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教育部最新统计显示,我国正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留学人才归国潮。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265.11万人,截至2016年年底超过八成的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较2012年增幅达58%。是留下来,还是回国去?这个曾经令无数人千愁百转的两难选择,如今有了坚决笃定的最优选项。

回国发展原因调查显示,“方便与家人团聚”和“情感与文化因素的影响”是两大主因,分别占比70.6%和63%。这与调查样本中70.8%的海归是独生子女这一事实不无关系。国内经济增长,政治稳定;饮食文化、国外经济形势不利于外国学生发展、国内休闲娱乐更为丰富等方面因素比例均超过25%。另外,国内社会网络关系、所学专业在国内发展前景、奉献精神等亦是重要原因,分别占22%、16.2%、15.8%。因国家相关优惠政策而归国的人员仅占8.8%。

(2017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解读“归国潮”的东方密码》)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留学生回国人数与出国人数比率持续提升。2015年,我国有52.37万人出国留学,同时有40.91万留学生归国,年度回国与出国人数比例为1:1.28,而在10年前该比例仅为1:3.15,每年都有大批留学生回国寻找工作机会。我们分析认为,一方面,与国内经济发展带动人才需求提升相关;另一方面则或许与国外经济景气度下滑及工作签证收紧相关。


(摘自中国产业信息网《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及出国人数比重情况分析》)

材料三

海归回国就业聚集地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中部和西部城市,尤其是成都、西安、武汉等地对海归的吸引力有所增加。调查显示,海归就业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其中36.1%的海归最终在本土民营企业就职,26.7%的海归最终在外资企业就职,此外,13.5%的海归在国有企业就职,8.9%的海归在事业单位就职。

在海归就业的前十大产业中,金融业最多,为14.3%,贸易、房地产、互联网分别占7.2%、6.9%、5.5%。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产业等产业占比较小。

根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调查数据,在被调查的留学回国人员中,有超过1/10(11.9%)的人选择了创业,按照性别进行分组后发现,13.2%的男性选择创业,8.2%的女性选择创业。选择创业的比例远高于国内大学生毕业创业比例(根据麦可思调研,近三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2015届大学生创业比例为3.0%)。

海归创业最集中的六大领域分别是新生物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贸易、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产业、节能环保。他们认为,国内创业的优势是客户资源、技术资源、政府资源较为丰富,而在国内创业主要会遇到融资困难、经营运行成本高、政府相关政策配套不齐、难以引进和留住适用人才等问题。

被调查的海归创业者表示,自身的创业优势主要体现在与海外互动上,包括更容易在海外市场建立分销渠道、获得海外风险投资、获得海外研发合作伙伴、与海外企业建立密切联系等。

(2017年3月10日搜狐网《留学回国人员成创业主力军》)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超过八成的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回国发展成为大部分留学人员的最优选项。
B.材料一表明,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265.11万人,新中国成立后最大规模的归国潮正在形成。
C.材料二图表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都有大批留学生回国寻找工作机会,2015年回国留学人员40.91万人,比五年前增长数倍。
D.材料二图表显示,我国留学生回国人数与出国人数比率,自2008年至2015年,每年都比上年有所提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二图表显示了自2008年至2015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回国人数、回国与出国比及其相关变化情况。
B.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是海归的主要聚集地;金融业是海归择业的首选,其次是贸易、房地产、新一代信息技术。
C.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是留学归国人员择业的主要目标,最终在本土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就职的人数占海归人员的六成以上。
D.受留学归国人员创业热的影响国内近三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2015届大学生创业比例为3.0%。
E.留学归国人员国内创业具有许多优势,如客户资源、技术资源、政府资源较为丰富,政府相关政策配套齐全等。
【小题3】简要概括材料一与材料二对“归国潮”形成原因看法的相同点、不同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6 04:31: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6月13日,中国商飞公司传出喜讯,他们自主研发的国产C919大型客机再次收获订单,与国内一家公司签订30架C919大型客机销售框架协议。至此,C919大型客机的国内外用户达到24家,订单总数达到600架。
今天的浦东祝桥,已建成12座现代化的民机总装制造厂房和5条国际先进民机总装生产线,一排排高大厂房气势恢宏。
记者走进偌大的部装车间,一架新的C919大型客机停放在车间中央。刘林宗对记者说:“前不久完成首飞的C919就是在这里完成总装的。”
巨大的车间里,记者看到,一台机器人上下挥舞着“手臂”,快速地进行制孔铆接,总工程师姜丽萍说,这些年,公司的智能化制造正加速推进,未来C919批量生产后,98%的钻铆工作将由机器人完成。
“80%的部件是我国首次设计生产的,通过对C919的设计研制,我国掌握了民机产业5大类、20个专业、6000多项民用飞机技术,推动新技术、新材科、新工艺实现全面突破。”C919项目部技术管理处处长崔克非如是说。
(摘编自倪大伟《国产C919大型客机纪实:打造中国自己的大飞机》)
材料二:
由于燃油效率等经济指标和飞行距离等技术指标的综合效能,使得单通道喷气飞机成为市场的宠儿。这一细分主要包括波音的737系列和空客的A320系列。中国商飞的大飞机C919是定位于这一细分市场。对于单通道喷气飞机,在现有航空公司的市场份额和未来订单中,波音737系列和空客A320系列平分秋色、垄断市场。其实在所有的机型类别中,两家公司都形成近似的竞争机型,市场份额犬牙交错。从过去十年看,两家公司市场份额旗鼓相当。

