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溯源

有一种鲑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成熟之后,又成群溯流而上还归河源,在那里交配、产卵,力竭而亡。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挠,鲑鱼总是舍命克服。有时溯至断岩,便从水中腾跃入空,直到跃越岩上的河段,继续溯流归源,回到原产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传递了生命的使命。第二代孵出后,幼鱼又重复着同样的出海、溯源和回归。

我从电视上看到有关鲑鱼的报导,真是看得我惊心动魄。到底是什么促使鲑鱼回归呢?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记得古诗上有两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胡马来自北地,不管身在哪里,也能从风里去辨别来处方向。越鸟来自南疆,不管栖于何枝,也能从光热中感认原乡。

人呢?人又何尝不然?

人类文明中的考古、史学、族谱、传说……不也都是溯源寻根的措举吗? 人的形体,不管在地球上迁徙流离得多远,人的心灵,总要回溯时间长流,让精神归本还原。

人类在精神上的回溯,不能只凭本能上的感受,而须通过历史、艺文、习俗,甚至生活记忆的文化潜流,去汇合命脉中的远源。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这种寂寞原也是驱促一个漂泊者反省回顾的基本力量。没有那种驱促的力量,一种文化,一个种族,会很快在浩瀚人世汪洋中消失。

曾经在一个宴会里,听一个朋友高谈她游访俄国,为一位俄国老太太带回一份礼物的情谊。她在俄国买到这份小礼物后,用一张日常俄文旧报包裹起来,回到美国后,送到俄国老太太手中。八十高龄的俄裔老妇人,一眼看到数十年也不曾见到的俄文报页,礼物尚未见到,先哽咽啜泣起来。俄文报对她而言,代表的是乡土信息,冲激着她命脉中的文化根源,封装了数十年的乡愁,一下子崩溃泛滥起来。

我自己也曾经有过那样感情泛滥的经历,那年,在重庆乘船渡三峡去宜昌。汽笛鸣起,船起碇开航了。船速渐紧,但见山城倒驰,青山后移,江风呼啸中,历史山川,浮沉眼底。一时,诗的长江,地理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那样一种浑浊浩圆的情感,将我淹没。我伏在船栏上,久久哽咽,不能自已。那一刻,我是长江,我是中国,我是那鲑鱼,跃万里河海关山,回溯了本源。

有一个朋友,去大陆旅游,游山玩水,看古迹,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触。他很奇怪自己的冷漠。直到有一天,他在故乡一座花园中,沿一条石径独行,踩着转折处一道月门时,一阵桂花香,隐约扑鼻。忽然间,他双眼含泪。当年,桂子飘香的季节,老祖父,肥蟹一碟,老酒一壶,灯下独酌。幼小的他,站在桌边,,踮起脚,为祖父斟酒,听祖父说些掌故。海外数十年汲汲,他不乏物质上的丰盈,事业上的成绩,就是无法体验什么是满足与宁静。故园小径,一阵桂香,勾起儿时往事,勾起文化的失落感。

海外的侨民,从中国带来宗祠的传统,自身的命脉便和宗亲远源相续,透过文化长流,便超越时空,连系故土,侨乡也就是故乡了。

我们这一代呢?东迁西徙,移居西土,已无宗祠的归属,就像脱离大海的鱼,没有河源可溯了,只有相濡以沫。

我们的下一代呢?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两句古诗“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因为两者表达的主旨是相同的。
B.文章第3自然段以设问和反问在文意的递进中完成了过渡,结尾又以发问的方式收束,使文章意味深长。
C.文章内容丰富,线索分明,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失落文化根源的隐忧。
D.文章情景并茂,以小见大,细节丰盈、精当,成功的营造出了浓郁的文化认同感。
【小题2】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人类的归本还源跟鲑鱼的“回归”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题3】请分别说明以下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⑴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
⑵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3 06:47: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凤凰城的晃哥

