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有效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面对世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起了世界各国日益广泛的关注和日趋深入的讨论。

杜维明从儒家道德与“文明对话”的角度讨论了建立共同体的可能性。在他看来,“共同体”这个词的理想含义在于,“人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分享一种共同价值和实实在在的公民道德,并通过致力于实现公善而联合为一体。然而,这样一种统一体允许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信仰差异,只要这种多样性和差异不致侵害他者的基本自由和权利”。对于儒家而言,道徳是形成一个良好社会的必要前提。因此,在儒家“修齐治平”的语境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首先展现为一个道德共同体,杜维明称其为“信赖社群”。对于一个“信赖社群”而言,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基于秩序的建构,更在于内心的彼此信赖与道德的影响。

 对于儒家生态哲学而言,讨论的范围仅限于人与人的关系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共同体中。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现为一种扩大化的“信赖社群”,在此关系内人与其他生物都是平等、自由的。早期人类文明普遍有着对人的道德关怀大于动植物的特征。例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皆是人用以维持生计的生产材料。在中国,商周时期的宫廷亦曾以大量牺牲献祭。《论语》也记载,孔子退朝后听说马厩着火,问人的伤亡情况而不问马。但是,儒家文化与传统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于,它不是将动物作为没有自我意识、服务于人类的纯粹工具,而是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儒家虽然承认人在思想与行动上的优先性,但同时能够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在同一场域中的存在物,将自身的权力欲望转化为一种平等和友爱的精神。在儒家看来,人类与自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人能够通过道德实践参与到天地的运作之中,影响自然万物的生长;另一方面,自然也影响、转化着人的生活,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天道”的尊重和遵循。可见,人类与自然万物之间也是彼此“信赖”、观照的,我们将这样一种共同体结构视为“信赖社群”的扩大化。

这样一种道德共同体有着显著的现实效应,可以为21世纪人类发展提供生存论层面上的启发。尽管全球生态伦理的确立还只是一种构想,但是从人类未来的发展上看,这构想是适合于当前需要的。

(摘编自单虹泽《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依据儒家文化提出的以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
B.杜维明认为在“信赖社群”里,人与人的交往不是基于秩序的建构,而是在于内心的彼此信赖与道德的影响。
C.在不侵害他者的基本自由和权利的前提下,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排斥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信仰差异。
D.传统西方文化将自然作为纯粹的工具,不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这一点与儒家文化一致。
【小题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结构展开论述,突出了儒家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B.文中引用《论语》的相关记载,有力地证明了儒家文化和传统西方文化的差异。
C.文章从儒家道德共同体与儒家生态哲学入手,分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
D.文章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是按从现实到历史再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儒家道德和儒家生态哲学的角度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前者比后者更全面和深入。
B.儒家有关人类要对自然平等友爱的观点为全球生态伦理的确立提供启示和支持。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应对世界前所末有之大变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D.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要成为人类发展的共同理念,还需作出长久的努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07 12:07: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近20年来,中国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但是公共交通无法及时配套发展,新建城镇和城乡接合部缺乏便利快捷的出行方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成为超大城市的同时,城乡接合区域长期为交通问题困扰,以北京为例,十年间,北京常住人口增长近一倍,已经超过2000万人,成为世界上的超大城市,但是出租车数量几乎没有增长。黑车(即无运营证的私家车,可称为“老黑车”)既填补出租车不能覆盖的地段,也填补了出租车不能覆盖的部分时段。保守估计北京有大约10万辆黑车,这些老黑车与出租车共存,长期共同提供城市交通服务,屡禁不绝。网约车平台的出现,先是以高于出租车的价格和服务质量填补了高端市场,继而替代了部分老黑车运行的地段和时段。

(摘自王静《中国网约车的监管困境及解决》)

材料二:

由于完全对应型的需求呈现出“偶发性”的特征,加之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传统的出租车行业主要采用的是“巡游”的运营模式。这种“巡游”容易导致两种“不效率”的现象,第一,出租车的空跑。这种空跑可能产生于两种情境,即空车寻客与下客后的空车返程。根据美国学者的实证研究,美国出租车的空跑时间占其总工作时间的50%至70%。第二,出租车的集中。为了减少空跑,出租车往往会聚集于购物中心、中心商务区等人流集中的区域,从而在某些区域造成“供过于求”,相应地在另一些区域引起“供不应求”。即便是采用“派遣”模式的出租车服务,其用户体验也难以令人满意。由于派遣中心难以遵循最优化的配对运算法则等问题,出行者往往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或者不得不在出租车公司指定的位置上车。出租车的这种传统的巡游经营模式很难克服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问题,从而产生较高的运营成本和难以避免的资源浪费。

