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康百万传奇

风从门缝里进来,直往人的脸上扑、怀里钻。一家老小虽然都缩着膀子把自己藏在被窝里,还是给冻得瑟瑟发抖。隐约传来远处炸响的鞭炮,过年的味浓了,更衬托出家里的冷清。

康群山,还有他的老婆、儿子、小女儿,虽说都躺在炕上,一个个都睁大着眼睛,没有一点睡意,大白天不是睡觉的时间,这是其一,除了冷,还有饿,哪能睡得着?今年春上,天旱,麦子连种子都没收回;到了秋天,有雨了,却大得吓人,把庄稼给毁得一塌糊涂,颗粒无收。

儿子吸溜了一下鼻子,似乎闻到了邻居家传来的饭菜的香味,忍不住说道:“爹,我饿。”康群山刚想骂句“饿死鬼托生”的,听到小女儿说“我也饿”,他就把话咽了回去。

老婆说:“要不,你去康百万家借点?”

康群山叹口气,说:“今年已经借了康家八两银子、六斗麦子,一文一两都没还,咋再去张口呢?”

老婆又说:“每逢遭年馑,康家都要施舍粥棚,要不,我带孩子们去看看?”

康群山说:“今年是大年三十,人家不过年?这时候去,怕是不妥啊。”

这时候,忽然听到拍打柴门的声音,康群山不情愿地从被窝里爬起来,掩了掩衣襟,走过去打开了柴门——原来是掏烟囱的驼子。

康群山咂吧了几下嘴,说:“驼子,今年俺家不掏烟囱。”腊月二十三那天,他自己掏过了,通畅着呢。

驼子痞着脸说:“屁话,你家烟囱都不冒烟了,这不是堵了是啥?”

康群山张了张嘴,却不知道说什么才好。驼子没去看康群山的脸色,只顾瞅着烟囱说:“山哥,若是掏出东西,你该付费付费;若是烟囱里没有东西,我拍拍屁股走人还不中?”

话说到这份上,康群山没有拒绝的理由。也只是一袋烟的工夫,只听驼子叫道:“山哥,烟囱里还真有东西,怪不得不冒烟呢。”说着话,驼子从烟道里掏出一个小包裹。

连老鼠都不来他家光顾了,怎么会有东西呢?康群山心里咯噔了一下,紧接着,又咯噔了一下,咋给人家驼子报酬呢?一时间,康群山愁上加愁,上吊的心思都有了。

驼子从房顶上出溜下来,也不征求康群山的意见,把那个小包裹打开了。包裹打开的一瞬间,驼子,康群山,两个人都惊呆了,原来小包裹里包的不是破衣烂衫,而是一兜碎银子! 驼子查了查,不多不少,整整十两!

“山哥,这下你可过个肥年了。我拿走两文,算是报酬。”

等到驼子走后,康群山才回过神来,明白自己不是在做梦。康群山带上银子出门采购年货的时候,得知整个康店村,凡是跟他家一样情况的,驼子都去掏烟囱了,让人惊奇的是,他们的烟囱里也都藏有十两银子!

当天晌午,站在邙山岭的康百万,看到整个康店村家家户户的烟囱都溢出了烟,他的脸上出了笑意,对身边的驼子说:“好,你也回家过年吧。”驼子接过康百万给他的赏金,笑呵呵地走了。

年关已过。正月的一天,康百万走出家门,信步来到邙岭上。崖边的迎春花已经泛出了花蕾,杨树的枝条冒出了青青的胡须……岭上紧绷了一个冬天的黄土,因为暖阳的照耀而开心松弛开来,处处洋溢着初春的气息。

放眼望去,康百万发现,除了自家的农田里有伙计在忙碌外,周遭其他乡亲的田地里没有一点动静。不该啊!康百万看着大管家来顺,眼里充满了疑问。来顺本想隐瞒,此时不得不说了实话:“老掌柜,他们一部分人打算外出逃荒,一部分人指望康家救济呢。”怎么会是这样?康百万着实吃了一惊。他倒不是怕救济,他是担心乡亲们没了精神头,忙问来顺:“打春了吗?”来顺掐指一算:“老掌柜,后天立春。”

康百万从邙岭上下来,直奔县衙。看到康百万登门拜访,知县凌钺有点意外,一番寒暄之后,他憋不住了:“康掌柜,光临敝府,有何见教?”康百万简单把情况说一遍,然后拱手施礼道:“凌大人,一年之计在于春,看到父老乡亲还没行动,老夫着急啊。”

“这……康掌柜有何高见?”凌钺反问了一句。老实说,遇到这样的情况,他还真没辙。康百万说:“凌大人,再有两天就是立春了,依老夫之见,搞个‘鞭打春牛’的仪式,康家愿意承担一应费用,大人意下如何?”

