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最近,11岁的唐安琪将要动身去美国参加游学。为了短短13天的行程,她的妈妈秦女士支付了3万多元的费用。除了游学,秦女士还给女儿安排了暑期培训,花费5000元。许多孩子的暑假,如今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烧钱季”,不少家长感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其实,这种“烧钱游戏”的性价比并不高。一些游学机构动辄将出境旅游产品贴上“游学”的标签,改头换面之后抬高价格。实际上,很多项目仅仅是参观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而已。这类产品价格虚高,内容却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游而不学,很难实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效果。

另外,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暑假填得满满当当。在北京,一些培训机构里有的孩子一天5节课,10个小时的教学时间。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安排下,孩子不仅难以用心投入学习,反而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摘编自《暑假变烧钱季,金钱和时间堆不出牛娃》,《中国青年报》2018年7月24日)

材料二:

图1 2015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

图2 2015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

(摘编自《当前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状况的调查报告》)

材料三:

剧场之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位,但是如果前排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或者一些其他原因站了起来,周围的人劝不了,“剧场管理员”又熟视无睹,那么后排的其他观众为了看到演出,就只好被迫站起来。最后的结果是,全场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都坐着与都站着相比,都是看戏,但是所有人都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也更累了。这种情景被称之为“剧场效应”。

(摘编自《校外教育须警惕“剧场效应”》,光明网2018年1月8日)

材料四:

“减负”不等于降低课程难度、不要学生刻苦学习、让孩子无节制玩耍,而指的是减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负担”。对于“减负”,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

“加”在积极引导、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上。比如让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安排自己放学之后的生活:读书、做手工、练书法……通过积极引导,真正从育人角度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

“加”还在延展书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上,让孩子们清楚知识的逻辑,明白成长的真谛,拓展思维的视野。科学“加”的最终目标是育人,每次活动要从主题出发,设定合理的课程目标,把握活动内容的关键要素,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以及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协助支持下,探究知识、发展素养、体验情感、塑造人格。

(摘编自《减负:“减”的背后应科学地“加”》,《中国教育报》2018年7月2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被调查的各年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参加了课外辅导班,说明在大多数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课外辅导是非常受重视的。
B.从数量上看,大多数被调查学生参加过辅导班,参加两个及以上课外辅导班的人数将近一半。其中,初中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比重最高。
C.调查发现,选择纯文化课程补习的远超过其他类型,几乎撑起了课外辅导的半边天,可见,来自文化学科方面的压力仍是主要的。
D.选择证书考级培训、学科竞赛辅导的比例达到了21.6%,说明学生参加课外辅导也不完全是为了学习文化,而是为了培养艺术情操、提高身体素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家长们把孩子的教育看作是一个堆砌时间与金钱的“烧钱游戏”,而不尊重基本的教育规律,这样必定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B.中小学生假期竞相参与校外培训,就是“剧场效应”在教育中的典型体现。它折射出公众对教育的焦虑、无奈以及随大流的态度。
C.面对教育部门提出的“减负”口号,教育工作者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这种“加”包括降低课程难度,有效介入课后活动。
D.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孩子们选择如何度过自己的暑假,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也更需要孩子们自己的争取。
【小题3】假期“补课热”导致的负面影响有哪些?请简要概括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7 10:51: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扬州盐商是指明中叶至清末500多年间,由陕西、山西、安徽、江苏、江西、湖广、浙江等地商帮组成的,以扬州为中心从事淮盐运营的地域性群体。扬州盐商不仅将其大本营——扬州打造成为商业繁荣、文化发达、人文荟萃的园林城市,使之达到了经济与文化的巅峰,而且推进了准安、盐城、南通、泰州、仪征、南昌、汉口等淮盐口岸城市的近代商业文明;其风雅、奢华、“扬气”的生活方式使淮扬社会发生了变迁,也对华东与华中地区乃至全国的社会风尚、思维方式、生活习俗产生了影响。
据史料,运盐河(包括通州运盐河和盐城串场河、茱萸沟、仪扬河、淮北盐河等)、大运河、长江、淮河是扬州盐商运销淮盐的主要水路要道,并利用长江支流汉水、湘江、赣江等,及淮河支流涡河、颍河、汝河等,以及洪泽湖、巢湖、鄱阳湖、洞庭湖及其相关支流。这些江河湖泊水道与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六省境内的口岸城市及乡镇连接,形成一条巨大的扬州盐商活动线路。
(摘编自《扬州盐商文化线路》)
材料二:

