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一场雾霾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并已构成名副其实的灾害,与此事实相背离的是,迄今为止,它所受到的关注与其灾害性无疑不相匹配。延续早先对北京 PM 2.5 话题的讨论,尽管其严重性一再被强调,舆论的批评,对空气质量的诉求彰显某种刻不容缓的态势,然而,无论是民众日常生活的调整,还是政府的响应,在此期间都存在重视不足的问题。现实生活中, 民众生活秩序依旧,尽管有的地方环保部门持续提供最新污染数据,并发布各种健康提醒, 然而,是否真正遵从这种提醒并采取相应措施,有待每一位遭受此次灾害的民众作答。

我们习惯以城市为单位来衡量天气的变化,当天气伴随着灾害时,它的后果势必以个体为作用对象,这就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遭遇极端天气的民众都成了灾民。北京持续多天的空气重污染给这座城市平添考验,去年年底北京出台《北京市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暂行)》,被视为很大的进步。方案对各政府部门有着明确的职能分工,比如市教委负责在重污染日时组织中小学及幼儿园减少或停止体育课、课间操及户外活动等,市经信委协调落实工业企业污染减排措施。如此细致分工意在发挥不同政府部门的职能优势,为天气恢复提供条件,这些规定的背后显然彰显这样一个事实,即极端天气应对不只是一两个政府部门的责任。与之相对的,去年多地颁布法规,禁止擅自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行为,其用意显而易见,即要排除不实信息带来社会恐慌,将信息发布的权力纳入政府一元,并重视政府的协调指挥。如果要让民众信任来自政府的信息,并习惯在灾害性天气应对过程求助于政府,这势必要以政府部门的应对能力和意愿作为支撑。此次雾霾天气对官方的应对体系是一次考验,据媒体报道,在此期间,北京市环保局担当重任,表现出较高的动员能力, 其持续提供的天气数据,回应了民间对环境数据的渴求。然而亦有批评指出,多数政府部门在此期间表现迟缓甚至冷漠,尽管迄今为止未造成直接后果,但就整个应对体系而言,无疑是一种缺憾。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波及全国的雾霾天气,不同地区相互影响,大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之势,鉴于此,今后的环境保护或应从中得到启示,需要明确一个基本的理念,即环境保护应该成为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共同的事业,因为它既是自我保护,也是彼此保护。

早先北京市环保局提供的数据表明,煤炭污染是北京PM2.5的第二大污染源。石化能源造就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揭示了一个无奈的事实,借用《技术与文明》一书作者芒福德的话说便是:“一个地区一旦晴空万里,很可能就意味该地区工业不景气。”今天的中国,发展工业仍是头等重任,在环境保护日趋窘迫的今天,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是国情所向,理应成为各方共识。

【小题1】对“迄今为止,它所受到的关注与其灾害性无疑不相匹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舆论夸大雾霾的危害性,使其受关注程度也被夸大。
B.雾霾虽然危害极大,但没有引起民众足够的重视。
C.舆论对极端天气构成的危害没有如实报道。
D.要改变这种雾霾天气,需要民众的配合。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市教委、市经信委在应对北京持续多天的空气重污染时发挥了主要作用,当然应对极端天气不只是一 两个政府部门的责任。
B.将信息发布的权力纳入政府一元,是为了排除不实信息带来的影响,这表明政府部门已具备及时应对的能力。
C.雾霾等极端天气所带来的危害是全民的,保护环境是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共同的事业,因此预防和应对极端天气事在人为。
D.极端天气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尽管迄今为止雾霾在我国还未造成直接影响,但仍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0 06:23: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的简称,它的理论速率可以达到每秒10G,特点是低时延高可靠高密度。工信部表示,当前,全球5G正在进入商用部署的关键期。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我国5G产业已确立竞争优势。

5G标准是全球产业界共同参与制定的统一国际标准,截至5月,在全球20多家企业的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中,我国企业占比超过30%,位居首位。目前,我国5G试点城市的应用大范围铺开。在上海,截至目前,超过2万个小区开通了以光纤为基础的千兆固定宽带,覆盖用户达上千万。中国电信上海公司5G专项推进办主任刘越峰说:“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对整个上海两万个5G站点的规划,我们计划在2019年能够先期启动3000个站点的建设,到2020年,我们基本上会实现整个上海中心城区和主要城镇的5G覆盖。”

