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怕见学生的老师

孙凡利

马友全县长是个怀旧的人。马县长读书时,班主任侯得良对他特别好,后来他高升了,还回母校看过侯老师。最近,马县长听说侯老师退休了,去了槐花中学做后勤,正好教师节快到了,他就想过去看看。
秘书得知马县长的想法,私下联系了槐花中学的杨校长。杨校长听说马县长要来,一口气说了几个“欢迎”,说侯得良每天都在学校,随时恭候马县长大驾光临。
教师节这天,秘书告诉马县长:“今天去看侯老师吧,杨校长正在恭候。”秘书说,这次没提前通知侯老师,免得他像前次一样腼腆“请假”,让马县长白跑一趟。随后,马县长一行人坐上汽车,悄声向槐花乡开去。半个多小时的车程,杨校长不时给秘书发来信息,说侯老师一直在岗, 让马县长大可放心。
很快,汽车就开进了槐花中学。杨校长早早地等在那儿,等马县长下了车,他上前握住了马县长的手,寒暄后,三个人顺着过道来到教学楼后,杨校长指着面前的一排平房说:“这排是后勤办公室,侯老师在第三个门。”马县长瞅了一眼,第三个门正开着,看来,侯老师在。
一行人来到办公室门口,杨校长喊了声:“老侯,看谁来了?”不过,屋里没有人应声。杨校长一步跨进屋里,扫视了一遍,侯老师并不在。看桌子上的茶杯还冒着热气,想必侯老师临时出去了。既然门都没关,看来没走远。
办公室条件简陋,杨校长觉着在这里等不太方便,就请马县长到校长室等,大家坐下来喝起了茶。
大约五分钟后,有人给杨校长打电话,说侯老师办公室上了锁。杨校长惊呆了,自己一直盯着侯老师,也就刚才陪马县长去校长室的工夫,侯老师就溜了?
杨校长一边擦汗一边向马县长说出实情。马县长很惊讶,但还是冷静地说:“没想到侯老师还是怕见人。”杨校长盯着马县长:“怕见人?不对呀,侯老师平时挺外向的!”这么一说,马县长的表情不自然起来。县长微服私访吃了闭门羹,说起来真是没面子。
突然,杨校长好像想起了什么,对马县长说:“我们可以查一下摄像头,看看侯老师去哪里了,学校的监控可是全方位无死角。”
杨校长赶紧打开监控设备,调出侯老师办公室附近一个摄像头的监控录像,马县长也凑在电脑旁边。大家从屏幕上看到:就在刚才,侯老师进了办公室;没出几分钟,马县长赶到;大家刚走,办公室的房门,就被人从里边给关上了。
侯老师没走,就在办公室!杨校长忍不住说:“太不像话了!”马县长却说:“我没说错吧,侯老师怕见人。”既然侯老师在办公室,那就去吧。马县长再次来到侯老师办公室门口,敲起了门。
马县长在门外说道:“侯老师,我是马友全,您的学生,来看您了。我知道您在屋里呢。”
好一会儿,屋里才传出声音:“你自己进来吧。” 杨校长气得在心里默念:说他胖,他还喘上了。
马县长答应了侯老师,侯老师这才把房门打开一道缝,说:“进来吧。”马县长让大家在外边稍等,自己一闪身进了办公室。
师生相见,分外亲切,两个人的手握了好一会儿才放开。马县长发现,侯老师身后贴墙的橱子,门半敞着,瞅了一眼,明显有被人坐过的痕迹,他忍不住说道:“老师,您刚才……”
侯老师点点头:“对,刚才我实在走不脱,就藏进了橱子,心想等你们走了再出来,没想到你们又杀回来了。”马县长知道侯老师腼腆,可也不至于这样吧?侯老师看出马县长的疑惑,主动说道:“我知道你心里装着老师,无论去哪里工作都想着报师恩。之前,你也回母校看过我好几次,可我是真心怕见你,铁了心要躲着你!”
这番话说得马县长脸色青一块红一块的,半天才说:“莫不成我是大老虎?”
“那倒不至于,不过,你可能感觉不到,”侯老师接着说,“前几年,你回母校看望老师,都要让我陪你满校园转。最后,还少不了照一张合影。”
说到这里,侯老师扶了扶自己的腰:“每次照合影,你在一旁坐着休息,让老师站着演练队形。最可气的是,拍照时,你们领导坐在前排,老师却在后排站着。你名义上是来看望老师,我看呀,就是来为自己争一个尊师的美名。你坐到了县长的位子,却如此沽名钓誉,唉……”侯老师摇着头,又摸了摸自己的膝盖,说:“我的腰和膝盖现在都有毛病,不能长时间站着,所以,没办法,只好躲着你……”
马县长的脸彻底红了,额头也出了汗,他站在侯老师面前,低着头沉思了半天,就像一个犯了错的小学生。
没一会儿,门打开了,大家“呼啦”一下围过来,马县长却摆摆手,说:“取消今天学校安排的所有活动,我和侯老师说说悄悄话。”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两处画线部分,只是刻画了杨校长溜须拍马的形象,与躲着不见学生的侯老师形成鲜明对比。
B.“怕见学生的老师” 这一有悖常理的标题,既给文章设置了悬念,也交代出小说要刻画的主要人物。
C.小说在结构上主要采用顺叙的方式将故事娓娓道来,语言质朴通俗,故事意蕴却很深远,以小见大。
D.小说中,马县长对老师的评价是"腼腆""怕见人";而杨校长的评价是“挺外向”。这些侧面描写推动情节发展,也更激发读者对侯老师的好奇心。
【小题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侯老师的形象。
【小题3】有人说,小说的最后一段属赘笔,倒数第二段就可以收束全文。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5 10:57: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网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喷薄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几乎同频。由最初的网友自娱自乐,到如今由网络小说转化出版图书,改编为影视作品、游戏、动漫及相关产品,进而带火大众娱乐市场,打造出“互联网+”的庞大产业。作为一种原创文学和大众文学,从英出现之日就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读者。从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此后又出现了诸如仙侠、盗墓、探险、玄幻、穿越等多种类型题材,诞生了《悟空传》《鬼吹灯》《甄嬛传》《诛仙》《步步惊心》等一批网络爆款小说,目前,网络文学已经实现了多点输出,已经实现了影视作品和网络文学的内容联动,实现了以网文IP为核心的全链路生态。
在大众化、商业化的背景下,读者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创作者已经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塑造人物和故事走向;读者的阅读趣味能影响到文站整体的创作风格,甚至网络文学整体的创作趋向和类型革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8.14)
材料二:
2011-2018E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亿元)

