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共享经济”的概念早在1978年就由美国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和琼•斯潘思提出,最近几年这一经济现象开始流行,主要包括一个由第三方创建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市场平台。这个第三方可以是商业机构、组织或者政府,个体借助这些平台,交换闲置物品,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或者筹集资金。

(摘编自曾响铃《“共享经济”改变了什么》,《大众日报》2015年7月22日)

材料二:

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借助互联网手段,满足迥异的个性化需求,最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不难看出,创新的不只是交易方式、交易对象,更是共享的价值理念。因而,同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共享经济带有天然的社交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同时也蕴藏由此而生的风险。有调查指出,约39.9%的受访者对拼车服务的安全有所顾虑;在私厨服务领域,69.1%的受访者表示不相信陌生人。信任和理解,已经成为共享经济成长过程难以回避的命题。单车的乱停乱放,让中国再一次成为“自行车王国”;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的利益纷争,在多个城市的街头上演;知识的分享,对原创内容的保护和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等。共享经济的发展,给治理带来了更多的难题。

(摘编自盛玉雷《共享经济如何优雅走向明天》,《人民日报》2017年1月19日)

材料三:

图1: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重点领域市场交易额增速


图2: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主要领域融资额


(摘编自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共享经济:从起步期向成长期加速转型——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8)》,《光明日报》2018年3月29日)

材料四:

共享经济是近年来的经济亮点。以共享住宿领域为例,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共享经济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共享住宿发展报告2018》,目前我国主要共享住宿平台的房源数量已达300万套,去年接待房客7600万人次。平台上的房东、管家、摄影师等服务者人数约为200万人,基本上每增加1个房东,就能带动2个兼职就业。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乡村民宿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之一。

(摘编自佘颖《共享经济需厘清行业底线》,《经济日报》2018年5月18日)

材料五:

虽然欧盟多次强调对于共享经济要予以支持,但是现实情况中各地对共享经济的接受程度各不相同。比如,伦敦对共享经济的包容程度就远高于其他地区。根据每日邮报的报道,英国拥有全球十分之一的共享经济业务,高于法国、西班牙和德国的总和。与英国不同,欧洲一些国家因为缺少适用于共享经济的监管条款,而抵制了共享经济的扩张。其中,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地的法院宣布,对Uber这类非专业司机驾驶服务的推广是违法的。此外,巴黎、阿姆斯特丹等地也已开始针对“共享住宿”收取税费。

