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批评面对的往往是具体的、还未有定论的作品和问题,这些是文学进程中的基本肌理,也是一切理论探讨的立足点。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研究,如果不以文学批评为基础,多半会成为空论,而不是有血肉的学问。
然而,很多人做文学批评,缺少对作家整体性把握。仅评一部作品,或者只研究某一个阶段的作品,都不足以看出这个作家的整体面貌。很多人都做贾平凹小说评论,但如果不研究他的散文,对作家的理解就不完整了。如果不能整体性把握一个作家的作品,就不太容易把文学批评做好。
批评还应有文体意识,也就是说要认识到批评文章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的批评文章所涉及的很多作品,你也许没有读过,但是他的批评文章也具有独立价值。甚至在上世纪80年代,你会发现批评家与批评家之间、批评家与作家之间的通信也可当作批评文字发表出来,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有用信息。
李健吾认为,批评本身“也是一种艺术”,而最好的批评是既不溢美,也不苛责,“不诽谤,不攻讦,不应征”,维护批评尊严,不以贬低写作者地位为代价,批评者和写作者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批评者更应是谦逊的,要有与写作者对话的态度。所以,李健吾的批评是艺术的,语言是真诚敦厚的,他要年轻人都记住考勒几的忠告:“就其缺点来评判任何事物都是不明智的,首先的努力应是去发现事物的优点。”——即为寻美的批评实践,显然更具建设性和创造性。李长之也认为,一个批评家要完成对一部作品的批评,首先要有理解力,其次要有褒贬,再次要提出正面主张。可是,现在批评界最活跃的精神,更多是一种“愤”,以否定为能事。由“愤”而流于尖酸刻薄、耍小聪明者,也不在少数。古人写文章,重典雅、讲体统,现在这些似乎都可以不要了。牟宗三说,“君子存心忠厚,讲是非不可不严,但不可尖酸刻薄。假使骂人弄久了,以为天下的正气都在我这里,那就是自己先已受病。”因此,写文学批评应心胸坦荡,存肯定之心,张扬一种生命理想,才能不伤文学,也不伤自己。
批评不仅要呈现一个有体温的价值世界,同时也要创造一种新的批评语言,那种“能迸发出想象的火花”的语言——所谓批评的文体意识,主要就体现在批评语言的优美、准确并充满生命感悟上,而不是那种新八股文,更不是貌似有学问、其实毫无文采的材料堆砌。批评是艺术,也有对精神性、想象力和文体意识的独立要求,它也是一种写作,一种精神共享的方式。
理想的文学批评,正是艺术感觉、宽阔视野、通达学识和优美表达的结合。
(2017年12月26日光明日报《批评是有思想的艺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批评只针对未定论的作品展开,因此,它是文学领域里理论研究的基础。
B.考勒几与李长之主张的共同之处在于努力发现作品的优点,视批评为寻美实践。
C.文学批评家应该具备坦荡的心胸和存肯定之心的素养,还要能够张扬生命理想。
D.文学批评的语言,应该优美、准确,充满生命感悟,不可卖弄学问炫耀文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到批评家与批评家、作家间的书信,意在强调上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的价值。
B.文章先指出文学批评的基础性地位,再针对批评中的问题论述,提出自己的看法。
C.文章以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为立论的前提,重点论述批评的整体把握、文体意识等。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阐述文学批评的理想状态,意在引导文学批评健康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作家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作品,对作家的理解才可能是完整的。
B.文学批评不仅要关注所批评的作家、作品,还要提升批评文章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C.文体意识可能会催生艺术感觉、宽阔视野、通达学识和优美表达相结合的文学批评。
D.如果文学批评不再“尖酸刻薄、耍小聪明”,批评就会公正客观,受到作家的欢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12 03:17: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左传的“闲笔”

“闲笔”不是游离于叙事主题之外对无关紧要情节的描述,而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左传》开启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笔法。从《左传》中大量的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运用上看,“闲笔”已经是春秋时期历史文学的历史转向,标志着一种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法的成熟。

《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压力,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左传》叙事常常在宏大处用“闲笔”,由细琐的世俗生活,显现恢宏的政治主题,从而组成巨细映衬、大小对比的叙事单元,表达一种小事件推动大历史的历观念。

