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木质的村庄

王 芸

①溯流而上,大致可以发现,木质的多寡,是判断村庄古老程度的一种标尺,也决定着一座村庄由内而外散发的气质。

②南方的传统村庄,多木。木是结构房屋的主体,构造实用的部分,也镶嵌于修饰的部分。木的包容、温和质感,渗透于宅屋的角角落落。我喜欢这样的村庄,除了天然的草本木本植物四处见缝生长,数人才能合抱的大树栖息在村头村尾、桥边河沿,还有一座座进去就能感觉清凉与妥帖的老宅。

③这样的老宅经过时光的沉淀,墙体泛出斑驳之色,复杂得难以用颜料描述。木质的部分也无预期地残损了,有人为的破坏,也有岁月随性的手笔。但它安详,如同村头的老树,似乎可以承受一切,布满疮疤,依然无损它的安详。我固执地以为,这些老宅,可以安妥地、舒展地放置身心。

村中那些老树,巨枝虬结在半空中,如巨大的手掌托住了流转不定的时光。树下,总有一群群不知疲累的孩子玩耍着,捉迷藏、抓蚯蚓、滚泥球、抓沙包……他们一茬接一茬地长大,老去,最终销匿了身影。而树还在那里,成为村庄不离不弃的陪伴

⑤有了这些树,再寡静人稀的村庄,也有了安慰。在江西宜丰采风时,去过一个叫坪上的古村。绕村半壁的石垒古墙上,散布着数十棵八百至千岁的古树,大多为樟树,看起来三四人方可伸臂合围,还有生长极缓慢的石楠和罗汉松,腰身紧致。它们与村庄的年岁相仿,一路绵延成环抱的姿态,护卫着这个村庄。村民出门抬头便见它们的身影,一年四季被它们荫庇。它们仿佛一条隐秘的时光通道,连接着村庄的源头。

⑥盛夏,慕名至婺源,随古村落立档调查人员走访古村。这里古村密集,因被群山抱持而得以保持本真生态。同行的当地女子有个男儿气的名字,显峰。她家在一个尚未被旅游开发的古村,村内老宅不少。她家的宅子建于十九世纪后半叶。在这些上百年的老宅里,每一年都有木质的部件在悄悄地裂变、腐烂、风化,在眼睛看不见的地方,直到坍塌碎裂才被

⑦木质的物件,有自身的寿限。这样的老宅牵系着久远的祖先的脉息,在岁月的起承转合中不断存储着生活的细节、时光的重量。即使有人居住其中,整日小心翼翼地维护,还是有人力难及之处。而且,真实的生活,有着凸凹粗糙的质感,哪里可以做到周全无遗的呵护?

⑧老宅里,愈是繁复的细部,那些镂空或雕花的雀替、柱础、窗框、飞梁、翘檐,有着目光和手指难以触及的细微转折和深部空间,却可以被粉尘、虫豸、风雨、阳光轻易抵达。这些来自自然的物事,在漫长的时光中,随性出入,耐心地对这些部件进行二次雕琢,直到它面目全非

⑨每走进一处老宅,当我们留意着那些难以复制的精美细节时,显峰却专注于询问房主如何保全,如何维修,如何保持品质地仿旧。她与古宅是一体的,即使她已经搬进县城,住进水泥楼房多年,只在年假时偶尔回一趟老宅,但她与老宅有过相同的呼吸节奏,生活习惯也延续着对老宅的迁就与贴合。无论离开多久,她对老宅始终怀有亲人般的牵挂和担忧。与我们说起老宅,她的语气里有些许骄傲,也似连缀着无声的叹息。

⑩在虹关村,詹姓老人正在翻修老宅。三米长的横梁是精挑细选的好木,此时,它安卧在老宅正中,比周遭的木色都新,都亮,有一股安妥的气息。似乎有它稳稳地坐镇一方,这满屋的狼藉躁动之气,都不足为训了。梁的下方,几位木匠师傅正在赶活儿。木屑散布在老人稀疏的头发、圆眼镜片和脸颊、鼻端。他端举着一张被木屑粉尘“装饰”的脸,好奇地探出头来打量我们。

⑾在上海工作退休的詹老,对这座老宅念念不忘,对这座古村也是。街头巷尾的粉墙上,都能看到墨色涂写的巷名,这都是他的作为。他乐之不疲地将时间打发在这些事情上,全然出于自觉自愿,似乎想在老年一气偿还远离古村的那些时光。

