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诗便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诗的传播呈现一时的一致性,诗与乐、舞在从典礼祭祀到宴飨礼仪的广泛场合中承担着告慰先祖、合乐亲亲的实际作用。在礼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乐舞,诗在其中承载的内容意义并不彰显。与其它方式相比,仪式的特殊性在于它能够原原本本地把曾经有过的秩序加以再现。在祭祀仪式中以诗乐舞的形式叙述和再现祖辈的丰功伟业,通过重复某些《颂》或《雅》诗篇目一方面实现宗族的认同,另一方面也明确了一种既定的等级制度。这种借助仪式来传承宗法观念与文德武功思想的形式,使得周民族获得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种集体认同。正是这种集体认同,使得周人在取代殷商政权及其后很长一段统治时间内能够持续保持民族的自信心与凝聚力。
到春秋时期,乐舞制度发生了新的变化。诗与乐舞逐渐分离,并最终促使仪式一致性的解体。与仪式的逐渐解体同时发生的是仪式背后所体现的周礼的陌生化。僭礼、违礼这种“礼崩乐坏”现象普遍发生,这就可能带来文化一致性的消解。在周代礼乐制度的变革中,诗开始承担起独立的价值。与之前仪式中歌诗不同,春秋时人用诗,对诗文本意义给予了更大的重视,在赋诗、引诗中需要直接依托的便是诗的文本意义。但当时,对诗的权威性解读尚未产生,其文本一致性尚未出现,这就容易使诗所承载的宗法思想与文德观念出现传承上的断裂现象。恰恰是春秋赋诗中遵循的相关原则,暂时承担了文化传承的责任。
“赋诗断章” 是春秋赋诗最突出特点,用诗者只选择适用自己的章节进行某种意义的传达。与“赋诗断章” 这一方法密切相关的是春秋赋诗的目的,即“赋诗言志”。用诗者借助诗表达自己的态度。通过分析春秋用诗的事例可以发现,这一时期赋诗所言的“志” 并非赋诗者个人的情感,而多是其所属的集团或国家的群体态度与心声。从实际来看,与仪式化用诗的内容相似,仍然不出西周礼乐所讲究的宗法观念与文德武功思想。另外,伴随着赋诗出现了大量解诗、评诗现象。这些解诗、评诗者多是具有丰厚素养的诗礼名家,他们的解诗、评诗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诗的文本意义进行限定,在避免诗文本意义的多样化解读的同时,也对维护诗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一致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这个时期没有有效的传播机制将这些解诗、评诗话语传播开来,或传承下去。诗所承载的礼乐文化的一致性传播尚需经典阐释与经典传播机制的出现。而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则肩负起了诗文本意义传承的责任,不断尝试对其进行经典化阐释,并以学派的机制承担起传承周代礼制背后的宗族观念与文德思想的担子,为构建诗文本的一致性而不懈努力。直至诗的经典化阐释出现,诗上升为《诗经》,诗才具有了文本一致性,才能独立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沉重责任。
(摘编自刘彦青、张新科《仪式向文本的过渡——春秋赋诗的诗学传播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乐舞仪式中的歌诗,只关注诗乐舞三位一体所传达的意义,并不关注诗本身的意义。 |
B.诗的传播经历了从重仪式到重文本的过程,伴随其间的是有关文化一致性传承的问题。 |
C.用诗者只选择适用自己的章节进行意义传达,直接造成了诗文本意义的多样化解读。 |
D.解诗、评诗在保障文化一致性传承中的作用,比不上遵循“赋诗言志”原则的用诗。 |
A.文章以集体认同对文化传承的作用为前提,论证春秋赋诗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与局限。 |
B.文章用对比论证方法,以突出西周仪式中歌诗与春秋赋诗两种诗学传播形式的差异。 |
C.分析出现“礼崩乐坏”的原因,为论述周代礼乐制度与文化一致性的关系提供例证。 |
D.文章从诗的仪式意义和文本意义两方面入手,分析诗的传播与周代礼乐制度的关系。 |
A.诗的内容因与乐舞结合得到稳固,使得诗背后的宗法观念与文德思想获得集体认同。 |
B.“赋诗断章”“赋诗言志”的用诗原则,避免了春秋时文化一致性被消解现象发生。 |
C.春秋时期人们在不同场合引诗,赋诗的现象表明,诗的仪式一致性已经彻底解体。 |
D.春秋文本化用诗过程中对诗的权威性诠释,产生了诗由文学发展到经学的必然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