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3月28日,第五届“财经中国V论坛——人工智能:现实与图景”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表示,尽管当前在一些典型化、标准化领域,人工智能得到了广泛运用,产业正处在快速扩散阶段,但同时也应看到差距。

南开大学原校长、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认为,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第一、缺少重大原创成果。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重大产品与系统基础材料、元器件、软件与接口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第二、科研机构和企业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缺乏系统的超前研发布局。第三、人工智能尖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第四、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亟待完善。

对于部分人士担忧人工智能发展可能造成失业,从而导致社会性问题的说法,人工智能发展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李春平表示,人类的一部分事务性劳动逐渐由机器来替代,这是不可逆转的。“这样的替代,也不纯粹是人工智能技术出现所带来的,还包括其他技术。不过,在很多领域中,并非简单的替代,而更多的是新型技术和行业如何更深度地融合。”李春平说。

(摘编自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人工智能产业快速扩散专家称仍要坚持务实发展》,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情况

(注)e:预计的,估算的

(数据源自《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数据报告》)

材料三:

开源化浪潮将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操作系统争夺的主战场,而中国人工智能应用将在服务机器人领域迎来突破。对此,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陈锡民表示:“到了智能化时代,想把事情往前推进,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加快信息化技术和行业的深度融合,因为大家都知道做人工智能的基础首先是最基本的大数据,数据从哪来,数据所有权、使用权怎么开放,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人工智能的生态系统大家才都能运用。”

在业内专家看来,人工智能未来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如何更好协同在一起,形成良好的AI发展生态。其次是建立统一标准,规范大家的行为。最终还是要行业应用,行业深度融合,这是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

“未来人工智能行业要标准化,把一些标准制定出来,这个行业会形成更大的突破。另外,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法律法规制定问题,也是行业面临的挑战。拿无人汽车来说,自动驾驶这个环节,已经涉及法律法规。一旦法律法规跟上了,人工智能的落地也会更加快速。”金山云高级副总裁、合伙人梁守星坦言。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有删改)

材料四:

韩国信息通信技术振兴中心发表报告指出,中国政府每年在人工智能领域投入超过350亿元人民币,发展迅猛,与美国的技术差距已从2015年的2.8年缩短至1.9年;而韩国则原地踏步,仅由2015年的2.4年减为2.3年,已被中国反超。报告指出,韩国仅仅依托个别企业投入,政府至今尚未主导设立任何人工智能研究所,每年对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投入的预算也只有1630亿韩元,仅相当于中国的2.7%。

前几日,特朗普公开挑起中美贸易战,向中国出口至美国的总值6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关税,用于限制中国投资购买美国公司技术。此次征税的目的之一,就在于限制中国正在崛起的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关于中美的AI竞赛,比尔·盖茨在接受CNN采访中说,虽然中国AI发展迅速,扶持力度巨大,但中国在AI方面并不能超越美国。现 Alphabet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则表示:在未来的核心技术领域,中国AI技术有望快速赶超美国,成为核心驱动力。由于美国的崛起也是源于新科技的诞生,所以,如果中国真的在AI领域超越美国,将有可能撼动美国全球霸主的地位。

(摘编自互联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人工智能产业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近些年一方面发展迅速,形势喜人;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B.中国人工智能应用想要在服务机器人领域迎来突破,首先需要加快信息化技术和行业的深度融合。
C.与中国相比,韩国人工智能产业近几年发展相对迟缓,其重要原因在于政府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不够,每年投入只有1630亿元。
D.特朗普挑起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出口美国的部分商品加征关税,其目的之一就是限制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可能造成失业而导致社会性问题的担忧,有人认为大可不必,因为机器逐渐代替人类的一些事务性劳动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B.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可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还需逐步完善。
C.无论是比尔·盖茨还是埃里克·施密特,他们都承认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迅速,至于将来能否超越美国,他们的看法有所不同。
D.中国人工智能产业从2015年到2018年增长率一直呈递增趋势,且在2018年将会掀起一个发展新高潮,预计产业规模将达到200亿元,预计增长率将超过50%。
【小题3】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4 11:07: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德本财末是非辨

