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其内涵可以从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四个层面进行解读。汲取其合理成分,可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古代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明道传道”“发扬学术”的办学宗旨和“德育为本,修身为要;心忧天下,忠勇报国”的教育理念。书院大儒朱熹曾言:“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朱熹《朱子全书》)简言之,书院的精神文化是知识追求与价值关怀的完美统一。因此,当前大学或可借鉴传统书院的精神文化,坚守德育为先的理念,从思想上将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注重知识的同时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

书院选址体现着体验感悟的治学精神,书院建筑布局体现着传道授业的理想追求,书院景观体现着修身济世的远大志向。而传统书院物质文化可弥补当前大学校园建设的不足。如,大学的选址要兼顾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努力营造浓郁的建筑文化氛围;借鉴书院“中轴线”的设计原则,凸显图书馆和教学楼的中心地位,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和学校的主要功能;校园景观设计中,多种植梅兰竹菊等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尽量给学生创造环境幽雅和人文情怀兼具的场景等。

书院由德行“足为多士模范”的“山长”主持教学、引领学术。参与管理者多从生徒中选择品行端正、学业优秀者。根据学生主体需要和内在潜能制定了师生共同遵守的学规,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般包括揭示、学则、学约等。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规是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内容涵盖阅读目的、进德立品、修身养性、阅读技法等方面。针对当代高校的制度文化困境,我们应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采用积极地“劝谕式”话语,制度设计应以师生发展为本,达成刚柔并济的管理。

书院主要有三种活动形式。讲会指大家集中共同探讨,平等开展学术交流和争鸣,有问题可当面请教老师。而公元1167年,朱熹专程从福建崇安去访问湖南岳麓书院的张栻,则开创了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之间会讲的先河。书院山长还经常带领生徒离 开课堂去游历,“绝其尘香,存其道气”,使生徒“聆清幽之胜,踵明贤之迹,兴尚友之思”,强^匕社会责任感。以此为鉴,高校教学应运用启发式、探究式、问题式等方法;在学 术交流中应直面问题,客观公正地评价;师生关系要平等和谐,形成尊师重道、敬业爱生的氛围。

(摘编自张晓婧《传统书院文化的基本维度及其当代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院作为历史上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教育组织,独具特色,有当代借鉴的合理性。
B.传统书院的教育理念与古代圣贤教人为学之意相合,把德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C.书院的物质文化体现着治学精神、理想追求、远大志向,表现出很强的人文情怀。
D.朱熹跨省访问不同学派的名师,通过讲会的形式平等开展学术交流,共同探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后分,论述了传统书院文化的基本维度及其当代价值,论证结构清晰。
B.二至五段分别分析传统书院在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等内涵的四个层面的合理处。
C.文章就传统书院的物质和行为文化分别从三方面分析,均采用例证法、引证法。
D.二至五段介绍传统书院的文化价值和管理特色,为高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借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高校在选址、建筑布局和景观设计方面因重视文化氛围,所以注重人文情怀。
B.书院注重师生发展,尤其注重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据此制定了学则、学规等。
C.书院不仅在课堂内进行自由平等的交流,还经常由山长带领生徒们走出课堂游历。
D.传统书院是由学生承担管理责任,当代高校也可借鉴此形式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1 11:05: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梁启超:常要思报社会之恩
郑清坡
梁启超,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等,在诸多领城均卓有成就,对当时和其后的如识分子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不仅本人建树颇多,其子女也个个成才,或为建筑学家、成为考古学家、成为火箭控制专家等。梁启超一生都在为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奔走呼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十分注重把这种情怀传递给子女,培养他们常思贡献社会的品格。他在给子女的信中讲到: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因自己地位做得一分是一分,便人人都有事可做了。这样的教诲在梁启超给子女们的信中俯拾即是,处处体现着家国情怀。
