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土地的密码

①一块土地在那儿,它不因主人的改变而改变了自己的成色。春种秋收,老了一代又一代人,四季轮回中,它依旧认真地供种子萌芽、生长,让庄稼结出一茬又一茬的果实。

②一片泥土被利器撕裂时,意味着又一场播种开始了。耕牛拉着木犁不停地奔走,大地被犁铧一梗一梗地翻起,阳光像母亲温暖的手掌,抚摸着大地被弄伤的肌肤,把和煦的晨风吹拂在伤口上,让鸟儿为大地的阵痛歌唱。

③敬畏生命般我敬畏所有的土地。家里曾有一份地契,早已发黄变朽,是从前我们家购买土地的契据。买的这块土地是板结的褐土,属于三类田,可就是这么一个被村民称为“鸭子屎”的土地,竟在地契上堂皇地写上了一级黄土。是卖地人的瞒骗,还是父亲的疏忽?要么是卖家与证人合伙欺骗父亲?后来我听母亲说,从前买卖土地都是这么写,不管是一级地二级地还是三级烂田,一律写成一级黄土,一是为了将来传给子孙时,显得上辈人有面子,家业殷实;二是为将来出卖土地留下好处,遇到不懂土地的,能多卖几个钱。听了母亲的话我哭笑不得。

④从此,再到这块田里收种,心里便生出许多不舒服的感觉。村里曾有几户人家放弃了在这里种粮食,只培育花椒树和杨树苗,收歉随天罢了。有一年,我在这里栽种了黄烟,没想到烤出的烟叶全是二级以上的金黄色的叶片,因为黄烟不喜大肥大水,越是旱田薄地长出的叶子才水分少、色发黄。这一年收获颇丰,让全村人羡慕眼红。我想,父辈们根本没必要装成财大气粗的模样哄骗后人,那究竟不是点石成金的幻术。说到底,他们还是没有读懂土地。

⑤土地就像一本厚厚的书,神秘而又充满力量。村里最懂得土地的要数郭其文,“种地首先要学会养地”,这是他经常挂在嘴上的话。每到冬季,河里的水下去了,郭其文就带着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到河里挖河泥。稀薄的河泥被他们一筐筐抬到岸上,散发出一种烂鱼糟虾的腥臭。大约半个冬天的时间,别人不是打牌喝酒,就是赶集听戏,郭其文一家人就在河里抬河泥。直到河里完全结了冰,他们才结束。

⑥郭其文家翻地从来不像其他人家那样使用耕牛,他认为只有让人的汗水掺进泥土里,庄稼才会长得茁壮。他经常说,种地不能图省事,没有汗水的土地还叫土地?春天刚到,郭其文就让家人用铁锨把土地翻起来。铲起来的泥土也不敲碎,就一锨一锨地排在那里,远看非常壮观,像张着翅膀就要起飞的大雁。然后,他们就把铲碎的河泥撒在翻起的土地上。直到大地回暖,那些泥土被春阳晒酥了,这时他们全家上阵,如同船夫背起纤绳,拉起一个大耙,从这头拉到那头,几个来回,把整个土地耙平了。整平的土地喧乎乎的,像发面馒头。他们这才开始整畦播种。村里人常谈论此事,怎么种个地就像伺候老娘一样,你再有功夫,还能种出金子来?奇怪地是,他家的地不光庄稼长得好,连野草也比别人家的壮实。他们家养了一群山羊,就用这草当饲料,个个膘肥体壮。结果就是郭其文家成为村里最殷实的人家。

⑦泥土所富有的力量,令长年陪伴它的人也常常始料不及,还会让能量在最需要的时候爆发,给无奈的生活以希冀。一位傍山而居的农夫,在一场洪水中毁掉了所有的土地,他望着满坡砾石伤心欲绝。这时,他看见了一株长在石缝中的高粱,它像一位执着的精灵,挺立在山洪肆虐的山野中,碧绿的叶片伸展着,仿佛要拥抱整个世界。老农被这株高粱惊呆了,多少年来,他耕种的一直是坦荡如砥的大田,对石缝里那么一点点可怜的泥土从来不屑一顾,更不会在那里下一粒种子。然而,偏偏就是这株在石缝中无意长出的高粱,给了农夫以昭示,他快乐地把一把把种子在空中高高地扬起,像挥写着一个个祈盼,让种子从空中落下的一瞬间,在砾石上跳跃着,到石缝中去寻找接纳它们的泥土。几天后,那些石缝中星星点点的泥土在砾石滩上捧出了绿油油的庄稼。要知道,庄稼是泥土最诚实的子民,从不敢辜负大地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只要有生的希望,就无所畏惧地生长,这也是泥土赋予庄稼的品格。