易杰雄

①道德中心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②传统文化由于把道德看得高于一切,把它作为衡量、评判一切人与事好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在对待道德与财富的关系上的价值取向必然是重义轻利、“德本财末”。《礼记·大学》就讲:“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③早在《论语》中就记载有孔子这样的思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即认为,只有小人才斤斤计较物质利益,真正的君子应该把自己的思想、行为、注意力都紧密地与仁义道德联系起来,不患贫穷,而只担心道之不行。孔孟之后,汉代董仲舒进一步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强调义对于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东西,当义与利发生矛盾时,应毫不犹豫地放弃利而坚持义。自汉以后,特别是到宋明理学,这种“德本财末”的思想更是进一步被推向极端。朱熹提出分辨义利“乃儒者第一义”。在他看来,重利轻义乃人欲之私,非理所存。因此强调要“存天理,灭人欲”,从而把道德、正义与物质财富、功利完全对立了起来。

④把道德抬到不适当的高度,特别是它的极端形式——“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存天理,灭人欲”等等的流弊,其对社会进步所起的阻滞作用,人们长期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致使它们今天还在冠冕堂皇的幌子下阻碍着社会的发展。

⑤应当看到,“德本财末”、“重义轻利”强调重视道德虽有合理之处,但毕竟不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

⑥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也一再证明:尽管社会意识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且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但归根到底毕竟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包括道德在内的精神生活过程。“德本财末”、“重义轻利”从根本上说,与这一基本原理是相背离、相对立的。“德本财末”、“重义轻利”,尤其其极端形式——只讲德不讲财,只要义不要利的种种说教,把道德绝对化,把人生价值仅仅归结为道德价值,把德与财、义与利完全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导致了对人的自然属性的严重贬抑乃至抹杀,用抽象的道德原则否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需要和追求,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本质从根本上遭到扭曲。在这样的价值取向影响下,长期以来,整个社会不是努力发展生产,丰富物质,全力向富裕迈进,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而是整天谈仁说义,“德本财末”,国家不思进取,民族自甘落后。这是一个极其深刻的教训。

⑦马克思说得好,思想一旦离开了利益就要出丑。“德本财末”,甚至只要德不要财这些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概念,不仅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也阻碍了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由于这些说教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觉悟水平,离社会生活实际太远,决定了它不可能为广大老百姓所普遍接受,并化作行动,长久地加以坚持。根本做不到,强制性的與论又逼着人们这么讲,其结果就是弄虚作假的盛行。加强道德修养和建设,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完善人的人格,净化人的灵魂,使人成为真正的人我们变革政治,搞教育,繁荣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生产,努力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就是为了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为了人自身的全面、协调、自由的发展和人对自身权利的充分亭有。社会是人的社会,把人仅仅当成了实现某种异于人的东西——“道”的手段,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这是最不仁道的奴隶制的道德,恰恰是不道德。

⑧“德本财末”的观念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在中国人中造成了一种仿佛越远离物质利益,道德品质就越高尚的假象。其实,这种粗陋、愚昧的道德观,正如马克思所尖锐指出的,是对“整个文化和文明世界的抽象否定,是向贫穷的、没有需求的人——他们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甚至从来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的非自然的单纯的倒退”。

⑨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讲个人利益,反对的只是那种通过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等非法或不道德手段实现个人利益的行为。对于通过诚实劳动和创造争取个人利益的行为,马克思主义不仅不反对,还积极提倡和鼓励。邓小平也讲,“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小题1】“德本财末”中的“本”,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指出第④段中“幌子”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小题3】请概括作者认为“德本财末”不可取的理由。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儒家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道德为中心。
B.“德本财末”、“重义轻利”强调了道德的合理性,但毕竟还欠科学。
C.弄虚作假的盛行是对“阻碍了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的具体论证。
D.第①段和第⑤段分别是两个分论点。
E.马克思主义是一分为二地看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的。
F.对于争取个人利益的行为,马克思主义不仅不反对,还积极提倡和鼓励。
【小题5】试分析本文在论证说理上的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下列小题。

发展属于哲学的抽象范畴,也属于应用型的政策实践。从学术源流看,理查德·勒纳认为,从最根本上讲,发展“意味着结构在一定时间之内发生的系统的和延续性的变化”。约翰·桑特洛克则认为,发展是“变化的图式,从胎儿期开始,贯穿生命全程。发展在多数情况下指的是成长,虽然也包括衰退”。在黛安娜·帕帕拉等人看来,发展涉及“变化和稳定性”两个方面,发生在各个范畴或个体发展的各个层面。概括来说,发展的本质内涵至少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必须具备三种主要特征。