材料三:
2003年,起点中文网率先创建了以读者按章付费为核心的网络文学商业模式。此后,包含打赏、月票等付费机制的商业模式逐渐完善,并为各大文站所借鉴。这种付费阅读机制的建立,使孤独地写作、孤独地阅读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网络文学的读者不再是单方面地阅读和接受作品,而是作品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在作者的写作过程中,读者可以通过评论,从情节设计到遣词造句,对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读者对每一章的评价还可以即时通过订阅量、打赏金额等数据反馈到作者手中。
这些数据不仅体现着作者的人气,也决定了作者的收入。按照起点中文网现行的付费规则,普通会员、初级VIP会员、高级VIP会员订阅付费章节的价格分别为每千字5分钱、4分钱、3分钱。价格看似不高,但网络文学作品动辄几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付费阅读全本的价格着实不菲。读者还可以对作者提供除了订阅收入之外的“打赏”。通过打赏,读者不仅希望小说的情节构造能跟进他想象的场景,同时还对作者的一些情节强烈要求整改,这也成为他们“要挟”作者改变情节的重要手段之一。
(摘编自《光明日报·网络文学:孤独写作与阅读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材料四:
从表面上看,发表网络文学作品是“零门槛”的,但想要从成千上万的作家和作品中脱颖而出,需要经历层层关卡,首先就是“签约”关。当编辑从工作后台无数有待审核的新书中将一部作品选出,联系作者完成签约合同,这位作者才能从“非签约作者”进入“签约作者”的行列。签约后,编辑会安排针对作品的推荐和宣传活动,如果读者的反馈较好,作品就会“上架”,开始收费订阅。
即使成为“上架作者”,要获得较高的稿酬,也并非易事。一般说来,VIP订阅所得的收入,由网站与作者平分,如果一个作者每日更新5000字,当他得到1000份VIP订阅,扣除网站50%的分成,作者当月的收入为1500元,“签约作者”本就已经是网络作者中的一小部分,而“上架作者”在“签约作者”中占到的比例大概是15%-20%。由此可见,网络作家将写作转换成稿酬收入,进而转向职业或半职业写作的难度之大。
(摘编自王丹《商业化带给网络文学的机与危》)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小说图书、影视、游戏、动漫娱乐市场、互联网+产业
B.起点中文网按章付费、月票、打赏等作者收入
C.编辑选出作品作品上架读者付费阅读
D.起点中文网普通会员、初级、高级VIP会员付费阅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网络文学是一种原创文学和大众文学,它伴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产生,并受到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影响。
B.根据材料二市场规模、增长率这两项,我们能够了解近年来我国网络文学发展趋势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
C.根据材料二,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一直呈较快增长趋势,而增长率从2016年前的较大波动到趋向稳定。
D.2013年到2015年,网络文学增长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这说明网络文学发展在这一时期处于低谷。
E. 网络文学的发表是“零门槛”的,只要网络作者进入“签约作者”的行列,他就可以转向职业或半职业化写作。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摘下星辉献母亲

