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历史,常常于无声处照亮未来。两千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拉开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序幕,也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自此“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今天,沿着茶马古道、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故道,“一带一路”倡议正在编织出沿线国家深化交往的全新图景。历史与现实昭示人们,开放是民族成长的催化剂,文明更因交流互鉴而绽放异彩。丝绸之路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一带一路”建设倡导的和平发展、共同发展理念,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和参与。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三年来,已有7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积极响应,30多个国家与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2015年,中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双边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49个国家的直接投资额近150亿美元。“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相关国家和人民带来丰厚福利。“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中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目前,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投行”正式运营,丝路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陆续组建;中泰铁路、土耳其东西高铁、匈塞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加快推进。仅以2016年上半年为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达514.5亿美元,同比增长37%。凡此种种,映照着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真诚落实,更彰显出相关合作的巨大潜力。

(摘自《人民日报·奏响“一带一路”的时代和声》,2016年7月27日)

材料二:

斯诺普科夫认为,“一带一路”战略不仅给白俄罗斯带来了发展机会,也带来了中国的发展理念和人文精神。斯诺普科夫表示,中白工业园是目前中白两国最重要的合作项目,它集合了很多创新型的企业,对白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他说,中白工业园的政策不仅是面对中国的企业而且是面对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企业。中白工业园的优惠政策是前十年免税,后十年的税减半。

(摘自央视新闻《斯诺普科夫:“一带一路”拉近欧亚大陆》,2015年7月26日)

材料三:

《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综合了包括经济基础、社会风险、政治风险、中国因素、能源因素和环境风险在内的六大维度上的37个具体指标,全面量化评估了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的程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旭在发布会上表示,与2016年的评估相比,2017年,高风险和较高风险的国家均有增多,低风险和较低风险国家则有所减少。从区域来看,较高风险的投资地区仍在南亚、西亚和北非,投资风险较明显提升的区域是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但是,从整体看,中东欧的投资风险仍然较低。根据《报告》,这些变化主要归因至三个方面:一是欧元的大幅贬值对中东欧等国的汇率变化产生较大影响,二是欧美对俄罗斯采取的经济制裁产生各种后果,三是国际油价下跌打击了资源国家的经济。

(摘自中国证券网《人民大学评估报告:“一带一路”首重能源合作》)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先是回顾历史,然后联系现实,引出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介绍,指出中国以此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
B.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斯诺普科夫认为“一带一路”给他们带来了发展机会,他们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是非常支持的。
C.材料三对《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进行了分析,该报告对2016、2017年投资风险进行了比较。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一带一路”战略,而且都认为该战略给中国带来发展机遇,必将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中国应该加大与其它各国经济合作力度。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不一,时间不同,但都聚焦“一带一路”战略,说明最近几年我国政府对“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视。
B.材料一,记者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对“一带一路”进行了详细报道,为我们展现了国家战略。
C.材料二,中白工业园作为目前中白两国最重要的合作项目,惠及中白两国,促进了中白两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D.材料三,《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出自知名学府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团队,可见其是最权威的。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的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02 09:23: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人的天下观念因其非客观性而天然向美生成,而被其规划的时间意识也同样表现出了强忍的审美特征。

研究中国人时间意识与天下观念的关系,首先要考虑中国早期农耕文明对其时空观念的影响。如果说早期中国文明的空间观念受其生产方式限定,那么时间观念也是一样,前者奠基于人对土地的固着,后者则依托于土地的生殖力以及物候和天象变化等过程性经验。

与现代科学习惯于将土地视为物理性存在物不同,传统中国农业社会更多体认到的是土地的生命特征。如《说文解字》释“土”云:“土,地之吐生物者也。”《说文解字》释“生”云:“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土是孕育生命的土,土中包含着生命的元质;生是从土中而来的生,它以草木的萌发反证生命之于土地的本己性。貌似沉寂乃至僵死的土地,因其包蕴生命动能而天然趋向于运动,是时间的始点。以此为背景,由天地化育而出的自然物候变化,则构成了时间的表象。这意味着中国人基于对土地的固着和对乡土景观观察而起的时间意识,是其天下观念的有机组织部分。它赋予了原本静态的空间地理经验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从而使其在自然生命的流动变化中彰显出时间性。