短期内,民机制造市场波音和空客的双寡头断格局不会有太大改变。
中国大飞机项目的成功必须经过双寡头垄断下市场破局的检验。当前中国商飞已经起航,竞争的环境并没有改变。在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之下,联合全球合作厂商,发展新技术和新材料,系统化设计安全、舒适和效率效能上有竞争力的产品,以及完备的售后物流服务平台,创新航空业运营模式,把握民航大众化趋势,利用金融手段创新,通过虚拟航空公司模式大力发展低成本航空。以金融资本杠杆扩大国际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中国商飞在中国新增市场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就是商飞的初步成功,迈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三足鼎立之时,就是中国商飞真正成功之时。
(摘编自赵巍 蒋丽《双寡头垄断下中国大飞机的战略选择》)
材料三:
印度《经济时报》刊文称,“中国这个亚洲大国一直试图发展自己的航空领域,并向外国行业巨头的声望和市场份额发起挑战”。随着大飞机C919总装下线,首飞日期已经慢慢临近,有关大飞机的消息频频传出。在C919大型客机项目的引领带动下,一批民用航空产业园和航空城得以建成,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局面,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另外,中国商飞公司充分利用国际民用飞机优质资源,推动国际供应商与国内企业开展合作,提升我国民机产业研发与制造的整体水平。
目前,中国已经成功步入凤毛麟角的航天国家俱乐部,在未来,大飞机很有可能将会和目前非常有竞争力的民用核能产业、高铁列车技术一道,成为中国对外出口的又一张名片。
据美联社称,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场之一,但是严重依赖波音和空客飞机,他们质疑“C919包括引擎和航空电子设备在内的大多数关键系统由西方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提供”。BBC也聚焦在中国C919客机是否为“国产”上。
放眼全球,以C919对标竞争的波音737客机和空客A320客机为例,他们所使用的飞机发动机均来自这几大公司,从这一点上,不能证明大飞机就非国产。了解航空工业的“粉丝”恐怕不会忘记C919项目启动之初“国产化率大于10%即可”的低标准,而即便是这样的低要求,当时也被一些资深飞行器爱好者认为不易实现。如今,交付下线的成品,不仅拿到了517架的订单,还拥有高达近60%的国产化率。
专家认为,尽管中国航空产业特别是民用大飞机项目,与欧美的波音、空客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有差距。在研制过程中可能遭到欧美等航空产业强国更严密的技术封锁、市场钳制,发展仍任重道远。毋庸置疑的是,C919的成功研制,深刻证明了中国人有智慧、有能力打破技术封锁,“世界工厂”亦有能力制出属于自己的高端产品。
(摘编自徐榕梓《中国大飞机打破世界航空制衡》)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商飞公司自主研发的国产C919大型客机试飞成功并得到大量订单,占有了国内、国际部分市场份额,标志着中国飞机制造技术在世界航空领域获得了一席之地。
B.中国大飞机制造使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现了全面突破,并且智能化程度很高,如98%的钻铆工作由机器人完成。
C.在单通道喷气飞机制造市场,波音公司以737为主的机型和空中客车公司以A320为主的机型,市场犬牙交错,份额旗鼓相当,垄断了世界民用客机的制造市场。
D.中国大飞机项目必须在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下,联合全球合作厂商,发展新技术和新材料,系统化设计安全、舒适和效率效能上有竞争力的产品,以及完备的售后物流服务平台,才能在世界商飞市场与波音、空客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况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大飞机试飞成功和制造量产化,西方媒体极为关注。他们认为“C919包括引擎和航空电子设备在内的大多数关键系统由西方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提供”,质疑大飞机的“中国制造”。
B.在C919大型客机项目的引领带动下,一批民用航空产业园和航空城得以建成,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国商飞公司充分利用国际民用飞机优质资源,推动国际供应商与国内企业开展合作,提升了我国民机产业研发与制造的整体水平。
C.中国大飞机制造以80%的零部件自主设计生产,整机高达近60%的国产化率,昂首开启了打开国际市场的破冰之旅,与非常有竞争力的民用核能产业、高铁列车技术一道,成为中国对外出口的国家名片。
D.尽管中国航空产业特别是民用大飞机项目已经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与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尚有差距,在研制过程中可能遭到欧美等航空产业强国更严密的技术封锁、市场钳制,发展仍任重道远。
【小题3】中国商飞事业要真正获得世界性的成功,必须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请结合材料概况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身后的眼睛

