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水 手

张炜

(1)真正的作家天生应该是个水手。这使我们想到了写出《白鲸》的麦尔维尔,还有搏击在密西西比河上的马克·吐温,以及那个硬汉杰克·伦敦……他们都有过水手生涯,一生都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

(2)长长的流浪,无边的海洋或漫漫的大河,水声,涛涌,遇险与生还。这一切都与文学的壮丽、传奇的声响交融在一起,难分难解。

(3)作家是思想者、记录者,也是个浪漫的儿子。他天生应该是长于行动的人,而不仅是思想,是精神的漫游。即便是躯体也要在这无边无际的世界上流荡才好,让冰凉的水流冲洗他,直到拍击冲刷出那难忍的欢乐和痛苦的歌声。

(4)真正有个水手名份的总是极少数。可是他们要有水手的实质,有那样的情怀和向往。不然,即便真的吃过甲板上的饭水,也不过是个乘船的人,改变不了骨子里的平庸气、小地方人的偏狭嫉恨。人一生下来就脚踏着一块甲板,区别是有人能迎着风浪始终站立;而有人不得不趴下,四肢并用。

(5)这块陆地眼下已是从未有过的颠簸和摇动,随时都会在击打挤压下碎裂。人哪,甲板上的人哪,不要因恐惧而逃遁,不要呻吟和出卖,不要背叛,不要放弃。同舟共济吧,生存着,互助着,同情着,英勇着。

(6)水手啊,人类的水手。

(7)水手护住了女人和儿童,护住了所有的母亲和未来的母亲。他们为孩子揩去泪痕,为老人披上寒衣。这艘拥挤的船已不堪重负,龙骨发出了格格响声。水手坚持着,准备着。他们默默自勉,那一刻来临时,他们将奋不顾身。

(8)是的,那些险奇的经历也许常常是止于幻想。这样也热血奔流。到遥远的地平线的那一端,把挚爱的生命系到纤若发丝的什么上,让其颤抖和惊惧。生命在这一刻变得光焰四射,璀璨绚烂了。疯狂的浪涛拍过来吧,拍到胸膛上、脸上,把桅杆打折吧。

(9)世界变大的一刻,人就变小了。不再为一己的荣辱而惴惴,不再为眼前的虚幻而激越。真实的存在、揪心的痛楚,这些都要伸手抓住。要有勇气面对它们。它们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的。我们也会化为它们。从这一刻开始就学会了藐视,学会了嘲笑,学会了安定。

(10)在浩淼的水波面前,人还剩下了什么?

(11)剩下了知性和自尊。那就紧紧地拥有它吧。

(12)人如果失去了它,就将一无所有。无限的大对无限的小,无限的沉默对无限的喧哗。这种尴尬让一个人感到了,他才能开始告别童稚状态。

(13)作家处于童稚状态是可怕的,也很可惜。这种“童稚”绝没有真正儿童的可爱。这是不堪一击的软弱和浅薄无知,是人类甲板上的多余人。

(14)被腥风苦雨洗刷过,踏上岸,大地也在摇动。真正的水手四处张望,寻觅自己的故园。到处都是一片汹涌,是呼叫和啸动,是未知的深度和难测的定数。

(15)人的命运之河,曲折之水。人能够感知的有多少?目击的有多少?真实记录的又有多少?作家,像水手一样的作家啊,他们手中握住的不是一支笔,而是命运的桅杆。

(16)桅杆被打碎的那一天,会化为屑沫飘动。但总有一支迎着潮涌挺立的桅,它将驶向地平线,在永恒的太阳下闪出金色。人的光荣凝聚在上边,人的尊严也凝聚在上边。

(17)水手啊,人类的水手。

(18)当过水手的人不一定能完成那个向往:一位作家。而真正的作家的确会拥有水手的性质。在这个狂想和梦呓交织的嘈杂世界上,各种垃圾正铺天盖地地堆积。

(19)可是水流仍旧像世纪之初、或更遥远的记忆中的时世一样,滔滔不绝。水流就这样平淡无奇地冲去了垃圾。水是洁净的、温柔的,也是无情的。在这世纪之水的分扯之下,什么都分崩离析了,只留下了一个个属于水手的岛屿。