李燕燕

晃哥在凤凰城小区门口接我,手头托着一杯浓的发黑的茶水。

“放心,这不是给你喝的。”看我一上来就盯着他手上的这杯东西,晃哥一边解释一边接过我手头沉甸甸的年货,“我说,燕子呀,你莫再拿这些东西了,一则显得客气,二则腌烤食品得少吃,对身体不好,你也要注意哦!”小区很大,正月时节,花坛里尽是粉红粉红的望春杜鹃。凤凰城才建起两年多,据说里头所居住的,绝大部分是在主城打工挣钱的农民。凤凰城户型在100平方米上下,处在走高速到主城100多公里的区县,房价倒也不贵。逢年过节,进出小区的是络绎不绝的私家车,可以看见一辆红色的小轿车缓缓停下,车门打开,一个顽童跳下,脸上分明带着乡野寒风吻下的粉红,兴致高高地啃着一块金黄的粑粑。晃哥是我的亲戚,在重庆城经常走动,听说我来区县办事,打了几通电话非让我到他新家坐坐。

“转头就到。”走了两分钟,晃哥在一株山茶花树跟前停下。这株半人高、满是花苞的山茶在周围矮小杜鹃的包围下,别致而突出。晃哥拧开杯盖把茶水都倒在这株山茶的根部,“我关注的一个养花公众号讲,隔夜茶浇花最好。好看吧?这花是我在重庆江北洋河花市买的,买来才觉得屋里头阳光不得行,干脆就栽外面,大家都可以欣赏。”“按键手机也有微信功能了?”我很惊讶,“我早就把那个一来电话就响震天的老人机给扔了,新买了个苹果电话,儿子拿微信支付赞助了4000。”晃哥盖好杯盖,从上衣夹克兜里掏出那个大家伙,“咱俩加一个?”

晃哥家是四世同堂,很是热闹,晃嫂在厨房里为午饭忙碌,怀着二孩的儿媳妇往客厅端着洗好的水果。阳台边停着一辆旧了的嘉陵摩托,锈蚀的铁皮让人想起它曾稳稳地踏过乡村冬雨的泥泞,把农民工一年的收获与幸福带给田埂边翘首以盼的亲人。

二十年前,也是正月间,晃哥是木匠,做的整套结婚家具卖得了一小叠花花绿绿的钱。“那天是正月初六,我妈请客。”二十年后晃哥依然记得那一天。那天中午,跑着鸡群的院坝里,摆着晃哥亲手打的挤一挤能围坐10个人的大圆桌,桌子的正中,是一碗切得有巴掌大小半肥半瘦的腊肉,亲戚朋友吃得很欢,聊着晃哥的能干,早上的木工活又收到钱了。“我要去重庆城打工。”晃哥突然停下筷子,大家听明白了也停下筷子。“去重庆干吗?上回陪堂客去重庆城头大医院看病,下雨,医院外头的路坑坑洼洼,泥泞得跟我们乡头差不多,馆子头流出来的脏水臭得发紧。看起就不像个大城市。”

晃哥是正月初十离开家的。他个子小,怀抱一坨铺盖脸盆坐着别人的嘉陵摩托到县城,又从县城坐了四个小时的车颠簸着到主城。

来主城的第四个年头,晃哥买了一辆高大的嘉陵摩托,后来常常骑着它回区县。“其实,当年坐着别人的摩托离开村子,就觉得这家伙太帅气,赚到钱一定要买一辆!”

直辖市在发展,晃哥很自豪,他指着宽敞道路边一栋栋花园洋房,对念大四的儿子讲:“看,这些房子都是老爹我装修的,将来咱一家子就在城里扎根了。”晃哥的女儿大学毕业就留在了主城,是一家合资公司的白领。晃哥给儿子说道时,儿子不吭声,等到大学毕业,这小子坚决要回乡去养牛养鸡。“敢情我供你上大学就是让你回去当农民?那你不如初中都不读直接当农民省事!”晃哥很生气。“爸,话不是这样说,新农村新农业正吃香,政府政策支持,百姓菜篮子需要。广阔天地,学以致用,大有可为嘛!”儿子说话很溜。儿子和女友回乡创业那年,主城到区县的高速路修通了,100多公里的路1个小时就能到。眼见儿子儿媳养的牛呀鸡呀一批批出栏,顺着高速路网运送到各地,晃哥几年间提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再后来,晃哥晃嫂也从主城回到区县,帮着儿子打理养殖场。