——追忆五星红旗设计者曾联松

王俊禄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万物抽穗拔节的小满时令,记者来到瑞安曾联松广场。广场上,曾联松铜像吸引着游人驻足:红色的花岗岩基座,古铜铸就的身姿,戴着眼镜,穿着中山装,举首凝眸,似在仰望天空构思五星红旗,似在眺望天际那一抹金色的曙光。

曾联松,1917年出生在滨海小城瑞安的书香人家。受过良好教育的他,学的并不是美术设计,似乎是神来之笔,他“摘”下“星星”这个璀璨的意象,与共和国的标识紧紧相连。1938年,曾联松参加***,积极从事地下活动,担任中央大学学生地下党支部书记。1949年时,他在上海现代经济通讯社做秘书工作,这家原属于中共上海地下党领导的通讯社,在5月上海解放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但曾联松总觉得全身有使不完的劲,总想多做点什么。不久,《人民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刊登了征求国旗图案的通知。他想:祖国新生,群策群力,我为何不能一试?

据家人回忆,那段时间,他下班以后天天把自己关在阁楼里,看看、写写、画画,就是吃饭也非得妻子三番两次地催促才肯下来,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日后的采访中,他吐露了心声:“建立新中国,一直是萦回在我心头的愿望,看到她如旭日东升般展现在面前时,我能不为之兴奋吗?我不是艺术家,也不是从事美术设计的,当时之所以不自量力,亦不计工拙,想到去设计国旗图案,实在是一种欢呼新中国诞生的喜悦,一种热切爱国的激情使然。”

然而,仅有一腔热忱还不够,对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讲,要短时间内拿出设计的成品,并非易事。那则征稿启事被他不知看了多少遍,四项要求,他几乎能倒背如流:第一,要有中国特征;第二,要有政权特征;第三,形式为长方形,长阔之比是三比二;第四,色彩以红色为主。

怎样才能在设计中准确而全面地体现上述的要求呢?特别是一、二两项,曾联松认为这是国旗设计立意中的关键,从美学观点来说,任何一种图案的设计首先要有立意,就像一篇文章一样,没有正确的立意,文章就没有灵魂。新中国国旗的设计更需要一个准确、贴切而深刻的立意。现在,这个难题就像一座碉堡拦在他前进的道路上,他一下子还找不到它的突破口。冥思苦想,终于有一日,一阵委婉深情的沪剧唱腔从窗外飘来:“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

“星星,星星……”曾联松反复默念,突然找到了灵感:***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当年红军帽.上就有一颗红五星,用五角星这个革命的标志,来作为国旗的主体,不是很有意义吗?