梁启超不仅仅对子女在言传上谆谆教导,更以身作则,注重身教。他在给儿子思忠的一封信中说到:我自己常常感觉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范,最少也要不愧做你们姊妹弟兄的模范;我又很相信我的孩子们,个个都会受我这种遗传和教训,不会因为环境的困苦或舒服而堕落的。1927年,时局动荡,战乱不已,梁启超又身处病痛之中。即便如此,他在一封给孩子们的信中说:我在今日若还不理会政治,实在对不起国家,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在信中梁启超痛感当时中国危机日深,“症候天天变,每变一症,病深一度,将来能否在我们手上救活转来,真不敢说。”但他仍保持一贯的积极乐观,告诫子女们,“我们总是做我们责任内的事,成效如何,自己能否看见,都不必管。”毕竟他坚信,国家生命民族生命总是永久的。而他所能做的就是为这些事业,多培养几个人才。即便是家人担忧唠叨他的身体状况,梁启超还是要那样努力去做,多在学校演说,多接见学生等等,忧国忧民之情及社会责任感溢于言表。
梁启超正是以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告诫子女们,不止常要思报社会之恩,更要努力做好自己责任内的事,而不是总先想着结果。他给女儿思顺的信中写到:我常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士大夫救济天下和农夫善治其十亩之田所成就一样;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并盛赞女婿希哲就是这样勤勤恳恳做他本分的事,是天地间堂堂的一个人。梁启超在解答儿子思成来信询问所学有用无用之别时讲到:“要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你还是保持这两三年来的态度,埋头埋脑做去了。”他在对思成的求学之路进行了详细的指引后,又告诫其要在学校中把应学的规矩尽量学足,并赠予曾国藩“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之名言。最后,他勉励道: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梁启超的言行对子女们影响很大,其子梁思礼曾说:他总是谆谆教导我们,把个人的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报效祖国。而他从父亲梁启超那里继承下来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爱国”,这也是他们全体兄弟姐妹所继承下来的宝贵遗产。
在梁启超“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的训诫之下,梁家可谓满门皆英才俊秀,其9个子女中有7人曾留学海外,却无一例外地学有所成后回归祖国,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做出了很大贡献,展现了强烈爱国情怀与贡献社会的良好家风。其中,梁思成、梁思永于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梁思礼于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一门三院士。这些成就,显然与梁启超注重子女教育,以及良好的家训家风密不可分。
(选自2017年5月1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启超不仅在诸多领域卓有成就,影响广泛而深远,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B.梁启超不仅本人建树颇多,而且子女个个成才,这与他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C.梁启超在病痛之中仍不忘优国优民,他不顾家人劝阻,努力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D.梁启超告诫子女常要思报社会之恩、尽力做好份内之事。“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小题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面对当时动荡不安的中国,梁启超既充满忧虑,虽不相信国家能救活转来,但又保持极乐观坚信只要努力就会使国家民族生命永存。
B.梁启起认为,地位不分高低,职业不分贵贱,士大夫救济天下与农夫种田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要尽责尽力去做,“便是第一等人物”。
C.在给儿子梁思成的信中,梁启超不仅对其求学之路作了详细指引,还告被他要把应学规矩尽量学足,勉励他不可自慢自馁,要尽力而为。
D.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梁思礼的话语,不仅真切地表现了梁启超的言行对子女们的重大影响,也从侧面衬托出梁启超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E. 文章围绕“常要思报社会之恩“行文,以梁家子女皆英才俊秀,成就斐然的事实,有力地突出了当今时代应注重子女教育、保持良好家训家风的主题。
【小题3】文中大量引用梁启超写给子女的信中的语句,有何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的电视媒体带来了直接的负面影响。除了观众人群数量的骤减外,更是给电视文艺的创作也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这个时代背景之下,电视文艺创作与全媒体语境互融,实现自身的复兴已经势在必行。