在过去,立春这天,民间就有鞭春习俗,鞭牛是为了“提醒”牛,春天来了,该开始耕田了。人们舍不得鞭打真牛,就用泥造个假牛,然后挥舞鞭子对之抽打,让真牛在旁边看。泥牛肚子里会放上五谷杂粮,鞭牛过后,老百姓便捡拾地上的五谷,泥牛也被他们“瓜分”,拿回家埋在土地里,象征五谷丰登……当然,打春牛也是鞭策老百姓不要懒惰,应早早动手春耕。

凌钺想了想,说出了心中的困惑:“康掌柜,仅凭‘鞭打春牛’就能把老百姓的春耕积极性调动起来?”康百万淡淡一笑,蛮有信心地说:“老夫还有激励措施,今年的种粮亩产状元可获得康家的铜佛。”

“八丈佛?”凌钺睁大了双眼。外界传言康家供奉一尊八丈高的铜佛,曾有不少高手惦记此物,只因康家防范甚严,一直没有得逞。

康百万没有说话,但他的表情已经证明他不是在打诳语。

消息传出去后,立春这天,县城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格外热闹。

“鞭牛”活动开始了。知县凌钺左手扶犁,右手执鞭犁地开耕。他举着装饰华丽的鞭子抽了第一鞭,同时叫着“一打春牛头,国泰民安”;康百万接过犁和鞭子,抽第二鞭,一边说着“二打春牛腰,风调雨顺”;第三鞭由当地族长鞭打,一边打一边说“三打春牛尾,五谷丰登”的颂词……最终将一头土牛打得稀烂。牛肚子里塞满了一个个绣着“康”字的小布袋,此时都暴露出来。围观者一拥而上,争抢碎土和小布袋。来顺对大伙儿说,小布袋里装的是谷物种子;没有捡到小布袋的百姓可以到康家领取当年的种子。

随后,百姓天不明已经到了地里,天黑了还在地里忙着。

老天有眼,当年风调雨顺,大丰收。获得种粮亩产状元的不记得是谁了,但康百万确实兑现了当初的承诺,把他家供奉的“巴掌佛”奖励给了人家,没有八丈多高,只有巴掌大小。大伙儿哈哈一笑了之,没有人说三道四的。