⑧当农夫在秋天收获成熟的高粱时,他用嶙峋的手指从石缝中抠出一捧泥土,孩子般地哭了。他双膝跪在砾石上,虔诚地给那些泥土磕了响头,说自己种了一辈子的地,却从没想到过泥土,总是认为种瓜结瓜种豆结豆,那是泥土应该做的,更看不起那些藏在石缝中东一碟子西一碗的泥土了,总认为那是派不上用场、上不了台面的杂碎。他现在明白了,一捧泥土与一片广袤的泥土一样的伟大啊!

⑨一位住在城里的老人,多年远离泥土,但他深知泥土的力量。退休后,他每天带着工具到马路上、楼道里收集通过多种渠道带进来的泥土。他把这些泥土装到花盆里,种上各种花草。他的做法渐渐被这个城市的人所知,于是,人们悄然形成了一股收集泥土热。当那些泥土在这个城市的阳台上、花圃里安家落户,由这些泥土供养的红花绿草就装点了整个城市,使大街小巷流溢着由泥土升华出的芳香。这些乘着风儿或沾附在行人、车辆上走进城市的泥土,莫非也像浪迹天涯的游子一样寻找自己的梦想?抑或如一位乡下老母亲想念城里的儿女,用这种方式来探望?

⑩一捧泥土能长出五谷,同样也可收获花香。有人把土地比喻为庄稼人的命根子,我不喜欢这个说法,应该说“泥土是人类的命根子”!没有谁能说得清泥土里蕴藏着的力量,如果一个人舍得花时间用心去理解土地的意义,并深深地热爱土地,那么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取材于孙成凤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不因主人的改变而改变了自己的成色 成色:土地原有的特点
B.那些泥土被春阳晒酥了    晒酥:晒得松而易碎
C.他用嶙峋的手指从石缝中抠出一捧泥土 嶙峋:坚硬并且强壮
D.上不了台面的杂碎 杂碎:不受重视的泥土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类田在地契上被写成一级田,买卖双方心照不宣,既为面子好看,又为今后出手方便。
B.“像张着翅膀就要起飞的大雁”既写出土地形状,还暗示其蕴蓄能量,为丰收做了铺垫。
C.村里的人感慨郭其文一家种地就像伺候老娘一样尽心尽力,觉得自己对待土地也应如此。
D.受长在石缝中高粱的启发,老农在砾石满地的地方播下种子,收获了粮食,度过了荒年。
【小题3】第②段描写大地的语言十分富有感染力,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赏析。
【小题4】第⑨段写人们收集泥土种花有何意蕴?请简要分析。
【小题5】本文题为“土地的密码”,文中通过多个事件揭示了它丰富的内涵。这些密码不仅体现在土地上,也体现在我们生活中。请解读文中的一条,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体会。要求:写出对密码的理解及在现实生活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1 04:07: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墓碑后面的字

在额尔古纳的野地,我见到一块特殊的墓碑。

树叶散落乡路,被马车轧进泥里。枝条裸露着胳膊,如同雨水中赶路的精疲力竭的女人。这儿的秋天比别处更疲惫。行路中,我被一丛野果吸引,橘色的颗粒一串串挂在树上,像用眼睛瞪人。我摘下一串看,正想能不能尝尝,脚下差点被绊倒。

