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1月至8月,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2841起。其中,重大森林火灾4起、特大森林火灾3起,受害森林面积2.3万公顷,造成人员伤亡44人,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增加。

今年以来,特别是春防关键期和夏防期间,我国东北、华北地区气候异常,高温、干旱、少雨持续时间长,干雷暴活动频繁,森林防火形势异常严峻。特别是内蒙古、黑龙江和京津冀等地接连出现历史同期罕见的高温大风天气,北部原始林区气温一度达到35度、瞬间风力7—10级,致使发生多起影响较大的森林火灾。

(摘编自国家应急广播网《2017年前8个月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2841起》)

材料二:

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2478起,受害森林面积16309公顷,因灾造成人员伤亡39人。

应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当前严峻的冬春防灭火形势,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近期在全国组织开展了森林草原火灾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特别是春节期间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紧急通知》,并于1月1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了南方重点片区森林草原火灾重大风险防控工作座谈会,对冬春季特别是春节期间的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进行重点部署。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2478起》)

材料三:

近期多起森林火灾接连发生。

3月30日18时许,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发生森林火灾。3月31日下午,四川森林消防总队凉山州支队指战员和地方扑火队员共689人在海拔4000余米的原始森林展开扑救。扑火行动中,受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发林火爆燃,30名扑火人员遇难。

在凉山州火灾之前,山西和北京也曾发生受到全国关注的森林火灾。

3月29日13时30分许,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王陶乡发生一起森林火灾,波及6个乡镇。火灾前线扑救指挥部4月1日通报,火灾东线、西线、南线明火已扑灭,有8000名有灭火经验的干部群众进行火场清理,防止复燃。

在北京,3月30日中午12点23分,北京市密云区东邵渠镇太保庄地区发生森林火灾,过火面积达640亩。据媒体报道,这起火灾的起火点位于东邵渠镇高各庄村,当地村民郑某等6人在林地内修理水管时,不慎将水管下方土坑内的杂草点燃,引发山火。因风力大,数小时内,浓烟升腾,火势一路从密云蔓延至平谷。

森林草原火灾发生,90%以上系人为原因引发。

根据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今年3月发布的数据,春防期间,历来是中国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高发时段,1987年以来,全国共发生71起特大森林火灾,60%集中在这一时段。

此外,这组数据还显示,春防期间还是野外火源管控最难时段,传统民俗用火、祭祀用火、春耕生产用火交织,进山踏青旅游、采摘山货、驴友穿越等活动频繁,90%以上的森林草原火灾系由上坟烧纸、吸烟、烧秸秆以及燃放烟花爆竹等人为原因引发。

除了人为原因,不利的气象条件、物候条件、基础条件同样是引发森林火灾的原因。近日,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便提出了相应的不利条件。

例如,在气象因素方面,包括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局地高温、干旱、干雷暴等极端天气可能增加等;而在物候条件方面,则包括了中国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明显增加,林区牧区可燃物载量明显增多,一些地方远超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临界值等。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森林火灾接连发生 时隔三年这个红色预警再拉响》)

材料四: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柱形图的纵向对比可以直观地看出,在2012—2016年5年间,中国发生森林火灾的次数逐年减少。
B.饼状图显示了2012—2016年5年间每年森林火灾次数的占比,但无法知道确切的次数。
C.2017、2018年的森林火灾次数,比2016年森林火灾的次数多,可见森林防火形势依然严峻,防火工作不可懈怠。
D.如果能严把春防关,降低易发期和高危期的森林火灾次数,就能使2019年森林火灾次数创2012年以来的历史新低。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引发森林火灾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人为原因,还有不利的气象条件、物候条件、基础条件等。
B.因为受天气影响,2017年森林火灾较多。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夏季的高温、干旱、少雨、干雷暴、大风等天气,极易引发森林火灾。
C.因为四川凉山的森林火灾没有山西长治火灾投入的消防人员多,致使30名扑火人员牺牲,令人扼腕。
D.森林防火要从我做起,确保不人为引发森林火灾。比如自觉移风易俗,祭祖时把上坟烧纸改为敬献鲜花,及时播报不利气象等。
【小题3】面对频繁发生的森林火灾,政府应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请简要概括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04 05:12: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古寺黄昏