⑿也是在虹关村,我们路过一处只剩支离骨架的老宅,颓败的脏腑在半人高的草木中。野草恣肆地横逸斜出,疯狂滋长,改变了老宅原本封闭自洁的空间。已经没有门扉的木框上,悬有一枚蓝色簇新的门牌:“浙源乡虹关村100”。新与旧,如此突兀地组配在一起,颇为触目惊心。不知这老宅是无人居住而自行毁败的,还是主人主动地放弃,在他处修建了新宅。

⒀在古村,你会不断地与呈现颓态的老宅相遇。颓而不倒的它们,支撑着骨架,挺立在同样古老的街巷与树影中。你也会不断地与形态如旧但质地簇新的新屋相遇。人们改善生活品质的渴望,是无法阻挡的。老宅的好,老宅的亲,老宅的贵,老宅的不可复得,只能在懂得、体恤、珍惜它的人那里,才能得以保全并延续。

⒁也有老宅被移植。人挪活,树挪死,那么老宅呢?它们被从埋入土中的基础上挖掘而出,远离了自己植根多年的村庄,整体标记后迁至新地,再按标记组装起来。移植者,多是承包了某一村落旅游业的投资者。他们出于打造景区的目的,将一座古村的村民迁空后,再填置进一些移植来的老宅。看起来整个村落的古宅生态更加丰美,可被抽空的村庄,还能葆有多少本真的活泼泼的生气?

⒂那些老宅在被移植的过程中,也被修复。朽败的骨架,用水泥框架支撑。门头檐角,借用日益高端的修旧如旧的技术,老的与新的、真的与假的,混淆一体,看起来面目无异,可气息不对。那种走进老宅可以闻见的,从老宅骨子里、木缝中散发出的天然木香,被生硬粗暴的水泥气取代。

⒃我静静地望着这些被拆骨又接骨的老宅,不知它会否在夜深人静时发出压抑的呻吟,又会否在体内留下反复发作的伤痛。这些,都只有老宅来默默地承受了。

⒄颓败的老宅与簇新的门牌,存留在相机里,那一点亮蓝和一片深暗的木色之上,有挺立的生气勃勃的草茎。在按下快门的一刻,我记得有风吹过,轻轻摇动它们。这一切构成了某一时刻的记忆,留于感觉,留于影像,留于文字。但,这不是完结。