第一,从空间上看,发展是具有系统性和结构性的变化。只有在同一系统、同一领域、同一结构、同一范畴内的变化,才可纳入发展的范畴;混乱的、分散的、随机的、无秩序的变化则不具有发展的属性,不能归入发展性的变化之中。第二,从时间上看,发展是具有延续性和关联性的变化。所谓延续性的变化,就是指“在较迟时间点上观察到的变化至少部分地受到先前发生的变化的影响,且后发生的变化的可能范围还会受到先发事件的限制”,强调变化在时间上的先后性和彼此间的关联性。时间上的延续与结构间的关联,是发展性变化在时间上和关系上的必然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意味着事物或结构“在一段时间之内发生的系统的和延续性的变化”。第三,从结果上看,发展是提升事物或结构自适应性功能的变化。发展是事物或结构带有积极效应的变化,意味着会使事物或结构提升自适应功能,体现出事物或结构的进步性。发展性的变化是有方向性的,体现在顺应生理发展、社会发展和历史发展等发展规律;发展性的变化是内部效应与正外部性的结合,在提升自我发展的同时又会对群体和社会有利,形成一种积极的共生效应。

从社会结构和社会政策角度看,发展就是在一定时间之内事物或结构发生的有着内在联系的、表现出系统性和延续性的、呈现出相关性或因果性的、具有自适应性功能的进步性变化。从意识形态视角看,发展意味着进步性的变化,尤其是意味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确认的带有进步意义的、或者符合社会主流文化所期待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变化。

从人的生命历程发展看,老年期的衰老甚至死亡也是人类发展进程的必经阶段和表现形式,衰老甚至死亡也是人类发展的一种特有的发展图式。进入中年期,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开始进入衰退进程,但认知发展、社会情绪发展等方面仍在不断向前推进。相比青年发展或中年发展,老年人在各方面均开始进入衰退过程。老年发展的参照系发生变化,参考的对象不再是青春期或中年期的发展表现,更多的是老年人对社会的自适应能力,是超越年龄阶段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和情绪发展能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学术源流看,发展既属于抽象范畴,又属于实践范畴,其本质在于变化。
B.从系统性和结构性看,发展意味着事物或结构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某些变化。
C.从意识形态视角、社会结构和社会政策视角看,发展意味着进步性变化。
D.从人的生命历程发展看,衰老甚至死亡也是人类发展进程的必经阶段和表现形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例证法,直观而具体的呈现了发展本质。
B.文章指出可从时间、空间、过程三方面把握发展的特征。
C.文章从社会和人生两个维度深入阐述对发展的认识。
D.文章先明晰概念,再推及社会、人生来阐释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在学术认知上自始至终是变化和稳定的矛盾统一。
B.发展是事物或结构带有的一系列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内外合一的。
C.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尤其指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文化的积极进步变化。
D.发展在人生各个阶段的参照系是大致相同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光明网):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材料三(新浪网):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
B. 材料二用日本制笔企业一个女工做记录的事例和中国员工的现状作对比,旨在表明中国企业的员工在工匠精神方面尚有欠缺。
C. 材料一报道了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已改变,这些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D. 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A. 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B. 材料说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C. 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支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鹜;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A.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向日葵

冯亦代

①看到外国报刊登载了久已不见的梵•高名画《向日葵》,以3900万美元的高价,在伦敦拍卖成交,特别是又一次看到原画的照片,心中怏怏若有所失者久之;因为这是一幅我所钟爱的画。当然我永远也不会有可以收藏这幅画的家财,但这也禁不住我对它的喜欢。如今归为私人所有,总有种今后不复再能为人们欣赏的遗憾。我虽无缘亲见此画,但我觉得名画犹若美人,美人而有所属。不免是件憾事。

②记得自己也曾经有过这幅同名而布局略异的复制品,是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买的。有天在陕西南路街头散步,在一家白俄经营的小书店橱窗里看到陈列着这福梵。高名画的复制品。梵•高是19世纪以来对现代绘画形成颇有影响的大师,我不懂画,但我喜欢他的强烈色调,明亮的画幅上带着些淡淡的口口感和口口感。当下我花了四分之一的月薪,买下了这幅梵·高的精致复制品。