朱以撒

①我是选择黄昏深浓时分走入这座古寺的。

②这座已经显得凋敝的北方古寺,坐落在一处开阔的坡上,和那些皇皇大寺相比,它就像被长风卷走了青春的亮丽,只映现出苍老朴实。除了正午前后还有一些香客结伴而来,使寺院上空紫气缭绕,生机平添,一到黄昏,人迹萧然,能见到的只是寥寥的青鞋布袜的僧人的身影了。

③我之所以选择黄昏入古寺徜徉,是有一些想法的。我曾随着熙攘游人,多次在明晰清朗的上午进出那些金碧辉煌的寺院,从雕梁画栋、翘角飞檐的油彩,都可以一下子认出香火旺盛、香客密集的盛况。尤其是那海碗口一般粗大的香炷,总是让寺院终年弥漫在烟火中,佛们承受得了如此的熏炙吗?这种情景总是勾起人的特定想象,想到佛,想到往生,想到西方的极乐世界。可是,来的人多了,也不免使佛门净地留下挥之不去的世俗,毫无清净可言,更无从做离奇的联想。

④黄昏对我来说是最轻松的时刻,用不了多久,暮色来临,一切就尽在迷蒙之中了,可以有白日不曾有过的身心舒展。黄昏前的劳作,总是使人精神紧张以至倦怠。只有黄昏到来之际,劳作宣告结束,像落日一样卸去重负,安然地缓缓沉落。我相信很多人在这时,会感到如期而至的安宁,这是安息的前奏。不过,当这个晚秋一日又一日加深浓度时,在远离秀色南方的这块土地上,黄昏时带给我的还有一丝淡淡的惋惜。我看到不少黄叶已经悄然地飘落在地,古寺里枝繁叶茂的几株大树,开始了删减的旅程。

⑤这时节,古寺和人一样显出了本真和从容。

⑥曾有人对我说,讨厌寺院的格局,不论东南西北,不分大寺小寺,格局大抵是千篇一律的,重视中轴线、对称、比例、规矩。即使是当今空间造型艺术走向跌宕变化、奇诡不测的创造,古寺翻新或重起楼台,宁愿割舍富于联想万端的诗情画意,铩去鲜活想象不可端倪的翅羽,也要保持那种千年一贯制的平衡和中正。宗教殿堂就是宗教殿堂,这么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沉淀,代代传承它的凝重和厚实,越是往后,人们仰之弥高的心理越是难以改变,更不敢别出心裁去随意改动。以不变而应世间万变,能使一代又一代的信徒初衷不改,也真算得上大智慧了。我面前这座古寺,这么小的格局,当然舍弃了诸如地藏殿、大悲殿、普贤殿这些非在中轴线上的建筑,油彩焕然的也只有大雄宝殿,其余的都在剥落古旧中,可是这些古旧处,在夕阳的照射下,罄露着古朴深沉的意味。古寺最让人流连并印上心头的,正是这种洞见岁月风霜的真实写照。剥蚀就剥蚀吧,又何必遮掩粉饰,包裹上隔代的不谐色泽;残损就残损吧,这种沧桑感理应更能传唤出生命代谢的过程。现实中的人们是十分乐意解囊装扮这宗教殿堂的,让佛光彩照人富丽堂皇,一身新饰,没有风霜感,也辨识不出年代远近。在我眼里,一代代的雕饰敷彩,越发走向世俗的技艺和心境,把原先带有灵气的寺院转换成了媚俗。用审美眼光巡弋,宗教教堂也就是艺术殿堂。可往往在洗去风霜的补救中,艺术性日渐消散,佛性怂恿了求索者的奢华,也纵容了艺术败笔的任意涂抹。