那么,如何在全媒体语境下实现电视文艺创作的互融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其一,电影元素在电视文艺节目中的互融运用。尽管都是以剧情为主要内容,但是电视剧和电影存在很大差异。电视剧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展现剧情,而电影更多的是通过造型、空间等表现剧情。将电影元素在电视文艺节目当中互融运用,实现电视文艺节目的电影造型化,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尝试。比如,电视综艺节目《演员的诞生》中,演员表演不同的经典电影剧情,通过塑造造型、营造氛围的方式,使观众在电视节目当中感受到电影的氛围。这种做法吸引了更多的年轻观众,对电视文艺节目收视率的提高有一定的效果。
其二,电视文艺节目元素向网络的垂直延伸。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造成当前直播成为热门的现状。电视节目往网络延伸,同样能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在互联网技术出现之前,电视直播是当时人们能够接触到信息的最快速的途径。这个途径能够生动形象、直接地展示新闻消息。网络全民直播则是出现在2016年,自此,只要你有一台智能手机,能够连上互联网,你也就能够进行直播。这种全民直播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使直播变得没有那么引人瞩目。而带来的挑战是,直播的内容和形式成为点击率的核心,这是电视文艺节目的创作从这一个方面入手不可回避的问题。那么,如果有游戏直播、秀场直播,或者是VR技术的应用,观众在观看的过程当中更具有真实感,电视文艺节目也将赢得年轻观众的心。
第三,电视文艺节目元素向电影延伸。电视电影大家并不陌生,电视剧《武林外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都出了电影版。然而,这需要与综艺电影相区别。综艺电影一般是由一档十分受欢迎的电视综艺节目制作的电影。这类电影没有持续发展的剧情,仅仅依靠综艺节目的品牌效应,以快、准为关键,抓住市场。在一档综艺节目出现高收视率时候就立即打造出同款综艺电影,而不是等到消退一段时间之后再制作综艺电影;同时,该部综艺电影主要针对相应综艺节目的忠实粉丝,通过明星的宣传,实现粉丝经济。例如,《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奔跑吧兄弟电影版》。电视电影在借鉴其模式的时候,也不要忽视这类电影情节的碎片化、植入广告形式低幼使得票房并不乐观的问题。
(摘编自《电视文艺创作互融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囿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电视文艺的创作带来的巨大困难,电视文艺创作与全媒体语境互融已经是大势所趋。
B.在电视中运用电影元素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尝试,将电视元素运用到电影中,电影的现状一样得到改善。
C.相较电视,互联网直播更生动形象、更能直接地展示新闻,一直以来是人们能够接触到信息的最快速的途径。
D.综艺电影一般是由电视综艺节目制作的电影,不太讲究持续发展的剧情,凭借综艺节目的品牌效应收获市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提到的全媒体语境下实现电视文艺创作的互融的背景是,互联网冲击了传统电视媒体,这凸显了文章的现实意义。
B.文章在阐释电影元素在电视节目中的互融运用的时候,运用到举例论证的方法,增强了作者观点的理据性。
C.针对电视电影和综艺电影,作者在论证时不再将二者进行对比,而是分析后者流行的原因,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D.作者在论述全媒体语境下实现电视文艺创作的互融的三种尝试时,采用了层层推进的方式,逐步完善自身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视文艺“实现自身的复兴”指的是电视文艺与全媒体互融,改革传统形式,吸引更多观众,从而提高收视率。
B.借鉴目前互联网直播的经验,电视文艺节目要想发展得更好,直播的内容和形式是必须重视的两个方面。
C.一档综艺节目出现高收视率的时候立即打造同款综艺电影,其实质是抓住市场热度,粉丝并非重点考虑对象。
D.文章强调电视文艺节目要吸引年轻观众的言外之意是,目前电视收视市场中,年轻观众所占比重并未达到理想状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于1986年考入军艺文学系,比莫言低一届,他是师兄。当时,作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文学新星,莫言已成为很多文学青年的偶像。记得1986年我从广州军区去军艺参加考试时,在食堂门口遇见本军区的作家雷铎,他介绍旁边一个胖胖的人说:“他就是莫言。”接着我们蹲在草坪旁吃饭,因为当时文学圈流行一种“凭感觉写小说”的说法,而莫言的作品正成为这种说法的例证。我就问:“什么是感觉?”他狡黠一笑,回答:“都是瞎扯的。”实际上,他对家乡高密生活的感觉,是前所未有的。
对莫言最熟悉的,是他的军艺同班同学,后成为文学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的朱向前。昨晚,我和朱向前在电话里聊了很久。“你知道莫言的笔名怎么来的吗?”“当时文学爱好者很多,但不少人是把文学当作名利的敲门砖,不去刻苦写作,而是到处清谈吹嘘。莫言虽然当时没有名气,但很看不惯这种风气,认为作家还是要靠作品吃饭,莫要靠嘴巴发声音。于是给自己起了这个笔名,正好也与真名管谟业音相仿。他的性格也是如此,平时很少说话。”
