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伴随社会生活的网络化进程,社交网络用户的增长,探讨社交文化对社会行动、社会关系和社会目标的潜在影响,显得尤为关键而重要。

社交网络中的信息分享与隐私悖论。社交网络,作为一种市场产品,将用户生产和分享信息作为核心功能,鼓励用户进行更多的信息分享和自我揭露,个人隐私信息成为社交网络可以进行交易的商品。随着社交网络与移动智能设备的结合,个人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身边新鲜事,呈现即时化分享的特点,媒介更加多元化,内容更丰富。然而,社交网络即时分享中公私界限的模糊性以及社会互动的场景化,使个人在社交网络进行信息分享时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个人隐私的关注,打破个人维持的日常生活中的隐私边界。随着社交网络的持续发展,社交用户网络分享行为不仅在数量上持续增长,而且以自我揭露娱乐化为特征的过度分享行为也越来越普遍。因此,在社交网络中,隐私悖论一直存在,即在社交网络使用中,人们对隐私的态度和隐私保护行为具有非线性的相关性,人们对隐私信息的关注并不能减少人们在社交网络中自我暴露隐私信息的行为。

社交网络中的数字化伦理。新的网络技术正在重塑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以及自我表达的方式。人们在社交网络中通过关注、点赞、评论、分享、转发等方式相互沟通,人际关系因此成为由好友数、粉丝量、关注度、评论和点赞量、转发率等数字化特征所表征的网络关系,但这种网络关系却使社会交往的情感价值被消解和庸俗化。媒介即信息,正如传播学者肖特等人论述的那样,传播媒介的不同特性会导致不同的心理和行为,面对面的视觉沟通更利于情感性的交流,而中介的言语交流则更利于任务性信息的传递。社交网络作为依托网络媒介进行情感性交流的重要工具,将人际交往具化为关注、,占、赞、转发、评论等数字化网络行为,弱化了情感性沟通,使社交呈现出形式化、肤浅化和广而不深的特点。话语的贫乏和缺失冲淡了社会交往的内在情感,使网络社交成为一种程式化的工具,在被点击中沦为数字化道德的符号。

社交网络中的个体化道德。互联网是实现个人主体性以及高度自我中心的个人之崛起的主要推动者,个体化是网络社会的重要特征。在网络空间中,社交网络的匿名性特征将个人的社会背景性资料过滤,人们通过文本快速交流,营造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空间感。社交网络互动过程中社会反馈机制的缺失和网络环境中约束社会互动规范的缺失,使个体从现实生活的家庭、单位、阶层、组织等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了独立与自由。但是,这种反馈机制和互动规范的严重缺失,也会带来隐患。在社交网络中,越来越膨胀的个人主义以及最大限度扩大个人自主权的欲望,导致人们对权威的怀疑,人们想要一种团体感,却又不信任限制其自由的权威组织,因此道德上的个人主义增加了其在社交网络中的孤独感。

但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社会性.这决定了理论意义上的原子化个人是不存在的,单个的人无法应对除他之外的外在世界。社交网络的发展为人们获取信息、分享生活、获得社会资本等提供了便利,但是其内在附着的伦理问题也应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在个体化特征之外,人对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促使其不断走向联合体,通过交往与他人建立社会联系,形成集体生活以抵御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和挑战。