“吃饭喽!”说话间,晃嫂从厨房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蒸鱼,“鱼要弄得清淡才有营养”。“等下,莫着急,先拍张照,待会儿好发个朋友圈。”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描写晃哥在凤凰城小区门口接“我”,表现了晃哥非常热情又随意,责怪中又满含关心。
B.第二段的“据说”二字,说明“我”对凤凰城的住户身份有点不太相信,但从车上下来的顽童又使“我”相信了。
C.文章第四段写阳台边停的一辆锈蚀了铁皮的嘉陵摩托,并产生了一些联想,自然引出下文对晃哥进城打工经历的回忆。
D.城市的发展让晃哥很自豪,晃哥对读大四的儿子描述未来一家人留住大城市里的愿景时,儿子当时不吭声,是心里有另外的打算。
【小题2】文章写了晃哥一家哪些变化?请简要归纳概括。
【小题3】有人说最后一段可删去。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谓家国天下,乃是以自我为核心的社会连续体。每一个自我都镶嵌在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之中,从自我出发,逐一向外扩展,从而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

中国的古代社会政治关系,不是用以契约为核心的法来调节,而是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构成基本的社会框架。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来自西周的分封制。天子封诸侯为立国,诸侯分封土地和人民给卿大夫为立家,进而形成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度。所谓家国天下,就是由这种宗法分封制联为一体的卿大夫、诸侯与天子。天子代表天下(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国),诸侯代表列国(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卿大夫代表采邑(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家乡);家国天下之间,通过层层分封与效忠而形成血缘——文化——政治共同体,既是亲戚,又是君臣,如同一个大家族。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但家国一体却在大一统的秦汉体制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到汉武帝之后,法家的郡县制与儒家的礼乐制合流,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宗法家族的父子、夫妇伦理与国家的君臣之道高度同构,王朝的政治关系是家族伦理关系的放大,伦理与政治高度一体化。

家国与天下,是肉身与灵魂的关系。天下代表了至真、至美、至善的最高价值,这一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通过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肉身,这些制度是由将伦理与政治合为一体的名教、典章制度和风俗组成,由此,天下价值不远人,就在人间的礼法秩序与日常生活之中。离开了家国的肉身,天道将沦为无所依傍的孤魂。另一方面,宗法秩序的正当性、国家秩序的合法性,无法自证其身,只能从超越的天下意识,从更高的天命、天道、天理中获取。家国对于中国人来说之所以神圣,之所以具有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乃是因为它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

在以自我为出发点的家国天下连续体之中,家国不过是中介物,最重要的乃是自我和天下这两极。天下在古代中国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含义:一个是普遍的宇宙价值秩序,类似于西方的上帝意志,与天命、天道、天理等同,是宇宙与自然最高之价值,也是人类社会和自我的至善所在;另一个含义是从小康到大同的礼治,是人类社会符合天道的普遍秩序。前一个天下,因为作为价值体等同于天命、天道、天理,所以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自我便可以与其沟通,孟子有“天民”之说,此说以后为宋明理学特别是阳明心学发扬光大。一个人的内心因为先天拥有良知,可以直接与天理打通,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自我与天下有直接的通道,不必经过家国的转手。后一个天下,乃是现实世界中的文化伦理秩序,个人若要与天下打通,必须经过“齐家治国”,才能达致“平天下”,因而家国成为从自我到天下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而与出世的佛教、向往天国的基督教不同,儒家的个人良知之实现,必须通过在家族与王朝的公共事务之中从事道德实践。所谓致良知中的“致”,不仅是对天理的领悟,更是对天理的践行。