【小题1】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①②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警觉   隐没
B.惊觉   隐没
C.警觉   湮没
D.惊觉  湮没
【小题2】文中黑体字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心翼翼
B.面目全非
C.不足为训
D.触目惊心
【小题3】作者对老宅的整体印象,下列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古旧
B.安详
C.妥帖
D.压抑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题目强调的“木质”,既包括建造村庄房屋的木材,也包括四处见缝生长的草木,还包括村头村尾、桥边河沿栖息的大树。
B.显峰和老詹作为文中描述的人物,他们拥有对木质村庄眷恋不舍的共同情怀,跟江南传统的古村老宅一起成了作者的审美对象。
C.作者只抓住“木质”这一南方传统村庄的构成元素细加品味,便道出了村庄的特点和其蕴含的古风古韵,展现了独特的写作视角。
D.文末提到“有挺立的生气勃勃的草茎”被风摇动,寓意这座老宅有望如作者所期参照商业模式得以复建,这是暗示之法,耐人寻味。
【小题5】文章第④段有两处画线句,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A)村中那些老树,巨枝虬结在半空中,如巨大的手掌托住了流转不定的时光。树下,总有一群群不知疲累的孩子玩耍着,捉迷藏、抓蚯蚓、滚泥球、抓沙包……他们一茬接一茬地长大,老去,最终销匿了身影。(B)而树还在那里,成为村庄不离不弃的陪伴
【小题6】请分条概括文中老宅的几种命运及各自背后的原因。
【小题7】文末“但,这不是完结”体现了作者对古村未来的思考。作家冯骥才也说:“近10年间,我们失去了90万个村落。村庄在崩溃,大批人往城里走。村落问题,越来越让人心疼。” 你怎么看待古村逐渐消失这种趋势?请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4 07:01: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葛浩文,帮莫言得奖的功臣
①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作品的翻译者、73岁的美国翻译家葛浩文功不可没。在莫言获奖之前,他已将好几位中国作家送上国际文学的领奖台,姜戎、苏童和毕飞宇都是凭着他的译本,先后获得了曼氏亚洲文学奖。在将中国当代小说推荐给世界这方面,葛浩文堪称第一人。
②葛浩文1939年出生在美国加州。上学的第一堂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汉字,他就想:“我连英文都认不全,为啥还要学中文?”后来,葛浩文加入海军,并被派到美国海军驻台湾的司令部,成为一名通讯官。“最初我听说自己将被派往台北,等正式命令下来后却发现是派往台湾。我感觉受到了愚弄,因为我根本就不知道台北是台湾的一个城市。”多年以后,葛浩文这样回忆道。
③此后,葛浩文先后被派驻日本和越南,然后又回到中国台湾。经受过越战洗礼的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年少轻狂,并拿起书本。“那是我这辈子第一次真正看进书去”。他发现自己有学汉语的天赋。“我有一双好耳朵,能够区分复杂的汉字发音。”他向一位跟随国民党到台湾的东北老兵学习中文,“葛浩文”就是这位老师给他起的名字。退伍后他进入台湾师范大学汉语中心学习。
④回国后,葛浩文继续学习中文,他的博士导师是柳亚子的儿子、旅美散文家柳无忌。学习期间,导师向他提起中国有一对作家伉俪萧军、萧红,他们的爱情故事曲折动人。葛浩文就找来一本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读了起来,那是他读的第一本中国小说。而萧红则激起了他更浓厚的兴趣。他以萧红为研究对象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5年后,他以这篇论文为基础所写的《萧红评传》在港台出版,掀起了一股萧红热。
⑤葛浩文翻译出版的第一部中国小说是张洁创作的《沉重的翅膀》,译本在美国卖得不错,“于是我下定决心,这辈子我就干这个了!”此后,葛浩文“一发而不可收”,贾平凹、刘恒、苏童、王朔、莫言、阿来等20多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的40多部作品通过他的笔译成英文,在英语世界得到推广。“一部中国作品,哪怕中国人特别喜欢,但是如果我觉得在国外没有市场,我也不翻。我基本上还是以一个‘洋人’的眼光来看中国文学。”葛浩文说。
⑥在翻译中文小说时,他非常注意对小说所处的文化、社会及历史背景的把握。在翻译刘震云的《手机》时,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小说场景始于30年前,然后闪回到现代,接着又回到30年前。“如果照这种顺序翻,看过40页后,美国读者就会说‘真没劲’,然后把它扔到一边。”他建议把开场设在现代,然后再展开回忆。这个建议得到了作者的同意。“我这样做并没有改变作品的质量,改变的只是它的销量。”
⑦多年笔耕不辍,葛浩文逐渐奠定了自己在中文小说翻译界的泰斗地位。他被誉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杨宪益先生的妻子、出生在北京的英裔著名女翻译戴乃迭这样评价他:“他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曾两度荣获普利策奖的著名小说家厄普代克对葛浩文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文小说翻译几乎是他一个人的地盘儿。”
⑧除了萧红之外,葛浩文翻译作品最多的中国作家就是莫言,迄今他已将其10多部作品介绍给西方读者。
⑨1988年,葛浩文看到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很震撼,写信给莫言,希望获得翻译版权。“当时莫言远没有现在有名,而我,也只是有个好听中国名字的学者。现在想起往事,我会觉得有点小骄傲,并非为我翻译得好而骄傲,而是为我在20多年前就发现了他这样的作家。”
⑩莫言的作品销路不错,翻译了其几部小说后,葛浩文和莫言在北京见了面。后来,他们又一起去了很多国家,推荐莫言的新书。有一次,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推荐《酒国》时,几天之内,莫言几乎把客房书架上的中国小说都看了个遍。葛浩文和美国的出版商都对这个12岁就辍学,却写出大量美妙小说的作家惊叹不已。
对于自己,葛浩文显得十分低调。“我很幸运,找到了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大多数人没有这么幸运!”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葛浩文是著名的翻译家,也是莫言作品的翻译者,在他的精心运作下,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他功不可没。
B.本文对葛浩文上学第一堂课的情景设置,意在暗示其从小就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其翻译莫言作品作铺垫。
C.传记常以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在记述葛浩文被派往台湾时,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逼真细腻地描写出其复杂的内心感受。
D.本文选取了葛浩文在中西方文学交流方面的几个片段,侧重记叙了他对莫言作品的翻译、介绍来表现文章主旨。
【小题2】葛浩文被誉为介绍当代中国小说的“第一人”,具体表现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小题3】葛浩文取得了成功,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被偷走的灵魂