年底谈起此事,来顺还有点不舍。康百万说,有什么舍不得的?比起救济,那点谷物种子根本就不是个事;至于“巴掌佛”,康家换来的却是平安,这是多少银子都买不来的。

(取材于侯发山的“康百万系列”小说)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从门缝里进来 溜:无孔不入,无法阻挡
B.每逢遭年馑     年馑:闹灾荒的年景
C.他的脸上出了笑意 漾:自然而然地流露
D.光临敝府 敝府:敬辞,对客人称自己的办公处所
【小题2】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群山一家四口,在年关之际,因一年的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处在饥寒交迫的境地。
B.驼子以能否在烟囱里掏出东西来决定是否收费,这体现了他一心为用户着想的服务理念。
C.知县凌钺采纳康百万建议,举办了一场 “鞭牛”仪式,旨在鞭策百姓积极投入春耕。
D.种粮亩产状元获得的奖品并非所期待的“八丈佛”,而是“巴掌佛”,对此人们没有意见。
【小题3】小说中的康百万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第一部分有明、暗两条线索。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对这一特点加以说明。
【小题5】小说第二部分写到了立春的“鞭春”习俗。在现实生活中,当二十四节气或农历节日来临之际,人们往往举办仪式或组织活动,以表达美好的愿望。请结合现实生活中或《红楼梦》《边城》《呐喊》等文学作品中的某一类似习俗,谈谈你对这类现象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3 12:47: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史记·孔子世家》),这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军事始终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强化军事史研究,对于推动整个历史研究,深化人们对历史现象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确实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就中国范围而言,军事往往是历史演进的最直观表现形态。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某种意义上便是一部军事活动史,抽掉了军事内容,就谈不上有完整意义的中国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军事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成为历史嬗变的指针。具体地说,最先进的生产力往往发源于军事领域,军事技术的进步在科技上呈现引导性的意义。《国语·齐语》记载的“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斸,试诸壤土”就表明军事技术的发展程度是整个社会生产力最高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尺。秦汉以降,军事技术的标尺地位仍没有丝毫改变,所有军事装备都是该历史时期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都起着带动其他生产领域工艺技术水平进步的重要作用。
历史上中央集权,首先是对军权的集中,这从“虎符发兵制’’‘‘杯酒释兵权”,到朱元璋以“五军都督府’’代替“大都督府”,清代设置“军机处”等制度的设置和行政措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国家的法律制度与规章,也往往是在军队中首先推行,然后逐渐向社会推广。从这个意义上说,军队是国家制度建设的先行者,军事在国家政治发展中起着引导的作用。至于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也几乎无一例外以军事为改革中的主要内容,如商鞅变法中“尚首功”的措施等,更是完全以军事为中心的全面改革运动。
就世界范围而言,军事史作为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无可怀疑的。西方早期的历史著作大都是军事史著作。与此相对应,军事史在历史学界,甚至整个学术界都拥有较高的地位,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中国军事学术思想,用比较规范与传统的概念来表述,就是中国古代兵学。所谓“兵学”,指的是中国历史上探讨战争基本问题、阐述战争指导原则与一般方法、总结国防与军队建设普遍规律及其主要手段的思想学说。它起源、萌芽于夏商周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独立的学术理论体系,充实提高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丰富发展于两宋迄明清时期,直至晚清让位于近代军事学。
概括而言,中国古代兵学主要包括历史上丰富的军事实践活动所反映的战争观念、治军原则、战略原理、作战指导等内容,其主要文字载体是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书、其它文献典籍中的论兵之作以及唐到清朝诸多文集中有关军事的论述、“汉中对’’‘‘隆中对”等由史籍所记载的历代政治家、军事家的军事言行等,它们共同构筑起中国古代兵学思想的瑰丽宝库。
(选自黄朴民《军事历史与兵学文化》,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历史上,与军队、战争有关的事情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争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焦点,是历史演进的外在表现形式。
B.中国历史发展中.军事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先进的工艺技术、优良的资源配置等往往最先使用在战争中。
C.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的强化、法律制度的完善、改革举措的推行等往往会与军事相关联,这说明军事与政治关系密切。
D.中国古代兵学是一种军事学术思想,是善于征伐的古代军事学家对战争基本问题、指导原则、治军原则等研究出的思想体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史与中国军事活动史不可分割,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有军事生活的渗透。
B.中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程度自秦汉始体现出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该时代的最高技艺都会在战争中使用。
C.军队是国家制度建设的先行者,国家制定的法律制度等往往会先在军队中实施,总结经验教训后推广到社会其他群体。
D.夏商周时中国就出现了与兵学密切相关的内容,但此时兵学没有形成独立的学术理论体系,在宋明清时兵学得以丰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事往往能最直观地反映中国历史演变发展的历程,如果没有军事内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变得残缺不全了。