(摘编自王艺璇《网络化时代社交文化的社会伦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用户在社交网络中分享信息和自我揭露,因此生产和分享信息成为社交网络的核心功能。
B.依托网络媒介的人际交往具有形式化、肤浅化和广而不深的特点,缺乏内在情感性基础。
C.互联网推动个人主体性实现及高度自我中心的个人崛起,个体化成为网络社会核心特征。
D.社交网络交流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给人们带来自由,却会增加人们的孤独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网络化时代为背景,从三个方面详尽地阐释了社交文化中的社会伦理问题。
B.文章分析数字化伦理时,比较了传播媒介的不同特性导致的不同心理和行为。
C.文章论证结构清晰,思路明确,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行文。
D.文章立足现实生活,探讨社交网络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有理有据,发人深思。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私悖论告诫我们,在社交网络中身边新鲜事分享得越多,自我隐私也会暴露得越多。
B.在社交网络的互动中,需健全社会反馈机制,约束社会互动规范,增强对权威的信任感。
C.无论社交网络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多大的便利,人们始终不能脱离团体或联合体而生存。
D.伴随社会生活的网络化进程,网络社交对人们生活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发展前景不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9 08:44: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源子邕,字灵和。少好文雅,笃志于学,推诚待士,士多归之。累迁夏州刺史。时沃野镇人破六韩拔陵首为反乱,统万逆徒,寇害应接。子邕婴城自守,城中粮尽,煮马皮而食之。子邕善绥抚,无有离贰。以饥馑转切,欲自出求粮,留子延伯据守。僚属佥云,未若弃城俱去,更展规略。子邕泣请于众曰:“吾世荷国恩,此是吾死地,更欲何求!”遂自率羸弱向东夏运粮。延伯与将士送出城,哭而拜辞,三军莫不呜咽。子邕为朔方胡帅曹阿各拔所邀,力屈被执。乃密遣人赍书间行与城中云:“大军在近,汝其奉忠,勿移其操。”子邕虽被囚束,雅为胡人所敬,常以百姓礼事之。子邕为陈安危祸福之端,劝阿各拔令降。将从之,未果而死。拔弟桑生代总部众,竟随子邕降。
时北海王颢为大行台,子邕具陈诸贼可灭状。颢给子邕兵令其先出时东夏合境反叛所在屯结子邕转战而前九旬之中凡数十战乃平东夏徵税租粟运粮统万于是二夏渐宁
及萧宝夤等为贼所败,关右骚扰,时子邕新平黑城,遂率士马并夏州募义人,鼓行南出。贼帅康维摩守锯谷,断绝婴棠桥。子邕与战,大破之,禽维摩。又攻破贼帅契官斤于杨氏堡。出自西夏,至于东夏,转战千里。至是,朝廷始得委问。除兼行台尚书。复破贼帅纥单步胡提于曲沃,明帝玺书劳勉之。子邕在白水郡破贼率宿勤明达子阿非军,多所斩获。除给事黄门侍郎,封乐平县公。
以葛荣久逼信都,诏子邕为北讨都督。时相州刺史、安乐王鉴据邺反,敕子邕与都督李神轨先讨平之。改封阳平县公。遂与裴衍发邺,讨葛荣。而信都城陷,除子邕冀州刺史,与裴衍俱进。子邕战败而殁,赠司空,谥曰庄穆。
(选自《北史·源子邕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颢给子邕兵令/其先出时/东夏合境反叛/所在屯结/子邕转战而前/九旬之中/凡数十战/乃平东夏/徵税租粟/运粮统万/于是二夏渐宁/
B.颢给子邕兵/令其先出/时东夏合境反叛/所在屯结/子邕转战而前/九旬之中/凡数十战/乃平东夏/徵税租粟/运粮统万/于是二夏渐宁
C.颢给子邕兵令/其先出时/东夏合境反叛/所在屯结/子邕转战而前/九旬之中/凡数十战乃平/东夏徵税租粟/运粮统万/于是二夏渐宁
D.颢给子邕兵/令其先出/时东夏合境反叛/所在屯结/子邕转战而前/九旬之中/凡数十战乃平/东夏徵税租粟/运粮统万/于是二夏渐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古代官职,汉武帝时始置,主要监察地方事务,“刺”为检核问事之意。
B.三军,这种说法起源于春秋时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个兵种,后统称军队。
C.行台,魏晋至金代尚书省临时在外设置的分支机构,又称行尚书台或行台省。
D.玺,是用玉石雕刻的印章。玺书,是盖有玺印的书信,从秦朝起就开始流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源子邕待人坦诚,士人多归附他。后来劝阿各拔命令胡人归降,并最终成功让阿各拔弟弟归降,应该说与他的坦诚也不无关系。
B.源子邕善于安抚人心,所以手下人没有离叛之心。州城被包围,军民愿意同他死守,他要亲自出城去借粮,将士们哭着送他出城。
C.源子邕立有不少战功。他在九十天之内平定了东夏叛乱,平定了黑城后,又在锯谷擒获了康维摩,还在白水郡打败了宿勤明达的军队。
D.源子邕为国竭尽忠诚。他认为自家世代蒙受国家恩典,不能忘恩,身陷敌营,仍写信要求儿子源延伯坚持尽忠,最后自己也战死疆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僚属佥云,未若弃城俱去,更展规略。
②乃密遣人赍书间行与城中云:“大军在近,汝其奉忠,勿移其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拆还是不拆?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回答的问题。以往,推平村庄建设城市是常见做法,而伴随着反思和乡村价值的再认识,这个问題有了新答案。比如河南孟州的产业聚集区,没有拆掉莫沟这个城中村,而是引入乡建设计团队进行修复,在重塑村庄面貌的同时,让城市发展更有质量。这样的案例启示我们,城市化并不是“毁村”运动。