(摘编自楼秋然《美国法上的网约车监管理论与实践——兼评七部门《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材料三:

人们最常用出行方式调查

(摘自一份网约车用户市场调查报告)

(注)图中的百分比是被调查人中选择某种最常用出行方式的人数占总被调查人人数的比例。

材料四:

中国消费者协会点名目前网约车十大乱象:网约车乘车安全隐患、用户信息泄露问题,不正当竞争乱象、大数据杀熟现象、乘客投诉无门维权困难、网约车企业多地无证经营、“黑车”“马甲车”等不符合运营标准车辆频现、司机资质不达标现象较为常见、“爽约车”“计价不透明”“乱收费”等乱象滋生、司机刷单炒信行为。对此,网约车企业做了大量整改工作。比如构建严格的人车加盟体系,对合作车辆进行合规检查,通过在部分城市加载智能硬件,对司机的酒驾、超速、轧线等行为实时监控。尽管如此,依旧不能百分之百保证网约车的合规性,企业内部各种严格的流程、培训也没有打造出让消费者放心的乘坐环境,消费者仍旧期待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现予以规范。

(摘编自东方网《消除网约车乱象,要“说”更要“做”》)

(1)下列对网约车优缺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A.完全满足公共交通无法及时配套发展的新建城镇和城乡接合部人们的出行需求。
B.因其网络属性,更容易出现用户信息泄露,大数据杀熟,司机酒驾等问题。
C.能够提供由于出租车的价格和服务质量,继而逐渐替代部分老黑车的市场。
D.有望解决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问题,从而降低运营成本,减少资源浪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查显示,选择以网约汽车为最常用出行方式的人数比例已经超越公交汽车,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出行方式。
B.需求的偶发性和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传统出租车习惯于采用“巡游”模式运营,提高了运营成本,造成了资源浪费。
C.采用“派遣”模式的出租车服务,能够有效解决“巡游”运营模式带来的“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等“不效率”问题。
D.网约车开放、便捷的另一面是乱象丛生,尽管网约车企已经做了大量的整改工作,但依旧无法让消费者彻底放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的宇宙外面是什么

在宇宙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常数,叫做宇宙学常数。这个常数在我们的宇宙中起着一种斥力的作用,使得我们的宇宙加速膨胀。20世纪80年代末,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温伯格指出,如果宇宙学常数显著地大于它现在所具有的数值,那么它的排斥作用就会过于巨大,以致万有引力根本不可能把物质吸引到一起形成恒星和星系。

据此,一些科学家提出了所谓“人择原理”。也就是说,我们的宇宙为什么是这个样子,那是因为它必须是这个样子,生命才有可能产生,人类才有可能存在。或者说,一些物理常数的数值为什么必须那么大,那是因为只有当它们的数值等于那么大的时候才会有人类存在。“人择原理”是当代物理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大多数物理学家认为,在我们的宇宙中,自然规律之所以是这个样子,应该有着某种跟人类毫无关系的原因。“人择原理”最激烈的反对者说,这个原理是不科学的,它起着帮助“创世论”的作用,意味着有某个类似于上帝的设计者为最后创造出生命和人类,对即将通过大爆炸生成的宇宙作了细致的调节。

但是,另一些物理学家则认为“人择原理”另有蹊径。他们认为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许多可能存在着的宇宙中的一个。事实上,许多物理学家和宇宙家已经开始相信我们的宇宙不是独一无二的,而是许许多多宇宙中的一个。按照这种“多重宇宙”思想,有无数不同的宇宙和无数可能的自然规律。它们并非都生成恒星和星系。即使恒星和星系能够生成,它们那里的不同的自然规律也不一定会让恒星制造出那些对于生命来说至关重要的元素。

当然,按照多重宇宙观点,我们的宇宙就不是惟一复杂到足以支持有意识的生命存在的宇宙。英国天文学家里斯认为,在多重宇宙中,数量众多的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宇宙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海洋”,在这个“海洋”中可能散布着一些“岛屿”,这些“岛屿”被称为“可居住宇宙”。在各个可居住宇宙物理常数的数值仅仅略微有些不同,都在允许生命存在的范围之内。我们的宇宙应该是一个普通的可居住宇宙,并无特别之处。