一块墓碑,埋在灌木和荒草间,后边是矮坟。

碑文写道:刘素莲之墓。

荒地之间,遇到坟茔。我想不应抽身而走,坐一会儿也好。这就像边地旅行,见对面来人打招呼一样。坐下,不经意间,看到水泥制的石碑后面还有一行字:妈妈我想……

“想”字下面被土埋住,扒开土,是一个“你”字。这个字被埋在雨水冲下的土里。

我伸手摸了摸,字是用小学生涂改液写的。字大,歪歪扭扭,如在奔跑,踉跄,直至摔倒。写字的人也像小学生。

我转过头看碑正面,死者生卒年为1966—1995,活了29岁。碑后写字的人该是她的孩子。

这么一想,心里不平静,仿佛孩子的哀伤要由我来担当。她是怎么死的?她死的时候孩子多大?我想,她如果死于分娩,孩子也没什么大的悲伤,但不像这个人的情况。孩子分明和母亲度过了许多日夜。母亲故去,他在夜晚睡不着的时候,特别在黄昏——人在一天中情绪最脆弱的时候,大概常常想到母亲,我想,这恐怕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性。

儿时,妈妈不在身边,我特别害怕呼啸的风声和树梢夹缠,一阵阵起伏不定;害怕不停歇的夜雨;害怕敲门声,狗吠和照明弹——那时老有人放照明弹。

现在这个孩子比我害怕和忧伤的事情会更多。我和母亲仍然生活在一起,他的母亲远行了。在节日,在有成绩或挨欺负的时候,或者不一定什么时候的时候,他都要想起母亲。我仿佛看到一双儿童的眼睛,泪水沿着眼眶蓄积,满满的,顺眼角流下。他独自一人来到这里,写下:妈妈我想你。

“你”字被土埋住了,让人心惊。的确,“你”被黄土永远埋在这里,这是他家人早已知道却谁都无奈的事情。

我想的是,这几个字力量多么大,把一个人身上的劲儿都卸掉了。

人常说,颜真卿《祭侄稿》字含血泪,说书法家心境和艺境相合之时的惊心动魄。还说司马迁、方苞的文字含恨如石。墓碑后面的这句话,其孤兀也足以把人打倒。

如今词语泛滥,人们在使用汉字——不需要交费,不需要限制的资源时,尽量挥霍、歪曲、作假,这在网上和官样文章中随处可见。然而尊重文字的人还在,视它为心声,写字的时候会流泪。刘素莲的孩子或许正是流着泪一笔一笔写下这五个字。有人这么写字,是汉字的福气。

一位身居海外的中国诗人说:“不知为什么,我一看到‘沧海’‘中秋’这些汉字就想流泪。”为词语流泪,说明他的血液曾经融化过汉字当中芳香高贵的成分。

大树在风中呼吸,我走进邻近的村子,牧草一堆一堆金黄。农妇直起腰,看我进入哪一家投宿。我想的是,文字和周围的山川草木一样,因为真实而有力量。它们结结实实地钻进人的心里,做个窝呆下去,像墓碑后面那几个字。