过旭明

①在无锡,有一个可以称作传统的仪式:每晚广播的结束曲就是《二泉映月》,这曲子被形象地叫做“关门曲”。当年有线广播十分普及,从低矮的门窗里渗出的旋律,足以构成合奏。音乐是悲伤的,甚至可以说是凄惨的,这大概是王国潼演奏的版本。多雨的江南,小弄长而暗,仿佛是从戴望舒笔下流出来的。晚上,路灯昏淡,青石板闪烁着金属光泽,远处跑着的自行车“壳壳”作响。仿佛要散架似的,猛地响起女人的尖叫声,那必是又有夫妻婆媳在吵架……就是这样,《二泉映月》成了我青春的记忆。

②直到后来,听到了各种版本的《二泉映月》,有了新的感受,也知道小泽征尔所说的“这音乐要跪着听”的名言,但在记忆中,抹不去的还是当年从小巷里听到的声音,有时甚至还觉得阿炳的音乐就应该在市井中回旋……

③听闵慧芬的《二泉映月》,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这音乐是否就是阿炳的音乐呢?曲谱固然是死的,但音乐的灵魂呢?阿炳惊鸿一瞥似的留下的足音,是否真的被我们理解?闵慧芬的演奏速度,肯定比阿炳来得慢,她演奏中的开合也比阿炳夸张,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这一点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阿炳的音乐,往往是在行进中演奏的,站立式的姿势,行进的速度,都不容如此煽情。解放后,音乐被贴上政治的标签,阿炳既然被认定是万恶旧社会的受害者,《二泉映月》也自然被悲惨化了。

④被悲惨化的,当然首先是阿炳的身世。曾经和阿炳有过亲密接触的雕塑家钱绍武,他和阿炳是邻居,曾为阿炳做过一个雕像,青铜的,约两米高,很有意思。雕塑以阿炳的背影为主体,阿炳头戴毡帽,佝偻着,冬天的风吹过褴褛的衣衫,仿佛打了一个寒噤。背影后是一垛江南的花墙。暗示无锡的小巷。这个雕塑运用了中国艺术的表现方式,以侧面暗示来体现这位邻居,颇为传神。正面的描述太困难了!我听钱绍武谈到阿炳,是在惠山脚下,谈及阿炳,他眯起笑眼,呵呵地说起阿炳当年拿铜板给孩子们买馄饨的往事,仿佛是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胖胖而慈祥的钱教授说起故事很有神采,身形一下灵动起来,我们都很陶醉。但回头一想,根本没什么信息量,阿炳的确是难说的.用悲惨化了的阿炳来想象,是最简单也是最可行的。教授或许还有另外的内容,在他的笑脸中慢慢地漾开来,但他什么也没说。

⑤在钱教授身上,我们能够感到无锡老人身上的那份圆滑,或者是一份厚道,这样的神情我太熟悉了,小康之家的克制与谦恭,几乎是无锡人的一种性格。

⑥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无锡,可以说是中国最富裕的城市之一,它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摇篮。在我们的经验中,就算是在那个时代也很少有人会像阿炳那样潦倒。搞艺术在这座城市中或许不是一个好饭碗,但无锡是一个极重文化的城市也是不争的事实。阿炳的苦难,更多源于与这座城市性格格格不入的“荒唐”行径。荒唐啊,荒唐!阿炳太荒唐了!

⑦远离阿炳的人往往会以想象去虚构这位民间艺术家,这种想象融合了以往对艺术家的认识,并以艺术的名义,史诗般地赋予阿炳万丈光芒;而与阿炳有过接触的人,往往执着于阿炳年轻时整日与大烟为伍,出没于妓院,以致因“花柳病”瞎了双眼的往事,并以道德的名义对阿炳予以审判。这几乎成了难解的公案。我曾经陪一位朋友寻访阿炳的旧事,赶巧遇到一位老伯不但见过阿炳.而且很“熟”。他应付着我们的好奇,最后终于显得有些不耐烦,说,他啊,不是个好人!

⑧不是好人!?