1984年秋天,解放军艺术学院由著名作家、后任总政文化部长的徐怀中将军领衔,创建了文学系。莫言当时是总参下面一个学校的副连级教员。他报名参加了几轮考试,也获得了通过。但不知何故,他却没在规定的时间来军艺报到。按规定,他就不能录取了。看着他茫然无措的样子,系主任徐怀中把他叫去,问他写过什么东西?莫言忐忑地从包里摸出1982年发表在《莲池》上的小说《民间音乐》递过去。徐怀中看完,用异样的神情望着面前的年轻军官,说很好呀,报到吧!就这样,莫言这匹“千里马”,让“伯乐”徐怀中一眼相中,正式走上了文学道路。昨晚,我联系徐怀中,他正在广西休养,老部长对弟子的获奖表示祝贺,随后又淡然一笑说,我就不评了,现在应该让广大读者评说了。
朱向前说,开学时,全班先自我介绍。他们看到许多当时军队文学界大名鼎鼎的作家坐在面前,有李存葆、钱钢、李荃等等。数来数去,就他们俩是无名小卒。去饭堂的路上,他俩自然靠拢。朱问:“你写过什么?”“嘿,不值一提,我就是来瞎混的。你呢?”“我从福州军区来的,写过点小玩意。”
军艺的学员宿舍是四个人一间,在这种环境下,莫言无法安静地写作,于是就在文学系的梯形教室里写。每天晚上,同学们有的外出访亲探友,有的喝酒侃大山,有的看书,只有莫言,躲在教室里一写就写到凌晨两三点钟。当时不排除有人背后讥讽:这能成吗?但莫言很快就开始爆发了。从1985年开始,他陆续发表《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枯河》《红高粱》等。国内文学界到处在打听:谁是莫言?他是干什么的?当知道莫言是军艺文学系的学生时,许多杂志的编辑以及文学爱好者,都跑来狭窄的宿舍,找他约稿,探讨文学。他只得躲起来。1986年,著名作家张洁应邀来军艺上课,她说她刚从法国回来,外国的作家问她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坛有什么大事?她说:出现了莫言。
而朱向前则凭借同窗好友的关系,成为最早评论莫言作品的评论家。他从1986年开始评莫言,《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评点》《在传统与现代的堤岸之间》成为莫言成名的“助推器”。《人民日报》在1986年12月首次评价莫言也是朱向前的文章《深情于他那方小小的邮票——莫言小说漫谈》。而最早预言莫言将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也是朱向前,他在1990年任军艺文学系教授时,就在课堂上说,莫言的小说虽然是写中国农村,但深刻的人性刻画,生动的语言描绘,已超越国界。他将成为中国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如此大胆的预言,使他受到很多质疑。但近来,朱向前接到无数电话祝贺:“你的预言应验啦!”
(摘编自《中国日报》,作者张晓然,有改动)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莫言认为作家要靠作品吃饭,《民间音乐》《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枯河》《红高粱》等,就是他不靠嘴巴发声的表现。
B.莫言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与“伯乐”助力有关,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徐怀中、副院长朱向前就是“伯乐”。
C.莫言认为,如果有了一点小名声就浮躁起来,就会使自己坠入深渊,面对许多杂志编辑和文学爱好者约见,他只好躲起来。
D.这篇文本旨在告诉人们,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耐得住寂寞的意志和刻苦不懈的努力,离不开领导的提挈和同志们的帮助。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莫言在上世纪80年代的小说都是根据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感觉创作出来的,“都是瞎扯的”一句表现了莫言的谦虚态度。
B.莫言的真名叫管谟业,他取莫言为笔名,是为了讽刺那些把文学当作名利的敲门砖,不去刻苦写作、到处清谈吹嘘的人。
C.莫言刚到军艺,在大名鼎鼎的作家面前谦虚谨慎,心理自卑,“不值一提,我就是来瞎混的”一句就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D.莫言在军艺刻苦写作,有时写到凌晨两三点钟,引来不少讥讽,直到《红高粱》等优秀作品发表后,这种讥讽才平息。
E. 朱向前教授在1990年预言莫言将成为中国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这是对莫言创作精神和成果的莫大肯定。
【小题3】莫言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什么时候才能再出一个裘盛戎
我和盛戎最初认识,是和他到天津去看戏。演员们知道裘盛戎来看戏,都“卯上”了。散了戏,我们到后台给演员道辛苦,盛戎拙,于言词,但是他的态度是诚恳的、朴素的,他的谦虚是由衷的谦虚。他是真心实意地向人家学习来了。回旅馆的路上,他买了几套煎饼倮子,有滋有昧地吃起来。他咬着煎饼保子的样子,表现出很喜悦的怀旧之情和一种天真的童心。我一下子对这个京剧大演员产生了好感。盛戎睡得很晚。晚上他一个人盘腿坐在床上抽烟,一边好像想着什么事,有点出神。不知是为什么,从这以后我总觉得盛戎的许多唱腔、唱法、身段,就是在这么盘腿坐着的时候想出来的。
盛戎的身体早就不大好了。编排《雪花飘》的时候,他那几天不舒服,但还是跟着我们一同去体验生活。《雪花飘》写的是一个送公用电话记录的老人的事。我们去访问了政协礼堂附近的一位送电话记录的老人。老头子六十好几了,一脸的白胡茬,还骑着自行车到处送电话记录。盛戎在那间屋里坐了好大一会儿,还随着老头子送了一个电话记录。
《雪花飘》排得很快,一个星期左右,戏就出来了。幕一打开,盛戎唱了四句带点马派味儿的“散板”:“打罢了新春六十七哟,看了五年电话机。传呼一千八百日,舒筋活血,强似下棋!”我和导演一听,都觉得“真是这里的事儿!”