B.在战争中使用的军事技术客观上带动其他领域工艺技术水平的进步,体现了战争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C.西方早期历史著作和中国的历史文献、典籍等大都涉及军事史,说明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军事史都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中国古代的兵学研究和兵学思想很丰富,兵学研究涉及战争观念、治军原则、战略原理、作战指导等,对它们的文字记载十分丰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变脸
季明
①庄希再次回到M城,是两年之后。
②庄希现在叫花脸,是个乞丐。脸上,甚至连没有毛发的头皮上,疤痕纵横。几个月前,在抗联与鬼子的一场战斗中,炮弹和大火,把他变成了这个样子。如今,M城里,再也没人能认出他。
③一进M城,他便不停地告诫自己,在这世上,庄希像一缕轻烟,消失了。但是,他控制不了自己的脚步,不由自主来到这个街区,在一个肮脏的角落,放下破铺盖卷儿,住了下来。
④他坐在地上,按捺住心跳,紧盯着对面的一幢房子。那里,是庄希的家,里面住着妻子,还有他八岁的儿子。
⑤他让自己慢慢平静下来,喃喃地说,你叫花脸,是个臭乞丐!就在这时,对面的房门,开了,一个漂亮的女人,牵着个小男孩,走了出来。他差点跳起来,但是他没有动,仍然摆出一副漠然的神情,看着这一切。
⑥两年不见,女人有些憔悴,面容隐含忧郁;而男孩活泼依旧,背着小书包,蹦蹦跳跳地走,现在,是上学时间。
⑦女人和男孩走了几步,忽然发现对面街角,比往日多了个乞丐,便停下,往这边看。花脸刚要埋下头,但瞬间,他觉得这么做,纯属多余,一颗心就往下坠。于是,继续用漠然的目光,与女人和男孩对视。
⑧女人微微皱了一下眉,紧紧牵住男孩的手,快步离去。
⑨两年前,庄希是M城地下组织的领导者,由于叛徒出卖,组织遭到了毁灭性破坏,而庄希则幸运地逃了出去。
⑩庄希知道,这幢房子、妻子和儿子,就是钓饵,周围有无数双监视的眼睛。只要庄希不出现,只要庄希不死,他们都还是安全的。
⑪寒风很冷,花脸捂起嘴,剧烈地咳嗽起来,咳出满眼的泪花。
⑫一连几天,他什么也没干,就这么坐在角落里,静静地地看着女人送男孩上学、接男孩回家……
⑬几天之后,花脸开始了行动。上级这次派他回来,就是要铲除叛徒,重建地下组织。在一个深夜,两名叛徒的头颅,高高悬挂在M城的城门之上。两个多月后,M城的地下组织,基本恢复了。
⑭每天忙活完,他就会回到街角,坐着,像一个懒散无助的乞丐。有时候,从对面房子里,飘来阵阵饭菜的香味,他情不自禁贪婪地吸吸鼻子,暗自咽口水。花脸庄希知道,妻子做的饭莱,会有多么香,现在真想再吃一口她做的饭菜。
⑮闻着这熟悉的饭菜香味,他忽然感觉,离家这么近,离亲人这么近,也是一种享受和幸福哩。
⑯但这样的幸福,却很短暂,不久,内部再次出了叛徒,花脸被捕了,受尽折磨,游街示众,押赴刑场,执行枪决。
⑰当行刑队伍经过这个街区,到达那幢房子时,一直安静的花脸忽然暴躁起来,疯狂地挣扎着,大喊,老子饿了,要吃饭!
⑱刽子手觉得,一个将死之人,死前讨口饭吃,也很正常,于是默许了他。
⑲这时候,女人和男孩正站在门前,愕然看着这一切。
⑳五花大绑的花脸,一瘸一拐地来到女人面前,喉头发堵,他想说——我是庄希。但他知道,绝不能这么干。于是,张了张嘴,他说,太太,赏口饭吃吧。
㉑女人有些惊惶。时至中午,家里正好有饭菜,她赶紧进屋,盛了一碗,递过来。花脸双手被绑,苦笑着说,太太,好人做到底,我想请小少爷喂我一下。
㉒女人天性善良,犹豫了片刻,终于,还是抱起了小男孩。
㉓虽然花脸笑容满面,目光温柔,而满脸的疤痕太恐怖、太丑陋、太狰狞,这让男孩很害怕。但在女人的一再劝说下,男孩终于还是接过饭碗,搲起一勺饭菜,小心举起,怯怯地递上前来。
㉔花脸赶紧弯下腰,伸长脖子,张大嘴巴,接住那勺饭莱,闭上双眼,细细地咀嚼,咀嚼……咽下去,然后,又睁开眼,咂咂嘴,说,香,真香!
㉕几口饭喂下去,男孩不怕了,再盛起饭菜时,先放到自己嘴边,鼓起腮帮,轻轻吹凉,这才送进花脸的口中。突然,男孩发现有几滴水一样的东西,跌落在碗里,他惊呆了,再次害怕起来。
㉖红着眼睛的花脸,做出个顽皮的表情,说,小少爷,这辣椒……真够劲儿!
㉗这碗饭,花脸吃得很慢,每一粒米、每一片菜,他都仔细地咀嚼品尝,之后,才恋恋不舍地吞进肚里。
㉘吃完饭,花脸目不转睛地盯着男孩,半晌才说,吃了这碗饭,一切都值啦!说完,他挺起腰身,昂首,转身而去。
㉙女人抱着男孩,怔怔地看着花脸的背影,倏地觉得心里一阵莫名其妙地刺痛,刀割一样,令她几乎喘不过气来。
㉚花脸走在街上,看着两边的人群,突然,铆足一口气,大喊了一声:没想到M城的饭菜,真是香啊!
㉛多年以后,男孩长大,常问女人:我爹怎么还没回来,我真想见他一面,一面也好啊。女人捂着嘴,眼泪曲里拐弯地奔流下来。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一开头就交代了花脸的相貌,两年间相貌发生的巨大变化能很好地引发读者一探究竟的兴趣,而且为后文故事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B.“一颗心就往下坠”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了花脸怕被妻儿认出但又想到自己面容尽毁,妻儿再也认不出来的痛苦心情。
C.小说的倒数第二段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以“没想到M城的饭菜,真是香啊!”的感叹表明自己不是M城的人,为妻儿提供最后的安全保障。
D.庄希细嚼慢咽的吃饭过程表现了他对妻儿的留恋眷顾之情,他机智巧妙地掩饰了内心的激动,决绝地走向刑场,表现了他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精神。
【小题2】请简要概括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小题3】这篇小说以“变脸”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请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思想三个方面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出版业、教育业广义知识付费的概念,本文中的“知识付费”主要指将知识信息加工为产品、服务并将其通过互联网售卖的行为(即狭义的知识付费)。
互联网时代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被采集、被发布、被传播,消费者面对的信息数量呈几何级增长。但是,面对海量信息,人类的思维模式还远未达到能够自如接收的程度,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紧张心理,被称为“知识焦虑症”。同时,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都会加强这种焦虑感,而这种焦虑往往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学习意愿。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大量碎片化的时间需要被有效利用以获取知识信息。目前知识付费领域主要分为内容平台与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前者提供专业生产或用户生产的内容供消费者购买。用户生产内容的平台,普通用户也能够以自身掌握的知识实现变现。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则是为内容平台或有变现需求的自媒体人提供技术支持。
相比传统的出版业与教育业,移动互联网时代兴起的知识付费领域因其参与方减少,制作周期大幅缩短,因此内容生产者的获利周期也随之缩短。此外,知识付费能够为内容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率,助其扩大收入规模。