(节选自许纪霖 《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天下推崇自我至上,并且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中获得同一性。
B.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来自于西周的分封制度,在后世的历史中已经不复存在。
C.天下代表的最高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依托于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
D.自我与天下有直接的通道,人们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就能达致“平天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揭示了家国天下的内涵,接着阐明了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之间的关系。
B.文章借助于具体的历史事实,论述了家国天下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之间的联系。
C.文章通过“天下”两种含义的辨析,论证了家国天下连续体中天下和自我的重要。
D.文章开头和尾段都引用孟子的言论,突出了“孟子推重家国天下”这一中心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仅仅重视伦理性的礼乐制度,一贯无视以契约为核心的法律制度。
B.中国人认为家国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觉得它具有神圣而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
C.董仲舒“三纲思想”提出后就成了中国封建帝国意识形态核心,政治伦理化更明显。
D.儒家“致良知”是在从事家国事务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不只是对天理的领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否定与超越是真文学的两面
汪涌豪
要求文学有否定的特性,与要求它能超越是联系在一起的,甚至是一回事。因为文学的超越既然有从有限到无限的特点,就必然会要求作家对当下持一种怀疑的态度,投去一束冷峻的眼光,然后通过否定与批判,将人引渡到对如何更好地从“生存”进展到“生活”的反思中。
一个人如果对活在当下之有限性没有认知,相反,对充满鄙俗气或碎片化的生活非常认可,自然会欣赏“女人像宠物,男人像动物”这样的无聊文学,而觉得《战争与和平》太长太沉闷;自然会为“只写内分泌,不写内心”这样的爱情小说叫好,而觉得《呼啸山庄》太冷峻太残酷。
他们不知道,也不能理解,伟大的作家与他们不一样。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完满甚至丑恶,他必定会痛加批斥。如狄更斯的小说《荒凉山庄》,就有对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法律制度与司法体系的批判,对身边“优秀人士”的嘲讽,他称这些人在由太多珠宝商的棉布和细羊毛包裹着的死气沉沉的世界里病态地生活,“他们听不到更广大世界奔腾的声音,在他们围绕太阳旋转时,也看不到更广大的世界”。小说目的在指出向上的路,引人去向更好的未来。否定与超越,在他那里本是一回事。唯此,这部小说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他的时代,直接启迪了以后艾略特的《荒原》与卡夫卡的《城堡》。
与超越必否定一样,许多时候,否定也就是超越。揭示现实人生的荒凉境遇,强化文学的否定功能,正有助于凸显文学的超越性品格,从而为理想的张扬,以及最大限度地开启诗化人生创造条件。如果一个作家一味堕入生活,与世沉浮,一味地与生活站在同一个高度,而不懂得超拔自己,成为中流砥柱,那即使再真实的生活,也会被他表现得空洞无比。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的超越性被搁置和忽视,很大程度上正反映了作者本人对现实不合理的漠视,对生活艰难性的规避。说到底,正反映了他否定和批判精神的缺失。
总之,我们的作家对于生活,不能只有迎合,没有否定,不能裹在轻软的羊毛毯里,放弃倾听广大世界奔腾的声音,却似乎很能体恤读者劳生的匆忙与压力,说生活已然这样了,就让文学给他们一个童话、一点浪漫,甚或一些轻松与搞笑吧;然后就用各种方式,盗掘到地下,穿越到后宫,或写那种“王子与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廉价故事。这是市侩,是乡愿!文学应给儿童以想象,给少年以理想,给成人以希望!文学应该爱土地,为人民!
文学是人面对自己的方式,所以它要求从根本上把握,从终极处超越,从而揭示生活的真谛,求取人性的完满。因此,说文学就是文学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它是这个时代正在到来的灵魂,有着比我们的想象还要神圣的意义与价值。
(节选自2014.12.12《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关于“文学的否定与超越”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真正的文学应该兼具否定和超越的特性,二者紧密相连,构成真文学的两面。
B.作家对当下持一种怀疑的态度,通过否定与批判,才有可能突破有限,向无限进发,才有可能实现超越。
C.具有超越特性的文学,一定也具有否定的特性;同样,许多时候,具有否定性的文学也就实现了超越。
D.如果文学的超越性被搁置和忽视,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作者本人漠视不合理的现实、规避艰难生活的心理。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虽然许多读者认为《战争与和平》《呼啸山庄》等名著或枯燥冗长,或缺乏温情,但其实这些作品是真正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活在当下的有限性的深刻感知的。
B.狄更斯的小说《荒凉山庄》旨在指出向上的路,引人去向更好的未来,既有对时代的超越,又有对社会的批判,是超越与否定的完美结合。
C.如果一个作家懂得超拔自己,成为中流砥柱,不与世沉浮,对现实和人生保持批判精神,那么他的作品相较于一般作品来说也更能体现超越性。
D.我们的作家用文学去制造一个童话、一点浪漫,甚至是一些轻松或搞笑,是真正体恤了读者劳生的匆忙与压力。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如“女人像宠物,男人像动物”这样的缺乏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怀疑和批判的无聊文学,即便获得了许多读者的追捧,实际上也只是与流俗合污的伪善作品。