(20)它们孤零零地立在那儿。天上的浮云与之对应。

(21)水手啊,人类的水手。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真正的作家天生应该是个水手”紧扣标題,总领全文,意谓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有水手的特质。
B.“这块陆地眼下已是从未有过的颠簸和摇动”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
C.文中划线句子运用象征手法,说明人类的光荣和尊严只会凝聚在率先驶到地平线上的桅杆上。
D.这篇散文中“水”意蕴丰富,它洁净、温柔、无情、滔滔不绝,作者以此有力地烘托了水手的形象。
【小题2】“水手啊,人类的水手” 文中多处出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小题3】请结合全文,说说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有怎样的品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0 06:48: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白云人家
夏阳
老刀和老马,我挺好的一对朋友,合伙开了家公司,不到一年,就散伙了。
朋友做成这样,真没劲,老马太操蛋了。老刀丢下这句话,怒气冲冲地走了。去哪儿?上白云山种植药材。白云山,云海苍茫,是方圆数百里海拔最高的一座山。
老刀刚去的那阵子,一天好几个电话打下来:山上太无聊了,要不是看在几个钱的份上,老子早下山了。
即便如此,这家伙还是隔三差五地躺在我家里,吃饱喝足后,霸在电脑前。
后来,老刀就来得少了,偶尔下山进城,也是采购一些药材种子,来去匆忙。不仅人来得少,电话也少,十天半个月无音讯。
我最后一次接到老刀的电话,是两年后的事。那天,老刀告诉我,不想种药材了。是挺来钱的,但开公司欠下的债还清了,不想种了。所以,手机也没有保留的必要。 
挂了电话后,我愣了好一会儿:这家伙怎么了?赚钱的买卖不做,手机也不用,在山上成仙了?
又过了半年,待到满山泻翠时,我收到老刀的一封信。信在路上走了足足半个月。老刀在信里热情地邀请我上山住几天,还画了一张草图,孩子气十足地写道:不识老刀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外。都什么年代了还写信?我哭笑不得,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带着满肚子的好奇进山了。
按照老刀草图的指引,我那辆心爱的路虎越野车,在一条坑坑洼洼的山路上吭哧了半天,终于走到了路的尽头——白云山脚下的一个林场场部。把车寄存后,林场的干部递给我一根木棍,指了指一条悬在头顶的羊肠小道,说:走到头,便是老刀的家。
老刀的家——山的腰际,白云深处。
我拄着木棍,胆战心惊,在深山老林里蜗牛一样连滚带爬。四野万籁俱寂,一条小路,绳一般抛向浓荫蔽日的原始森林深处,弯弯绕绕,走了七八公里,一拐弯,眼前突然变得开阔:云朵在脚下快速地流动,云海雾浪下,群山峻岭、城镇村庄、阡陌田野、河流树林,像摆在一个棋盘上一样一览无余。浩阔的地貌让人平静,我的心陡然升起一片清凉。久居城市的我,面对这样一方突然冒出来的世外桃源,如痴如醉。
老刀站在几间瓦房前笑吟吟地看着我。
晚上,老刀隆重地烧了几道菜:小鸡炖蘑菇、山笋红焖兔子肉、清炒野菜、凉拌木耳,奇香无比。
第二天清晨,我被一群鸟吵醒。一群鸟的嫩嗓子,唤醒了整座白云山。四周影影绰绰,牛奶一样的雾霭在指间流动。空气雨后般清新湿润,我伸了伸懒腰,贪婪地做着深呼吸。
一碗鲜甜的地瓜粥,一碟爽口的咸萝卜。早餐后,我们隔桌对坐,喝着绿茶聊天。我问老刀,干吗不种药材——不是挺来钱的吗?
老刀说,这里的气候和土壤特殊,种植的药材,几乎接近于野生的品种,来钱确实挺快的。但你看我现在还需要钱吗?喝的吃的用的,哪一样不是自产的?
我心有不甘地说,你这样远离尘世,会远离很多快乐,容易被时代抛弃的。
老刀挥了挥手,说,抛弃什么?无非是互联网上那些流水线作业的八卦新闻——谁打记者了,谁当总统了,哪个球队输了或者赢了,股票涨了或者跌了。其实想想,那都是傻瓜式的快乐,挺没劲的。我这里完全不插电,没有任何电器设备。但你看看,满天星空比不过城市的霓虹灯?飞禽走兽的啼叫比不过歌星声嘶力竭的吼唱?书上的唐诗宋词比不过电视连续剧里幼稚的缠绵?每天午后一场雨,一年四季盖被子,比不过城市里密密麻麻的空调?出门靠脚走路,双手勤耕细作,比不过打的去健身房跑步?
我得意地说,哼哼,你这里没有冰箱。
老刀笑了。拉着我转到屋后,从一口幽深的井里往上拽起一个竹篮。湿淋淋的竹篮里,两瓶红酒和一个西瓜,丝丝地直冒凉气。老刀说,不好意思,这是我们中午享用的。
我尴尬地挠了挠头。
几天的接触里,我发现老刀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不抽烟,偶尔喝点酒,养一条狗几只鸡,种半亩稻田半亩瓜菜。每天早睡早起,晨时,携清风白云荷锄而出,晚霞烧天时,坐在家门口喝茶读书看脚下的行云流水。
我承认自己是一个俗人,所以还得下山。老刀一直把我送到山脚的林场场部。临别,塞给我五万块钱,叮嘱道,仔细想想,当年公司倒闭的事儿,主要是我的责任,不能怪人家老马。这点钱,算是我赔给他的。另外,我在这里种植药材赚钱的事儿,一定要替我保密,市侩之徒来多了,会污染这里的空气。说到这里,老刀有些忧心忡忡了。
嗯。我郑重地点了点头。
(摘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老刀的视角描写白云山优美的自然景色,更能体现白云山的独特魅力,加深读者对老刀以山为家这一人生选择的理解。
B.刚上山时,老刀经常打电话给“我”,还时常到“我”家吃吃喝喝,可见老刀对突然改变的生活不适应,也可以看出他与“我”关系的亲密。
C.小说写老刀说他不想种药材,手机也不保留了。这不仅让“我”感到疑惑,也给读者留下悬念,为后文揭示事实真相做了铺垫。
D.小说通过讲述老刀的故事,将繁华与原始放置在现代文明的大背景下进行观照、感悟,表达了对“白云人家”的理想家园的向往。
【小题2】小说的结尾写老刀要赔钱给老马,为什么这样设置?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白云山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环境特点上有相似之处,但两者寄寓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走过了光辉历程。农村改革发端于1978年末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后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展至全国所有省份。1982年,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关于“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正式出台,明确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启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1999年以后,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业政策以保护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支持农民增收、减轻农民负担,为主要特征。比如,2001年开始实行农村税费改革。2006年,在全国范围全面取消农业税。这些改革举措使农村社会保持稳定,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农产品供给日益充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连年出台中央一号文件,重点聚焦发展现代农业和深化农村改革。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等作出全面部署。在一系列农村改革措施推动下,诸多“三农”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开创了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7月23日,《我国农村改革的光辉历程与基本经验》)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学研究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形成了许多重要理论成果。