为了编排《杜鹃山》,1969年那次我们到湘鄂赣体验了较长时期的生活。我和盛戎那时都是“控制使用”,他的心情自然不太好。他总是默默地跟着良伍走,不大说话。但倒也不是整天愁眉苦脸的。我很能理解他的心情。虽然是“控制使用”,但还能戴罪立功,可以工作,可以演戏,他在心里又是很感激的。我觉得从那时起,盛戎发生了一点变化,他变得深沉起来。盛戎平常也是个有说有笑的人,有时也爱逗个乐,但从那以后,我就很少见他有笑影了。他好像总是在想什么心事。用一句老戏词说:“满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他的这种神气,一直到他死,还深深地留在我的印象里。
那趟体验生活,是够苦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更难换。不生火,墙壁屋瓦都很单薄。那年的天气也特别,下大雪,同时却还打雷,下雹子,下大雨,一块儿来!盛戎晚上不再穷聊了,他早早就进了被窝。这老兄!他连毛窝鞋子都不脱,就那样连着毛窝睡了。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没有叫一句苦。
和盛戎合作,是非常愉快的。盛戎很少对剧本提意见。他不是不当一回事,或者提不出意见。盛戎文化不高,读剧本是有点吃力的。但是他反复地读,盘着腿读。我还记得他那读剧本的神气。他读着,微微地摇着脑袋。他的目光有时从老花镜下面射出框外。他摇晃着脑袋,有时轻轻地发出一声:“唔。”有时甚至拍着大腿,大声喊叫:“唔!”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台上不“用”裘盛戎了。但他也并不闲着。有人上他家学戏,他总是很认真地说。而且是有教无类,即使某个青年演员条件差,他也还是手把手教。他不上台了,还整天琢磨唱腔。不单花脸,老生、旦角都研究。
盛戎得了病,他并不悲观。他大概已经怀疑或者知道是癌症了,跟我说:“甭管它是什么,有病咱们瞧病!”他还想唱戏。他为了清静,一个人搬到厢房里住,好看剧本。《杜鹃山》这个剧本,他简直不离手,他死后,我才听他家里的人说,他夜里躺在床上看剧本,曾经两次犯床头灯的罩子烤着了。他病得很重了,有一次还用手在床头到处摸,他的夫人知道他要剧体。剧本不在手边,他的夫人就用报纸卷了一个筒子放在他手里,他这才平静下来,安心了。
然而有志未酬,他到临终也没能再演《杜鹃山》!
什么时候才能再出一个裘盛戎呢?
(摘编自汪曾祺《自得其乐》)
相关链接:
裘盛戎,京剧裘派艺术的创始人。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裘盛戎的表演艺术到达巅峰状态 ,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老舍、曹禹及出租车司机、掏粪工人、饭店服务员等都提他的朋友。为了强强联合,他奔走于马连良、谭富英等艺术家之间,积极促成了当时实力最强的艺术团体——北京京剧团的成立。
(摘编自“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和裘盛戎初识于一起到天津去看戏时,因为这个京剧大演员的诚恳朴素、谦虚好学、有怀旧之情和有童心,而对他产生了好感。
B.《雪花飘》开幕时裘盛戎唱了四句带有马派味儿的“散板”,作者和导演都觉得“真是这里的事儿”,可见裘盛戎对送电话记录的老人的生活有着深入的体察。
C.在湘鄂赣体验生活期间,裘盛戎心情不太好,但也不是整天愁眉苦脸,因为他知道自己还可以通过演戏、工作戴罪立功,解除“控制使用”。
D.裘盛戎虽然文化水平不高,读剧本有些吃力,但他却非常勤奋,经常通过反复研读剧本来把握、领悟其内容,到顿悟处他便不禁“晤”的一声。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主要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记叙了裘盛戎先生献身京剧艺术的一生,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B.裘盛戎认真研究京剧艺术,耐心培养后辈,并积极促成了北京京剧团的成立,为我国京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C.作者觉得和裘盛戎合作很愉快,裘盛戎从不对剧本提意见,并不是他不当一回事,或者提不出意见,而是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剧本研读上。
D.裘盛戎平常是个有说有笑的人,到后来却变得很少有笑影,并且好像总是心事满足的样子,这说明他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
E. 裘盛戎身体早就不大好,但这并未影响他对艺术臻于完美的追求,即使在病中仍手不释剧本,文中流露出作者对他的极大赞扬和深深惋惜之情。
【小题3】作者在文末问“什么时候才能再出一个裘盛戎呢”,暗含对裘盛戎精湛技艺和高尚人
品的赞誉。你认为裘盛戎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