(选自《红军长征路线简笔图》)
材料三:
《文化线路宪章》指出:“无论是陆地上、海上或其它形式的交流线路,只要是有明确界限,有自己独特的动态和历史功能,服务的目标特殊、确定,并且满足以下条件的线路可称为文化线路:(1)必须来自并反映人类的互动,和跨越较长历史时期的民族、国家、地区或大陆间的多维、持续、互惠的货物、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的交流;(2)必须在时空上促进涉及的所有文化间的交流互惠,并反映在其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中;(3)必须将相关联的历史关系与文化遗产有机融入一个动态系统中。”
空间特征、时间特征、功能特征构成了交流线路作为文化线路遗产的三项基本指标,符合这些指标的交通线路就是文化线路,而那些见证和反映了这一文化交流现象的物质载体及交通线路本身、价值理念、风俗习惯等构成了文化线路遗产体系的内容。
(摘编自《文化线路宪章》)
材料四: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与其他国家一样面临着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巨大挑战,有时甚至更为尖锐。
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对中国世界遗产造成很大影响。2008年5月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不仅夺去了很多宝贵的生命,也对世界遗产青城山、都江堰的古建筑群造成了很大破坏。越来越频繁的台风裹挟暴雨,对福建、广东等地的遗产本体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以及旧城改造是我们面临的又一挑战。一些不当的新农村建设破坏了历史村落的格局、环境和风貌,割裂了人与自然长期互动形成的和谐关系。城镇化迅速吞噬城市周边的文化景观,大量农村人口的涌入迫使历史城镇的街巷尺度、交通吞吐量、建筑密度及基础设施因扩容而面目全非,国际社会关注的历史城市景观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此同时,历史村落人去屋空,历史建筑因缺乏维护而损毁。
世界遗产地面临着巨大的旅游压力。绝大多数遗产地一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游客量就会激增,遗产地面临的旅游压力尤其突出。
(摘编自《童明康:中国为世界文化遗产做了什么》)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扬州盐商以扬州为中心,汇集了来自陕西、江西、安徽、江苏、湖广、浙江等地从事淮盐运营的群体,以水路要道运销淮盐。
B.红军长征是指***领导的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根据地的战略转移,先后进行了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战役。
C.“文化线路”是有别于“文化遗产”的一个新类型,其定义中包含了自然要素、物质要素、非物质要素,而空间特征、时间特征、功能特征是其基本指标。
D.中国具有的文化线路遗产十分丰富,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与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矛盾相较于其它国家更加突出。
【小题2】下列对相关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扬州盐商”与“红军长征”两者作为文化线路,都具有线性分布、有一定长度的特点。
B.按照《文化线路宪章》的规定去评估“扬州盐商”与“红军长征”,后者比前者更具有优势。
C.按照《文化线路宪章》的说法,传统的文化遗产类型如历史遗址、城镇、文化景观、工业遗产等都可以纳入其中。
D.“文化线路”的提出,引发了不可调和的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加剧了二者的冲突。
E. 材料四中列举的三个方面固然是中国遗产保护与发展面对的挑战,但是如果引起重视,这些挑战是人类智慧可以解决的。
【小题3】请你根据材料三的内容,从“扬州盐商”和“红军长征”中选择一个对象,简要陈述其成为“文化线路”的依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7年7月17日,在教育部、***尼赫鲁
材料六: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有关我国通用语言文字普及规范、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在《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中都有相关的数据。
B.在港澳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成效显著:简化字在台湾得到一定程度的接受,香港、澳门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人数增长突出。
C.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问题成为2016年我国语言研究第一大热点,是因为相关研究数量多,权威学者参与多,相关学术会议多。
D.云南普米族有几百人熟练使用汉语,同时母语意识也开始提高,这表明我国在通用语言推广的同时,也重视汉语方言的传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制订了计划,到2020年,我国普通话的普及率将达到80%,到时中华民族的“书同文,语同音”的梦想将会实现。
B.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取得成功,这说明我国在语言文化品牌建设方面和优秀语言文化传承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
C.语言多样性的形成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语言中保存了使用该语言族群的大量历史信息,该语言群体的分化历史决定了语言分化的历史。
D.中产兴起,“绅士”一词常出现在广告中,但是某影响较大的广告宣传语中将常用字“绅士”误为“绅仕”,这反映出某些语文知识的欠缺。
E. 新华社规定,近年来网络用语中对各种词语进行缩略后新造的词语和在“追星”活动中不按汉语规则而生造出的特殊词汇,一律不得在报道中使用。
【小题3】世界正掀起汉语热,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期待“博物”成为新时尚

