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争”,先秦各主要学派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不争”的思想,在个人层面上,把“不争”看作是一种美德和值得推崇的处世哲学;从社会制度设计角度,如何息“争”或消除“争”的负面影响也成为当时学者及统治者考虑的问题。
其中,《老子》中关于“不争”的论述最具有代表性。《道德经》提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意为遇到冲突时主动退让,不争先,不争强。老子认为,“不争”并不是一味地消极退让,而是不妄为,不强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不争而善胜”的目标,也就是说,“不争”实际上是一种高级形式的“争”立于不败之地乃至于获胜仍是最终的目标。
与老子相仿,孔子把“争”视为人们对私利的无度追求,认为它是导致一切冲突、仇恨和社会动乱的祸根。他说“放于利而行,多怨”’为此,他提出以“义”制“利”,要求人们不要见“利忘“义”,儒家认为,为了平息或消除对私利的争夺,必须要建立完备而合理的等级制度,以此作为分配社会利益和荣誉的标准。对此,荀子有着更为系统和完备的思考,他把社会动乱的根源直指无度和无序的私利之“争”,并开出了以“礼”息“争”的药方,认为“礼”的起源正是为了节制欲望,防止争斗。他所谓的“争则乱,乱则穷”可以说是先秦各派思想家的共识,也对中国后来的治国理念和制度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家韩非子则敏锐地看到了人类社会中无所不在的“争”,还认识到不同时代“争”的特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他还指出,人口的增长和耕地与财货的紧张及不足是当今“民争”的主要原因。为此,法家提出了“耕战”的治国理念。
与儒家提倡有等差的仁爱和礼制不同的是,墨家则主张用没有等差的“兼爱”来息“争”。
由此,我们看到,先秦各家学派均把“争”视为对私利的争夺,并认为这样的“争”正是社会冲突与动乱的祸根,只不过在用以消除或缓解“争”的手段和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如果说老子的“不争”思想指出了一条相对消极的进取之路,那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则主张用“仁“义”礼”等较为积极的伦理和道徳手段去制约、消除恶性的“争”所带来的危害,明确提出用积极的美徳——“让”来消解“争”。
对儒家而言,崇“让”就是为了隆“礼”,或者说,“让”德实际上是“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批评子路说话不谦虚:“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也就是说,治国要讲求“礼让”。孟子进一步阐发了“礼让”的重要性,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可见,在儒家看来,如果没有“让”德,“礼”也就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了,将会徒有其表。由此,在儒家的伦理道德中,除了“仁、义、礼、智、信”之“五常”之外,又加上了“温、良、恭、俭、让”五种君子的美德。
“让”的美德不仅被运用普通人对私利的争夺上,成为缓解乃至于化解这些“小人之争”的工具,还被提升到了治国理政的层面,在作为统治者为政之重要借鉴的史书《左传》中蕴含着丰富的为国以“让”的思想。如《左传》中,作者记述晋国将领举荐贤能而自身“让位”之后,评论说:“让,礼之主也”,并且进一步指出,“谦让”和“不争”之美德是否盛行,是国家治乱的重要标志和条件。
(摘编自王大庆《古代中国的“不争”与“崇让”思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家普遍认为“不争”其实是一种高级形式的“争”,其最终目标是立于不败之地乃至于获胜。 |
B.孔子对“不争”的认识与老子相似,他指出了“争”的危害,提出了以“义”制“利”的解决方法。 |
C.荀子对“争”与“息争”的思考更为系统和完备,“争则乱,乱则穷”的思想认识对后世影响深远。 |
D.韩非子指出“争”在不同时代必然存在,还揭示了“民争”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治国理念。 |
A.文章由“争”入笔,接着对“不争”与“崇让”进行分析,最后指出“让”的作用。 |
B.文章主要采用对比论证手法,强调先秦诸子对“不争”的理解存在着较大差异。 |
C.文章大量引用名人语句加以论证,突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不争”与“崇让”的重视。 |
D.文章在论证“不争”与“崇让”的重要性时,主要是从个人与社会两个层面展开的。 |
A.如果从“等差”的角度看,墨家在息“争手段上主张“兼爱”,这与儒家提倡的仁爱和礼制有所不同。 |
B.“争”的性质就是对私利的争夺,“争”会给社会带来冲突与动乱,先秦各家学派在这两点的认识上一致。 |
C.在消除或缓解“争”的手段方法上,老子的“不争”思想相对消极,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则相对积极。 |
D.只有具备了“让”德,儒家提倡的“礼”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会名副其实,从而成就君子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