⑨“不是好人”的结论是在我们的意料之中的,但在这次访问中,几乎所有和阿炳有过接触的人,都众口一词地表达了这一共识:他不是个好人!俗话说众口铄金,但阿炳却不是这样。说好的奉若天仙,说坏的也理直气壮,让人莫名其妙。在这次访问中,我们知道了阿炳去世时的景象:一个女人忙乱的身影中,邻居开始传言:这个人大概不行了。据说连哭声也十分寥落。最后阿炳躺在了卸下的门板上……

⑩那次我们去的时候,阿炳故居的屋子里乱得一塌糊涂,竹椅、铁锅、小板凳,还有张占了半屋子的龌龊的床,这个景象和当年差不多,没有粉饰过。这在各式各样的故居里也属难得。站在这个破败的屋子里,呼吸剃鼻的粉尘,透过黑糊糊的光,我们希望走近那个被偷走的灵魂。

【小题1】第①段中提到的著名诗人戴望舒,高中语文教材选有他的作品《____》。
【小题2】从全文看,第⑤段点出无锡人“克制与谦恭”的性格,不仅使钱教授明知阿炳生平却不愿多说的行为有了合理的解释,更揭示了阿炳_________。
【小题3】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①段对江南小弄场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青春记忆的感伤。
B.第③段作者认为闵慧芬对《二泉映月》的处理方法过于夸张煽情。
C.第⑥段连用几个“荒唐”来强调造成阿炳苦难命运的社会原因。
D.第⑧段作者用“?!”的标点符号来表达作者无奈和愤怒的感情。
E.第⑨段写阿炳去世时情形,主要是为了表现周围人们的冷漠麻木。
F.本文几次说到的“悲惨化”,意为阿炳及其音乐都被贴上政治标签。
【小题4】第⑩段对阿炳故居描写的目的在于______。
【小题5】标题“被偷走的灵魂”的含义是_________。
【小题6】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对阿炳的认识与评价(80字左右)。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国宝启功

曹可凡(以下筒称曹)上海电视台及东方卫视主持人,上海慈善基金会形象大使、中国十佳电视主持人“金话筒”奖获得者。

爱新觉罗·启功(以下简称启),1912年7月26日-2005年6月30日,我国著名的学者、诗人、教育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大师。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采访时为93岁高龄。1933年,辍学后的启功遇到了自己人生的航标灯——恩师陈垣。

曹:启先生,您现在的这一切是不是跟您的恩师陈垣先生有关?

启:那是当然。我没有学历,我连高中毕业都没有,我那会儿跟一位老先生读书,“四书”念过,“五经”没有全念过。陈校长就把我拉到辅仁中学,后来一直在辅仁大学教书。我为什么写字那么注意呢?就是说你批改学生作业,人家一个字写成什么,你要改他的字,比如说他少了一笔,你改的是多一笔,但是你这个字写出来,比学生还难看,这个就不行了。

曹:那陈先生的治学的态废,应该说对您影响也挺大的。您后来在鉴定方面,在文献考据方面花了很大的工夫,这个也是受陈校长的影响。

启:那当然了。

曹:我听说您在辅仁教书的时候,有一位教授想请您去当官,当一个科长,当时也是陈校长劝阻你了是吗?

启:那是这样子的。日本投降在南京签署投降书,他们请国民党从重庆给北京打电报,让这位教授做北京市教育局长。他就想收录我,做北京市教育局的一个科长。我去问陈校长这怎么办?陈校长说你的母亲什么意见?我说我母亲说不懂这个,让我来请示老师怎么看。他说,你要是做科长给你的是委任状,学校给你的是聘书。说委任状你是委派的职员,聘书是聘请你为学校的导师。说你当导师是摇摇摆摆,你做那个科长你是低头哈腰,你是委派的职员。我就明白了。我写了封信谢绝了。我走一步都去问一下老师。

曹:所以当时你去做了科长,我们就少了一个好老师,少了一个好学问家。

启:什么叫好学问家咱不配说,反正总算没走弯路,没走弯路

曹:陈校长不仅在为人治学方面,对您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在生活上也对您很关心是吗?