春秋人对优游闲暇从容不迫的审美精神有特别的喜爱。襄公二十四年晋楚棘泽之役,晋人张骼、辅跞向楚军挑战,二人毫无畏惧,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这种从容镇定的悠闲,不仅表现在战场上的从容不迫,也转化为春秋文学的精神品格。“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也表现了春秋文学的艺术品格。

“闲笔”往往描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义。从结构上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起伏跌宕的,“闲笔”的加入更能揭示历史的真实,“闲笔”往往是“正笔”的有机构成,没有了“闲笔”,“正笔”也显得呆板僵滞,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而从主题上说,“闲笔”常常通过小事件、小情趣显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彻底说来,“闲笔”比“正笔”更突显了《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左传》常常在风云激荡处宕开笔墨,写出一两件小事件、小情节,以小事件显示大历史发生的具体情景,以细微处展示大人物真实的心理动态。《左传》定公十年,宋景公宠爱向魋,将公子地的四匹白马转送给向魋,引起公子地的不满,向魋准备逃亡,宋景公伤心欲绝,竟然“目尽肿”一个细节写出了景公内心的无限悲伤,这是:中国叙事文学第一次写出一个人双泪长流两目红肿的动人细节。

钱钟书《管锥编》有“一饭之恩仇”的论述,他指出,一饮一饭,分配不均,看似小事却往往引发政治的连环报复,甚至造成激烈的流血冲突、朝野动荡。《左传》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件记载。宣公四年,郑国大夫子宋、子家一起朝见,子宋以其“食指动”预言此日“必尝异味”而恰逢郑灵公烹制楚人送来的大鼋,两人相视而笑。郑灵公:故意召见子宋而不分给他大鼋,子宋染指而出,两人最终杀死了郑灵公。襄公二十八年记齐国“公膳日双鸡”,而饔人却将鸡更换成鸭子,御者又换掉鸭肉只送上肉汁残汤,这让子雅、子尾愤怒异常,从而导致齐国庆氏集团被逐事件的发生,而这场宫廷流血事件又恰恰改变了齐国的政治走向,致使陈氏家族在崔、庆之乱中渔翁得利,篡取了齐国的政权。

“细笔”不细,“闲笔”不闲,《左传》的眼光是独到的,宏大的历史往往从细微处走来,大历史常常是由一连串小事件构成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闲笔”往往是叙事愈紧张出现的频率愈高,它的出现使历史故事的叙述张弛有度,制造出—种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
B.“正笔”的生命活力离不开“闲笔”,《左传》也正是借助“闲笔”才显示出其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C.《左传》中“闲笔”涉及的小事件、小情节常在风云激荡处出现,看似无关紧要,却有叙事结构与主题上的双重意义。
D.“闲笔”既是一种文学笔法,也是春秋文学艺术品格的体现,某些叙述还能够体现出春秋人的精神世界、审美偏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中举晋人张骼、辅跞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证明“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这一观点。
B.文章依据《左传》中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大量运用,推论出“闲笔”这一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法在春秋时期已经成熟。
C.文章通过对“闲笔”不闲、“细笔”不细的探讨,揭示了《左传》独到的眼光,也印证了细微处、小事件影响大历史的观点。
D.文章围绕美学效果和文学价值这两个角度,列举了相应的事例,论证了“闲笔”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的发展过程是跌宕起伏的,“闲笔”更能显示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因此,“闲笔”比“正笔”具有更高的艺术成就。
B.《左传》记述了郑灵公故意召见子宋而不分给他大鼋,终招致杀身之祸这一事件,钱钟书“一饭之恩仇”的观点就是据此提出的。
C.《左传》中“目尽肿”这一个细节展现出宋景公的伤心欲绝,此前中国叙事文学中并未出现一个人双泪长流两目红肿的动人细节。
D.齐国“公膳”上双鸡被替、只送上肉汁残汤,激起了大臣的愤怒并最终导致齐国易主,这足见小事件能够直接改变国家的政治走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11月19日2时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十八、十九颗组网卫星。卫星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续将进行在轨测试,并与此前发射的北斗三号导航卫星进行组网联调。

此次任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后续将开展系统联调和性能指标评估,计划年底前开通运行,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迈出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

