚水没有送出祥符,但喜福大师从这件事情的圆满中尝到了甜头,因此每月都要派虚水下山送祥符。
【小题2】小说在刻画喜福大师这一人物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祝福到底送出去没有?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卜白

袁良才

民国时期的上海,凭一张纸名满天下且赚得盆满钵满的,只有《申报》。《申报》副刊《自由谈》更是牛气冲天,在上面发稿的多是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这样的超级大腕。文豪扬眉吐气,编辑、记者先生也神气活现,洋气十足。但凡事都有例外。卜白就是个例外,不,简直是个另类。

他是《申报》的资深编辑,陈寅恪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然却土得掉渣,土得冒烟儿。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着一袭青布长衫,足穿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副琇琅圆形近视眼镜,讲一口江南土语。

在报社,他专司划版、校对,有时副刊缺边少角的,主笔大人就会说一声,卜先生,您给补一点白吧。

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须臾立就:或杂谈,或轶闻,或小幽默,或诗画配,虽短小得可怜,却鞭辟入里,妙趣横生,无不是锦绣文章。

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补白文章,才订买《申报》的。其补白文字,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历史,无所不包,涉笔成趣。依其姓名谐音,人送雅号“补白大王”。真是通才、捷才、怪才。

怪才必有怪癖。他嗜茶。西湖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他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来饮。有好事者悄悄作了统计,卜白每天饮茶能饮掉五瓶热水,可见嗜茶之深。但他很少如厕,你说怪也不怪?

一天,主笔大人对卜白说,卜先生,您也该给自己的人生补补白啦。卜白会意,三十好几的人,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就,何以家为?主笔不由分说,扯着卜白的青布长衫袖口说,走,我陪您去见一位女士,我太太已候在那里了。

卜白见到那位神情忧伤的女士,得知她男人是谢晋元的部下,在淞沪战役中为国捐躯了,撇下孤儿寡母,卜白竟爽快地应承了这桩婚事,主笔夫妇大感意外,又惊又喜。

卜白一段话让女士为之涕泪交流:我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效绵薄之力。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再说,你的娘家福建安溪有好茶“铁观音”呢!

卜白没啥业余爱好,除了饮茶,就是看看京戏,尤其迷梅兰芳的戏,一来二去,结识了梅兰芳,成为票友。

一次,梅兰芳在天蟾舞台演《贵妃醉酒》,观者如堵,一票难求。卜白却接到了梅兰芳专门差人送来的戏票。卜白急急地赶到剧场,戏正待开演,梅兰芳的嗓子突然发不出声音了,在后台急得团团转!

卜白听闻,急急如风地挤进后台,对梅兰芳说,救场如救火!你在台前演,我在台边唱,合作一曲双簧。

梅兰芳将信将疑,台下的观众已作哄叫闹起来,梅兰芳只得上台去。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见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剧场顿时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整场戏下来,梅兰芳的表演与卜白的唱腔念白浑然一体,俱臻妙境,竟无一名观众识破此中玄机。

事后,梅兰芳特意答谢,卜白又是一句,急人所难,君子不可不为,补白亦大快事也!

民国三十八年初夏,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响彻大上海城郊,吴淞口外。汤恩伯率重兵扼守上海。《申报》选派战地记者,“大笔杆子”们虽西装革履,却顿失绅士风度,不是低头狠劲抽烟,就是把咖啡喝得嘴里一半、地上一半。卜白饮了一口铁观音,一抹嘴,石破天惊地说,我去!

有一天,上海市民突然从《申报》上看到一则快讯: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刘昌义中将率部投诚,为解放军打开进入上海中心城区的大门。

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卜白平生最“得意之作”。多年后,卜白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策反敌人弃暗投明,是我对军事斗争的一种补白!