材料二:
据有关数据,某知名知识付费产品在2016年10月单月收入超过1800万元,达到峰值。有观点认为,知识付费实则是在满足人“好像是在获取知识”的虚荣。有用户认为,买了一门课之后,才发现这门课的内容没什么深度。报道显示,上述知名知识付费产品除在2017年3月和下半年开学季成绩有回升外,其他时段的单月参与人数和单月收入都在下滑。(摘编自胡宁、张均斌《知识付费,2018年将是怎样的姿势》)
材料三:
2016年以来,知识付费呈火爆趋势。2017年8月,知识付费用户超过5000万,但据了解,当下,消费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持续学习和付费的用户少之又少。在知识需求方面,终生学习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持续为知识付费的习惯有待形成;在知识供给方面,提供的内容或方法不对路,学一次就不想再学了。
在互联网刚刚普及之时,多数内容是免费的,付费内容似乎天方夜谭。而现在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按服务使用来收费。其实,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高级的业态。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中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给用户提供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如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姜奇平《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付费内容平台不仅可以让提供专业知识的特殊用户获得收益,也可让普通用户通过自身掌握的知识获得收益。
B.2016年,某知名知识付费产品在知识付费方面的收益有突出表现,但2017年,单月参与人数和单月收入总体上呈现下滑趋势。
C.消费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能持续下去的人不多,关键在于消费者自身建设不足,如终生学习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
D.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的业态,知识服务收费是高级的业态,在我国,前者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知识产品业态发展不够充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狭义知识付费项目的完成,既需要知识内容的制造者,也需要知识付费的消费用户,还需要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提供服务。
B.与传统意义上出版业、教育业的知识付费的概念不同,狭义的知识付费,主要指通过线上或线下售卖加工过的知识信息产品、服务。
C.网民在课外、工作外的学习,对音频类、视频类知识付费产品的兴趣呈增长趋势,而对文字类知识付费产品和线下论坛讲座的兴趣不高。
D.知识付费的发展方向是向知识服务业发展,帮助用户解决问题,通过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等,使客户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
E. 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的发展,让人们因生活节奏的加快,大量碎片化的时间需要得到有效利用以获取知识信息成为可能。
【小题3】知识付费火热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我国各类真人秀综艺栏目的发展呈现出井喷状态。然而,由于栏目扎堆,同质化现象严重,风格雷同,一部分作品缺乏质感、灵性和情怀,格调低下,大有走向“愚乐”之途的不良趋势。有的栏目重形式而轻内容,重经济效益而轻社会效益,这种创作观念上的误区严重制约了栏目文化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发挥,使其日渐成为粗制滥造、营养匮乏的快餐文化,消耗着观众的观看热情。此外,不少栏目大量购买国外版权,“拿来主义”盛行,由于国内外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不同,国外栏目模式的综艺在国内市场遭遇“滑铁卢”的例子不少。在这种“泛娱乐化”的背景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类栏目异军突起,实现了口碑和收视率的双赢。

