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传承并重塑一个诚信社会

①传统社会中,诚信是做人之本,一个人一旦没有了诚信,那么他就难以立身处世。《左传》记载,“人之所以立,信、智、勇也”。诚信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传统文化历来主张一个原则,“与朋交友,言而有信”。诚信是从商之道,是儒家普遍奉行的商业伦理,中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廉贾、义商,无一例外地都把诚信作为自己经商成功的要诀。

②传统诚信伦理的基本精神在今天仍具有积极的意义,作为一项普遍性伦理规范,诚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③诚信应成为现代人重要的个人品质。传统诚信伦理表明,诚信不仅是社会的本体,还是人的本性,诚是天之道,也是人之道。传统的诚信对现代社会个体失落的症状有直接的诊疗作用。因为传统诚信是最内在、最根源的德性工夫,它要求个体对内立足于“诚”,坚持自我本真和独立,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对外恪守于“信”,信守自己的承诺,不出尔反尔,不人云亦云。如此,独立的人格便可凸现,个体尊严便可彰显,岂不正是现实人性统一和个性张扬的有效途径?当然,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只是外在的要求,仅当作为主体的人能够自觉地遵守它的时候,才被逐渐内化为个人的一种品德修养。因此,每个人都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做起。

④诚信应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规范。在我国古代社会,诚信不仅是调节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而且是为大多数人所尊奉、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道德。现代社会更需要诚信伦理的支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交易增多,这就对整个社会的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个人、单位和社会都要把诚信放在首位,作为基础性的公共伦理规范。传统诚信是构建现代诚信伦理的基石,现代诚信也只有在传统诚信的基础上才能生息和繁衍。继承和改造传统诚信道德,是构建现代诚信伦理精神的唯一可行之路。

⑤以诚信重塑一个诚信社会。今天,“诚信”二字在社会生活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人们都在呼唤诚信,同时也感受到自己的周遭生活诚信缺失。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处在一个社会的转型期,即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正如《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所说,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变化,都会造成一些人心灵上丧失三种东西:共识、秩序和意义。由于缺乏共识,就会产生各种冲突;由于缺少秩序,人们的行为没有规范;生活缺乏意义,就会因困惑而混乱。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某些无序和道德失范,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特别需要诚信来维系,需要诚信的精神价值的支持。

⑥重建一个诚信的社会,是现代化的要求,也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内容之一。重建诚信道德,使诚信观念转化为个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良心,一方面要进行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靠个人道德修养,靠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传统诚信理念的启示,确有在当今社会发扬光大的现实意义。

(选自《人民论坛》,2013年15期)

【小题1】与“诚信”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传统诚信伦理的基本精神在今天仍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需要继承和弘扬其精华。
B.传统社会中,诚信不仅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立身处世之道,同时对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起到了推动作用。
C.构建现代诚信伦理的基础是传统诚信,对其继承和改造,现代诚信才能生存与发展,这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D.作为现代人重要的个人品质,诚信不仅是人的本性,而且还是社会的本体,诚是天之道,也是人之道。它要求人自觉地内化为品德修养。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②段首先介绍诚信是传统社会中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从商之道,并着重论述了传统诚信在今天的意义。
B.第③段承接第②段,说明传统诚信很重要,是最根源的德性功夫,对现代社会诚信失落的症状直接的诊疗作用。
C.第④段是对第③段的深化,说明诚信应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规范,并阐述了传统诚信与构建现代诚信理论之间的关系。
D.第⑥段总结全文,表明重建诚信道德任重道远。需要道德教育与个人道德修养双管齐下,学校教育也至关重要。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的观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指出当前社会中的突出问题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某些无序和道德失范,诚信的精神价值支持必不可少。
B.作者认为我们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呼唤诚信的同时,也感觉到周围生活缺少诚信,我们需重塑诚信社会。
C.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只要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做起,诚信就会被逐渐内化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种品德修养。
D.作者认为传统诚信需内外兼修,对内坚持自我本真与独立,对外则信守承诺,是最内在、最根本的德性功夫。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06 11:01: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 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青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青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
“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这句老话都不记得了么?”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工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稣稣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至于“哪叱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腑六脏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需眼角余光的照看。
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笑花子那流浪崽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绝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大概是白天睡多了,他晚上反而睡不着,常常带着笑花子去邻居家看看电视,或者去老朋友那里串门坐人家。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中间部分极力描写了何爹神乎其技的青龙偃月刀法。作者用了刮、弹、铲、削、剔等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何侈剃头技艺的精湛,一把剃刀用得跟关羽耍大刀一样出神入化。
B.“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找”“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等语言反映出何爹思想意识中也有着落后、守旧的一面,这样一来这个有着精湛技艺的剃头匠形象就更加鲜活和丰满。
C.文章提到何爹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只收三块钱,从侧面批评了何爹没有商业头脑,这也是导致他生意越来越冷清的原因之一。
D.文章以自然朴实的语言,真诚地礼赞了传统文化中值得发扬的优秀面,并且表现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处的尴尬地位及日后走向的深切忧虑。
【小题2】文章最后详写何爹最后一次给三明爹剃头的情节有何作用?
【小题3】怎样看待何爹“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的这种坚持?面对传统技艺的衰落,你对当今逐渐失势的传统文化有何思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注定要在中国文化产业史册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十九大报告将文化战略、文化定位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向民认为十九大报告中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断,表明社会从追求物质财富的“物质经济时代”,进入了“文化精神时代”,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要“美”还要“好”,要心情舒畅、幸福指数高,对精神文化产品提出新需求。这对文化产业发展来说是红利更是机遇,新一轮文化消费能量将积聚和喷发。
江西景德镇有两千年的制瓷史,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十大瓷厂”相继关停,逐渐走向衰败和没落。拒绝房地产的开发,保留工业遗产,景德镇陶溪川文创园横空出世,让“千年瓷都”重焕光彩。7000多青年创意人才的加入让瓷都焕发生机。文化创意不仅让创意陶瓷走入现代生活,也让传统制造业获得新生。
6年前,智明星通还是一家只有5个人的创业公司,到现在已发展成为全球拥有500名员工的游戏“小巨人”,2017年收入超过10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海外市场。智明星通打开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渠道。
(选自张玉玲《2018年文化产业前瞻:天高任鸟飞》)
材料二