工信部表示,在5G研究和推进中,我国一直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在技术试验阶段,诺基亚、爱立信、高通、英特尔等多家国外企业已深度参与,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5G已经具备商用基础。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发放5G商用牌照,我国将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

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在产业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目前5G技术和产品日趋成熟系统、芯片、终端等产业链主要环节已基本达到商用水平,具备了商用部署的条件。

(摘编自2019《新闻和报纸摘要》)

材料二:

5月30日,中国电信与上海市政府在沪签署加快5G引领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电信方面向经济观察网确认,根据该协议内容,中国电信今年将在沪建设超过3000个5G基站,到2021年底建设超过1万个5G基站。

为推进5G成功过渡到正式商用阶段,运营商正在大规模投资5G,包括5G网络的重点区域覆蓋,为整体5G产业链的形成打造基础设施,其中基站也是运营商5G投资的重要部分。集邦拓墣产业研究院资深协理谢雨珊曾对经济观察网分析,与4G相比,5G基站建设成本更高,资本支出要高于4G基站投入的1.2-1.5倍。

对于该协议,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表示,当前上海正在强化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核心能力,加快推进世界级信息通信枢纽建设。此外,该协议还约定了一系列内容,包括加快推进基于5G的创新和研发平台落户上海,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加快5G应用落地,助力上海打造全球领先的5G应用创新策源地等。

(摘编自2019年《经济观察报》)

材料三:

网速变快,这应该是所有人对5G特点的最深认识了。到底能有多快?直观一点,你用5G下载一部高清电影,用时不会超过1秒。快是很快,资费方面,曾经有网友调侃:4G时代你一觉醒来可能是房子没了,但是5G时代,你一觉醒来是负债累累。

对于我们来说,4G可能还是主要解决上网看电影、聊天玩游戏等,但是5G更多是解决数据问题。高速率对于云技术来说是很重要的,未来数据都上传云端,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娱乐都交给云。

物联网和云计算一样,都是速率和容量的大户。5G发展后,物联网终端设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智慧城市、智慧家居、物流等等方面也会更加智能。就比如,我们以后的物流信息,可能就不是单纯到了那个城市那么简单,而是能具体到哪条街道这样详细的信息。

目前无人驾驶汽车虽然已经上路,但相对来说技术还不是很成熟,跟网络有很大的关系。上面我们也说到了,5G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低延时,这对于自动驾驶来说至关重要。想象一下,一旦前方发生危险,如果网络环境达不到要求,导致系统无法快速响应,车毁人亡的悲剧不可避免。

5G的频段虽然快,但是也有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穿透力不强。电磁波有个特点,频率越高,它的绕射能力就越差,传播过程中的衰减损耗也越大,所以覆盖能力就大大降低。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同样面积的地区,4G只需要1个基站,而5G却需要多个基站,而基站的数量,决定了投入成本。

(摘编自《解读5G:和4G相比有哪些变化?对生活有哪些改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5G移动通信网络的理论速率可以达到每秒10G,从而形成了低时延高可靠高密度的特点,确立竞争优势。
B.在5G研究和推进中,我国秉持先进理念,知名国外企业深度参与,各方的共同努力使得我国正式进入了5G商用元年。
C.中国电信上海公司5G专项推进办负责人表示,到2020年,整个上海中心城区和主要城镇会实现5G覆盖。
D.运营商正在大规模投资5G,包括5G网络的重点区域覆盖,为整体5G产业链的形成打造基础设施,目的是推进5G向正式商用阶段成功过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全球20多家企业的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中,我国企业占比30%以上,位居首位,这表明我国在5G国际标准制定中功不可没。
B.中国电信与上海市政府在沪签署加快5G引领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合作框协议,该协议为5G在沪未来发展蓝图做出具体规划。
C.凡事有利必有弊,5G也不例外。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5G的频段穿透力不强,导致覆盖能力大大降低,相较4G增加了投入成本。
D.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的原则,我国5G产业已确立竞争优势,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已达到巅峰时刻,引领世界潮流。
【小题3】怎样才能推进我国5G事业的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易·贲·彖》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文与天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古人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中,其本质是追求内心光明,其方法论是允执厥中,呈现出独特而经典的发展规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从思考天人关系开始的。为了观象授时、制定历法,服务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中国先民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步产生了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构建理想的天人关系始终是其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其主体思想和主要实践始终是天人合一。

