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的中继卫星,为嫦娥四号的着陆器和月球车提供地月中继通信支持,于2018年5月21日发射升空)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此次成功落月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嫦娥四号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共配置包括2台国际合作载荷在内的8台有效载荷。其中着陆器上安装了与德国合作的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巡视器上安装了与瑞典合作的中性原子探测仪。科学家认为,月球背面比正面更为古老,且屏蔽了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干扰,在此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为研究太阳、行星及太阳系外天体提供可能,也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

【小题1】根据上述文字,概述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背成功着陆的意义。要求内容全面,条理清晰,100字左右。
【小题2】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背成功着陆之后,有人写了一副对联以表祝贺,请找出其中表达不当的三处并加以修改。
上联:宇宙赴征程,迢迢星汉中继凭
下联:嫦娥辞故里,寂静鹊桥通远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9 10:50: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木瓜树的主人

黎衍俊

节日的晚上,远处天空烟花万重,城里高楼霓虹辉闪,公园里花灯耀眼,游人如织……我走在公园的大道上。

“来散步啦?”环卫阿姨向我打招呼。

“哎,没放假呀?”我说。

“是的,每年这个时候,最忙。凡是大家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最忙。”她笑着说。

“明天再扫吧,你该回去了,今天过节,家人在等着呢。”

“不急,今天活多,要晚一点,家人都习惯了。”

我几乎每晚都和她相遇。是啊,都习惯了,连逢年过节都习惯了。

都习惯了,天天一个样,土黄色的工作服,头戴帽子,脸庞围着纱巾,戴着口罩,身后一辆垃圾车“陪伴”着,不离不弃,手上扫帚有节奏地舞蹈,地上的树叶沙沙地响。她带着黄昏走向深处,街灯又把她从街角中拉出来,身影亮亮长长……

一天,台风将来,我参与检查街道安全工作。在一大树底下,我又遇见她,捧着一盅白粥,美美地喝着。她向我打招呼,我感到愕然,以为她认错人。看到她身边的那把扫帚和垃圾车时,我才醒悟:“是你呀,认不出来啊,刚吃午饭?”

“是的。”她笑得很甜,吃得很香。也许是习惯了,一点不矜持。

这是我第一次见她真容。此时的地已脱下工作服,摘下帽子、纱巾和口罩,露出盘着的黑发,贴着汗水的刘海下,是一张端庄的脸庞。

我笑着说:“原来你还这么年轻,好漂亮!”

“哄我开心哆! 还年轻,快五十了,成老太婆啰!”她哈哈笑起来。

“这个时候吃的算哪餐?”

“是午餐。早餐五点,午餐一点,晚餐八点。”

“现在几点,知道吗?快三点啦。

“前段路垃圾多,刚扫到这里。”

大树底下好乘凉。这棵树龄已长,绿叶婆安,树上鸟儿翻飞,叽叽喳喳地间,树下一群阿姨在聊天……

几天后,我胃不舒服,老中医说野木瓜花对肠胃好,城边村有。吩咐我去找。我在村里转来转去,天色迷蒙时才在村边偏僻的一座平房前找到。木瓜树生机勃勃,花很美,躲在深处,之前的台风对它影响不大。

我走到屋前,正想敲门,村路上一位阿姨拉着垃圾车,乒乒乓乓地向屋前走来。阿姨开口:“你好,你找谁呀?”

“想找木瓜树的主人。”我笑着回答。

“找这树主人干吗?我就是。”她回到门前,安放好车,解下头上的帽子、纱巾,走近我:“哇,是你啊,什么风把你吹到这里来?”

“哎呀,阿姨,你家在这?”

“租的房子。进去坐坐吧,我爱人在。”

她随手推开门,打亮厅里的灯。我难挡她的热情,也跟了进去。

此时,厨房传出声音:“回来了,菜马上好,准备吃饭。”

她笑着回答:“有客人呢。”

“好,客人来了,快坐,一起吃饭。”

我说明来意,并告诉她,晚饭早就吃过了。阿姨说:“你坐下吧!”她爱人也很好客。盛情难却,我坐下来打量这房子。这是三间红砖瓦房,旁边厨房另建,瓦面陈旧,但墙壁亮白,地板光洁;家具简单,整齐大方,房间的布置给人宽敞明亮的感觉。“房子偏僻点,但每月租金三百元,便宜。”她指指厅里分出的一个小间又说道:“这是儿子的房间,他到省城读大学了。”

此时,她爱人开始上菜,三菜一汤:肉片汤,一青菜,一煎蛋,一盘炒花生。阿姨从房间端出两杯酒,笑着说:“这是药酒,我爱人每天都要喝上一杯,你也尝尝。”