中国传统天下观念从河洛中原出发,相关时间观念的形成也必然受这一区域的土壤以及气候和物候条件影响。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国人对时间的认识起于对土地生命特质的体认。这是一种农业时间,即“农时”或“农历”,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物候乃至天象变化成为时间的标识。同时,这种时间观念起于河洛中原,然后不断向外扩大它的描述疆域,直至成为一种与中国人的天下观齐平的概念。这种时间观念之所以是审美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它并非来自自然界先天的给予,而是来自人后天的感性经验。更具体地讲,在传统中国,时间观念不过是处于世界一隅的黄河中游的乡土经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虽然因自认为居于天下中心而赋予它普遍价值,但它毕竟受到了特定生产方式和地理区域的限定,是人基于区域性经验的主观建构。它得以成立的美学理由要远远大于科学的理由。

在传统中国,时间的审美化是天下观念审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被“天下“一词规划的世界呈现出活态化的审美特征。

首先,在这一天下的中心地带,人们早期农事活动对土地生命特质的发现,为中国人的自然审美提供了一个奠基形式。以此为基点,从大地上的植被到天空的飞鸟,再到遥远天际的斗转星移,形成了一个连续性的时空放大模式。在这一界域之内,既潜隐于泥土又四散洋溢的自然生命感,使人栖息的世界成为一个气韵生动、大化流行的审美世界。

其次,自然生命总是在运动中表现为过程,并通过大地上的花开花落、草木枯荣使时间获得感性表征,这种自然性的时间运动被中国人规划为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等,从而为人的农事活动建立规律。在中国历史中,这种农事的规律也是审美的规律,像中国早期历法《夏小正》,其叙事模式与早期农事诗(如《诗经•七月》)并没有什么区别。或者说,中国最早的历法就是农事诗,两者均体现出时间进程、自然审美体验与农事乃至政治实践相协调的特点。后世的“四季歌”、文学的伤春悲秋主题、绘画的“四条屏”等,均是这种时间模式的艺术延伸形式。

最后,在这种审美化的自然经验中,时间被空间化,空间也被时间化,从而使天下体系成为时空协调的审美体系。根据现有文献,中国人的四季感知至少自《吕氏春秋•十二纪》始,已被纳入到了“中央一四方”的空间架构之内。其中,东方因与春天关联而气候宜人、关乎理想;南方因与夏天相联而炽热、富于浓情;西方因与秋天关联而消极、充满肃杀;北方则因为与寒冬关联而代表一种否定的精神。据此,由时空交会生成的世界就成为人的情感和价值取向的符码,所谓四季、节令之变则通过与空间方位的配置,将世界带入到一种节奏化、韵律化的动态和谐之中。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期中国文明的时间观念与空间观念一样,受其生产方式限定,源于人对土地的固着。
B.土地被现代科学习惯地视为物理性存在物,可是传统中国农业社会只体认其生命特征。
C.自然物候变化构成了时间的表象,这种表象也成为了中国人天下观念的有机组织部分。
D.在传统中国,时间的审美化使被“天下”一词规划的世界呈现出了活态化的审美特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说文解字》对“土”的解释证明时间意识是中国传统天下观念的组织部分,这属于例证。
B.分析论证中国人时间观念的起源与形成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中国传统时间意识具有审美特征。
C.《吕氏春秋•十二纪》可以证明,中国人的四季感知很早就被纳入“中央﹣四方”空间架构之内。
D.列举中国早期历法和早期农事诗共同的特点,可以证明中国早期农事的规律也是审美的规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托经验而来的中国农业时间,是把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物候乃至天象变化作为了时间的标识。
B.中国传统时间观念是一种乡土经验,它始于先民对黄河中游河洛中原地区土地生命特质的体认。
C.气韵生动、大化流行的中国传统审美世界,是一个以早期农事活动为基点的连续性时空放大模式。
D.基于区域性经验主观建构而成的中国传统时间观念得以成立的原因,既有审美理由又有科学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送羊

李德霞

我和母亲赶着羊群走出村口时,日头就要坠到西山背后了。

下午,镇食品站的王站长在我们村收了四十只羊。我们村在山旮旯里,拉羊的车进不来,王站长就想从我们村雇个人往山外送羊。送一只羊两毛钱,四十只就是八块钱。母亲好不容易争来这份差事,忙喊来刚刚放学到家的我,让我和她一块儿往山外送羊。

路上,母亲对我说:“等把羊送到山外,挣了钱,娘给你买热烧饼吃,再去扯几尺布,给你缝个新书包。”我抿嘴笑着,使劲地摇着羊鞭,撵羊的劲头更足了。出村不远,从对面的山坡上围过来一群羊。母亲担心两群羊混杂在一起,叫我盯紧点。原来,那群羊是母亲娘家村的,放羊人是母亲的六叔,我叫他六姥爷。隔老远,六姥爷就冲母亲打招呼:“是凤英啊,给食品站送羊啊?”