⑦夕阳已经掠过寺顶的飞檐,院内一片空旷,只有那高耸的塔顶端还沐浴在这如同嫣红的葡萄酒的醉意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②自然段将北方某古寺和那些皇皇大寺相对比,意在突出它的不清净,流露出作者对它的惋惜。
B.寺庙格局千百年来重视平衡和中正,既表现出宗教的独特文化,也与它凝重和厚实的传统息息相关。
C.“高耸的塔顶端还沐浴在这如同嫣红的葡萄酒的醉意里”,作者运用比拟、比喻的手法,展现了黄昏古寺的画意美。
D.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方式,不仅写出了作者对黄昏古寺的所见所思所感,也引发了读者的深思。
【小题2】“这时节,古寺和人一样显出了本真和从容”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3】对于装扮和粉饰寺庙,作者持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年三十的私房菜
付春从城里回家时,爹和妈正在院子里剥玉米棒子。他们都没有发现身后的儿子付春。付春一声不吭地跨进院门,拎着大包小包进了自己的屋,放下行李,就一头栽倒在床上。爹和妈同时停止了手上的动作。时间静止了两分钟后,付春透过掉了半块的玻璃窗听见爹说,“春,回来了?”妈马上站起身来,责怪爹说,“他爹,春都进屋了,还问?快去抱柴火,我给儿子做吃的去。”付春拉起被角,捂在脸上,眼泪无声地流下。
付春在城里一家五星级酒店当厨师。付春的厨艺好,在这家酒店一干就是五年,五年间付春很少回乡下,五年的城市生活让他下意识里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城里人,他甚至发誓要在这家酒店干一辈子。然而,没想到这家酒店自从去年易主后,因经营不善,一天比一天不景气,上个月彻底宣告破产。
失业这个月,付春把城里所有的饭店、酒店都找遍了,没有一个地方能容纳他。一些有名气的饭店、酒店,都有自己稳定的厨师团队,就算人家缺人手,他进去也只能是个打杂的。太小的饭店,薪水太低,高不成,低不就,就把付春挤回乡下的家了。付春感觉自己一下子从繁花似锦的春天走进了寒风凌厉的冬天。付春想着想着睡着了。
“ 春,快起来吃饭了。”妈站在窗外,小心翼翼地喊付春,生怕声音大了,把儿子吓不见了似的,儿子已经有很久没回家了。
饭桌上的菜,都是付春打小就爱吃的菜:干椒炒青菜、韭菜炒鸡蛋、火腿末炝嫩玉米,汤是酸菜土豆汤,酸菜是妈自己腌的乡下常见的老酸菜。旁边是一锅刚焖好的玉米饭。这些上不了台面的饭菜,也只有在家里才能吃到,虽说都是些在付春看来上不了台面的菜,但味道却是出奇的好。
付春很快就风卷残云般把桌子上的饭菜一扫而光。爹和妈几乎一筷子未动,看着狼吞虎咽的付春,笑得嘴都合不拢。付春看着爹妈,抹着嘴回味着刚才的饭菜香味儿,突然脑子里像打开了一道尘封已久的门,付春兴奋地一连说了好几声:“我怎么没想到呢?”爹和妈被付春整糊涂了,还没回过神来,付春已经拎着大包小包跑出院门了。爹和妈赶紧跟到院门外,说:“春,你这刚回来,又要去哪儿啊?”“回城里。”付春头也不回地说。
付春有足够信心让自己成为城里人,他不再怕失业,这一切都源于妈做的饭菜。付春在吃了妈做的菜后,突然想到了时下城里流行的私房菜。他想,现在城里人吃饭店都吃腻了,我何不当一名专做私房菜的厨师呢?
很快,付春的私房菜就在城里闯出了名气,很多有钱人、领导都请付春到家里专门为他们做私房菜。尤其是每年的春节,付春更是分身无术。