(数据:公开资料整理)
材料三
以北、上、粤、苏、浙为代表的第一梯队,今年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的“北京特色”源于特殊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作为文化“大码头”,最新的上海“文创50条”成为沪市发展的新重点。作为文化产业第一方阵、文化产业发展指数连续四年位居省域首位的江苏省,实则是民营文化企业大发展大繁荣的真实写照。融合发展看广东,从2012年到2016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5年时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翻倍增长,这就是浙江文化产业的“速度与激情”。重走海上丝绸之路,2017年福建文化产品出口额25.85亿美元,在全国排名第六。
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河南相对较低的人均GDP制约着河南文化建设的总体投入,文化创意人才紧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等主客观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制约着河南文化建设的发展。
(选自《2017年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发展大揭底》)
材料四:
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应走怎样的发展之路?关键是“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良好的大环境。在外部环境的营造过程中,政府就像一名优秀的“管家”一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并非“亲力亲为”,而是要积极搭建平台,建立更好的制度,加强监管,为文化产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还要“练好内功”。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如今,80后、90后,甚至00后消费群体不断壮大,其新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对文化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扩大文化消费,释放文化产业的新活力,就要坚持内容为王,秉持工匠精神,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提供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国家文物局展出的3D兵马俑、数字敦煌壁画让体验者赞不绝口、直呼过瘾。无疑,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也给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种启示,即文化与创意,二者缺一不可。
(摘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社会从追求物质财富的“物质经济时代”,进入了“文化精神时代”,这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B.国家把文化战略提高到全新的高度,百姓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新需求,将促使文化消费能力的积聚与喷发。
C.7000多青年创意人才的加入让人们认识到文化创意的重要性,于是保留工业遗产,才使陶溪川文创园横空出世。
D.人均GDP相对较低,文化创意人才紧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河南文化建设的发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与其他文化产业相比,2017年文化信息传输服务的发展增长速度是一枝独秀,是文化艺术服务增速的两倍多。
B.2017年我国各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速各不相同,其中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与文化专用设备生产的差距最大。
C.2017年我国各文化相关产业中,服务类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显然低于生产类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要引起重视。
D.江苏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指数连续四年位居省域首位,得益于当地民营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相互融合发展。
【小题3】要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从哪些方面下功夫?