城市化是一个综合性过程,其中土地是关键因素。纵观中国城市化进程,不论是早期政策导向的人口聚集,还是改革开放中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繁荣带来人口激增,抑或是如今多元的城镇化模式探索,解决土地问题都避免不了“征地一补偿一拆迁”的循环。轰鸣的推土机铲平一个又一个村庄,鳞次栉比的高楼越来越密集……据了解,近10年我国有 90余万个自然村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80到100个村庄在版图上被抹去。有的城市决策者,以城市化的名义,毫无顾忌,毫不留情,把城郊众多肥沃的田地 规划成楼盘,把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村庄夷为平地。当然拆迁的确让不少村民一夜暴富,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土地利益纠纷、强拆等粗暴行为、被迫上楼的无所适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城市化从高速推进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域的关卡。
拆字当头的确可以使城市短暂扩张,但损失的是城市长期发展妁潜力和质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各州就通过立法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注重郊区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以风景如画的郊区环境吸引中产阶级居住,更形成了城乡一体、多元互动的城市发展格局。不可否认,在尹国的不少地方还存在热衷于大广场、大马路、大高楼的城市化,导致的是“钢铁建筑、水泥路面,千城一面,正因如此,河南莫沟把 乡'村打造成城市发展亮丽名片的做法提醒我们,因地制宜做好城市规划,突出特色做好产业布局,乡村不仅不会成为城市化建设的“拦路虎”,更为城市建设注入新动力。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价值不容忽视。这种价值不仅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 愁”的精神诉求,也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反思,更是对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继承延续。多年以前,安徽徽州地区的乡村古宅被当地人视为无用的“废物”,不少在城市化进程 中被铲除,但随着对传统文化价值和再发现,当地从“破坏”变成“守护”,通过引入艺术家修复改造、区域村落整体规划,不仅让老宅子焕发了生机,更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宝藏。可以看到,日新月异的时代格局和不断发展的城市浪潮中,乡村依然有着存在的意义,不论如何变化,不变的应当是对价值的坚守和历史的敬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事实上,城市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并不对立,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实现“城市年生活更美好”目标 的同时,让乡村承载更多绿水青山和精神文化的期待,我们就能以高质量发展托举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编自沈慎《城市化不是“毁村”运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往推平村庄建设城市的做法将会被乡建设计团队修复箪塑村庄面貌的做法取代。
B.中国城市化要想得到高质量的发展,就必须解决土地利益纠纷、强拆等一系列的问题。
C.近十年,我国已有90余万个自然村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村庄消失的平均值将不断增加。
D.在城市化进程中,各地都以拆字当头,这不利于我们的城市保持长期发展的潜力和提高建设质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城镇化进程中推平村庄建设城市的常见做法,结合河南孟州的经验提出了观点。
B.文章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城市规划、乡村保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C.文章的第三段提到了河南盂州的经验,意在强调城乡一体多元互动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重要性。
D.文章的最后一段指出,城市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我们对乡村价值有了新的认识,但仍然无法改变城市建设与乡村争夺土地资源的局面。
B.安徽徽州对于乡村古宅从“破坏”变成“守护”,是因为当地对传统文化价值有了再发现。
C.在城市化浪潮中,乡村依然有着存在的意义,这主要是由于乡村有着不可替代的传统文化价值。
D.如果能够将城市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就有可能避免强拆文化乡村事件的发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湖北的曾国,不见于文献。一般认为,它就是史传中的随国。随国曾经是汉水北岸的姬姓国家中最强大的,是楚国北上的最大阻碍。《左传》和《史记·楚世家》都讲了楚武王三次伐随的故事,有趣的是,两部书的说法完全不同。