母亲说:“是啊,是啊,六叔还没回呀?”

六姥爷把羊群撵到一边,拎着羊铲踱过来,看着我们送的羊说:“凤英,六叔跟你商量个事儿,你看行不?”

母亲笑着说:“六叔,你说。”

六姥爷把羊铲戳到地上说:“叔有十只羊,个头小一点,下的羔也少,想跟你送的羊调换几只。”

母亲一下愣住了,随即摇摇头说:“不行吧,六叔你看,我送的羊人家都涂了抹子的呀。”

六姥爷弯腰逮住一只羊,用手捏了捏羊背上的抹子,然后直起腰来,从口袋里摸出个小铁盒,得意地说:“抹子是油漆的,六叔这儿也有。六叔把换给你的羊也涂上抹子不就成了,保准你不会出事。嘿嘿。”

母亲没辙了。想了半天,母亲又说:“六叔,我送羊可是挣了人家钱的呀,咱咋能干这事?”

“羊不是公家的吗?要是你自家的,六叔提也不提。公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

母亲为难极了。六姥爷又说:“六叔也不白求你。这样吧,调换一只,六叔给你两毛钱。”

母亲急得眼泪都快下来了。我想,是我给母亲解围的时候了。我抡起鞭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噼噼啪啪,一顿猛抽。羊群受了惊,你追我赶,蜂拥着朝前冲去。我和母亲紧撵着羊群,听不清六姥爷在背后嚷嚷什么。

出了山口,天已黑透。十几里山路,走得我两腿酸软,肚子也咕咕叫起来。

王站长早已等在村口,见我们到来,忙把我们领到村头的一个大院门口。门楼上吊一盏大汽灯,贼亮贼亮的。一辆拉羊车就停在一旁。王站长对母亲说:“大姐,你们娘俩先歇个脚,等我们装完羊,就给你钱。”母亲放松地点点头,拉着我坐到旁边的一块石头上。

几个村里人帮着往车上装羊。奇怪的是,每抓到一只羊,临上车前,王站长总要猫下腰,拿手电照照羊肚子,然后再送到车上去。我悄悄问母亲:“他照啥呢?”母亲摇摇头说:“我也不知道。”

四十只羊就要装完了。母亲凑过去说:“王站长,你刚才拿手电照啥呢?”

王站长不说话,提起一只羊腿让母亲看。

王站长说:“是这样的。上次,我也从山里收了几十只羊,也是雇人送到这里的,等回到食品站才发现,有一半的羊被人半道上调了包,大的换成小的,肥的换成瘦的……所以,下午在你们村收羊时,我除了在羊背上涂了抹子,还在羊肚子上加了个抹子……我这么做也是以防万一,并不是针对大姐的,哈哈哈……”

好悬啊!我和母亲相视一笑。

王站长掏出十块钱说:“大姐拿着,这是你的工钱。过年我要是去你们村收羊的话,还雇你送羊。”

母亲掏遍口袋,只掏出一块钱。母亲尴尬地搓着手说:“我零钱不够,王站长就给八块吧。”

王站长说:“不用找,拿着吧。多出的两块钱,送孩子吧。”

母亲不安地说:“那咋成啊?”

王站长伸手摸摸我的头:“小家伙,饿坏了吧?走,到屋里吃饭去!”