付春不断创新他的私房菜,几年后名声越来越大,钱也挣下不少,还在城里买了房子,拥有了城市户口。爹和妈不愿和他来城里,一直住在乡下的小土院,付春已经有好几个春节没回家陪父母过年了。每次爹妈打电话来,要他回家过年,付春都推托了。
今年年三十那天,有个搞建筑的大老板,给了付春很多钱,说是特意请付春去为他父母做一顿年夜饭。这位老板的爹妈一直住在乡下,老板有心想接爹妈去城里过年,也享享福,可是爹妈不来城里,老板只好回乡下陪父母过年。老板和爹妈说回去过年,两位老人又忙里忙外辛苦做饭菜,因此老板骗父母不回家过年,请付春去做私房菜的目的是想让父母过个不用操劳的年。
付春满口答应了,天快擦黑时,和老板一起赶到了老板乡下的父母家。没想到,他们推开门,首先映入眼前的竟然是一大桌子已经做好的饭菜,碗筷已摆好,就好像专等老板一到就开席似的。老板惊讶得合不拢嘴,不停地问两老怎么知道他要回来?
老板的爹说:“每年不管你回不回家过年,你妈都会把饭菜做好,万一你回家了,也好吃上一口热乎饭。”老板的妈接着说:“这些都是你打小就爱吃的饭菜,在外面哪能吃到呢?”老板两眼含着泪,一把抱住了两位老人。
一直站在门口的付春看着这一家子,缓缓地掏出钱包,把钱悄悄地放在门边的桌上,轻轻地合上门,头也不回地离去了。绚丽的烟花爆竹在付春身后、头上此起彼伏地响着、盛开着。付春仿佛闻到了妈做的干椒炒青菜、韭菜炒鸡蛋、火腿末炝嫩玉米,还有酸菜土豆汤的味道。
(选自《四川文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付春的妈和建筑老板的妈都为儿子做好吃的饭菜,两相映衬,蕴含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感慨,也反衬儿子亲情淡漠,表达作者对处理事业和亲情关系的反思。
B.付春在城里的酒店当厨师,因为酒店破产,自己又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无奈之下回到家里,他感到无颜面对爹妈,所以一声不吭地钻进屋里,独自流泪。
C.付春回到家中不跟在院子里剥玉米棒子的爹妈打招呼,而爹妈觉知儿子回来了,又是打招呼,又是去做吃的,小说在对比中表达思想感情,启发读者思考。
D.付春的妈为了启发和激励付春,又做了些在付春看来上不了台面但味道却是出奇的好的菜,使付春在困境中找到了出路,说明妈是个了解儿子、智慧的人。
【小题2】建筑老板带付春回家为父母做私房菜,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简要分析付春这一人物形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线旅游指的是通过网络的方式查阅和预订旅游产品,并可以通过网络分享旅游或旅行经验,而非通过在线(网络)的方式旅游或旅行。在线旅游不但没有偏离“旅游”,反而进一步丰富了旅游,并且方便了旅游,促进了产业发展。在线旅游服务的核心功能有下面两点:
(1)。无论互联网发展到什么程度,客户都不可能自己在无尽的信息中整理和分析,所以他们都需要有这样的公司整理所有信息,但是这些公司提供的信息需要尽量客观中立,以便于他们做出明智的选择。
(2)。旅行让人期待,但安排旅程却可能令人头疼。关于航班、酒店、租车、景点玩乐等各种信息让人应接不暇,无从下手。许多旅行服务商都在尽力带来性价比最高的产品,为顾客提供机(车)票、酒店预订、系统对接服务等。
(摘编自中华网《中国在线旅游的发展历程》,有删除)
材料二:

注:该表是2016年四个季度和2017年前三个季度的统计情况。同比增长是指和上一年同期相比较的增长率。
(数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有删除)
材料三:
随着中国旅游市场的迅猛发展,以主要提供旅游搜索、旅游评论和推荐等服务的媒体类网站将会凸显其巨大的市场价值。展望未来,中国在线旅行预订市场呈现出三大特点:
(3)。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方面在线旅游企业与中上游产品供应商的合作日渐紧密和多元化,使得旅游企业能够更好地开发出丰富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在线旅游企业与平台、门户、社交媒体的合作日渐丰富,这种与平台、门户、杜交媒体的合作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大范围内的用户覆盖以及用户的无缝浏览和预订消费。
(4)。随着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基于LBS( Location Based Services的简称,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确定移动设备即用户所在的地理位置;二是提供与位置相关的各类信息服务。即与定位相关的各类服务系统,简称“定位服务”)的更深层次的旅游预订应用必将百花齐放,为消费者提供随时随地、个性化的预订体验。
休闲度假。休闲度假、景区门票是在线旅游行业近两年来出现的新领域,进入门槛较低,但是发展门槛高,需要不断地对上游产品供应链进行介入和整合,优化用户的消费体验,以及扩大产品和服务在全国的网络覆盖,提升客户服务能力。
(摘编自中商产业研究院《2016年中国旅游市场研究分析》,有删除)
材料四:
在线旅游一直是技术驱动发展的领域。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截至2018年2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12.8亿户,累计流量达到68.9亿G,同比增长分别为14.8%和186%。面对巨大的市场前景,一些传统的旅行社也陆续推出相关手机客户端,向手机旅游软件发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彦锋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技术的突破是未来在线旅游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部分,当前,包括区块链技术、金融技术、联通资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都在影响着在线旅游平台的发展。通过借助核心零售服务,进行精准营销,对整个产业链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此外,互联网行业专家刘兴亮也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技术一直以来都是在线旅游平台竞争力的一部分。不过他也指出,技术销售也会存在捆绑销售的问题。他进一步解释道,像机票搭售、酒店接送机的优惠等产品营销,在顾客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售卖,实际上就是一种“技术作恶”。
(摘编自《新技术再造在线旅游》(《北京商报》,有删除))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传统旅游没有本质区别的在线旅游丰富了旅游的内容和方式,人们还可以通过网络分享旅行经验。
B.在线旅游企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与网络平台、门户和社交媒体的合作,才能带来更多的用户和消费。
C.智能手机作为便捷的移动设备,其定位服务为在线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D.在线旅游行业进入门槛低,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但需要不断地对中上游产品供应链进行介入和整合。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二可知,2016和2017两年各季度在线旅游市场规模总体呈现出缓慢增长的趋势,而同比增长率有升有降。
B.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增长,对在线旅游企业的发展影响不大,依然呈现低迷状态。
C.在线旅游与传统的旅行社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利用网络技术和手机客户端等,能为客户提供酒店、景区等旅游产品
D.航班、酒店等各方信息应接不暇时,在线旅游能提供各项优惠服务,其中酒店接送机优惠往往是性价比最高的产品。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为文中甲乙丙丁处填上恰当的概括性语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因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变化,意味着政府政策方针和发展理念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目前,中国GDP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总体物质财富比较丰富,贫困人口只占极少数。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主要矛盾就不再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供求矛盾,而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需求满足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在总体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过去,社会首先要保证人们能够获得基本数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总体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今天,人们不再满足于消费的数量,而是更加注重消费的品质。面对这一变化,如果企业还是满足于单纯的数量扩张或规模经济,而不是注重产品的品质,就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满足老百姓的高品质需求。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更高阶段。广义的精神文明,不仅包括文明礼仪,也包括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和环境等各方面的追求,当下人们除了满足吃喝玩乐,还希望更多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更加看重社会安全和环境保护,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为此,除了继续发展生产力,还需要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中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先努力发展经济,才能为建设民主和法治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相反在经济水平低下时贸然进行改革就可能遭遇东欧式的失败。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是主要目标,因此关键是快速发展生产力,做大经济蛋糕。而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如何公平地分配蛋糕日益成为一个主要问题。当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这带来了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既然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那么新时代的工作重心就是努力实现平衡式发展。例如,通过收入调节政策减少收入差距,通过精准扶贫减少贫富差距。过去中央推行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区发展差距。若能做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成就不亚于从一个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国家变成经济大国。