(摘编自《共享经济治理:历史镜鉴与域外经验》,《国家治理周刊》总第137期2017年5月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本质上,共享经济能满足迥异的个性化需求,最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但未必创新交易方式、交易对象。
B.共享经济可以被理解为,个体借助机构、组织和政府等第三方平台,交换闲置物品、分享经验或筹集资金。
C.从交易额增速和融资额来看,知识技能、生活服务和房屋住宿位居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众多领域前三甲。
D.共享住宿以300万套房满足7600万人住,不仅盘活了现有房源,而且吸纳了管家、摄影师等人员就业。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经济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在欧洲地区,英国共享经济业务领先于法国和德国。
B.“共享经济”这一概念由外国学者提出,但跟欧洲一些国家相比,最近几年我国共享经济实践较为丰富。
C.在2017年,医疗分享的融资额相对较小,但是其交易额的增速却较快,这显示出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D.共享经济比传统经济更具有社交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其生产、销售等环节都带有体验并及时改进的优势。
【小题3】对于我国发展共享经济,你认为应如何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1 07:51: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想当年,大教育家孔子倾其一生,弟子不过三千,现在一门“慕课”,上万人平常稀松。2011年,斯坦福大学教授吴恩达把课程搬上了互联网,一门课的注册学生就突破了10万人。即便孔老夫子在天有灵,恐怕也会自叹弗如。
“互联网+教育”,推倒了学校的“围墙”,各种在线教育资源得以轻松共享,在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学校,英语老师周敏轻点几下鼠标,登录“一起作业网”,来自全国重点名校的30万道最新真题题库便呈现在眼前。不大会儿,一套高水平的试卷执组合好了,不久后,周敏便拿到了学生的电脑答卷成绩,不仅有得分,还有每个学生的失分点。“以前我们都用上学期的试卷,习题远远没有网上的试卷灵活和贴近时效。有了互联网,效率和质量都大幅提高!”
“现在的教育时代是一个没有边界的时代。在未来,谁能把教育做得边界无限,谁就占据了教育的制高点。”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一语中的。
小王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大三学生,家境贫寒,勤工俭学挤占了他大量时间。这不,4月11日一大早,他就挤上了公交车,靠着一个栏杆站稳,便打开了云课堂手机客户端,一堂课学完,他也正好到站。有了移动互联网,人们零零碎碎的时间就有了新的价值,等车、候机、排队……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知识,聚沙成塔,谁说不能做成大事呢?
说起来,教育不仅仅是在校学生的事情,终身学习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互联网提供了种种可能。这不,某知名品牌化妆品销售员赵力勤已经受益匪浅。上岗不久,大量顾客对林林总总化妆品的功效、适用年龄、适用肤质等提出诸多疑问,她显然力不从心。移动学习及时“解救”了她,公司在每个销售员的手机上安装了业务培训系统,不仅能让这些天南海北、很难集中到一起的销售员随时随地学习,还能让销售员把顾客信息发回公司控制中心,从而实时接收详细的美容指导。
(摘自张烁《“互联网+”,催生打破时空的新教育》)
材料二
2015年中国从事在线教育的企业数约2400-2500家,拥有数十万门在线教育课程,用户达到了近亿人次。这些在线教育企业如同蘑菇那样速生,也如同烟云那样很快消散,其原因当然有多种,但其共性的原因是他们并不真正了解教育,采取了外科于术式的“互联网+教育”方式,互联网并没有真正加到教育深层。
3月底,一则在线教师时薪1.8万元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人们在感到互联网的巨大力量的同时,每一个教育当事人都意识到,如何与互联网相处正成为教育不得不直面的现实问题,已有的学校、教育机构和管理部了如何应对互联网也成为决定其自身未来状态的转换关键:选择得当就会给自身开辟宽广道路,选择不当就会让自己的路起走越窄。
(摘自《“互联网+教育”还是“教育+互联网”?》,2016年4月19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一边是“互联网+教育”的“荒漠”,老师都还摸不着头脑;一边却是互联网的“天堂”,各式新鲜的教学方式正逐渐走进课堂。
面对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实,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表示,“互联网+教育”将改变教育,但是不会颠覆教育,更不会颠覆学校的现有体制。
中关村新兴网络教育开发研究院院长李洪波也认为,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直至最终融合为一的关系,“传统教育不是一无是处,互联网教育仍然需要吸收传统教育的精华为其所用,而不是另起炉灶或砸烂传统教育、彻底重建。”
李洪波认为,“就算在互联网特别发达的美国,目前仍处于互联网教育的探索阶段,没有形成有效的、公认的模式和案例。”所以,“互联网+教育”有一个过程,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我们去继续探索和尝试。
的确,顺应互联网潮流是教育领域无可选择的选择,但是必须认识到,教师才是教育的根本,互联网只是工具和手段。
(摘自豆俊杰、王强《“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
【小题1】下列关于“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更有优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互联网+教育”推倒了传统教育的“围墙”使大家可以共享各种在线教有资源。
B.“互联网+教育”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挣脱了时间的枷锁。
C.“互联网+教育”使各种新鲜的教学方式逐渐走进课堂,终将颠覆学校现有体制。
D.“互联网+教育”不仅可以在校学习,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将孔子弟子“三千”与斯坦福大学教授吴恩达学生“十万”相比较,说明了“互联网+教育”具有时间和空间的优势。
B.材料二从教育企业的角度谈了“互联网+教育”存在的问题,材料三从教师的角度谈了“互联网+教育”存在的弊端。
C.在线教师时薪1.8万引发了社会关注,每一个教育当事人都意识到只有与互联网相处融洽,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D.文章举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小王之例,意在鼓励大学生勤工俭学,因为“互联网+教育”可以让人随时随地学习。
E. “互联网+教育”虽然带来许多机遇,可能引发教育的大变革,但当前“互联网+教有”还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应引起思考。
【小题3】传统教育如何实现在“互联网+教育”形势下的自我发展?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旷古之香

