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最近,11岁的唐安琪将要动身去美国参加游学。为了短短13天的行程,她的妈妈秦女士支付了3万多元的费用。除了游学,秦女士还给女儿安排了暑期培训,花费5000元。许多孩子的暑假,如今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烧钱季”,不少家长感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其实,这种“烧钱游戏”的性价比并不高。一些游学机构动辄将出境旅游产品贴上“游学”的标签,改头换面之后抬高价格。实际上,很多项目仅仅是参观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而已。这类产品价格虚高,内容却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游而不学,很难实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效果。

另外,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暑假填得满满当当。在北京,一些培训机构里有的孩子一天5节课,10个小时的教学时间。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安排下,孩子不仅难以用心投入学习,反而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摘编自《暑假变烧钱季,金钱和时间堆不出牛娃》,《中国青年报》2018年7月24日)

材料二:

图1 2015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

图2 2015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

(摘编自《当前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状况的调查报告》)

材料三:

剧场之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位,但是如果前排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或者一些其他原因站了起来,周围的人劝不了,“剧场管理员”又熟视无睹,那么后排的其他观众为了看到演出,就只好被迫站起来。最后的结果是,全场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都坐着与都站着相比,都是看戏,但是所有人都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也更累了。这种情景被称之为“剧场效应”。

(摘编自《校外教育须警惕“剧场效应”》,光明网2018年1月8日)

材料四:

“减负”不等于降低课程难度、不要学生刻苦学习、让孩子无节制玩耍,而指的是减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负担”。对于“减负”,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

“加”在积极引导、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上。比如让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安排自己放学之后的生活:读书、做手工、练书法……通过积极引导,真正从育人角度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

“加”还在延展书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上,让孩子们清楚知识的逻辑,明白成长的真谛,拓展思维的视野。科学“加”的最终目标是育人,每次活动要从主题出发,设定合理的课程目标,把握活动内容的关键要素,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以及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协助支持下,探究知识、发展素养、体验情感、塑造人格。