考古学证据显示,观象授时在中国有着超乎想象的悠久历史。太阳、月亮的光明成为中国先民身心两方面至死不渝的追求,光明成为天人合一的同义词和内在本质。商周古文字的“文”字“像人形而特彰明其心”,因而文明一词的本义为内心光明,文化一词的本义为通过人文精神教化使人内心光明。所以,文明兼有文化和光明两者的含义,《周易》日:“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解释道:“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这种光明由内而外,所谓“君子之光,其晖吉也”。从而实现内圣外王,明明德于天下。

中国先民关于天文与人文的思考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考虑,是将天文引入个体生命精神。心性之学是天人合一的内在灵魂,天人合一是心性之学的外在逻辑。儒家尤其是宋儒,认为心性之学的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允执厥中的“中”字于先民观象授时、立表测影而产生的“中”。立表测影要求表垂直于水平地面,精确辩证四方、八方等方位,因此使“中”具有了中正、中央等含义,并进一步发展出中庸、中和等思辨,形成了中国、中华等概念,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居中而治的政治观、中庸中和的哲学观。

天体运行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时间流逝、季节变迁、生物繁衍、粮食丰歉,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不妨举些事例,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作为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大约相当于尧舜时期的中央邦国都城,已经是在阴阳、太极和天地形成的宇宙观以及八卦、五方的天下观指导下规划建设的,体现出最高统治者居中而治、掌握历法、敬授民时的权威。大量殷商卜辞、两周金文,例如西周天亡簋铭、春秋秦公簋铭、秦公钟铭等,出现了统治阶级关于天命、天、“(其)严在上”的文字。春秋战国以降,诸子百家的兴起,天命从统治者的话语权转变为民心力量、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民心即天命、天命即人心。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在天人合一理论的发展和指导下,中国先民创造了上古时期辉煌绚丽的文化、思想和制度。从《周易》及诸子百家学说、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乃至道家学说、汉地佛学等,均对天人关系、天人合一进行了孜孜以求、前赴后继的深入研究和阐析发扬,形成了蔚为壮观、叹为观止的文化现象,这种一以贯之的文化现象,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明以止”的理念和特性。