解放后,卜白担任宣传文化部门的高级领导,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卜白留下遗嘱:丧事一切从简,请把我安葬在普通百姓的墓地之侧,为逝者留白。

卜白,姓卜名白,一生补白。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极为凝练,不仅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而且写出了《申报》的社会影响力及其效益情况,为人物出场营造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B.本文写卜白自告奋勇“补白”战地记者,策反敌人弃暗投明,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C.本文详写卜白解放前的故事,而对其解放后的事迹一笔带过,这样能使文章详略得当。此外,这样的结尾也符合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D.本文对卜白的人物描写方法多样,既有对他的性格特征的概括介绍,也有对卜白的衣着等外貌描写,还有生动细致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小题2】本文围绕“补白”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使用了很多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为素材,因此有人认为本文为散文而非小说,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时间与传统》序言

张光直

①布鲁斯·坎格尔教授的《时间与传统》是一本讲考古学理论的好书,在美加考古学界也是受人尊敬和重视的一本书。它的中译本对现阶段中国考古学的进展应当是有积极影响的。

②考古学理论在中国一向不大受人重视。最近两年来出版的《中国考古学年鉴》对当代中国考古研究活动固然是很可靠的反映,但里面却根本没有涉及“考古学理论”这个范畴。可见,“理论”这件东西在当代中国考古活动中可以说没有什么地位。我相信中国考古学界对理论的漠视不是偶然的,而有它历史上的因素。黑格尔曾经说过:“中国人的历史只包含赤裸裸的、明确的事实,而对它们不加以任何意见或推论。”这种论断固然很不可靠,但传统史学的确有特别着重记述客观史实的一面。它的另一面则是利用史实的选择和描述来表明历史学家的价值判断,所以自孔子以来便有“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现象。这种凭主观判断来解释历史的作风,自有它趋于极端的一面,所以近代西方史学输入中国以后,便首先以传统史学的这一特征为打击的对象。

③其实,要讨论考古学理论在中国考古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得说清楚在使用“考古学理论”这个名词的时候,我们所指的概念是什么。最近在《考古学专题六讲》这本书里,我把自己对几个常用名词的用法说明了一下:“资料”是研究历史的客观基础;“技术”是取得资料的手段;“方法”是研究资料的手段;“理论”是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性认识的总结,并反过来指导具体的研究工作。上面这个对理论的定义,我想一般是可以使用的。但这个定义比较狭窄严谨,因而在一般的运用中,我们不妨把它放宽些。我们可以说,考古学上的理论是在考古作业的每个步骤上指导我们做何选择,如何做此选择的,关于文化现实、社会现实的有系统的一套看法和想法。换句话说,在考古实践中,我们应当先知其所以然才能决定其然。使我们能知其然的便是考古理论。口口声声说他不相信考古理论,或者说他没有考古理论的人,并不是真没有考古理论,而是只有未经检讨的、不成系统的、或者甚至是迷惑混乱的理论。进行考古实践并不是遵循一条不变的道路向前走,而是每一个步骤都会碰到岔路,需要加以选择。有理论的人进行这种选择是有根据的、有信心的;没有理论的人,进行这种选择是盲目的。

④我们不妨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考古实践离不开考古理论。我们到野外去调查遗址的时候,应该如何调查?考古调查不是只有一个不变的方式,而是根据我们调查的目的和对古代文化社会生活的不同了解而有所区别。有人看到不同的遗物群便把它们当做不同的文化;另一些人则把它们看做是同一或不同文化对不同生活需要所做的不同适应。这两种不同的看法便与我们调查的范围、深度、顺序以及发掘与否等诸决定,有很大关系。考古发掘更是一套复杂的程序,从打桩子到回填之间一步步的工作应如何进行,有着许多不同的方式。怎样能忠实地记录资料,同时又能提供回答特定问题的资料,这就要看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的具体地点、范围、各种专业人员的使用、发掘的细密程度等等问题上进行怎样的选择。发掘出来的遗物如何进行处理?有哪些可以留下来,哪些可以抛弃?对器物进行分类是为了什么目的?为了这种目的又应当使用哪些分类标准?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是每个考古工作者必须回答的。无论是否意识到自己的理论体系,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在进行自己的选择时,考古学者是一定要应用他对历史认识的理论的。这几个例子应该可以说明考古理论与考古实践不可分割的关系。理论并不是一种空洞的主观成见,它需要与客观资料相对照。