据介绍,2009年,经国家批准,北斗三号工程正式启动实施。工程于2016年完成了试验系统建设,充分验证新一代导航信号体制后,按照最简系统、基本系统、全球系统三步实施组网。2017年11月5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了首次组网卫星发射任务。2018年3月底,建成了由8颗北斗导航卫星组成的最简系统;目前,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由19颗北斗导航卫星组成的基本系统即将开通运行。2020年底前,将建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备服务全球能力。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1993年初,我国提出卫星总体方案,初步确定卫星技术状态和总体指标,次年研制工作全面展开。北斗一号系统于2003年建成。北斗一号系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建立了国际上首个基于双星定位原理的区域有源卫星定位系统。

2004年北斗二号卫星工程正式立项研制,随后导航系统工程被列入我国16项国家重大专项工程。北斗二号系统突破了区域混合导航星座构建、高精度时空基准建立的关键技术,实现了星载原子钟国产化,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成为国际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服务商之一。

在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建设中,中国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方案。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GPS系统、俄罗斯GLONASS系统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与国际先进卫星导航系统同台竞技,做到了“核心在手”,打破了美国GPS系统垄断局面,增强了我国在国际导航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摘编自张馨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前世今生》)

材料三:

北斗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它的应用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随着5G、物联网等通信技术的不断革新,到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的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

据介绍,随着5G时代的到来,北斗+5G有望在机场调度、机器人巡检、智能驾驶、物流管理等领域广泛应用,将形成一个个北斗+创新+北斗应用的新业态,这些都将成为北斗系统产业创新的核心原动力。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于贤成认为,到2020年,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将要全面建成并提供全球服务,我国的北斗应用将迎来一个新时代,这也将促进我国的卫星导航产业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今,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0%左右。到目前,北斗对产业的核心贡献率达80%,各类国产北斗终端产品应用规模累计超过每套8000万台,采用北斗兼容芯片的终端产品,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目前的社会总保有量已超过每套7亿台。