多重宇宙使得“人择原理”成为一种概率原理,从而具有了科学依据。有一种能够把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调和在一起的新理论,叫做弦论。这种理论主张一切物质都由极其细小的弦组成,这些弦具有一定的能量,在十维的时空中进行振动。弦论所描述的宇宙远不止一个,可达10500个。这是一个我们无法想象的巨大的数字。在这么多的宇宙之中,每个宇宙都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可居住宇宙的出现即使只有极其微小的频率,它的绝对数量也必定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

诚然,弦论是一种尚未被实验和观测证实的理论。可是,且不说弦论,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他认为在那些可居住宇宙的“岛屿”上,确定基本物理学和宇宙学状况的物理常数也许可以与我们的宇宙有很大差别。例如,它们或许有更重的电子,或许由一次较冷的大爆炸演化而来,或许光会以较低的速度传播,或许万有引力会更强大。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居住宇宙出现的概率就大多了,但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别也就十分巨大。

(节选自王家骥《别样宇宙花亦红》,略有改动)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人择原理”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择原理”是一种以物理学为依据试图解释我们的宇宙生命诞生原因的理论。
B.“人择原理”认为我们的宇宙的自然规律与生命产生、人类存在之间有必然关系。
C.“人择原理”符合多重宇宙理论观点,是用以解释可居住宇宙的普遍适用的原理。
D.“人择原理”受到指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很容易被持“创世论”观点的人利用。
【小题2】从原文看,下列对“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里斯发展了一种能够把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调和在一起的弦论。
B.里斯接受了多重宇宙观点并通过实验和观测创建了新的理论体系。
C.里斯已为“人择原理”和可居住宇宙找到了更多的物理常数的证据。
D.里斯认为物理常数与生命产生之间的关系未必局限于已有的认识。
【小题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科学家都以我们的宇宙为参照来推求其他可居住宇宙的存在,但结论不尽相同。
B.尽管“人择原理”受到了普遍的质疑,但是它对促进弦论的发展却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C.即使真正弄清了生命产生与物理常数的关系,也未必能准确描述可居住宇宙的数量。
D.虽然科学家对多重宇宙和可居住宇宙的认识不尽相同,但他们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与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但是,从文化的民族性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看,我们应当大胆肯定。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人合一思想是正确的,是非常有价值的。