(摘编自《减负:“减”的背后应科学地“加”》,《中国教育报》2018年7月2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被调查的各年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参加了课外辅导班,说明在大多数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课外辅导是非常受重视的。
B.从数量上看,大多数被调查学生参加过辅导班,参加两个及以上课外辅导班的人数将近一半。其中,初中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比重最高。
C.调查发现,选择纯文化课程补习的远超过其他类型,几乎撑起了课外辅导的半边天,可见,来自文化学科方面的压力仍是主要的。
D.选择证书考级培训、学科竞赛辅导的比例达到了21.6%,说明学生参加课外辅导也不完全是为了学习文化,而是为了培养艺术情操、提高身体素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家长们把孩子的教育看作是一个堆砌时间与金钱的“烧钱游戏”,而不尊重基本的教育规律,这样必定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B.中小学生假期竞相参与校外培训,就是“剧场效应”在教育中的典型体现。它折射出公众对教育的焦虑、无奈以及随大流的态度。
C.面对教育部门提出的“减负”口号,教育工作者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这种“加”包括降低课程难度,有效介入课后活动。
D.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孩子们选择如何度过自己的暑假,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也更需要孩子们自己的争取。
【小题3】假期“补课热”导致的负面影响有哪些?请简要概括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7 10:51: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海上旅游威胁海洋生态
如今,乘豪华游船在海上旅游度假的人越来越多,海上旅游市场的营业额也与日俱增。德国旅游协会预计,今后全世界海上旅游度假的人数还将成倍增加。
游客在海上不会看到太多东西,但大海及动植物非常痛苦地承受了游客的到来和他们的遗留物。灯塔基金会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豪华游船对其航行海域造成巨大负担,因为它在为期一周的旅行中产生数十吨垃圾和几百万升非饮用水。
据估计,目前船只排放的废水中有75%来自豪华游船。更成问题的是,一些敏感海岸受到乘游船度假的人的巨大冲击。
豪华游船对北极和南极的动物栖息区产生的影响也使自然保护主义者陷入困境。旅游给他们带来赞助者,但也给动物造成明显伤害。极地海滩上的每个旅行团都会惊扰正在孵卵或哺乳的动物,并可能影响其后代的生存。
为了把这种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国际南极旅游业者协会为南极游制订了行为准则。北极游也有类似的行为准则,但这些准则很少被实施。世界自然基金会驻挪威的官员耶茨说:“如果法律草案获得通过,那么从明年起豪华游船驶入斯瓦尔巴群岛必须事先报告旅游路线,旅游者要支付上岸休假费。”加拉帕戈斯群岛已开始向游客收取昂贵的门票,进入该岛的船只也要交纳很高的费用。这样做至少使这个世界自然遗产承受的压力减轻了。
油漆危害仍是一种威胁,但是各种宣传运动已使海运公司开始改变思想。德国的赫伯罗特船务有限公司在2015年已将轮船的水下油漆改用无三丁基锡的油漆。含锡的油漆在冰冻区会释放重金属,从而破坏许多动物的荷尔蒙平衡。船上的垃圾也早已开始分类。
从全球的角度看,仍然有不少违规行为。灯塔基金会的研究报告指出,从2013年至2017年,仅在加勒比海就发生上百起有据可查的海洋污染事件。
乘豪华游船旅游亦对旅游目的区的可持续发展前景产生不利影响。
德国新建的“汉萨考察船”是为培训未来的军官、船上机械师、航海者和个人考察旅行设计的。“汉萨考察船”已在几天前出海,从库克斯港出发,沿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岸航行。明年5月,它将动身去挪威,然后从挪威继续向北极海域航行。2018年,它将向南穿越大西洋,最后到达南极。但北极熊和南极企鹅也许不欢迎船上的客人。
【小题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今,乘豪华游船在海上旅游度假的人越来越多,它不仅为海上旅游市场带来了巨大的营业额,也给其航行海域造成了巨大的环境负担。
B.灯塔基金会的一份研究报告声称,目前船只排放的废水中有75%来自豪华游船,因为它在为期一周的旅行中会产生几百万升的非饮用水。
C.为了降低对正在孵卵或哺乳的极地动物的影响,凡是驶入斯瓦尔巴群岛的豪华渡船都必须事先报告旅游路线,旅游者也要支付上岸休假费。
D.虽然有些机构对海上旅游制订了相关的行为规则,但违规行为仍时有发生,如加勒比海仅从2013年至2017年就发生上百起有据可查的海洋污染事件。
【小题2】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日益盛行的极地旅行不仅会惊扰正在孵卵或哺乳的动物,而且还影响到其后代的生存。
B.自然保护主义者只要能舍弃旅游带来的赞助,就一定能使动物免遭海上旅游造成的明显伤害。
C.乘豪华游船旅游不仅对航行海域造成巨大负担,而且还会影响旅游目的区的可持续发展前景。
D.“汉萨考察船”如果采用无三丁基锡的油漆,船上的客人就会受到北极熊和南极企鹅的欢迎。
【小题3】结合原文简要概括降低海上旅游对海洋生态威胁的措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古老的《诗经》中,我们最早看到了“兴”的运用。《诗经》中的作品,反映了古代人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情形,诗人大都缘物起情,由此及彼,这就是比兴的运用。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一开始由一对水鸟在河中沙洲的求偶鸣叫写到作者爱慕的姑娘,渴望同她结成伴侣。再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的开头以桃花起兴,比喻新妇美丽的容颜,祈祝新妇婚姻幸福美满。桃花与新妇之间,也就是起兴与所咏之词之间,存在着比喻的关系。还有的起兴比较隐晦。如《邶风·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诗一开始用随水漂泊、无依无靠的小船起兴,以隐喻被遗弃女性的悲惨命运。
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来说,《诗经》中积淀了远古生民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观物取象与引譬连类的思维习惯,将“兴”作为客观外物与主观情感之间的触发点,由此及彼,由物及我,中华民族艺术生命的激活,在“兴”之中获得了升华。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兴”的形成是在先秦时代。孔子提出了“诗可以兴”“兴于诗”的命题,正式启用了“兴”的诗学概念。秦汉间的《周礼》提出了比兴概念,后来汉儒在注《周礼》时对比兴作了诠释。在最初的时候,人们讨论“兴”的问题时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如孔子那样,当作诗的概念,强调对《诗经》的欣赏是感发志意的美感心理;另一种是将它作为“赋比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作诗法看待。“兴”的基本含义有两点,即感发与托喻的功能;它是与“比”相提并论,然而更具隐喻意义的一个范畴。在古往今来的众说纷纭中,一般认为朱熹《诗集传》中“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的说法大致道出了这一术语的特征。在两汉时代,比兴范畴作为同类,依附于政教功用,无非比是明喻,兴是隐喻,用来达到“美刺”的目的。
到了魏晋时期,在两汉文学中作为美刺表现手段的“兴”冲破了“美人伦,厚教化”的窠臼。西晋文士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在解释赋比兴时说:“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挚虞对赋与比的解释没有什么新意,但是对“兴”的解释却是极有新意的,他强调“兴”的有感而发。
东晋年间,文士们模山范水,感兴起情,欲借山水来化解人生郁闷,涤除世俗之气,“兴”也就越发脱离“比兴”的樊笼,化为瞬间的美感。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以优美清丽的笔调,描画了“是日雅集”时的情景。面对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与茂林修竹、清流激湍,诗人由物景想起人生的意义,由自然的景观升华到对人生的感喟兴怀。文中一共三次出现了“兴”:“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每览昔人兴感之由”“所以兴怀”。
在魏晋南北朝,诗人抓住瞬间感兴作诗是常见的事。如曹植《赠徐干诗》云:“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鲍照《园中秋散诗》云:“临歌不知调,发兴谁与欢。”沈约《梁武帝集序》云:“日月光华,南风所以兴咏。”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在《答晋安王书》中自叙:“炎凉始贸,触兴自高,睹物兴情,更向篇什。”从这些资料来看,“兴”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早已融入魏晋六朝人的审美生命之中,使得他们能够自觉地追求超越世俗、物我合一的生活之境。
(选自袁济喜《兴:文学生命力的彰显》,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兴”作为诗歌创作手法,其产生与先民的思维习惯有密切关系,那就是观物取象与引譬连类,“兴”正好联结了客观外物与主观情感。
B.先秦时期的孔子提出了“诗可以兴”等命题,正式开始使用“兴”这个诗学概念,汉朝学者在《周礼》中又提出了“比兴”的概念。
C.西晋文士挚虞《文章流别论》强调“兴”是有感而发,这种极有新意的解释,是对两汉文学中“兴”的功能的突破。
D.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三次出现了“兴”,这里的“兴”是由物景联想到人生意义,由自然的景观升华到对人生的感喟兴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作者所列举的《关雎》《桃夭》等作品来看,“比兴”这个概念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比就是比喻,兴就是感发和托喻,指向所咏之词。