(摘编自央视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市场价值》)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既及时准确地报道了我国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这一重大事件,也介绍了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发展的相关背景材料。
B.通过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每一步发展,都有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增强了我国在国际导航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C.材料三显示,我国北斗系统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应用越来越广泛,即将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将会在与国际先进卫星导航系统竞争中取胜。
D.北斗系统是一项国家工程,其发展依靠的是国家的经济、科技实力,北斗系统彰显了我国强大的国力,已经且必将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小题2】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俄罗斯的卫星导航系统相比,起步较晚,现在却能与之同台竞技,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北斗系统迅速发展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
无法不对你残酷
安宁
  ①弟弟考上北京的大学时,与我当年一样大,17岁。母亲要我回去接他上学,我想起这么多年一个人走过的路,便坚决地拒绝了。我说:“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个男孩子,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有什么用?”   
  ②弟弟不善言语,略略羞涩,普通话又说得蹩脚,扫一下眉眼,便知道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在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旅程之后,弟弟终于站在了学校门口,我笑脸迎上来,他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眼前这个瘦弱青涩的少年,头发蓬松,满脸汗水,嘴唇干裂,额头上有一道轻微的伤痕,看着他我有一刹那的心疼,抬手给他温暖的一掌,说:“祝贺你,终于一个人闯到北京来了!”   
  ③临走的时候,只给他留了两个月的生活费。我看见他站在衣着光鲜的学生群里,因为素朴而显得那么落寞和孤单。多么像刚入大学的我,因为卑微,进而自卑。我笑笑说:“北京是残酷的,也是宽容的,只要你用心、努力,你也会像姐姐那样,自己养活自己。”我知道弟弟年少,对此不会有太多的理解。他只是难过,为什么那么爱他的姐姐,在北京待了几年,便变得如此不近人情?  
④一个月后,弟弟打电话来,求我给找份兼职。我说:“你的同学也都有姐姐可以找吗?”他没说什么话,便啪的挂断了电话。顷刻,母亲的长途便打了过来,她几乎愤怒地说:“你不给他钱就算了,连份工作也不帮着找,他不依靠你还能依靠谁?”我不知道怎么解释才能让母亲明白,我只是觉得我所吃过的苦他也应该能吃。因为我们都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如果自己不能闯出一条路来,贫困不仅会把所有的希望都熄灭掉,还会留下无穷的恐惧。
  ⑤我最终还是答应母亲,给弟弟一定的帮助。但也只写了封信,告诉他所有可以收集到兼职信息的方法。这些我用了四年的时间积累起来的“财富”,终于让弟弟在一个星期后,找到了一份在杂志社做校对的兼职。在他领了第一份工资后,我去赖他饭吃,他仔细地将要用的钱算好,剩下的,只够在学校食堂里吃顿“小炒”,但我还是很高兴,不住地夸他。他低头不语,忽然像吐粒沙子似的狠狠吐出一句:“同学们都可怜我,这么辛苦地自己养活自己;别人都上网聊天,我还得熬夜看稿子;钱又那么少,连你工资的零头都不到!”我笑道:“可怜算什么,我还被别人耻笑过呢!在现实面前,你如果不用心、不努力,连腰板都挺不直的。”   
  ⑥之后的日子,弟弟很少再打电话来。有一次我打电话去,他不在,他的舍友很惊讶地说,他从来没有说过有个在北京工作的姐姐。我知道弟弟仍无法理解我的残酷,但我深知,嘲弄和讥讽,自信与骄傲,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他被贫穷折磨着的心,才会愈加坚韧顽强。  
  ⑦学期末,我们再见面,是弟弟约的我。在一家算得上档次的咖啡吧里,他很从容地请我“随便点”。面前这个衣着素朴但充满自信的男生,嘴角,很持久地上扬着;言语,也是淡定沉稳;眉宇里,竟是有了点男人的味道,终于不再是那个说话吞吐遇事慌乱的小男孩。在这短短的半年里,他做过校对,卖过杂志,当过家教,刷过盘子,而今,他又拿起了笔,记录青春里的欢笑与泪水,并因此赢得更高的报酬和荣光。他的成熟,比初到北京的我,整整提前了一年。  
  ⑧外面飘起了雪花,我们细细地品味着苦中带甜的咖啡,慢慢地欣赏着这个美丽的城市。
【小题1】阅读文章,概括“我”对弟弟所做的几件残酷的事。(每件事不能超过12个字)(3分)
答:①我拒绝回家接他上学; ②
; ④
【小题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④段加粗的“愤怒”都写出了什么。(3分)
【小题3】文章第②段和第⑦段都有对弟弟的具体描写,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读文章,说出作者对弟弟“残酷”的理由(2分),以及作者对弟弟的做法带给你的启示。(不超过150字)(3分)(此题共5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00多年前的某个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从此以后,人们外出购物时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因为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有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把人们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件“白色外衣”。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工业包装膜、商品包装袋(膜)用后较干净,应作为主要回收利用对象,分类收集再生利用,这在国内外都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而对于那些量大、分散、脏乱、难于收集或再生利用经济效益甚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则应该使用可降解塑料生产。

然而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针对这种情况,1989年7月起,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禁用厚度不到20微米的塑料袋,并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意大利则实行《塑料袋课税法》。

这些法律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爱尔兰为例,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舒施尼那项“最糟糕的发明”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

【小题1】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用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处理白色污染,都不是万全之策,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污染环境的问题。
B.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臭”,是因为它是免费赠送的;“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
C.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塑料污染,取得了一定成效;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
D.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但一百多年后被评为“最槽糕的发明”是因为人们意识到了它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小题2】不属于塑料袋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槽糕的发明”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塑料袋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造成的白色垃圾难以处理。
B.处理塑料袋造成的白色垃圾,一般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但挖土填埋污染土壤,高温焚烧污染大气环境。
C.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的塑料袋,虽轻便结实,但造成了环境污染。
D.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
【小题3】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推断最合理的一项是(    )
A.随着科技的进步,不久,可降解的塑料将完全取代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塑料。
B.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就会意识到塑料袋对环境的影响,自觉“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
C.在研制出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同时,加大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塑料袋将继续为人类造福。
D.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白色污染,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这一做法在世界各国将会普遍推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针对“争”,先秦各主要学派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不争”的思想,在个人层面上,把“不争”看作是一种美德和值得推崇的处世哲学;从社会制度设计角度,如何息“争”或消除“争”的负面影响也成为当时学者及统治者考虑的问题。