⑤四五十年来,世界考古学理论的中心很显然在美国。这并不是说美国有最好、最正确的考古学理论,而是说美国考古学界的理论是多元化的,也是特别发达的。因此,考古学工作可在许多丰富的理论体系中做适合自己立场与见解的选择,并且在这些体系中不断得到启示和刺激。

⑥《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编委会选了布鲁斯·坎格尔这本书翻译并介绍给中国读者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布鲁斯·坎格尔是加拿大人,在蒙特利尔的马克给尔大学任教。他的博士学位是在美国耶鲁大学得到的,而且多年来,他在美国考古学理论界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所以为人重视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他不仅有精深的见解,而且持论公平,不属于哪门哪派,对当代各种新旧说法都能客观地做正面、反面的检讨和批评、整理。读者读他的文章,能中肯地把握理论上的一些基本窍门,对各派学说的要旨优劣都能掌握,最后可以作明智的抉择。现在这本书的中译本出版在即,所以很高兴地写这几段话以志同声之欣悦。

1987年4月于美国哈佛大学

【小题1】第③段划线句“其所以然”和“其然”分别指      
【小题2】从“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可见孔子作《春秋》的目的是    
【小题3】上文列举了几个实例来说明考古实践与理论的关系,请对照前文关于几个考古学名词的说明,完成下面填空:
“野外遗址中的遗物群”属于   ;“调查的范围、深度、顺序等”属于   ;“从打桩子到回填的一整套复杂工序”属于 ;“对遗物群的看法,对发掘与否的决定,对发掘地点、范围、程度、人员的选择,对器物分类标准的确定等”属于
A.资料B.技术C.方法D.理论
【小题4】下列各项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近两年的《中国考古学年鉴》忠实地记录了当代中国的考古研究活动。
B.声称自己没有考古理论的人,其实有的是不成体系或迷惑混乱的理论。
C.考古学理论并不是一种空洞的主观成见,相反它是和实践紧密关联的。
D.因为有最好最正确的考古学理论,所以世界考古学理论的中心在美国。
【小题5】从上文看,《时间与传统》这本书对现阶段中国考古学进展的积极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说明。
【小题6】本文和《白莽作〈孩儿塔〉序》同为“书序”,试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中国古代习俗品性说
中国习俗内容浩如烟海,直到今天仍是一座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的文化宝库。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习俗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积淀形式,年长日久,所积必多。而且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未曾发生重大的文化断层。断层未必是坏事,但于习俗而言,断层就无法保留完整的文化。再者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则习俗异彩纷呈,民族不同,其习俗必有不同。中国人对各种文化类型能够兼容并蓄。中国人喜欢中庸,既不轻易为他人所动,也不喜欢过激的行为。所以外来文化进入中国,会有冲突,但能生存。既能生存,就会形成新的文化因素,而这些新的文化因素一经积淀,又成为新的习俗。总体上说,中国历史上虽然有战乱,但其习俗的演变还是以不断丰富为特色,以渐变形态为主流,逐步开展其历史性大演化的社会行为过程。
中国习俗内容丰繁,它好像一面巨大的宝镜,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国习俗的形成,政治因素影响极大,尤其自春秋战国之后,在整个封建时代,其影响几乎无所不在。习俗反映的常常是人生琐事,而又往往与政治生活发生复杂的关系。不仅一切吃穿住用,连头发都是一种政治标志,儒学观念中,肤发受之于父母,是万万不能动的。传统的习俗中有中国人的社会心理模式。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色之一是相信三教同源,儒道佛能够共存共荣。中国地大人多民族各异,但总的态度趋于宽容,对于不同文化类型能够平等对待,而且相信他们彼此道旨相近,一气相通。另外习俗也可以说是一种处事方式,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也就是人生哲学。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在许多社会行为方面可以有所遵循,比如中国人一般是“摇头不算点头算”的,因此到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入乡问俗,入乡随俗。习俗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人生智慧,中华民族就是特有智慧的民族,可以通过某些习俗方式,找到既能解决问题又能保住面子的方式。
中国习俗中既有社会学问,礼仪学问,也有科学方面的学问,例如中国人的很多饮食习俗,就与现代科学相吻合。本质上,特定的历史经济形态决定了习俗方式,习俗看似出于人们的生活习惯,但生活习惯终究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特定的经济形态的制约。中国许多古老的习俗本质上也是经济生活的特有产物,比如,当亲朋好友办理各种红白喜事时,须积极参加,而且要交一点钱出来,俗称“凑(出)份子”。现在很多人认为这是多此一举,但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在彼此无力单独承担某些特殊事情的时候,通过这种方式,由大家伸手援助一下很有必要,而且使之成为一种礼仪情感交流的方式。习俗不仅具有实用品格而且具有审美品格,比如汉族的春节习俗中,年画、窗花和对联都是一种美。
所以,习俗是民族历史的一种文化积淀,通过对习俗的深入了解和体味,往往就能把握该民族的文化品位与历史精神。
(摘自史仲文《文化中国的十大品性》)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习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习俗之中有政治。它反映出来的人生琐事从衣食住行到头发都和政治生活有着难以言说的复杂关系。
B.中国习俗之中有文化和艺术审美。从文化角度看,它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社会心理模式和文化特色;而年节习俗则可体现出其审美品性。
C.中国习俗之中有哲学和学问。其哲学内涵反映出的是当事人双方约定的处事方式和民族的人生智慧,其学问内涵反映出了祖先有关社会、礼仪或者科学方面的知识。
D.中国习俗之中有经济。它和经济生活息息相关,本质上都是经济生活的特有产物。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不属于中国习俗丰富而源远流长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积淀丰厚,民族众多,其习俗内容丰繁,折射出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
B.虽然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众多的朝代,但不管是汉族统治时期,还是少数民族统治时期,甚至是外国入侵时期,中国习俗都没有出现过与原有文化的严重割裂。
C.中国人的文化特质决定了对各种文化类型的兼容并包,其习俗的演变以不断丰富为特色,形成新的文化因素,经过沉淀成为了新习俗,补充和丰富了习俗的内容。
D.当外来文化进入中国之时,和本土文化有冲突,但能生存。正因为能够生存,也就决定了中国习俗的演变以渐变形态为主流。
【小题3】(小题3)(小题3)下列各项中,不能印证文中有关中国传统习俗的内容和特点的一项是()
A.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远在春秋时期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的节气来指导农事。长期以来,我国百姓就过着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农耕生活。
B.当邻里之间有了矛盾,闹了意见,要找个“由头”来解决,而春节拜年就是联络感情、增进情谊的最佳时候。这反映了我们民族习俗中的人生智慧。
C.封建时代,皇帝独享他所认定的衣服款式及颜色,百姓若乱用,身家性命就难保。说明中国古代习俗和政治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
D.在原始社会,一个部落得到了一条毛毯,他们马上把它割成若干个均等碎块分给每人一块。这证明了习俗方式受到特定历史经济形态的影响和制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箬叶飘香