公元前706年,楚武王第一次伐随。《左传》写这一战的部分,算是散文名篇。不过写得像是一场辩论赛:楚国反省自己的战略,说我们应该放松对随国的进攻,相反提高随国的地位。这样,随国就会抛弃盟国而妄自尊大,然后我们就可以寻机下手了。随国方面,则有一位贤大夫大谈治国之道,尤其是提出“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的结论,堪称早期民本思想的典范。最终结果,是“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看样子随国还略占上风。

这些议论,《史记》统统没有。《楚世家》关注的是:这次事件之后,随国向天子转达了楚国想提升爵位的要求。一个诸侯国跑去向天子说这事,当然非常无礼,换句话说,随国应该是已经被楚国打怕了。

公元前704年,楚武王再次伐随。《左传》说,随国有奸臣有忠臣,结果国君只听奸臣的意见,被打得大败。但楚国也是倒霉催的,居然在战场把奸臣活捉了,于是觉得,这是上天要替随国治病(因为随国从此要听忠臣的了),可见灭随的时机未到,也就撤了。

《史记》则强调,这一年楚国得知了自己称王的要求被天子拒绝,所以这次征伐似乎是对随国办事不力的惩罚。另有个《左传》未提的大事件,楚武王宣称“王不加位,我自尊耳”,楚国从这年开始称王了。

公元前690年,楚武王第三次伐随。《左传》说:出兵前,楚武王告诉妻子:“余心荡。”他的夫人立刻做出判断,国君将不久于人世,但她又说:如果出兵没有失利,那么君王死在行伍之中,也是国家的福分。果然,楚武王在军中去世,但楚国的将军们秘不发丧,继续前进,以楚王的名义进入了随国,最终使随屈服。

《史记》又没有这些动人的细节,但交待了这次伐随的原因:因为尊楚为王,倒霉的随国被周天子叫过去数落,而这件事又让楚国认为随国背叛了自己,所以才发兵讨伐。

综合起来看就是,《左传》中随国是楚的劲敌,楚国用尽了计谋和武力,才将之征服。而《史记》里,随国只是一个夹在楚国和周天子之间的可怜虫,楚国不灭随,只是想留着它作为缓冲和中介,让他去和天子对话,比自己出面更方便而已,后两次征伐,其实已经不是收拾敌人,而是教训小弟。

讨论春秋的历史,学者们通常重视《左传》胜过《史记》。但这件事上,《史记》恐怕另有很有分量的史料。难得司马迁毫无讲故事的热情,却把三次征伐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梳理得非常清晰。而且,联系到后来的楚随关系,《史记》这种讲法显得更合理。

早有学者注意到,“楚国和随国关系在春秋中期以前,互相征伐,战争不已,而春秋中期以后到战国初年,忽然变得十分友好,几乎到了同呼吸共命运的程度。”就拿曾侯乙编钟来说,其中有一枚楚惠王送的镈钟。楚惠王为什么要给曾侯乙送钟呢?就有学者推测说,当年随国顶住吴国的强大压力,救过惠王的父亲楚昭王的命,因此惠王要对随国表示感激。

转变何以发生?按照《左传》很难解释。但如果接受《史记》的叙事,这个问题就无需费心了:因为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转变”,早在春秋初,随国就已经是楚国的仆从国,春秋中期以后,被调教得更加服帖了而已。

