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评点”这一评论样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综合、直观、凝练是它的主要特征,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B.“评点”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
C.“评点”的语言自成特色,大多较为简短,往往三言两语却切中肯綮,犀利又独到,睿智幽默,发人深省或引人会心一笑。
D.“评点”以原著为载体,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又与原著融为一体,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一种评论方式,评论者以上传字幕的方式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评点,因字幕快速、密集而得名。
B.“弹幕”可以加强评论的互动性和评论的即时性,提高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提高观赏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
C.“弹幕”有利有弊,一些低劣的评论容易破坏作品本身的美感,更大的弊端是大量的弹幕会影响艺术观赏的完整性。
D.“弹幕”与传统的“评点”颇为相似,“弹幕”的流行使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文艺批评家。
B.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也是“文化搬运工”,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使得欣赏者能更有效地欣赏作品。
C.“弹幕”与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它介入的领域将更宽泛,最终或许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D.文艺评论的作用重大,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也可能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新经典。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8 06:48: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那古典的醇香

①真静啊,这淡季的博物馆,静的不仅是那些沉寂了千年的文物,还有每名参观者的脚步,以及窗外射进来的午后的阳光。这种安静,真让人全心全意地将情感投注在那件件珍品串连而成的文明的河流里,让灵魂经受一次愉悦的洗涤。

②淡季只是一种说法,是与自身比较的一种粗略的结论。实际上,中国的博物馆似乎很少会有旺季。当然,一些具有轰动效应的临时性商业展出除外。当我踏上中国历史博物馆高高的台基,走到“中国通史陈列”那清冷的售票窗口的时候,还望了望对面恐龙特展售票口长长的队伍。人们被报纸电视这舆论的双桨驱使着,如争食的鱼儿一样争先恐后地要一睹那些冒牌古生物的姿影,却全然不知就在这一墙之隔,货真价实的中华古文明瑰宝长年累月地绽放着寂寞的光泽。

③你就走在平和澹远的寂寞里,远古的狩猎声砸夯声歌舞声兵戈撞击的金属声诗仙斗酒成诗的笑声抑或塞外夺宝的呐喊声,早已在辽远的历史时空里化为不可逮捉的微量元素,于是大厅里顶天立地的巨大玻璃柜里那些斑驳的陶器,生了绿锈的青铜,还有那些巧夺天工的玉器和精美绝伦的漆器,让你确信历史的存在,让你知道远比你的生命久远得多也壮丽得多的事物,让你明白了自己的生命是从怎样的一条抵抗着风雪与粗砾并荡漾出绚丽浪花的河流里延伸而来的。

④那商代的兽面纹象牙杯、春秋的错金筒缶、东汉的彩绘石俑、大诏的螺钿古镜、北朝的莲花青瓷尊、明代的铜胎掐丝珐琅方炉,还有清代徐扬所绘的气势恢弘的乾隆南巡图深深地感染着你,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温柔地在你的身体里弥漫开来。这些古董走过了无数的腥风血雨、时代震荡,经由无数英雄美人的手一年年一岁岁地传递到你的面前了,历史那在你的感觉里一向厚重的帷幕,此刻竟宛若将你和古董隔开的玻璃一样轻薄和透明,于是你不知是自己误入了秦汉,还是唐风宋雨跨越了时间之海将你浸润。总之你的内心是踏实的,你的心灵还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而这辉煌的文化殿堂,正是你精神上温暖的摇篮啊。

⑤博物馆的这份阒寂令你充分体验到了在文化的河流前独步的好处:它总不会使你过分地嚣张。正如一位作家说的,一个人孤独的时候,大喜大怒大哀大乐都不至于了,所有的情绪都似乎冲淡成互容的境地。所以,眼前的完美令你深深陶醉的同时,你也感到淡淡的哀伤。你不知这份忧郁都是从何而来,也许,当一个人孤独地浸在一种美丽之中,幸福和感伤就会同时到来。

⑥你贪恋这一份沉浸,守护着它,不愿意它被打碎。你分明知道,打碎它是那么容易,只需跨出博物馆的大门,走到熙来攘往的街衢。博物馆北面,就是那条全世界都熟悉的繁华又繁忙的大街,大街的东西两侧,挑着东单西单两大商业中心,而博物馆的南面,确切地说是城市中轴线的南方,连接着从前大门大栅栏到天桥的热闹街巷。在那些地方,你可以如同其他任何人一样沉醉在新工时制给人们带来的最初的欣喜之中,逛商场喝咖啡看新引进的外国大片吃最新式的洋式快餐,而丝毫不会想象,在这种奇异的地理组合中显得孤独和尴尬的博物馆里蕴含的古老文明,会怎样强烈地撞击你感情的堤坝。是的,当你和周围的人们一起将时间淹没在那无穷无尽的细枝末节之中,你不可以理解,在那些陈旧不堪的古玩意前站立一会儿,对你,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⑦你想起美国人。或者是物质上的富庶,或者是没有历史的缺憾,形成了他们对古代文明的一往情深。几年前,当中国出土文物展在加拿大展出,那神奇的金缕玉衣、楼兰古尸,竞吸引许多老美坐着飞机不远万里前去参观,购票的队伍要排出好几条街远,人们打趣道:Just 1ike the Great wall(如长城一般)。长城,他们是那么自然就谈及中国的长城,仿佛那也是他们可共享的遗产,而当我们的始皇大帝开始修筑不朽的长城,整个西方尚处于耶稣诞生前的沉寂,骄傲的欧罗巴兀自荒原接天,辽阔的北亚美利加大陆犹是苍鹰和原始部落的天下,而在华夏,在《诗经》、《楚辞》闪光的华章之外,秦帝国横扫六国的马啸声里,长城,已经耸起了一个古老民族的精神脊梁!