经过十多天的绘图设计,他拿出初稿:以一颗大星导引于前,几颗小星环绕于后,象征众星拱北斗,大五角星象征伟大的***,小星象征广大人民,人民紧紧地环绕在党的周围。他还把五角星设计为黄色,这不仅与象征革命的旗面红色相协调,且也表达了中华儿女黄色人种的民族特征。

接着,曾联松又经过反复推敲,苦苦构思,确定五颗金星恰当位置。他曾设想把大星置于旗面的当中,小星环绕在大星的四周。这样,视之端庄,但天地不够开阔,视觉局促、凝滞。有一次,他把五星挪向旗面的左上方,顿觉视野开阔:旗面犹如千里之广,金星居高临下,光彩闪耀,仿佛使人看到了星光映照大地,灿烂辉煌。五颗金星的结合图形,大小呼应,疏密相.间,形成了一个椭圆形,这恰恰和我国疆土的几何图形类似,既表现了中国地理特征,也显得平稳和谐,明朗而有气势。

为了使整个图案更加突出全国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伟大的***周围这一特征,曾联松设计了每个小星的中心点都通过自己的一个星尖,跟大星的中心点联成一线,把***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这个历史的结论显示在旗上。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开国大典,***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亲手揿动电钮,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全场30万群众一片欢腾。

“一得之愚献祖国,五星旗海壮山河。”曾联松生前曾写诗表达自己为伟大祖国设计国旗的无上光荣。

从1947年起,曾联松就居住在上海虹口区山阴路上,直到1999年10月19日去世。他一生简朴,甘守清贫,平时弄堂里进出,总是穿着蓝卡其布的中山装,夹个皮包。弄堂里的人很少知道,他是我们国旗图案的设计者。

他用一辈子的生命追求一个信念:不管人生境遇如何,不忘初心,不改赤子情。他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自念一生坎坷,书剑无成,贡献很少,报国不多。每临清苦能‘信念’不移。值此国际风云多变,幸中华自强,国运亨通,柳暗花明,经济振兴,令人欣慰。”