刘华杰

人类历史上漫长的几千年时间里,积累了丰富的博物类知识。此类知识多为人类学所描述的“地方性知识”,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实用性。最近十多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博物学日渐进入中国大众读者视野,博物学图书连续多年成为中国出版界的热门板块。一批优秀博物图书被翻译引进,本土原创者也开始增多。

但与此同时,也有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问题困扰着人们。比如,博物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认知活动?它跟自然科学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了成熟的科学还需要博物吗?古老的博物学未来该以什么形态存在?

早先的理解,倾向于使博物服务于科学,博物成果转化为科学的多少便是衡量某种博物好坏的标尺。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西方博物学文化》一书,对博物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这类普遍性疑问作出新解答。博物认知与科学认知有交叉,但不能互相替代。人类进步的历史,尤其是工业化的历史,伴随着生态环境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出现种种问题。在人为化、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社会进程中,博物学和博物学家们一再提醒人们:人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通物种,过分背离自然,人的日常生活和整体延续将变得不自然;不仅仅是专家,普通人也需要寻找重访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途径。

几乎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博物学,也都很有价值。如何建立、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古人非常重视的一个传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即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从《诗经》《楚辞》里的芳草珍禽到张华《博物志》、郦道元《水经注》,中国人通过一草一木、一花一鸟来认识自己生活的小环境和大环境。今天的我们,需要发扬和推广这个宝贵传统。

实际的人与自然的互动,二阶探究指对上述活动的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层面的研究。一阶探究比较容易理解,相关出版物日渐增多,《与虫在野》《武汉植物笔记》《坛鸟岁时记》《初瞳》等都是国内近期非常优秀的作品,阅读它们确实能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比较而言,二阶探究的图书相对少了许多,《林奈传》《创造自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丛中鸟:观鸟的社会史》等是比较突出的二阶好作品,特别值得推荐。一阶工作者多阅读一些二阶作品,也会获得启发、提升境界,改进对自然的观察探究工作。