【小题1】文章第二节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解释文中划直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这几个字力量多么大,把一个人身上的劲儿都卸掉了。
【小题3】说说文中划曲线的句子的作用。
【小题4】不属于作者认为的“墓碑后面的字”所表达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深意的一项是(  )
A.字为心声,只有为词语流泪才能感动其他人,使用汉字尽量挥霍,歪曲,作假是不可取的;
B.为词语流泪与这个人的真实而感人的经历有关,也与民族的特性(心理)有关;
C.由此引申出我们要善待文字,因为它是我们的精神归宿(精神的窝);
D.表达一个孩子对已故母亲真切的思念。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字大,歪歪扭扭,如在奔跑、踉跄、直至摔倒”,此一句含蓄婉转地表达了作者对孩子拙笨的书写状态的担忧。
B.“‘你’字被土埋住了,让人心惊”,是说妈妈永埋地下,想念妈妈却永不得见且无能为力,让人内心深为震撼。
C.文中例举颜真卿、司马迁、方苞意在说明并强调孩子的孤苦无助,进而写出了人世间人情的冷漠与世态的炎凉。
D.文中结尾处将文字与周围的山川草木作比,主要是想表明,文字因为记录了人 间真情而具有了感人肺腑的力量。
【小题6】文中说:“为词语流泪,说明他的血液曾经融化过汉字当中芳香高贵的成分。”联系自身的读写实践,谈谈你对汉字“芳香高贵的成分”的体察与感悟。不少于60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绿色发展理念的历史演变,也是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的。在原始社会,人们敬畏自然、崇拜自然力量。在农业社会,人们顺应自然,基本上靠天吃饭。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人们开始利用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激化了人和自然的矛盾。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进一步深化了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人们逐渐意识到,面对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文明,这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绿色文明,凝结了绿色发展的深刻内涵。与农业文明强调顺应自然、工业文明热衷于征服自然不同,生态文明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庄子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董仲舒天人合一观点认为,天代表物质环境,人代表调适物质资源的思想主体,合是矛盾间的形式转化,一是矛盾相生相依的根本属性。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强调人与大自然要和平共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绿色发展的目的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协调发展。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理论内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负荷脱钩,即经济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增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二是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其实质是使资源环境可持续成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
首先,实现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要让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负荷脱钩,增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这需要从加法和减法两个方面努力。所谓加法,就是寻求绿色发展导向的经济增长新动力,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的改善;所谓减法,是指经济增长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增加或少增加资源环境负荷。
其次,实现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要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使绿水青山真正成为自然生产力。当前在我国不少地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有的地区为了确保绿水青山,产业发展受到环境的限制,经济增长受到影响:也有的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增长,降低环境规制的门槛,吸引了一些环境污染型产业。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有些地方担心环保限产等措施会增加企业成本,影响经济增长。由此可见,绿水青山并不能自动成为金山银山。推动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必须解决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目标冲突:一是要兼顾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发展目标,二是要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摘编自石敏俊《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理论内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不同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这与特定社会条件下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
B.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生态文明强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和谐的绿色文明。
C.传统文化中天人合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对现阶段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D.要实现经济绿色发展,关键在于发展好经济的同时,使资源环境不受影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述了绿色发展理念的历史演变后,阐述了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B.文章在论述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理论内涵时,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层次清晰。
C.文章以绿色发展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立论前提,联系古今对中心论题展开有效论证。
D.文章最后从宏观角度,为当前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产生的矛盾指明了化解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既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又推动着历史上不同发展理念的演变。
B.上世纪90年代通过的《21世纪议程》深化了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识,生态文明理念由此得以确立,
C.从老子、庄子到董仲舒,无一例外把天人合一思想作为自己的基本思想,强调人对自然规律的遵循。
D.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并不意味着可因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经济增长,也不能只追求经济增长而破坏环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夜行列车

胡炎

漆黑漆黑的夜,列车像一条泅渡的鱼,游向看不见的远方。

疲倦像一只无形的手,合上了一双双沉重的眼睛。几个精力过剩的民工,脱下臭烘烘的鞋子,两腿交叉盘坐在座位上,饶有兴致地打着扑克。间或有列车员走过车厢,逡巡着那些睡意蒙咙的旅客,提醒他们看好行李。

她也困了,不时迷迷糊糊地打一个盹。身旁,老伴儿歪着头已经睡熟了,嘴角垂下一条黏亮亮的口水,偶尔咂巴咂巴嘴,似乎在梦里尝到了什么美味。

她撩起襁褓的一角,婴儿,酣酣地睡在怀中。

手机震动起来:“路上没堵车吧?”这已经是老黑第三次询问了。

“堵车”,这是只有他们才能够听懂的暗语。

“没堵,准点到。”她答得心不在焉。

仿佛怕婴儿飞了,她下意识地把婴儿抱得更紧了些。此刻,她与婴儿似乎融在了一起,婴儿那娇嫩的肌肤似乎与她密不可分了。

“况且——况且——”车轮与铁轨,反反复复地重复着这个词,“况且”什么呢?

似梦非梦,恍惚中她好像已经回到了家乡,那皑皑雪山下古朴而贫穷的山村,山上的寺庙里,梵音袅袅,木鱼声声。缭绕的白云间,回荡着天籁般的歌声。可是,那歌中所唱,她此刻居然记不清了。

漆黑漆黑的夜,列车像一只不安的鲸,狂躁地扑向无边的黑暗。

“哇”的一声,婴儿突然哭闹起来。、地-个激灵坐直了,掀开襁褓,婴儿的小睑通红通红。是饿了吗?可是,她的胸脯是干瘪的?她慌忙把备好的奶嘴塞进婴儿口中,但婴儿摆脱了,哭声越来越大,仿佛要把人心撕碎了。

“怎么了?”老伴儿也给惊醒了,有些紧张地问。

她茫然地摇摇头,突然若有所悟,拿手试下婴儿的额头,火辣辣地烫?