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也不是主宰人类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达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需求。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摘编自张岱年等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中《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人合一问题的理论实质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自然界与精神的统一问题。
B.“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民族色彩鲜明、内涵丰富深刻而内容十分复杂的特点。
C.中国古代思想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中国文化早于西方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D.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生存和发展,中国古代思想家大都反对这观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必须客观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复杂性,大胆肯定其中正确的观点。
B.中国古代思想家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并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很有价值。
C.恩格斯认为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可具有一致性,他提醒人们不要随意干涉自然界的惯常行程。
D.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恩格斯通过论述来揭示自然和精神统一这一问题的丰富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人合一”思想关注人类如何广泛地利用自然,试图解决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问题。
B.基于对现实及发展问题的思考,肯定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要全盘接受其思想内容。
C.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理性思考、形成认识上,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有优于西方文化的地方。
D.现代人如重视研究并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漆树的眼泪
我家在大山深处,离家不远有一个叫苜蓿坝的地方,那里长着一种叫作漆树的树木。大大小小的漆树长在半是石块半是泥土的混合土壤中,有碗口那么粗的,也有手腕那么粗的。黑黝黝的皮很厚实地趴在树干上,一旦把皮剥开,就会渗出乳白色的汁液,这就是能咬人的漆液。好多对漆树过敏的人,一看到这乳白色汁液就心里发麻。
大滴大滴的汁液从树皮破裂处渗出来,像是谁被打疼似的无法忍住便溢出泪水,又像是一个遇到伤心事的人泪盈满眶。这种哭是慢慢打开的,是一种很钝的流泪方式。
我亲眼看见漆树哭泣,是在苜蓿坝放牧的时候。几个外乡人不知何时来到我们村子,村里人很亲近地与他们搭讪。他们在各山各岭转悠着,那天到了苜蓿坝,突然大动干戈,对漆树动起手术来。我看见漆树冒出浓浓的汁液,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受在我心里翻腾,刺激着我,呼唤着我,使我真切地感受到漆树的疼痛。植物一旦遇到伤害,无法喊出声音,只能用自己的本能做着力所能及的弥补。在渗出汁液的那一瞬间,漆树迅速做出选择,集聚力量开始修复被割裂的皮肤。那些外乡人拿出大塑料桶,让汁液慢慢地流到桶里,割了一棵又一棵,直到桶盛得满满的才罢休。
“为什么只割漆树,其他树不割呢?”我满含着对漆树的同情问那些外乡人。“漆树的汁液是宝贝呀!”我眼睁睁地看着,心里怅然若失。一棵棵伤痕累累的漆树无声地抗议着,一个郁郁葱葱的坝子几天工夫便失去了往日的勃勃生机。漆树身上布满了刀伤,从树根开始,一直延伸到细小的枝干,几乎所有的皮肤都被割破了,一个个伤痕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眼。我在心里嘀咕:“漆树会不会死?那些外乡人要漆树的汁液做什么?”
我后来知道那些外乡人来自四川,他们把漆树的汁液收集起来,经过几道程序,提炼出纯度很高的漆。这种漆不添加其他成分,又叫土漆、生漆。用这种漆漆过的家具,油光可鉴,而且不褪色,表面还耐高温。漆树的眼泪映射在家具上,成为家具的眼睛。
漆树的眼泪被提取后,却在家具的表面重生。每当我看见用土漆漆得光亮无比的家具时,总会想到苜蓿坝那一坝漆树的命运。人类为了撷取自身需要的东西,完全不顾植物的感受。
再次去苜蓿坝放牧时,原本以为死亡的漆树会大煞风景。但当我们纵着骡马来到苜蓿坝时,却看见了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漆树,原来的伤痕处长出了厚厚的痂。我抚摸着伤痕,想象着漆树被割伤后,是如何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其中又有多少艰难。
俗话说:“人活脸,树活皮。”可是漆树被割破树皮提取汁液后还能生存下来。对割破树皮这件事,漆树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接受自己的命运。
漆树的眼泪,不是哭泣后的残余物,而是新生命的一种见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漆树的生长环境和状态,其中“趴”写出漆树树皮紧紧裹着树干的情态,“咬人”用拟人手法写出漆液的毒性之大。