(摘编自聂辉华《理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四个维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而做出的科学论断。
B.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当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品质,实际上是应对供给侧转变做出的正确选择。
D.既要做大做强经济蛋糕,又要分好经济蛋糕,实现平衡式发展,这是新时代的工作重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了缩小贫富和地区发展差距的一些做法,指出这同让中国摆脱贫困一样意义重大。
B.文章主要从四个维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矛盾所发生的变化做了解。
C.文章辨析了改革之初与当下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即从供求矛盾转变为需求满足不平衡矛盾。
D.文章第4段将美好生活需要区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联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已不满足于吃得饱,更希望吃得好,这启示企业生产应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品质。
B.如果解决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就会得到充分满足。
C.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之后,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才可能取得成功。
D.重新定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对社会发展变迁的把握,但终归是对人民向往的回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野店初尝竹叶酒,劝农曾入杏花村
赵树义
有史以来,酒似乎天生就是文字的酵母,好酒的时代便多好文字,与酒有关的文字自然也多,宋人众多的酒文字中,朱肱撰写的《北山酒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有关于酿酒工艺的专著,从酿酒专业的角度看,这部书便是最早的教科书了。《北山酒经》全面总结了历代的酿酒理论,论述了制曲和酿酒技术,并收录十余种酒曲的配方及制法,在我国古代酿酒史上,堪称最具专业水准,也最具实践指导价值的,酿酒人一向奉其为经典。汾酒博物馆藏有一幅宋代酿酒工艺图,便是根据《北山酒经》所记绘制的,这幅图完整再现两宋人的制酒工序,与前代相比,改进最大的地方是煮酒环节,正是掌握了煮酒工序,酒的度数才得以明显提高,中国白酒才从此进入高度酒时代。
如果说《北山酒经》是一部实用教科书,《酒谱》则是一部酒文化大全。《酒谱》由宋人窦革编著完成,全书对北宋之前的酒文化进行了详尽汇集,资料翔实,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酒谱》认为,在当时所有可流通的酒中,惟有杏花村酿造的干酥酒被大家公认为上品,可见杏花村在酒业中的霸主地位。
酒文化在宋代被上升到学术高度。欧阳修自称“醉翁”,他任滁州太守时作的《醉翁亭记》,堪称酒文中最出类拔萃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千古流传,说的是酒事,便是人事。
尤其多才多艺的苏轼还会酿酒。苏轼是一个酒量很小的人,被贬滁州时,朋友贾耘老送苏轼一瓶好酒,苏轼独饮一杯便“醺然径醉”。不过,苏轼酒量虽小,酒性却豪放,贬谪期间,常“我虽不解饮,把盏欢意足”;“东堂醉卧呼不起,啼鸟落花春寂寂”;“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苏轼除了喝酒喝到半夜三更外,还经常跑到田间河边向农夫渔夫请教酿酒的事,还亲自试造过蜜柑酒、松酒、桂酒等等。喝酒有心得,酿酒也有心得,苏轼便写了一篇《酒经》,寥寥数百字,从制饼曲到酿酒,无不备述,内容竟与今天南方酿酒方法极相似。
关于醉酒,古人也是有说法的,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对酒作用于人体的解释,《酒谱》称:“凡酒气独胜而气劣,脾不能化,则发于四肢而为热,厥甚则为酒醉。”另一种认识则是从病理入手的:“酒味辛甘,温酿米麦之精华而成之者也,至精纯阳,故能经络路而入辏理。酒饮入口,未尝赏停留,遍循百脉,是以醉后气息必粗,瘢痕必赤。能饮者多至斗石而不辞,使者停留胃中,胃之量岂能容受如许哉?”这些解释显然是理智型的。还有一种解释则是直觉型的,更注重对醉酒体验的描述。苏东坡是智者,似乎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此状态高妙,如此才能“把酒问青天”了。苏东坡在《水调歌头》一词题跋中称自己是在“大醉”中“作此篇”的,此大醉显然是有所保留的。李时珍也深知酒醉之妙,他说:“美酒饮教微醉后,此得饮酒之妙。所谓醉中趣。”醉到有趣,自是境界,此时方有才思敏捷、才华横溢的事做出来,如果烂醉如泥,即使才华万丈,怕也是死狗扶不到墙上了。
清朝大臣翁同酥曾手书一副对联:“野店初尝竹叶酒,劝农曾入杏花村。”前一句出自苏东坡《岐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后一句取自苏东坡《丰县朱陈村嫁娶图》。苏东坡一生与山西似无交集,却为杏花村造出如此美句,可见杏花村影响之远。
(节选自《网易新闻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朱肱撰写的《北山酒经》是我国最早的教科书,其内容是讲酿酒工艺的,有很高的专业水准,酿酒人一向奉其为经典。
B.汾酒博物馆所藏的一幅宋代酿酒工艺图,完整再现了宋人的制酒工序,这幅图便是根据《北山酒经》绘制而成。
C.相对于实用的《北山酒经》而言,《酒谱》在酒文化方面的史料价值更加突出,全书关于北宋之前的酒文化的资料翔实。
D.宋代以前,中国白酒都还是低度酒,因为宋代改变了煮酒工序,酒的度数才得以大幅提高,中国白酒才从此进入高度酒时代。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见他是借饮酒乃至醉酒来表达内心的“山水之乐”。
B.苏轼酿酒也有心得,其一篇文字不多的《酒经》,对酿酒的各个环节,记述都很详尽,对今天南方的酿酒方法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C.李时珍强调微醉方得酒醉之妙。醉到有趣,自是境界,这种微醉的程度有助于展示饮酒者敏捷的才思、过人的才华。
D.从有关酿酒的典籍和苏轼相关诗文的记述来看,杏花村在当时的酒业是非常出名的,影响深远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酒文化涵盖很广,不仅指关于酒的酿制的工艺,也指与酒相关的文艺作品;甚至关于醉酒的种种说法也属于酒文化。
B.对醉酒的解释,理智型从酒作用于人体以及病理的角度指出了饮酒对脾胃等脏器的损伤作用,这和现代医学观点不谋而合。
C.对醉酒的解释,直觉型更注重对醉酒体验的描述,比如:陈后主《独酌谣》所云“……三酌意不畅,……九酌忘物我,十酌忽凌宵”就是如此。
D.好酒的时代便多好文字,酒量很小的苏轼偏偏“把盏欢意足”,且常饮常醉,醉后诗兴盎然,成就了不少诗词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