⑧你把目光从那些满面沧桑的鼎爵尊皿中收来,环顾一下四周,发现前来参观的中国人人数果真不及远道而来的外国人,你不知这是巧合,还是包含着某种必然。那些为了一次中国文物展览愿跨越北美大陆的美国佬一定会费解,在孕育了那样的文明的中国,人们为什么对自己的璀璨历史表现出如此的冷漠。莫非是他们制造的狮子王还有阿甘,把中国人都吸引走了么?那么令人目眩神迷的现代高科技艺术,真的比人类几千年的文明的索缆更有牵引力?如果人们已不习惯于回首往昔,而是沉浸于瞻望明天,那么哪一个绚烂的明天,不是从一个辉煌的过去中脱胎出来的呢?这样想着,你多想走到午后阳光灿烂的街上,走到人头攒动、正在举行时装展示会的购物中心,走到挂着轻松喜悦的微笑的人们中间,告诉他们别忘了这凝结了祖先五千年智慧的殿堂,别忘了好好看看自己的文化啊。你要对他们讲:只有在那里,你才会真正懂得,在这个充满了喧哗与躁动同时对未来又有着这样那样的猜测、憧憬与希望的世界上,一个中国,秦皇汉武的后代,所具有的价值。

【小题1】第⑤段说“眼前的完美令你深深陶醉的同时,你也感到淡淡的哀伤”。联系全文看,“陶醉”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哀伤”又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多处用到对比的手法,请选择两处,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小题3】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参观的过程,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小题4】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中③段画线句的排比、比喻形象说明了文物对人类的重要价值。
B.全文贯穿着一种幸福与感伤交织在一起的情感,有历史的厚重感。
C.全文洋溢着一种历史责任意识,警示人们不可忘记历史。
D.恐龙特展售票的长长队伍表明人们在市场化的生活中已迷失了自己。
E.本文联想丰富,运用时空交错的写法,给人似真似幻的美感享受。
F.本文语言平实,在娓娓而叙中抒发了对文物的喜爱之情。
【小题5】本文取题为“那古典的醇香”,其作用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的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 ,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影在我眼前晃一下。影子走的极快,好象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更明亮、更温暖罢。