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是一项重要理论突破。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成为必然趋势。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是引导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重大理论和制度创新。“三权分置”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既有利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又符合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要求。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一些地方就探索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办法。一些经济学者积极参与这一探索,努力提供学理支撑。在此基础上,2014年1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标志着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大幕开启,正在有力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1月21日,黄少安《经济体制方面的三个重要理论突破》)

材料三:

当今时代,数字经济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用好大数据这一技术助推器,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当前,在一些地方,大数据已经在“三农”事业发展中起到助推作用。比如,国土资源管理与土地有效利用、推动农业现代化生产与农产品高效流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业经营效率、实现精准扶贫、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精准可靠的数据支持等。但也要看到,大数据技术在农业农村的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农业大数据运用方面还缺乏具体的战略部署,农业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实际应用还比较难,农村缺乏信息化人才,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等。为了让大数据更好助力乡村振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从国家层面统筹和规划大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将农业大数据发展纳入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大力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融合,为农业经营主体创造现代化数据环境。第二,以数字农业为抓手,重点培养和支持一批农业大数据应用与示范项目,推动农业大数据资源增长及农业大数据技术应用。第三,运用大数据推进乡村科学种养,加强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通过征信手段实现农产品生产可记录、安全可预警、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着力解决农产品市场化经营中供需两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摘编自吴志明、周小亮《大数据助力乡村振兴(新知新觉)》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1978年末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在农村进行了改革。
B.2006年,在全国范围全面取消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保持了农村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C.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农”问题得到全面破解,开创了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
D.大数据在农村的运用缺乏战略部署,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实际应用比较困难,制约着大数据在“三农”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八十年代初期,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启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B.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带来的必然结果。
C.只有将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才能明确各方的权利,保障土地的有序流转,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
D.利用大数据加强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对产品源头、流向进行跟踪记录,有利于提高产品信息的透明度,进而促进农产品销售。
【小题3】结合文本,简述理论、政策与技术的创新在乡村振兴中所起的作用。