母亲赶忙说:“不了不了,我们这就回去。”

王站长不让,拉着我的手朝屋里走。饭是莜面鱼鱼,我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

那个香啊,我一气吃下两大碗。

往回走的路上,头顶悬着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

(摘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主要描写了四个场景,那就是送羊、换羊、装羊、装羊后付钱,但作者却将这看似简单平常的情节写得一波三折。
B.原来六姥爷过去一直多次以小易大,偷换过很多羊,他早已被王站长识破了。小说想通过六姥爷告诉读者:面对公家财产,不可动私心,不可有杂念。
C.装羊的时候,王站长每装一只羊,就要照一下羊肚子,这说明王站长吃一堑长一智,避免了再像之前一样上当受骗。
D.小说结尾“往回走的路上,头顶悬着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又圆又大的月亮是母亲品德的象征,也渲染了快乐的气氛。
【小题2】小说中的母亲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教师“祖师爷”,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尊师的传统,但这一传统并不始于孔子。孔子孜孜矻矻,以身作则,以己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高尚的人格、好学的精神、博通的学识,不仅赢得了学生的敬佩和爱戴,而且赢得了全社会和后世的尊重和礼敬。
在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国语》和《晋语》中,有这样的文字:“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这里已经将君、父、师并提。战国末期的荀子,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天地君亲师”的序列。在他看来,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种族的根本,君师是政治的根本。缺少了这三者之一,就不会有社会的秩序、人民的安宁,更谈不上生活的幸福。所以,礼仪就是用来敬祀天地、尊重祖先、推崇君师,用来树立它们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感和权威的。高度尊崇礼法的荀子,认为教师是礼法的守望者。他认为,如果没有教师,世人就不懂得礼法,只能是偏离正道,流于匪辟,遭致灾难和祸害;相反,人有了教师、懂了法度,就会通达事理,明辨是非。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荀子看来,是否尊重教师,是一个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他指出:“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先秦诸子在很多重大的问题上观点冲突,相互争鸣,但在尊师这个问题上,却难得的一致。道家的《道德经》说:“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墨家的《墨子》也说:“夫为弟子,后生其师,必修其言,法其行。”法家的《管子》中,收录有《弟子职》一篇,详细地规定了学生对教师各方面恭敬的态度和服侍的礼仪。杂家的《吕氏春秋》不仅说明了尊师的必要,而且指出了尊师的具体方法。主张“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外,学生能够勤奋学习,虚心求教,也就是对教师最大的尊敬。
尊师的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尊师使我们的民族更加笃信教育,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向学之风,强化整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当然,我们也不必忌讳,尊师的片面化和极端化,也对我们民族及其文化具有负面影响。比如,恪守师法,不许学生自出机杼,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后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对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起了一定的阻滞作用。
(摘编自徐梓《中国文化的尊师传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虽然不是中国尊师传统的创始者,但却为后世树立了为人师表的榜样。
B.《国语》中已将君、父、师并提,当时的人们认为三者的地位同等重要。
C.荀子视教师为礼法的守望者,因为学习和执行礼法,都需经由教师来完成。
D.除了在尊师上取得一致之外,先秦诸子在其他问题上的观点都是相互冲突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是个绕不开的人物,所以在论述中国的尊师传统时,作者选择了从他说起。
B.文章在列举先秦诸子尊师的论据时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其中,“面”为荀子的言论,“点”则为其他诸家的言论。
C.在充分列举论据之后,文章进而深入剖析了“尊师传统”的本质:尊师既是尊业敬德,也是重学、重道。
D.文章在充分肯定尊师传统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指明了将尊师片面化、极端化的负面影响,从而体现了辩证说理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生如果对老师态度恭敬,服侍周到,但不愿勤奋学习,不肯虚心向老师求教,也未必可以说是真的尊师。
B.教育事关他人前途和家族命运,如果不接受教育培养,一个人就难以造就才德,一个家族就难以发达兴旺。
C.是否尊重教师是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因此,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一定会人人尊重教师,反之亦然。
D.尊师传统无形中对教师的才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人格高尚、学识博通,才能赢得尊重和礼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世纪5 0年代,在无资料、无经验、无工装、无设备的“四无”条件下,中国汽车工业迈出了极其艰难的第一步。1957年,中国的汽车开始在外国汽车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和再创造。1958年,代表当时中国汽车制造最高水平的“红旗”轿车问世,这标志着中国开始自行设计和生产国产高级轿车。

70年代末,“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中国汽车工业愈发意识到自己与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的技术差距和管理差距。技术的落后和雄心壮志之间的落差,使得轿车生产走上以合资引进技术的道路。在合资发展的浪潮中,北京吉普、上海大众、广州标致等合资品牌相继诞生,与西方汽车巨头“联姻”给中国汽车市场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另外,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市场也不断壮大。