B.《柏舟》中用随水漂泊、无依无靠的小船起兴,以隐喻被遗弃女性的悲惨命运,这和《氓》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有异曲同工之妙。
C.汉儒在诠释“比兴”概念时,像前期的孔子一样,将它作为“赋比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把它当作一种诗歌技法看待。
D.作者引用曹植、鲍照、沈约、萧统的文献表明,在魏晋南北朝,文人抓住瞬间感兴作诗是很常见的,“兴”已经融入人们的审美生命之中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老的《诗经》中,许多诗歌就运用了“兴”的手法,由此可以推断,“兴”作为一种手法,很早就被古人应用到诗歌创作中了。
B.东晋年间,文士们突破“比兴”的限制,在与山水自然交往中,强调“兴”带来的瞬间美感,这与当时文人自身和社会背景是有关的。
C.从孔子到魏晋南北朝,“兴”的内涵从政教美刺发展到睹物兴情、感喟兴怀,由政教走向审美,“兴”的内涵和风貌特征是在不断发展演变的。
D.作为一个原创型文化概念,“兴”具有民族文化特点,汇集了认识与思维、审美活动多层面的意蕴,彰显出中华思想文化的独特风采。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美文,完成各题。
古藤
①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②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
③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
④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古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花颜月貌,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⑤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与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 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⑦因此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的书家出席一个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⑧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⑨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出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古藤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⑩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⑪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视,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作者:王剑冰,选自《时文选粹》第2辑,有改动)
【小题1】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古藤的特点。
【小题2】请品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小题3】“要么死亡,要么活着。”这是一个___________关系的复句。
【小题4】请你谈谈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作者在第⑤段写“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与自己相绕”,第⑧段却写“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这两种生存方式你更赞成哪一种?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部中国文学史究竟应该从何时说起?这看起来是个简单的问题,但是要说清楚并不容易。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把艺术的起源追溯到与人类的起源一样久远。从后世的文献记载出发,我们也可以做出适当的想象性描述。如《礼记》所载的《蜡辞》,《吴越春秋》中提到的《弹歌》,还有先秦两汉文献中留下的关于炎黄大战、大禹治水等等的神话传说。我们自然不能轻率地将这些历史的记载否定,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属于后世的记忆,暂时又难以得到实物的证实。然而幸运的是,我们发现了大量的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发现了铜器铭文,在传世文献中保存下来了《盘庚》和《商颂》,还有在先秦两汉传世文献中有关殷商时代的遗文遗诗与神话传说。它们之间互相发明互相印证,共同构建了殷商文学的历史。从此,中国文学脱离了传说的时代,步入了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新的时代。
甲骨文带给殷商文学的意义,从文学的角度来讲,我们首先要考虑它的文字载体意义。这有两点,一是这些文字数量庞大,结构完整,说明它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二是这些甲骨卜辞的文字书写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叙事条理,甚至有了基本的文例程式,一篇典型的甲骨卜辞会同时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等四大部分,有着完整的叙事结构,辞汇丰富,语言简洁,体现了叙事文的初步技巧,因而我们可以将其纳入早期文学的范畴,它本身就构成了殷商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与甲骨文相提并论的是铜器铭文。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造,到殷商时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出土器物中有些相当精美,其中有些器物上也刻有文字。将殷商铜器铭文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字进行比较,会发现二者在字形结构的组合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作为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为其书写工具不同,方式不同,记述功能不同,二者之间又有不同的文字特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殷商铜器铭文中,几十字以上的铭文很少见到,大多数只有几字,而且好多字是合体字,具有鲜明的图案特征。因而,铜器铭文代表了殷商文字书写的另一种情况。
商代社会是否还曾经存在过其他的文字书写形式?是否还有其他文体的文学?当然有。何以知此?这是由甲骨文与铜器铭文的特殊用途考知的。我们知道,占卜在殷商王朝的生活中虽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它毕竟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青铜器上铸字的活动更是如此。那么我们自然就会想到,当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无数重要的事情,又记载在哪里呢?《尚书•多士》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多士》为周初时文献,是周公训诫殷商旧臣的记录。可见,“册”与“典”乃是殷商时代更为重要的文字文献。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礼记》所载《蜡辞》,《吴越春秋》中提到的《弹歌》,还有先秦两汉的历史文献等记载出发,我们可以推想,艺术的起源很久远。
B.诸如先秦两汉文献中的关于炎黄大战等的神话传说等,是后世的记忆,我们不能轻率否定,要作为历史则需要实物加以证实。
C.中国文学脱离了传说时代,步入有文字记载的新时代的实证,包括殷商的甲骨文,先秦两汉的铜器铭文和传世文献。
D.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铜器铭文,以及传世文献中保存下来的《盘庚》《商颂》等互相发明互相印证,共同构建了殷商文学的历史。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甲骨文从文学角度看,其文字载体意义有两个,一是从文字数量来考虑的,一是从文字书写角度看的。
B.甲骨卜辞的文字书写叙事条理清楚,甚至有了基本的文例程式。叙辞、命辞、占辞、验辞,是一篇典型甲骨卜辞的构成部分。
C.甲骨卜辞是早期文学的一种,它辞汇丰富,语言简洁,有着完整的叙事结构,体现了叙事文的初步技巧。
D.铜器铭文与甲骨卜辞相较,书写文字较少,大多是合体字,具有鲜明的图案特征,这就造成了它书写工具不同,方式不同,记述功能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理论上讲,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追溯至人类生活的最原始阶段,但目前只能追溯到殷商时期,之前的伏羲、炎黄、尧舜等,只是传说。
B.文字的书写、文学的产生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从甲骨文与铜器铭文的特殊用途可以考知,商代社会还曾经存在其他文字书写形式,还有其他文体的文学。
C.铜器铭文是铸在青铜上的文字,它与青铜器制造业密切相关。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造,到殷商时代达到了一个高峰,铜器铭文也随之步入了全盛时代。
D.全文用举例论证、因果例证、引用例证等方法,论述了殷商文学的书写形式及其意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布列松:镜头里的忠实记录