(新华每日电讯2019年5月31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歌词开篇,并描写了瑞安曾联松广场上曾联松铜像吸引游人驻足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对国旗设计者的尊敬与怀念。
B.曾联松20多岁就参加了***,积极从事地下活动,一直担任中央大学学生地下党支部书记,解放后,才完成了自已的历史使命。
C.曾联松设计国旗时,为了寻找能准确而深刻的表达国旗灵魂的突破口而冥思苦想,一段委婉深情的沪剧唱腔给了他灵感。
D.为了确定五颗金星的恰当位置,曾联松反复修改,最终的设计既表现了中国地理特征,也显得平稳和谐,明朗而有气势,富有艺术气息。
【小题2】下列对曾联松形象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满怀激情的爱国热忱B.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
C.甘守清贫的简朴生活D.吃苦耐劳的不懈努力
【小题3】这篇人物通讯,多处引用曾联松先生的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下列小题。
华阴老腔
邢小俊
⑴这一群人,似乎刚刚从田地里疲惫归来,在自家的院落里放稳锄头,把牛儿拴牢在槽上,身上分明还沾满了泥土的新鲜和芬芳。
⑵他们静默地在那里歇息,或蹲或站,横七竖八,像一群姿势各异的泥塑,神情沉稳。身后,是大片的玉米地,更远处是连绵的像馒头一样的黄色土丘,丘与太阳平行,中间是死一样静寂。
⑶“繁花似锦地,八水把城绕!”猛地,似乎天上滚过一声惊雷!一人啸起,满世界帮腔。这些人像忽然惊醒的兵马俑,全都充满力量地扭动起来。从无到有,之间没有一点迹象,从无到盛,之间没有一点过渡——这小小的场地瞬间就蒸腾起巨大的势能,静谧的空气也立即变得燥热不安起来,先前困倦的世界突然变得亢奋异常,浑圆连绵的黄土沟壑似乎也被激活了,黄尘漫天……
⑷吼叫中,扭动中,他们成了当年汉唐帝国的子民。青布裹头,悬汉罐烹调,独尊儒术,吼老腔自娱,显古国的荣耀和自信。
⑸定睛看,他们手中分明操着家伙——自制的板胡、大号、手锣、勾锣、铰子、梆子、铃铃等乐器,粗糙、简易,却有力。那个精廋的老头,没有乐器,却坐在那条四尺长的四腿木板凳上舞动着他的铜烟袋,像指挥着他的千军万马
⑹“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男人笑女人哭都在炕上…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天在上地在下你娃甭牛……”说不尽生活的简洁而厚重,命运的斑驳与苍凉。
⑺“一颗明珠卧沧海,浮云遮盖栋梁才。灵芝反叫蓬蒿盖,聚宝盆千年土里埋……”说不尽的英雄落魄,明珠暗投。
⑻ “将令一声镇山川,人披盔甲马上鞍,大小三军齐呐喊,催动人马到阵前,头戴束发冠,身穿玉链环,胸前狮子扣,腰上跨龙泉……”一声吼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紧锣密鼓的敲击,恍惚间髯口黑面的将军上了阵,刹那间,重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剑戟撞击,马蹄踏踏,尘烟弥漫,人喊马嘶。
⑼你看,这些歌者,他们无一例外地全投入进去,容不得羁绊,容不得压抑,容不得委屈,容不得平庸!所有人都在表现,所有人都是主角!
⑽观者无不惊愕!小小的心胸无不被强烈激荡和震撼着。被俗世生活压迫而变得逼仄窄狭的心胸,瞬间开阔舒坦,英雄之气喷薄而出,恨不得挥刀催马与贼厮杀!
⑾此时,领首者情绪愈发激烈,他仰天长啸,唱词激昂,豪迈奔放,像在倾诉,似在号哭。受到感应,那位蹲坐在板凳上的精瘦老人猛地跳将起来,疯了一样抄起板凳,抡过头顶,举起,举起,再举起,像竭力要用四腿长凳撑起天。板凳再放下来时,一手狠狠地摁着,腾出来另一只手,抓起一块惊木狠狠地击打板凳面,那令人惊诧的哐哐响声不啻惊雷轰鸣,围观者、帮腔者齐声吼叫。
⑿拉坡号子冲破天,枣木一击鬼神惊!观者的眼睛睁大了,头发竖起来了,额上的青筋跳蹦,视觉、听觉都在经受着最大的冲击和撕扯!
⒀轰隆隆,轰隆隆,轰隆隆,千里的乌云万里的闪电,千军万马冲撞与撕咬,嚎叫,乞求,呻吟,大笑,哭诉,痛苦抑或快乐,悲欣抑或麻木,世界在战栗着……你已听不到了唱腔,你已看不见了人,你只感觉一团躁动的热量和能量在呼啸,在聚集,在奔突,在疯狂而执拗地寻找某一个出口……
⒁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不知天底下发生了什么事情——像一阵狂风骤雨猛地刹住了阵脚,说停,它就戛然停止了,似乎什么也不曾发生过。
⒂在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静!世界似乎毁灭过了,又似乎重生过了!
⒃“姓姚,家住桃园桃花坞,人面桃花相映红……”一耄耋老翁分开众人,走到人前,穿青衣,面容清秀,身材精瘦,吱吱呀呀,唱词寥寥,简洁而意味深长。
⒄他描述的家在渭、洛、黄河交汇处,这里曾是重要的水路码头,千帆竞进,逆水行舟,千百纤夫,光膀赤脚,拉纤曳船,叩舷而歌——这些来自生活最本源的歌吟,散发出黄土地的激情、豪迈。
⒅人如蝼蚁,河流滔滔!他们世世代代站在这厚土上呐喊、啸叫,直起直落、宽音大嗓,这中国古代酣畅淋漓充满阳气的“摇滚”啊——好一个华阴老腔!
⒆朝代更迭,人事兴覆!他们一茬茬出生、茁壮、老去,重归泥土,好一个黄天厚土啊——好一个华阴老腔!
大地却总是默然无语!以沉睡的姿态,吞噬一切,悲欣交集!
(摘自2015年9月5日第8版《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小题1)开头两段文字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小题2】(小题2)本文中间画线部分写的“精瘦老人”属于“歌者”还是“观者”?文中是怎样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小题3】(小题3)文中运用大量笔墨细致描绘了“华阴老腔”的演唱场景,请简要概述“华阴老腔”的丰富内涵。
【小题4】(小题4)文章最后说“大地却总是默然无语!以沉睡的姿态,吞噬一切,悲欣交集!”作者为什么说“悲欣交集”,试结合全文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武装部长

大海

白马镇武装部长白建国是在一个周末深夜十二点,被白宝宝所在部队营长的电话吵醒的。

营长焦急地告诉白建国:“出大事了,你们镇那个白宝宝想逃跑!”