“天哪,孩子发烧了!”

老伴儿给这突然的变故搞得手足无措。旅客们纷纷醒来,那几个打扑克的民工扔下手里的纸牌,拿着仅有的一袋饼干簇拥过来。其他人也纷纷围拢上来,七嘴八舌地询问着婴儿的情况。

“没事,喂喂奶就好了。”老伴儿故作轻松地回答,一面向她使着眼色,示意她赶快离开。

她抱起婴儿,向大家讪笑着,贼一样躲进了卫生间。老黑的电话又来了,显然,他听到了孩子的哭闹声:“怎么回事?”

“孩子病了,烧得很厉害。”她的声音有些发抖。

“笨蛋,连个娃子都看不好!”老黑骂起来,“快捂住他的嘴!”

她哆哆嗦嗦地伸出手,捂在婴儿的嘴上。婴儿拼命地转动着脑袋,两脚狂乱地蹬着襁褓。她的心一阵战栗,手不自觉地松开了。

“怎么还没捂住,没用的东西!”

“孩子……孩子会憋死的。”不知为何,她的泪潸然而下,沿着深深的皱纹,冰凉地滑下面颊。

“他不死,大伙儿都得死!”老黑气急败坏了,“动静这么大,早晚得出事。给老子听好了,这单生意废了,把这鬼娃子给我隔窗扔出去!”

她愣着,像一截枯木。

“听好了,敢连累了老子,今晚就让你老娘上西天!”

她的头一阵荤眩,趔趄了一下,差点跌倒。她想到了卧病在床急等救治的老娘,想到了一脸苦相还在打光棍的儿子,想到这是人贩子老黑交给她做的第一单活儿,想到婴儿那痛不欲生的年轻的妈妈……

在婴儿已经沙哑的哭声里,她咬咬牙,狠狠地关掉了手机。

敲门声,一声紧似一声。她仰起头,长舒一口气,然后,打开了卫生间的门。她看到了旅客们关切的眼神,看到了面色煞白的老伴儿,也看到了神情冷峻的列车员和乘警。

她跪下了,嘴里只有四个字:“救救孩子!”

列车,停靠在灯火通明的小站,一辆120急救车,一辆闪着警灯的警车,静静地停在站外。

“老伴儿,回家了。”她说。

漆黑漆黑的夜里,她觉得自己像一只乌,穿过黑色的迷雾,飞向遥远的黎明。她真真切切地听到了萦回在雪山上的歌声:

圣洁的雪山啊

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我追逐着飘扬的经幡

回到梦中的家乡…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目中,“夜”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列车”是故事展开的动态场所,特殊的环境有利于营造特殊的故事氛围。
B.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面对生病的孩子,车上旅客十分关心,“老黑”却是冷酷无情。
C.“救救孩子”一语是小说的关键,它不仅表现出女主人公人性的复苏,也是使孩子转危为安、使主人公自己重返故园的关键。
D.小说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在环境烘托、彼此衬托中,完成了一组人物群像的塑造。
【小题2】请简要概括女主人公的形象特征。
【小题3】小说以歌词收束全篇,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年龄即七十岁,所谓“悬车”之年,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办理致仕手续。比如唐高宗时的张行成,是尚书右仆射,加授太子少傅。因为天旱,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于是上表请求致仕,高宗亲手书写诏书,不允许,反而赏赐宫女、黄金、器物等。但是,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到年龄便退,没有回旋的余地。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今年有多少官员致仕,报告方面,附有一个长长的名单,通常照章办事即可。以制度应付多数,这是基本方略。

有的大臣致仕,会获得皇帝的支持。唐太宗时期,尚书右仆射“战神”李靖以足疾为由

上表请退休,唐太宗表示支持,把李靖树立成一个知所进退的楷模,所有待遇不变,还赏赐绢帛千段,皇帝的御马两匹,还特意派人到李靖府上表达皇帝的关怀。可见,致仕制度在唐朝,对于中下级官员,多按照制度执行,而对于高官并不采取一刀切。对于退休官员的优待,突破制度的限制,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还有一种优待的办法是退休前提职,以更高级别的官职致仕,这样相应的待遇也得到了提高。