B.狄更斯的小说《荒凉山庄》对后来艾略特的《荒原》与卡夫卡的《城堡》有直接的启迪作用,这说明具有超越性的文学作品其影响就会超出作者所处的时代。
C.之所以说文学不只是文学本身,是因为文学是人面对自己的方式,它要求从根本上把握,从终极处超越,从而揭示生活的真谛和追求人性的完满。
D.由文意推知,曹雪芹写《红楼梦》,并没有使之成为封建大家族奢靡生活的范本,而使之成了一个时代的忠实记录,在痛苦中寻找精神的出离,正体现了文学的超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他所洞察的“荒谬”恰似我们的当下
①在加缪诞辰百年之际,再来看这位伟大的人物又多了几分意味。尤其是在中国的当下,重新审视加缪,其斑驳的色调更为复杂:一方面,通过时间加缪更加确立了自己的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对于中国作家来说,有一批年轻有为的作家公开承认受加缪影响,这是跟以往更重在哲学上被学院派认可的不同之处;另一方面,“加缪”二字成了一众只是爱好谈论文学的青年人的口头禅,跳出学术框框已经大有显学之意,他们将之符号化,甚至在整日里将“萨特”、“存在主义”、“虚无”、“局外人”作为关键词挂在嘴上的人那里,加缪仅仅是比郭敬明更严肃一点的作家。
②很多事情发生在我们这里,就会诞生出几分荒诞的意味。以存在主义的流行或者加缪的风靡,来彰显自身文化上的脆弱和残缺,这令荒诞瞬间产生了爆炸般的效果,即,以荒诞的现实来呈现荒诞,这实在是太荒诞了。
③可是当一件事物变成大众审美、流行趋势,就难免让人趋之若鹜,正如前不久无数媒体脚碰脚、肩擦肩地争先纪念死去的娄·里德一样,谁让你那么流行和据听说的牛逼闪闪了,那么我将你拉下至大众的泥潭又有什么不妥呢?
④换个角度来想,我们用晚于西方大概五六十年的时间,认识到了“存在与虚无”,以一种新的维度来看世界和人生,晚是晚了点,但也不能不说是好事。即便这里面多少呈现了我们自己本身的一点荒诞色彩,也可以将之看成一种进化意义上的向前走。
⑤加缪作品的数次再版,以及我们更加大众化的阅读,从未来有可能的意义上来讲,这是件提升一个民族文化和审美的事情。你没法想象假如所有持汉语的人,都是荡漾在《小时代》、《一座城池》这样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那会是一副怎样的荒诞和廉价;你更没法想象,当汉语作为一个语种要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学成就时,仍然搬出来还是唐诗宋词--曾经,莫言、阎连科以压榨花生油般地学习过马尔克斯,苏童、余华被卡夫卡、博尔赫斯影响着改变了汉语文学,那么今天为什么不能有一批受加缪影响的作家成为中坚呢?
⑥从因物质的严重匮乏进而着迷给物质世界披上一层魔幻色彩的叙事,到因置身于现代性之外而对技术的迷恋和对精神的过于依赖,中国当代文学已经走了一条完全不同于世界文学主流的道路,如今从意识到现实困境,我们有理由想当然地以为,未来可能会看到存在主义的风靡。那些困扰现代人的障碍,以及对现实所呈现的荒诞无能为力的状态,实在太贴近我们每天刷微博看到诡异的社会新闻时的心理状态了。
⑦而加缪此时此刻的意义就在于,他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洞察了人类的荒诞和虚无。这种洞察依然可以让今天的中国作家和读者一次次张大嘴巴恍然大悟。
(选自《洞见》2013年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第①段中的人们对加缪的认识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加缪是伟大的,在中国的当下重新审视依然可见其受重视程度,很多年轻有为的作家和爱好谈论文学的青年人对加缪的看重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B.加缪以往的影响力更多是在哲学上,是被学院派认可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渐渐显现 与以往不同的在文学史上的崇髙地位。
C.很多爱好谈论文学的青年人将“加缪”作为口头禅,将其符号化,好像已使“加缪”跳出了学术的范围而成为社会显学,但这只是一种肤浅理解加缪的表现。
D.整日将“萨特”“存在主义”“虚无”“局外人”作为关键词挂在嘴上的人,对郭敬明持不认可的态度,他们认为郭敬明是一个不严肃的作家。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我国,存在主义的流行或者加缪的风靡,恰恰彰显了我们自身文化上的脆弱和残缺,这是令作者感到极其荒诞的一个文化传播效果。
B.加缪的流行,就和前不久无数媒体竞相纪念死去的娄·里德的情形一样,都是因为人们有一种将名人拉下到大众的泥潭的心理。
C.尽管加缪和萨特等人的思想用了比较长的时间才被国人接受,但这种文化传播有其进步意义,因为人们由此获得了看世界和人生的新维度。
D.莫言、阎连科、苏童、余华等作家对西方作家的借鉴和学习为今天的作家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未来存在主义可能风靡,受加缪影响的作家可能成为中坚力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缪所洞察的“荒谬”和我们当下的一些现象极其吻合,这既显现了加缪的伟大,也显现了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健全。
B.从作者的角度看来,不是所有的流行都是进步的表现,像加缪的流行、《小时代》的流行以及人们每天刷微博看社会新闻的流行让人感到的都是荒诞。
C.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审美水平的提升固然要从传统文化里吸收营养,但更要摈弃廉价肤浅的文化、引进接受像加缪这样的外来先进文化。
D.中国当代文学之所以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于世界文学主流的道路,与中国历史上曾经历物质的严重匮乏期和置身现代性之外等因素不无关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新一代人工智能也将改变世界,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城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说。当下,人工智能正在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催生新需求、新产品、新产业,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