(摘编自刘勃《小国的生存之道》原载于2018年8月2日《南方周末》)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史记》记载,公元前704年,楚国不顾周天子反对,自立为王。
B.关于楚国三次伐随,《左传》的叙述充满了动人的细节,而《史记》则没有这些细节的叙述。
C.《左传》中楚随是劲敌关系,《史记》中楚随是大国与仆从国的关系。
D.如果按照《史记》的叙事,那么楚随关系后来的转变就不合情理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司马迁的叙事笔法和战国初年的楚随关系这两个因素,本文更认同《史记》的记载。
B.有学者提出曾侯乙编钟中有一枚楚国送的镈钟,这证明了楚随关系在春秋中期至战国初年好转。
C.本文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证明了《史记》中关于楚随关系的记载更可信。
D.本文引用了古籍史书的叙述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且让它们产生了逻辑联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楚国第一次伐随,《左传》借楚人之口,为读者讲述了“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道理。
B.按照《史记》的叙事,随国可以调解楚国与周天子之间剧烈的正面冲突,这正是楚国没有灭掉随国的主要原因。
C.《史记》把三次楚伐随事件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梳理得非常清晰,不符合《史记》忽视故事情节间联系的写作特点。
D.虽然《左传》的史学价值大于《史记》,但在楚伐随这件事上,《史记》给我们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史料。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代中国的科幻小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出于科学知识普及、为现实服务的创作。一些小说虽将时空延展至千年之后、宇宙之间,却仍然因为缺少对历史本质的深入观照而缺乏宏大感。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王晋康、刘慈欣、江波、阿越等人的笔下,中国科幻小说的时空维度才真正较为充分地得到了延展。从早期的《亚当回归》开始,到后来的《水星播种》《逃出母宇宙》等小说,王晋康科幻小说中的世界倏忽千年,动辄万里,故事中的人物或穿越到原始社会,或用星际冬眠的方式抵达遥远未来,通过这样的时空穿梭,站在人类文明史的高度思考基因技术、人工智能、太空开发等前沿科技对于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

除却广阔的时空维度,科幻小说独具的科学精神与科学美学,也让这一文学类型本身具有宏大的特质。王晋康说过,宏大、深邃的科学体系本身就是科幻的美学因素。要把科学之美在文学中表达出来,需要小说家兼具文学与科学两种素养。英国的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与拉玛相会》等作品,用流畅、极具画面感的文字为读者描绘出外太空极致的理性之关;刘慈欣的《地球大炮》里穿越地心向太空发射的地球大炮、《流浪地球》里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的地球发动机,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科技铸就的机器美学。同样是充满力量感和惊奇感,但与自然山川河泽的雄浑壮美完全不同,科学之美是一种融合理性美、秩序美和逻辑美的“人类世”之美,冰冷、肃穆而崇高。

科幻小说宏大叙事的另一个层面,即作为文学长篇叙事的宏大。首先是“叙事的宏大”。在科幻小说家中,王晋康、刘慈欣努力以科技文明为内核书写价值信仰,但是对科学的坚定信仰并不能够支撑起人的全部价值理念,只有有效地将科学精神与现代人本精神、人性探索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科幻小说的宏大叙事。在这方面,有些作品表现出科学精神有余而人本精神不足的缺陷。

其次是“宏大的叙事”。精神提得再高远,如果叙事能力跟不上,那么这个宏大叙事依然是有问题的。很多科幻小说可以轻易地把时空范围延展到星际之间、千年之外,但在基本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方面,仍然比较单薄、生硬,观念化的痕迹相对明显。而另外一些科幻小说,则是叙事技巧到位,对人性、人情的书写在某种程度上为主流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比如陈楸帆的《荒潮》,韩松的《地铁》和《医院》系列等,但这些作品因为价值观念问题方面的原因,又比较难以展开宏大叙事。或许正由于此,刘慈欣的《三体》才始终会让人觉得难以超越。