(摘编自《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中国文化报》2019年4月24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构建理想的天人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个根本问题。
B.中国先民追求光明,这种光明由内而外,从而实现内圣外王,明明德于天下。
C.诸子百家时代,人们对天命的认识有了变化,认为民心即天命,体现了百姓的重要性。
D.中国古代辉煌绚丽的文化是在天人合一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也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天人关系的联系,从先民对天象的观测中探求“文明”一词的含义。
B.第三段中作者从商周古文字的“文”字含义说起,来证明古人因为追求日月而追求光明。
C.作者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论证天体运行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并且被统治者利用来指导生产和生活。
D.最后一段列举了中国古代的多种学说,证明古人在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题3】下列对中国古代先民观测天象,对人文所起作用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构建了天人合一理论和文明文化的内涵。
B.影响了个体生命精神和人们的生产生活。
C.培养了孜孜以求、前赴后继的研究作风。
D.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政治观和哲学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啃春
格尼
马兰店人遇到不合群的,会概括成一个字:特。这个字放在明处,基本是玩笑话,意思是和常人两样,无谓好坏。但是,出现在背地里,就不大好。说那人很特,是包含着反感的,不讨人喜欢的。
田万方家就很特。早些年,人们没发现田万方家很特。田万方一家人都喜欢笑,小眼睛一眯,嘿嘿两声,龇出一排小尖牙。样子狡诈了些,人却憨实耿直,乐于助人的。那时,龙老三家还没儿女,眼看年纪往上长,非亲非故的,田万方倒急得睡不好,常去寻些偏方,不是挖蚯蚓就是抓蚂蚁,泡了酒给龙老三喝。龙老三四十多岁得了双胞胎,田万方乐得像撒欢的耗子。看起来倒像他家生了双胞胎。屯里不管谁家有啥难事,田万方都是这样热心,平时也不招谁惹谁,遇见两家互不待见的,田万方就两头劝。那时,人们还没意识到田万方一家人整体很特,他们是多么喜爱田万方那黑不溜秋的一家人啊!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屯里的壮年男女开始往外走,他们看够了低眉顺眼的土坯房和一声不吭的漫天繁星,去那满眼高楼大厦灯红酒绿的地方,赚钱,生活。田万方家的儿子媳妇没走,一直没走。人们问田全有为啥不出去,田全有说:“种地就好好种地,地里啥都有。对劲儿!”
屯里年老的人只是在老天爷用冰雹、山洪、烈日、狂风把庄稼毁了的时候奉劝田万方:“让你的儿子出去吧,外面好找活,好赚钱。”田万方望望天,看看地,俯身抓把黑土揉捏半晌,“不出去!对劲儿!”田万方扯扯破旧的衣襟,斩钉截铁地说。
“那家人特,不是一般的特。看他家起那些名吧,田万方,田全有,田地,越叫越没边。简直是从土里长出来的,掉田字格里出不来,一辈子和土坷垃打交道,没出息的货。”人们说。
田万方一家人明显感觉到人们对他们的排斥怨怼。
又是一个灾年,田万方家一块黄豆地遭了雹灾。那时黄豆刚长出小豆苗,被一场雹子扫射得干干净净。想这老田家到底还是扛不住了,归根结底要走大伙都走的路。人们消沉许久的精神突然苏醒,随之振奋起来,成了一个个劝降的战士,轮流上阵。
人们再次见识了这家人的特,他们的统一不仅表现在长相上,他们的思想也是整齐划一的,使得语言和行动都朝着一个方向使劲,那就是土地。这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这家人真是从土里生出来的,根还在土里,使劲往深处扎呢!
只见田万方不慌不忙走向屋中央,举起麻杆似的胳膊挥了一圈,“咱们大家就是天地生的。放心吧,爹娘不会眼睁睁看着孩子们饿死的。对劲儿。”接着,田全有、田家媳妇、田地依次向田万方靠拢,围成一座黑塔,笑眯眯地望着大伙。人们感到要想把这塔推倒摧散,把这塔抬起来端出去,简直太难了。
正月初,一个年轻人从镇上带来消息,说是萝卜价格疯涨,原来几毛钱的大萝卜,现在要一块五甚至两块钱,真是疯了!
提起萝卜,人们就想到了田万方这家子。田万方的黄豆地被雹子毁了之后,全种了萝卜。除了田万方家,其他人家有几年不种萝卜了。早些年都要种一些,平时吃,更重要的是在立春那天吃。人们管立春叫打春,打春这天要啃春,啃春就是啃萝卜,传说啃萝卜能把春天啃醒,四季分明风调雨顺。逐渐地,人们一心向外,收不收成不那么重要,也就懒得啃春了。
现在情形变了,田万方家那几窖萝卜哦……粗略估算,田万方家那些萝卜能卖三万块。三万块呀,打三年工也不一定挣上三万块。一时间,田万方家的地窖仿佛装的不是萝卜,而是一捆捆崭新的钞票
几天时间里,萝卜在人们心目中已变得异常神圣。田万方和田全有把那些“宝贝”拉到镇上,换成钱,成为马兰店最富的人家。
在老潘家的热炕头上,也不知是谁提起来的,今年的确该啃春,多少年没啃春了,真挺想念的,再说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对,啃春,去田万方家要萝卜去!”
有人立即提出异议:“怎么能要萝卜,萝卜那么贵,不好意思张嘴。应该买,花不了多少钱,当买宝贝过过瘾。”
正月十二清早,人们挎着大筐小筐陆续来到田万方家当院,对老田太太、田家媳妇、田全有说要买萝卜。“买什么买,拿回去吃。对劲儿。”田全有说。老田太太说:“大伙别见外了,吃几个萝卜咱们哪能要钱。”田家媳妇就把接到手的萝卜装进身边人的筐里。拎筐的人赶紧双手接住,嘴里推辞:“这……你看看这……多不好意思!”人们有些犯糊涂,仔细琢磨老田家到底特在哪,想来想去,老田家似乎还是以前那老田家,一点没变。
打春的时候是正月十三傍晚。去年是什么时辰只有田万方家记得。大多数人记住的只是这一天,这天和去年的这天没什么两样。与去年所不同的,是家家有筐价格不菲的宝贝萝卜。