①不久前去了一次汾阳。汾阳属晋。此行,也是我生平第一次入晋。晋自古就属炎黄尧舜之率,禹夏殷商之土,周秦汉唐之源。唯其煌煌如此,巍巍如此,我这个自知行囊稀薄的辽东客在去的路上就摆正了姿势,那就是高山仰止,尊而敬之。好在此次来汾阳,行程非常简单,看杏花,喝汾酒。我不懂酒,也不擅酒,那就更简单了,只看杏花。

②对于杏花,出生在北方辽南乡村的我并不陌生。记忆里,河冰消融,燕子归来,都算不上热闹,只有杏花如雪,才是真正的锣鼓喧天。杏花从不挑肥拣瘦,农夫村人随手将它栽种在田埂上或是自家院墙内。土生土长的杏花,曾陪伴了无数乡村孩子的童年。仲春时节,影影绰绰的杏花,与河面的晨霭、屋顶的炊烟便混成了团,在我的心底凝成化不开的一片离愁……直至今日,即使离乡好几十年,老家屋后那一树杏花的姿影,一直在我的念想里婆娑着。

③关于杏花,竟一口气说了这么多,不过是想缓解我在汾阳看杏花的惊讶。因为,我在这里看到了太多的杏花,看到了太多别处没有的杏花。

④汾阳的第一片“杏花”,开在六千年前的仰韶时代。时至今日,它们是以河滩淤积的姿态隐身在望不到尽头的、黄尘弥漫的史前烟火里。

⑤去时已是日影西斜,来看杏花的却不止我一个。所有的车和人,都静静地伫立在那条繁忙的国道边上,目光迷离地向那片洼地张望。以前皆为沃土良田,如今已大多弃耕,只见大片的荒草野蒿丛中,浮出一块醒目的石碑。想走到近前看个清楚,却被路边围护的铁网拦住了,而且被告知,附近一带没有缺口。我便问,碑上写的什么?答曰:杏花村文化遗址。原来,遗址所在之处,属于今天的汾阳杏花村镇东堡村,故以杏花村名之。一下子,我也有了好多人都在说的穿越感。

⑥我相信,六千年前,这里一定有杏花盛开。不止如此,这里还闪射出一道文明曙光:六千年前,这里不只有杏花,还有粟麦菽粱。细心的考古专家,在太多的陶碗泥盆里,拣出了一只小口尖底瓮,据此断言,在六千年前的汾水岸边,先民们就已经把蒸熟的谷物放入瓮中,酿出了华夏谷物酒的第一缕清香。就是说,六千年前的杏花村,既是华夏农耕文化的初始之地,也是中国汾酒的原乡。酒的发明者,既不是仪狄,也不是杜康,而是一群无名的黔首

⑦汾阳的另一片“杏花”,开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它以分行文字的形式,与一个诗人的名字一起,印刷在《唐诗三百首》里。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⑧此诗的作者叫杜牧,本想早一些走上仕途,却生不逢时。于是,在大唐晚季的某年某月,跌跌撞撞来到了汾州。天不作美,他被一场淫雨浇得狼狈不堪,只好问路寻酒,以释春愁。可是,他自己也断不会想到,不过是酒醉之后的随口一吟,怎就成了千古绝唱?

⑨世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因与果,瞬间生成。尽管酒早就有了,杏花村也早就有了,可是杜牧没有来。它们只好耐心等一千多年前的那个雨天,因为牧童的一个手势,杜牧的一顿闷酒和一首诗,这个世界才有了一个诗酒相伴的杏花村。于是这片神情凄迷的杏花定格为一枚灿然不凋的村徽。

⑩杏花与酒,本不相干。因为杏花村的酒,并非杏花所酿。但是,正是他的一首小诗,在中国人长达一千多年的语境里,杏花村就是酒,酒就是杏花村。汾阳的杏花,已然是汾酒的代名词。

⑪其实,早在唐以前的南北朝时代,汾酒就已经名扬天下了。史载,北齐的武成帝曾在给胞弟的信中称赞汾酒。而杜牧之后,还有袁枚。一册《随园食单》,让汾酒之名达到了顶峰。天下之大,酒类杂多,只有散发着浪漫花香的汾酒入了皇帝、诗人、美食家的法眼,源远流长,泱泱千年,未曾有过空白。因此,说它是酒的活化石,一点都不为过。