同类题3

论述类文本阅读,完成小题。
有人以为,只要拿起毛笔沾了墨汁在宣纸上一挥,写上几个汉字就是书法了,甚至自称是书法艺术。其实,称得上“艺术”需要有“艺术性”,更需要有个性的创造力。若以现代的艺术概念来衡量,是应该对实用性的书写和艺术性的书写做点区别的。书法艺术是对书法的高要求,书法是对写字的规范化要求。书法艺术应体现书写者的人格的文化的双重魅力。而一般的书写者只是在写“字”——这是文字的功能。书法是以“法度”来规约书写者,而书艺则比法度的要求更高。显然,书写者(写字)不必具有书法和书艺的丰富因素,而书艺则必须包含书写和书法的因素。字外无字,写字匠所为;字外有人文,书法家所为。自古及今大量的书法作品严格说来只是“书法”和“写字”。好的书法艺术作品一定会集中透露书写者的生命感动与文化趣味以及书写习惯。
中国书法艺术在漫长发展过程中赖以生存的母体是汉文字,故人们往往将书写的内容当作书法艺术的内容,这是一个误会。书法艺术的内容在于书写的意与法的艺术性,要落实到“法”的美,而不是落实到“字”的是与非上。中国书法是形式上极为简约的艺术,它利用汉字,寄生于汉字,但它有相对独立的生命。文字内容(文学性)可以引导和升华书写艺术,使意与法得到更完善的发挥,但从本质上而言,“字”的内容不是“书”的内容。“字”义决定实用功能,“书”法(写意)决定欣赏功能。虽然历史上的书法存活常常两位一体,但是,在今天从学术立场不妨进行区别认定,不要混淆。如半坡彩陶刻符我们可以认定它富于艺术性,但不能认为它是今日概念中的“艺术”。又如古代的刑徒砖上的刻划,它可以用作艺术研究的佐证和实物,但不能无限夸大它的艺术性。从本质上说,艺术的精神含量决定了艺术品性。 “字”“写”得好不好,标准可以不同,但“字”的“写”是书法之成为艺术的关键。因而,从传统的立场言,理解书法的关键在于理解书写性,理解对象何以“书写”和为何如此“书写”以及“书写”得如何。欣赏书法艺术,是一次生命节奏和文化秩序的摸索、体验:而创造书法艺术是一次不可重复的视觉心理运动。通过书法,我们可以感觉体验到不同的生命和文化力量,其中有无尽的活泼力量让人感动。书法与其它视觉造型艺术有个显著不同:它受制于一个母体一一汉字。但是,对于艺术的书写而言,是不同的文化生命个体对汉字标准形态的不断“试对”和“试错”的过程。书意就在书写之中,而书写本身就是一个对自我意思的“试对”和对他人规范的“试错”过程。其实,理解书法比理解绘画难多了。中国书法的美妙不是人人都能轻易体认的。
(摘自《光明日报》
【小题1】第二段中“半坡彩陶刻符”、“古代的刑徒砖上的刻划”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
A.人们往往将书写的内容当作书法艺术的内容。
B.中国书法是形式上极为简约的艺术,它利用汉字,寄生于汉字,但它有相对独立的生命。
C.书法艺术的内容在于书写的意与法的艺术性,要落实到“法”的美,而不是落实到“字”的是与非上。
D.历史上的书法存活常常两位一体。
【小题2】不能支持“中国书法的美妙不是人人都能轻易体认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书法艺术体现着书写者的人格魅力和文化魅力,即“字外有人文”。
B.欣赏书法艺术,是一次生命节奏和文化秩序的摸索、体验;而创造书法艺术是一次不可重复的视觉心理运动。
C.中国书法受制于一个母体——汉字,这一点与其它视觉造型艺术有显著不同。
D.艺术的书写是不同的文化生命个体对汉字标准形态的不断“试对”和“试错”的过程。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古代,对实用性书法和艺术性书法并没有明确的区分。
B.为体现书写者的文化魅力和人格魅力,书写者可以不考虑书写的内容。
C.用今人的眼光来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古代的书法作品并不能称得上是艺术。
D.同一个书法家,在不同的场合可以创作出具有同样人格魅力和文化魅力的书法艺术作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这一辈子
石钟山
①家是什么,每个人对家的理解或许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每个时期,对于家的概念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差别。家是藏在心底里的一个小巢,秘密而又温暖,不管什么人,只要一想起家,心里是热的,眼睛是潮湿的。
②童年的家,是放在床头的一本小人书,是藏在床下角落里的一把弹弓,还有母亲的一声声呼唤。童年对家眷恋而又无知,有一串笑声,有一份梦想就足够了。它不需要有多大,只要能装载下那一点点玩梦便足够了。童年时对家没有更多的奢望,贫也好,富也好;大也罢,小也罢,它装载的都是童年天真的欢乐,真实的梦幻。父亲是座山,母亲是条河,父母的风景是流动的,是动人的。
③青年人的家是一张床,是客栈。因为是青年了,就有了许多在外面的世界闯荡的理由,疲了,累了,那一张床便成了休身养息的地方。这里有父亲探询的目光,母亲无休止的唠叨。青年人对这一切都习惯了,吃了,喝了,睡了,力气和勇气又重新回到了身上,一虎身站起来,青年已人高马大,个头早已超过了父母。父母小心仰视着眼前的青年,青年人无所顾忌地甩一下头,很响地带上房门,走了。留在家里的是父母双亲担心的叹息
④青年人闯荡出了一些眉目,便在家里大着声音讲话,指点江山;失意了,家就是一个港湾,是父亲伸过来的一条臂膀,是母亲盛满爱意的热面。青年人忍不住,流泪了。在家里流下的眼泪,是咸是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换来了同情和鼓励。这时的家,更像是一座加油站,避风港。
⑤青年人有时对家也会生出烦来,母亲的唠叨,父亲的阻止,让青年人觉得碍手碍脚,然后就一门心思地想,要是没有家里的管束多好,想干嘛就干嘛,于是就盼着自己有个家。日子复日子地过着,青年人长大了,大到了谈婚论嫁,成家立业了。