法国人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是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他的摄影作品曾登上过全世界最著名的杂志和报纸,他让拍摄新闻照片成为一种艺术。对世界上的大多数摄影师们来说,布列松就是一道“槛”。似乎只有读懂了他的作品,才能一窥摄影的究竟。

布列松出生在法国巴黎附近的香特鲁小镇,叔叔路易是一个极具天赋的画家,也是布列松艺术道路上的启蒙者和最重要的影响者。“1913年的圣诞节,我第一次走进叔叔的画室,当时我只有5岁,但马上就被画布和画室的味道迷住了。”布列松由此开始跟随叔叔学习油画。

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英国艺术与文学两年后,22岁的布列松应征入伍,度过了一段让他“很难适应”的军旅生涯。也许是被匈牙利摄影师马丁·芒卡西的作品《三个黑人少年奔向浪涛》吸引,退伍的布列松出人意料地去了当时法国的非洲殖民地科特迪瓦,成为一名猎人。很多人都钦佩布列松的冷静。法国导演路易·马勒曾回忆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时的布列松:当时巴黎学生暴动已经达到最高峰,到处一片混乱,但布列松仍能冷静地面对事态,一小时只拍了4张照片。这应该得益于他在打猎中练就的技巧——准备,等待,等待,等待,最后扣动扳机……