(摘编自詹玲《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宏大叙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中国科幻小说长期以来缺乏宏大感,就是因为中国科幻小说的时空维度没有真正得到延展。
B.科幻小说于宏大方面得天独厚,王晋康就认为宏大、深邃的科学体系本身就是科幻的美学因素。
C.科幻小说作为文学长篇叙事的宏大,其实就是所叙之“事”的宏大,是将科技理性与人文追求融为一体的精神高度。
D.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依然是科幻小说的基本要求,对人性、人情的书写可以减少科幻小说的观念化痕迹。
【小题2】下文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思路清晰,第一段论述科幻小说具备广阔的时空维度,第二段论述科幻小说独具科学精神与科学美学。
B.文章在论述科幻小说独有的宏大优势的时候,运用对比论证,说明了中外成功的科幻作家都表达出科学之美。
C.文章有理有据,特别是在前半部分,每分析一个角度都有具体的例子来论证观点,便于读者理解。
D.文章从科幻小说的“科幻”和“小说”两个层面分析了中国科幻小说的宏大叙事现状,层次分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晋康的《亚当回归》等小说,站在人类文明史的高度思考前沿科技对人类生活可能的影响,体现了对历史本质的深入观照。
B.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展现出一种融合理性美、秩序美和逻辑美的“人类世”之美,充满力量感和惊奇感。
C.韩松的《地铁》等小说虽然叙事技巧到位,但最终未能展开宏大叙事,可见其叙事能力还是有不足之处。
D.刘慈欣的《三体》,则克服了很多科幻小说叙事能力不足的缺陷,终于成为中国科幻小说的巅峰之作。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抱一把胡琴

司马中原

①这个年轻的汉子走在朝南的路上,他身后的家乡,烧成一片赤毒毒的大火。他牵着一匹可怜的小毛驴,驴背上系着行李卷儿和一双兰花布的包裹。他肩上的黑布袋里,竟然装着一把胡琴。

②背着胡琴逃难,算是比较少见的,他并不是流落江湖,以琴户口的琴师,只是一个扶犁扛耙的年轻农民,战争使他失去所有,只有这把老旧的胡琴,是他仅有的宝物。他清楚地记得,这把胡琴,是父亲使用多年的乐器,夏天夜晚,父亲坐在麦场边,对着繁星和月色,消闲懒散地拉着一些他听熟的老曲子,也都是十二月相思,叹五更,梅花三弄之类的,琴声低哑,他更有意地慢上半拍,让人听起来很想睡觉

③战争没起的时刻,乡野地上的日子,原也是那样缓慢的,没波没浪的,无惊无恐,除了日夜的交替,四季的轮转,显示出时间进行的痕迹外,夜来梦醒,连谯楼更鼓也难得听闻。父亲拉着琴,春天想夏,夏天想着秋,秋天又想着冬,琴音里有一些年华流水的喟叹,也有些丰收的盼望。不同的曲子,经他拉来,都有同样的味道,冬有炉火,瓮有余粮,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该是他最高的向往。七变那年,父亲把琴交到他手上,并且教他怎样拉琴,一把琴三杯酒,不饥不饿过一生,父亲在酒后这样说着,耕田种地的老人,哪还有旁的好想呢?……他喝醉了拉琴,琴也仿佛喝多了酒,听来醺醺然的,别有一种快乐的感觉,在他的记忆里燃烧。

④学着拉胡琴的日子,他是快乐无忧的,父亲说他拉得太浮快,不够厚实,心若不朝下沉,日后准是漂泊流浪的命。当时他真想到外面流浪漂泊,不愿被家宅的炊烟捆死在这里,好像跌落井底的蛤蟆,看天也只是锅口版的一个圆。镇梢茶馆里,经常有说书人,敲锣打鼓地在说些古早的故事,拉琴卖场的老瞎子父女,也会在那里唱出许多遥远的云烟,不论他们说些什么,乡角里的人听来,可都是新鲜热烈的,沙原、马群、罗列的刀枪、彩云般的旗阵,番邦女将与天朝小将对阵,那种武抢弄棒的同时,却又眉目传情的战斗,真实使人入迷。听到更多千里寻夫,灾荒离散的故事,品味着天外的忧愁也是好的,仿佛藉着那些,替生命添些重量,人究竟不是生翅膀的鸟虫,乐的飞掉啊!从那些似真似幻的戏曲中,他听过山如何的高,草原如何的广,江河湖海如何的奔腾汹涌,那使他难过起来,他学会用胡琴拉出梅花三弄,可怜他却没有看过梅花——村里没有人家种植它。