曾 平

(1)那是一头野猪。

(2)天高月爽,四周清亮空明,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苞谷林上,也洒在对熟透的苞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

(3)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

(4)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苞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惟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

(5)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了。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它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

(6)孩子已经能嗅到野猪扑面而来的臊气。

(7)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上去,尽管只有一小步。这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野猪嗷嗷地叫个不停。野猪的头猛地一缩,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

(8)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汉子的猎枪。

(9)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

(10)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

(11)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

(12)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的目光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月光洒在孩子父母紧张的脸上,一点也掩饰不住他们的担心。他们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里有些时候了。

(13)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

(14)野猪和孩子对视着。

(15)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着獠牙的嘴里。

(16)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

(17)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

(18)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

(19)他们都在积蓄力量。

(20)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地,跑了。

(21)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

(22)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他们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

(23)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嚎啕大哭。孩子不依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顽强。

(24)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父亲的话,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

(25)孩子继续不依不饶,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

(26)孩子似懂非懂。他只好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怎么帮的啊?

(27)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

【小题1】文中第二自然段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孩子”的性格特点。
【小题3】说说你对小说的题目“身后的眼睛”的理解。
【小题4】孩子的父母本可以一枪打死野猪,可他们没有,为什么?请结合本文的立意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烛火丹心朱亚杰
1914年冬,朱亚杰出生在江苏省兴化县中堡镇。在扬州中学读书时,有一次春游,他平生第一次看到火车,这让他对燃料化工和能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时,由于家庭经济日趋困难,父母劝他辍学回乡,而他却说:“只要供我上学,将来家中祖产片瓦分田不要。”逆境中他发愤学习,1934年考入了清华大学化学系。“一二·九”运动中,朱亚杰是请愿示威游行队伍的交通员,目睹斗争的壮烈,他深刻地理解到:要有所成就必须不怕牺牲自我。