致仕,有时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开元十五年(727年),御史大夫崔隐甫、中丞宇文融与尚书左丞相张说矛盾不休,各自组织朋党展开斗争。结果崔隐甫免官,宇文融贬官,而张说致仕。甚至有的官员虽然已经致仕,但是还可能受到追究。

因为朝廷需要,致仕官更有起复的现象。苗晋卿在天宝末年以刑部尚书身份致仕。至德二年(757年),肃宗拜他为宰相,统领国务。安史之乱平定后,苗晋卿以太子太傅的身份再次致仕。第二年,皇帝又任命他为侍中(门下省长官)。代宗时,他最终以太保身份致仕。苗晋卿一生竟然三次致仕,是个特例。

唐朝官员的物质待遇主要是俸禄。俸是俸钱,禄是禄米。根据中央、地方和官品发放这

些钱米。禄米,按年计算,每年春、秋各发一次。

致仕官享受半禄,即一半禄米,同时给一定数量的赐物。致仕官如果住在地方,禄米等由中央出牒,所在地支付。到唐德宗时期,致仕官待遇有提高,即增加了料钱(唐宋旧制,官吏除俸禄外,有时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称料钱)的半额。如果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皇帝往往给官员普遍增加待遇,致仕官也在其列。唐玄宗、肃宗包括以后的皇帝,给予现任官提高待遇的一种途径是给现任官父祖授官,让他们享受致仕官待遇。到唐后期,代宗、德宗、宪宗等时代的大赦文,常常有这样的内容。

致仕官也会参加朝廷一些仪式性活动,唐朝明文规定,致仕官要回到原曹司,位在现任官之前。也许,这是致仕官们更加重视的规则。

致仕官就是现任官的未来,这是官场生态重要一环,健康与稳定的制度设计是重要的。老有所养是人们的合理期待,维护社会的稳定,相应的养老体系更是必备的。唐朝,官员致仕之后的待遇,属于社会保障的一部分,致仕官享受半禄半料是制度,享受俸禄全额不是制度,仅仅是皇帝特许的个别政策。

(注)①悬车古代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悬车之年”指七十岁。 ②牒中国古代官府来往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朝政府官员的致仕,通常都有退休保障,但等级不同,规定也会不同。致仕官享受半禄,后来增加了半料。
B.唐朝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年龄,即“悬车”之年,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行。
C.在唐朝,致仕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朝廷大员之间矛盾不休,有朋党斗争,就会有官员致仕,而致仕官员还可能受到追究。
D.以制度应对多数,是唐朝退休政策的基本方略。对于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通常照章办事即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朝对退休官员的优待,是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或退休前提职,让官员以更高级别的官职致仕,使相应的待遇得到提高。
B.由于朝廷需要,唐代官员致仕之后也会有起复的现象,譬如苗晋卿就先后以刑部尚书身份、太子太傅身份、太保身份三次致仕。
C.唐太宗时期,“战神”李靖以足疾为由上表请求退休,获得皇帝的支持,因为他是知进退的楷模,所以获得额外赏赐,所有待遇不变。
D.致仕官在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往往普遍增加待遇,现任官的父祖也可能因为要提高现任官的待遇而被授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朝官吏除俸禄外有时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称料钱。这种用钱币来计算、支付俸料的方式,说明唐朝的商品经济已比较发达。
B.唐朝的致仕制度,因等级不同而待遇不同,尤其对高级别的官员,全凭皇帝好恶,或给予恩赏,或草草处理,或再次起复。
C.相对于物质待遇,更受致仕官重视的应该是朝廷的某些能体现其身份地位的仪式性活动,他们可以回到原曹司,位列现任官之前。
D.唐代的致仕制度,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不仅最大限度的免除致仕官吏的后顾之忧,而且也激励了现任官吏为统治者尽忠效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意在___________

⑴我在讲了庄子心得之后,有人问我,“我离婚了,日子困难,该读什么书”,“我要高考了,我应该看哪段话”。这个问题孔子和庄子都回答不了,他们那个时代不知道现在的生活。读书并不是像有一本《百科全书》放在那里,我们一查就豁然开朗了。