③我转别喜欢那幅《向日葵》,朵朵黄花有如明亮的珍珠,耀人眼目,但孤零零插在花瓶里,配着黄色的背景,给人的是种要凉的感觉,似乎是感宴散后,灯烛未灭的那种空荡荡的光景,令人为之沉。我原是爱看向日葵的,每天清晨看它们缓缓转向阳光,洒着露珠,是那样的楚楚可怜亦复可爱。如今得了这幅画便把它装上镜框,挂在寓所餐室里。向日葵衬在一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挂在漆成墨绿色的墙壁上,婉如婷婷仁立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特别怡目,但又显得孤清。每天我就这样坐在这幅画的对面,看到了欢欣,也尝至寂寞。以后我读了欧文•斯通的《生活的渴量),是关于梵•高短暂一生的传记。他只活了37岁,半生在探索色彩的癫狂中生活,最后自杀了。他不善谋生,但在艺术上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虽然到死后很久,才为人们所承认。我读了这本书。为他执着的生涯所感动,因此更宝贵他那副含蓄多姿的《向日葵》。我似乎懂得了他的画为什么一半欢欣、一半寂寞的道理。

④解放了,我到北京工作,这幅画却没有带来;总觉得这幅画面与当时四周的气氛不相合拍似的。因为解放了,周围已没有落寞之感,一切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但是曾几何时,我又怀恋起这幅画了。似乎人就像是这東向日英,即使在落日的余晖里,都拼命要抓住这逐渐远去的夕阳。我想起了深绿色的那面墙,它一时掩没了这一片耀眼的金黄;我曾努力驱散那随着我身影的孤寂,在作无望的挣扎。以后星移斗转,慢慢这一片金黄,在我的记忆里也不自觉地淡漠起来,逐渐疏远得几乎被遗忘了。

⑤十年动乱中,我被谪放到南荒的劳改农场,每天做着我力所不及的劳役,心情惨淡得自己也客怕。有天我推着粪车,走过一家农民的茅屋,从篱笆里探出头来的是几朵嫩黄的向日葵,衬托在一抹碧蓝的天色里。我突然想起了上海寓所那面墨绿色墙上挂着的梵•高的《向日葵》。我忆起那时家庭的欢府,3岁的女儿在学着大人腔说话,接着她也发觉自己学得不像,便嘻嘻笑了起来,爬上桌子指着我在念的书,说“等我大了,我也要念这个”。而如今眼前只有几朵向日葵招呼着我,我的心不住沉落又飘浮,没个去处。以后每天拾粪,即使要多走不少路,也宁愿到这里来兜个圈。我只是想看一眼那几朵慢慢变成灰黄色的向日葵,重温一些旧时的欢乐,一直到有一天农民把熟透了的果实收藏了进去。我记得那一天我走过这家农家时,篱笆里孩子们正在争夺丰收的果实,一片笑声里夹着尖叫;我也想到了我远在北国的女儿,她如果就夹杂在这群孩子的喧哗中,该多幸福!但如果她看见自己的父亲,衣衫槛楼,推着沉重的粪车,她又作何感想?我噙着眼里的泪水往回走。我又想到了梵•高那幅《向日葵》,他在画这画时,心头也许远比我尝到人世更大的孤凄,要不他为什么画出行将衰败的花朵呢?但他也梦想欢欣,要不他又为什么要用这耀眼的黄色作底呢?

⑥梵•高的《向日葵》已经卖入富人家,可那幅复制品,却永远陪伴着我的记忆;难免想起作画者对生活的疯狂渴望。人的一生尽管有许多波涛起伏,对生活的热爱却难以泯灭。阳光的金色不断出现在我的眼前,这原是梵高的《向日葵》说出了我未能一表的心思。