2000年到2008年,中国汽车市场进一步扩大,不仅如此,中国的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大部分汽车零部件都实现了自主研发和国内量产,整车制造水平也不断提高。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关税下降,这使得中国汽车市场价格大幅下降,让中国汽车市场更加繁荣。同时,吉利、长城、奇瑞等国产品牌十分关注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逐渐打破了以往消费者对国产汽车的刻板印象,成为市场热捧的对象,同时也为进军海外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

(摘编自《中国汽车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材料二:

2019年上半年的国内市场,自主品牌长城汽车,销量达45万辆,净利润49亿,毛利率高达17%,这个水平堪比保时捷。自主品牌在国内可以轻松地赚得盆满钵满,而在海外则是步履维艰。因此,自主品牌也就降低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动力。

和大众、丰田等全球豪强相比,自主品牌普遍起步较晚。像奇瑞、吉利、比亚迪等都是在2001年之后才获得乘用车牌照,和普遍有着百年历史的跨国公司差距非常明显。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在发展早期,重要零部件都需要跨国公司提供,直到最近几年才解决了发动机和变速箱的核心技术难题。从目前来看,中国自主品牌轿车整体技术水平比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落后10-15年。此外,自主品牌轿车的出口以二线车厂为主,这些二线车厂的品牌价值较低,产品质量较粗糙,售后服务不完备。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自主品牌拓展海外市场。

(摘编自《中国汽车网》)

材料三:

“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积极响应,中国与相关各国深化了相互合作,增进了双向开放。这其中,中国汽车产业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在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下,沿着“一带一路”,中国汽车产业不断提升品质、开拓市场。近年来,一批具有独特优势的自主品牌不断成长,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欢迎。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汽车“走出去”海外产能已超过300万辆。相对于欧美汽车来说,中国汽车档次较多、品种齐全,消费者可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我们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例如,中东地区天气热,沙漠多,我们对发动机和进气系统进行改良,推出可以耐高温、防沙尘的汽车;针对俄罗斯、乌克兰等冰雪天气较多的特点,我们开发出能应对超低温、冰面道路等恶劣环境的汽车;针对东南亚等国特殊的交通规则,我们推出了右舵车……” 奇瑞汽车国际公司副总经理杜维强说。据悉,奇瑞连续16年保持中国乘用车出口量第一。

(摘编自《中国汽车,沿着一带一路跑起来》)

【小题1】下列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起步阶段,中国汽车工业克服了许多困难,“红旗”轿车是中国汽车工业在这一 时期自力更生的一个缩影。
B.改革开放后,大量合资车企的产生,有效地刺激了中国汽车市场的进一步壮大,并且带来了技术方面的进步。
C.本世纪初,中国汽车市场不断扩大,推动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关税下降又使得价格下降,需求大增。
D.中国汽车工业在经历了模仿、合作、创新等发展阶段之后,在中国对外交流合作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9年上半年,长城汽车在国内市场的盈利情况良好,这可能会对其海外市场拓展决策的制定产生影响。
B.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技术水平在不断进步,但与欧、美、日等国家相比,仍然有差距, 需10-15年才能超越。
C.“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广泛响应,可以预见,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出现在“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
D.通过杜维强的介绍能够推知,奇瑞汽车在进入海外市场前,会针对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产品试验。
【小题3】如何才能让“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更好地走向世界?请结合材料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年迈父母

作者:郁葱

炽热的阳光肆虐着城市的路面,天气闷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别墅区的树木也低着头苟延残喘。

“我要回家!”爸爸以不容商量的口吻对他的儿子大声道。老人大概七十来岁,看上去神态威严。“你把我们扔到这里都一个月了,我简直受够了,我再也不想在这里呆下去了。”

“请不要这样爸爸,不要这样大喊大叫。”看上去40来岁的儿子温和地说。

“我大喊大叫?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老人挥舞着拐棍以威胁的口吻大声叫道。

“小声点!瞧,人家都在看我们!”一位六十多岁左右的老太太恳求丈夫道。

“让他们都看看,让每个人都瞧瞧他忘恩负义的儿子是如何对待他的父母的!”老人看着四周大声道。

“忘恩负义?”儿子不知所措地说。

“没错,忘恩负义!你就是忘恩负义!我们从小把你养大,当牛做马,可现在你却把我们扔进这样一个人生地不熟的旅馆。”

“旅馆?你说这是旅馆?爸爸,这是专为您买的安度晚年的豪华别墅!”儿子说。

“好了,”老妇人安慰丈夫说,“我们就在这养老院生活吧!”