启:那就更多了。所以后来我在香港开了一回画展,十张画加二百多条字,卖的钱捐作励耘奖学助学基金。163万。 我卖画的钱我一眼也没看过全捐了,励耘是陈老先生的书斋名。

曹:在上世纪1980年陈老先生一百周年纪念的时候,听说会标就是你写的。而且家里面又特别拥挤,您是跪着一个字一个字,花了一上午给他写完的。

启:是,那都是后来的事了,当时我有幅挽联我不敢写,那时候还是“四人帮”最嚣张的时候,我就没写,后来在陈校长一百周年纪念,我在文章里面写出来了。

曹:启先生,我前两天读您的《启功丛稿》,里面有一篇谈鉴定的文章,就是书画的鉴定三议,您提了几个有趣的观点,您说这个鉴定书画,要有一定的模糊度,这怎么说呢?

启:是,比如说这有一幅画,确实是一幅古画,本来没有题款,但是有人在上面题了“范宽”两字,以为可以自抬身价,“范”是姓,“宽”是说他宽宏大量,是个绰号,他真的自己签名,他怎么写绰号呢?所以应该是一幅假画,但要说它假,这张画年代久远,笔墨精湛,又确实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作品,说真的也行,说假的也行,所以是模糊。

曹:我听说您鉴定有一个原则,国家单位让您去鉴定您鉴定,如果个人的藏品您概不鉴定,是吗?

启:我只能这么说了。你说要是社会上都拿来,让你看真假,那我一天就给人看这个,这也累死了,什么事都不能干了。

曹:还有您也知道,现在市场上您的书画的赝品挺多,可是您一直持一个不打假的观点,您特的宽容,但是有一点不宽容,就是仿您的字用在一些古画上,如写一个鉴定或者是批语,是吗?

启:是,我宽容有一定的原则,潘家园有一天我早晨去了,有一个老太太在那里收拾摊儿,她认得我,她说你是启功,你真好,我说我怎么好?她说你不捣乱,我说人家辛辛苦苦写的,那个价也不是真的价钱,我说破了与我有什么好处?与卖的人也没好处,反正算了,那个老太太的摊位,是他先生的还是他儿子的就不知道了,现在更有意思,据说有的人把一个条贴在门口,说是专写启功的字的,你们谁要来买,我在那儿说过话没有?何必呢?算了吧。

桑榆晚景,为霞满天,93岁的启功依然一丝不苟,不愿服老,无论到什么时候,他留给我们的永远都是那张慈祥的笑颜。

摘选自《可凡倾听》

【小题1】启功先生说他“‘四书’念过,‘五经’没有全念过”“五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本文开头部分提到“启功遇到了自己人生的航标灯——恩师陈垣”,陈垣对启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______和______方面。
【小题3】对话中启功说“反正总算没走弯路,没走弯路”,这句话表明了启功的_____情感态度;“没走弯路”具体指_____和_____。
【小题4】根据谈话中启功的性格,推测他在遇到下面这些事时的回答,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次,一个地产商准备好了笔墨纸砚,非让启先生给自己的楼盘题词。启先生把脸一沉:“你准备好了笔,我就一定得写吗?那你准备好棺材,我还往里跳啊?”
B.一次,启先生来到专写自己赝品的铺子,一件一件看得挺仔细。有人问:“启老,这是您写的吗?”启老连连摇头:“唉,世风日下啊!”
C.启先生的学生总爱称他为“博导”,每当此时,他就会哈哈大笑:“我是‘拨倒’,拨就倒,一驳就倒。”
D.以启功体为源的电脑方正启体点画活泼,体势清朗,随处可见,启先生对此微微一笑:“我就差公厕没写字了。”
【小题5】启功在对话中谈到鉴定书画要保持一定的“模糊度”,这与文末提到“93岁的启功依然一丝不苟”,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
【小题6】从本文对话看,曹可凡身上体现了一个优秀采访者的哪些专业素养?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幸福