针对键盘输入代替手写给现代人带来的“失写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栏目组做到了先觉、先行、先倡,以“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为栏目定位,发起“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行动”,从而唤起国人的汉字情结,传播汉字文化,促进全民参与。《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味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打造“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使得阳春白雪的诗词文化由小众走向大众,让观众邂逅更多的“诗”与“远方”。《朗读者》以访谈与朗读结合的形式,以文化与情感融合为基础,赓续传统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重新点燃国人的文化热情。黑龙江卫视播出的《见字如面》用“极简主义”压倒了大制作、大场景和大舞台,在信息爆炸时代,重温那些尺素寸心的诗意和暖意,彰显了情感之美、文字之美、哲思之美。有网友盛赞这类文化栏目为“综艺栏目中的一股清流”。这类淳朴淡雅栏目的走红,看似出人意料,实则情理之中。正如清华大学教授尹鸿所言:“当下以‘快节奏’和‘浅思考’为特点的综艺栏目盛行,‘缓慢’和‘深度’极其缺失。”文化类栏目的出现正好迎合了时下“文化修复的”的需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文化焦虑”,唤起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电视媒体人遵循“极致思维+匠人精神”的创作态度,打破僵化思路,创新模式,精耕内容,开发原创,打造出有筋骨、有温度、有力量的精品栏目。这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的一次深情关怀与回望,也是纠偏“娱乐至上”的社会现状的一次有效探索,更是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彰显了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为综艺栏目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方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重形式而轻内容、重经济效益而轻社会效益的综艺栏目已成为营养匮乏的快餐文化。
B.各种“泛娱乐化”栏目的出现,促使《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类栏目异军突起。
C.《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栏目的“缓慢”是指创作过程缓慢,便于充分准备。
D.“快节奏”“浅思考”的综艺栏目的盛行是社会“文化焦虑”的表现内容之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是从当下各类真人秀综艺栏目缺乏营养、没有深度、粗制滥造、只求经济效益的不良倾向切入的。
B.文章第二段具体就四个代表性栏目进行评述,是为提出文化类栏目应当追求“缓慢”与“深度”的观点蓄势。
C.文章以网友的盛赞和清华大学教授的观点论证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深情关怀与回望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D.文章遵从了从某一文化现象到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思考,继而提出对这类文化栏目的深度思考的思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真人秀栏目扎堆,同质化现象严重,风格雷同,所以极容易成为营养匮乏的快餐文化。
B.如果能够考虑国内外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引进的综艺栏目就有可能免遭“滑铁卢”。
C.阳春白雪的诗词文化借助《中国诗词大会》这一栏目,由小众化走向了大众化。
D.只有打造更多的能纠偏“娱乐至上”的文化类栏目,这类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才能不断深化。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落在父亲生命中的雪

熊荟蓉

①“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②这是新疆作家刘亮程在《寒风吹彻》里的一段话,它催生了我潜藏的泪水,将我带进那久远的艰难岁月,也让我分外清晰地看到了那些落在父亲生命中的雪。

③查出心脏病和高血压时,父亲才三十出头,那时我刚上初中,我每周都要穿过四五里长的田间小路回家,带一罐头瓶腌菜和五毛零花钱返校。

④开学不久后的一个周末,我回到家,意外听到母亲边哭泣边说:“你这病要长期吃药,又不能负重,卖棉花的白条不晓得哪天能兑现,我看就让蓉儿去学裁缝吧。湾子里就她一个姑娘在读书了……”

⑤父亲的声音干脆利落:“蓉儿聪明,是读书的料,这话以后不要再提。我这病一时半会儿也不会要,咱们悠着点,日子能过得去的……”