“对,好酒、好酒,我们一起喝。”她爱人勤劳,敦厚热情,耿直语快,看出来他是家里的“主厨”。

席间,阿姨边吃边说。夫妻俩年近五十,原先家在乡下。和爱人一起来做环卫工人是为了陪上高中的儿子读书。儿子懂事,勤奋,成绩好,中考考上城里一中。夫妻俩担心孩子生活难以自理,决定放弃农耕,进城来打工陪读。还好孩子很争气。前年考上国家重点大学,夫妻俩陪读工夫没白费。

我问工作状况,她说:“每天早晨六点早饭后开工,晚上七点多收工,习惯了,不觉得累。比起大老板大演员那上百上千万是低了,但我们本事到这儿了,工资够生活就行了,不求太多。”她爱人负责清扫另外一个单元,力气大点,完成工作早些,做饭和家务活他全包了。她摸摸爱人的肩膀加上一句:“老公比我辛苦,他还是家里的‘火头军’,里里外外他管着。”说完又哈哈笑起来,笑声穿过瓦缝,在夜空飘荡。

屋外静悄悄,偶尔传来野鹤声音;屋里暖融融,酒香、菜香和笑声交织着,我心也醉了。

她爱人夹一个荷包蛋放在我的碗里:“专讲不喝不行,来,我们干杯!”

……

我告辞。阿姨说:“台风刚过,路面垃圾多,还要加班,我们一块送你出去。”

到街上有几里路,我捧着美丽的木瓜花,跟着他们走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岔路口处,我向他们轻轻地招手,他们也向我招招手告别。我站在原地,目送着他们走往街灯的深处。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用简笔描写晚上城市的欢乐情景,交代了下文“我”与“阿姨”相遇的背景。
B.小说连用四个“都习惯了”,表明“我”与“阿姨”“两人生活上都是按部就班地过日子。
C.小说画线处屋内的热闹与屋外的寂静形成对比,突出“阿姨”一家知足常乐,珍惜眼前生活。
D.小说主要运用语言描写的手法对“阿姨”的丈夫进行刻画,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小题2】小说中的“阿姨”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的木瓜花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弦琴,俗称古琴,它的智慧在千年文脉中生生不息,古琴之道内含中华文化中的美学哲学形象。琴学乐论中的美学形象生动、博大而有文化气质,依旋律而生成,随理念而舒展。

古琴的形制简约,乐曲典雅,音韵含蓄,“天籁”“地籁”会通于“人籁”,沟通心灵,倾心移情,感悟宇宙的奇伟秀拔、朴质清新,聆听自然的春风秋雨声、千堆碧浪急,品味人世的清超与浑朴、跌宕与苍雄,自觉经受情感的洗礼与审美的移情。古琴的乐曲、音色、音乐内涵和结构倾向于简约典雅、含蓄移情之美,美得古拙淡朴、宁静抒情。古琴的时空是简远、纯美的。

与这美学形象不同,白居易的“酒助疏顽性,琴资缓慢情”“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信意闲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疏迟。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是说缓慢宽疏,超然独处,“缓挑之韵,穆若生风”,可致清澹,亦可宁神。尽得空灵之声,力显古朴之意,可入古琴美学之深层。体现的是清澹和恬,缓慢宽疏的美学形象。

很多时候,古琴弹奏,雄象环生,雄坚速亮,丽奇宏切。沈佺期的《霹雳引》记写古琴雄象:“电耀耀兮龙跃,雷阗阗兮雨冥。”“俾我雄子魄动,毅夫发立”。贾岛诗句:“嬴氏归山陵已掘,声声犹带发冲冠”,都写出了琴曲雄象的艺术震撼。

气韵生动,意境深远是我们感受到的四种形象,遥望古代琴学乐论,都重视古琴之气韵,引以气韵生动;都关注古琴之意境,强调意境深远。气连元气、生气;有“气”即有“韵”,“深远无穷之味”即为“韵”。欧阳修在《江上弹琴诗》中则把“琴意”直接入诗:“抱琴舟上弹,栖鸟林中惊。游鱼为跳跃,山风助清泠。

无声之声,“知白守黑”,是另一种形象。琴声之韵,回味无穷。无声之声,以虚应实。断而复联,精妙至极。古琴音乐中的“无声”常与中国书法中的“留白”相提并论,颇有哲学趣味。当然,“无声之声”的思考还维系有声琴乐结束后的“余音绕梁”。苏轼的琴词《减字木兰花·琴》:“玉指冰弦,未动宫商意已传。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归去无眠,一夜余音在耳边。”