⑫汾阳的第三片“杏花”开在一座肇始于清末,名为宝泉益的酒坊。如今,酒坊已改叫杏花村老作坊博物馆。

⑬在这里,展出了两款晚明山西籍名士傅山的题词。其一曰:得造清香。其二曰:清香天下。是的,由明末到清末,杏花村汾酒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向天下走去。当年,宝泉益东家不惜重金,聘请的掌柜和师傅都是杏花村最好的酒工。因为,他接过的是杏花村的香火,它传承的是杏花村的祖脉。公元1915年,用杏花村古井水酿的酒,宝泉益果然从大洋彼岸骄傲地捧回了万国博览会甲等大奖。汾阳与旧金山,隔空相望七万里。汾酒的清香,真就越过了浩瀚的太平洋,飘向了全世界。

⑭汾阳的朋友总跟我说,汾酒的清香,就是杏花的清香。因为杏花是汾酒的DNA。言之凿凿,我甚以为然。

⑮每一滴汾酒里都有一片杏花。那是绵绵了六千年的长香幽袭,悠悠了六千年的暗香浮动。

(取材自素素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囊稀薄:文化底蕴不深
B.锣鼓喧天:春天非常热闹
C.婆娑:模糊不清
D.黔首:平民百姓
【小题2】请根据文意简析第②段的作用。
【小题3】请根据文意解释画线句子的含义。
①它们是以河滩淤积的姿态隐身在望不到尽头的、黄尘弥漫的史前烟火里。
②于是这片神情凄迷的杏花竟定格为一枚灿然不凋的村徽。
【小题4】本文围绕三片“杏花”展开,请根据文意分条阐释每片“杏花”的内涵,并简析作者这样构思的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节选)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虽然在先秦时,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形态,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儒家在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学说: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与实践;并融入了重民、三纲五常、道统等思想,以及提倡以义制利的价值观。虽然这些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又带来一定的抑制和制约作用。其崇性抑情、重道轻文、存理去欲的思想遭到了历代崇尚自然的文学家的批评。于是,儒学在吸取、借鉴道教的基础上,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前提下相互调和,从而使儒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儒学学者吸取了道教以道为宇宙本体、“道生万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

《周易》中强调天、地、人“三才”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尽管与自然相比,人的地位更为重要,但儒学并不把自然看作异己力量,而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于是,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苏州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就表现出园主视自己与自然浑然一体、陶然于自然的闲适心情。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的主题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意于物,以物比德。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竹子作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象征,将其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随遇而安的品格精神。历史上不少诗人、文学家都写过许多关于竹的诗文。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竹曰:“竹解心虚即我师。”唐代文人刘岩夫写的《植竹记》中将竹与君子的人格相比拟,道:“劲本坚节,不受雪霜,刚也;绿叶萋萋,翠筠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而挺耸,必相依以林秀,义也;虽春阳气旺,终不与众木斗荣,谦也;四时一贯,荣衰不殊,恒也。”从竹子的人格化看出,自然美的各种形式属性本身往往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的地位,相反,人们更注重从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中体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的同一,除了竹子以外,人们还将松、梅、兰、菊、荷以及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它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B.儒家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
C.儒学学者吸取道教以道为宇宙本体、“道生万物”的思想,从而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
D.儒学并不把自然看作异己力量,而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园林讲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B.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积极作用,但也有一定的抑制和制约作用。
C.文中苏州沧浪亭楹联表现出园主把自己与自然等同的陶然心情,体现了儒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D.《周易》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把竹子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随遇而安的品格精神,其思想根源是儒家的比德思想。
B.人们注重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以此体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的同一,说明自然景物的自然美并不重要。
C.中国园林是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
D.唐代文人刘岩夫写的《植竹记》,把竹人格化,注重提取竹的象征意义,体现了儒家的物我同一、天人同一思想。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未风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才有了解释字源的理论,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小题4】结合全文,概述股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哑巴与军刀

孙长乐

在一次战斗中,许维所在的八路军骑兵队与日军遭遇了,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拼杀。许维挥舞着军刀一口气将5个鬼子斩落马下,又和一个膀大腰圆的鬼子战到一起。几个回合后,那鬼子露出了破绽,许维迅疾挥刀朝他拦腰砍去,可挨了一刀的鬼子竟然好端端地坐在马上。许维收回军刀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军刀卷刃了!