【小题1】文章第①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小题2】文章第③段前半部分对《向日葵》的描写细腻传神,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小题3】文章第②段画线句中应填入的词语是
A.宁静沧桑
B.优都阴沉
C.真然寂赏
D.悲伤颓废
【小题4】作者在文章第⑥段中为什么要指写“3岁的女儿”和农家的“孩子们”?
【小题5】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张尚洁
“您好,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妈妈房里的表,时针和分针在凌晨两点的空气中纠缠,模糊不清。
床上没有一丝温度,被夜晚的风吹得冰凉。她看看空空的床,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借着手机屏上微弱的光,环视房间一周,精致的装饰品褪去了白天的招摇,隐在黑暗中,只剩下一个黑乎乎的影子。妈妈又走了,还是没有回来?工作越来越忙,应酬越来越多,妈妈已经很少回家,剩下她一个人,过着三点一线的高中生活。
她滑坐在地板上,眼泪突然就落了下来。生活什么时候开始起了变化呢?自从爸爸去世,妈妈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从前温婉的小城姑娘突然变成了叱咤风云的女强人,支撑起了只剩两人的家庭,让房子越变越大,却让温暖越来越少。
她想起了小时候,房子不足五十平方米,晚上三个人只能挤在一张床上,中间挂着一块软软的棉布,她和妈妈睡在这头,爸爸睡在那头,她躺在妈妈温柔的臂窝里,听着棉布那头爸爸讲的故事睡去,心里是安稳的。而现在,妈妈很少回家,她们之间好像只是靠着每月信用卡上不断增加的数字来维持关系,让她还能感受到妈妈的存在。
“嘭——”她望向门口,是妈妈进了家门。看见她坐在地上,妈妈吃了一惊:“还不睡?”说着便走到镜子前卸妆,一下一下,露出了深深的疲惫。“学校最近还好吗?有没有什么费用要交的?”见她迟迟不出声,妈妈回过头来。“没有,我……”话音刚起,镜子前的新款三星手机闪烁起来,妈妈神情严肃地接起电话,“嗯”了几声,便抓起口红开始补妆。她望着妈妈,从来没有这么强烈地感觉到距离的存在感。“我走了,你自己……好好的。”妈妈深深地看她一眼,拿起衣服匆匆地、却又恋恋不舍地走出家门。
又剩了她一个人。
凌晨两点,又剩了她一个人。
“您好,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机场的落地钟,时针与分针在下午三点的空气中分离,依依不舍。
一排排金属座椅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明亮得让人无法直视。她低头看看自己的机票,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她又低头看看自己的机票,上面毋庸置疑地印着“墨尔本,下午两点”。她闭上眼睛,没有记忆中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她想起了小时候,学校开家长会,她孤独地在校门口等着妈妈的到来,却只看见一双双高跟鞋从看起来很高档的车上下来,从两边走过。她始终寻不到属于妈妈的自行车与老布鞋。正当她灰心想回教室,身后却响起了锁自行车的声音和急促的脚步声,转头,妈妈已在身前冲她温柔地笑。长大以后,自行车与老布鞋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鸣笛声与“哒哒”的高跟鞋的声音,没有一丝温暖。
这时,一条新信息传进她的手机。
“妈妈在开会,你自己……好好的。”
少年时的场景又一次袭来,冰冷的门撞上门框的声音似乎还回荡在耳边。尽管是午后,阳光温暖地洒在每个人的身上,但她依然觉得寒冷,刺骨的寒冷。
她猛地站起身,撕碎了机票,将碎屑狠狠地扔进垃圾桶。“两点飞往墨尔本的航班马上就要停止登机……”大厅中传来航班信息,却被她抛在脑后。
从来没有问过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地工作,努力到连家都不顾。生活可以漂泊,可以孤独,但心灵必须有所归依,难道家不是最好的依靠吗?明明是最亲的人,为什么还会有这么遥远的心的距离呢?
她冲出机场,拦下一辆出租车,在后座上泪水决堤。
又剩了她一个人。
下午三点,又剩了她一个人。
“您好,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家门口超市的表,时针与分针在傍晚四点的空气中告别,清晰可见。
楼道里安静得很,只有她的行李箱行走在地上的声音。她看看家门,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妈妈一定还在工作吧,她苦笑了一下。良久,她掏出钥匙轻轻插进锁眼,门“咔嗒”一声,开了。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回来,回到这个没有温暖的、似乎不值得留恋的家。她靠近妈妈的房间,房间里没有一丝声音。走进去,却看见妈妈蜷缩在床头,泪水簌簌地落着,在被单上印下深色的痕迹。
远处,是被摔碎的手机。
她蓦地愣了,心里竟泛起一丝久违的温暖。
“妈,我不走了。”开口时是微颤的声音。妈妈抬起红肿的双眼,惊讶又惊喜地望向她。她突然懂了,妈妈是有多爱她,尽管这爱是走的另一条路,但她们依然是最亲近的人。
她们两个人相拥在一起。
(选自《当代小说》2012年10期)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机场,“她闭上眼睛,没有记忆中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一句中“急促”表明母亲生活的忙碌和迟到的着急以及“她”想要远离母亲的急切。
B.文章插叙了小时候一家挤在小房子里的温馨故事和家长会时“她”等待妈妈的自行车和老布鞋的情节,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C.文章几处环境描写都渲染了温暖的气氛,正面烘托了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鲜活,跃然纸上。
D.文章通过三处精细的场景描写和对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等的生动描写,有力地表现了代沟的普遍与可怕的主题。
【小题2】标题“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画线句子传达了作者对于亲情的怎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