⑥终于,青年人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家。从父母的家里分离出来,正如当年从父母的身体里分裂出来一样。青年人有了妻子或丈夫,两个人构筑一个爱的小巢,每天清晨在门口分别,爱意缠在心口,一天都是温暖、踏实的。终于盼到适于重逢的时候,厨房里是两个人忙碌的身影,然后是饭桌前的恩爱,和着有一搭、无一搭的拌嘴,这时的家甜蜜又温馨。
⑦一晃,他们生子了。随着一声啼哭,小家便红火了,热闹了,接下来的日子里,苦苦辣辣酸酸甜甜。年轻的父母开始为家牵肠挂肚,孩子吃饱了吗,喝水了吗,睡觉了吗?出去玩儿得小心,要注意安全。提心吊胆了一整日,下班铃一响,抓起包往家赶。推开门,看见孩子仰着小脸正冲着自己笑,叫一声爸爸和妈妈,这一刻,就是家的全部。
⑧游子的家又是另一番模样了,在遥远的异地,不管成功与失败,不管成家立业多少年,他们的背后都仍然有另外一个家,那就是他们曾经出生、成长,后来又离开的家。身在异地他们总是感到不踏实,梦也总是出奇得多,这些梦大都和家有关。年迈的双亲,儿时的伙伴,还有门前流淌的河——无一不在梦中迭现。抹一把脸颊,才发现已被梦中的泪水打湿。忙也好,闲也罢,下了决心,挤出时间,焦渴地说一声:回家。
⑨此时游子已然忘了自己的小家,想的更多的是故乡那个家。坐火车,坐飞机,回来了,远远地望见了故乡上空飘着的炊烟,又看见了那条青石板路,还有那条已经干涸的小河,热热地唤一声:到家了。
⑩直到这时,游子的心才是踏实的,坐在父母面前,听父亲因操劳一辈子而发出的叹息,和母亲衰弱的唠叨,游子流泪了。泪热热的一直流到父母的心里。
游子心安神泰地住上几日,便又挂念起远在千里的小家了。孩子还好吗,家里还好吗?于是,又心神不定地踏上了回程。匆匆推开家门,看着熟悉的一切,心踏实了下来。这样的心情不会持续太久,遥远的那个家,又成了永远的想念。于是又一番的重复,时光荏苒,就有了日子,有了年头。
家,永远是人们心口的痛。
(摘编自《美文》2013年第12期)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②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把父亲比作“山”,写出父亲的伟岸、深沉,把母亲比作“河”,凸显母亲性情的灵动与温柔。
B.第⑥段画线句意在表明青年人成家,是生命成长的一种必然,这种分离对于父母来说,有欣喜也有疼痛。
C.第⑦段着意营造了家的温馨氛围,既表现年轻父母的幸福,也表现青年人随着身份的改变而自觉强化了的责任与牵挂。
D.第⑨段画线句,意在抒发游子对家乡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的不满和忧伤之情,表明故乡是游子的心灵归宿和情感寄托。
E. 本文透视生活,领悟人生,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其强烈深沉的抒情性,获得了感人的力量。
【小题2】文章依次写了哪几个家,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第③段画线语句揭示了父母怎样的内心感受?请简析。
【小题4】有人建议把标题“人这一辈子”改为“家是人们心口的痛”,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支毛笔,负载起了千年的历史重托,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宣纸上留下的一点一横、一撇一捺都变幻无穷,点线的奇妙组合,使得空间形式无限扩展。
它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一部中国书法史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绵延不绝,博大精深。从殷商开始,书法历经秦汉的辉煌、魏晋的风流、隋唐的昌盛、宋元的神意、明清的繁荣,直至今天仍百花齐放,盛传不衰。书法在中国的流行是如此的广泛,它对知识阶层精神生活的影响是如此的深远。它在世界艺苑独树一帜,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并从中华大地走向世界,其魅力世所公认,其影响波及日本、韩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甚至让远隔重洋、完全生长在另一种文化环境、对书法艺术知之甚少的西方历史学家也不得不发出“神奇而不可思议的东方艺术”的赞叹。据说,毕加索在观赏了中国的书法之后,惊叹其为“艺术中的艺术”,并说:“如果我出生在中国,我想我将成为一位书法家而不是画家,我希望去写我的画。”他还说:“艺术都是共通的,如果你用文字写一幅画,你也可以去画一首诗。”此后,他的寓所中挂起了书法作品,表明他对中国书法的抽象线条艺术心悦诚服。
中国书法在民族艺术家庭中独受亲宠。长期以来,无论是在世界的认同中,还是在国人的民族情结里,它一直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最能代表中国的艺术。在几千年的演变发展中,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哲学思辨、美学思想乃至人文情怀,都在书法中得到尽情的抒发和深刻的体现。甚至可以说,在中国众多的艺术门类之中,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比书法能够更直接、更深刻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质和精髓。
