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道路,离不开中国历史。中国历史的滚滚长河,在武王克商之后就出现了巨大转折,以周公、召公为代表的政府精英,及时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了德治的为政理念,拨正了政体前进的船头,奠定了中华文明走和平发展之路的基调,影响深远。
一个偏处西方的“小邦周”能战胜“大邦殷”,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文王之德,二是民心向背。正是文王集中体现了周人的道德传统,伯夷、叔齐、太颠等名贤高士皆往归之,深厚的民意基础业已形成。武王克商,虽有自身的道德感召,亦离不开万民的支持,武王东观兵,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牧野之战,庸、蜀、羌、琴、微、卢、彭、濮之人皆踊跃追随。殷周革命,使周人深刻意识到国运系于民心、民心不可违的道理,从而将民意与天意等同,不仅确立了“民惟邦本”与“德治”的理念,而且希冀将其作为精神资源永远流传。
在《尚书》中的《洛诰》篇中,召公认为夏、殷两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对道德没有敬意,昏庸腐败,暴虐无道。周人要想避免重蹈殷人的覆辙,“受天永命”,永远享有天命,就必须“疾敬德”,迅速地树立起敬德之心。《诗·大雅·文王》中的“自求多福”一语,反映了周人已有将命运握在自己手中的人文觉醒。周公把道德看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至治馨香,感于神明。泰稷非馨,明德惟馨”,由此提出“德治”的理念,这是思想领域里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
德是抽象的概念,不具备操作性,故除了标明政府执政理想之外,很难在社会中贯彻。周公制礼作乐,是将道德理性转换成可以操作的行为典章制度、行为规范的体系,人人可以学习、操作、检查,使道德能真正贯彻到社会的所有层面。其终极目标是,“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国体”,达到天下大治。
儒家光大了周公礼乐教化的理念,将精神追求引进人生与社会之中,“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文化认同。儒家提出的礼乐修身之道,以“仁”为核心,以孝亲为起点,树立起爱心,然后推己及人,推广到天下人。礼乐双修,旨在涵养德性,变化气质,具体而言,包括身与心两大方面:礼以修身,使自己的言谈举止都合于道德理性的要求;乐以化心,使自己的心性和谐中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通过教育,树立人的文化自尊,文化自觉,文化自律,内外兼修、彬彬然有君子之风。儒家教育是教人反求诸己的内敛的道路。这种君子教育,是维持国家可长治久安的“软实力”,是走和平发展之路的社会基础。可以说,由于儒家思想的浸润,中国没有挑起侵略扩张的文化土壤。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尽管历经艰难险阻,但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并且越来越强大,引人自豪,发人深思。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与远见卓识。
(摘编自2019年3月23日《光明日报》彭林《纳上下于道德》)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克商后,武王拨正了中国历史政体前进的方向,提出了中华文明德治的为政理念。 |
B.殷周革命使周人深刻意识到民心的重要性,从而将民意抬高到与天意等同的高度。 |
C.《洛诰》篇中,召公认为要想避免重蹈殷人覆辙,永享天命,就必须树立敬德之心。 |
D.儒家所提出的礼乐双修之道就是内外兼修、礼乐皆得,培育君子之风的德育过程。 |
A.文章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最终证明了德治是走和平发展之路的社会基础的观点。 |
B.文中列举伯夷、叔齐、太颠等人归顺周的事例旨在证明文王之德的巨大感召力。 |
C.“自求多福”一语,采用引用论证,反映了周人已有自主把握命运的人文觉醒。 |
D.周公制礼作乐完成德治从道德理性到制度规范的转变,这是全文论证的一次深化。 |
A.“德治”理念的提出,反面印证了《诗经》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观点。 |
B.周公礼乐教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纳上下以成一道德之国体,进而达到天下大同。 |
C.儒家提出的礼乐兼修的君子教育成为维持国家长治久安和世界和平的天然保障。 |
D.不管未来的岁月里环境多险恶,中华民族将继续练好内功,坚持和平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