1938年,朱亚杰在西南联大结束大学生活。194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教育部公费留学生,前往英国攻读化学工程硕士学位。1949年,风雨飘摇的国民党政府悄然撤销驻英使馆,朱亚杰第三年的公费再无着落,朱亚杰无法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半工半读受聘于一家公司。聘用期满,公司对朱亚杰许以“高薪续聘10年,并负担全部家属赴英费用”的承诺,可新中国的成立早让朱亚杰归心似箭,续聘的请求被他婉言谢绝。1950年,朱亚杰回到祖国,在母校清华大学化工系任教。
在中国石油大学历史上的三次重大创业中,朱亚杰都作出了重大贡献。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成立,朱亚杰对建校初期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倾注了大量心血,并担任人造石油教研室主任,为新中国石油工业培养了第一批专门人才。1965年,朱亚杰开发出顺丁橡胶的工业化生产技术,此项研究成果20年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文革”后期,下放到农场放羊的朱亚杰回到华东石油学院(1969年北京石油学院迁往山东后更名),为挽回动乱对石油科技造成的损失,朱亚杰丝毫不顾工作环境的阴暗潮湿,昼夜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1981年,为让混乱中的石油高等教育尽快走向正轨并大幅度提高层次,时任副院长的朱亚杰不顾年事已高,四处奔波,克服重重障碍,终于在北京原校址内建立了研究生部。
朱亚杰在煤炭、油页岩、石油等可燃矿物的综合利用方面的科学研究享誉中外,对我国能源技术的发展贡献巨大。1980年朱亚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而作为中国新能源的奠基人,朱亚杰1990年主持我国第一个新能源国家攻关计划,为“九五”以后我国氢能和可再生能源研究奠定了基础。
朱亚杰常告诫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打好基础,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就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能事事考虑个人前途利益。而“做学问,首先是做人”则是朱亚杰对学生们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遵循的为事业之道、为人之道。朱亚杰誉满学界,后来又相继担任一些政治组织、学术团体的重要职务,但他一直讳言自己。在他看来,科学是至高无上的,如果拿它作为获取名利的手段,就是对科学的亵渎,就不配做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1996年,朱亚杰病重住院,仍然拖着病体对每一个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严格把关,逐字逐句修改。朱亚杰病危时,他指导的博士刘晨光教授出国进修前来与老师辞行,朱亚杰因带着氧气面罩而不能说话,忍着剧烈的疼痛,艰难地坚持用笔交谈,一再嘱咐刘晨光要注意考察国外新能源研究情况,早日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当时的情景令医护人员都感动得热泪盈眶……爱国者朱亚杰如烛火一般,以赤诚之心,用尽毕生精力,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摘编自孙兴文《克尽毕生一寸丹》等)
相关链接
①他潜心科研,对他钟爱的科学事业敢为人先,为能源研究执着追求;他教书育人,对他寄予期望的学生呕心沥血,为石油教育撑起一片天空。他便是我国著名化学工程学家、石油化工学家和教育家朱亚杰。
(摘自《科技名家风采录》)
②1957年我考入北京石油学院地质系,每逢学校开大会,常见到一位衣着整洁、身材修长的清瘦中年人,或拎一只木凳,或提一只马扎,和大家一起坐在台下。从高年级学生谈话中我知道了他就是留学英国归来的人造石油化工专家朱亚杰教授。
(楚泽涵《我的好老师——怀念朱亚杰先生》)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朱亚杰留学英国期间,曾就职于一家公司,是建设新中国的念头促使他谢绝公司的挽留,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说明信念对人生方向的选择影响很大。
B.朱亚杰曾忧心石油高等教育的状况,并为建立研究生院四处奔走,他认为若非如此,石油高等教育就很难尽快走上正常发展道路,也很难大幅度提高层次。
C.在朱亚杰看来,真正的科学家应该心存敬畏并把科学置于最高地位,而不应该亵渎科学用它来获取名利,所以朱亚杰虽然誉满学界,却较少公开谈及自己。
D.朱亚杰很早就对化工和能源兴趣浓厚,后来长期致力于此方面的科研工作,他潜心钻研执着追求,在科学上卓有建树,对我国的能源技术的发展很有贡献。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在扬州中学读高中期间,朱亚杰因为家境拮据,差点儿没辍学,是求学的信念和淡泊的意识让他得以坚持,最终考上了清华大学。
B.朱亚杰在北京石油学院从事教科研工作,培养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批专门人才,1965年其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C.朱亚杰关心学生的成长,他希望学生们有家国情怀而不要事事考虑自己,在学习时要打好基础,以面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
D.朱亚杰心系科研工作,病危时他只能用笔写字来与刘晨光教授指导的博士交流,叮嘱他出国进修后别忘关注国外新能源研究情况。
E. 朱亚杰作为留英专家在学校里有名声,而在学生眼中却是朴实无华的,学生楚泽涵的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老师的敬仰和热爱之情。