其中,《老子》中关于“不争”的论述最具有代表性。《道德经》提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意为遇到冲突时主动退让,不争先,不争强。老子认为,“不争”并不是一味地消极退让,而是不妄为,不强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不争而善胜”的目标,也就是说,“不争”实际上是一种高级形式的“争”立于不败之地乃至于获胜仍是最终的目标。

与老子相仿,孔子把“争”视为人们对私利的无度追求,认为它是导致一切冲突、仇恨和社会动乱的祸根。他说“放于利而行,多怨”’为此,他提出以“义”制“利”,要求人们不要见“利忘“义”,儒家认为,为了平息或消除对私利的争夺,必须要建立完备而合理的等级制度,以此作为分配社会利益和荣誉的标准。对此,荀子有着更为系统和完备的思考,他把社会动乱的根源直指无度和无序的私利之“争”,并开出了以“礼”息“争”的药方,认为“礼”的起源正是为了节制欲望,防止争斗。他所谓的“争则乱,乱则穷”可以说是先秦各派思想家的共识,也对中国后来的治国理念和制度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家韩非子则敏锐地看到了人类社会中无所不在的“争”,还认识到不同时代“争”的特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他还指出,人口的增长和耕地与财货的紧张及不足是当今“民争”的主要原因。为此,法家提出了“耕战”的治国理念。

与儒家提倡有等差的仁爱和礼制不同的是,墨家则主张用没有等差的“兼爱”来息“争”。

由此,我们看到,先秦各家学派均把“争”视为对私利的争夺,并认为这样的“争”正是社会冲突与动乱的祸根,只不过在用以消除或缓解“争”的手段和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如果说老子的“不争”思想指出了一条相对消极的进取之路,那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则主张用“仁“义”礼”等较为积极的伦理和道徳手段去制约、消除恶性的“争”所带来的危害,明确提出用积极的美徳——“让”来消解“争”。

对儒家而言,崇“让”就是为了隆“礼”,或者说,“让”德实际上是“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批评子路说话不谦虚:“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也就是说,治国要讲求“礼让”。孟子进一步阐发了“礼让”的重要性,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可见,在儒家看来,如果没有“让”德,“礼”也就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了,将会徒有其表。由此,在儒家的伦理道德中,除了“仁、义、礼、智、信”之“五常”之外,又加上了“温、良、恭、俭、让”五种君子的美德。

“让”的美德不仅被运用普通人对私利的争夺上,成为缓解乃至于化解这些“小人之争”的工具,还被提升到了治国理政的层面,在作为统治者为政之重要借鉴的史书《左传》中蕴含着丰富的为国以“让”的思想。如《左传》中,作者记述晋国将领举荐贤能而自身“让位”之后,评论说:“让,礼之主也”,并且进一步指出,“谦让”和“不争”之美德是否盛行,是国家治乱的重要标志和条件。

(摘编自王大庆《古代中国的“不争”与“崇让”思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普遍认为“不争”其实是一种高级形式的“争”,其最终目标是立于不败之地乃至于获胜。
B.孔子对“不争”的认识与老子相似,他指出了“争”的危害,提出了以“义”制“利”的解决方法。
C.荀子对“争”与“息争”的思考更为系统和完备,“争则乱,乱则穷”的思想认识对后世影响深远。
D.韩非子指出“争”在不同时代必然存在,还揭示了“民争”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治国理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争”入笔,接着对“不争”与“崇让”进行分析,最后指出“让”的作用。
B.文章主要采用对比论证手法,强调先秦诸子对“不争”的理解存在着较大差异。
C.文章大量引用名人语句加以论证,突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不争”与“崇让”的重视。
D.文章在论证“不争”与“崇让”的重要性时,主要是从个人与社会两个层面展开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从“等差”的角度看,墨家在息“争手段上主张“兼爱”,这与儒家提倡的仁爱和礼制有所不同。
B.“争”的性质就是对私利的争夺,“争”会给社会带来冲突与动乱,先秦各家学派在这两点的认识上一致。
C.在消除或缓解“争”的手段方法上,老子的“不争”思想相对消极,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则相对积极。
D.只有具备了“让”德,儒家提倡的“礼”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会名副其实,从而成就君子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