而枕水眠云,崇尚自然的形象在“山高泉深,空山夜风吹林,翁未醉则遗其簪,山音玉溜山崎嵚,源莫寻万仞泻青岑,有太古之遗音,醉翁不醉,呜咽悲心,醉翁醉后,枕水眠云”中有所体现。

第七种美学形象是琴以载道,彰显生命。朱长文的《琴史》所重视的不仅是琴器、琴乐的历史,而且是琴道的历史,琴以载道,贯穿始终。琴道连琴德,琴德比玉德。苏轼儿时就爱听父弹琴,闻琴就独自“激昂”不已,他在《舟中听大人弹琴》中写道:“弹琴江浦夜漏永,敛衽窃听独激昂。风松瀑布已清绝,更爱玉佩声琅珰……江空月出人响绝,夜阑更请弹文王。”

品格高古,神游气化。冷谦的《琴声十六法》论及琴之“古”法:琴学只有二途,非从左,则从时。兹虽古乐久淹,而仿佛其意。则自和澹中来。故下指不落时调。便有羲皇气象,宽大纯朴,落落弦中。不事小巧,宛然深山邃谷。老木寒泉,风声簌簌,顿令人起道心。绝非世所见闻者,是以名其古音。“神游气化”被视为古琴美学之巅,被视为高古的美学形象更需用心体悟。