【小题3】朱亚杰认为“要有所成就必须不怕牺牲自我”,这一点在他的人生中是怎样体现的,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石器时代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野马广为散布,曾为原始人类猎取为食。距今7000年至4500年前,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首先将野马驯化为家马,并渐次传入中原农耕区,晚商以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马的遗骸越来越多,如河南安阳殷墟与山东临淄春秋时期大型马葬遗址。
马匹作为重要的驼畜,春秋以前在中原主要用于牵引战车,赵武灵王向匈奴学习“胡服骑射”之后,更多地用于骑乘。由于自然条件所限,中原农耕区繁衍的马匹不但从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且品种易退化,因此需从临近的蒙古高原输入。蒙古马,是世界上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体格不大,但身躯祖壮,四脚坚实,耐力好,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
汉武帝时,为对抗匈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张骞路过大宛,了解到当地最为出名的物产是骏马。这种马与中原习见的蒙古马差异明显,身长体高,速度耐力兼备,是极为优良的战马。汉使看到这种马前膊流出的汗水中有血,感到奇怪,汉郊祀歌描写道“霑赤汗,沫流赭”,便以“汗血马”名之,又称“天马”。汉武帝为求“天马”,数次向大宛遣使,而大宛不仅不答应,且杀害汉使,引起汉将李广利两次率军征讨,最终如愿荻上等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的雌雄马3000余匹而归。
汗血马的引进数量毕有限,而以良种西城名马与蒙古土种马杂交可使后代改良性状。汉以后,汗血马仍然不断输入中原。
蒙元是城外良马进入中原的另一个重要时代。由于蒙古帝国地跨亚欧大陆,其西北与中欧相接,西南临地中海,因此元代对遥远地域的良马有了更多认识,知道除了中亚的汗血马(即阿鲁骨马/小西马)以外,还有产于阿拉伯与地中海地区更好的脱必察马,即“大西马”,由于看惯矮小蒙古马的蒙元族非常珍视“西马”,有些回回商人投其所好,远赴西亚购取,花费巨大。元仁宗即位之初,监察御使哈散沙因此奏请禁止,得到仁宗的批准。但实际上,延祐七年(1320年)仁宗去世后,察合台兀鲁思汗怯别每年都数次遣使进西马等方物,元亦给以年例或回赐,其中仅泰定二年(1325年)一次就赐钞4万锭。
古代中国兼有东亚大陆的农耕区及与之毗邻的蒙古高原。游牧民族所驯化的马匹不仅是古代亚欧人跋山涉水长途往来的主要载畜,它本身也是丝路沿线各族人民之间互通有无的重要交换物。
(选自《古代东西方交流中的马匹》,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野马最初只是人类猎取的食物,后来野马驯化为家马后才为中原农耕区耕地所用。
B.大宛的“汗血马”身长体高,速度耐力兼备,它的出现深受欢迎,即刻取代了蒙古马。
C.蒙元域外良马除了“汗血马”,大量进入中原的还有产于阿拉伯与地中海的“大西马”。
D.元仁宗即位后,禁止商人远赴西亚购取“西马”,主要是因为购取“西马”花费巨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述了古代东西方交流中的马匹,其中主要阐述了马匹引进、功能的转变过程。
B.文章在论述观点时,主要运用了例证法,通过具体的史例,使所论述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C.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马匹引进的过程,显示了马匹在古代东西方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D.对于马匹的重要作用,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归结出了它的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赵武灵王没有向匈奴学习“胡服骑射”之前,马匹只是用于驼畜而没有用于骑乘。
B.汉将李广利两次率军征讨大宛,可见“汗血马”的名贵及其马匹在当时社会的重要作用。
C.察合台兀鲁思汗怯别与元朝马匹、年例的往来,实际上是民族之间互通有无的过程。
D.晚商以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马的遗骸越来越多,说明马匹已经渐次传入中原农耕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应该是生活的“随从”而不是“主人”。无数事实证明,文学越是主动贴近生活,生活就越是青睐文学。反之,文学越是自我封闭、高高在上,生活也就越是要抽身离去。这就是“文学边缘化”的内在根源。我们不要假定存在一个“文学中心化”的时代,也不要把“边缘化”的责任推给文学之外,而应该更多地从文学自身查找原因。从这个角度看,不是文学自身的所谓艺术性出了问题,也不是现实生活失去了艺术性呈现的价值,而是文学形式与当下精神生活出现了脱轨。这种脱轨,首先表现在我们对西方的现代文学表现手法过于依赖。如何摆脱它,是值得探讨的。对于西方的现代文学手法和观念,我们经历了抵制、怀疑、接受、模仿等阶段,现在应该进入反思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大量西方思想文化与艺术作品的涌入,新的文化启蒙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文学界对于机械现实主义展开了反思,现代主义文学成为了启蒙一代新的写作资源。形成于80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观,逐渐成为当代精英文学最重要的文学观念,绝大多数作家都成了这种观念的拥趸。