国际管理咨询机构埃森哲发布报告称,到2035年,人工智能有望推动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27%,制造业、农林渔业、批发和零售业将成为从人工智能应用中获益最多的三个行业,人工智能将推动这三大行业的年增长率分别提升2%、1.8%和1.7%。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处在了爆发前夜,很多人把人工智能视为下一个“能让猪飞起来的风口”。

目前,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赋能”人类生活,硬件智能化是大势所趋,传统制造企业要抓住机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领城的创新应用,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摘编自刘坤《如何迎接人工智能热潮》)

材料二:



(摘编自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报告《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现状与未来》)

材料三:

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后,有着来自政府、企业、资本的多重推力。

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人工智能”被列为11项重点行动之一;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国际上,英、美、韩、日等也纷纷布局人工智能,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出台。2013年,百度成立全球首家深度学习研究院;Facebook、谷歌等巨头也不约而同提出了“人工智能优先”的战略转变。互联网数据和咨询公司IT桔子近日发布的《人工智能产业分析与创业投资盘点》收录了467家AI企业和636起投资事件,其中,人工智能总获投率为67.65%,高于其他行业2-3倍。

但是,商汤科技CEO徐立直言,国内人工智能创业大多扎堆在应用层面,创业者使用开源算法,找到某个垂直领域便套上“人工智能”概念扎进去,但真正从算法层出发做“原创技术”的人并不多。“而这块才是核心,是最需要厚积薄发的。”

就国内而言,人才储备方面还相对薄弱。来自领英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有195万,中国只占2%,排名第七。

(摘编自张意轩、王威《人工智能需要翻越三道坎》)

材料四:

人工智能技术注定会改变我们的世界,它注定会重新定义工作的意义以及财富的创造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它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失衡现象,甚至改变全球的权力格局。

随着它的进一步发展,会不可避免地对就业造成冲击。很多岗位和职业会逐步消失,与工业革命及信息革命不同,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冲击并非单纯指向某些特定岗位和职业,如传统制造业中的手工艺者被流水线工人所取代。

人类正面临着很难妥善共存的两个发展前景:一方面我们迎来了仅用少量人力就能创造巨大财富的发展时代,而另一方面,大量人员也将因此而下岗和失业。

人工智能是一个“强者更强”的产业:数据越多,产品越好;产品越好,所能获得的数据就更多;数据更多,就更吸引人才;人才越多,产品就会更好。

一言以蔽之,最大程度地缩小人工智能可能造成的经济失衡和贫富差距,已是当下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此差距不仅体现在国家内部,也体现在国与国之间。

(摘编自李开复《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真正威胁》)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全球人工智能企业分布情况来看,各国之间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差别悬殊,存在严重失衡的现象。
B.从全球人工智能企业分布情况来看,美国人工智能企业数2028家,位列全球第一。中国居于第二位,但是与美国差距明显。
C.从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数量排位情况来看,北京是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最集中的城市,代表了人工智能产业的最高水平。
D.从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数量排位情况来看,虽然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排名都进入全球20,但这四个城市之间仍存在明显落差。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被视为下一个“能让猪飞起来的风口”,但要真正飞起来,还需要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B.面对人工智能的热潮,不少国家积极应对,中国将其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资本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C.人工智能注定会改变我们的世界,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失衡现象,导致各行业出现严重的失业。
D.人工智能不仅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世界的权力格局。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分别从企业和个人两个角度,提出应对人工智能热潮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