⑥我装作什么也没有听见,径去厢房找饭吃。只是后来在返校时,拒绝接受父亲递过来的五毛钱。父亲没有勉强,他默默推出自行车,送我上学。

⑦乡间土路,逼仄坑洼,一边是水沟,一边是田地。父亲车技不佳,我在车后座上摇晃,提心吊胆。

⑧过谭湖段时,猛一阵颠簸,父亲和我连人带车翻到田里。我只是被稻草扎了一下,并无不碍,父亲却歪在车下,挣不起身子来。

⑨在我的帮助下,父亲才重新站起来。他拍拍身上的泥土,有些尴尬地笑了笑,随即提出要我坐在车上,他继续推车行进。

⑩我说学校快到了,你先回去吧。他没有坚持,叮嘱我好好念书,就调转车头。

⑪绚烂的夕阳余晖中,他摇晃在自行车上的黑瘦的背影,显得那么单薄而苍凉。我不忍看第二眼,铆足劲儿朝学校奔跑。

⑫回到学校,在书包的夹层里,我发现了被刻意藏着的五毛钱。每周的这五毛钱,是周来补充维生素的。

⑬那时候,我们自己淘米,用铅盒炖饭吃。下饭的菜,就是从家里带来的酱萝卜、洋姜、霉干菜之类,条件好点儿的学生,可能会带些榨菜炒肉,干鱼什么的。父亲说光吃腌菜不行,要我打点青菜,补充维生素。⑭五分钱一个的青菜,我本来就舍不得买,这时更不会了,我的零用钱都花在买纸笔和蜡烛上。晚自习下课后,教室就停电了,还想学习,就只能点蜡烛,一支蜡烛八分钱,能点两个晚上。

⑮直到现在,我都记得蜡烛那淡淡的熏香味,记得镜子里那黑黢的鼻孔眼,记得考了好名次后老师那高分贝的表扬,记得同学们不无羡慕嫉妒的眼神。

⑯说到底,那时我更沉浸于小我的感受,并深以自己的刻苦努力为荣。当我朝着自己的目标坚定奋斗的时候,我看不到落在父亲身上的雪,那沉甸甸的雪。

⑰又一个周末回家,见到一脸苦相的大舅正在堂屋里跟父亲说着什么,之后,父亲折回房里拿出一张条子交给他:“这是150块,你先对付一下。以后,再不要赌了……”

⑱大舅走后,母亲嘟哝开来:“我们的日子都愁得没有法子,你倒是会做好人,给他钱,丢到无底洞里……”

⑲父亲沉下脸。“你忍心看着你兄弟被别人下胳膊下腿吧!他求到我们这里了,总不能让他空着手回去。”

⑳然而,父亲的不忍,终是将自己拖进了更深的冬天。那时候,除了田地的收入,再没有其他来钱的途径。家里意外支出的这150元钱,只能通过精打细算、节衣缩食来弥补了。

(21)那一个秋冬,我们连红薯和甘蔗都没有吃足,更不用谈鸡蛋和面饼了。所有能换钱的东西,都被父亲打进了算盘。我晓得父亲是怎么让全家渡过难关的。

(22)有一点可以肯定,父亲没有向别人借钱。

(23)父亲外表瘦弱,骨子里却硬气得很。他一生都没有向任何人借过一分钱。家里造了两栋房子,都是把材料和钱攒齐了才开工。对家庭事务,他长计划短安排,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后来,即使因病下了辞世的决心,也是把自己的丧葬费用凑够了才出发。

(24)父亲总是说:“节省要从坛子口开始。”意思是等一坛子米快吃完了,再节省就没有用了。所以,我们吃过麦米粥、杂粮焖饭、高粱粑子,但我们家的大米缸,从未空过。我们穿过补丁缀补丁的衣裤,但我们的冬天,从未挨过冻

(25)我们生命的每一抹暖阳,每一缕清光,其实都是父亲用孤独的雪擦亮的。现在,当我为了给儿子买房,而甘愿长年累月地躬耕匍匐(在格子里),每天忍受十几个小时的煎熬时,我总是想起父亲,想起他为我们所默默承受的苦,那些不曾诉说的累,那些悄悄化掉的冰……

(26)父亲,一直都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独地过冬。落在他一生中的雪,今天,终于被我看见。

【小题1】结合全文,分析标题“落在父亲生命中的雪”的含义与作用。
【小题2】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用刘亮程作品的句子,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第13、14、15段是写“我”的校园生活片段,似乎与“父亲”无关,可否删去?
【小题4】赏析第24段画线部分句式的表达作用。
【小题5】分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