B.“漆树的眼泪映射在家具上,成为家具的眼睛”“在家具的表面重生”,形象地写出了家具被漆过生漆后的光亮,突出了漆树的价值。
C.看到外乡人割破漆树树皮收集漆液,“我”怅然若失,因为漆树不仅是“我”的朋友,也是故乡的财产,是属于家乡人的。
D.全文围绕着“漆树的眼泪”来组织内容,先后写了漆树的眼泪咬人、漆树流泪、漆树流泪后结枷重生,体现出漆树顽强的生命力。
【小题2】请简要赏析文章画横线的段落。
大滴大滴的汁液从树皮破裂处渗出来,像是谁被打疼似的无法忍住便溢出泪水,又像是一个遇到伤心事的人泪盈满眶。这种哭是慢慢打开的,是一种很钝的流泪方式。
【小题3】作者从漆树树皮被人割开流出汁液这件事得到哪些感悟?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赋予模仿两种完全不同的定义。在第三卷中,模仿指的是一种诗的风格,类似我们所说的直接引用,与叙述相对立,其意思是,如果诗句实际上是以人物的角色在说话,那么此时诗人似乎在模仿他的人物。在第三卷中,柏拉图所说的模仿是同质性的:悲剧中,演员模仿人物,也就是说模仿者与被模仿者从性质上来说是相同的;而在史诗中,诗人的语言模仿人物的语言,这种模仿可以说是一种同化的行为。
②然而在第十卷中,模仿就不仅仅是一种风格,而成为诗的本体,是诗歌的语言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本质关系,任何描述外部世界和人物的语言都是模仿。与同质性模仿不同,这里所说的模仿是异质的,模仿者是语言,被模仿者是人物和事件,诗人对世界和各种事件的描绘成为模仿行为。柏拉图在论述诗歌问题的时候,加入一个画家作为论证的中项。他以“床”为例,首先是自然的床,它是床这个事物的本质,具有唯一的形式,只可能出自神的创造;现实世界中由工匠制作出来的床是对“自然的床”的模仿。而画家的床只不过在模仿事物看上去的样子而不是事物实在的本身,因此画作是对影像的模仿而不是对真实的模仿,跟真理隔了三层。
③柏拉图关于模仿的讨论最终落脚在伦理学,他对诗人实际上提出了这样一个悖论:如果他们不与诗歌中的主人公做同样的事情,那么就说明他们没有关于这些事务的正确知识,只不过是假装表现主人公的行动和语言。但是,如果他们与主人公做同样的事情,那么他们就不再是诗人。这样,任何人都不可能既是诗人同时又是一个诚实的人。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在这篇对话中,模仿具有双重的涵义,而柏拉图却没有加以区分。第一个涵义:诗人模仿现实事物如同画家,比如说画一张床;第二个涵义:诗人模仿其他人,让我们看看柏拉图对荷马的指责:他虽然从未真正统治过任何城邦却以一个统治者的方式说话,虽然从未制定任何法律,却以立法者的方式说话。因此,当他批评荷马的诗远离真实世界的时候,实际上有双重含义:一方面,荷马对政治、战争和教育等公共事务缺乏真正的知识,因此他所说的话远离真理;另一方面,荷马本人与那些在特殊领域具有真正知识的那些人物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但是,如果我们在这个意义上审视柏拉图对诗人和画家所作的对比,就会发现一些问题:根据柏拉图对模仿的定义,画家虽然模仿工匠所做的床,但是并不能说画家模仿工匠本人。画家的工具是笔和墨,而工匠用的是斧头和锯子,因此柏拉图并不指责画家为模仿工匠。然而,诗人与画家的区别在于前者使用的是对一切人都是共通的语言,诗人与他们的模仿对象有一种本质上的类似性,于是在柏拉图眼中,诗人不仅仅模仿对象,而且使自己变得像被模仿的对象,形成一种双重的同化。这种双重的模仿实际上使诗人完全成为诗歌所描绘的世界的附庸,也就是说,在柏拉图眼中,并非诗人创造了诗歌所描绘的世界,而是诗歌的世界创造了诗人,一个纯粹的依附者当然谈不上有什么太大的价值。
④柏拉图对模仿问题提出的两种不兼容的定义分别属于风格和本体。柏拉图在第三卷中从风格的角度来看问题,诗人可以进行选择,对于诗人而言,模仿是一个主动判断的结果,诗人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进行模仿或者不模仿。但是,在第十卷中,从本体的角度来看,诗人则无法进行选择。出于反对模仿的伦理要求,柏拉图把诗人从理想国里全部驱除干净,即使伟大的荷马也不例外,因为诗人不可能不是模仿者。从逻辑的一致性来看,如果模仿属于风格的范畴,那么这就是文学的内部问题,作家根据其伦理或美学的判断在创作过程中加以抉择。如果模仿属于本体的范畴,实际上这就成为文学的外部问题,其实质是探讨文学作为一个整体与文学之外的世界处于何种关系。
(摘编自钱翰《文学的再现问题中的意识形态》)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柏拉图看来,艺术的事物是对模仿自然的事物的现实的事物的模仿,是对影像的二重模仿。
B.在柏拉图看来,作为诗的风格意义上的模仿,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其施、受主体的具体性质是多样而非单一的。
C.柏拉图对荷马的诗的指责从两个层面来展开,一个从带着真理的知识角度,另一个是从带着知识的身份角度。
D.诗的风格意义上的模仿是主观的、同质的,而诗的本体意义上的模仿是客观的、异质的。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诗人本身在一首诗歌中处处出现,从不隐藏自己,那么这种诗歌风格就称为叙述。
B.在柏拉图看来,风格意义上的模仿与否并不改变其为本体意义上的模仿的事实。
C.在柏拉图看来,诗人与画家的价值区别在于诗人使用的工具使得他们与模仿对象具有本质上的类似性。
D.柏拉图在论述诗歌问题的时候,加入一个画家作为论证的中项,画家对工匠的模仿与诗人对被模仿者的模仿是同构的关系,均与真理隔了三层。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模仿如果按照文学的内、外部来划分,可以分别概括为“模仿是不是好的文学?”和“文学是不是模仿?”两个问题。
B.柏拉图对于模仿的风格和本体界说是出于伦理学的目的,他为前者寻找了前进的方向和途径,却用后者将这种方向和途径毁灭了。
C.在柏拉图看来,诗人价值的剥夺在于诗人对一个世界的创造是通过对自身向模仿对象的双重同化实现的。
D.柏拉图对诗人的伦理学悖论限制了人格身份的单一性,切断了诗人与其他职业者的切换途径,而这种限制和切断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对诗本体的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