博物相关出版物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到社会上博物活动的开展。这几年中国博物类作品出版取得一些成绩,但还有要补的功课。有些地区尚没有齐全的本地自然手册,很难找到反映本地山川、矿物、生态、蝴蝶、蘑菇、蜘蛛、作物、鱼类的图鉴,一些早年出版的植物志也有许多信息亟待更新。不了解一个地方的基本物种、生态信息,环境和生态建设根基就难做扎实;不了解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物产与地质信息,我们自己的基建、商贸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在实践中,我们倡导一种“百姓自己的博物学”,即普通人能亲自操作的博物学。博物学的定位始终不离审美和生活,更应关注发现自己周边的美。在日常生活中,不借助于价格高昂的设备和完善的博物馆美术馆,普通人如何做博物?回答是:走进大自然,未必是多么遥远的地方,在自己的家乡、小区,甚至校园、街道就可以做到,调动我们的情感和感官去亲自感受,恢复与自然世界本来应有的亲密关系。知识在博物学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知识运用起来去审美,跟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期待出现更多博物爱好者和优秀博物学作品,也期待博物成为社会新时尚。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近十多年中国大众读者愈加重视博物学,使得博物学图书连续多年成为中国出版界的热门板块。
B.从古至今,中国人通过一草一木、一花一鸟来认识自己生活的环境,即使现在时代不断进步,我们也要去发扬这个宝贵传统。
C.博物成果转化为科学是博物学的标尺,其与科学认知有交叉,但不能互相替代。
D.博物学中更重要是要把知识运用起来去审美,联系生活、联系自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首先提出了关于博物、博物学认知的问题,再根据一定的逻辑顺序,层层论述。
B.文章用大量的举例论证,使文章更具说服力,观点明确。
C.第6段以“没有齐全的本地自然手册”为例,有力论证了本段“博物相关出版物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到社会上博物活动的开展”的观点。
D.文章结尾总结全文,对博物提出了美好的愿望及期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不能过分背离自然,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人都要寻找重访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途径。
B.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述了民间“百草”,贴近百姓实际,是不可多得的二阶作品。
C.如果我们不了解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物产与地质信息,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D.博物学的定位始终不离审美和生活,我们可以更多地借助于完善的博物馆、美术馆来发现自己周边的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窗的猫

玉伟锋

林老太这次住院,是因为对窗的两只猫。

两只小猫,通体雪白,相互依偎,趴卧在对面六楼的窗沿上。

林老太揉揉眼睛,没错儿,是两只小猫,猫耳朵支楞着,像是在倾听楼下的什么动静。几个小时过去,它们依然趴在窗沿上,一动不动。

这让林老太感到好奇。她费劲儿打开纱窗,两只手支撑住身子,努力往楼下张望。除了进进出出的人和车,什么也没有。

林老太是早上在客厅里看电视的时候,偶然望见这两只小猫的。

说是在看电视,其实跟听电视也不差多少。林老太守寡多年,将儿子拉扯大,自是吃了不少苦。长年累月地操劳,加上走投无路时深夜里的悲泣,林老太的眼睛,早就不行了,看东西总像隔了层什么。

用林老太的话说是:我与这个世界,只是隔着一层毛玻璃。幽默归幽默,毛玻璃之外的现实世界依然是坚硬的。

对林老太来说,现实的问题就是,儿子还没女朋友呢。谈了几个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成,林老太总觉得是自己拖累了儿子,便越发小心地不给儿子添麻烦。

中午,外面起风了。风很大,在楼宇间穿梭,发出低沉或尖利的呜呜声。林老太赶紧上阳台收拾衣物,又把窗子都关严实。

这么大的风,两只小猫怎么样了?林老太不时朝对窗张望。两只小猫仍然待在窗沿上,几乎半个身子探了出来。万一风把猫刮下楼——林老太心里不由打了个寒战。

她甚至感觉听到了猫的叫声,凄然而又无助,一声一声,如百爪挠心,挠得林老太站起来又坐下去。终于,她下决定给儿子打个电话。

电话接通,儿子觉意外,母亲很少在他上班时给他打电话,他警觉地问她出了什么事。林老太怕儿子担心,就装作很随意的样子,说起了对窗的两只猫。几番对话下来,儿子释然了,又觉得莫名其妙,有些不耐烦地说:“什么猫啊狗的,我一上午忙得够呛,资料还没整理完呢。老妈,除了猫的事——你真的没其他事?也没有不舒服?有事你别瞒着我。”

林老太无语,挂断了电话。但她越越坐不住,打开防盗门准备下楼——得想办法提醒一下对窗。

就在下楼时,一心想着猫的林老太不慎滑倒,顺着楼梯滚落了下去……

好在伤得不重,右腿和左臂轻度骨折,但需要住院治疗。儿子赶到医院时,林老太已经被邻居送进医院,打上了厚厚的石膏和绷带,躺在病床上轻声哼哼。

看着匆匆赶来的儿子,林老太满心的歉意。但还是没忍住,说了猫的事,坚持要儿子回去一趟,提醒一下对窗。

儿子了解母亲,母亲见不得别人受难,今天要不把这件事了了,老大太怕是要睡不着觉了。儿子叹了口气,让母亲放心,自己先打车回家,取了母亲住院所需的衣物,然后气喘吁吁爬上对面的六楼,敲响了厚重的防盗门。