刘国芳

快过节了,李家村的李茂老汉要去王坊村摘箬叶。这一带只有王坊村附近长着野生的箬竹,是在王坊村通往后山的路上。

每到端午节,那里的路两边全是飘着清香的箬叶,很多人都会去摘箬叶。这样,王坊村来来往往都是人。快过节的那几天,王坊村很热闹。

吃过早饭,李茂老汉拿把剪刀出门了。说是摘箬叶,其实是剪,用剪刀一片一片把箬叶从箬竹上剪下来。但出门后李茂老汉没有直接去王坊村,而是在村里转,他先转到了李婆婆家门外,喊:“李婆婆——李婆婆——”

没人回答他。

李茂老汉仍喊:“李婆婆,人呢?”

隔壁的李长水应了一声,说:“李婆婆不在家,身体不好,前两天被她妞接到抚州去了。”

李茂老汉说:“李婆婆也走了,我们村又少了一个人。”

李长水说:“还有李发财,年纪大了没办法,也被他崽接走了。”

李茂老汉又长叹一声说:“都走了,村里没几个人了。”

李长水说:“哪天你也会去你崽那里,到时村里真就没几个人了。”

李茂老汉说:“我不去城里,住不惯,要去早去了。”

李长水说:“那是,我也不愿去城里。”

李茂老汉没把这话继续下去,只问:“你去王坊村摘箬叶吗?”