营长说:“这个白宝宝在新兵训练期间就流露出后悔的意思,下连队三个月多次装病不参加训练,今天更离谱,外出请假到下午六点,结果八点还没有归队。我们赶紧分头去找,在火车站逮住这小子。发现他回家的票都买好了!”白建国急了,拍着床板叫:“我立即过来处理!”白建国说完,打电话向镇主要领导汇报,连夜搭乘一趟特快列车去了部队。

去年冬季入伍的白宝宝是白马镇唯一在读本科生新兵,其他都是高中毕业生及少量在读专科生。白宝宝是家中独子,名副其实的宝贝蛋儿。父母忙于生意无暇照顾,爷爷奶奶对他娇生惯养,白宝宝成了啥也不会干的宠物宝宝。父母干着急,一直希望儿子能去部队锻炼一下。政审时,白建国问白宝宝为何当兵。白宝宝倒也爽快,说父母给报的名。这期间,部队正需要高素质的兵源,县里征兵部门综合考虑,批准白宝宝入伍。

白建国在次日中午风尘仆仆地赶到部队,脸都没洗就去见团领导。

团长扬着手中的报告说:“我们正准备上报呢!”白建国按住团长的手:“咱们受处理是小事,这个战士的一生也许就毁掉了。”政委反问:“那白部长的建议是?”白建国说:“白宝宝可能只是想家,我想带他回老家一个星期。”团长很严肃:“现在是两年义务兵制,原则上不能休假。”白建国拍着胸脯:“七天后保证把人带回,而且让他安心服役!”团长想了想,说:“那就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吧!”

白建国带着白宝宝上火车时,说:“还好今天是我来接你,否则将是军事法庭等着你!”白宝宝眼泪汪汪:“部队好累……我又想家。”白建国严厉地打断他:“我在这里生活过几年,那时条件更艰苦,还没有周末休息!”

回到白马镇后,白建国在镇消防中队要了间上下铺宿舍,和白宝宝同吃同住,作息时间和着装如同部队。随后数天,白马河堤上出现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白宝宝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挤出时间,每天来到河边欣赏孩子出操。尤其是奶奶,发动村里十几个老人来看孙子。妈妈也一样,逢人就说:“那是我儿子,一身军装多帅气。”这期间,一些早起的村里人也来到白马河边跟着跑步。白建国压低声音对白宝宝说:“注意影响,把军人的气概拿出来,全村人都在盯着你呢!”白宝宝心头一热,每当乡亲们看过来时,仿佛有股力量在他心中燃烧,口号响亮,浑身是劲。

白宝宝返队前夕,白马镇风雨大作,河水奔腾”他三下五除二地穿上衣服,冲进了雨幕。

白建国跟着冲了出去,果真在白马河岸边看到了白宝宝家人的身影。他们撑伞而立,高呼加油,为奔跑的孩子呐喊助威。白宝宝在回跑第二趟经过家人身边时摔了一跤。爷爷奶奶刚要去扶,被白建国喝住。只见白宝宝很快爬起,一甩满身泥水,拔腿继续奔跑。白宝宝爸爸握住老婆的手热泪盈眶:“儿子是真正的男子汉!”

白建国本想亲自送白宝宝返队交差,但被白宝宝谢绝:“请部长放心,我会安心服役!”白建国点点头:“如果不相信你,这次也不会带你回来。”白宝宝临上车时,两腿并拢,双膝夹紧,“啪”地敬了个军礼!白建国也挺身立正,回了个标准的军礼!

四目相对,一老一少两个兵哥眼里泪花闪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白建国连夜乘特快列车去部队,并且没洗脸就去见团领导,这些外貌描写充分渲染出白宝宝逃跑的严重性。
B.奶奶发动村里的老人看白宝宝出操,妈妈逢人就夸穿军装的儿子,这从侧面说明了白宝宝极有军人气概。
C.白建国保证七天后把白宝宝带回并能让他安心服役,这为下文设置了悬念,并与结尾白宝宝返队相照应。
D.“特殊情况特殊处理”既反映了白建国的人情味,也彰显了新时代军队的人文关怀,这也是小说的一个主题。
【小题2】白宝宝是小说的主人公吗?他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作品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赝品

詹文格

鉴宝大师许振君,在圈内远近闻名,他见多识广,眼光毒辣,是个令人敬畏的人物。不知有多少心怀鬼胎的造假高手,费尽心机,最终都没能瞒过他的法眼。那些生财有道的古董贩子,恨得牙根发痒,巴不得许振君早死。