⑤这里的许多老人,一辈子没出过远门,他们最快乐的是聚在镇上饮酒,一边饮,一边彼此交换听来的经验,听到风沙吹人欲倒的塞外,美女如云的江南,他们就相互庆祝自己没有流落外方,否则连一把老骨头也捡不回来了……父亲是听多了他们的训诲,胡梢才花白,就反复把“老不去塞北,少不去江南”的谚语挂在嘴上,仿佛天外充满鬼妖魔,人只要一出远门,就有料不到的凶险等在前面,只有醉乡路稳,喝躺下了也有人扶你归窝。

⑥当时他虽是孩子,用胡琴拉出的,却都是这乡角落里一伙老人们的故事,喜悦中的醉,醉里的忧愁,从历史的长风里吹进人心的感受,郭子仪骑的是什么马?关王爷的胡子变不变白?也都是津津有味地谈到夜深露冷,这种天下本无事的闲愁,把他们一口来牙都嗑掉了

⑦年轻的流浪汉两眼茫茫地朝南走,大河上的风幡是移动的城墙,陌生是有气味的,一股扑鼻酸楚的气味,他歇在傍河的庄头,坐在石碾上啃着冷硬的干饼,并不见美如天仙的姑娘投给他迷死人的笑脸。他取下胡琴,想以琴声代酒,舒松一下长途跋涉的疲累,这才发现,琴弦已经断了,谁能拉响这无弦的琴呢?

⑧他回过头。怅望着来时的道路,再也看不见家山,家山被天脚的卧云隔断了,一夕的烽火,使他失去所有,成为上一代人最悲叹怜悯的浪人,在无边的陌生里漂泊着,忽然,他心里嘈嘈切切的涌动着乐音,仿佛他自身已经变成一把胡琴,在梅花三弄那些老曲之外,用记忆为弦,拉出一些新的乐曲。战云低卷着,许多安乐的梦境成为烈焰焚腾的战场,他发自生命的乐曲,有谁来听呢

⑨沙河般的道路,金灼灼的暖阳,车头和驴颈铃的喧闹声,烟草和皮革混杂的气味,那么热闹的赶集的记忆,烟般弥漫着。桑林上斜挂的新月,豆田里叫哥哥的喧鸣,五月榴花亮丽如丹霞,烘暖了他的心,还记得当时学胡琴,咿咿呀呀的抖着弦,在牛棚一角的草垛上,反复地拉给老牛听,谁说对牛弹琴来,老牛并不那么笨拙,他湿亮的眼里,也有着知音解意的温柔。

⑩经记忆的梭织,乐曲在他心中奔流。我要在更长更远的路上,为这把老胡琴换上新弦,他想。

【小题1】第②段划线句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④段中父亲说“日后准是漂泊流浪的命”,而“他真想到外面流浪漂泊”,父子两人对漂泊流浪的理解有何不同?
【小题3】第⑦段中“扑鼻酸楚的气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战云低卷着,许多安乐的梦境成为烈焰焚腾的战场,他发自生命的乐曲,有谁来听呢?”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小题5】对文章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开头描写一人、一驴、一把胡琴,背景是赤毒毒的大火,极富画面感。
B.父亲不管春夏秋冬地拉着胡琴,在琴声中寄托了对儿子快点长大成人的期盼。
C.乡角落里的许多村名整日过的是醉醺醺的,与世隔绝、自我麻痹的生活。
D.少年的琴弦已断带有深刻意味,意味着少年的梦想因为战火而被生生割断。
E.本文叙述特点是将少年经历的眼前的战火离乱与记忆中的安定和平相交织。
F.本文的语言表达比较平实简单,适合展现乡野在战火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
【小题6】从描写景物的角度赏析第⑨段。
【小题7】胡琴对于年轻的汉子来说,具有哪些独特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