李长水说:“去。”

李茂老汉说:“村里还有谁去,喊了一起去。”

李长水说:“还有三公和旺根。”

李茂老汉说:“去喊他们。”

很快,他们见到了三公和旺根,几个人一起出村。路上,李茂老汉看看他们几个,叹一口气说:“村里就剩下我们几个老家伙了。”

李长水说:“没想到现在乡下会变成这样。”

旺根说:“以前村里热热闹闹的,多好。”

三公说:“等我们老了,村里估计一个人都没有了。”

说着,几个人一起叹气。

不一会儿,他们到了王坊村。很多人在这里摘箬叶,认识的人相互打着招呼。一个说:“你也来了。”一个答:“来了。”

穿过王坊村,是一条通往后山的路,路两边的箬竹上长满了翠翠绿绿的箬叶。李茂老汉他们就在路边停下来,拿剪刀一片一片把箬叶剪下来。箬叶一股清香,李茂老汉把剪下来的箬叶放在鼻子下闻,说:“这箬叶真香,闻到它的味道,就像闻到端午节的味道。”

大家纷纷说:“是有端午节的味道。”

每人剪了一大把箬叶,够包粽子了。但他们没走,仍在那儿待着,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竟然还有一家老小开着车来的城里人。看了一会儿,李茂老汉说:“看见这么多人,我就想起以前我们村也是这样热闹。”

几天后,李茂老汉再次去了王坊村,这次没有带剪刀,而是找了把锄头来挖箬竹,连根一起挖。差不多挖了一个上午,他挖了一大捆,扛在肩上往回走。路上,有人见他扛着一大捆箬竹,就问:“你挖这些箬竹做什么?”

李茂老汉说:“我想把这些箬竹栽在我们村子边上。”

回来后,李茂老汉在村外的路边栽起那些箬竹来。从挖坑到浇水,他忙了整整一个下午。全部栽完,已是傍晚了,李茂老汉累坏了,坐在路边歇着。忽然,李茂老汉发现他栽的箬竹长大了,蓬蓬勃勃地把路两边都长满了。有几个人来了,李茂老汉见了,喊着他们说:“你们去哪里?”

他们说:“来这儿摘箬叶呀。”说着,他们拿出剪刀,一片一片把箬叶剪下来。李茂老汉闻到一股箬叶的清香。这香味让李茂老汉兴奋起来,说:“箬叶飘香,你们闻到了吗?”

他们说:“闻到了。”

李茂老汉说:“闻到它的味道,就像闻到端午节的味道。”

几个人说:“是有端午节的味道。”

李茂老汉又说:“你们知道吗?这些箬竹是我栽的。”

他们说:“知道,你做了一件好事。这些天每天有人来摘箬叶,连城里的妞和崽有的也回来了,我们村一下子热闹了,像过节。”

李茂老汉笑了。这时一个人拍着他说:“老茂老茂,你怎么睡在这里?”

李茂老汉被人拍醒了,揉揉眼,才知道自己刚才是在做梦。看着路两边那些他刚刚栽下的箬竹,李茂老汉又笑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茂老汉和李长水去摘箬叶前有关是否进城生活的对话,反映了当下农村逐渐零落以及农村老人进城生活不习惯却因年老体弱不得不进城的境况。
B.小说中提到的“端午节的味道” ,表面上是说箬叶的清香,其实是指用箬叶包的粽子的香味以及乡村人过端午节时渴望村里热闹的幸福感。
C.小说后面写到了李茂老汉的梦境,而且与前面他去摘箬叶时情节基本一样,这样写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重在表现对农村凋敝现实的感伤。
D.小说内容看似浅显却情蕴其中,语言较为平实却淡而有味,通过叙写李茂老汉剪摘箬叶和挖种箬竹的行为,成功地塑造了这一可亲可敬的农民形象。
【小题2】小说以“箬叶飘香”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最后两段分别写到李茂老汉的“笑” ,有何异同?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