【小题1】田家的“特”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小题2】请结合文意,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意。
【小题3】文中写“田万方家一块黄豆地遭了雹灾”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小题4】请探究作品以“啃春”为题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简陋的石器到高精尖仪器,从茹毛饮血到各式精致菜肴,从原始粗糙的石洞到豪华的别墅,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强大能力当让天地惊叹畏惧。最初的人类,食物和住所没有稳定的保障,面对经常的频繁迁移,天然住所成为他们最好的选择,洞穴、树木都是躲避天敌的良居。当满足了吃穿这些身体基本需求之后,人类开始致力于打造一个舒适的栖息环境。于是,农耕取代了狩猎,天然的洞穴变成了巧手搭建的房屋。随着建筑技术不断更新,人们开始按照设计好的方案建造房屋。从木石合用的点式建筑,发展到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和寺庙建筑群。到了现代,房屋建造从根本上发生了变革。人工材料取代了天然建材,结构更加稳固,外观愈加独特美观。钢筋水泥打造的城市群从某种意义上宣告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当人类为自身驾驭自然的能力信心满满时,生态的反作用力也开始困扰我们。工业社会的经济体系建构在亚当·斯密“利润最大化、产量最大化”的理论基石之上,而对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有所失虑。高发展带来的是高消耗、高污染与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如果说,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破坏的只是局部的生态系统而导致区域性的文明衰败,那么工业文明、城市化进程破坏的则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大面积与大规模的建筑消耗了大量宝贵而有限的资源。文明在经过数十世纪的成长与进步之后,正在面对“拐点”到来的可能。
除了高楼,我们还能住在哪里?低碳,正成为解救地球危机的一把重要钥匙。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低碳重构着人类未来的生存发展。几年前的上海世博会宣扬了“和谐城市”的理念,以回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都认识到了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其实,人类过去和现在的一些住宅,似乎也可以与和谐的城市理念遥相呼应。成本低廉、环保节能的草屋,冬暖夏凉的窑洞,结构简单、远离喧嚣的穴居,默然回归自然的极地冰屋,像鸟儿一样搭建的树屋,就连海上货运划时代的产物——集装箱也可以变身循环经济住房……这些并不是哗众取宠或所谓的行为艺术,它们能与钢筋水泥建筑物并存,体现了一种对文明的尊重态度,是人类善待地球的最亲近方式,一种认知抑或精神上的享受。
在这样的房屋面前,我们不再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并对自然发号施令,而是充分尊重并善待自然,维护环境的稳定与和谐。住房的回归、维持与创新,迈出的是一小步,对人类文明进程而言却是一大步。
(摘编自贾欣、孟睿《除了高楼,人类还能住在哪儿》,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具有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强大力量,无论是工具、饮食方面,还是居住方面,其巨变所体现出的人类能力足以让自然惊惧。
B.人类对住所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在衣食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他们便从寻求临时性的天然居所转向追求固定而舒适的人工住宅。
C.从点式建筑到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和寺庙建筑群,从天然建材木石发展到人工建材钢筋水泥,人类的房屋建造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D.工业社会的经济体系以亚当-斯密的“利润最大化、产量最大化”为理论基础,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却没有处理好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社会在文明发展进程中面临着能源短缺和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的困扰,而这正是人类自己在驾驭自然的过程中所造成的。
B.文明衰败自人类诞生之初便开始了,从渔猎文明、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
在这些人类历史进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文明衰败。
C.工业文明和城市化进程加剧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要比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局部破坏严重得多。