⑵但读书可以使安定的生活锦上添花,可以是惶惑时候的雪中送炭,可以在遭遇困顿的时候,让我们的内心镇定而勇敢。当一个死刑犯人还在读书,那么他读书的用处肯定不是求职,可能就是为了带一份安定告别生命。

⑶读书给了我们精神生活上的储备。我把自己读书的过程,称为老牛吃草。年轻或有空的时候,我把自己懂的、不懂的书全部吞进去。当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坎坷、真正想到用的时候,就调出来。这就像反刍。说起来,我读书,读的数量不是最多,读的质量也不是最精。我读书只有一个秘密,就是我有反刍的功夫,到用的时候可以调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咀嚼之后,这一部分营养可以融入我的生命。所以对我来讲读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⑷一个人的阅读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中国古人说起读书,按照孔子的说法,就是“汝为君子学,不要为小人学”。何谓君子学,就是让我们更超乎功利一点,让我们所学的一切,更多的不要想着实用,而要想着修养。因为一个人,只有内心修养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了解自己在这个坐标系上的位置以后,你才不会有起起伏伏的欢喜或者沮丧。我觉得这句话今天仍然适用。今天的人们读书通常走向两个极端:一个认为读书太有用了,一个认为读书太没有用了。认为太有用就是读书能装饰、提升自己;读书无用论则认为读书无法解决一日三餐的生计,读之何用?其实这两种论调,都会让我们陷入一种功利。这种功利的心情,严重剥夺了读书之乐。

⑸读书人里面我比较喜欢陶渊明。我大概从四五岁开始读书,家长通常说陶渊明是读书的反面教材,大意是,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小孩子读书万不能像他那样马马虎虎,可我从小学开始就是马虎,至今也没有改变过马虎的毛病。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愈发懂得了陶渊明的境界。其实这是大人们的断章取义,他们只理解了陶渊明读书观“好读书,不求甚解”前半部分的意思,却忽略了“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妙处。读书的境界是什么,是读到两个字叫“会意”,就是先有所会,懂的不是字面的意思。不是考据一个典故,而是一种悠然心会,就是那种无言之妙,可以读到忘了吃饭的那种欢心。

⑹读书前,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先了解自己的迷惑,知道我们的生命需要什么,然后读书读到豁然开朗。这种阅读的境界,就太快乐了。最后可以带来一种状态,让我们在充满各种选择的时代,自己的心有一点定力。有定力之后,我们的选择就多一些依据。

⑺在我看来,惑与不惑是外在与心理的制衡。阅读不仅是一种生活的元素,也会改变我们生活的态度,让我们从急功近利中摆脱出来。让孩子明白,读书不仅仅是为升学,还与一个人的理想、人格,以及获得幸福的能力和开朗的生命智力相关。

⑻让我们在生命困顿的时候面无惧色,在生命从容的时候带有欢欣,一辈子能有更大的快乐,我觉得这就是读书的最大用途。

【小题1】本学期的教材中也有一篇启发引导我们读书的名篇,就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的《________》。
【小题2】第⑴段中提出问题的人,他们对读书意义的理解是_________。
【小题3】结合第(2)段内容,概括作者所说的“反刍功夫”的意思_________。
【小题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文中假设一个死刑犯的读书场景,是为了说明读书有使人内心安定而平静的作用。
B.孔子所说“为君子学”意思是君子之学是为了治国之大事,有着较高的境界,而不是为了狭隘的生存目的。
C.功利地看待读书是剥夺读书乐趣的罪魁祸首,所以读书最好没有目的,有什么就读什么。
D.作者体会陶渊明所谓“不求甚解”和“每有会意”的意思,是指读书只有领会文意,才能获得“欣然忘食”的快乐。
E.本文开头与结尾内容上呼应,引导人们明白读书的意义,很有现实针对性。
【小题5】结合全文内容,在标题横线中填入一个动宾短语,构成本文标题。
【小题6】古今中外有不少关于读书的格言警句,如“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汉·刘向)、“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清·涨潮)、“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俄·托尔斯泰)等,请结合你自己的读书体验,运用比喻或排比的修辞手法自创一句读书格言。(3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