就在许维一愣神的瞬间,那鬼子挥刀将他挑落马下,幸亏一个战友及时赶到,救了他一命。他虽保住了性命,但腹部受伤严重,再也不能上战场跟敌人拼杀了。许维心中非常难过,眼前不时浮现自己被鬼子挑落马下的那一幕,知道自己是吃了军刀的亏,就觉得很窝囊。鬼子生产的军刀,既锋利又耐用,战友们都把缴获来的鬼子军刀视若宝贝。许维躺在病床上,心想何不混进鬼子的兵工厂里,学会鬼子制作刀具的技术!

这天,部队的岳团长到医院慰问伤病员,许维一脸委屈地说道:“首长,我可是吃了军刀的亏,要不是军刀卷刃了,我咋会躺在这里!我有一个请求,伤好后我想混进日军的兵工厂,偷学鬼子制刀技术。”

……

许维伤愈后,岳团长派人把他叫到团部,郑重地告诉他:“组织上同意你去偷学技术。我们得知,日军的兵工厂为了保密,只用哑巴干活,你只能装成哑巴混进去。”

许维跟部队里的一个会哑语的教导员学了一些哑语以后,就离开了部队。混进鬼子兵工厂后,许维和其他中国劳工一样,一天从早到晚都默不作声,只是卖力地干活。有天傍晚,许维在茅房里解手,鬼子的一条狼狗蹿进了茅房里,朝他嗅着。许维猛然看到那条高大的狼狗,吓了一跳,脱口喝道:“该死的畜生,出去!”

这时候,两个巡逻的鬼子正好走到茅房前面,听到茅房里有人说汉语,俩鬼子端着枪冲进茅房里,把许维押到了兵工厂的审讯室里。

在鬼子的兵工厂里,凡是发现装成哑巴的中国劳工,都得被割掉舌头,变成真正的哑巴。鹤田队长围着许维转了两圈,便向站在一旁的几个鬼子做了个“割舌”的手势。一个鬼子挥着雪亮的剪刀,将许维的舌头齐根剪掉,许维立时昏了过去。鬼子往许维的嘴里胡乱敷了些面状的止血药后,便把他给拖到了工房里。

此后的日子,许维除了卖力干活,还有意接近日本工匠,暗中观察他们的锻造工艺和制作刀具的技术。许维既勤快又好学,很快得到了几个日本工匠的喜欢,他们都乐意带他干活,他便借机勤学苦练,悉心讨教锻件、淬火、打磨、开刃等制作刀具的几个关键技术。每到夜晚,许维就躲在被窝里,借着月光,偷偷地把制作刀具的工艺记录下来。

一天,许维和两个中国劳工跟着几个鬼子到邻县去拉煤炭,途经一个叫南关驿的小镇时,许雏用哑语告诉鬼子,自己以前曾在这小镇待过,知道镇上有个叫大向梨的女子,不仅人长得貌美如花,还有一手推拿的绝活。

几个鬼子大为高兴,就在一个小客栈待下来,让许维去把那女子找来,慰劳他们。离开那几个鬼子后,许维就钻进一个树林里,天黑后才离开了小镇……

面对岳团长,许维嘴里呜噜着,撕开自己身上那件狗皮棉袄的夹层,拿出一叠记录着鬼子刀具制作工艺的土纸,交给了岳团长。望着面容消瘦、蓬头垢面的哑巴许维,岳团长的眼里噙满了泪水。

不久,八路军的兵工厂在许维的指导下,制造出了一批精良的军刀。在此后的战斗中,八路军战士再也没有吃过军刀的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八路军与鬼子拼杀的场面,突出了战斗的激烈,同时电揭示了“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
B.小说通过战场上八路军和日军军刀的对比,暗示了当时中国工业落后的特点,易卷刃的军刀是我军战斗力弱的原因。
C.小说语言精心雕饰,朴实无华,亲切耐读,例如“知道自己是吃了军刀的亏,就觉得很窝囊”“该死的畜生,出去”。
D.小说在叙事方面匠心独运,情节跌宕起伏,引人人胜;作者善于选取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题2】小说主人公许维这个人物有什么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说,小说结尾一段显得多余。你是怎样看这个结尾的?请表明观点,并具体陈述理由。