布列松在科特迪瓦感染了一种可怕的传染病,病情的严重曾一度让他筹划自己的葬礼。但最后,他还是挣脱了死神。从此,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什么事情能够让他退缩了。

布列松和他小巧的35毫米莱卡照相机见证了几乎20世纪所有的重大事件,以及一些最具象征意义的时刻和人物。他曾亲历1948年甘地被暗杀事件和甘地的葬礼,也曾记录过西班牙内战和巴黎解放,以及印度的分裂和1968年法国学生运动。作为西方记者,他还曾获准进入新中国和苏联拍摄。

在研究1949年前后的中国历史时,可资借鉴的影像资料比之其他年代明显要丰富,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归功于布列松。1948年12月初,作为著名的美国《生活》杂志特派摄影记者,此前一直在东南亚采访的布列松乘飞机从缅甸仰光飞抵北平。在北平停留的12天,他的镜头忠实地揭示了政局剧烈动荡给人民带来的悲惨和苦难。出版于1954年的摄影作品集《从一个中国到另一个中国》的封面就拍摄于北京街头——一名来城里贩卖蔬菜的农民正在吃饭,背后是一脸茫然的店主和空荡荡的店面。

1949年初,布列松赶在解放军包围北平之前飞赴上海,此后一直在江浙沪一带拍摄,直至9月份乘船去香港采访。当时的通货膨胀使百姓手中的纸币几乎成为废纸,在一幅照片中,一名携带着零用钱上下班的富人的自行车把上,挂着一大捆纸钞,直观地反映了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另外一幅照片中,人们疯狂地挤在银行门口,企图兑换一点黄金,眼神中充满恐慌和无助。在南京,他在市民买米的拥挤队伍里,抓拍到了一张愁容满面的男孩子的照片,与另外一张上海饱受饥饿的人们哄抢米店的照片一起,反映了令人恐怖的饥荒对人性的摧残。

布列松在中国采访的这一年,正是中国命运的“转折年”。他客观地记录了国民党政府在中国的轰然倒台,同时记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上海和南京的历史性画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布列松应我国政府邀请访华3个月。作为首位进入新中国采访的摄影记者,他拍摄的有关新中国的大量纪实照片广受西方读者的欢迎,也打开了一扇西方观察一个新生政权的窗户。同时,他的作品全部采用抓拍的方式,对当时中国的摄影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布列松在世界摄影舞台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似乎至今没有人能够超越。美国华盛顿科克林艺术画廊主任菲利普·布鲁克曼评价布列松说:“他不但改变了摄影,而且改变了我们通过照片观看世界的方式。”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获悉布列松逝世的消息后悲痛地说:“法国失去了一位天才摄影家、一位真正的大师。他是二十世纪最具天赋并深受世人尊敬的艺术家之一。”

(摘自王兵《布列松:镜头里的忠实记录》,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法国人,世界著名的人文摄影家,“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被誉为“现代摄影之父”。

(摘自“百度百科”)

②“经过加工或导演的照片,我没有兴趣……相机是素描本,直觉与自发性反应的工具,是我对疑问与决定同时发生的瞬间驾驭……摄影者需凭借极为精简的方法才能达到表现上的单纯……必须永远秉持对被摄者与自己的最大尊重!”“在摄影中,最小的事物也可以成为伟大的主题!”

(摘自布列松《决定性瞬间》)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布列松是20世纪最具天赋并深受世人尊敬的摄影家,他的这种天赋才华,深受同样极具天赋的画家叔叔路易的启蒙和影响。
B.受《三个黑人少年奔向浪涛》的影响,布列松在科特迪瓦成为一名猎人,这历练了他的冷静,使他能够在等待的最佳瞬间按下快门。
C.布列松用他的镜头忠实记录了国民党的倒台和新中国的变化,歌颂了社会主义中国,对西方国家了解新中国做出了积极贡献。
D.布列松在世界摄影舞台上有着巨大影响力,他对摄影技术进行了大胆创新,赋予作品以生命和灵魂,得到艺术家和政要的高度评价。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品内容上:见证了20世纪所有的重大事件,以及一些最具象征意义的时刻和人物。
B.作品内涵上:善于以小见大,把新闻照片拍摄成艺术作品,内涵丰富。
C.拍摄手法上:喜欢采用抓拍,不排斥加工或导演。
D.理论建树上:创立并实践了“决定性瞬间”理论。
E.成就及影响上:是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作品曾登上过全世界最著名的杂志和报纸,改变了人们通过照片观看世界的方式,获得极高赞誉。总之,其成就和影响很难被超越。
【小题3】哪些因素使布列松成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请予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