(摘自陈燮君《江南文化中流淌的古琴智慧——古道琴风连接中华智慧与美学哲学形象》,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七弦琴是博大而有文化气质、依旋律而生成的古琴的俗称,它在千年文脉中生生不息。
B.七弦琴形制简约,它的时空是简远、纯美的,它的乐曲典雅,具有含蓄移情之美。
C.苏轼的诗句“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不仅有超然独处之致,更得雄象环生之妙。
D.朱长文《琴史》论及琴之“古”法,所重视的不是琴器的所史,而是琴以载道,贯穿始终。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破后立,总体上采用总分总式结构,第二至第自然段使用了并列式结构。
B.作者博识广学,例证信手沾来,如,用“江空月出人响绝,夜阑更请弹文王”印证了古琴无声之声、“知白守黑”的形象。
C.文章层层递进,逐步深入,使用了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说服力强。
D.交章文采斐然,内容充实,脉络清晰,用例得当,为我们介绍了古琴的八种美学形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琴乐曲不仅可以让人感悟等宇宙的奇伟、清新,亦可让人品味人世的清超、苍雄。
B.琴学乐论都重视古之气韵,有“气”即有“韵”,“深远无穷之味”即为“韵”。
C.聆听古琴弹奏不民仅能感受得到典雅含蓄之美,亦可生“顿令人起道心”的“神游气化”之感。
D.古琴美学形象是丰富、生动的,古琴的美不仅在于乐曲、音色,更在于气韵和品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梁晓声:作文“关乎一个人一生”
李 玲
粱晓声1977年复旦大学毕业后先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1988年调入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直到2002年才转行,调到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成为一名大学教授。作为同事,粱晓声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强烈的责任心和浓厚的人情味。
梁晓声一到大学,就完全投入到教书这一行当中,丝毫没觉得名作家有什么特殊的。他先后独立给中文系本科生开设了“小说创作与欣赏”“散文写作”“文学影视评论”3门选修课,又和同事合开了一门“情感教育”课。学生贾焱回忆说:“原本以为大作家讲课随口就来,应该是不需要备课的吧。然而,梁老师在课堂上,手中却拿着一份讲义。我这才知道他每节课都要认真准备,亲手写讲稿。”“梁老师每节课都会提前十五分钟到教室。有时闲目养神,而更多时候是为了和早来的同学聊天。谈文学,谈人生,天南海北,无所不包。梁老师总是给予青年学生最热心的帮助,最诚挚的忠告。”
在写作指导方面,粱晓声竭力帮助学生克服习作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玄飘虚甜”之风,鼓励他们到真实粗粝的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富有精神深度的素材。男生俞德术是个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农家学子,他的小说《父亲》写了乡村贫困而苦闷的生活,粱晓声高兴地夸这是一篇“情怀浓郁”的“力作”,因为它包含着直面人生的“大勇气”。女生杨燕群的散文《阿婆谣》写自己的祖母,那是一个一辈子辛劳不止而又从不叹怨命运的侗族老人。粱晓声感叹说:“她身上闪耀着一种最底层的民众身上所具有的浑朴的本能的人生诗牲。我们若同情她的辛劳不止,会显得我们自己太不知人生的况味。”梁晓声以这些优秀习作为例,告诉学生,应该要谨慎地对待写什么的问题,只有选材上与众不同才可能具备艺术个性。
每当遇到学生不能从人类文明的高度来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得与失时,粱晓声便忍不住要提到雨果。《丸三年》中,旺代叛军领袖朗德纳克刚逃出重围又不顾生死重返火场救下3个就要被失火吞噬的孩子,革命军领袖郭万深受感动而主动替他赴死。这种超越生死的人道情感,粱晓声认为这是人文精神的巅峰,每每成为他用以比较的标杆。
十几年间,北语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五六位教师一直共用一间大办公室。粱晓声是教研室的老大哥,因为他的热诚,大家原先彬彬有礼的同事关系便转换威兄弟姐妹、左邻右舍的关系了。没人的时候,他会处理自己的信件、批改学生的作业;有人的时候,他便侃侃而谈。课堂上有什么好苗子,他必定会喜悦地倾诉给在场的同事;他自己近期的所思所感,也会坦率地与你交流。而他自己的创作,多半回家才写。约学生谈论文,他更愿意带他们到饭馆去,就手为爱徒的肚子增加点油水。关怀学生学业的同时,他还为他们的就业、婚事操心。他从没有觉得自己是有恩之师。想到学生们离开父母在这个域市里独自闯荡,有许多事自己都帮不上忙,他“夜难寐时,扪心自问”,就觉得“实愧人师”。
尽管身在大学校园,但梁晓声教育的视野却不限于大学围墙。2015年他出版了《小学生如何写好作文》《中学生如何写好作文》两本作文指导书。粱晓声不仅反对仅仅把作文看作挣分数的手段,也不赞成仅仅把作文当作训练文字的途径,而是把作文看作“关乎一个人一生的生活和事业”的大业。在粱晓声看来,作文能使人避免成为感性脑区僵化的“丰脑人”。他说:“作文一事对于小学生而言,首先是激活、开发他们感性脑区潜能,训练、提升感性脑区与理性脑区潜能相互配合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人类伟大创造力的开始,也是小学生作文教与学的宗旨。”由此可见,梁晓声是从维护人类生命完整性的角度来确立作文的意义,其作文观内含着关怀生命存在的人文情怀。
(选自2017年7月5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晓声本为著名作家,在电影制片厂工作,后半路出家,转行到大学任教授。
B.粱晓声不但给大学生开设多门课程,还关心中小学生作文,并出版两本指导书。
C.粱晓声提倡要在现实生活巾寻找富有精神深度的素材,认为选材决走艺术个性。
D.粱晓声常以雨果为例,指导学生从人类文明的高度米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二段引用学生贾焱的回忆,是从侧面表现粱晓声的认真负责,高有亲和力。这种写法颇具匠心。
B.俞德术的小说《父亲》和杨燕群的散文《阿婆谣》写的都是底层民众的生活,因而受到粱晓声的赞赏。
C.粱晓声认为,《九三年》中所表现的超越生死的人道情感是人文精神的巅峰,应当成为作家追求的目标。
D.粱晓声的热诚改变了北语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师的关系,使大家的关系由同事变成了兄弟姐妹、左邻右舍。
E. 梁晓声认为作文“关乎一个人一生的生活和事业”,是人类伟大创造力的开始,这体现他强烈的人文情怀。
【小题3】结合全文,概括粱晓声“强烈的责任心和浓厚的人情味”的具体表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做伴,她和它仿佛有点儿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 一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的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希望,这希望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也落着十七个: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黑——呀!”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
“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儿颤,宛若幸福的呓语。(有删节)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历史的原因,巨大的石碑被推到了,村民们拿它做歇脚的坐物,也算是发挥了它的作用。
B.孕妇非要等放学的孩子走了以后,才上前去描画那些字,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她本来是可以叫会写字的人帮她写的。
C.孕妇在黑暗中小声的嘟囔,是因为回家的路尽管漫长,走起来很累,但母牛一路的相伴与温情,让一切变得幸福而轻松。
D.本文用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喜悦。
【小题2】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
【小题4】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的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南朝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专门谈了风骨的问题。他说做文章要“风清骨峻,篇体光华”。就是说,文章要像人一样,有清新的风貌、峻拔的骨骼,看起来精神奕奕。这是一种对文章的美的理想,并且这种美的理想又是从人格的美的理想中来的。所以,钱钟书在《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里认为,中国传统以来的文评就是把文章通盘的人化、生命化。可见,中国人对美的认识往往和真、善联系在一起。