“妈妈!”儿子恼怒地说,“我和你说了多少遍了,这不是养老院,条件这么好的豪华别墅区,是专门供老年人颐养天年的。我给你们买的这座小别墅是这里最好的一栋。”

妈妈看了看儿子,又看了看丈夫,夹在他们中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因为他们两个说得都有道理。于是她温柔地对丈夫说:“理解儿子的一片好心吧,我们会慢慢适应这里的生活的,瞧这里的环境多美,到处都是花草绿树。再瞧那里,还有那么美丽的花园。”

“我还是喜欢天津老家,我认识的所有人都在那。”老人说。

“你在这里也可以交朋友呀。”她说。

“朋友!和这些见面招呼都不愿打的老头?”老人嘲弄地说。

“好了,”儿子插话说,“你们二老在这里可以多溜溜弯,这里空气多新鲜呀!”

“听着,你这个小子!”老人对儿子大叫道,“不要跟我说这些。我在天津老家遛弯五十年了,那里才是我遛弯的地方。”

老人说完转向妻子专横地说,“快把我们的东西收拾收拾,我们回老家去。我们不能在这凄凉的地方呆了!”

“我们慢慢就适应了,”妻子恳求道,“咱会喜欢这的。瞧这里的设施多全,有现代化的健身俱乐部和图书馆,又有麻将、象棋,什么都不缺!”

“健身俱乐部?我七十多了,你还想让我健身?图书馆?我有青光眼,什么都看不了,这你都不知道!要娱乐,我可以和我的老朋友一起散步,没必要到这里来娱乐。”

“爸爸,不要这么固执了,”儿子恳求道。“这里对你的健康有好处,这里不仅环境好,而且提供的都是可口的营养食品。”

“可口?有营养?这就是医院里的病号饭。我再也忍不下去了!我还是喜欢吃天津的煎饼果子和肉包子!”

“爸爸,你说的那些小吃都是街摊上的,又油腻,你这个年龄根本就不应吃。你的胆固醇和血糖高,再吃会要了你的命的。”

“我宁可在老家病死,也不愿在这里吃这些东西气死!”老人朝儿子喊道。然后,他看了看妻子,命令道,“听着,快收拾东西,一个月已经把我憋疯了,直接回我们天津老家去,过咱们的日子!”

“爸爸,请不要给我出难题了。我今晚飞机回美国,”儿子极力恳求,“我已经为你们尽了我最大的努力。知道吗,为了订购这豪华别墅,我已经预付了很大一笔定金?”

“你回你的美国,我回我的家。就这么定了!”老人对他儿子断言道。

老人看着他的妻子:“你愿意一起走吗?还是我一个人回去?”

“妈妈,请把实话告诉他吧!”儿子看着妈妈说。

老妇人爱怜地看着她的丈夫,温柔地说,“请理解孩子的安排吧,我们已经别无选择,我们在老家的房子已经卖给了一个开发商,人家要在那里建商场!”

“什么?”老人目瞪口呆地看着妻子,“你怎么也这样!”

老人麻木地抓着妻子的手,顺从地与妻子一起走向儿子为他们购买的小别墅,他们将在这里与其他高龄老人孤独地度过他们的有生之年。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开篇的矛盾冲突就十分激烈,老人对儿子大喊大叫,挥舞拐杖,坚持要回到老家,有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情节发展。
B.通过小说中三个人物对所在地的三种不同称呼,即旅馆、别墅区与养老院,可见老人的儿子为父母购买的所谓别墅条件较差,根本是名不符实。
C.小说揭示的是新的社会问题,老年群体的生活环境被任意破坏,老人的孤独生活无人体会,表达的是关注老年群体生活现状的主题。
D.老人的儿子没有顾及父母的心意,坚持把老人在老家的房子卖给了房产商去开发商场,还对父亲隐瞒,令父亲伤心不已。
E. 小说末尾老人突然间转变为沉默和温顺,并不是老人之前故作蛮横或者色厉内荏,而正是老人的内心无助的体现,而这样的反常也更令我们内心深深触动。
【小题2】小说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3】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说中母亲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