如今,随着“50后”与“60后”作家文学地位的确立,他们信奉的现代主义文学观也被上了神殿。“50后”的作家,拥有充分的前现代乡土经验与纵深的历史感,当西方的创作方法涌入的时候,他们可以中西合璧,融通两种经验为一体,并保持中国经验的独特性。而“70后”及更年轻的作家,普遍感受到的都是全球化潮流之下的现代经验,一种很大程度上与西方同质的生活。在这样的经验背景之下,继续沿用前代作家的资源,因袭现代主义文学观念,忽视对于突变的日常经验的观察,就极容易失去文学表达的本位,失去与时代生活共鸣的能力。

这种模仿的立场,让作家普遍处于一种“自动虚构”的写作状态,原因在于,他们的形式和经验,多半来自于文学作品,卡夫卡写人变虫的变形异闻,我便写人变鱼的无解小说。这种叙事技巧与叙事风格上的模仿,确实能够帮助作家迅速找准观察世界、表达世界的手段,培养对于琐碎的日常生活的洞察力,这一点是现代社全写作者需要的,因为现代的真实经验并不是完整、一眼望得见的,而是分散、隐匿在新鲜的生活细节中。但作家“自动虚构”的写作状态,又会误导自己进入“机械复制”的生产状态。

形式方面的学习和模仿并非是坏事,相反,这是所有作家成熟之前的必经之路。但形式模仿必须和精神观念的模仿分开。而现在的情况恰恰是没有分开——作家的思想观念,对世事人生的看法,多半是中空的。当某个经典作家的价值观念打动他的时候,他马上将这个观念改名换姓,填充到自己的脑袋里。比如卡佛笔下的美国人患上被日常琐碎细节围困的“精神过敏症”,在一些年轻小说家笔下换汤不换药地再次发作。反观西方这些年通现出来的重要作家,门罗也好,奈保尔也好,石黑一雄也好,他们的观念都根植在自己的异质经验当中,根植在自己对于人类命运的严肃思考当中。

(摘编自张柠、贾想《文学期待新的现实主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越是贴近生活,就越能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反之,出现上乘的作品就很难。
B.文学自身和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均没有出现问题,而是文学形式和精神生活脱节了。
C.大量西方思想文化和艺术作品的涌入,对新的文化启蒙有促进作用。
D.个别作家因为忽视了对突变的日常经验的观察,所以失去与时代生活共鸣的能力。
【小题2】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思想文化对作家的影响,旨在强调这种影响的历史沿革。
B.文章第三段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青年作家如果守旧不突破将带来的严重后果。
C.第四段中用模仿卡夫卡的例子,表明模仿常让作家通过间接经验,进入“自动虚构”的写作状态。
D.在第五段中,作者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论证形式模仿必须和精神观点的模仿分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西方的现代文学手法和观念,在经历了接受、模仿等阶段后,应该进入反思阶段。
B.对于西方现代文学叙事技巧和风格的模仿,多少有利于培养作家对琐碎的日常生活的洞察力。
C.作家“自动虚构”的写作状态,一方面有利于自身的成长,但另一方面易使自己进入“机械复制”的状态。
D.只要将观念根植在自己的异质经验和对于人类命运的严肃思考当中,就能成为一个成熟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