同类题3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神奇之旅

高东生

①潮湿、无风、昼夜温差大的时候,容易起雾。早晨推窗一看,白茫茫一片,一般人大概会觉得此时不宜进行户外活动,而我却想马上跑到野外去,到草丛、灌木丛里去看看,我知道,那里有一个精彩的世界等着我。
②几年的微距拍摄让我积累了不少经验,例如大雾天,草丛和灌木丛中的小蛛网上,会均匀而整齐地缀满精致的露珠。不放轻脚步,不俯下身子,你会错过这份难得的精彩。
③露珠并不稀奇,可是,大雾里用露珠串起的项链,却美丽而神奇。每当我向别人说起这些,只要有条件,我便会打开电脑,指给人看,因为我的描述常常让人误以为我夸大其词。
④实际上,我的描述远远没有我看到的精彩,面对美丽到极致的事物,我总会感到语言的无力。像一朵鲜花的颜色,一座蜂房的精巧,一片叶子的纹理,晚霞铺满海面的瑰丽和壮阔,风吹松林的轻柔,草原上无边无际的野花盛开的美景……你说,我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形容它们?

⑤那片蛛网,只有我的巴掌大小,一只黑绿花纹的小蜘蛛安处中间,它一定是等了很长时间,等阳光晒干自己身上的水汽,等莽撞的小昆虫自投罗网。它一定有极大的耐心,不然它稍微一动,满网的露珠就会七零八落。

⑥还有一只小蜘蛛,没有结网,不知是蛛网被什么破坏了,还是它本身就不是守株待兔的类型,我看到它的时候,它静静地趴在一棵干枯的狗尾巴草上,浑身缀满了钻石一样的露珠——显得这只普通的小蜘蛛富丽华贵,与众不同。

⑦放眼望去,岂止是蜘蛛和蛛网,几乎每一片叶子、每一棵草的草穗上都布满了细密的钻石一样的露水,奢华到让你难以想象。小树杈上的那根肯定不是蛛丝,因为我看到隐约的弯曲:由那根线串成的“项链”,精巧到不可思议。还有草叶的尖端、小果的下面,都有一颗“钻石”在闪闪发光、摇摇欲坠,一定有上帝之手轻轻地变出了这场魔术,太阳一出来,便如舞台上的灯光一亮,它们就慢慢消失了,不知隐身到了何处。

⑧其实,这种奇迹在自然界到处都是,只是我们太热衷于名山大川和宏伟壮丽的大场面,而忘了在我们的身边还有一个同样鬼斧神工的微观世界。每年的节假日、黄金周,只要是稍微有点儿名气的景点,都会人满为患。我不知道那些挤挤挨挨、熙熙攘攘的人都在看什么,看过之后留在心中的又是什么。

⑨你何不避开喧嚣的人群车流,找一个清静幽雅的地方,俯下身子,细看,再细看,精彩就上演了:小土堆会渐渐高大起来,像泰山一样巍峨,小草也如奇松怪柏般姿态不凡;土堆旁边的苔藓,毛茸茸的,养眼的碧绿,好美丽的“呼伦贝尔”啊,几只红蚂蚁爬过,简直就是一队壮硕的骏马;旁边的小水洼,把周围的野草和灌木倒映其中,再看,还有天光云影共徘徊;那里还有一片狐尾藻,一棵棵直立在水中,好似一片伟岸的水中森林……

我拍摄露珠的地点虽在野外,却临近一个建筑工地。不少人见我趴在草丛中,有些好奇我在干什么,我说拍露珠呢,他们说露珠有什么好拍的,就离开了。

其实他们不知道,我刚刚经历了一场神奇之旅。

(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第⑧段加粗的部分说“我不知道那些挤挤挨挨、熙熙攘攘的人都在看什么,看过之后留在心中的又是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赏析第⑨段中画横线语句的表达特色。
【小题4】请结合文本,探究“神奇之旅”给人们的启迪。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根据史料记载来看,富民不仅向佃户提供土地、耕牛、种子、农具及其他生产生活资料,投入大量生产成本,而且对生产过程也非常关心。苏洵说富民对佃户“鞭笞驱役”,应有言过其实者,但其所反映的富民驱使督促佃客耕种土地,并对相关生产活动进行管理,则应是租佃制下富民群体之共同行为特征。胡宏言,“夫客户,依主户以生,当供其役使,从其约束者也”。其所谓“约束”者,当是指富民主户对客户的日常管理。他还列举了一些不从“约束”的表现,其中一条便是“习学末作,不力耕桑之业”。由此可见富民对佃客的日常“约束”,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其生产过程进行管理与监督。