【小题1】请选择填入第二段空缺处语序正确的一项
A.哪里是山,哪里是菜园,哪里是房屋
B.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
C.哪里是菜园,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
D.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哪里是山
【小题2】第三段中画线处为何用“扫淡”一词而不用“照淡”、“减淡”,请略作分析。
【小题3】作者文中写到了灯光使哪几种人受益?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重阳节启示:文化的生命传承
①国庆刚过,又临重阳。重阳(农历九月初九),这由“九”和“九”两个阳数叠加而成的时日,谐音“久久”;这一天“登高”的习俗,又喻指着:人往高处走,一年的行程到了提升超越的时刻。
②在这样一个时刻,用心体会与传统佳节相连的中国文化中关于时间、生命和生活,以及个人、人生和社群的深邃智慧,有助于把外在的节日安排,转化为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地区内在的节日持守(过节礼仪和习俗);有助于通过“创旧”,创新出各种与相应佳节有关联的独特活动和文化产品;更可以明白传统佳节成为现代生活中法定节日的深远意义。
③传统佳节是人类社会文化特质的外显,在生命和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个时间节点被标记为民族的节日,以族人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激活之,彰显之,流传之。这是一个“文化记忆”的重要机制——一是文字,二是仪式,而“节日”就在这两个方面,突出地镌刻着历史流程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等词汇,是那样的隽永醒目,结晶了丰富、动态、充满生机的文化意蕴;与之相连的节庆活动和礼仪以及食品、衣妆等,是生活过程中的“文化语言”,通过亲子的生命传递和行为习得,世事悠悠永流传。这启示我们,当有了以这些传统节日标识的时间点之后,如何传承和创建相应的、能充分显示节日文化内涵的活动和礼仪,是一个课题。
④重阳节是“老人节”。“老人”,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中都有的“长者”或“长老”(Elders),这既是一个家庭中孩子的父(母)辈,血缘的祖先,更是一个社会的先人,代表着整个民族的智者,象征着文化传统的创造和传承的生命源头。在这个意义上,重阳节作为老人节,本质上就是关怀父母,彰显老一辈的生命给予,尊崇传统的久远绵长。重阳节堪称中国的父母节,而较之一般的母亲节和父亲节,含义更为深刻。
⑤重阳节尊崇“老人”,不仅仅是彰显中华文明“尊老爱幼”的传统,而有着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国的“孝”文化曾被封建社会蒙上尘埃,但简单的“文字考古”就可以使人豁然领悟其超越时代的意义:在汉字中,“老”和“孝”在字形上是同根的。由“孝”派生的“教”,是如此奇妙地把作为“生命共同体”的“人”,与“文”相连,昭示着文化传递和创造性转化的内在机制一一以活的生命和生活的传承和活动,创造和继续民族的文明及其一切成果。对“父辈”的尊崇,就是对民族文化的尊崇,就是文化学习和传授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张扬文化必须张扬生命,关注生命就是关注文化。以“延年益寿”为主旨的重阳节也就有了这样内在的双重意义。
⑥更进一步,从人类学的高度,一年一度的佳节,尤其在中国,都与时令和节气相关联,无数诗词与时令唱和,体现着个人的生命与大自然万物的交相呼应,凸现了自我在自然中的生存,总有着一种生命的提示:崇生、养生、爱惜生命、敬畏自然。就在这样一种节期的安排中,个人超越客观的社会差别和经济状况,获得自我的回归。这里既有着现代人所悟到的“休闲的本质”,更有着中国文化特有的“天人合一”的积极的生活理想境界。在屈原的《远游》诗里,“重阳”即指“九重天”,并且他在《离骚》中已反映了饮菊的习俗,岂不正是佳节蕴含的人与自然物“合一”的写照吗?
⑦这种境界又与中国哲人倡导的“仁”的精神互为表里:当我们“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时候,亲友就是惦记着和思念着的“他人”,这种情愫由家庭扩及社群和家乡,佳节又总是举行各种品味和传达乡里乡亲的社会活动的最佳时机:几千年来,无穷无尽的社群性活动,曾被创造,并将繁衍更嬗,蔚为壮观。
⑧因此,佳节的服务经济、体验经济及其旅游产业和各种文化产品的发明创造,都是节日有机的伴生物,只是其中的高雅低俗精致粗鄙之分,全在于我们对于传统佳节在这种生命层次上的认知。通过对节日的“本真”的认真探求和开掘,才能使节日文化与节日经济相得益彰,共创双赢。学习传统佳节的文化意义,学会“过节”,赋予我们今天的教育以生命的形态和流程,真正使包含物质生产和消遣过程在内的“过节”,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民间母体”,形成完整的民族文化传承的生命机制,使一切中国和人类的文明成果,以一种更富参与性和共创新的生命当时被教授和习得,得以久久流传;这时,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亲”不也同时就是自己的文化认同、归属和依恋吗?
【小题1】说说第②段中“创旧”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2】关于重阳节文化内涵理解最不正确的一项()
A.彰显中华文明“尊老爱幼”的久远传统。
B.昭示着文化传递和创造性转化的内在机制。
C.体现“天人合一”的积极的生活理想境界。
D.通过生命传递和行为习得而得以永久流传。
【小题3】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分析第⑦、⑧两段中引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不同作用。
【小题5】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简要介绍重阳节。(不超过50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
《史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中华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趋式微。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为重视。
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似乎还不够。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这次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会议,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目标,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确,如果我们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能穿“国服”,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这就要求“国服”具有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便于普及。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在设计上加入中国元素那么简单,更应体现中华民族对于衣着的文化理念。
服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魏晋风流,士人爱穿宽袍敞襟,以显自由不羁;大唐盛世,开放自信,服饰因之雍容华贵;在国家崛起之今日,如何穿出中国范儿,看来真不是一件小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代中国,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好像逐渐衰弱了。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中式礼服。
B.民族服饰,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尤其是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C.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因此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
D.赵武灵王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遇到巨大阻力,因为王公大臣认为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是一种罪过。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历经流变可谓博大精深。汉服、唐装、旗袍、中山装,都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B.与赵武灵王“革衣服之制”的内容相反,魏孝文帝“禁胡服,改汉服”,但他们都由此达到了融入汉族的目的。
C.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是“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的一种体现。
D.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比起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尤其是阿拉伯国家,我们的重视程度好像还不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探讨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现象可以证明,当下有不少人正在试图弥补我们没有“国服”的缺憾。
B.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外交官用穿西服取代不太符合当下审美观的中山装,但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这种穿着可能会被视为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C.大唐盛世雍容华贵之服,彰显开放自信。服饰反映社会,因此在国家崛起之今日,我们都应该把“如何穿出中国范儿”当成一件大事。
D.我们只有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穿具有中国范儿的“国服”,才能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