D.文明的“拐点”可以是人类在进步与成长过程中得到警示而有所醒悟,也可以是不同于传统的其他生存形态和更加优化的社会发展模式的出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低碳意味着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而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则是人类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B.“和谐城市”的理念,是对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回应,这一理念应该对乡村的和谐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C.草屋、穴居、冰屋、树屋、集装箱等人类住所,之所以能与钢筋水泥建筑并存,是因为它们比后者更尊重文明,体现出人类对地球的善待,更具优越性。
D.从驾驭自然到善待自然,人类以居住领域一小步的迈出体现出人类文明的大步跨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25分)
孟德尔和达尔文
饶毅
孟德尔(1822-1884)和达尔文(1809-1882)几乎处于同时代。他们以长期的钻研,做出的杰出发现,成为不仅十九世纪,而且是迄今以来最伟大的生物学家。
孟德尔没有显赫家世,没有优越环境。他父母无法支撑他的智力的追求,中学就开始靠做家教支持自己的学业。他将农民父亲给自己的一份田产给姐夫后,获得的经费并不能用多久。要想离开体力工作,追求头脑中的趣味,就必须做出其他方面的牺牲,他被迫放弃结婚生子的权利,到修道院获得谋生的物质基础。达尔文不仅自己家庭出身好,太太家里更有钱,无需任何人资助就能做研究,一生是自我陶醉于科学。
16岁的孟德尔要为生计苦苦挣扎,而达尔文在那样的年龄有学不好好上,他父亲出于担心把他提前送到大学。达尔文在自传中说,他年轻时就算过,只要父亲给点遗产,生活就没问题。
两人的科学成就,运气的比重很低。虽然说,孟德尔选的豌豆正好是二倍体,而不像小麦那样是多倍体,如果用多倍体做实验,不仅会增加实验难度,而且规律更不容易让一般人接受。另外,他选择的7对性状的基因分布较远。但这些运气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因为他仔细选择材料,做过多种实验。达尔文在Galapagos岛上看到的所谓“地雀”虽然重要,但他到了很多地方,大量观察,所以也不是依靠运气。
他们都不是由于外界压力做科学研究,而是自我动力。孟德尔珍惜自己获得的修道院和中学老师条件,空余时间做了很多研究。在主要论文发表后,在接任修道院院长后,他继续研究植物、动物、气象。达尔文也没有因为家境好而成为纨绔子弟,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科学。如果要求抄写一遍达尔文的全部论文、论著,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工作量太大。
单纯从研究的重要性来说,有些人可以认为达尔文的贡献大于孟德尔。但是,从工作的创造性来说,孟德尔是迄今仍被低估的、极为聪明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工作,部分内容以前其他人提出过,而且华莱士也有同样理论。直接比较孟德尔和达尔文,是因为达尔文不仅希望理解遗传以充实进化论,而且还做过类似孟德尔的实验,但没得到孟德尔的结论。
孟德尔的研究是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得出初步理论,再实验,证明理论。达尔文的研究主要是观察和推导。但是,虽然一般人误以为达尔文只观察,没做实验,其实,他用花做了十一年的实验,主要结果发表于两本书:1876年的《植物界异花和自花授粉的效果》和1877年的《同种植物不同花型》,也见于其他书和论文中。但是,在《孤独的天才》一文中可以看到,达尔文做了遗传实验,却没有提出理论。
孟德尔虽然条件不好、考试失败,却因祸得福,被送到维也纳大学,学到了组合数学,成为用数学研究生物的先驱。达尔文要什么条件有什么条件,却没有学很多数学。所以,数量摆在他面前,他没有看出关系。有传说,达尔文曾称:数学对于生物来说,是木匠铺里用剃刀。说一流俏皮话是英国人的特长,木讷的德国人,没有这个名声,但俏皮话不能战胜事实,恰当地应用数学可以在生物学研究中起很重要的作用。
孟德尔在生物学上,只有两篇论文。达尔文出版很多书籍、论文,笔耕不断。读孟德尔的文章,容易感叹“真漂亮”;读达尔文的书,则容易感到“真全面”。达尔文的工作不仅有科学意义,而且有很大的社会意义。但是对于科学内部的学科来说,进化论直接催生其他学科作用较小。而孟德尔的工作,催生了多个近代科学学科,包括分子生物学。孟德尔的科学成就没有被认可,更没有声名远扬。达尔文的工作不仅发表后很快产生很大影响,甚至有些工作还没发表就有人知道。
两位科学家的贡献都很大,可能更多人认为达尔文的贡献更大。但是,有些人可能对受过较多委屈的孟德尔更偏爱。
(选自《北京大学校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多角度介绍了迄今以来最伟大的生物学家——孟德尔和达尔文,对比了他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B.孟德尔做实验选的豌豆正好是二倍体,而不是像小麦那样的多倍体,这就降低了实验难度,得出的规律也容易让一般人接受,含有运气的成份。
C.作者认为孟德尔是极为聪明、富有创造性的生物学家,而达尔文所做的工作,提出的理论,都是前人做过、提出过的,缺少孟德尔一样的创造性。
D.“数学对于生物来说,是木匠铺里用剃刀。”一句俏皮话,反映出达尔文对数学的忽视;数学能力的缺乏,妨碍了他在生物研究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E. 尽管孟德尔的生物学研究成果催生了包括分子生物学在内的多个近代科学学科,但是由于仅有两篇论文发表,所以他的成就一直没有被人们认可。
【小题2】本文介绍了孟德尔和达尔文,请根据文意概括二人有哪些方面的不同?(6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两人的科学成就,运气的比重很低”?(6分)
【小题4】对于这两位伟大的科学家,你更喜爱、崇敬哪一位?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由。(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