这还可用宋代官田出租的“监庄”之制观照加以说明。官府将系官之田出租给佃户,招募上三等富户充当“监庄”来进行监督与管理,并可影响到其秋成收入;官府根据所收秋成之多寡推赏,实质是对富民“监庄”之功效高低的酬奖;官府只招上三等富户充当监庄,说明富民已具备相关“监庄”之经验,而其经验的获得,当与他们对其私有庄田出租管理的实践密不可分。进而言之,富民将私田出租,其监督与否及管理水平之高低,应同样会影响其收成之多寡,也就决定了富民一般会对其佃户生产进行“监庄”性质的管理。实际上,富民对佃客生产过程实施的监督与管理是全面而细致的,包括收获环节也不放过,即使遭遇酷暑天气时也是如此。正因为富民参与到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其田“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提高了粮食产量与品质,增加了收成,与“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由此难获“美稼”的少地自耕者形成鲜明对比。

从佃客方面来讲,虽然取得完整的土地佃权进行经营是其根本利益之所在,但由于其贫困的经济状况,需要富民“借贷赒给无所不至”,甚至“借贷种种,与夫室庐牛具之属,其费动百千计,例不取息”。而富民关心佃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本望租课,非行仁义”,为保证其收成所得,他们往往要考虑对佃户的生产过程进行干预,迫使佃户接受一些影响其自主经营的契约条款。且随着丧失土地的小农数量日渐庞大,“于是形成了一个竞争性租佃市场”。这个市场存在的主要影响之一,就是“由于竞争,使佃农不得不考虑如何种好自己承佃的土地,以保证自己租佃权的稳定”,同样也会加重佃户自主经营权的非完整性,让佃户接受富民对自己生产活动的管理与干预,上引苏洵与胡宏所言就可见一斑。在宋代的两浙和江东路等地区,定额租逐渐取代分成租成为地租的主要形态,佃户虽然因此而增加了收入风险,可其经营自主性却得到了加强。但即使是在这种租佃模式下,主家也当不会完全放弃对其佃客生产活动的管理与监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民向佃户提供土地、耕牛、种子、农具及其他生产生活资料,投入大量生产成本,他们必然会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督促管理。
B.富民只在遭遇酷暑天气时对佃客生产过程包括收获环节实施监督与管理,可以让佃客按时栽种与收割,从而提高粮食常量和品质。
C.佃客难以获得完整的自主经营权,这是因为即使他们不需要富民的帮助,富民从自己的利益考虑,也会对他们的生产过程进行干预。
D.丧失土地的小农数量日渐庞大后,佃户之间为了租用富民田地形成竞争,这样,富民对佃户生产活动的管理与干预也就更容易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不管是苏洵说的“鞭笞驱役”还是胡宏说的 “约束” ,实际上都是指富民对佃客生产过程的管理与监督行为。
B.富民对佃客生产过程的管理与否以及管理水平之高低,决定了其收成之多寡, 这也是进行管理与监督的原因。
C.佃客希望取得完整的土地佃权,但很多方面需要富民的帮助与支持,因而他们不得不接受富民对生产过程的干预。
D.随着丧失土地的小农数量日渐庞大,佃农在租佃关系中的地位会被削弱,因为他们要考虑如何拥有稳定的租佃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由于富民具有管理庄田出租的经验,官府将官田出租给佃户时,会招募上三等富户充当“监庄”,来进行监督与管理。
B.富民对佃客生产过程实施全面而细致的监督与管理,提高了粮食产量与品质,增加了收成,这是少地自耕者难以企及的。
C.在租佃关系中,富民根据佃户所需,也会给他们提供一些生产生活方面的帮助,这是富民为了保证自己的收成所得。
D.定额租取代分成租后,主家每年都有固定收成,而佃客经营自主性也得到了加强,这样对于租佃双方百利而无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