②风骨的说法,探本溯源,大抵是从人物品藻里来的。关于人物品藻,中国从来便是有的。□□□□□□

③不过魏晋时候的人物品藻和从前又有不同。按照现代汤用彤的说法,“汉代相人以筋骨,魏晋识鉴在神明”。就是说,汉代议论人物偏于实在,往往把外在的形容和人的身份地位联系起来,好像有功利性的意味。而魏晋时候,尤其是晋代,议论人物偏于玄虚,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譬如南朝宋的刘义庆写《世说新语》,记述汉代到东晋的轶事琐语,有许多谈论人物风度的内容。他大概是受了前一代的影响,所以尤重人物的气宇和风韵。至于差别的原因,也许在于汉代是儒教统治,思想上有最高权威作为标准的时代;而魏晋则是政治混乱苦难、精神却自由解放的时代。魏晋人在政治的失落里,产生了自我意识的觉醒,进而有了对个体的美的欣赏

④可见,人物品藻在实用、功利的层面以外,又发展出审美、赏鉴的一面,所以一些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便自然而然地用于艺术,以至于元人杨维桢《赵氏诗录序》里认为,“评诗之品无异于人品也,人有面目骨体,有情性神气,诗之丑好高下亦然”,也就是人化的艺术。风骨便是一例。在人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人格美。一个有风骨的人,往往性格坚强而不屈,品格刚正而有骨气,素性潇洒,风度翩翩。而在艺术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意境美。一件有风骨的艺术品,往往自然流畅、刚健笃实,使艺术家之心清澈显然,充满凝聚的力量。譬如绘画。中国画讲究笔墨,所以用墨要有流动的感觉,用笔要有穿透的力量。六朝齐的谢赫写《古画品录》,讲了绘画六法,其中有两点说的是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又譬如书法。书法讲究用笔、结体和章法。尤其草书,一笔而成,中间有轻有重、有徐有疾。骨架立于其中,故而气脉贯通,隔行不断。所以书法是以有骨有筋有血有肉的字体篇章为美的。刘勰把风骨引入文学,以为文章要有生命感,鲜活而生动;要有精神性,不能软绵绵、懒洋洋。这一点,对后世文人影响颇大。

⑤风骨的精神,在汉魏一代人的放任率性、刚健遒劲里,显得尤为强烈。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没有明言风骨专是汉魏一代的。刘勰以后,南朝梁的钟嵘提到了“建安风力”,大抵有这个意思。再以后,则往往说建安风骨、汉魏风骨。譬如宋的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评阮籍的《咏怀》之作时,说“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可见,后人把汉魏一代风骨的精神奉为楷模,并极力效仿。在唐代,主要是初唐和盛唐,这种风气最盛。譬如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为作诗要传承汉魏风骨,既有兴寄,更有骨气。又譬如李白,“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显然有一种对为人为文大气而深刻的追求。

⑥汉末至魏晋,是政治黑暗、社会苦痛的一个时期,常有战争、生死的劫难。那个时候,一面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对生命易逝的忧患感喟;一面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建功立业的慷慨多气。所以,汉魏风骨便有一种大气之美的意蕴。大气之美,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要有一种大的视野、大的胸襟。譬如形而上的天地、死生之思,又譬如现实里的政治、社会之虑。初唐和盛唐一代的许多文人秉承了这种精神。他们写出塞诗,便是一种深沉激昂,对民族命运的思虑,是一种大气之美。

(节选自解芳的《风骨之美》)

【小题1】联系后文,理解第一段中画线句“把文章通盘的人化、生命化”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曹丕当魏国皇帝的时候,实行了一种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法。
②这种做法虽然有权势把持、变相世袭的流弊,但还是使品评人物的风气,愈发盛行起来。
③后来是鉴别流品。
④譬如汉代的王充说骨相,就是从骨法而知人的富贵贫贱、操行品德。
⑤一面看人的家世门第、才性品行,一面看人的风姿仪态、骨骼骨相。
⑥先是看面相,从人的五官、容貌、体态,预言吉凶祸福。
A.⑥,①,④,③,⑤,②。B.⑥,①,②,④,③,⑤。
C.⑥,③,④,①,⑤,②。D.⑥,④,③,①,⑤,②。
【小题3】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4】下列对“风骨”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风骨”一词用于文评是中国文评把文章人化、生命化的一个表现。
B.元人杨维桢认为诗歌好丑取决于有无风骨。
C.钟嵘认为风骨是汉魏一代专有。
D.“汉魏风骨”主要指诗人们因政治黑暗、社会苦痛而产生的对生命易逝的感喟。
【小题5】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