①近日,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冯象先生做客华东政法大学,开讲“AI伦理和法学的危机”。讲座从前段时间热极一时的AlphaGo与李世石九段的对弈说起。抛开对弈的棋局不论,仅从人工智能(AI)的角度来看,此次对决就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AlphaGo的设计是从完全信息博弈的游戏里战胜了人类顶尖棋手。所谓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参与双方都完全了解规则,并且具备学习规则的能力。这便引发了冯象的兴趣:假如机器在一切规则清晰、任务明确的工作上都能取代人类的话,那人类社会将如何应对?
②AlphaGo的人工智能运用范围只是围棋。但是,从它展现出的人工智能的潜力来看,如果类似水平的人工智能可以在通用智能上获得发展,在自然语言上有更为广泛地运用,那么人工智能或许就不再是被人类所利用的对象,而可能与人类平等共处了。
③当人工智能扩展到其他领域,当它们与人类在操作方面不相上下,甚至超过我们的时候,人类的生存状况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冯象从他熟悉的法律领域说起。他推测人工智能将会在法律领域获得广泛运用,这是同人工智能的算法与法律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法律事务要求规则统一,绝大部分案件信息透明,可以运用明晰的规则做出断案。今天大量的司法从业者只要遵从法律条例,就能够正确完成工作,而人工智能在不久的将来会游刃有余地处理此类案件。人类只剩下   
④如此一来,人工智能便从自然科学领域冲击了现有的法学人员结构,甚至会影响到大学的法律专业。更重要的是,未来的法律争论都需要借助人工智能理清思路,就像我们今天的行政管理不能离开电脑一样。法学必须要变革的危机时刻即将到来。人类究竟是选择与机器合作,还是选择让机器彻底地自动化,以至于人类完全不用操心这件事情?
⑤这种担心是不是过早了呢,或者想象力过于丰富了?其实不然,写作《资本论》时期的马克思曾经写过有关机器问题的笔记,他在19世纪就从经济学与哲学的视角分析了机器能够解放劳动力的可能性。在他的基本判断中,进入生产领域的机器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将劳动力从工作中解放出来,生产资料的生产不再由人来完成,而是由机器来完成。于是,人类将在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同时,获得巨大的闲暇时间。
⑥在不久的未来,当人机相处就像现在人与人之间相处这样平常的时候,人与机器之间的交往规则,也一定同人与人之间一样,需要伦理与法律的规范。人类交往的伦理意义是,每一个人背后都有一套文明传统的支撑,语言、习俗、禁忌等等都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往提供了伦理依据。
⑦一旦具有全面克服自然语言的机器人广泛运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并在社会生活中与人类广泛协作,那么人机关系就将从目前的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进发为日常交往行为。人机交往将和人际交往一样,成为人类社会的常态。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今天人类提前设想人和机器的伦理与法律关系并非多虑,要知道时至今日,哲学、伦理学与社会理论仍在研究社会内部宽泛的合理性,研究规范行为、表达行为等等人类实践如何真正在共识中建立交往实践,避免误解与冲突。
⑧冯象提到,人类可以继续讨论究竟以何种方式制定人机相处的原则,首要考虑人的价值,以及支撑着人类价值的现代文明制度。就现有情况来看,人类社会面临着几项无可争议的前提事实:(1)人工智能逐步取代劳动力之后,大量劳动力将失去工作机会,转向依靠由人工智能创造出的社会福利才能生活;(2)建立公平公正的福利社会已成为人人向往的共识,发达国家必须无限提高福利水平;然而,就今天发生在欧洲的难民危机来看,人类社会现有的私有制及其理念尚无法兼容人类自身的问题,前往欧洲的难民在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欧洲社会一方面出于人道主义理念不得不接收难民,另一方面也为难民在现有社会秩序与经济结构中的安置大伤脑筋。最终,人类的现代文明制度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尊重人的价值、服务于人的价值,不仅是当前的难题,也将是来来的难题。
⑨冯象认为,人的问题就是有关幸福的问题。他引用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最后部分有关第七天的讨论作结,“第七日,创世结束,上帝歇工。他为第七日赐福,定为圣日。因为在这一天上帝完成了创世,休息了。”“那时候我们会充满和洋溢着福泽与神圣,我们将会休息。”冯象说,第七日一定要属于人类,这意味着人类未来的命运一定是要属人的。人与机器的和谐共处,无论具体上如何实现,最终人们一定要在与人工智能共存的未来,获得属于人性的幸福。
【小题1】第⑨段中“第七日”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的时候。
【小题2】根据上下文在第③段的横线处补上恰当的内容。
人类只剩下_________
【小题3】对第⑧、⑨段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类还不能完全尊重人的价值,这是文明社会面临的难题。
B.人机相处的原则首先要考虑人的价值以及现代文明制度。
C.欧洲难民危机是人类现有的社会秩序与人类价值观的矛盾。
D.不管人机以何种方式相处,人类最终会获得人性的幸福。
【小题4】概括文中马克思和冯象分别从怎样的视角认知“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
【小题5】冯象先生开讲“AI伦理和法学的危机”,最终却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幸福”。你认为这个讲座是否离题,请根据讲座的思路来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