书法这门艺术自古以来就深植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是中国最有群众基础的艺术,而它的境界又远远超逸于人们寻常的生活之外:它美化人们的生活,使生活艺术化;它又把艺术融入生活,使艺术生活化。书法之所以千年不衰,是因为它表现的是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书法是中国人的独特创造,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世界上最独特的对应人类心灵的一种表述方式,也只有中国人才以如此美丽的方块字来表述人文和传承文化。
数千年来,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至贩夫走卒、平民百姓,都倾心于书法,陶醉其间,并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书法图卷。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大都有书法情结,对书写骨子里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表达感情、传递思想的工具,而中国的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文字与书法具有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所以说,中国书法既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既是实用的又是艺术的。自古以来,人们除了用毛笔书写交流信息之外,还通过练习书法来修身养性,表达情感意绪,使之具有了艺术传播的功能。所以,书法既是专业化的又是日常化的,并在两者的交融中折射出人们的审美观和世界观。也因此,中国人把“字”看得很重,甚至称作人的“门面”。
时至今日,随着电脑的普及,人们用毛笔书写来传播信息的功能基本被淘汰,人们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已经改变,书法的功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字书写的实用功能愈来愈弱化,使书法失去了与生活相融相生的土壤,但只要汉字还在被书写使用,书法艺术决不会在中国消亡。今天,人们对汉字书写的艺术追求更加强烈。因为书法这门艺术是中国人襟怀、品格、学养和才情的总和。书为心画、字如其人,这种比喻,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感觉得到。书法情结作为一一种传统文化心理,依然是中国人一个挥之不去的文化雅好、精神家园。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17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最能代表中国的艺术,是中国人襟怀、品格、学养和才情的总和。
B.书法是世界上一种最独特的对应人类心灵的表述方式,使中国人能以如此美丽的方块字来表述人文和传承文化。
C.中国文人大都在骨子里对书写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书法情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心理,它是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文化雅好和精神家园。
D.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流行广泛,影响深远,在民族艺术家庭中独受亲宠,在世界艺苑独树一帜,是“艺术中的艺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自古以来,书法就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中国最有群众基础的艺术,既是专业化的又是日常化的,既有艺术性又有实用性。
B.中国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哲学思辨、美学思想以及人文情怀,都在书法中得到尽情的抒发和深刻的体现。
C.在中国众多的艺术品类中,书法这门艺术比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能更直接、更深刻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质和精髓。
D.通过练习书法,可以修身养性、表达感情、传递思想,折射出人们的审美观和世界观,因而书法具有艺术传播的功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论述文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书法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和其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论据充分,思路清晰。
B.书法之所以千年不衰,主要是因为它表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它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美化人们的生活,又把艺术融入生活。
C.人们用毛笔书写来传播信息的功能基本被淘汰,使书法失去了与生活相融相生的土壤,但只要汉字还在被书写使用,书法艺术就不会在中国消亡。
D.书法艺术的魅力世所公认,影响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甚至被完全生长在另一种文化环境、对书法艺术一无所知的西方史学家赞叹为“神奇而不可思议的东方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