很长时间,不见开门。对门儿倒是有人出来,狐疑地打量了他良久。儿子硬着头皮说出事情原委,那人说,里面住着一位老人,是自己一个人住,平常这个时间肯定在家的。

儿子心里突然有不好的预感。他下楼找到物业,给老人打电话,但电话始终没人接。还好,有老人一个女儿的电话,女儿在外地,一听也急了,但一时难以赶来,就在电话里千恩万谢地拜托物业打电话报警,说自己尽快赶来。

警察打开门进去,众人这才发现,老人赤身裸体,倒在卫生间里。白瓷砖上,是一滩暗红的血迹。人已昏迷,所幸尚有呼吸。

老人被送上救护车后,儿子忽然记起两只猫的事,走进阳台,一望之下,不禁哑然失笑。

哪里是两只猫,分明是一双雪白的鞋子。包着卫生纸的鞋帮高高竖起,可不就像猫的两只耳朵嘛!

回到医院已是夜半时分,儿子轻手轻脚走进母亲病房,替她掖了下被角。林老太忽地睁开眼睛,盯着儿子。儿子将手机伸到林老太面前,打开按键给她看。屏幕上,是两只雪白的猫在沙发上嬉戏,亲密无间,一个赛一个漂亮。

林老太满意地笑了。她眨了眨眼睛,顿觉困意袭来,暂时忘却腿上的疼痛,打了个大哈欠,很快便响起了均匀的鼾声。

(选自《品读》2017年第10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即交代林老太住院是因为对窗的两只猫,既吸引读者读下去一探究竟,又自然地引下文对林老太和猫之间相关故事的叙述。
B.林老太平常不愿意给儿子添麻烦,但是因为担心对窗的猫在大风中有危险而犹豫再三后才给儿子打了电话,这更加突出了林老太细心的特点。
C.儿子知道母亲担忧的两只猫其实是一双鞋子后,为解除母亲的担忧,给她看了两只雪白的猫的视频,美丽的欺骗体现了他的体贴、孝顺。
D.小说行文细腻,比如前文写儿子明白不把猫的事解决好,老太太可能睡不着觉,结尾写林老太满意后很快睡着,前后照应,严谨细致。
【小题2】小说交代林老太时着意突出其眼睛不好使,此处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对窗的猫”为标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请阅读以下报导,并回答下列小题:

周五看蓝月 错过要等到2018年

2015.07.29 记者○○○报导

“蓝月”并不是指蓝色的月亮,而是指一个月内的第二次满月。月亮绕地球公转轨道周期约29.5天,而国历一个月为30或31天,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个月两次满月的现象。

上次发生蓝月是在2012年8月31日,今年则是7月2日与31日都有满月,下次的蓝月将是2018年1月31日,发生周期约2~3年。

这次蓝月的月出时间为下午6时23分,想欣赏蓝月者,可在6时30分以后朝东南方观看。此外,8月2日下午6时3分月亮通过轨道上最接近地球的位置,当天若是在月出后不久观赏,会有「月亮错觉」效应,月亮看起来又圆又大。

那么,月亮到底会不会散发蓝光?月亮确实可能看起来闪耀着蓝色光芒。1883年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后,大量火山灰进入大气层,其颗粒大小恰好使红光不易通过,导致原本反射至地面的白色月光剩下偏蓝色的光芒,此状况持续两年。

――改写自《联合报》

【小题1】关于“蓝月”的讯息,下列何者本文并未提及?
A. 名称的由来    B. 周期的间隔    C. 观测的时机    D. 实际的定义
【小题2】根据本文,可推论出下列何者?
A. 本文可能刊登在星期二
B. 闰年的二月可能出现蓝月
C. 蓝月可能只是一种“月亮错觉”的效应
D. 火山灰颗粒大小可能左右月亮看起来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