许振君真的要死了。他在鉴宝现场掉了一跤,起不来了。送进医院,竟然查出了大事——脑癌。

人们纷纷涌向许家。有去取经拜师,求学绝活儿的;有假心假意,看他笑话的;有携自家藏品,请大师鉴定真伪的……

许振君知道门外有许多求见者,但他一个也不想见。现在他最惦记的只有一件事,就是那幅《仙溪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走眼的古画。在那场秋季鉴定拍卖会上,许振君和其他两名专家一起作了结论,认为《仙溪图》是北宋范宽的真迹,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名画《溪山行旅图》风格一致。结果,这幅来路不明的《仙溪图》最终拍出了一千万的天价。

发现问題是三年之后,他参加完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会,到台北故宫博物院见到了《溪山行旅图》,回来与册页上的《仙溪图》反复比对,又查了相关史料,才知道当时的确是走眼了。他脸上火辣辣的,有种无地自容之感。

这事让许振君煎熬了很久,那段时间他寝食不安,这样的败笔,真的不可原谅。他最担心的是误导他人,以讹传讹,扰乱市场。他想立即挽回这个过错,还收藏界一个公道。可是反复考虑,担心自己经不起那么大的社会舆论,弄不好还会结怨成仇,闹出人命。于是他在痛苦中放弃了这个想法,把真相藏进了心里。

这-藏就藏了十几年,本以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可谁知道那幅《仙溪图》有了魔性,反复倒腾,一路飙升,最后一次竟拍到了三千五百万。

许振君躺在床上,心里直透冷风,他不希望那幅赝品再在市场上坑人。怎么办?他想到了弟子谢德才。

谢德才赶来时,许振君已昏迷不醒。谢德才非常伤心,懊悔自己没早点过来探望,他伏在老师床前,不停地叫着恩师,许振君在弟子的呼喊中竟然有了知觉,两行清泪从眼角滚落下来。

满脸悲伤的师母颤抖着双手,从许老师枕头下摸出一个信封,递给谢德才,告诉他,这是许老师叮嘱他代办的大事。

当晚,许振君安详地走了。

看过信后,谢德才明白了恩师的心愿,但又不知如何是好。那幅《仙溪图》刚刚签过协议,在即将到来的秋季拍卖会上又将出现。而且,作为资深拍卖师,谢德才要亲自主持这场拍卖。如果狠下心来,把恩师的信付之一炬,这个真相就永远无人知晓了。可是谢德才做不到,那样恩师会死不瞑目,自己也会愧对良心。但是如果把信件交付新闻媒体,也不妥。一是许老师的名声将毀于一旦,二是拍卖行也会招来非议,甚至面临倒闭破产的可能

好在一个优秀的拍卖师具有掌控场面的能力,秋拍会开幕,走上台去的谢德才自信从容,好像他不再是拍卖师,而成了魔术师。没有人知道他是通过什么方法让《仙溪图》流拍的。

原来,秋拍会前,有人发现广州某收藏市场上出现了《仙溪图》,不久上海某拍卖会上再次出现《仙溪图》。这样一来,圈内人士全都恍然大悟,所有竞拍者心知肚明了:赝品从此退出了市场。

一个深秋的周末,谢德才带着纸钱和香烛去到恩师墓前,他摸出火机,把两张临摹的《仙溪图》点燃,然后供了一炷香,轻轻地说:恩师,您交交办的难题弟子已经解决了,您在九泉之下安息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有些古董贩子对许振君“恨得牙根发痒”,这从侧面表现了许振君鉴宝水平之高和他品格的正直不欺。
B.《仙溪图》拍卖价—路飙升的情节,照应了前文许振君病倒后的心理,也引出了谢德才受命破解难題的情节。
C.“许振君安详地走了”―句,表明他临终前不想再理会赝品《仙溪图》在市场上害人的事,他已经心无挂碍。
D.结尾暗示了谢德才迫使《仙溪图》退出市场所用的手段,解除了读者对《仙溪图》流拍的原因的猜测和疑惑。
【小题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心理描写。
【小题3】小说中许振君发现《仙溪图》是赝品的情节采用了插叙的方式,这种方式有何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